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岩土工程原位测试实验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3 21: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岩土工程生产实习

原位测试报告

学 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 业:土木工程应用(岩土) 班 级: 2011级--1班 学 号: 3110510738 学 生: 日 期: 2014年11月

目录

1 静力载荷试验 2静力触探试验3十字板试验4点荷载试验

1

·························································

···························································

8

·····························································

12

·····························································

17

5原位剪切试验6回弹试验7旁压试验8渗透试验

··························································

22

································································

26

································································

32

································································

37

9轻型动力测试试验10波速测试试验

·····················································

39

·························································

43

参考文献及致谢····························································46

《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报告》

1静力载荷试验

1.1 试验的目

(1)确定地基土变形模量; (3)估算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4)确定地基土的基床系数

(5)掌握静力载荷试验试验步骤和认识仪器设备; (6)提高对数据处理及科学计算的能力;

(7)运用试验所得数据对场地的岩土工程性质进行初步评价。

1.2 试验的适用范围

浅层平板载荷实验适用地表浅层地基土,包括各种填土和含碎石的土,也用于复合地基承载力评价。

1.3 试验的基本原理

在拟建建筑场地上将一定尺寸和几何形状的刚性板,安放在被测的地基持力层上,逐级增加荷载,并测得相应的稳定沉降,直至达到地基破坏标准,由此可得到荷载(p)-沉降(s)曲线。典型的静力载荷试验p-s曲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静力载荷试验P-s曲线

(1)直线变形阶段:p-s呈线性关系,对应于此线性段的最大压力例界限。

p0,称为比

1

(2)剪切变形阶段:当荷载大于

p0,而小于极限压力了

pu,p-s关系由直线变

为曲线关系,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

(3)破坏阶段:当荷载大于极限压力pu时,即使维持荷载不变,沉降也会急剧增大,始终达不到稳定标准。直线变形阶段:受荷土体中任意点产生的剪应力小于土体的抗剪强度,土的变形主要由土中空隙的压缩引起,并随时间趋于稳定。可以用弹性理论进行分析。

1.4 试验仪器及工具

(1)承压板:应具有足够的刚度,一般采用圆形或正方形钢质板;也可采用现浇或预制混凝土板,面积可采用0.25~0.50m2,不应小于0.1m2。本次试验采用圆形钢质板,面积为0.5m2

(2)加荷装置:包括压力源、载荷台架或反力构架。

①压力源:可用液压装置或重物,其出力误差不得大于全量程的1%;安全过负荷率应大于120%。本次试验采用液压提供压力源。

②载荷台架或反力构架:必须牢固稳定、安全可靠,其承受能力不小于试验最大荷载的1.5-2.0倍。本次试验采用钢质反力架,使用地锚提供反力。 (3)沉降观测装置:其组合必须牢固稳定、调节方便。位移仪表可采用大量程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等,相应的分度值为0.10mm。本次试验才采用百分表进行沉降观测,分度值为0.01mm。

(4)试坑开挖。本次试验在一班的试坑基础上开挖至一定深度,并使其符合锚杆反力装置和试坑仪器安装要求。

1.5 试验的技术要求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对于静力载荷试验,应当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静力载荷试验宜采用圆形刚性承载板,根据土的软硬或岩体裂隙密度选用合适的尺寸;对于静力载荷试验,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当在软土和粒径较大的填土上进行试验时,承载板尺寸不应小于0.5m。

静力载荷试验的试坑宽度或直径不应小于承载板宽度或直径的3倍。试坑底部的岩土应避免扰动,保持其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在承压板下铺设不超过20mm的砂垫层找平,并尽快安装设备。

(1)加荷等级不小于8级。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的两倍,荷载的量测精度控制在最大加载量的±1%以内。

22 2

2静力触探试验

2.1 试验的目

(1)间接评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等性质的相关参数;

(2)确定地基承载力;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并对地基土进行分层及土类鉴别。 (3)用于土类定名,并划分土层的界面;

(4)评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渗透性质的相关参数; (5)确定地基承载力;

2.2试验的基本原理

静力触探试验是根据探头贯入地层中所受所受阻力大小及其变化来判断厂区地质条件的。静力触探的基本原理就是用准静力(相对动力触探而言,没有或很少冲击荷载)将一个内部装有传感器的触探头以匀速压入土中,由于地层中各种土的软硬不同,探头所受的阻力自然也不一样,传感器将这种大小不同的贯入阻力通过电信号输入到记录仪表中记录下来,再通过贯入阻力与土的工程地质特征之间的定性关系和统计相关关系,来实现取得土层剖面、提供浅基承载力、选择桩端持力层和预估单桩承载力等工程地质勘察目的。

静力触探试验所能获得的土层信息与探头的性能有很大的关系。单桥探头测得圆锥所受土体总的阻力,即贯入比阻力ps,双桥探头同时测得锥尖阻力qc和侧壁摩阻力fs,这些参数广泛用于桩基承载力设计中。

孔压探头是在双桥探头基础上增加了孔压测量传感器,因此测试过程中除了能够获得锥尖阻力qc和侧壁摩阻力fs之外,还可以获得孔压u,并可在静止状态下在某一深度进行孔压消散试验,得到土层固结特性。

2.3试验的仪器设备及工具

液压式静力触探仪(加压装置)、柴油机、地锚(反力装置)、双桥探头、

自动记录仪、角机、探杆。

探头:双桥静力触探探头(GEOTECH210型),可以量测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

贯入主机:电动机械式静力触探机。 反力装置:地锚。

记录仪:采用手提电脑(配CPT-PRO软件)自动记录实验数据。

2.4试验步骤

(1)室内标定。按照要求,进行率定系数的计算。下好地锚,并将加压仪器与

8

地锚连接好,最后启动齿轮机械式静力触探机械。

(2)调试自动记录仪,将角机安置到探杆上并连接到自动记录仪,启动柴油机,并进行调零工作(将探头贯入地面下0.5~1m后,上提探头5~10cm,观测零位漂移情况,待其稳定后,将仪表调零并压回原位即可开始正式贯入)。

(3)开始贯入试验,控制柴油机,使探头应匀速垂直压入土中,贯入速率为1.2m/min。

(4)随贯入深度加探杆,每次加接探杆时,丝扣必须上满,卸探杆时,不得转动下面的探杆,要防止探头电缆压断,拉脱或扭曲。

(5) 试验结束后及时拔起探杆,并记录仪器的回零情况,探头拔出后应立即清洗,上油妥善保管,防止探头被曝晒或受冻,最后拆卸装置。

2.5试验数据及处理图像

第二大组静探数据

图2-5 静力触探数据曲线图

单位 锥尖:1MPa侧壁:10kPa

静力触探试验结果一览表

9

分 层 ZK1 0~1.5 1.5~4.5 4.5~6.5 6.5~8.0 名称 粘土(坚硬) 粘土(硬塑) 粘土(可塑) 粘土(软塑) 锥尖阻力 (MPa) ZK1 3.4 3.0 2.2 0.6 侧阻力 (kPa) ZK1 750 700 600 80 压缩模量(MPa) ZK1 9.6 8.8 7.1 2.9 变形模量(MPa) ZK1 3.8 3.4 2.8 1.2 地基承载力基本值(kPa) ZK1 103.9 98.7 91.3 34.22 不排水抗剪强度 (kPa) ZK1 108.7 96.4 71.8 22.5 以上参数是依据《土木工程测试技术手册》(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中相关内容提供,具体如下:

(1)不排水抗剪强度Cu:查表3-3-3,Cu=0.0308qc+4.0和Cu=0.071qc+1.28 (2)压缩模量Es:查表3-3-8,Es=4.13ps0.687和Es=2.14ps+2.17 (3)变形模量E:由公式E=(1-

2u21?u)Es估算,其中u取0.42

2.6试验成果分析及工程应用

直接估算砂土地基上浅基础极限承载力:

BDqult?qc?(1?)CB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经验常数,等于12.2m;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基础宽度(m) D-基础埋置深度;

qc-基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范围内锥尖阻力的平均值(KPa)。用于浅基础设计时建议取安全系数等于3。 7.1.2沉降计算:

S??pB2q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p-净基础地面压力(kpa);

qc-基础地面深度等于一倍基础宽度范围内的平均值(kpa); B-基础宽度(m)。 7.2深基础方面的应用

竖向承载力计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式中 qp-极限桩端阻力;

10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桩端截面面积; fp-极限桩侧摩阻力; As-桩侧面积。 其中 qp?kcqca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式中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和kc-分别为摩擦系数和端承系数,分别根据桩的类型和地基土确定; qca-等价平均锥尖阻力。

2.7试验结果分析及工程应用

(1)利用曲线进行土层分层,在曲线发生明显变化处,一般情况下是土层

发生变化的部位,比如锥尖阻力和锥侧阻力以及贯入阻力比值发生变化时,都有较大可能是土层发生变化的部位。但是在判断土层变化位置时,还要考虑到变化的超前和滞后现象。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可以通过静力曲线大致判断土层属于哪类土,但是不能仅仅依靠曲线对土层进行定名,需要将曲线同钻孔取样得到的土样结合后进行判断。通过静力触探实验数据和试验地点的采样,试验地点主要为粘性土,导致锥尖和侧阻力变化的原因是该地层的粘性土状态自上至下状态的变化,上层粘性土主要为硬塑状态,而到了下层含水率逐渐增大,为软塑状态,这是导致其锥尖阻力和侧阻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2)是利用静力触探曲线判断土层的状态,可以判断粘性土的塑性以及砂土的密实度,但是这些都是需要与当地经验相结合。从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上层粘性土密实度较高,为硬塑状态,下层粘性土含水率较高,密实程度较差。 (3)是利用静力触探曲线数据得到桩基设计参数。这种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在桩基设计规范中已经有相应的公式。具体的计算在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中已经做过实践,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11

2.8结论和工程建议

(1)试验严格遵照相关规程规范进行,此次试验数据真实可靠; (2)试验中要随时做好停止的准备,及时停止试验,以免探杆被压弯。

3十字板试验

3.1 试验的目

(1)测定原位应力条件下软粘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2)评定软粘性土的灵敏度;

(3)计算地基的承载力,判断软粘性土的固结历史。

3.2试验适用范围

该试验适用于原位测定饱水软粘土的抗剪强度,所测得的抗剪强度值,相当于试验深度处于天然土层,在原位压力下固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12

(2)试件的破坏面积和等效圆直径的平方值:

Af?D?Wf

De2?4?Af/?

式中:Af――试件的破坏面面积(mm2);

D――在试件破坏面上测量的两加荷点之间的距离(mm); Wf――试件破坏面上垂直于加荷点连续的平均宽度(mm); De ――等效圆直径,为面积与破坏面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mm)。

4.3试验的仪器设备

点荷载试验仪:如下图所示,它包括:

(1)加载系统,由摇式油泵、承压框架,球端园锥状压板组成。油泵出力一般约为50kN;加载框架应有足够的刚度,要保证在最大破坏荷载反复作用下不产生永久性扭曲变形;球端园锥状压板球面曲率半径为5mm,园锥的顶角为60°,采用坚硬材料制成。

(2)油压表:量程约为10MPa,其测量精度应保证达到破坏荷载读数(P)的2%,整个荷载测量系统应能抵抗液压冲击和振动,不受反复加载的影响。

(3)标距测量部分:采用0.2mm刻度钢尺或位移传感器,应保证试件加荷点间的测量精度达±0.2mm。

4.4试验要求

(1)由于岩石点荷载强度一般都比较低,因此在试验中一定要控制好加荷速度,慢慢加压,使压力表指针缓慢而均匀地前进。

(2)安装试件时,上、下加荷点应注意对准试件的中心,并使其加荷面垂直于加荷点的连线。

18

(3)在对软岩进行试验时,加荷锥头常有一定的嵌入度,因此,在测量加荷点是距离D时,应将卡尺对准试件破坏上加荷锥留下来的两个凹痕底进行量测。

4.5试验步骤

(1)描述试件

描述内容:除岩性外,重点应对其结构构造特征(如颗粒粗细,排列以及节理、层理等发育特征)及风化程度等进行描述。 (2)试件尺寸粗测

对岩芯样及规则样,分别量测各试件的长(L)、宽(W)、高(H)的尺寸;对不规则岩块样,可过试件中心点测量试件的长(L)、宽(W)、高(H)的尺寸。

(3)安装试件

径向试验时,将岩心试件放入球端圆锥之间,使上下锥端与试件直径两端紧密接触。接触点距试件自由端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加荷两点间距的0.5。

轴向试验时,将岩心试件放入球端圆锥之间,使上下锥端位于岩心试件的圆心处并与试件紧密接触。

方块体与不规则块体试验时,选择试件最小尺寸方向为加荷方向。将试件放入球端圆锥之间,使上下锥端位于试件中心处并与试件紧密接触。接触点距试件自由端的距离不应小于加荷点间距的0.5。

(4)加荷

试件安装后,调整压力表指针到零点,以在10~60秒钟内能使试件破坏(相当于每秒0.05~0.1MPa)的加荷速度匀速加荷,直到试件破坏,记下破坏时的压力表读数(F)。

(5)描述试件破坏的特点

正常的试件破坏面应同时通过上、下两个加荷点,如果破坏面只通过一个加荷点,便产生局部破坏,则该次试验无效,应舍弃,破坏面的描述还应包括破坏面的平直或弯曲等情况。 (6)破坏面尺寸测量

试件破坏后,须对破坏面的尺寸进行测量,测量的尺寸包括上、下两加荷点间的距离(y)和垂直于加荷点連线的平均宽度(x),其方法见图9-3,图中分岩芯径向试验、岩芯轴向试验和不规则块体试验四种情况说明了y和x的测量方法,测量误差不超过±0.2mm。

(7)重复试验

重复步骤(2)~(6)对其余试件进行试验,收集各试件的点荷载破坏值。

4.6试验数据及处理

19

(1)试验所取岩石为灰岩所含颗粒大小比较均匀灰白色,微风化,细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质硬性脆,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

(2)试验后破坏面比较新鲜,呈拐弯状破坏,从加荷中心沿三条破坏面破坏。

点荷载试验数据记录表

试样编号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4-1 4-2 4-3 4-4 5-1 5-2 5-3 5-4 6-1 6-2 6-3 6-4 试样尺寸/mm L 50 53 55 51 50 54 60 50 55 50 56 55 55 55 60 55 53 49 55 57 62 55 W 45 43 54 48 42 50 50 50 53 40 49 50 50 53 50 50 51 45 50 51 50 50 H 40 38 40 47 40 45 50 45 46 35 40 41 45 46 45 45 44 44 45 43 50 45 压力表/MPa 总荷载P/N 锥头间距D/mm 25 26 28 30 37 32 32 28 35 19 25 28 28 30 33 35 28 26 30 26 42 36 破坏面b/mm 等效圆De/mm 强度指数Is/MPa 6.2 5.0 4.3 7.2 5.8 6.0 5.8 7.2 6.0 4.0 4.7 5.6 5.2 5.8 5.5 5.8 5.4 5.8 5.8 6.0 9.0 4.5 10.27 8.30 7.13 11.93 9.61 9.96 9.61 11.95 9.96 6.64 7.80 9.30 8.63 9.63 9.13 9.63 8.47 9.63 9.63 9.96 14.94 7.47 20 44 42 52 47 41 48 48 49 46 35 46 48 49 52 49 48 50 44 60 57 50 45 37.43 37.30 43.07 42.38 43.96 44.23 44.23 41.81 45.29 29.11 38.27 41.38 41.81 44.58 45.39 46.26 42.23 38.17 47.89 43.45 51.72 45.43 0.0073 0.0060 0.0038 0.0065 0.0050 0.0051 0.0049 0.0068 0.0049 0.0078 0.0053 0.0054 0.0049 0.0048 0.0044 0.0045 0.0047 0.0066 0.0042 0.0053 0.0056 0.0036 注:仪器标定系数α为1.657mm

2 测得的点荷载强度数据在每组15个以上时,将最高和最低值各删去3个,

如果测得的数据较少时,则仅将最高和最低值删去,然后再求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岩石的点荷载强度。

(1)按下式计算试件破坏荷载:

p?c?f

式中:P―试件破坏时总荷载(N);

C―仪器标定系数(为千斤顶的活塞面积,mm2),一般在各仪器的说明书都有该仪器的标定系数供参考;

f―试件破坏时的油压表读数(MPa)。

p—破坏时总荷载见记录表

(2)按下式计算试件的破坏面积和等效园直径的平方值: 对岩芯样试件进行径向试验时

De2= D'2

D'2=D?D'

式中D— 两加荷点间距(mm)

D'—上下锥端发生贯入试件破坏时的两加荷点间距(mm)

Af?D?Wf

De2?4?Af/?

式中:Af ――试件的破坏面面积(mm2);

D――在试件破坏面上测量的两加荷点之间的距离(mm); Wf ――试件破坏面上垂直于加荷点连续的平均宽度(mm);

De ――等效直径,为面积与破坏面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mm)。 (3)按下式计算岩石试件的点荷载强度:

式中:IS――试件点荷载强度(MPa),其余符号同前。

点荷载数据共有22组,将最高和最低值各删掉3个,取加权平均作为岩石的点荷载强度,结果保留两位计算得度为0.0053Mpa。

21

PIs?De2Is??0.0841?0.0053Mpa16,试件的点荷载强

点荷载试验对岩石施加的荷载拉压应力,以拉应力引起的破坏为主导地位试件中心处的拉压应力大于边缘处。

4.7试验成果分析及工程应用

(1)点荷载实验仪器重量较轻,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是一种适用野外进行现场快速试验的良好设备。

(2)点荷载试验使用的岩石试件为岩芯、方形岩块及不规则岩块,岩石试件不需进行专门加工,因此设备简单费用低;并能测定风化 软弱岩石,解决了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难题。

4.8结论与建议

(1)点荷载强度指数对存在于岩石中的结果面很敏感,主要表现为,在点荷载试验中,试件极易沿结果面发生破坏,哪怕加载点并未与结果面接触。因此,通过点荷载试验,可判别该岩石的强度是受岩石控制,还是受结果面控制。 (2)在试验中,应注意观察和描述试样的破坏特征,例如:试样破裂面全部是新鲜平直的;全部是沿原有破裂面破裂的;部分是新鲜断面,部分是原有列面,呈拐弯状破坏等。对此,应分别进行强度统计,这有利于分析结果的代表性。

5原位剪切试验

5.1试验的目的

(1)测定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土体沿软弱面和地基土与混凝土接触面及岩土体本身的抗剪强度;

(2)熟悉现场原位剪切试验的操作步骤。

5.2试验的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以及它们组成的混合土层。

5.3试验的基本原理

其原理和室内剪切试验一样根据库伦定律,根据库伦定律有

?f?C??tan?

式中 ?f——剪切破坏面上的剪应力(kpa),即岩土体的抗剪强度; ?——破坏面上的法向应力(kpa); C——岩土体的内聚力(kpa); ?——岩土体的内摩擦角(?)。

依据测得的?f就可求出相应的C、?值。

本次试验采用平推法,所以按下列公式计算各法向荷载下的法向应力和剪切应力:

??22

PF

对于第61栋,N10平均值为55.8:N(N10)锤击数代表值为49.1。

对于第57栋,考虑到粉质粘土面层已受雨水浸泡,建议施工单位将该层挖掉,故统计结果不包括0-30cm数据。该栋N10平均值为48.9;N(N10)锤击数代表值为23.5。

(5)应用轻型动力触探成果确定地基承载力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用轻型动力触探击数确定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fk)如表2所示。

根据上表采用内插法计算可知,第61栋的地基承载力约为390kPa;而第57栋的N(N10)锤击数代表值仅为23.5,比实测值中的最小值42小了近一倍,地基承载力按23.5推算显然不合理,按最小值推算约为325kPa。为了验证采用最小值的可靠性,在57栋选点进行平板载荷试验,根据平板载荷试验P-S曲线得到地基承载力极限值为达450kPa,说明根据最小值推算是合理的。 除规范规定的内容外,各地在应用N10确定地基承载力所依据的公式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各地区地质条件的差异决定的。:

9.9 结论与建议

(1)由于本场地为这里为土木工程学院绿化地,进行过各种现场原位测试试验,在经多次扰动与实验填实后,与原状地基土有很大差别,故本场地的试验数据只可以用作试验教学所用。

(2)轻便触探一般用于地基土承载力的粗劣估算,如需得到更准确的地基承载力,还需与其他原位测试试验相结合。

10 剪切波速试验

10.1试验的目的

(1)掌握波速试验操作方法及试验原理。并能独立进行波速测试、试验数据处理,认识了解试验设备。 (2)划分场地土类型。

(3)计算场地剪切模量和卓越周期。

10.2 试验的适用范围

波速测试适用于测定各类岩土体的压缩波、剪切波或瑞利波的波速,可根

据任务要求,采用单孔法、跨孔法或面波法。利用铁球水平撞击木板,使板与地面之间发生运动,产生丰富的剪切波,从而在钻孔内不同高度处分别接收通过土层向下传播的剪切波。因为这种竖向传播的路径接近于天然地层由基岩竖直向上传播的情况,因此对地层反应分析较为有用。

43

10.3试验的基本原理

单孔法通常是指在地面或者信号接收孔中激振时,检波器在一个孔中自下而上逐层检测土层的P波或S波波速。 (1)地下介质采用水平层状地层模型;

(2)剪切波速在水平方向为均匀分布,而在垂直方向随深度变化; (3)反演公式:

Vsi?hi?hi?1 i?1h?hj?1ticos?i??jVsjj?1式中 Vsi、Vji--分别为第i和第j个测点深度处的剪切波速(m/s); hi、hj--分别为第i和第j个测点的深度(m); ti--第i个测点深度的到时(s);

?i--第i个测点到激发点的连线与钻孔轴向的夹角。

10.4试验的仪器设备

RSM-SW波速测试仪,主要包括波速剪切仪、剪切波电缆线、三分量传感器、大铁锤、条木等

10.5试验步骤

(1)在指定测试地点打钻孔,垂直度要求与一般勘察探空一样,现我们采用已

经打好的钻孔(孔深约9m)。

(2)离开孔口0.5-1.5m处布置激震装置,激震装置采用大木条和铁锤构成。 (3)孔内测点结合试验场地土层实际情况布置测点,测点垂直方向上的间距取1m。

(4)在孔内放置三分量检波器,在预定深度固定(机械固定)于孔壁上,并紧贴孔壁。

(5) 测点布置,本试验采用孔内每一米布置一个测点。 (6) 激发布置,本试验采用地面激震,距离孔口距离0.79m处埋设一块大木头,用大锤锤击木板两端,产生正反的剪切波。

(7)接收,采用三分量检波器,在不同的深度分别记录正反向剪切波的波速,检查记录波形的完整性和可判读性。如发现接收仪记录的波形不完整,或不可判读,则必须重做,直至正常为止。

10.6数据整理

44

波速现场测试成果表

H(m) T(μm) V(m/s) H(m) T(μm) V(m/s) 1 14.4 98.0 10 34.8 2 15.8 11 39.2 3 20.4 12 47.4 4 23 13 50 5 25.6 14 55.2 6 27.8 15 56 7 30 16 57.8 8 31.4 17 55.8 9 36.2 254.6 191.5 337.8 358.7 431.2 439.2 685.4 207.4 1080.1 468.4 121.9 382.2 192.0 1225.1 552.0 10.6.1波形鉴别

根据不同波的初至和波形特征进行波形识别:

(1)压缩波速度比剪切波速度快,初至为压缩波。

(2)敲击木板正反向两端时,剪切波波形相差180°,而压缩波不变。 (3)压缩波传播能量衰减比剪切波快,离孔口一定深度后,压缩波与剪切波逐渐分离,容易识别。它们的波形特点:压缩波幅度小、频率高;剪切波幅度大、频率小。 10.6.2波速计算

根据测试曲线的形态和相位确定各测点实测波形曲线中P、S波的初至,得到从振点源到各测点深度的历时,按下式分层计算地层平均速度:

vi?k??Hi ?Ti k?hi?L2hi22

式中 vi--某层P波或者S波的平均波速; ?Hi--某层厚度; ?Ti--波通过该层的时间; k--深度校正系数; L--孔口距;

hi--某一层的层底深度。

划分场地土类及建筑场地类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45

范》(GB50011-2001)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土的类型 坚硬土或岩石 中硬土 中软土 软弱土

结合图表及规范可划分土层,0~4m为黄色粘性土,为软弱土,4~6m由中软土向中硬土过度,6m以下逐渐过度到基岩。

土层剪切波范围Vs(m/s) Vs>500 500≥Vs>250 250≥Vs>140 Vs≤140 10.7结论与建议

(1)测井对钻孔时间的要求:一般测井的时间要求比较特殊,受到终孔时间的限制。一般来说,在钻机打完井后,马上对钻进进行扩孔、泥浆护壁等工作,这些工作完成后立即开始进行测井。

(2)打钻工作一般在白昼进行,在完工后 24 小时以内,应该完成波速测井的工作,为了防止周围环境和人文干扰,测井有时要在夜深人静时进行,尤其受人文、交通干扰较大的地区,选择合适的时间测井也是一种很好的防干扰措施。 (3)钻孔附近地面应尽可能平整:钻孔时应尽量减少孔壁土层扰动,待测孔钻到预定深度时,如地层软弱应立即下套管护壁,套管与孔壁间应灌浆和填砂法处理,以保持套管与孔壁间的紧密接触。

参考文献

[1] 现代岩土工程勘察与工程治理新技术手册 [2] 岩土工程勘察、施工检测与监测新技术实用手册

[3] 最新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施工与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新标准应用手册

[4]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教材

46

致谢:最后在此感谢岩土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在生产实习这段时间对大家的指导和帮助,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014.11.30

4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16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