《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4-03-23 21:57: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青岛24中 张静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而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都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早在2000年10月,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就提出要“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而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再次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经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阶段、必修阶段和课程整合阶段。我校在2005年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确立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也逐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整合的内容和过程显得松散无序,没有一个核心的主线贯穿其中。于是,我们提出了将前期的各类整合课进行归纳分类,整合到《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校本课程中。

一、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校本课程的目的 “学科联动”,从广义上讲,是以几个学科的交叉内容为联动点,这几个学科同时展开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联动点,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主线,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操作在联动课中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得各学科教师的整合课得以顺利进行,改变了传统的较为离散的课程整合现象。

通过开发和实施《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校本课程,来推进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通过开发和实施《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校本课程,来延伸《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范畴。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校本课程的课程计划 课程不只是“制度课程”,更是“经验课程”。课程的内容设置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学科教师的需求,立足于校本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把信息技术教师和前期参与课程整合的教师们组织在一起,讨论制订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校本课程的课程计划。课程分四个模块:问卷调查、走进多媒体世界、网络互动和研究性学习。

在问卷调查模块中,涉及到心理健康学科的《心理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使用、德育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软件的使用、数学学科的统计初步方法等,既让学生体验了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过程,也接受了正面的心理、德育熏陶。

在走进多媒体世界模块中,重点让学生熟悉数字语音教室的使用,为英语学科的语音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电脑中安装上“模拟电子琴”的软件,微机教室就摇身变成了“电子琴”室。

在网络互动模块中,有校园论坛、校园ftp、博客空间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利用网络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

在研究性学习模块中,为各学科教师布置的研究性学习作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本课程的开展实施,需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研集备形式。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以备课为突破口,根据课程计划涉及的学科顺序,制定了“学科联动集备”计划。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一起集备,针对联动内容来确定各自的任务。具体步骤如下:

环节一:联动集备

双方教师在充分交流后,确定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分工,填写“学科联动集备”计划表。以联动点“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测评为例:

心理档案管理系统 课前准备 为班级学生设置登陆帐号,根据心理健康教师的需求为帐号添加测评量表 课中内容 介绍问卷调查的常见形式;引出“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使用,引导学生正确登陆并进行测评,保证测评顺利完成。 针对测评结果对全体学生和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课后反馈 把测评过程和测评结果向心理健康教师反馈 信息技术 心理健康 确定测评量表,向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介绍测评前的注意事项 向信息技术教师提出这次联动的改进建议 联动延伸 心理测试软件可以比较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这些测试数据应该提供给班主任老师,便于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给班主任设置班级管理帐号,并进行简单地使用培训,或者直接邀请班主任老师到信息技术教师的联动课上。 环节二:信息技术教师的联动课

在这堂课中,信息技术教师重点解决上表中的“课中内容”,以“信息技术操作”为“知识与能力目标”、以“信息技术应用”为“过程与方法目标”,把“联动内容”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些信息技术操作也是学科教师的薄弱环节,因此建议在学科联动初期学科教师要多参与到课堂中,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情况,同时熟悉自己应该掌握的操作技巧。

环节三:学科教师的联动课 有了前两个环节的支撑,学科教师的联动课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信息技术教师也应当参与到课堂中,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这三个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循环体,呈螺旋上升趋势,在经历了三年的周期之后,每个学科都将形成自己的课程整合体系。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校本课程的意义

开设《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校本课程以来,参与联动的学科教师和学生感觉受益匪浅,从原先的一学期仅搞一、两次整合课实验,到现在的常规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表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整合理解得更深刻了。教师不再满足于制作课件的层次上了,更多的是追求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网络资源来辅助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表现在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微机教室学习。每周至少有4课时的时间,学生们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轻松自如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教师互动交流。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的课程理念的逐步渗入,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校本课程的开设,正是为学科之间的互动奠定了有力的基础。相信经过几个周期的实践,学科联动的教学思想必定会在各个学科之间百花齐放。

(论文获山东省2008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1g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