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4-05-16 10: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题) 一.

1. 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是(B) × A 交感节前神经 B 副交感节前神经 C 交感节后神经 D 副交感节后神经 E 交感和副交感节后神经 【正确答案】 A

2. 下面属锥体系功能的是(C) × A 调节肌紧张 B 维持姿势 C 协调肌肉运动

D 完成精细灵巧的随意动作 【正确答案】 D

3. 交感神经兴奋可使(C) × A 胃肠运动加强 B 消化腺分泌增多 C 膀胱逼尿肌收缩 D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E 瞳孔缩小 【正确答案】 D

4. 大脑皮层功能一侧优势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 × A 两半球结构不同 B 两半球功能差异 C 胼胝体联合纤维差异 D 先天性遗传因素 E 习惯于右手劳动 【正确答案】 E

5. 在需要时,能转化为巨噬细胞的胶质细胞的是(E) × A 星型胶质细胞 B 少突胶质细胞 C 小胶质细胞 D 许旺细胞 E 卫星细胞 【正确答案】 C

6. 突触传递中,影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注:选项中

Ca2+=Ca)(C) ×

A 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的幅度 B 末梢膜电位的水平 C 末梢内线粒体的数量 D 末梢内囊的数量 E 进入末梢内Ca2+的量 【正确答案】 E

2+

7.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注:选项中Na+、Ca2+=Na+、Ca2+)(B) √

A 由突触末梢释放递质减少而产生 B 使突触后膜电位远离阈电位水平 C 由突触后膜Na+电导增加而产生 D 由突触后膜Ca2+电导增加而产生 E 是一种去极化抑制的突触后电位 【正确答案】 B

8. 下列有关突触前抑制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D) × A 以树突-树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 B 多见于运动传出通路中 C 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均较长 D 因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而产生 E 意义在于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中止 【正确答案】 C

9. 局部回路神经元是(E) √ A 突起很不发达 B 数量较少 C 分布局限 D 进化程度较低 E 突触形式多样 【正确答案】 E

10. 下列有关神经元受体描述,正确的是(B) × A 可分布于细胞膜和细胞内

B 一旦与配体结合后就能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C 一种受体可与多种配体结合而产生多种效 D 突触前受体的存在可使突触双向传递 E 较长时间暴露于配体时可产生脱敏现象 【正确答案】 E

11. 下列神经中,属于肾上腺能神经纤维的是(A) × A 支配肾上腺髓的神经 B 骨骼肌交感缩血管神经 C 交感缩血管纤维 D 骨骼肌运动纤维 E 支配大部分腺的纤维 【正确答案】 C

12. 病人看不清文字含义,而其他功能健全,视觉也正常,其语言中枢损伤部位位于(C) A 中央前回底部前方 B 中央后回底部 C 额中央后部 D 颞上回后部 E 顶下小叶的角回 【正确答案】 E

13. 脑内具有生命中枢之称的部位是(D) ×

×

A 脊髓 B 延髓 C 中脑 D 下丘脑 E 大脑皮层 【正确答案】 B

14. 下丘脑是皮层下(A) × A 重要的感觉中枢 B 重要的运动中枢 C 较高级的交感中枢 D 较高级的副交感中枢 E 较高级的内脏活动调节中枢 【正确答案】 E

15. 脊休克现象的产生和恢复,说明(D) √

A 脊髓具有完成各种感觉,运动和反射活动的完备能力 B 脊髓本身无任何功能,仅为中枢传出的最后通路

C 切断脊髓功能完全丧失,以后的恢复由高位中枢代偿所致 D 脊髓可完成某些简单反射,但正常时受高位中枢调控 E 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活动有易化作用,而无抑制作用 【正确答案】 D

16. 切除猴小脑绒球小节叶后,将出现(C) × A 站立不稳 B 四肢乏力 C 运动不协调 D 静止性震颤 E 意向性震颤 【正确答案】 A

17. γ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B) ×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甘氨酸 D 谷氨酸 E 5-羟色胺 【正确答案】 A

18. 下列有关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D) × A 感受器是腱器官 B 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C 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D 为多突触反射

E 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 【正确答案】 E

19. 下列有关肌紧张的描述,正确的是(B) √ A 由快速牵张肌腱而引起

B 感受器是肌梭

C 人类以屈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 D 为单突触反射 E 反射持久进行时易疲劳 【正确答案】 B

20. 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A) × A 腱反射 B 肌紧张 C 屈肌反射 D 对侧伸肌反射 E 节间反射 【正确答案】 B

21. 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入活动增强时,可(B) × A 直接引起梭外肌收缩 B 直接引起梭内肌舒张 C 使肌梭感受装置敏感加强 D 使Ⅰα类纤维传入冲动减少 E 使α运动神经元传入冲动减少 【正确答案】 C

22. 下列有关睡眠的表现,那一项为异相睡眠所特有(B) × A 感觉功能减退 B 骨骼肌活动减弱 C 交感活动相对减弱 D 副交感活动相对加强 E 眼球快速运动等阵发性表现 【正确答案】 E

23. 下列有关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C) × A 是躯体骨骼肌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B 大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大的运动单位 C 小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小的运动单位 D 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谷氨酸 E 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 【正确答案】 A 24. 牵涉痛是指(B) ×

A 患病内脏本身痛而引起相邻的内脏疼痛 B 患病内脏本身痛而引起远隔的内脏疼痛

C 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邻近体腔壁骨骼肌痉挛和疼痛 D 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远隔的体腔表位疼痛 E 患病体表部位本身疼痛而引起远隔的内脏疼痛 【正确答案】 D

25.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具有以下哪一功能(D) × A 形成模糊感觉 B 激发情绪反应

C 具有唤醒作用 D 维持身体平衡 E 增加肌紧张度 【正确答案】 C

26. 刺激动物中脑网状结构可使动物(B) √ A 出现类似睡眠现象,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B 被唤醒,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

C 出现类似睡眠现象,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 D 被唤醒,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E 保持原来睡眠或觉醒状态,脑电无明显变化 【正确答案】 B

27. 下列关于视皮层的描述,正确的是(B) √ A 右眼颞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至左枕叶皮层 B 左眼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至右枕叶皮层 C 视网膜的上半部的传入纤维投射至距状裂下缘 D 视网膜的下半部的传入纤维投射至距状裂上缘 E 视网膜的中央黄斑区的传入纤维投射至距状裂前部 【正确答案】 B

28. 引起躯体各种感觉的强度决定于(A) × A 感受器阈值的大小

B 感觉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频率 C 特定的神经传入通路

D 传入通路中神经元换元的次数 E 大脑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 【正确答案】 B

29. 关于牵涉痛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患病内脏周围区的痛觉敏感 B 体腔壁痛是牵涉痛的一种 C 牵涉痛的放射部位具有不确定性 D 所有内脏痛都有牵涉痛的表现 E 躯体深部痛也是牵涉痛的表现 【正确答案】 E

30. 关于轴浆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哪个(A) √ A 单向性流动 B 实现突触传递功能 C 实现营养性功能 D 递质的囊泡经快速运输 E 微管及微丝经慢速运输 【正确答案】 A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0题) 二.

1.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A, B, D) × A 由神经营养性因子而实现 B 正常情况下不易被觉察

11. defense reaction防御反射 (0分)

或恐惧)及相应行为(如攻击或逃避)的改变,具有保护自身的意义。常伴有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全身血量重新分配等。

12. laterality cerebral dominance大脑半球优势 (0分)

而右侧皮层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绝对。一侧优势现象主要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与人类习惯使用右手密切相关。

13. 侧支性抑制与回返性抑制的含义和生理意义是什么? (0分)

某一中枢神经元产生EPSP并经总和后发生兴奋,另一方面通过侧枝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此神经元引起另一个中枢神经元产生IPSP而发生抑制效应。其意义是使不同中枢神经元之间活动协调起来。如当传入冲动使曲肌兴奋收缩时,通过此抑制作用使伸肌抑制而舒张,以便骨骼肌活动协调一致。

回返性抑制是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侧枝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其意义是使中枢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也促进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活动步调一致。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发动骨髓肌运动的幅度、力度往往适中,就是靠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递质—甘氨酸)这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如用甘氨酸受体拮抗剂士的宁或破伤风病破坏闰绍细胞,可消除此抑制作用而出现强烈肌痉挛。 14. 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有哪些特点? (0分)

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并且它们的作用往往拮抗。如心交感神经兴奋心肌,而心迷走神经抑制心肌。上述特点亦有例外,如对唾液腺分泌,两种神经均促进分泌;(二)对效应器支配都有紧张性作用 如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神经,瞳孔散大;切除交感神经,瞳孔缩小,说明了正常时副交感神经有使瞳孔缩小,交感神经有使瞳孔散大的紧张作用;(三)对效应器作用与其当时所处的功能状态有关,如交感神经对无孕子宫抑制,而对有孕子宫则兴奋;(四)对整体功能调节意义不同 机体安静时以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而活动尤其是环境剧变时,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

15. 举例说明胼胝体在大脑两半球之间传递中有何重要作用? (0分)

胝体在大脑两半球之间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刺激犬的一侧皮肤,并以食物形成条件反射效应后,则在另一侧皮肤相应部位刺激也有阳性条件反射效应。如果切除胼胝体,则此现象消失。在人类,右手学会一种技巧运动,左手虽未训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此运动,而对于裂脑人(严重癫痫者,为治此病将胼胝体切除的人),此功能不能实现。由此证实胼胝体可以沟通两半球的信息,对完成双侧运动、一般感觉和视觉功能的协调有重要作用。 16. 简述突触传递有哪些主要特征。 (0分)

【正确答案】 动物在其身体和生命可能或已经受到伤害和威胁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如发怒

【正确答案】 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左侧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

【正确答案】 侧枝性抑制是指一个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传入冲动通过突触联系引起

【正确答案】 (一)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 除少数器官外,绝大多数组织器官都受交感、

【正确答案】 胼胝体是人脑两半球之间最大的联合纤维。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证实了胼

【正确答案】 (一)单向传布 因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递质,故兴奋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传 给突触前膜。近年发现,靶细胞可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如一氧化氮)作用于突触前末梢,改变突触前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从突触前后信息沟通角度看,是双向的;(二)突触延搁 由于突触处信息传递的复杂性(如递质合成、释放、扩散及与受体结合等),使兴奋通过突触时耗时较长;(三)总和 EPSP和IPSP都有空间和时间两种总和。EPSP通过总和已达到阈电位水平而爆发动作电位,IPSP通过总和则远离阈电位水平使兴奋性降低;(四)兴奋节律改变 反射弧的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放电频率不完全一致,这与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节律既受突触前神经元传入冲动频率的影响,由于其本身功能状态以及中间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有关;(五)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内环境理化因素及某些药物可作用于突触传递某些环节,改变突触传递能力;重复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因递质耗竭原因,可使兴奋传递中断(即疲劳)。 17. 简述突触前抑制形成的机理和过程。 (0分)

是突触结构有关。该抑制过程主要如下:末梢B先兴奋,一定时间间隔后末梢A兴奋。由于B释放的递质(如γ-氨基丁酸),通过结合受体,使膜对Cl-电导增加,因轴浆内Cl-浓度高于轴突外,所以引起末梢A的Cl-外流而产生去极化,结果使末梢A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值减小,Ca2+进入末梢A减少,造成末梢A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最终导致神经元C产生的EPSP变小,而出现所谓去极化抑制。

18. 睡眠有哪两种时相?在不同时相的表现如何?各有何生理意义? (0分)

持续约80~120min,转入异相睡眠;异相睡眠持续约20~30min后,又转入慢波睡眠。(1)慢波睡眠是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慢波睡眠的一般表现为:①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暂时减退;②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③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如心率、呼吸、体温、血压下降等。慢波睡眠期生长素分泌明显升高,有利于机体的生长和体力恢复。(2)快波睡眠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快波睡眠的表现为:①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阈提高;②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③伴有间断性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多梦、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且不规则等。异相睡眠期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关,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记忆活动和精力恢复。

19. 试述内脏痛的特点。 (0分)

其特点如下:①定位不明确。这是内脏痛的主要特点。②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内脏痛主要表现为慢痛,常呈渐进性增强,有时也可迅速转为剧烈疼痛。③对扩张刺激或牵拉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通常易引起皮肤痛的刺激不敏感。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

20. 何谓去大脑僵直?其产生机制如何? (0分)

【正确答案】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产生机制:在脑干网状结构存在调节肌紧张的抑制区和易化区,脑干外调节肌紧张的区域的功能可能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内的抑制区和易化区来完成的。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由于切断了大

【正确答案】 突触前抑制与由A和B构成的轴突-轴突是突触以及由A和C构成的轴突-胞体

【正确答案】 睡眠可分为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两个时相。成年人睡眠时,首先进入慢波睡眠,

【正确答案】 内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常由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引起。

脑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造成易化区活动明显占优势,而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

一. 单 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题)

1. 下列为锥体外系功能的是(D) √ A 调节肌紧张 B 维持姿势 C 协调肌肉运动

D 完成精细灵巧的随意动作 【正确答案】 D

2. 下面有关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叙述错误的是(B) × A 增加血糖 B 舒张血管 C 消化吸收功能加强 D 重建身体平衡 【正确答案】 A

3. 交互抑制是(C) √ A 突触前抑制 B 回返性抑制 C 侧支性抑制 D 树突-树突型抑制 【正确答案】 C

4. 下列各项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E) √ A 咀嚼、吞咽食物引起胃液分泌 B 异物接触眼球引起眼睑闭合 C 叩击股四头肌腱引起小腿前伸 D 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瞳孔缩小 E 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 【正确答案】 E

5. B类纤维主要是(C) × A 躯体运动传入纤维 B 皮肤触压觉传入纤维 C 皮肤痛,温觉传入纤维 D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E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正确答案】 E

6. 脊髓灰质炎患者发生肌体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是(D) A 病毒对患者肌肉的直接侵害 B 患肢肌肉血液供应明显减少 C 失去支配神经的影响性作用 D 失去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控制 E 运动神经纤维受损而患肢长期废用 【正确答案】 C

×

7. 大脑皮层功能一侧优势的产生主要是由于(E) √ A 两半球结构不同 B 两半球功能差异 C 胼胝体联合纤维差异 D 先天性遗传因素 E 习惯于右手劳动 【正确答案】 E

+ 8. 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注:选项中Na+=Na)(D) ×

A 既有树突又有轴突 B 与相邻细胞有突触联系 C 细胞间普遍存在缝隙连接

D 有随细胞外Na+浓度改变的膜电位 E 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正确答案】 C

9. 关于大脑皮层功能一侧优势的描述,正确的是(C) √ A 右侧半球在语词功能上占优势 B 左半球在非语词功能上占优势 C 左侧半球也有一定的非语词功能 D 右侧半球无语词功能

E 左利者与右利者的两侧半球功能完全相反 【正确答案】 C

10. 与神经递质释放有关的兴奋-分泌藕联的藕联因子是(注:选项中Na+、

K+、Ca2+、Mg2+、Cl-=Na、K、Ca、Mg、Cl)(C) √

A Na+ B K+ C Ca2+ D Mg2+ E Cl-

【正确答案】 C

+2+ 11.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注:选项中Na+、Ca2+=Na、Ca)(B) √

++2+2+-

A 由突触末梢释放递质减少而产生 B 使突触后膜电位远离阈电位水平 C 由突触后膜Na+电导增加而产生 D 由突触后膜Ca2+电导增加而产生 E 是一种去极化抑制的突触后电位 【正确答案】 B

12. 神经元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 × A 树突 B 胞体 C 轴丘 D 轴突始段 E 轴突末梢 【正确答案】 D

13. 下列关于传入侧枝性抑制的描述,正确的是(B) × A 神经元传入侧枝与自身形成负反馈回路 B 传入纤维的主干与侧枝释放不同的递质 C 通过交互性突触而产生交互抑制作用 D 这种抑制仅发生于脊髓,脑内不存在 E 作用意义是使不同中枢的活动协调起来 【正确答案】 E

14. 某脊髓运动神经元在其兴奋后发出冲动的同时,通过轴突发出侧枝兴

奋闰绍细胞,转而抑制其自身和同一中枢的活动,这种抑制称为(C) ×

A 突触前抑制 B 传入侧枝性抑制 C 交互抑制 D 回返性抑制 E 去极化抑制 【正确答案】 D

15. 下列有关突触前抑制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C) √ A 以树突-树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 B 多见于运动传出通路中 C 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均较长 D 因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而产生 E 意义在于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中止 【正确答案】 C

16. 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描述,正确的是(B) × A 神经系统内凡与受体结合的物质都是神经递质 B 其功能是调节突触传递速率

C 一个神经元的全部末梢均释放一种递质 D 一种递质只作用于一种受体

E 递质作用于受体产生效应后很快被消除 【正确答案】 E

17. 下列各种受体中,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的(A) √ A 毒蕈碱受体 B 烟碱受体 C 甘氨酸受体 D NMDA受体 E GABAA受体 【正确答案】 A

18. 下列有关阿片肽及其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D) × A 阿片肽包括β-内啡肽,甲硫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三类 B β-内啡肽,甲硫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分别作用于μκδ受体 C μκδ受体激活后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D 激活δ受体可降低突触后膜的K+电导 E μκδ受体激活可增加突触后膜的Ca2+电导 【正确答案】 C

A 豆状核 (豆状核) √

4. 神经组织的细胞分为二类,分别是神经元和_________。 A 神经胶质细胞#支持细胞 (支持细胞) √

5. 脊神经的前支先编成四个神经丛,分别是颈丛、________、腰丛和骶丛。而其中胸神经2 -12对不组成神经丛称____________。 A 臂丛 (臂丛) √ B 肋间神经 (肋间神经) √

6. 突触前抑制的作用机理是由于突触前末梢去极化,膜电位降低,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_________性突触后电位降低,从而引起抑制。 A 兴奋 (兴奋) √

7. 震颤性麻痹的直接原因是中脑黑质的____________能神经元功能丧失。 A 多巴胺 () ×

8. 纹状体由____________和豆状核组成,主要功能是协调骨骼肌运动、维持躯体的姿势。 A 尾状核 (尾状核) √

9. 椎管内的马尾是由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结构。 A 脊神经根 () ×

10. 第X对脑神经称_____________神经,其植物性神经部分属于__________神经。 A 迷走 (迷走) √ B 副交感 (副交感) √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___________。 A 脑岛#岛叶 () ×

12. 大脑皮质组织结构由表到内一般可分为六层,其中在中央前回第V层含大型的锥体细胞, 这种细胞称为_________,它们顶部的树突伸到第I层,底部的轴突构成锥体束的一部分,下降到脑干和脊髓,故该也被称为___________。 A 贝茨细胞#节细胞#Betz细胞 () × B 节细胞层#内锥体细胞层 () ×

13. 一个感觉柱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的_____________单位。

11. 大脑半球三条主要的沟(裂)为中央沟、大脑外侧沟和顶枕沟,将大脑分成五叶分别为

A 整合 () ×

14. 脊髓前角

α运动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为_______________。

A Ach#乙酰胆碱 () ×

15. 非特异投射系统是由丘脑内侧部的核群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纤维联系。其主要功能 是______________,对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觉醒有重要作用。 A 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 ×

16. 锥体外系是锥体系以外调节________运动的下行传导通路,其功能主要是___________、 维持姿势平衡、协调各肌群之间的随意运动。

A 躯体 () × B 调节肌紧张 ()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0n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