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更新时间:2024-06-22 10: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 解读新课标

【内容解读】

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为以后学习苏联历史奠定基础。 2、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3、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4、掌握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5、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6、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能力解读】

1、运用对比的方法,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横向对比,找出两国选择不同的革命道

路的原因。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以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并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形成历史知识结构。

2、指导学生概括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列宁、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从中认识

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掌握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正确认识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4、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

结其成就与失误。

(二)知识清单

[知识线索]

一、新时代的曙光 1、 十月革命的原因

(1) 背景: 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2) 二月革命:1917年 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 统治。俄国出现了

与 并存的局面。 掌握着主要权力,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3) 起义方针的制定:1917年4月, 回到彼得格勒,受到工人和士兵的欢迎。8月,

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 的方针。

2、 十月革命的经过

(1)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 ,领导起义。 (2) 月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 十月革命的结果

(1) 起义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 ,选举 为主

席。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建立起来。

(2)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 。

1

4、 巩固政权的措施

(1) 建立新型的 。

(2)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 有。 (3) 颁布《 》,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4) 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 。

(5) 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 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 政权。

5、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 。世界上第一个 国

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 的统治,推动了 的发展,鼓舞了 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1)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 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

是 。

(2) 实施:在 的领导下,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

存,大力发展 。

(3) 意义:促进 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2、 苏联建立: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当时加入苏联

的有 、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 。后来,苏联扩大到 个加盟共和国。

三、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人民在 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

而努力奋斗。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 ,重点发展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 变成强盛的 ,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苏联加快了农业 的步伐。 4、 斯大林模式

(1) 形成:苏联在 年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 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 ”。

(2) 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 包围,国内 、 相对落后

的情况下形成的。

(3) 评价: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 ,使农业和 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 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 的利益,农民没有 ,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 低下,大大消耗和浪费了 。

[中考在线] 例1(2007年吉林)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③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俄罗斯历史的了解,如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和实施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并指导二战,在掌握了基本事实后,答案自然就可判断出来了。

2

例题2(2007年福州中考)

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 本题的宗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关键词语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属于容易题目。选项A、B、C都是资产阶级革命,通过革命或者改革,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与题干中的这会主义相矛盾,不正确。唯有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选项是D。

例3 (2007年潍坊)1918年列宁曾说:“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法令,在一个小农国里按共产主义原

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为改正这一“错误”,苏联开始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农业集体化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解析 此题主要是考查对新经济政策概念的理解。从题干中可分析出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对错误的纠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来解决的。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题干中提到的错误,B和D是斯大林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答案C符合题意。

例4(2005年泰州)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要协调发展 B.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 c.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解析 此题考查的难点在于它不是考查题面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对题面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 中所学到的知识,来得出对题面问题的认识,进而得出正确结论。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反过来使 中国得出许多教训,以避免中国自己再走弯路。斯大林模式说明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部,所以本 题应该选D。

例5 (2005年施恩)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

A广大工人群众的英勇斗争 B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D一战对沙皇我国的削弱

解析:此题一看能够很容易地将CD两个选项排除,但AB两项选哪个,如果难以确定的话,切不可将思路局限在两个选项的筛选上,这样只能是更加难以取舍。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把此题置换成同类性质且我们十分熟悉的问题,比如置换成“新中国成立的最重要原因”。我们都十分清楚应试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不是有一首歌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我们没有一点疑惑的。再回到原题,答案应该能选出来了。

答案:B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例6(2007年黄冈)对该事件作简单的介绍,并谈谈你从该事件中可以获得哪些认识(或启示)? 新经济政策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准确把握,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既有识别基础知识

的要求,还要求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和启示,考查了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正确答案如下 新经济政策:1921年,为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在列宁的建议下,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有益探索。(3分)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从国情从发,实事求是,切忌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2分)

(三)规律和方法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由理论走向实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

[易考]

1、如何理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使中国正在进行的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2)使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武装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3)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诞生。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学习苏俄、苏联的经验,并得到苏俄、苏联的帮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迅速出现了新气象。?

2.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苏联(俄)的经济政策有哪些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结果。

(1)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因国有, 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 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这些措施为经济的恢复 和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2)十月革命胜利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 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 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 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战争 过后仍实行这一政策,遭到农民的反对.也对国家经济 选成不利的影响。

(3)1921年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实 施了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4) 1925年,苏联制定了工业化的方针,随后又制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根据这些方针,苏联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苏联的经济建设也出现了诸如农、轻、 重比例失调等许多严重问题。 3.新经济政策

(1)原因:连年战争和饥荒使苏俄经济趋于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 (2)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

(3)主要内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 余的粮食归农民支配;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 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 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4)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意义: 俄国工农业生产也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 一步巩固。新经济政策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6)启示 :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其核心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此政策体现了苏俄领导人从国情出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对中国建设有很大借鉴。我国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苏联1936年新宪法

苏联1936年新宪法颁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到了1936年,苏联已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体系在苏联已取得完全胜利。苏联1936年新宪法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因而把它的颁布作为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 [易混]

1.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两次转折

20世纪三三十年代,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是曲折的,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 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化为新经济政策,促 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 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使苏联从 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建 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但这一制度也存在着严重 的弊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以后苏联的解体埋下了 祸根。 2.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四者有何区别?

这四个名词实际上是俄国在不同时期的称呼或名称。四者指的是不用时期的俄国。沙俄从1547—1917年;苏俄从1917—1922;苏联从1922 —1991年;1991年苏联解体,以前的绝大多数加盟共和国组成一个松散

4

的国家联合组织独联体,俄罗斯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 3.辩证的看待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形成的历史条件:一是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威胁, 内部经济文化落后;二是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

化的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苏联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 (3)突出特点:高度集中。

(4)功绩: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5)弊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对杜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6 )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在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无不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 特色的杜会主义建设道路。

[易解]

1、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方法提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史论结合的方法,将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抓住人物的特点,抓住历史人物活动的主要方面,把重点放在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上。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如果是,则予以肯定和赞扬;否则将受到历史的抛弃,应予以否定。一般来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具体步骤:先用一句话概述;然后罗列史实;最后得出结论。

平常学习中就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分级分类整理。所谓分级就是按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影响大小和教材详略,划分为重要人物、较重要人物和一般人物。对前两者重点掌握。所谓分类就是按照历史人物理学特性,把类似人物归到一起。既能形成系列化知识,又可避免相似人物间的混淆,还可发现掌握同类人物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典例剖析 评价列宁。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者。其主要事迹归纳如下:

(1)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回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受到工人和士兵的欢迎。

(2)1917年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成立了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3)1920年领导苏俄人民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俄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1922年,在列宁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成立。1924年逝世

作为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家的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实践运用 试着评价斯大林。

5

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2)以材料四提供的信息为切入点,举例说明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1

第一单元迁移训练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C 11 C 2 C 12 D 3 D 13 B 4 C 14 D 5 B 15 C 6 D 16 C 7 D 17 B 8 B 18 D 9 B 19 C 10 D 20 C 21.(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 (3)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

(4)促进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2.(1)亚历山大二世 (2)列宁(3) 斯大林 23.(1)1921年 从国情出发,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中国共产党成立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3)结果:苏联无法克服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根据中

国国情,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认识到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实际出发,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部分进行及时调整和改革。 24.(1)相同点:都通过武装起义的形式,革命的手段进行;

不同点:俄国十月革命是以城市为中心举行武装起义,最后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效仿俄国,从城市(如南昌起义)开始革命,结果却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后革命取得成功。

(2)成功经验:新经济政策及其成就(如答“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可);

失败教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答出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也可给分)

(3)可以列举近代史上俄国的一系列侵华史实;十月革命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及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出兵等史实;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的转变历程。(按时间先后顺序回答,任意三件史实即可)

25.(1)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的背

景下形成的。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的特点,存在严重弊端,使苏联个人崇拜风气盛行。随着实践的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2)积极影响:①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超额完成,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

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②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消极影响: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过急过快;②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1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