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练习题(1)
更新时间:2024-01-18 14: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班级管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 2.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3.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4.班集体: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群体。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5.具体化目标法: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
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 6.班规:对学生教室行为的规定,是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包含了许多学生平时在班级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引导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 7.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8.德育:品德培养即德育,德育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简而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9.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0.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11.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12.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13.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1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品德培养中要做到系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并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结合。(1.重视系统理论的教育2.注重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3.对学生的品德要求和评价要坚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1
15.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3.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16.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原则: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1.爱护、尊重、信任2.严格要求学生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杜绝冷嘲热讽,揶揄挖苦等伤害学生的做法)
1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同时又要通过教育个人来影响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展。(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来影响集体3.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 18.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品德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应按照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主动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教育影响学生(1.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2.学校要和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和协调对学生的教育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3.互相接替的教育者要做好衔接工作,保持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19.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二:其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其二是注意启发自觉。) 20.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时间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21.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是指教育者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
22.学习指导:学习指导就是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心理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并给予指导,以优化学习心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23.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指引起、推动和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力量。 24.班级文化:是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
25.班级制度文化:以班级组织及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的保障
2
26.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围绕一个教育主题,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主持,全班同学都积极参加的,内容集中、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时代感强的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集体活动。)
27.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二、问答题
1.班级构建的原则有哪些?
(一)有利于教育的原则:这是组建班级的首要原则。在学校中,班级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的组建,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目标一致的原则:被组建到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即使班级建立起来了,它也是不稳定的、缺乏凝聚力的。 (三)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时期,班级的组建不仅要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实施,而且要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班级各个方面活动的开展,促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2.班级管理有哪些基本要素?管理者——班主任、班上每一个学生、任课教师;管理对象——班级生活的全部构成方面,包括:全体班级成员(学生和相关教师)、空间、时间、班级活动可利用的物质设施和资源(包括经费)管理手段——班主任实施班组管理的各种措施 3.班级管理有何功能?
(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三)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4.班级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二)整体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合
(三)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四)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 5.班主任工作有何作用?
(一)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二)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三)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纽带和桥梁作用
(1)班主任是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2)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
3
6.班主任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一)高尚的道德素养(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2)民主与平等
(二)扎实的文化素养:首先,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次,是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再次,专业的班级管理知识。
(三)较强的能力素养(1)组织管理能力(2)表达能力(3)沟通协调能力(4)较强的创造能力
(四)良好的心理素养:(1)班主任应该有积极而丰富的情感(2)班主任应该有良好的性格特征
7.如何实现班主任的专业发展? (一)专业规划 (1)“做什么?”即明确一个时期的具体任务和要求。(2)“为什么做?”即明确计划的原因和目的,或者说是宗旨、目标、战略。(3)“何时做?”即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起始时间和完成时间。(4)“何地做?”即规定计划的实施地点,了解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和限制条件。(5)“谁去做?”即明确完成计划的相关部门或人员。(6)“如何做?”即明确实现计划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对学校资源进行合理的预算、分配和使用,等等。 (二)专业学习:(1)人文阅读(2)积极参加在职培训 (三)实践反思
(1)反思的价值: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2)教师反思的方法 ①反思日记 ②教育叙事(又称故事研究) ③成长自传(成长叙事)
(3)反思的内容:①反思工作中的学生观; ②反思班主任自身的表率作用; ③反思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④反思教育的公平性;⑤反思对学生了解的多少;⑥反思制度的创新性 8.了解研究学生集体(个体)的内容有哪些? (一)对班集体的调查研究 1.班集体的基本情况:学生总人数、男女生的比例;学生的年龄结构及来源情况;班级集体形成情况和发展历史;班级组织和领导核心状况;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情况,等等。
2.班集体的思想品德状况:少先队员或共青团员的人数和比例;团支部思想状况和工作状况;学生中思想品德优秀、中等、后进人数的比例;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表现。
3.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班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风气、学习习惯等;各科总平均成绩及学科平均成绩,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水平;学习优秀、中等和后进的情况与比例。
4.全班学生的健康状况:身体基本健康、体弱多病的、残疾的学生人数及比例;近视的发病率和其他常见病的发病情况;体育锻炼情况和“达标”比率;学生的卫生习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
5.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家庭地址、家长职业、文化程度;学生家庭结构(复杂家庭、一般家庭、特殊家庭);学生在家庭中的排行与地位;独生子女的比例;学生家庭的物质条件和住房条件等。 (二)对学生个体的调查研究
1.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情感和态度,对国家大事的兴趣和认识;对劳动、社会活动和社会工作的热心程度;集体观念和遵守纪律的情况;对人的态度和文明行为的表现;奖励或处分情况等等。
2.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智力发展状况;学习兴趣与特长、潜力与发展趋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各科成绩与原有基础、薄弱环节;完成作业的情况等等。 3.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体质和健康水平,疾病状况;视力、听力状况,生活卫生惯和体育“达标”情况;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等等。
4.学生的成长经历:了解学生的现实,也要了解学生的过去;了解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并将继续产生影响的事,从中找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等。 5.学生生活小环境的具体情况学生家长的职业、文化素养、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家庭所在地区、乡镇和亲邻的情况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最崇敬的教师、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学生最喜欢参加的学校或班级活动等等。
9.运用观察法应注意哪些问题?①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不带任何成见或偏见,不先入为主,不把主观推测与客观事实相混淆。)③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应通过各种渠道,在多种场合对学生进行观察,使获得的信息更真实。)④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 10.了解与研究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全面性 1.研究对象是全班学生2.研究的是学生的各个方面3.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研究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个人的情况,还要了解、研究学生之间、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二)经常性:1.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连贯性2.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持续性
(三)及时性:1.尽快对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了解和分析2.对掌握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
(四)联系性:1.将个别学生的情况放在学校以及班集体中加以研究和考察2.将学生放在他们的家庭中进行考察
3.将外因影响的诸因素和内因(学生主体的思想和主观努力)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5
11.了解与研究学生应克服哪些认知偏见? (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指班主任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的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 (二)晕轮效应: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以偏概全,或因一个缺点弥盖了整个优点;或因一个优点弥盖了其他缺点。
(三)推理定势:班主任没有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仅仅凭一般的经验、少量而不很可靠的信息和一些表面现象加以逻辑推理,造成判断错误。
(四)态度定势:班主任在工作中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头脑中已有的固定模式,会对学生形成不自觉的较为肯定的看法,并以此作出不同的结论。 12.班集体有何特征?(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有合理的规章制度,自觉的纪律;(4)有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5)有共同的活动;(6)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13.班集体形成过程如何?
(一)初建松散阶段(松散群体)
特点:班级核心尚未形成;班级活动目标靠班主任拟定,班干部靠班主任临时指定和培养,组织管理工作主要靠班主任来抓。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深入了解学生,选拔积极分子,加强常规教育,对学生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开展促进团结,维护集体利益的活动。
(二)基本形成阶段(联合群体)
特点:积极分子涌现,形成集体骨干,成为班级的领导核心。班级机构也建立起来,集体舆论也逐步形成,集体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抓好领导核心的建立和培养,支持班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加强对班集体舆论的正确引导,按照培养目标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三)巩固发展阶段(集体)
特点:集体成员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集体在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同时,也不断为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使个体在集体中找到自我实现的位置。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向集体提出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提高班干部素质,扩大积极分子队伍;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班集体活动的质量,发展学生的个性。 14.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一)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二)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三)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五)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5.班干部的选拔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全员管理 2.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班干部轮换制
6
16.如何培养班干部?
(一)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工作水平 让班干部明确—— 1.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2.班干部应具备的素质3.班干部的基本职责
4.班干部工作的基本方法5.如何处理好几种人际关系6.如何处理当干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7.如何对待挫折
(二)放手大胆地让班干部开展工作,班主任当好班干部的顾问和坚强后盾 (三)对班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 17.确定班级目标应遵循哪些原则?
1.方向性原则2.激励性原则3.中心性原则 4.渐进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18.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应注意哪些问题?
1.计划的目的性2.计划的整体性3.计划的现实性 4.计划的具体性5.计划的层次性 6.计划的灵活性7.计划的群众性 19.班主任学期常规管理工作内容有哪些? 一、每日常规管理工作
⒈每天到班级关注学生的身体、学习、生活与精神面貌,了解、关心班级情况 ⒉检查班级学生出勤情况。如果学生缺勤了,要及时了解原因,并与学生家长取
得联系,同时向教导处(规模大的学校可向年级组长)汇报。
⒊检查、督促班级卫生(晨扫、午休、放学后)及时给予表扬或批评,做好教室、包干区的保洁工作。
⒋升旗仪式、广播操应按时到班督促。要求学生整队做到静、齐、快。⒌观察班级公物保管情况,如发现有损坏要及时调查、教育和处理。⒍每天检查文明守纪情况,如学生衣着,佩载胸卡、红领巾、团徽等。⒎每天检查班级日志记录。 二、班主任每周常规管理工作
⒈每周到寝室不少于一次,检查寝室纪律和内务。⒉多深入班级,按计划找学生谈心、沟通,要有记录。
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及时交流,做好个别教育。⒊加强与任课老师、学生家长的联系。⒋每周布置学生写周记,认真批改,做好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每周利用午会课对班级情况进行小结、讲评。⒍上好每一节班会课,要有主题,整体设计,写好预案,形式多样。⒎每周安排学生对教室、包干区、寝室的卫生大扫除。⒏每周教育学生上好晚自修,了解、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
7
三、班主任每月常规管理工作
⒈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班团干部会议及宿舍室长会议,并做好记录。⒉组织主题班会不少于一次。
3.至少进行一次班级状况分析,并研究落实对策措施。
四、班主任学期常规管理工作:1.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指导落实学生个人学期规划。2.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做到计划周密、目标明确、措施切实可行。3.完成班主任工作小结。包括班主任工作计划执行落实的情况和工作体会、经验及存在问题。4.根据学校要求,组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精神文明标兵、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比。5. 填写素质教育报告书或成绩报告单,完成学生成绩汇总、操行评定等工作。6.整理分析学生档案,及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和违纪学生的教育工作。7.组织学生制定假期学习生活计划,安排组织好假期生活。
20.班级规则制定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规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2.规则应该清晰明了;3. 规则应该与教学目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人们的学习方法一致;4.规则要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致。 21.如何执行班规?
(一)对事不对人,不论做任何事情,老师都要明白指出学生犯错的原因,并且告知学生了解老师是对事不对人,以免在学生心灵留上创伤。(二)预防重于治疗,老师以身作则、让学生家长知道班规的内容、学生违反班规时,老师的态度要坚定且前后一致。
(三)注重合作而非命令(四)正向的导引,尽你所能支持好的行为;以身作则教导好的行为;说出已有进步的情形:经由系统化的增强来塑造行为;提到行为之后的结果:强调好行为和坏行为的逻辑后果;给予鼓励性的激励。
(五)随时指导,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实践班规,务使全体学生确实遵行,直到养成良好习惯为止。对于未能实践的学生,应究其原因,予以个别辅导。(六)表扬优良表现
22.优秀生有何特点,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 一、优秀生的特点
(一)优秀生的积极因素1.富有进取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爱憎分明的立场3.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4.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优秀生的不良因素:1.优越感强2.高傲妒忌 3.成就焦虑 4.依赖性强,缺乏抗挫折的能力
二、优秀生教育的一般措施:(一)加强对优秀生的理想和人生观教育(二)高标准、严要求(三)对优秀生要一分为二,做到长善救失(四)根据优秀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8
23.后进生有何特点,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 一、后进生的一般特点:(一)缺乏强烈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弱(二)道德无知,是非模糊,法制观念淡薄
(三)自卑、疑惧、重感情、讲义气(四)缺乏坚强的意志,自制力差 二、后进生的教育的一般措施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 (二)热爱学生,以情动人 (三)善于发现和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五)发挥集体力量,形成强大教育优势 24.中等生有何特点,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 一、中等生的特点:(一)各方面的发展呈中等水平,但潜力较大;(二)满足现状 、停滞不前;(三)沉默孤独、闭锁自封;(四)渴求进步、希望赞赏。 二、中等生的教育措施:(一)主动接近,热情关心(二)长善救失,鼓励进取 1.发现有进步,就“推”一把 2.发现向后滑,就及时“拉”一把 (三)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25.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有何特点?
一青春期生理发展特点(一)身高体重迅速增长(二)人体器官的发育和机能的完善(三)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
二、青春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一)外形剧变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二)体能增强影响心理发展。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三性成熟促使性意识的发展。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26.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青春期教育大体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个方面。
教育内容的安排与选择是以性生理知识为起点,性心理指导为特点,性道德教育为重点。
(一)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教育
1.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卫生保健知识。2.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性别心理差异、心理健康与卫生(心理疾病的防治)、学习心理的优化、改善人际关系指导、优良性格的培养。
(二)性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必须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友谊观、恋爱观、贞操观、荣辱观;使学生了解青春期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掌握符合社会文化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抵抗能力,使学生能够用道德规范和理智感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性意识,杜绝性犯罪。同时,教育学生“自尊、自爱”、“互尊互爱”,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男女生之间正当交往,防范不正当行为,避免进入性误区,以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这一关键期。
9
(三)性法制教育
27.青春期教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一、正确认识的原则 二、预防为主的原则 三、正面疏导原则 四、适时适度原则 五、导向性原则
六、综合教育原则:青春期教育是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法学和医学等学科知识创立和建设的一门独立学科。 七、齐抓共管原则
28.青春期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一)开设专题讲座 (二)进行个别谈话(三)保持书信交流(四)推荐有益读物:心理学通俗读物;关于个性塑造、交往艺术等方面的小册子;中学生题材的文学作品;优秀人物的传记。(五)争取家长配合: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培训家长;组织家长座谈交流经验;指导家长与子女开展心灵对话。 29.品德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怎样?
(一)品德的构成要素:任何一种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都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不断地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由不适应到相对适应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知: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情: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行;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少年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品德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它是伴随着品德认识产生并发展的,也是品德认识的表现形式。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品德行为是品德认识和品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也影响着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和品德意志的发展。 30.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哪些规律?
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其各构成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组成思想品德的各要素是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知是情、意形成发展的必要重要条件,是行的先导。情是知在内部升华为信(信念),在外部转化为行的中间环节,也是产生动机和需要的基础,是一种内部的驱动力。行不仅受知、情、意的支配,同时影响着知、情、意,并影响着信念的形成。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活动和交往:(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二)学生活动的主要
10
形式是学习。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一)社会向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学生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内部动力(二)学生品德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一)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 (二)自我教育能力是品德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31.德育内容有哪些?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理想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 四、劳动教育 五、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六、自觉纪律教育 七、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八、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32.德育(品德培养)各原则的涵义及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品德培养中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从现实出发,按方针政策教育学生。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把学校德育置于社会大背景中,努力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世界 3.关注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内存需要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品德培养中要做到系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并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结合。1.重视系统理论的教育.2.注重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3.对学生的品德要求和评价要坚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三、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3.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品德培养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任结合起来。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1.爱护、尊重、信任2.严格要求学生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杜绝冷嘲热讽,揶揄挖苦等伤害学生的做法.
五、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品德培养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1.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2.创造情景,启发思考,及时诱导,给品德品德中的积极因素的发展以扶持和助力.
11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同时又要通过教育个人来影响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展。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来影响集体3.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 七、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
在学生品德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应按照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主动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教育影响学生.。1.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2.学校要和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和协调对学生的教育,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3.互相接替的教育者要做好衔接工作,保持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33.德育(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一、品德培养的途径(一)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2.各科教学
(二)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1.班主任工作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和校外活动4.劳动和社会实践5.家庭教育6.社会教育 (三)潜在途径(隐性课程)--教师人格、校园文化 二、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我国常用的方法
1.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 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二:其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其二是注意启发自觉。
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
3.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时间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4.情感陶冶:情感陶冶是指教育者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
5.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即依据学生守则、中学德育大纲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作出评判,以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巩固,纠正不良品德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6.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7.生活指导法:(一)生活指导法是就人生的整个生活领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具体引导和帮助,使其获得尽可能充分和全面的发展。二)国外常用的方法:1.价值辨认法2.体验法
12
34.品德培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依据是什么?
1.依据品德培养的目标2.依据品德培养的内容3.依据品德培养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35.学习指导的内容有哪些?
1.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预习、听课、复习、作业)2.对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
3.对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4.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指导 36.学习指导有哪些基本方法? (一)课程式
1.课程讲授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教师的口头讲解,应结合多种方法进行。2.讲授应结合各科具体知识。
3.利用正反例证,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4.穿插谈话、讨论,实现师生双向交流和沟通
(二)渗透式:学科教学和学习指导有机结合,同步进行。
(三)门诊式: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的方式。
(四)经验交流式: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之间进行学习方法交流的方式。 37.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分别是怎样的? 一、学生的预习与指导
(一)端正预习态度,激发预习兴趣(二)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三)指导学生尝试解决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四)明确不同学科的预习要求 二、学生的听课与指导
(一)学生听课常见问题分析:
1.听课动机不强2.听课兴趣低下或维持时间较短3.注意力不集中4.听课易受情绪影响5.听课易出现疲劳 (二)学生听课指导
1.听课前的准备(1)生理准备 (2)心理准备 (3)知识准备 (4)物质准备。2.听课方法的指导 (1)让学生会看 (2)让学生会听 (3)让学生学会记笔记 (4)学会积极思考 三、学生的复习与指导
(一)及时复习(二)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式
自我复述法 自我默记法 自我测验法 互相提问法 角色变换法等。 四、学生的作业与指导
(一)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为了应付教师、家长的检查,视作业为负担。做作业马虎,常出现错字、漏字、看错题等现象。对做错的题目不会正确对待;抄袭作业;作业拖拉;作业不规范、不整洁。(二)学生作业的基本程序: 先复习后作业;认真阅读审题;独立做题;验证修改;及时总结。
13
38.影响学习动力的内、外部因素有哪些? 一、影响学习动力的内部因素
(一)学习需要(二)学习目标(三)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
(四)兴趣与选择性(五)意志力与体力(六)成功感
(七)结果归因(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二、影响学习动力的外部因素
(一)学习任务与材料(防止过难过易、有新颖性、同经验兴趣联系、呈现方式与学习方式)(二)强化和奖惩
(三)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利于学习(四)学习的环境 39.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协调师生关系(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强化,及时反馈(三)适当的课业负担
(四)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五)设置问题情境(六)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40.如何设计主题班会?
(一)确立主题1.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确定班会主题。
2.根据节令、纪念日确定班会主题。 3.根据突发事件,时事热点确定主题班会. (二)构思----围绕主题设计活动的内容 、形式、 进程(节目安排)、时间、 地点
(三)组织准备----任务落实到人 (四)正式活动----班会程序(五)总结----为了巩固深化
41.组织主题班会有哪些基本要求?
(一)主题鲜明,目的明确(二)计划周密,准备充分
(三)形式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四)内容充实,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
(五)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六)巩固深化,注意实效性 42.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1.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2.帮助学生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内容 3.帮助学生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4.帮助学生家长认识到必须以身作则,做子女的表率
5.帮助学生家长做好子女的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 43.指导家庭教育有哪些途径? 一、家访二、家长会
教育讲座、 家教论坛(经验介绍)、报告会、主题家长会、家长上课、接待家长与家教咨询、家长开放日、评选优秀家长、推荐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刊。 三、举办家长学校
14
44.班主任家访应注意哪些问题?
1.做好充分的准备:间接准备(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家长中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影响力。)直接准备(明确家访的目的;巧选家访的时机。)
2.分析家访对象、确定谈话策略3.调整好情绪,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家长探讨有关问题
4.家访应让当事学生在场5.可以单独家访,也可以同任课教师或学生干部一道家访
45.班级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物质文化: a教室设施(色彩、声音、温度、座位排列等)b教室布置(黑板报、橱窗、生态角及班级标
志的装饰等)c班级标志:班徽、班旗等
2行为文化:a行为方式(行为模式 理解范式)b班级活动(组织方式 活动样式)
3.制度文化:a 班级组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b班级制度(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4.精神文化:a班级精神( 班训、班歌等 )b班级形象(班风、班貌) 46.班级文化有何功能?
(一)教育功能(二)凝聚功能(三)制约功能(四)激励功能 47.如何建设班级文化?
一、优化班级环境,让班级的环境说话, 使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无形中就一定会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构建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一)培养班级精神,(二)培养班级凝聚力,培养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三)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四)引导集体舆论.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一)做好日常规范(二)制定必要的合理的规章制度a.选拔与培养班干部b班风建设
48.操行评定有什么作用?一、帮助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上进。二、帮助家长了解子女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教育子女。三、帮助教师从学生普遍存在的的问题中,找到自己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加强和改善自己的工作;对每个学生作出的诊断分析,有助于教师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学生长善救失。 49.撰写操行评语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一)实事求是(二)针对性要强(三)恰如其分(四)以鼓励为主(五)坦诚亲切----“四不要”:不要使用感情色彩过于强烈的词语。不要用“嘉奖令”式的颂扬的词句。不要用“最后通牒”式的带威吓的文字。不要用标语式的口号。
15
16
正在阅读:
班级管理练习题(1)01-18
新媒体时代用户使用心理与需求分析10-27
muse2.7使用教程06-18
高三英语暑假作业306-07
P6基础培训 - 操作练习 - 中冶集团12-01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201611-10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练习题
- 班级
- 管理
- 《关于规范新建住宅小区及公建自来水工程建设费收费标准的通知》
- 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
- 江苏中职一点通第四册答案
- 海底捞案例分析
- 乌河小学关于群众满意度调查的自查报告和整改方案
- CAD习题
- 电子商务基础习题二
- 液力耦合器全
- 纳税基础与实务形考1-4 - 图文
- 国药练扛功 步长制药
-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 - 图文
- 摩拜单车营销策略分析
- 通过wtc使tuxedo与weblogic通信开发
- 时间序列分析上机操作题
- 运动解剖学习题集
-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感想
- 无机及分析题库1
- 2012年最火的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 图文
- 燃气输配场站工(题库)附答案
- 对数与对数运算、对数函数教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