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
更新时间:2023-07-26 19: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1978年高考作文范文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应试策略研究
一、高考作文命题基本特点及走向
(一)多种作文形式并存
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三部曲”之旅。从1999年到2004年的6年间,高考作文一直走在“话题”作文的旅途上。2004年的15份试卷,话
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比例为14︰1,这应该是话题作文的鼎盛时期。
而2005年的命题已开始从这一模式下解套,在16个作文题中,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只有7个(包括3个全国卷题目),而命题作文占有4席,供材料作文3个,材料加命题作文1个,图画型作文题1个。 “话题作文”已经不再一统天下,而是多种作文形式并存,并且各种命题形式相继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
讲,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或者叫“后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已经不限定一个具体的话题,而只是根据材料给出一些启示和要求,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与这则材料的主题相关就可以了,范围比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所以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里以2005年湖北卷为例,命题者在提供材料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而只是要求考生“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作文,“根据材料感悟”,“感悟”什么,怎样“感悟”,都未限定,范围十分宽广,这与话题作文相同,但与话题作文不同的是,命题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确立什么话题,确立什么主题倾向,还需要考生根据材料进行“二度命题”,这就有别于话题作文。无独有偶,2005年的福建卷同样也是这样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也是先给出材料(两幅图),然后要求考生自拟话题作文,“自拟话题”实际上也没有规定话题,也只是启发考生注意从材料中引出自己的主题来作文,读懂材料是写作此类题目的关键。非常巧合的是,2005年上海卷也是采用这种命题形式,命题者在给出了三个镜头以后,提醒考生“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辩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命题者也没有给出一个的话题,只是限定了一个范围,这也是一个需要进行“二度命题”的“新材料作文”。坦率地说,湖北卷和福建卷这两道题目命题形式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的探索性,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但所提供的材料却不能让考生轻易读懂,恐怕一般的考生都会在读懂材料上煞费思量,审题的门槛太高,不利
于考生的发挥,与作文考试降低审题要求的精神也不合。
(二)体裁要求具体化、多样化
近年来的话题作文有淡化文体的趋势,但淡化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说要依内容定文体,依自己的所长定文体,依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选择更为合理的表达方式,曲尽其意。其实,分析历年的高考题,有一
点是可以明确的:都特别适合写议论文。
而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亮点是:体裁要求的具体化、多样化。话题作文可以文体不限,但如果全部这样显然就走入一个误区。一方面,“话题”二字,本来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并不一定就必然不限
文体;另一方面,无例外的文体不限,必然导致有人回避本应掌握的文体写作。2005年的作文命题是对作文文体要求的一次校正,从各地作文题看,考纲要求的“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完全得到落实,不同地区的作文题,有的明确要求写议论文(如北京卷),有的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湖南卷),有的要求写说明文(如重庆卷),加之试卷中语言表达部分对应用文的考查(如全国
卷Ⅱ中要求写请柬等),2005年的作文命题可以看作是关于文体要求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三)命题表现出共同的追求
高考作文命题从历史的趋势来看,限制性呈递减之势,而自由发挥的程度则日益增强。限定性主要表现在以前由政治化转向道德化;80年代中期有某种道德导向淡化的苗头,但主题有限定,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近墨者未必黑”。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思想评论,甚至“中性”的命题,如“习惯”“尝试”等。根本性的突破是基础教育改革展开以后,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题目在价值上的规定性并无明显的线索可循,自由发挥的天地空前拓展。这样的命题可以叫做“无主题命题”。十多个省市自行命题以后,对无主题命题的认识趋于一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专家们创造了一种完全开放的作文题:例如,“面对大海”“杂”“忙”等等,表面上是直接命题,实质上是完全开放的,完全开放意味着强制性主题的取消,同时也意味着自主立意压力的增强。对于考生来说,严峻的考验在于,无序的自由思考不能成为文章,极大的自由度,可能造成散漫芜杂,成文的最低限度是集中和有序。如何凝聚思考的焦点,成了对考生素质的挑战。还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题面和题干焕然一新,只有十个历史名人和文学形象,任凭考生自由评论。这不但要求考生有凝思概括、逻辑拓展的能力,而且对其文化修养也是一种挑战。一个没有足够课外阅读量,没有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考生,是无法应
对这样的考题的。
2005年,自行命题的省市增加到15个,题型更加异彩纷呈,强制性主题作文日薄西山。湖南“跑的体验”,广东“纪念”,北京“说‘安’”,浙江“一枝一叶一世界”,“位置与价值”等等,几乎全部是不设主题限制的。上海今年的命题提供了多元的感性素材,它是复合的,各不相干,处于无序状态,命题的旨意正是要求考生从无序的现象中发现统一的线索,这就不仅需要独特的情感,而且需要独特的智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无主题命题(材料作文)的一大进展。它强调了过去我们多多少少忽略了的环节:独立主题形成于对无序材料感觉的梳理和提炼。学生的主体建构始于感觉的有序提纯。上海命题的好处还在于,在题干中有对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诱导,题干中提示:“对你成长的影响”,这就明显地防止了流
于感性,突出了智性和理性提升的要求。
话题作文从开始运用到广泛流行,逐渐产生了一种倾向,那就是感性材料往往比较单调,比较粗浅,缺乏情感和智性的含量,这就难免使考生忽略从知觉到情智的跨越。而北京的“说‘安’”(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 ”之类的联想),浙江的“一枝一叶一世界”(从“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来),都在并非单一的感性材料以外,提供了一些指向智性升华的要求,显然
更有利于检测考生感受和思绪的纵深层次。
2005年比较好的命题都表现出了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在提供感性材料的同时,诱导考生不但要向感情,
而且要向智性和理性升华。
这种无主题命题方式之所以能迅速地取得了主导地位,原因在于超越了命题作文的致命弱点。命题作文提供的主题,不但是现成的,而且是公共的,他人的,并不是学生自己从真切的体验中概括出来的。无主题命题的最大优点,就是把确立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立意放在第一位,立意是为文的前提,立意的难度在于,必须在纷纭的现象和错综的感受中进行提炼,所以,控制跑题、离题的潜在危机,成了考查的重点。要通过这样的考查,光凭文字工具的华丽是不行的,对自己思维具有灵活调控的能力才是制胜的法宝。
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义。《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规定:要让学生在“知、情、意”三个方面,或者三个层次,得到全面的发展。知,是感知,或者通俗地说,是感觉,属于心理比较低的层次;情,是情感,在心理上层次要高于感觉;而意,是意志,属于更高的层次,一般说,是智性或者理性的层次。知情意三个层次都得到发展,这是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自主立意,不但是作文的要领,而且是树人的根本。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功能所要求的,高等教育和中等学校的最大不同,就是学科的理论性。没有一点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的起码训练的考生,到了高等学校,是比较难以胜任抽象度很高的理论课程的。
从命题到话题和材料作文,从强制性主题到无主题命题,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抑制学生自主思考到
迫使学生独立概括;历史的发展已经把智慧、智商,把理性思维的考核提上日程。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校正以往不良倾向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三方面的问题:
(1)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情感,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2)培养全面踏实的写作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练就各种基础文体的写作基本功;(3)培养真诚表达的文风,学会具体的记叙,学会生动的描写,学会准确的说明,学会辨证的思考,学会真诚的
表达,应该成为我们专门训练的内容。
二、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作文现状
在平时作文和各类考试作文中,一大批说理浅薄、故事单薄、缺少层次的平庸之作成为了主流。
1. 学生作文中主要弊病
(1)审题不严,偏离题意
一部分学生审题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
①背离:在学生的试卷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主旨完全违背命题者的意图,一点不沾边。
②偏离:这类情况较多。有些学生审题意识薄弱,对文题只是粗略一看,不注意把握试题的内涵,结果重心偏移:或因为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或因为没有拟纲写跑了题,或将作文话题在没有“搭桥”的前提
下,生硬地去换成其他概念。
③模糊:故作高深,行文晦涩;或者不明确点题,以致阅卷者不能迅速看出主旨而判为离题作文。 ④偏颇:不少考生的作文,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缺乏见识和深度,见解平庸,观点烂熟平常,早已无须证明;或认识错误、庸俗;或出语绝对,好扩大,喜夸张,表述一个观点不留余地,非此即彼,无节
制地宣泄个人化的情绪。
(2)内容单薄,选材失当
① 空洞:全是条条框框,无一点细节,无事实,无引语,无“形象”化句子。
② 单调:素材少得可怜,全文证明观点的材料即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或只将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进
行扩写;或作文材料再加一个寓言故事,不能充分论证观点或表现人物。
③ 陈旧:素材多但全是熟人。
④ 囫囵:有素材但泛泛而谈,且不知取舍,囫囵照搬,结果,素材中的一些细节与论题无关系。
⑤ 雷同:素材虽多但素材的角度、范畴没有分别,几个素材只能发挥一个素材的作用。
⑥ 悖理:素材不能说明观点,细节不能表现人物。
(3)思维混乱,中心不明
① 散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无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感。
② 跳跃:思维随意跳跃,不讲过渡衔接,缺少引导阅卷者思路的句子,结果结构清晰度差,容易引起
误判。
③ 繁复:头绪复杂,波折太多,绕得阅卷者头晕。
(4)言不及义,表达贫乏
① 粗糙:词汇贫乏,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标点不正确,或字迹潦草,卷面不洁,严重影响了“宣
传效果”。
② 枯槁:言语单调少变化:记叙语言交待不清,或是平铺直叙,不能突出重点;描写语言不能充分展开,形象性差,文字显得空洞,干巴;议论语言不严密,且理论性差,常有以叙代议现象;抒情语言或火候不到,缺乏感染力。或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或过分追求形式的华丽而造成文章内容的单薄、空泛。
③ 繁冗:一丁点儿意思,唠叨了几段;都知道的意思,已说过的意思,说了又说。
④ 晦涩:语言太主观,只有自己才懂;或语言跳跃太大,让人如坠云雾中;或者形象呈现太多而没有
必要的语言提示。
(5)盲目求新,文体混杂
① 刻意“创新”:有的学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刻意“创新”,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他们的作
文写法上变形夸张,不伦不类,不像作文像游戏。
② 形式与内容脱离:有的学生用寓言、信、戏剧、采访、实验报告等形式来写考场作文,如果形式和内容相符合,这样写确实可以锦上添花,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上,不少考生是弄巧成拙,作文形式和内
容完全脱离。
③ 文体不明:有的考生连基本的记叙文、议论文都写得不像。有的考生本想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可写出来的文章油是油,水是水,叙与议不能有机、有序地结合;有的写记叙文时处理不好记叙与议论的关系,议论偏多,成了混乱的文体;有的在写议论文时,不能处理好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而在论据上花费大量的笔墨,甚至为了将事实论据写得生动形象,而大段大段地记叙,让人搞不清
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2. 原因分析
(1)学生写作时不在状态 其普遍特点:①恐惧状态,即极度紧张、焦虑、失控的状态。有可知的恐惧,如突然遭到新题型新话题,平常没有对材料进行充分准备而造成思维空白等;有不可知的恐惧,如曾经的失败带来的阴影,对本次作文的立意和分数的多虑等。② 散漫状态,即主观上对事物抱有麻木、游戏、无所谓、大而化之的态度。分为对成绩的不在乎和对作文的不在乎。表现为把写作当成完成任务,用业余的态度对待写作,随便下笔,散漫为文,毫无构思、中心不明。③ 混乱状态,分为情绪激动和情绪低落带来的思维混乱、平常没有留心训练带来的行文混乱。④ 偏激状态,分为为人处世的偏激理解、对作文评分的评价的偏激理解。⑤ 保守状态,分为评价机制不佳造成的思维保守,自卑、能力有限造成的思维保守,
思维定势带来的语言保守。
(2)缺少写作素材 其原因:① 困于课业负担和教育压力,无睱也无力光顾课外读物;缺乏课外积累的兴趣和意识;少数同学认为作文考试难以拉开差距,用“老本”足矣。② 教育评价中的分数效应使学生的功利性太强;娱乐消遣式的生活方式占据了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浮躁的社会气息对学生的业余生活产生了颇大的冲击,学校、家庭、社会的人文氛围不浓。③ 对教材价值的误解:教材是老师教学的范本,与己无太大关系;考试中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于考试无直接作用。老师也缺乏对教材中所包涵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的深入挖掘,更谈不上指导。④ 把积累当作一般性的阅读,缺乏对素材的及时思考和品评,没能产生思想上的感触和思维上的转换,因而缺乏自己的见解;缺乏运用策略的指导,创新意识不够。积淀少,
新鲜信息补给不足,掌握的素材雷同和老化现象严重。
(二)作文教学现状
我们的学生从孩提时就会说话,为什么作文却说不好话,甚至说不出话;学生生活十几年,读书十几载,为什么作文却空洞无物,既无材料,也无思想;学生不乏联想和想象,为什么作文却缺少鲜活的形象,没有思考的空间;学生能够读懂别人的文章,为什么却写不好自己的文章;学生能够写出动情的书信和日记以及随笔,但作文却写不出真实的感情;花了很多时间训练,却总是得不到理想的作文分数;学生宁可选择听歌、看碟、读卡通、玩游戏,却不愿坐下来写一篇作文。面对现状,反思我们的教学,存在以下问
题:
1. 重教法,轻学法
高三作文教程有以作文知识为纲的,即开头、过渡、剪裁等等;有以高考评分细目为纲的,即内容、结构、语言等;有以思维为纲的,即演绎、归纳、抽象、发散、正向、逆向等。应该说,所有这些作文写作教程,也许在短时间内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它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漠视人的存在,缺乏对作文主体的生存基础与精神空间的充分尊重。这样的作文教程,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注重的是描述性知识,偶尔对程序性知识“蜻蜓点水”,对策略性知识却不闻不问。没有把学生视为主体,学生被教师牵引着去适应教师安排的程序,接收教师所传递的一切,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学生的知识状态、心理状态如何,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等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
内。
2. 重技巧,轻素养
我们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的训练,注重对高考佳作的模仿,有的教师干脆就让学生背高考“佳作”,较少进行搜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等素养训练。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技巧,对于中学生写作来说是必备的,没有这些指导是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的。但写作更多地需要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如果缺乏充实的内容、真切的情感,缺乏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写出的东西即使很有章法、文采,也掩饰不住内在的空洞、做作。可能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在高三得到提升,为时已晚矣。其实,关键是看你对学生的训练是否严格、规范、高效。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三个坚持:坚持每天读一点,坚持每天悟一点,坚持每天背一点。每天阅读1000字并思考领悟其中道理,以300天计算,高三当有30<,/SPAN>万字的阅读量;每天坚持背诵或熟读100字,一年下来的背诵或熟读量为3万字;这
些积累难道还不能成就一篇高考作文吗?所以,迅速的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没有可能。
三、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作文备考应解决三个问题:想不想写?(多方设法让学生想写)写什么?(优化学生的积累,让学生
有“米”可“炊”)怎么写?(教学生智慧地表达智慧,如何得高分)
高三的作文复习,我认为应遵循的原则是:
先努力提高作文能力,再掌握并不断提高应试技巧:先熟练掌握的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练习各种题型的审题训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然后再掌握应试技巧,从正面说,包括多角度立意、形式创新、拟散文化标题、一小时内成文等。从消极方面说,包括修改偏题、时间不够的补救办法
等等。
先写实,后虚构,先规范,后创新:先训练写实的能力——看到的实景、真人、真事及自己的真情实感,特别是写凡人小事的能力;后虚构。先写规范的记叙、议论等文体,后进行故事新编、小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童话、杂文等创新文体(对中学的规范文体而言)的尝试。实践证明:有了扎实的写实功底,虚构的也漂亮,否则,就会笑料百出,漏洞百出;规范的文体写得好,创新的文体也运用得奇而巧,否则,
就落入旧套或新套,或邯郸学步,连走路也很艰难);
先整体,后局部:决定一篇作文档次的,是整体。尽管不少同学看好的作文往往只注意它散文化的标题,或是精彩的开头,或是发人深省的结尾,或是中间引用了某名人使人眼前一亮的警句,等等。要提高自己作文的档次,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整体着眼。比如,写记叙类作文,是不是主要通过描写表现了主题和人物?写的是不是自己曾真正动过感情的人和事?写议论文章,是不是写的是自己真正想明白的道理?是不是对该道理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分析?语言美不美,结构巧不巧,主题深不深,开头结尾妙不妙,都需要假以时日不断地修炼。以记叙文为例,先求从整体上把记叙文写得像记叙文,进而写得是记叙文,进而再追求局部的完美,就有可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倘若把追求整体和局部的顺序颠倒了,就会愈练愈困惑,愈练
愈茫然。
其具体复习策略如下:
(一)研究“考纲”和“考情”
1. 知己知彼:教师一定要研究考纲对作文的要求,并指导学生知己知彼。“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的“病灶”在哪里(立意、结构、语言?)?该怎样改变?“彼”,是要让学生知道: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其具体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怎样才能算“能写”呢?考试说明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标准。之所以要把高考作文的要求分成两个等级,是为了提高高考作文的信度,让真正好的作文能够得到高分,也使基础好而临场发挥不好的考生有一定的分数保证,尽量消除应试的误差,还给在写作上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长的考生以用武之地。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怎么考?怎样出题?改作文的标准?教师的阅卷心理?让学生由糊糊涂涂地作文变成明明白白地作文,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高三作文训练。要让学生明白,
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白。否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 明确本质:要让学生明白高考作文是有别于文学意义上的创作:
其一,写作方式不同。文学创作是相对自由的、个性的、主动的,想不想写,写什么,怎么写,自己可以选择、决定。高考作文则受制于人,不仅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字数限制,独立完成,不得借助外力。
按命题者的要求作文,又按阅卷者的标准评文,应试者始终是被动的、无所选择的。
其二,阅读对象不同。文学创作的阅读对象具有多层次性,任何人都可读,且可以长时间地、反复地读,但不求任何人都认可。而高考作文的阅读对象的阅读层次相对固定,多是语文老师或高校中文系教授,多
则二三人,有的情况下仅一人,即可定夺作文分数。阅读的第一感受甚为重要。
其三,写作目的不同。文学创作或为自我,或为人生,或为社会,或为艺术本身,高考作文的目的却是极其功利的——为了分数!“我欢喜谁就是谁”,用阿Q这句名言来评述阅卷者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个人喜
好来评定分数恐怕不无道理。
其四,写作状态不同。文学创作有准备充分,情郁于中,有感而发,心情也轻松自然,可以沉浸在写作世界中;而高考作文直接的准备却是临时的、仓促的、所考的作文题以前未曾潜心思考过,要跳出来自检自审,看看是否扣题是否妥当。有了这些区别,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就有质的不同。诗歌的暗示之法就有些冒险,倘若含蓄的“度”没把握好,阅卷者以为晦涩难懂,结果可想而知。画一个和尚在山下挑水来体现“深山藏古寺”之“藏”的意境,固然好,但如果和尚画得不像,譬如让阅卷者误以为是个劳改犯或新新人类光头一族,那就麻烦了。文的质朴、自然是为文的至美,但质朴、自然的东西难以在短时间内抓住人心。假如拿朱自清的《背影》和《荷塘月色》,参加考试,高分者当属《荷塘月色》。好处看得见,无
论情感,还是技巧,全摆在明处。
所以,高考作文的本质是炫示(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技巧以悦人)。炫才学显技巧的
应试作文往往能获取高分。
3. 确立目标:高考作文必须做好两点:一是能让阅卷者迅速读懂并把握文章的分量;一是作文必须抓住所有阅卷者共同趣味,才能征服所有阅卷者。所以,作文的备考必须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下面基
于阅卷者的阅卷心理和考场作文的自身规律提出高考佳作的五层目标:
(1)切题 “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者的第一忠告。“切合题意”就是指作文要完全符合命题者所设计的意图。“切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切合命题要求,或所提论点切合所供材料,或文章内容在话题范围内。二是切合“注意”。三个切题要求:①实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实际的本质的联系和契合,而不是貌合神离。②明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明显的相似语句。③
全扣: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结尾等处处都应体现作文题的命题寓意。
(2)明晰 高考作文应该明晰,明晰得让阅卷者能够在半分钟时间即可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及文采、创新等亮点。①书写清晰:笔画清、字形清、卷面清。②主旨明确:要表达的主旨都浓缩在一句话里。800字最好浓缩成一句话,即主旨。开头、结尾或段首,或独立成段。总之,主旨句最好放在显眼的位置。③结构简化:文章结构最好简化,或是清晰的并列式,或是清晰的层递式,最好还有清晰的过渡句或过渡段。④语言干净:表述得干净,句子短小,万分清楚,一看便知其意。⑤感情激越:感情的清晰,悲则大悲,
喜则大喜,极力渲染。
(3)充实 阅卷者多欣赏旁征博引、信息量大的作文。800字的文章传达了上万字的信息,那多半是成功之作。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素材丰富不滥(不堆砌材料)。其二,技法(修辞手法、表现技巧)
多而善变。其三,语言醇厚(文化氛围)不浮。
(4)文采 一是话语机智,二是文辞形象。即要做到话语有机智感,遣词遣得生动,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功夫下得够;造句造得别致,句子成分倒错组合,有些诗意;修辞用得精彩,比喻的喻体
出人意料,排比的语气铿锵。
(5)创新 高考作文最好能在某一方面有创新处,或观点新,或体裁新,或素材新,或构思新,或
语言新。
(二)调整学生的写作状态
作文水平提高慢,但只要坚持认真练,还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否则,会越来越生,水平将会下滑。写作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正确的认识,要落实到最佳的训练状态上。高三的作文训练,有三种状态:逃着练——能少写一次是一次;拖着练——让写一次写一次,写完不想再看一眼;跑着练——在老师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道路,主动地读写。最好的,当然是第三种状态。天分是不能够选择的,但是可以选择和
转变的是写作状态。
首先,应该以放松、宽和的心态对待高三的作文训练。应告诉学生,也许过去、写作限制、评价机制等等铸造了现在的你,反过来,只要你对自己进行调整,就可以调整你在事物中的位置,使自己获得主动。这种调整很简单,在写作中少一些牵挂思虑,少一些成见偏见,就会进入最佳状态——自信、积极、乐观;
不畏困难,也就是一念代万念的状态。
其次,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高三的作文训练。在写作时,我们完全可以默念:我即是王!我无所不能!以此激活自己的自主意识。比如当考卷上出现自己不喜欢的作文题时,可以理解地微笑一下,肯定自己的创新能力,激活自己的积累,可能这个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可用“我一定会用最佳立意、最佳结构、最佳语言!” “大家犯难,我独清醒!” “我是做得最好的!”“ 我的作文得过高分!我的作文曾被老师做过范文!我获得过作文大赛奖!”“ 独一无二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等语言激励自己,做到从内心里
自我欣赏,通过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起到调节情绪、思维和意志的作用。
第三,写作时,保持良好的作文状态:
(1)保持泛灵的感知状态,就是将客观的当前情景“人化”“生命化”,或将无生命的世界转化为有生命的世界,或将有生命的世界转化为人的情感世界,或用人的情感世界去融合客观世界。马尔克斯的《百
年孤独》中有一句很好的话:“任何东西都有生命。 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
(2)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成功者都是以思考为乐趣的积极思维者,他们始终让自己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场”中;而常人,趣味却在思考以外,在名,在利,在权,等等。佳作只垂青于以思考为乐的积极
思维者。如果我们的思维缺少一种积极的状态,从不曾想过变换一种方式或一个角度,那我们的思维就会
懒惰松懈下来,我们在处理语言信息的过程中,无法激活表层底下所能包含的相关信息。
(3)保持热爱的情感状态 ,一是对生活真挚的爱,一是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想写好文章,
请要先做一个会爱、会怜悯的人。
(4)保持入微的体察状态 ,“艺术起于至微。” 无论诗文,贵有入微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写作前,要静心回忆咀嚼,浮现所写的情景,这样才能够找回细节。如何获得入微的体察呢?心灵之内,在于想象的丰富,在于精神的安宁。心灵之外,在于细心的观察,没有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我们写不出生
动的细节。
(5)保持超然的审美状态,朱光潜先生说过,人有三种眼光:一是科学眼光,见事物的构成;二是功利眼光,见事物的功用;三是审美眼光,见事物的和谐。可是我们的学生对美的东西却视而不见。比如初见沙漠被其苍茫荒凉所震撼,写作天才往往产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感慨,而经常行走在沙漠的人却觉得平淡无奇,美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审美疲劳”。察觉和打破“审美疲劳”是养成写作状态的重要招式。写作者应以超然的审美眼光为常态。万物的美都醒着,睡着的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灵。以美之心观物,
使物皆着美色也。
这样坚持一种理念21天,就能形成习惯,如果坚持90天,就能够拥有一种惯常的素养和状态。
(三)系统构建写作素材库
千古文章一大抄。“抄”是一定的,只看会不会抄,会抄就是会模仿和借鉴。提倡在高考作文中大胆借鉴他人思想(钱钟书《围城》的思想就是借鉴法国谚语中的一句话:“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借鉴文章素材(把别人表述好的素材巧妙地“嫁接”到自己的文章中来)、借鉴结构(将前人典型的行文结构固定下来,模式化,现成的“旧瓶”装“新酒”即可)、借鉴语言(捡前人二三好句子,或改名家二三好句子,移花接木到自己文章中,往往就是文章“亮点”)。所以,要改变观念,要知道良好的思维和深刻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应养成一习惯,每天或
每周留下较固定的时间用于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怎样收集?
1. 取材课堂范文:教材是经过多方斟酌、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从初一到高三共12本教材中,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包括行文思路),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写作上的需要。例如:围绕一个话题,收集归纳素材。围绕“说的艺术”,可以搜索整理出以下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触龙
说赵太后》《寡人之于国也》《庄暴见孟子》《陈情表》《谏太宗十思疏》等。
2. 取材课外阅读:名人传记、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名人书信(札记、言论)、科学论著等,蕴涵着丰富的百科知识,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素材天地:精美的语言素材、深厚的思想素材、精彩的情节素材、鲜活的人物形象素材等。(1)怎么读?有学生说,我也看课外书,但过后又不知道看了些什么,写作文时一点
也帮不上忙,是什么原因?课外阅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 读的过程中,要分析,要比较,要优中选优,可以摘,可以抄,可以反复看,有的甚至需要背诵。读的目的应该明确,读的方法需要优化。每天能用适当的时间,翻翻名家的短小作品,一来能平和心态,二来能不断“文”气,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保持与社会的沟通。(2)读什么? ① 名人的千字左右的小小说、散文和杂文的得奖作品。《散文精品》《小小说精选》和《杂文选》,杂志如《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美文》《萌芽》《中学生阅读》。②尽可能多地看点中外漫画大家的漫画。一要尽可能读大家如华君武、方成的名作;二可看编选成书的中外漫画书籍,有配以欣赏文章的最为适宜。 ③ 常看品牌电视节目。看看凤凰卫视台的《世纪大讲堂》和央视的《百家论坛》《电视散文》《艺术人生》《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等品牌栏目的节目。欣赏品牌电视栏目的节目,使自己的文化视野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将自己的认知
对象、情感态度同人生、社会、世界、未来接通。
将读好作品、看好漫画与看好电视节目结合起来,对它们常读常抄,天长日久,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从人的“品位”或“定位”的角度说,才能使自己从一个幼稚的学校四堵墙之内的中学生变成一个能与高考试卷对话的社会人——高考试卷钟情的是后者!课
外阅读量的积累是教得再好的老师也无法包办代替的。
3. 素材的整合提炼:分类摘抄、剪辑粘贴、读书笔记、随感而发、目录处理(对每一个好素材,要学
会思考和品评,并试着从新的角度去挖掘)。
4. 系统构建材料库:高考作文就是做两件事:占有材料和处理材料。我们找不到材料,并不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没有储存材料,而是因为我们的储存没有清晰的顺序。所以,要系统构建材料库:
一是思想材料库系统, 比如,对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的整理:
(1)过程与结果: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心急吃不得热豆腐”;“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揠苗助长”思想2: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谁动了我的奶酪?》;“刻舟求剑”;《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思想3: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带来消极的结果。
(2)原因和结果:思想1: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关系,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黑格尔说,凡存在就是合理的。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思想2:因果地位相互转换,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转换,相互作用。“风生”是“树动”的原因,“树动”是“花落”的原因。教育和经济就是互为因果的。思想3: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封建专制主义导致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家长制、领导终身制等多种结果。“文化大革命”。李白丰富多彩的诗篇。SARS产生的原因,环境污染,领导渎职,民众陋习;造成的结果也是复杂的、多样的、经济的,教育的,心灵的,
民族的,国际的。
(3)必然与偶然:思想1: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伴随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种瓜得瓜,必然。但种瓜没有得到瓜,是偶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必然。有心栽花花不发,是偶然,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必然。“守株待兔”偶然。思想2: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转化。“无巧不成书”,“巧”就是偶然;黛玉归天与宝钗出闺是偶然,黛玉之死是必然;林冲在
山神庙偷听是偶然,奋起反抗,偶然转化为必然了。
(4)现象与本质:思想1: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苹果落地的现象,包含着万有引力的本质;“口蜜”“腹剑”思想2:现象有主流现象和支流现象,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把握事物折本质。看报;春天也有落叶的现象
(5)对立与统一:思想1: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金木水火土,相生又相克;沙丁鱼—鲶鱼;我们应当视对手如朋友合理地竞争思想2: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公有制和私有制;战争与和
平;《红楼梦》中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6)共性与个性:思想1: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德国哲学有莱布尼茨、宫女寻
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思想2: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7)内因与外因:思想1:内因外因的辩证统一,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一定温度下,鸡蛋可以孵出小鸡,但无论如何,石头是孵不出小鸡的。思想2:外因通过内因而起
作用。以前我们提出口号“15年超英赶美”
(8)量变与质变:思想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其实世界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思想2: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事物质与量最佳的结合点。
无论过,还是不及,事物都达不到最佳状态。如做饭。
(9)主要与次要:思想1: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胳膊拧不过大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2: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在一定条件下,次要的会上升转化为主要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楚汉相争 ; 国共两党 思想3:解决矛盾问题,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矛盾均衡论。解决矛盾问题,我们一定要把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考虑到,但重点是考虑主要矛盾。失火了,救人还是先救东西,还是先打水。<,/o:p>
(10)个体与集体:思想1: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古希腊神话,安泰 ,赫拉克勒斯。思想2:集体依赖于个体存在,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对集体有影响作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思想3: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
益发生冲突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谁的利益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法国人;
黄山猴子。
(1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思想1: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是一种辩证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好像鸟的一双翅膀,折损一翼,鸟不得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地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进步。物质丰裕,民风淳厚;人行世间有三个层面,一是俗务,二是事业,三是审美。
(12)社会环境和个人成长:思想1: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受一定社会环境制约,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环境总要影响甚至改变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唐诗、宋词、元曲;“与善人居,若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思想2:人有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
下,个体活动也反作用于社会。
二是事实材料库系统:事实材料总是以人为中心的,最好要建立清晰的人物列表。比如课外阅读人物列表: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 课内教材人物列表:阿Q 、孔乙已 、玛蒂尔德 、戈多、格里
高尔、贾宝玉、林黛玉
(四)高考作文方法技巧训练
1. 仔细审题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特别要注意话题作文的开放,并非是漫无边际,审题难度降低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审题。无论审题难度怎样降低,考生都必须仔细阅读作文要求,万万不能走马观花,自以为是。有的考生作文在三、四等,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偏离了话题。所以,要落实到扎扎实实地严格训练上,力争做到在审题方面万无一失。(这其实并不是很高的
标准,绝大多数考生都该达到,都能达到)
审题,就是考生看到作文题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明确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
立意,定好文体,弄清写作要求。
(1)全面解读题目 指阅读理解作文要求和命题意图。首先应该明确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让自己不输
在“起跑线”上。如何去把握作者的命题意图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把握题目中每个词语的含义。如“诚信”,“诚”是诚实,“信”是守信、讲信用。“信”如果解释为“信任”、“自信”“信仰”“信服”等,就不符合题意。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题目是借用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天下”应理解为国家、民族、人民、人类等。全句可理解为“忧民”“以天下为已任”“先国后家”“先人后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等,如果理解
为“爱国主义”“心灵美”,就偏离题意了。
②把握题目内容的范围要求。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内容范围必须是关于“记忆移植”而且是“假如”的,必须大胆运用想像。有的考生在文章中谈“记忆是不可能移植的”“记忆移植是不科学的”,这就脱离了题目规定的范围,造成文不对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应该围绕“忧乐观”
来谈,“尝试”就必须写第一次尝试做某件事。
③把握所供材料的思想倾向。材料是话题的背景,材料叙述的详略、明示或隐含的信息、过程的前后联系等,都透露出作者的倾向和意图。如“诚信”,背景材料是寓言,材料中“人生路上”,是引导考生注意寓言在社会、人生方面的启迪作用,艄公的两次说话,点明了与“诚信”权衡取舍得失的是“健康”“金钱”“荣誉”等诱人的东西,引导考生的写作方向主要是认识“诚信”在人生道路上的地位和作用。年轻人“思索了一会”,表明他已经作了慎重权衡,决定舍“诚信 ”而取其他六个背囊,这实际上暗示他的价
值观,与金钱相比,“诚信”退居末位,从而指示考生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考察话题。
④把握“要求”中的提示和限制。材料之后的提示性的语句,它往往暗含着命题者的意图,因此,决不能一带而过,而要审慎阅读,找准方向。如2005年上海卷作文题,命题者在给出了三个镜头以后,提醒考生“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辩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就是命题者要求考生思考的方向,即可选取一种文化现象或多种文化现象进行“审视”,可分析、肯定其中的正面因素给自己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可重点剖析其中的负面影响是怎样在认知、情感、审美、人格等方面对年轻一代造成伤害的,还可以针对这些情况进一步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另外如试题中的“注意”“要求”中的“自拟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议论时要有比较”、“不少于800字”等。忽略这些,
必然导致失分。
(2)作文审题法 :① 词语替换法。将标题或话题中的词与其他相关词作比较,准确把握话题。如“留给明天”,可与“展望明天”“创造明天”“等待明天”“放弃明天”作比较。就可看出“展望”是一种积极构想;“创造”是一种努力奋斗;“等待”实际是不想采取行动,希望有好结果出现;“放弃”可看出一个人完全丧失斗志。而“留给”则表明一种前瞻意识,一种远见卓识,意味着我们要把资源、好的环
境、物质和精神财富等美好的东西留给未来。
② 组词拓展法。如2005年北京卷的“说‘安’”,用“安”来组词,除“安定”“安全”“安宁”“安逸”外,还可以组成“安稳”“安静”“安康”“安乐”“安好”“安泰”“安详”“安邦定国”“安居
乐业”“安如泰山”“安营扎寨” 这样可以启发我们寻找新的写作角度。
③造句扩写法。我们可将标题或话题中的词或短语扩写成句子,打开思路。2005年湖北卷,要求谈“出”和“入”的关系。我们可以说“做学问要讲究出和入”“看书要注意出和入”“人际交往要注意出和入”“观赏景物要学会出和入”。再如2005年山东卷的话题是“双羸的智慧”,我们可以造出这样一些句子:与外商打交道需要双赢的智慧;中国的外交需要双赢的智慧;双羸的智慧来自共同的需要;双赢的智慧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双赢的智慧也可以变为多羸的智慧 这样造句,可帮助我们加深对话题的,在快速
思考中打开一扇又一扇作文妙思之窗。
④化简因素法。对于多因素的作文题,可以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化多因素为单因素。这样,可用较短的时间明确题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作文题的因素,就是指文题提供的已知条件,也就是审题的出发点,如“位置和价值”这个话题就包括了“位置”与“价值”两个因素,《树木·森林·气候》这个题目就包括了“树木”“森林”“气候”三个因素。运用化简因素法审题,有时要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去寻找新的因素。如写“位置和价值”,题中的已有的两个因素有时并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应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即要提示两者之间的某种关系,如辩证关系、条件关系、发展关系、选择关系等。如写《师生之间》,就不必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多费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可以了,如师生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都可以。找到题目蕴含的内在因素,审题的任务就算完成。
另外,审清题意,还常常用到解词、分析短语结构、圈点列表等方法。如,“诚信”,并列结构,可分解为诚实 、守信。“战胜脆弱”,动宾结构,对象是“脆弱”,重点是“战胜”。“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假设关系的前提条件,重点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一个判断,重点是对这个判断的阐释。“树木·森林·气候”是三个并列短语,重点是三个概念间的关系;且题目是喻体,要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本体”。列表,是对题目的要求如“含义”“范围”“重点”“题目”“体裁”“要
求”等分项列出,防止遗漏。
还有如实题虚写法、虚题实写法、大题小做法、小题大做法、反向思维法等方法,不一一列举了。鼓励
学生自己去摸索一些审题的方法。
2. 确定模式
写应试作文,最好采用现成的模式化结构,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还能保证文章质量。
(1)议论文模式构思
在高考作文试卷中,选择议论文的考生占75%以上。那么,怎样写议论文呢?议论文怎样才能得高分呢?总结议论文的一般性规律,结合古人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四个字:起、承、转、合。
起:就是引题、入题,就是结合给的话题,用极短的文字,迅速抓住主旨、中心,迅速入题。如2003年的一篇优秀作文《公则生明》一文的“起”: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
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
承:就是结合论点、主旨,进行分析、论证,就是承接,就是对论点进行延伸、进行思辨性分析。如《公
则生明》一文,紧承“起”,对“公则生明”的内涵加以解释,并结合材料分析。
转:就是借助事例,进一步“转入”说理、说事,进一步论证自己树立的观点、认识。用事实说话,最好用两个方面的材料,一是古今中外的事例,可以选取一个事例评写,也可以用概括的几个事例。二是结合现实生活的事例来说理。总之,“转”就是结合“转入”的整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公则生明》一
文,用包拯、岳飞两个例子来证明观点。
合:就是进行总结、拓展。可以用名人的话,或用整齐的句子结尾。此外,可用简短的文字结尾。如《公则生明》一文的“合”: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在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一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感情上的偏私只能陷人于不分青红皂白,不辨是非之中,我们要坚决拒绝让感情主宰理智。// “公则生明”这句话犹在耳边回荡,让我们摒除感情的干扰,理智公正地处世为
人吧!
一般“起、合”文字可以200余字,各占一段。而“承、转”可用300—500字的文字,分别占1—2
段即可,这是基本的要求,文字与段落可不拘于此。
(2)散文模式构思
这里主要谈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在高考中议论性散文十分沾光,一是议论便于联系话题,二是散文形
式较灵活、自由,便于广泛地选择使用材料。
议论散文的模式——“三棱互补”:就是选择三件相对平等的事情,或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先记叙描写,再议论抒情,结构全文。如2004年重庆的一篇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结尾升华主题,前后照应。
其要求:开篇扣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利用字数大体相同的形式作小标题;三段事例相对统一,一定要围绕中心选材。三段事例选择的角度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古今的,也可以全是现实的,还可以是中外的;叙议结合的文字也可,边记叙边议论也可;一定要有文采,不能缺少比喻,可以把要写的事物与
山、水、树、花、草、江、河、海、云、天联系起来。
(3)写人记事模式构思
写人记事少不了故事的叙述,适合高考作文的故事结构有:
① 目的达成: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为着一个目的演进的,一般而言,故事主人公都要经历一个“失败,
失败,最后成功”的过程。“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就是这类。
② 误解修正:在这类故事中,主人公对某项重要的事情理解错误,主人公一直按照错误的信念去行动,后来,通过一个事件或一个情节,主人公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彻底修正了自己的行为,在最后一个场景中,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行动在一件事情中表明了信念的修正。比如2003年河南省一满分作文《明天一定记着开窗》就采用的这种模式:“我”误解了房东大娘,因为其粗笨、木讷。由于误解,我一错再错,误解了房东大娘阻止“我”“冷水计划”的善意,误解了房东大娘为“我”开窗的义举,后来,“我”在房东大娘送药、开窗两件事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最后,我要修正我的行为,我决定: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另外,在表达的时候,一个故事未必一定要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你完全可以将一个故事里的事件打乱重组,可以把终场事件放到文章开头,也可以放到中间,起始事件可以置于文章中间或结尾,
方法不一而足,不过,重组需要较强的结构驾驭能力,如果自觉能力不够,建议你还是用点一般的顺叙、倒
叙和插叙就行了。
3. 设置亮点
高考作文的核心在于制造亮点,而亮点的制造主要应在构思阶段完成。文章的亮点必须凸显在最佳位置。哪些是亮点放置的最佳位置呢?在标题、在题记、在开头、在结尾、在段首、在过渡处、在关键段。
这里着重谈标题、开头和结尾。
(1)考场作文的拟题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仅一双含情目,就足以让阅卷者多评上几分。标题的要求:准(恰当贴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简(简洁醒目)《家》、俏(生动形象)《阿Q正传》、新(新颖独特)《风告诉森
林》。标题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 常见标题。叙事类文章拟标题,或点明故事发生的时、地、人,或点明故事性质,或揭示主人公某一性格特点,或抒写某种感情,或揭示主人公某一心理活动,或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揭示或隐喻主题,如《故都的秋》《荷花淀》《孔乙已》《陈奂生上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项链》;议论类文章的标题要旗帜鲜明,或标明论点,或能引人思考,一般说来有论点型《学会历史般的旁观》、论据型《“情
感亲疏与认识事物的关系”小议》、延伸型“从 说起”三类。
② 艺术类标题 A. 修辞创新:引用的对象可以是诗句、名言、格言、警句、歌词等;比喻和象征,可使标题显示出储蓄藉之美;运用拟人与拟物的手法,使标题更形象、生动;以名词或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语句,(基石·彩虹·清泉)显示行文思路,又富有文学色彩;还有设问、反问、双关等。如《曲终人散黄衫军五吻怀,实至名归外星人首挂金靴》《都是可乐惹的祸》《笑傲考场》《月有阴晴圆缺》《感情是帆,认知是船》。B. 思维创新:数学计算式《7-1=0》;悬念式:《以胖为荣》;镜头特写:《天地
之间走来一个我》等等。
(2)考场作文的开头技巧
文章的开头就是“凤头”,要做到漂亮、俊秀。好的开头是一篇文章成功的一半。总体要求:①如不是写成小说,开头必须扣题(最好巧妙出现话题字眼),扣题要灵活,避免复述话题;②开头应力求避免平泛的抽象议论,避免以叙述冗长的故事作为议论的开头;③开头要做到化大为小,从大的话题中选取其
中的一个层面,有利于具体的描写与抒情;④开头要体现文采、情感;⑤五行之内最好结束开头。
①常见的开头方式
叙事类文章开头包括起笔点题、介绍人物、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介绍贯串故事始终的物件、点明主题等;议论类文章或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或阐释关键词语的意义,或运用事实论据,或以界定所论事物的
内涵,或概括文章的内容。
②艺术性的开头
叙事类文章的开头:或以激烈的矛盾冲突开头;或以一种描写(譬如景物描写)或两种以上的描写开笔;或以描写或叙述反常的、特殊的人、事、物、情、风俗、道理开头;或从凡人小事淡淡而起;或平平
开笔,紧接着风云突变;或先写事件结局,然后慢慢道来。
议论类文章的开头:或先设问,再以答语形式引出文章的主题,或根据主旨需要假设一个情景或说法引出题旨,或先讲述新闻、生活、寓言、成语等故事(还有典故、笑话等)开头,然后提出论点或进入论证;或以题记开头,即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摘引一段名人名言,或写一段精辟的言论,单独成段,把文章主旨或与主旨相关的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或用多种修辞手法,以诗人奔泻的激情开头;
或以数种描写手法相结合开头
以下面的专项训练材料为例,介绍几种艺术性开头技巧:
材料:商人说,快乐是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生意日益红火;老师说,快乐是看到自己“桃李满天下”时的那分欣慰;父母说,快乐是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小妹妹说,快乐是穿上漂亮的裙子过“六一”儿
童节;高三的学子说,快乐是看到成绩晴雨表中可爱的太阳的笑脸……
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开头。
A.过程式:此种开头方式易于写体现“我”的经历与情感的记叙文与散文。如:孩提时,我常常醉心于别人的故事,感动着别人的感动,悲伤着别人的悲伤,曾经的泪花被风化在记忆深处。当别人不再感动我时,我尝试着自己感动自己,于是,我提起笔……写作,是我的快乐。(以简短的过程,写出写作是“我
的快乐”的缘由,引入话题自然)。
B.类比式:此类一般由自然现象、风物引入人生话题,能明显地体现文采,并且能体现一定的匠心。如:快乐,大海里跃起的一朵浪花,走过了千山万壑,它自由、快乐。快乐,钢琴上舞动的一个音符,经过了精心创作,它美妙。快乐,生活中不变的真谛,经过不懈的努力,它永恒。快乐,一份勤劳后的收获,收
获汗水浇灌的果实。(由自然到人生的引入,前后呼应,较好地体现文采)。
C.对话式:把主旨以对话的方式引出,一般较为活泼自然,不容易跑题。如: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我问一位盲人:“你快乐吗?”“快乐,因为我的心中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远处一位走路蹒跚的老人过来,我问:“你快乐吗?”“快乐,因为我子孙满堂。”//我按着我的心问:“你快乐吗?”“快乐,因为我拥有亲人的爱。”//是的,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珍惜拥有。(有对话的方式开头,自然引出自己所
要表达的中心——珍惜现在的拥有,就是快乐)。
D.镜头式:选取能体现话题主旨的生活中的镜头入手,写来具体、形象。如:鸟儿在晨雾中欢快的啼鸣,溪水在山涧中快乐地流淌,微风在春意中快乐地抚摸山林,细雨在清凉中欢快地滋润着大地。朋友,看着这些,你能不心动?//我们心动,因为我们渴望快乐的生活。何来快乐?快乐源于生活中的小小的满足。
(从自然的美景入手,引出“快乐”的话题,行文自然流畅,结构清晰,思路开阔)。
E.总结式:此种开头方式弥补了开头泛泛而谈的缺陷,简洁明了地提出观点。如:快乐,是年迈的老人看到儿孙满堂时的心情;快乐,是一对恋人静静依偎在一起时的心情;快乐,是得到一本喜爱的书,吃到一颗甜甜的草莓时的心情。//快乐,就是内心深处的一份感动。(把三个有内在关联的场景构成一组排比,
用一个总结句点明文章主旨)。
F.逆入式:从与话题材料相反的角度入手或从反面立意,容易出新。如:当简爱说“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时,我笑得像根苦瓜,我就是那台毫无感情的死了的机器,头上盖着高考试题织成的白布。//太夸张了是吗?不,我很严肃地说,我不快乐,因为试题,因为高考,快乐成了机器上锈成粉末的螺丝钉。(从
反面入手,写“我不快乐”,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立意引题)。
熟练掌握几种开头方式,面对不同类型的作文时,下笔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3)考场作文的结尾技巧
作文的结尾,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则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大添异彩,真可谓是“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一笑”使人“驻足”,令人心动。结尾当如“豹尾”,啪的一声,甩得响亮。结尾的要求:切题(卒章显志,篇未要体现主旨)、简明(简洁明快,
强劲有力)、有味(余韵绵长,令人回味)。
① 常见的结尾模式:或呼应,或总结,或比喻,或抒情,或点晴。
② 艺术化的结尾方式:或引用能概括突出主旨的名言佳句、诗词歌谣来结束全文,或结局在读者的意料之外;或将结局写得留有余地,让人牵挂,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或以自己创作的诗词歌谣来结尾,或用象征手法结尾,将主旨强化、升华,或用悬念、设问句、反问句、省略号结尾;将议论与某种描写手法结
合结尾。
下面是从近几年来的部分高考优秀作文中归纳出几种作文的结尾技巧:
A.启迪人心的结尾:有的高考优秀作文,在结尾处写出发自肺腑的看法,或充满激情的呼吁,或富有哲理的启迪。这样的结尾一般精练而有力度,寥寥数语,落地有声。如2004年高考佳作《请忙一些吧》的结尾:请忙一些吧!做个“富贵闲人”是快活的,可若都是闲人,没人来忙着工作,怎么行呢?总之,危难之时,尤其要忙;太平岁月,也断不可懈怠放松。在不过度的情况下,还是该多忙一些,不是吗?(这种形式的结尾能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力量,达到启迪人心的作用,给阅卷老师留下“主旨深刻”的印象)。
B. 诗情画意的结尾:有的高考优秀作文在结尾处展开想像,用描写的手段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或用名言佳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样的结尾一般要求与上文风格基本一致,要写得自然生动,切忌矫揉造作。如《有时,我们需要放弃》一文的结尾:放弃不了甘甜的浆露,就走不进广袤的沙漠;放弃不了手中的鲜花,便摘不到更多的鲜花;放弃不了眼前的荣誉,便无法在明天获得更多的掌声;放弃不了失意的痛苦,便无法看到新的光明……//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束缚着我们,优越、荣誉、地位、失意、消沉、无奈等等,凡是阻碍我们的,迷惑我们的,该放弃的,我们都要坚决地放弃!(这种诗情画意的结尾,生
正在阅读:
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07-26
西方行政制度考试题04-13
一2班留守儿童档案10-20
7s管理培训试题答案09-28
超级大坏蛋,观后感12-11
2018年天桥区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清单(11.16)0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0-08
经典广告广告词---广播公司08-22
电话话术脚本设计03-18
《建筑力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含答案12-04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作文
- 年至
- 命题
- 完成
- 高考
- 材料
- 1978
- 2004
- 永业广场项目部行政部职责手册
- 数控多线切割技术及发展趋势
- 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标语_
- 铝电解电流效率理论与实践的新认识
- 上海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题
- XXXX学校公文格式细则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 张家溪大桥边坡支护施工组织设计
- 二氧化硫监测的光纤传感方法研究
- 大型酒店筹备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 市场营销 经典案例 星巴克
- 2014年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招聘3人公告
- 测边后方交会精度研究及其应用
- 过程检测仪表第五章__温度检测仪
- 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 2015-2016高中物理 第1章 第5节 物体的内能学案 粤教版选修3-3
- 服务的价值与管理要素
- “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活动总结
- 中国股市稳定发展的三要和三不要
- WI-M05 Rev.0 捷时报关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