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教程讲稿

更新时间:2024-07-11 16:42: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儿童文学教程》讲稿

王昆建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相比,是一门历史不算悠长,但却有较高起点的学科。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人们儿童观的确立,儿童的被发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儿童年没有被发现之前,儿童没有独立的人格,在成人眼里,他们不过是缩小的成人或成人的预备和附庸。所以在儿童没有被发现前,人们不可能有意识地,自觉地为他们创作属于他们的精神食粮。只有儿童被发现,被确认,才有了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这样认定,是儿童的被发现催生了儿童文学。所以说而“发现儿童”说是文化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1656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世界图解》,这体现了儿童不再是缩小的成人的新的洞察力,标志着人们已充分注意到儿童的接受特点。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一部在教育史和儿童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爱弥儿》。许多人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成为人们真正发现儿童、社会儿童观的转变已经彻底完成的一个标志。从此,儿童文学的艺术自觉和独立进程也加快了。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探讨儿童文学的命名和定义,思考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及其在儿童教育中的功能和地位,也就成了一项饶有趣味的研究课题和学习内容。

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概念和范围 一、“儿童文学”释意

学习儿童文学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儿童文学?对于这个问题,陈伯吹老先生有这样一个评价:“用一两句话来说明什么是儿童文学是非常难的”。即使是在人们对儿童文学本质有了较深入探讨的今天,这一问题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从儿童文学的研究历史出发来观照这一命题,对“什么是儿童文学”这一问题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种观点:

本位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有人提出)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提出“幼者本位”。

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提出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周作人在1920年10月26日在北大作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报告中专门提到儿童读什么书的问题,第一次有影响地提出了“儿童的文学”,强调在小学教育中让孩子读儿童文学是非常重要的。周作人还在《儿童

1

的书》《童话的讨论》中论及“儿童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儿童文学应当“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于1919年5月12日到北京大学讲学,之后又

到十几省演讲,演讲的中心是“儿童本位论”。杜威认为“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儿童,一切要服从儿童的本能”,“教育者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本位论”认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都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对“儿童本位论”的评价:

“儿童本位论”对儿童文学概念的揭示,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带着

难以避免的理论缺陷和历史局限性。

积极意义——在“五四”时期,这种观点是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的。它

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

局限与不足——它强调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却相对忽视了成人作者的

主体性地位;它重视了儿童世界的独立性,却相对忽视了儿童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今天最强调“儿童本位论”的学者有朱自强教授,见专论《儿童文学:

儿童本位的文学》见《儿童文学研究》1997年第一期,收录于朱自强论文集《论儿童文学》之中(观点介绍)

工具论。

1923年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先驱》发文《儿童共产主义组织

运动决议案》指出:“儿童读物要在儿童稚嫩的脑子里播下共产主义的种子,培养未来的同志”。

20世纪60年代,儿童文学作家鲁兵作“教育儿童的文学”的演讲,

提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一观点被认为是“工具论”的代表性观点。

1979年儿童文学作家贺宜专门提到“真正的儿童文学是为儿童所

2

喜闻乐见的文学,是使儿童受到教育的文学,是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使儿童受到美感和愉快的文学”这种观点较肯定地提出了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和美感要求,强调了美感问题,这在当时是具有突破性的观点。贺宜还提到“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它辅助学校教育,帮助学校一起完成对儿童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工具论”认为,儿童文学教育儿童的工具。 至20世纪80年代,工具

论的观点被普遍认可,为文艺界和教育界普遍接受,并在一些儿童文学论著、论文中得到阐释 对“工具论的”评价

从广义上说,这一观点并不错。积极意义在于看到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功

能——教育功能,其局限在于忽视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

专为论

认为“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对“专为论”的评价:

这种观点肯定了儿童文学的社会职能,肯定了儿童文学是成人针对儿童阅读欣赏的心理需求,年龄特点,注意了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但从儿童文学整体来观照,显出不严密的地方,其所指不能包容全部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少为世人所公认的优秀作品的作者,其创作初衷并非为儿童创作,而是为成人所作,但是由于作品本身富有儿童情趣,充满新奇、快乐和荒诞,情节生动,语言浅近,深受小读者的喜爱,因此也被儿童占为已有,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例:塞万提斯得知他的《唐·吉诃德》使广大少年儿童“一面看书,一面狂笑”时,十分惊讶,因为对他而言,这部寓意深刻的小说,实在并不是写给孩子们看的。

例:法国童话家夏尔·贝洛的很多童话并不是专门为孩子们所作。著名的童话故事集《鹅妈妈的故事》,中含沙射影,旁敲侧击地把矛头指向宫廷贵族,揭露他们的阴险奸诈,政治倾向十分鲜明,用意十分深刻。其中家喻户晓的《小红帽》现在几乎没人不认为是儿童文学作品,但贝洛就民间故事改写童话的动机却是针对宫廷贵族的奸诈凶险。而他之所以写《鹅妈妈的故事》具有政治因素:17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文坛有过一次大论战,论战的一方是布瓦洛为代表的古

3

典主义文学流派,一方是以夏尔·贝洛为首的资产阶级革新派,。夏尔·贝洛认为今人应该超过也的确超过了古人,于是不但从理论上阐述他的观点,而且以其创作来体现他对封建正统观念的背叛。《鹅妈妈的故事》正是他的政治观、文艺观的体现。

例《鲁宾逊漂流记》《西游记》等

上述作品,都非专为儿童所作,但均被儿童所占有,认可,这说明,专为论的观点是存在局限的。从儿童文学的整体来考察,对儿童文学的概念应该作这样的认识: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正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而专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提供和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二、儿童文学的范围

被纳入儿童阅读,为儿童所认可和接受的文学作品包括以下几种 (1)、经过收集理的民间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列那狐传奇》等。 (2)、经过改写,为提供儿童阅读方便的经典性成人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燃烧的心》等。

(3)、内容新奇、有趣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鲁宾逊漂流记》、《巨人传》等

(4)、非专为儿童创作,但为全世界所公认的优秀儿童文学读物,如《鹅妈妈的故事》等。

(5)、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如元代卢韶的《日记故事》明代萧汉冲的《龙文鞭影》、清代程允升的《幼学琼林》等等;

(6)——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4

以上各类作品均在儿童文学的范围之内,其中,第1——5项可以说是为儿童提供的文学作品,第6项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根据上述六类作品,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儿童文学范畴中,存在着两种意义的儿童文学。即古典意义的儿童文学,这是为弥补儿童精神需要的一种补偿性的文学,包括以上1——5类;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是作家在现代自觉的儿童文学观念的指导或影响下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其范围和界域要相对明晰和确定得多。凡是符合前述儿童文学概念及其含义的作品,都可列入这一范围。

三、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相同点: 以语言文字为物质媒介 (具有文学的属性) 塑造生动、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评价、愿望

例:邱勋《三色元珠笔》——对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曹文轩少年小说——以悲悯情怀表现未来一代的精神品格,重塑

未来民族性格,如《弓》《根鸟》《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不同点: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并列的另一类文学(韦苇语:儿童文学是站立在成人文学大树旁的另一棵技叶茂盛的大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照其与成人文学的区别:

1、目标指向的差异。

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目标指向将创作定位于点在儿童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定位决定儿童文学作品充分张扬儿童的天性。儿童文学作家以儿童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为创作的目标指的定位,在作品中的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童趣——儿童文学的重要特征。指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的想象、思想、情感、心理状态及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艺术反映。

例;列夫·托尔斯泰《李子核》——故事 美国米里亚姆《鹅太太洗澡》——童话 NO1 柯岩《帽子的秘密》——诗

郝月梅《小麻烦人的麻烦事》——小说

5

薛卫民《学猫叫》——儿歌

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特性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在游戏活动与儿童的审美活动之间,游戏精神和儿童文学之间,存在着极为深刻的潜在联系。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能够全身心地进入对象的状态,甚至具有超的常的信念;这种游戏活动已经成为儿童的一种审美活动。在儿童文学中洲注入游戏精神,是儿童读者审美心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这种观点出发,体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游戏精神我们可以将其作如下解释:

在文学作品中注入儿童的游戏活动,作品的情节找不到任何寓意,而是由连串小游戏构成一个大游戏。儿童在这场游戏中尽情地放松自己。民时作为读者的儿童,也不仅在纯游戏的审美中渲泄了平时的压抑,而且从游戏的欢乐中找到了心灵的补偿。 NO2

例:挪威 埃格纳《豆寇镇的居民和强盗》 N03 特拉弗斯《随风飘来的玛丽阿姨》 NO4

林格伦《淘气包艾米尔》《小飞人卡尔松》《长袜子皮皮》

惊险神奇——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童话内容的神奇,探险作品的惊险,小说情节的跌宕,故事的有趣。儿童文学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着意于营构出人意外的情节,有惊无险的场面,出奇的、美丽的、快乐的荒诞。达到紧紧抓住儿童读者注意,引领他们一页现页看下去,获得经历奇险、神密、快乐的审美体验。

例:列夫·尔斯泰《小姑娘和蘑菇》 NO5

成人文学创作的目标指向不同于儿童,具有多向性特点,这与作者的创作动机有很大关系。

如:巴金、赵大年 张石山等各有不同 2、文化底蕴的差异

成人文学:强调从时代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开掘题材内容,以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作品,塑造能够世代相传的艺术典型作为创作的最高目标。讲究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积淀,且积的的厚重与否与作品品位的高下有直接的关系。成人文学的世界是融注了作军用深沉思考和丰富内心体验的情感世界。

例: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路遥《人生》陈中实的《白鹿原》等

6

儿童文学:经调以儿童为本,表现他们的天性,心理,故不强调表现历史文化内涵,而允许表现出虚化的时空,淡化的背景,要求表现活泼的儿童生活,以人道精神,温暖与快乐,想象与幻想,幽默与巧智为其主要文化内涵。

例:美国 琳格《苏珊的帽子》

《康尼马拉的驴》 人道精神、温暖与快乐 《阿廖沙叔叔的哥子》

施比丽《海蒂》等

〈煎饼帽子〉——将童话的夸张用在故事中,制造幽默效果 〈幻想家〉人物对话中的幽默 NO13

〈比比杨奇遇记〉等童话——想象与幻想 NO7 3、社会功能侧重点的差异

文学的社会功能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在成人文学中,文学的社会功能体现为以审美为核心的多种功能的聚合。

儿童的特点:接受知识和受教育,心得社会道德和规范,完成社会化过程。儿童文学的功能也强调审美,但在审美的过程中,具有着鲜明的教育功能和识识功能。故儿童文学的功能体现为以娱乐为桥梁而达到认知,教育和审美的统一。

例:若索夫〈黄瓜〉NO13附⑴

所以,儿童文学比起成人文学来,更理性,也更难写。 4、接受对象的差异

在文学接受中,儿童文学既有自身的特点,又体现出艺术的共性——以形象和魅力羸得读者。儿童文学作品的接受对象有以下特点:

有的作品是专属于儿童的,如儿歌,童话,儿童故事等,

也有的作品因其故事性或表现深度或者是艺术魅力而蠃得成人读者。 如达尔的〈女巫〉 肖洛姆·阿莱汉姆的〈莫吐儿传奇〉、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等如是。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特征

一、儿童文学的表现特征

1、特定的表现内容

7

儿童的生活——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表现儿童的生活,包括儿童的学

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

例“诺索夫的儿童故《我和米什卡》〈梯阶〉 涅斯林格的〈达尼尔在行动〉 迪米特〈拉拉和我〉 戈西尼《小尼古拉》 儿童的心理

刘心武〈我可不怕十三岁〉 秦文君〈男生贾里〉等

儿童的想象世界——儿童泛灵化思维特点和的文学表现。主要以童话作品

形式呈现

拉斯培〈敏豪森奇游历险记〉 〈晴天,有时下猪〉 〈馅饼里包了一片天〉

儿童文学的以儿童的生活为表现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及为广泛,所表

现的题材也因之而十分广泛,对此有人将其归纳为十多种类型:

家庭生活型、 学校生活型、 社会生活型、 异域型、 成长型、 奇思异想型、 动物型、 自然风物型、 浪子回头型、 英雄型、 集体奋斗型、 少男少女型、 苦儿型、 顽童型、 童趣型等

针对儿童文学广泛的题材,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提出“儿童文学三

大母题”的观点,将儿童文学广泛的题材其归纳“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

母题——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或事件、场面、手法、意象、也 可以指主题或题材。

爱的母题:通过作品来传达对孩子的爱,借此培养儿童的爱心。体现这种精神实质的作品母题,便是爱的母题。

爱的母题分为母爱型和父爱型。

8

母爱型:在内容上,带着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来作爱的传达,使孩子感受到爱的迷人和伟大,也感受到爱的无奈——人生并不由于爱的存在而变得轻松。在审美上,侧重于审美感情的升华,但表现形式合乎儿童的口味,在情绪基调上,体现为亲切温馨的情绪基调(审美基调)。

表现母爱型母题的作品在故事中渗透了慈爱与母性,表现慈母的心境和语境,故事所谈的都是母亲们感兴趣的话题。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 以邪恶开始,以婚礼告终。例《灰姑娘》 ? 后母虐待女儿的题材 例《白雪公主》

? 父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引起的危机和波折,受母亲召唤蠃得平安。

例《七只乌鸦》《十二兄弟》(见格林童话)

? 大团圆结局(母亲心态的表现)例《小红帽》、《小宝桌、小仙驴和

小 魔棍》

? 语言体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安祥,作品洋溢着家庭和爱的气氛。 例 达尔《女巫》“我”和姥姥联合起来,终于消灭了英国的女巫们,

但“我”已经被女巫变成老鼠,再也恢复不了原型。成为老鼠的“我”与姥姥相依为命,作品结束时两人的对话及气氛。NO8

父爱型:在内容上直面人生,以现实的深刻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人生中的难题,一方面使作为儿童的读者直面作品呈现的现实,另一方面作品中的儿童也是去直面生活的严峻,使儿童从渗透着现实感的艺术形象中,自然地理解事物的意义,主动地发现现实。在审美上,揭示人生的难言与奥秘,在情绪基调(审美基调)上,体现为端庄深邃。

例《礼物》 N09

爱的母题的意义:渴望母爱,追寻家庭与社会的温暖,体现了人类现实性的一面,它起源于人的现实发展的需要。

顽童的母题:张扬儿童顽皮、活泼、淘气的天性。在内容上,毫不掩饰地表现顽童的任信与调皮,在审美特征表现为在意外的认同中获得审美的狂喜,它总让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兴奋,审美基调(情绪基调)表现为奇异狂放。

例》林格伦《小飞人卡尔松》NO10《淘气包艾米尔》《长袜子皮皮》

9

卡洛尔《艾丽丝漫游奇境记》

科洛迪《木偶奇遇记》等

顽童的母题的意义:渴望自由,向往能无拘无束,尽情翱翔天地,体现了人类的未来指向,是对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种深情的呼唤。

自然的母题:以表现人与处然的和谐为内容。在内容上,以自然万物为表现对象,审美特征表现为,在对自然的审美中形成超脱感和神秘感,意识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感受到无穷的童趣。审美基调表现为悠远率真。

例:加拿大 西顿《狼王洛波》《宾果》 乔伊?亚当森《猛狮爱尔莎》NO12 关于《猛狮爱尔莎》的评价:

作品以纪实的文学的形式,配之以爱尔莎的照片,突现真实感和写实性。 动物充满人类的特点,有不少惊险又令人怜爱的细节; 作者对爱尔莎以其他野生动物的感情。

自然的母题的意义:给人带来超脱感和惊异感,亲近感,使人感悟到在人类社会之外还有一个无比伟大的自然,感悟到自己的大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2、特定的表现形式

形式:“作家把反映在他主观意识中的客观存在表现出来的一种方法方式”(焦菊隐《守格、破格、创格》

儿童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的组织构造或在物质显现(包含结构、语言、韵律、体裁等)

儿童文学表现形式与成人文学形式相同之处:

?体裁的重合(诗、散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成人和儿童皆有) ?艺术表现手法的相通(纯叙事、象征、想象、意识流等,两类文学都有) 形式现成人文学不同之处

? 有的文学体裁是成人文学中所没有的,专属于儿童的(儿歌、童话、儿童故事)

? 不同文学体裁在儿童文学接受中表现出年龄阶段的侧重性。

婴幼儿文学 童年文学 少年文学 文学分类:

儿歌 幼儿故事 儿童诗 儿童故事 少年小说 图画文学 图画文学 寓言 儿童散文、报告

10

文学

儿童散文 儿童戏剧文

儿童小说

特点:

口头文 学直观性 以文辅图、故事性 情节性,真实性 深刻性

游戏性、趣味性 趣味性 艺术性、纯语言艺术

N012附①

3、特定的语体色彩。具体表现在浅显明白具体形象和优美、准确规范等方面。

浅显明白,具体形象。

浅显:孩子们能够接受,儿童化的口吻。

形象:逼真地描绘事物的场景和人物的行为举止,具有可视性。 例:儿歌《小蚱蜢》 薛卫民《蹦蹦谣》P65 《拉手歌》P41 在叙事性儿童文学中,语言的浅显明白和具体形象特点主要在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中体现出来。

叙述人语言:简单句,色彩感,儿童口语 例:郑春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小头爸爸躺在长椅上,呼噜噜,呼噜噜睡大觉,大头儿子在公园的草

地玩,太没劲了。他走过去推小头爸爸,可小头爸爸动也不动。哼!气死我了!大头儿子朝地上看了看,忽然拿起一只大皮鞋,走到树下,卟,扔进树下废物箱里;还有一只拿出来,把它挂在树上。嘻嘻,大头儿子开心了,他回到爸爸那里使劲推,这下终于把爸爸弄醒了。

人物语言:体现儿童的惯用口头语,真实地再现儿童的心理、性格、年龄特点。 例1:儿童诗《我是男子汉》(傅天琳)

如果今天夜里忽然起风,/不要害怕,妈妈/我是家里的男子汉/我已经

六岁,我是男子汉/我会举起长长的陀螺鞭子/把不听话的风/赶到没有灯光角落/让它罚站。 例2:柯岩《帽子的秘密》

11

我生气地说:“我不是奸细,我是你弟弟”/可哥哥皱着眉说:“中奸

细就不是弟弟”?? 例3 《长袜子皮皮》

第一次我很有礼貌地提醒我??如果我不听,我就口气严厉地再说一

遍,如果我还不听,我就打我自己。

优美、规范、准确。有美感,符合语言规范。儿童文学在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上

有着示范性的作用。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的优美规范,准确。

二、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教材P7——13)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这几个方面。

■ 纯真。纯真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具体体现为一种童真美。童真是儿童固有的生命品性。童真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主要借助于作品中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等表现,所以集中于在形象刻划中表现纯真美。

例《由由孵小鸡》 《野猫真的来过》 《祝你生日快乐》 《洗衣服》

教材例子——《鸟树》《青蛙和蛤蟆是朋友》

■ 稚拙。稚拙与纯真一样,是儿童文学天然拥有的美学语汇和艺术特质。儿童文学总是表现出一种稚气而拙朴的艺术风格,对于儿童文学来说,稚拙是它的一种艺术本能,一种美学天性,当然,也是一种富于魅力的美学特质和形态。

稚拙可以理解为儿童特有的稚气、拙朴的综合化、艺术化表现。是儿童天性的综合化和外显化(可能是儿童特有的和由此引来的笑趣)。是只有儿童才会有的独特的神态、语气和行为心理。

稚拙美在内容方面的表现:藉人物的言行、心理、动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稚气和憨态。

例:《东东西西打电话》(梅子涵)

12

〈婴孩〉(迪米特) 〈梯阶〉(诺索夫)

稚拙美在形式方面的表现:通过叙述方式和人物语言表现。 例:张天翼〈大林和小林〉(见教材P9例子)

例:〈我的故事讲给你听〉中我小时候的一节就是运用重复,以儿童的口语方式讲述“我小时候的故事”:

我小时候是个懂事的孩子,听话。下雨的日子,妈妈没有带伞,奶奶说,给妈妈送伞,我就会步行两站路,来到妈妈上班的厂门口,等妈妈下班。经常这样。

我小时候是一个爱清洁的孩子??

我小时候是一个胆小的孩子。我家住在一幢日本式的房子里,一楼有房间,二楼有房间,三楼也有房间,我不敢一个人到三楼去,怕鬼。?? 我小时候妹妹上幼儿园都是我送?? 我小时候家里没人做饭就我做饭?? 我小时候跟男孩子玩,也跟女孩子玩?? 我小时候也游泳??

我小时候每个星期天都去杨浦电影院去看儿童场??

全文一共十六自然段,每一自然段均用同样的叙述语,在重复中显现儿童叙述的神态、行为、口吻,稚拙美正从这种重复的叙述中显示出来。

■ 欢愉。高尔基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叙述,他们需要有趣的东西。因此,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

欢愉的效应与纯真、稚拙的美学特征相关。儿童文学作品因表现了纯真与稚拙而产生喜剧效应,使人快乐。

儿童文学作家借用各种手法自觉地表现欢愉。营构欢愉的艺术手段有: 幽默与夸张。例〈鞋子夫妻〉 〈敏豪森奇游历险记〉 滑稽与变形。例:《长腿七与短腿八》

《木偶奇遇记》——长长鼻子

13

《艾丽丝漫游奇境记》——变大变小 欢愉的美学效果:喜剧色彩

例〈小人由由——鞋子〉

〈鹅太太洗澡〉

儿童文学中也写悲剧,但儿童文学的悲剧多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形成悲剧内容的喜剧化表现。

例:《洛洛贝贝扮狗记》(智利 基西高利)

《莫吐儿传奇》——一条街上人人打喷嚏(美国 肖洛姆?阿莱汉姆) 《两个小洛特》(德国 克斯特纳)

■ 变幻。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更好动、更富于幻想和探究性的。因此,儿童文学总是更富于幻想,更多惊险色彩,更多神奇意味。而这一切,就构成了儿童文学作品迷人的变幻之美。

变幻的特;多变奇幻,富有动感

变幻的心理依据:儿童好动,善于幻想,注意时间短

变幻的具表现:富于幻想色彩,具有荒诞美。情节发展动态推进,快速流动。

例:《一个被劈成两半的子爵》 《玛丽波平斯阿姨》 《野葡萄》 《小猴吃瓜果》

■质朴。质朴作为儿童文学的美涫特征之一,其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为儿童自身生命品格性。因单纯而质朴真实。一为作家的创作品性和人格品性——以看似最简单不淡的故事打动小读者,在看似平淡的情节中透出机智和聪慧。

例《青蛙卖泥塘》

教材实例《进城怎么走法》(教材P11)

14

第三节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 儿童文学与美育

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 三方面体现了儿童文学自身价值功能 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审美教育 (一)儿童文学的美育功能

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决定了儿童文学具有十分突出的美育功能。这种美育功能具体表现在

■受到美的观念的熏陶。

儿童文学着重于表现出温暖、快乐、幽默、巧智,这一切都转绕着美的感情,美的精神,美的品格和美的鉴赏的培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受到美的感动和熏陶。

例:《一满杯牛奶》《康尼玛拉的驴》 《阿廖沙叔叔的歌子》 (人性美、情感美) 例:《海的女儿》、《天使的花房》(语言美)

■ 引发提升小读者的审美趣味,学会辩别美,认识美、确立正确的美丑观 例:《快乐王子》《豌豆上的公主》《海的女儿》

■培养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儿童文学整体审美功能的实现。这是一个渐进的历时的过程,从儿童初期接受文学作品到逐渐成熟,能初步评价作品,其间经历从幼儿的接受到少年的接受的过程。这个阶段的文学接受体现为:从初期的感知感受到最终的理解评价和创造。

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审美接受特点:

读听儿童文学 讲述儿童文学 评价、创造、行为模仿

(感受美) (认识美) (辩别美、创造美、表现美)

例:台湾儿童文学阅读及绘本制作(创造美)

15

课本剧改编与表演 儿童文学作品向戏剧呈现转化

(二)儿童在文学接受中进行审美教育遵循的一般原则 ■ 直觉性原则

纯感性感受文学艺术,以直接感知的方式接触文学并接受文学。儿童审美过程中,年龄越小,直觉性越强,

例:幼儿——直观性接受(图、色、形、声、味等) 图画文学在幼儿文学中的地位 小学初段(低学段儿童)——图文并茂 高小或初中(二——四学段儿童)——插图 ■ 非功利性原则

小学生参与审美活动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一过程是没有明确的功利性的。与之相比,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却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思考:学校教育有明确的功利性,文学审美是无功利目的,文学审美与学

校教育二者有无矛盾?

讨论: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非功利性和教育的功利性

结论:学校教育有功利性目的,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功利性目的表现为学校教育有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理想,乐于奉献的精神等明确的目的;有传道、受业、解惑的目的。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影响,塑造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活动。这似乎与小学生审美的非功利性特点形成矛盾。但深入分析小学生审美阅读的非功利性与学校教育的功利目的性,可以找到两者间的存在的一致性。一方面,不带明确功利色彩的儿童审美活动一经使儿童获得情感、精神的愉悦与陶冶,它在不知不觉间就起到了塑造儿童精神品格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中,凭借诸多谋介(如教科书、来同的课程、活动等)对儿童进行文化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他们在接受不同课类,不同形式的教育中也同样得到了精神心灵的提升和陶冶。因此,要正确认识两者各自的特点,将审美活动的非功利性特点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结合起来,在审美教育中,既满足学生的审美

16

愉悦,又在客观上顺利进行品质培养。

■ 情感性原则

儿童在审美中常有入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儿童直观形象思维特点使他们常常将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混同的儿童与审美对象处于近距离,这种近距离的表现则是儿童接受文学时,其情感会随故事内容的喜乐悲痛而喜乐悲痛。

例:两岁幼儿读《丁丁历险记》

咬书,妈妈问:“为什么咬书”?答:“我怕小鹦鹉咬白雪,我咬小鹦鹉”(白雪是主人公丁丁的小狗)。妈妈又问:“那你也不能咬书呵”。孩子说:“妈妈,那不是小鹦鹉害热病吗?”而且还自信地歪着头看着妈妈。

在孩子眼里,小鹦鹉有传染病,你不咬它它就咬白雪(小狗),这是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感情世界。小孩子把想救助小狗白雪的愿望化作去咬书上的小鹦鹉的行为,这很典型地证明了儿童在欣赏故事时,不能区分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事实。也说明儿童是凭感情去认同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及任务

小学语文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设置的基础课程,强调在学习中实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宏观上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完善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必须接触大量的语言资料,形成语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法并对之加以熟练的运用。学生的语言能力由小到大——由字词句到段再到篇,进而自如地掌握母语的语言文字;思维能力由浅入深——由能提出问题到思考“是什么”再到思考“为什么”,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条理性和精确性;审美能力由无到有——由对美的初步感知到对美的自觉发现再到对美的创造。儿童文学在这一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从字面理解,所谓语文教育就是语言和文章的教育。文章教育又包括应用文

17

教育和文学教育。在这些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是语言教育,因为文章就是语言的应用成果。因此,在我国古代,最初的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分离开的。1949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课”,过分强调其工具性,使语文课在较长时间里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后来,有专家呼吁要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确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标志着人们对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材P16-18)

1、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的总目标为:语文课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儿童文学对实现新课标有直接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儿歌、寓言、童话、故事、小说等)。

儿童文学语言简洁规范,富有儿童情趣,被称之为“浅语的艺术”,是儿童语言学习的材料。

儿童文学是进行美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儿童文学的阅读中可望得到实现。

正是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历来的教科书都将儿童文学作品引入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见教材P17)。

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中,《小学国语课程纲要》明确提出,国语教材要以“儿童文学”为中心;商务印书馆发行了《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周作人在北京孔德学校发表的著名演讲《儿童的文学》中,将儿童文学与“小学校里的文学”等同看待;黎锦晖等人编的《国语读本》共八册,文字浅近,可读性强。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打破了我国识字教学从单字开始的传统,提倡在阅读中识字,为后来的语文教材编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1949年以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做出修改和调整。首先,将“国语”的提法改为“语文”,并增加了

1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小学语文教材分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9-10

18

很多内容。但五、六十年代的语文教材过度强调政治思想意义,过分强化语文的文字因素,对语法等汉语知识要求过高。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仅占10%左右。这种情况直至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时才逐步有了变化,儿童文学作为重要语文教材资源的地位才重新得到重视。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此基础上,2001年7月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提出的阅读总目标是: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同时,在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的阅读文类被明确指定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的内容比重也有了明显的上升。现将内容改动较大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第一册和第三册的1995年版和2001年版分别进行统计比较:

第一册儿童文学体裁统计比较: 版别 儿歌 童诗 儿童 故事 1 1 童话 3 6 寓言 0 0 儿童 散文 1 2 本册课儿童文文篇数 学比例 16 20 69% 85% 1995版 6 2001版 8 注:2001版儿歌统计数字不含汉语拼音单元的8首儿歌。

第三册儿童文学体裁统计比较:

版别 儿歌 儿童 童话 寓言 儿童 本册课儿童文 19

故事 3 4 2 6 4 1 散文 2 2 文篇数 学比例 20 25 60% 72% 1995版 1 2001版 5 由于在“基础训练”等内容中出现的儿童文学作品难于归类统计,统计表中的儿童文学篇数低于教材中实际收入篇数。但从以上统计和比较中已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教材资源,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教材和课堂。儿童文学在当代语文教育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对小学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的评价

小学教材中涉及(选入)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多样的,有儿歌、故事、童话、散文、小说等。

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例,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材对儿童文学体裁的选择 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也暴露了教材选文存在的问题)。

第一,

儿歌。所选作品有艺术性较高的,也有艺术性一般化的,甚至有明显不足的。

例:第一册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

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评析:

优点:采用拟人手法,将自然生活现象升华至艺术境界,不露痕迹地将知识融于艺术点染之中,颇具特色。

缺点:首先是韵律与节奏存在明显不和谐,如第一句“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按三、二、二、三音部安排,破坏了儿歌整体上的音乐性。其次是题目冗长,拖沓。

第二,童话部分的选择重道德教育和知识灌输,忽视幻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 在道德教育方面有明显的道德训导倾向。

例:《美丽的大公鸡》(见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P122——123)

20

评析:

这篇课文不仅以道德为正本,而且还以道德作为全部创作的出发点和唯一目的,有明显的道德教训倾向。其实童话有益的思想只有融化在富于想象力的故事里,生动的形象之中,才能对读者产生樱激心灵的效果。

例《去年的树》(日本新美南吉 教材P140) 评价:

这篇童话无意对任何人进行教育,对友情的渴望,对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的渴望则作者新美南吉当时强烈的精神需求。作者把他自己的愿望变成故事,读者通过这个故事,会产生与作者相同相似的愿望。在这个故事里,虽然道德教育既不是出发点,也不是目的,但在结果上却收到了实实在在拓教育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的童话还有明显的,急切地灌输知识的倾向。 并不是文学作品不能包含科学知识。文学作品虽否包含知识与作品的优劣无关。关键是文学作品纳入的科学知识的内容是出自文学的选择而不是出自灌输知识的选择。

例: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科幻小说, 在作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观照下,央作家想象力的驱使下,科学知识却成了文学中熠熠发光的一部分。

如果文学中的科学知识是出于灌输知识的选择,作品就会缺少对人情、人性的关切。而出于功利的被作者放大的科学知识很轻易地就把文学的想象力挤到不显眼的角落。

例:《小马过河》《要下雨了》

《小马过河》——知识渗透在老马的启发和小马的探索这些文学化的生活中。

《要下雨了》——给人以灌输知识而灌输知识的感觉,其间知识是单摆浮搁的,与想象力无关,与文学也是疏远的。

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首先,儿童文学帮助教师认识儿童.儿童文学是伴随着儿童的被发现产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渗透着作家对儿童的认识.

21

例:林格伦的作品,表现出作者对儿童的认识和尊重,对儿童天性的客观

态度.

例:刘心武《我可不怕十三岁》——对特定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的把握。 了解儿童文学作品,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有助于教师校正自已对儿童的认识。

其次,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儿童文学激发教师热爱儿童,贴近儿童——以年轻的心态为儿童写作,从而唤发出极大的创造力。

很多儿童文学作家本身就是教师或曾经是教师,他们的创作与他们对儿童文学的热爱和自身经历分不开。生活激发了教师的创作,文学成就了都师的艺术创造。 例:梅子涵、曹文轩、秦文君、郝月梅、杨红樱、任霞苓、谢华等

三、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素质培养涉及到人格培养、思维发展和创造精神三方面。 (一)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生的人格养成

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指做人的根本之格,是人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的统一体,是现实中体现个体特色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即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和情态等表现出的为人的品味或格调。(教材P20)

人格形成的必然性:

客观条件——社会化需求、学校教育、家庭影响;

主观因素——儿童自身随年龄增长、心理逐渐成熟和社会化完

成;

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人格的表现:真诚 例:小林校长对儿童的真诚 《海蒂》

爱心——温暖关爱 《苏珊的帽子》〈最后一片藤叶〉(对人

的关爱)

〈生死悠关的烛光〉——爱国(对祖国的热爱)

团结互助的品性。例〈黑眼睛的大红鱼〉

责任心,使命感 曹文轩的小说(对未来一代的文化设计)

邱易东的诗(环保意识)

22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生命品性的思考)

质。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成为培养健康。 (二)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生的智力发展

人的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引导观察世界与自然——观察力发展

桂文亚《你一定会听见的》———理趣美(教材P229) ? 普里什文?《金色的草地》〉

培养多向思维和积极的维态势——思维力的培养 例:颠倒歌,童话中颠倒手法的运用,迷语歌、数数歌 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的培养

例《〈晴天有时下猪〉《比比杨奇遇记》。科幻作品 (三)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

强调小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必须重视对他们创造精神的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中,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在思想观念、意识和精神方面等具有创新意识,还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技巧。小学生需要具有的创造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等,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一个缺乏想像力的学生同时也会缺乏创造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

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最具幻想色彩的童话作品,能够为儿童读者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幻想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经验,最大程度地开发和释放自己创造的潜力。

在选编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的课外语文读物《新语文读本》(小学卷,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序言中,编者明确阐述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编者编选语文读本的初衷,是希望用民族的、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读者的心灵;语文学习对人的素质培养和精神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应该通过广泛而自由的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通过与经典文学作品的精神对话来

23

感悟美好的世界和人生。

我们相信,在一个新的世纪中,儿童文学将在新一代儿童的生命成长中

担负起更为重要的任务。

探究与讨论

一、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它包括哪几层意思? 二、如何把握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在美学特质上的区别? 三、试举例分析儿童文学的稚拙美。

四、谈谈儿童文学在小学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选择一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看看它的哪些特质可以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要素。

第二章 儿童作家与儿童文学的接受 第一节 儿童文学作家 一、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

成人作家与儿童文学作家都必须遵循创作规律进行创作,具有较强的文学能力。

如何理解“儿童文学作家”:

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是被儿童所认同的作家,即他们的作品能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扎下根,从这个意义上看,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是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作品的读者对象是儿童而不是成人;

他们的创作活动必须以尊重儿童的审美特点及接受能力为前提; 他们的作品必须得到儿童读者的确认。

儿童文学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在儿童历时性阅读中被确定下的。 从儿童文学作家的自内涵看,儿童文学人家必然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三方面,即独特的精神气质;儿特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力;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一)独特的精神气质,

儿童文学作家的精神气质表现为审美感舌的独特性、审美情感受的独特性、

24

审美想象的独特性。

审美感知的独特性:儿童文学作家贴近儿童而建立儿童的视角,具有儿童般的审美感知以孩子的心去感知外部世界,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眼睛来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例;德国诗人索德格朗的《星星》(教材P86)

《鞋》林武宪 (以独特的视角表达家的温暖这种情感) 我回家,把鞋脱下 姊姊回家,把鞋脱下 哥哥、爸爸回家 也都把鞋脱下

大大小小的鞋 是一家人 依偎在一起 说着一天的闻

大大小小的鞋 就像大大小小的船 回到安静的港湾

审美情感的独特性:作为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审美对象是儿童的世界,他对外部世界的的感表体验除了作为作家的感情体验外,还必须具有两种基本感情, 即: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对儿童的热爱。

审美想象的独特性:儿童文学作家的想象要契合儿童的想象特点: ——生命一体化:万物有灵,如童话、生活中的拟人化现象,

万物主观化,以儿童的认知和情感进行荒诞的设想,例,种太阳,种豆

腐, 例:谢采筏《海带》

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 但每次都没见着, 今天总算不坏,

25

捞到了它的飘带

(二)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

1儿童文学作家关注儿童的生活,所以对儿童的生活具有独特的敏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都具备这种敏感,从而使他们对与少年儿童的生活有关了一切都具有了很敏锐、很深刻的洞察力。

例;邱勋《三色圆珠笔》——当代教育中如何对待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 罗辰生《白脖儿》——如何对待儿童,尊重儿童,如何评价一个学生 郝月梅《搞笑鬼王闹》系列——用少年幽默行为反思现行应试教育的。 2有独特的生活经验。儿童文学作家善于反顾自己的童年,他们心中永远存留着一个永恒的童年,善于在对童年的反顾中呈现儿童的生活世界,表现在作品中便是对儿童的赞美,对儿童天性的张扬。

例;林格伦的顽童系列

迪米特《拉拉与我》 戈西尼《小尼古拉》

3有独特的感受力。儿童因其生活阅历,思维发展、生活经验等的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如果在一个情景中,儿童的感受与成人的感受是有区别的。有时成人感到漠然的事,儿童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感受;相反,成人能获得强烈感受的东西,儿童可能会无动于衷。因此,儿童文学作家如果不了解儿童的感受,就不可能写出能打动儿童的第一流的作品。

(三)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体现为审美想象的独特性;幽默感、诗意和讲故事的能力。 审美想象力:儿童文学作家能以特殊的审美想象力去契合儿童审美想象的特殊性——幻想或者说是夸张的想象,使童意识中的“泛灵化”“人造化”思想通过多姿多彩的故事呈现出来。

“泛灵”——万物有灵,自然万物的人格化;

“人造化”——从“自我中心”出发观察世界,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创造或改造世界(要啥有啥,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想到何处就能到何处)。

由于儿童文学作家能从成人的思维势态中沉进到与儿童思维相一致的想象世界,这种审美想象的特殊性,使他们能够调动各种手段创造充满荒诞感的审美

26

世界。如童话的幻想世界,童心的再现与复归。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看不出作者的作为成人影子,作品所呈现的主体世界是一个完全的儿童世界。

例:童话:《木偶奇遇记》、《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长袜子皮皮》等

故事:《幻想家》(诺索夫)《六个娃娃七外坑》(彼会奇卡)等 小说:《达尼尔在行动》(涅斯林格)、《拉拉与我》(迪米特)、《男生贾里》(秦文君)等

众多的儿歌与童诗

幽默感。幽默感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一种文化情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

该是幽默迭起的作品,所以,能够营造幽默应该是儿童文学作家的文化才能,体现为儿童文学作家的一种喜剧智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具有一种“高级的幽默智慧”“能够通过一种对幽默艺术的驾驭,传达出人类普遍的一种体验或者一种感受。”它能给孩子们的感觉“首先是好玩,在好玩之余会触动”他们(方卫平语见《儿童文学5人谈》P178)。

例:安徒生 任溶溶、 汤素兰

诗意及讲故事的才能。儿童文学作家要能够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富有诗意我

传达,会调动各种表现手法将孩子们生活是平凡的事讲得不平常,将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可能性有发生的事讲得既是一般的又不同于一般。作品有故事才能吸引儿童。如每一个小孩子都爱玩水,郑春华的《洗衣服》就将这一普遍的事讲出了味道,有幽默感,又有智慧。

二、儿童文学的作家队伍

儿童文学的作者由三部分人构成: 成人 教师

儿童自身(低龄写作) 一般说,儿童文学的作家队伍可以分为两大群体,六种类型 自觉型:统一在“为儿童创作”总目标的动机下,分三类

教育型——以教育者的责任心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突出教育责

任。代表性口号“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例;张天翼等。

自觉型 社会使命型——创作与社会思潮和文学流派相合拍,强高社会使

27

命。如“儿童文学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

曹文轩,邱易东等

娱乐型——提倡儿童文学要以儿童兴趣为中心,投儿童的接受

心理之所好。 例;郑渊洁

自发型:没有明确的为儿童创作的目的,因特殊的心理内驱力写出适合

儿童欣赏的文学作品。分三类:

童心型——创作心理接近儿童,具有儿童般天性的作家。 儿童崇拜型——站在成人的立场上赞美人生,把儿童的理想作为

一种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来描绘,追求儿童生活和儿童心理的妙趣,并加以艺术表现。

童年回忆型——有难忘的童年,长大后回忆起来就情不自禁地进

入角色。(难忘的童年构成“童年情节”,也构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思维类型,并成为文学创作的内驱力和动机)

陈丹燕《中国少女》

三 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创作

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就教师个体而言,教师的职业特点为我童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们的共同生活可以让他们体察儿童的心理、个性、语言、行为细节等,这些都成为教师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生活泉源。

例:郑春华——幼儿园教师,创作幼儿文学

就儿童文学作品对教师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自身功能价值而言,作品本身为教师提供了间接的创作材料和再创造空间。

首先,课堂上讲解儿童文学作品中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再创,而对小学生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也成为他们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必要补充(要指导别人读,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兴趣,何以指导阅读?而教师自己的阅读和解读儿童文学作品时,其实就为自己的创作作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积累)。

28

其次,对有深刻思想意义的作品,教师承担着帮助儿童进入阅读的责任,而阅读也是进行创作的必要准备

(读中悟法——奥斯特洛夫斯基为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世界名著;列夫?托尔斯泰的读书计划)。

教师在儿童文学创作中表现出相对的职业局限:

小学教师创作时,从心理意识方面存在着双重性——既是教师又是作家,教师的教育者意识在创作中与作家的创作思想常常驻会发生冲突,并且常常中占上风,因而特别易于从教育目的出发确定创作目标指向。他们儿童生活的观察、汲取和表现都会不自觉地被框定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范围内。

四、儿童与儿童文学创作(关于低龄化写作的探讨) 儿童(低龄)写作是儿童自我释放的必然,原因为三: 其一,升学压力 其二、学业负担

其三、复杂变化的现代生活 意义:

第一、满足了儿童的表现欲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表现能力。 第二、使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中出现了新的创作家族,儿童自已书写自己的

生活,使儿童文学创作显现出新的希望。

第三、对传统的写作形式形成冲击,促成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对新的创作现

象进行新的思索,从而重新思考定位儿童文学,使儿童文学真正走向儿童的心灵。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接受

一、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自学,见教材P32——33) 1、儿童文学的主要接受对象是儿童,

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作家试图与特定的读者群——儿童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艺术对话的产物;

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心是研究儿童读者,研究儿童的审美心理特征。 2、成人读者也是儿童文学的接受对象

29

成人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

角色需求(家庭、学校、评论者、研究者)——作为儿童文学艺术生产和

参与者,儿童进行文学阅读的点灯人,指导者;

潜在童心的阅读选择,回复童年生命感觉,重温失落的童年梦想

——童年阅读经验在新的精神里程上的接续、感应和延伸,展示出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具有年龄的阶段性。

儿童的所指对象:心理学把人类个体从初生到成熟阶段称为儿童期。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化程度(由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化的过程)来判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生理特征、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1、儿童的年龄阶段划分及儿童文学的划分 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的类型:

以生理发展为划分标准: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 以种系演化为划分标准:幼儿期、学习期、青年期;

以心理发展为划分标准:0——2岁、2——6、7岁、6、7——11、12岁、 11、12——14、15岁 以主导活动为划分标准:1岁前、先学前、学前、学龄 儿童期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既有阶段性又有持续性的特点。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性的特点,将儿童期的儿童按不同的年龄阶段划分为 婴儿期(0——3岁)、

幼儿期(3——6岁) 婴幼儿期

童年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 少年前期(13——15岁) 少年后期(15——18岁)

每一阶段的儿童都有相对一致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这种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儿童在文学接受中具有了相对一致的期望视野,接受能力,接受方式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0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