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
更新时间:2024-01-27 10: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目 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 147
5.1生态优先 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 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 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 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时解决了当时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战略性问题,提高规划运作的时效性,对城市发展及建设活动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与控制,成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此后,又分别于2003年、2006年开展了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检讨,开创并初步建立了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层面的动态实施检讨机制。2003年由广州市政府主办、市规划局承办,召开了“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总结研讨会”,吴良镛、周干峙等院士和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参与单位和专家学者对三年来规划实施取得的成绩,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得以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建议,为进一步充实和调整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作用。2006年,广州市再次邀请时任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工程院院士、中规院顾问总工邹德慈等30多位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专家,召开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交通论坛,对战略规划的综合交通专项进行实施回顾研讨。
总结来看,2000年战略规划是广州市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一种成功尝试:编制中强调进行高层次的战略研究,着重针对宏观的、战略的、远景的问题,就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战略、生态保护与建设战略三个主要方面提出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突出前瞻性、战略性、整体性与长期性;实施中强调增强规划对城市整体、长远发展的引导和控制,着重规划对市场的调控,探索建立以三年为周期的动态评价与检讨机制,有效指导城市建设。
2000年至2007年间,战略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积极地发挥了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得到强化。2000年战略规划在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编制内容以及规划动态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是今后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自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咨询工作。
(1)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2000年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全球经济开放度持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风险性和波动性加大,在城镇密集地区以城市区域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经济竞争的趋势日益明显。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作为整体迎来了代表区域,乃至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历史机遇与责任;同时,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内部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也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广州既面临新的机遇, 又面临严峻挑战。领引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城镇群综合竞争力,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升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调整总体发展战略。如何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职能,实现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2)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
广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 拥有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文明, “千年商都”的繁荣源远流长。1980 年代初, 以广州为首的珠三角地区发挥濒临港澳的优势, 以令人瞩目的速度推进了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30年来, 广州的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进入新世纪,广州持续保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繁荣、经济高效。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城市环境恶化,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不明确,土地及各种资源粗放利用,城乡统筹建设的力度不强,以及区域竞争加剧,中心城市地位受到挑战等突出的矛盾。
2003年,中央提出转变发展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广州市也于2004年至2006年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系列调研等活动,提出推动广州市科学发展,建设广东省“首善之区”的发展目标。
进入“十一五”时期,广州市面临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挑战,也面临落实科
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新要求。形势的变化要求及时全面地检讨2000年战略规划,调整、深化、细化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搭建新时期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整体框架, 使广州能够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 实现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目标。
(3)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2000年花都、番禺撤市设区,广州市城市发展空间得以拓展,2000年战略规划及时调整城市功能结构和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制定了指导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经过几年发展,广州市通过拉开建设、开辟新区,多中心组团式的网络型城市结构框架已见雏形;以机场、港口、铁路为龙头,以\双快\交通体系为骨干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也已基本构建;“山、城、田、海”的生态城市架构与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初步形成;旧城改造稳步推进,旧城区的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产业开始向外围疏解。但为了实现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地位,增强综合服务功能,领引区域发展的目标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空间发展战略需要及时做出深化、完善和调整,集中体现在:
? 重点突出、分片集中发展,在空间格局拓展的同时强调结构的优化与提升;
? 新区拓展与老区优化并举;
? 将全面的生态观念融入城市建设,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 公交优先,大力发展大运量公共交通,构建高效、便捷、生态的综合交通体系;
? 加强城市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建设,凸显城市景观特色。
2007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在“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基础上,增加了“中调”战略,形成了“十字方针”。这一转变拉开了广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序幕,标志着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拓展”向内涵式的“优化与提升”转变。这种转变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促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统筹空间资源,来配合、实现这种转变, 选择使广州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形态发展模式。
(4)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需要
2000年以来,广州市的城市发展是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10)》的指导下进行的, 它对促进广州市近年来经济社会与城市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实效性和时效性,适应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保证科学管理城市和依法行政的需要,广州市政府于2006年初启动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的前期准备工作。2006年3月向建设部提出申请开展总规修编的工作报告,同年8月21日获批准。为了贯彻总体规划“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组织原则,集思广益,深入研讨面向2020年的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为总体规划纲要编制提供技术支持,也需要及时开展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 解放思想、扩大视野,从全球化与区域合作视野思考广州的定位与发展目标
? 贯彻生态优先、城乡一体、组团发展、节约用地与适度规模的原则 ? 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谋划新时期的总体发展战略
? 把握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深化、细化多中心网络型的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发展战略,从“拓展”走向“优化与提升”
(1)开展前期研究工作
2006年3-9月,开展并完成了《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前期研究报告》。前期研究报告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广州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障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广州的城市规划目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布局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6年9月22日召开的全国专家咨询会上,来自国内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
十几位专家、学者对广州市动态检讨城市规划及其实施的做法表示认同和赞许,并就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发展战略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讨,达成以下共识。
(2)组织开展现状调查工作
2007年3月至 7月,组织开展 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专 项设施现状调查工作 ,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并在此 基础上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专项设施现状调查的衔接工作。
2007年3月至7月,多次组织到区、(县级)市的调研工作,听取各区、(县级)市对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意见。
(3)开展战略规划咨询和专题研究工作
2007年3月至7月,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了《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咨询工作。咨询内容采用“综合研究+专题研究”的形式,每家咨询单位需完成综合研究与各自负责的专题研究。综合研究的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定位、城乡空间体系与城乡空间发展策略。专题研究的内容包括:非建设用地与城乡增长边界、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新区发展战略、旧城保护与更新战略、产业发展与布局与文化发展战略与城市特色营造等六部分内容。
2007年7月,参与咨询单位提交了咨询研究的成果。中规院侧重从区域、国家、全球以及城市内部发展的要求,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论证,提出四个战略目标与城市定位。清华大学从生产体系的全球扩散与区域集聚,城市区域的职能与空间聚散,城市政府在空间组织及演进中的作用等角度建构了大都市区空间研究分析框架。同济大学从中微观层次对空间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重点对中调战略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中山大学以国家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区域和城市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民生问题凸显、国际竞争激烈等问题为切入点,判断了广州发展的机遇、压力、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省规划院立足于珠三角规划的要求,从省域和区域空间入手对广州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检讨。市规划院优
先划定了城市基础生态设施,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对不同人口规模情景下的城市增长边界做出了分析。
2007年3月,经过与相关委、办、局,十区两市政府的协商及广泛的专家咨询,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规划研究、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城市住房建设与社区发展研究等23项总规专题研究,就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人口发展、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单元、市政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4)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
2007年7月至9月,在对六家咨询成果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现状调查、专题研究的成果以及到下辖区、市调研的主要结论,完成了《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初步成果)。
“初步成果”提出城市定位为:“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提出五大总体发展战略包括:拓展腹地,成为带动广东省乃至泛珠三角发展的龙头;落实国家战略的定位与要求,成为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与枢纽;迎接全球化,称为全球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亚太、东南亚的中心城市;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强化中心职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协调区域发展,优化市域空间布局,调整市区空间战略,从“拓展”走向“优化与提升”。“初步成果”提出规划构建“紧凑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将市域划分为次级分区,次级分区内部细分为发展组团,针对每个分区、发展组团逐级分解战略目标,落实空间战略,制定发展指引和空间政策;依据“市域——次级分区——发展组团”的空间层级,规划提出构筑“主中心——副中心——中心镇、小城镇(村庄)”的城乡空间体系。“初步成果”还研究提出了生态建设、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新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村庄建设、新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城市文化与风貌特色与市政基础设施等九个专项支撑战略。
2007年9月7日至8日,广州市组织召开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2010-2020)研讨会,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建设部、省建设厅、市政府的领导,以及市相关部门、六家规划咨询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对规划咨询单位完成的战略咨询成果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完成的《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综合的初步方案进行了研讨。会议指出:当前我
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包括广州在内的许多城市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对开辟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认真总结六家咨询方案,吸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完善深化综合汇总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个在全国有创新意义、具有示范作用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与模式。
(5)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
2008年3月至6月,根据广州市市委统一部署开展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的调研活动,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组结合工作实际,参与了市政府提出18个专题调研课题中的6个课题,分别是:“广州与国际先进城市竞争力比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我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深化穗港澳合作”。提交的调研成果被充分吸收并整合到《全市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专题调研成果》中。
2008年7月,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调研活动的基础上,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出台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提出了明确的城市发展目标;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创新型城市、以“广州创造”提升“广州制造”、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创新规划理念,发挥战略规划在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纲领性作用的城市发展战略。
2008年9月,在认真总结六家咨询方案,完善深化综合汇总方案,落实广州市《全市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专题调研成果》、《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的基础上,完成了《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中期报告)。“中期报告”落实了解放思想调研成果、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明确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将城市发展目标表述为:“国际商务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南方金融中心、华南科技创新中心、文化教育中心,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南方综合性门户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四大战略:从城市到区域:建设
国际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从制造到创造:构建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带动全省发展;从二元到一体: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从安居到宜居: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中期报告的相关成果提交给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组,为纲要的制定提供了素材。2008年12月,《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明确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战略规划研究报告成果为广州城市定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做出了贡献。
2008年12月1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再次组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全国规划、建筑、交通、生态领域专家以及市相关部门召开“《广州城市发展战略》(中期报告)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广州城市发展战略》(中期报告)的完善进一步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包括:进一步斟酌目标定位的表述;将文化战略提高到总体发展战略层次;深入研究广州与珠三角城镇群的关系,特别是广州与佛山协同发展战略;深化空间体系方案,按照“生态优先、城乡一体、组团发展、节约用地、适度规模”的原则,科学布局;构建系统完善的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国家铁路、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各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的进一步协调;加强交通枢纽站点与城市功能发展的结合;增加战略规划中城乡统筹的份量,注重政策制订与机制创新,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各专业部门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6)贯彻落实珠三角纲要完成最终成果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为促进珠三角地区增加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提出战略指导和实施方略。
2009年1月到8月,按照“《广州城市发展战略》(中期报告)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的建议,充分贯彻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战略部署和具体措施,全面分析广州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背景、新挑战、新机遇。按照“继承、发展、创新、提升”的原则,以发挥对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成为凝聚广州市中远期发展战略共识的纲领性文件为目标,开展《广州城市发展战略》(最终成果)的深化完善工
作,体现在:
1) 明确提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确定了城市战略发展目标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实现世界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开放门户城市和岭南家园城市的城市定位,建成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2) 强调区域视角,主动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需要承担更多的区域责任,加强区域服务职能,从国家和区域层面、珠江三角洲地区层面、广佛都市圈层面入手,主动研究广州如何建设国际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如何建设公共管理与服务、产业、生态、交通等中心职能,凸显广东省省会和珠三角核心城市地位;如何推进广佛同城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示范。
3) 明确提出从城市到区域、从制造到创造、从二元到一体、从安居到宜居、从实力到魅力、从粗放到集约的六大战略,具体落实“优化与提升”的内涵。
4) 分析了广州空间发展战略转型,深化阐述了“十字方针”,重点明确了“中调”战略,识别了重要的空间战略要点,规划提出了2010-2020年广州城市发展从外延拓展战略向内涵提升战略转移,明确了从“拓展”走向“优化提升”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5) 贯彻生态优先,划定生态控制线和生态综合廊道。
6) 强调统筹协调,编制重要专项空间布局指引。生态、交通、产业、社区与住房、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既是规划实施的重要分解,也是影响城市空间布局的主要专项。规划在立足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上各个专项的空间布局指引,以加强战略规划的综合统筹作用,引导专项规划的编制,减少规划实施中的矛盾。
7) 面向实施、服务管理,针对实施主体编制近期实施计划。规划着眼于政府直接投资和政府统筹建设的实施项目,规划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即国家和省级政府、市政府、区政府及镇政府。因此规划必须将规划需要实施的内容进行分解,并明确各级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责任。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实施主体,编制近期实施计划。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2000年战略规划对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进行了大胆创新,具体体现在:强调区域观念、强调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紧密结合、强调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强化时间观念和对发展机遇的把握。2000年战略规划没有时间期限的限制,但并不是对时间观念的漠视。相反特别重视对城市发展时机与机遇的把握, 从人口、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论证了在南部和东部拓展建设新区的时机。《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在借鉴、总结继承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探索。
(1)依托区域,提升定位强化职能
城市的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再不是孤立的封闭单元, 而是越来越紧密地处于全球、区域的循环交流中。本轮战略规划依托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主动谋划,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升定位强化职能,加强区域服务职能。从国家和区域层面、珠江三角洲地区层面、广佛都市圈多个层面入手,主动研究广州如何建设国际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如何建设公共管理与服务、产业、生态、交通等中心职能,凸显广东省省会和珠三角核心城市地位;如何推进广佛同城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示范。
为了实现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从城市到区域、从制造到创造、从二元到一体、从安居到宜居、从实力到魅力、从粗放到集约的六大战略。
(2)设定阶段目标,衔接法定规划与实施规划
2000年战略规划没有时间期限,主要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制定城市长远的发展模式与战略,新一轮战略规划以面向2020年为研究重点,在长远目标的指引下着重研究阶段性战略目标的设定,强调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发展模式与战略的针对性,更加强调对规划实施的引导。明确的规划期限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能够为法定规划(包括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规划(近期建设规划(5年)、年度实施计划)提供更直接、更明确的技术支撑
和指导。
(3)引领“三规”,推动科学发展
战略规划构建了统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体系。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负责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划定核心提升区、调整优化区、重点拓展区、适度发展区、禁止开发区五类政策区划,制定各区的发展指引,指导不同功能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着眼于耕地资源保护,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界线。城乡总体规划确定城镇体系、城乡空间结构、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及详细土地利用。
(4)生态、文化与空间并重,突出城市特色
本轮战略规划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完善生态廊道体系,优化生态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将“从实力到魅力”列为五大战略之一,提出“打造富有岭南文化特色、鲜明时代特点和国际化特色的文化名城”,强调应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现代城市特色景观风貌区域,完善现代文化功能体系与文化设施,强化广州文化中心的职能。城市特色方面,强调保护白云山山体及其轮廓,保护珠江水生态环境、塑造两岸景观,同时规划形成云山、珠水以及城市主要节点间的视觉通廊,塑造“云山珠水名城”的空间特色。
1 回顾与挑战
1.1 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1.1城市发展目标与规划目标
广州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城市功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巩固、提高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与作用,使广州在21世纪发展成为:
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目标:
以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利用广州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机遇,采取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南拓北优、东进西联”,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并保持社会稳定。
应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形势,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引导建设项目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加强中心镇、村建设,提升全市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及基础设施供应,提升城市的发展潜质。
加强政府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
制定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的规划实施策略,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1.1.2城市土地利用
规划指出广州市域适宜的总人口约1200-1500 万人。城镇总人口约1100 万人,其中约900 万人分布在沿江城市发展带,约150 万人分布在花都、增城、从化三个片区中心及南沙重点发展区,约50 万人分布在其它城镇。
将全市划分为五个片区,即都会区、花都片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南沙片区。确定都会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东、南部为都会区发展的主要方向。规划确定东进轴、南拓轴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沿沙湾水道发展带三条沿江城市发展带,白云山西侧“北部转移带”、海珠区——市桥“南部转移带”两个转移带。
1.1.3城市生态环境
规划提出广州城市建设的自然格局将从传统的“云山珠水”格局跃升为具有“山、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水格局。2003年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总结研讨会进一步提出了“山、水、城、田、海”的格局。
1.1.4城市综合交通
规划提出高起点、高标准地改造和建设广州空港、海港、铁路客运站等交通枢纽,使之成为广州交通运输发展的龙头;建设高快速道路交通系统及快速轨道交通服务系统的“双快”交通运输体系,以此作为城市空间拓展、联系的重要支持。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规划出台以来,广州市围绕“两个适宜”的城市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全面实施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在规划指导下,广州市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升,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大力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适度超前建设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2.1 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
在规划指导下,广州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及集聚与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素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从多项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均位于全国、全省的领先水平。
广州各产业在全国的区位熵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房地产业 住宿和餐饮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金融业 批发和零售业 制造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教育 建筑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采矿业 2.22 2.05 2.00 1.81 1.64 1.57 1.43 1.4 1.24 1.22 1.15 0.89 0.88 0.72 0.67 0.42 0.41 0.02 行 业 广州 广州各产业在广东省的区位熵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行 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住宿和餐饮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批发和零售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建筑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教育 房地产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采矿业 广州 2.33 2.23 2.00 1.71 1.67 1.58 1.53 1.5 1.4 1.35 1.23 1.14 1.06 1.05 0.79 0.77 0.64 0.25
1.2.2区域交通枢纽建设突破进展。
白云国际机场于2004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旅客吞吐量已超过3340.84万人次,在中国大陆各机场中仅次于首都国际机场,排名第二。货运方面,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亚太快件转运中心也已于2009年年初投入运营,预期年货运量可达300万吨。庞大的客货运量使白云国际机场已成为亚太枢纽航空港之一。
广州港南沙港区已有10个深水泊位建成投入使用,2008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3.4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100万标准箱。
广州铁路新客站及武广客运专线于2004年开工建设,预计2010年建成。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建成后,广州将形成由新客站、广州站、东站、北站组成的铁路站新格局,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客货运综合枢纽。
1.2.3“跨越式”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多中心布局已现雏形
根据规划提出的“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策略,以大型项目为导向,短短几年中,广州每年以平均200亿元左右的大手笔投入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多个新中心快速崛起:
珠江新城:随广州新电视塔、新图书馆、广州歌剧院、省博物馆、西塔等一批标志性重点项目落成或临近竣工,珠江新城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及市级公共中心的形象已基本凸显。
琶洲地区: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三期已落成,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展馆。琶洲地区以国际会展中心为依托,以会展博览、国际商务、信息交流、旅游服务为主导,兼具高品质居住功能的新城市副中心基本展现。
科学城是广州市东部发展战略的中心区域,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区,规划面积37.7平方公里,自1998年12月正式奠基启动已来,广东省、广州市的重大科技项目如广东光谷、广东软件园、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以及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项目如台湾光宝科技园、南方高科、金鹏电子、韩国LG、智通软件等都选址在科学城。
大学城规划范围约43.3平方公里。2004年9月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现状估计有师生20万人。广州大学城的建设是实施“科教兴粤”、“科技兴市”战略的重要举措,已在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担当起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创新中心与产业化基地的重要角色。
此外,白云新城、新客站地区、南沙中心区等一批新中心建设已经启动。这些新中心的建成,推动着城市布局不断拉开,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从单中心逐步向多中心转变。
1.2.4“山、水、城、田、海”的生态格局凸显
生态建设方面战略规划提出塑造广州 “山水城市” 的生态格局,从大区域出发建设“山、水、城、田、海”的山水型生态城市基本构架;以山、水、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形成了“山、水、城、田、
海”的生态城市格局。为了落实战略规划思路,在市域范围内进行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三区”划定,在中心城区划定了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确定城市发展的基本生态底线。
环境改善方面规划提出要加强生态恢复,切实治理、控制和防止水、空气和噪声等环境污染,并提出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政策体系,实现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近年来广州坚持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生态复绿、绿地建设、污染治理以及河涌整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有效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到2008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01平方米、公园总数211个。
2000年以来广州因改善环境获取的奖项
年份 2001年 2001年 2002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所获奖项 “国际花园城市”荣誉称号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 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模范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1.2.5“双快”交通体系基本构建,交通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高快速路:到2008年底,市政道路总长度达到5434公里。市域高速公路总长度474.79 公里,共有4条国道和7条高速公路连通全省、全国。形成了由高速路、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交通便捷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
地铁:先后建成地铁1~4号线,2008年全市地铁通车总里程达到116公里。轨道交通由解决城市交通疏导向引导城市发展转变,在引导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正逐步显示出来。目前在建7条线共157.2公里,近期将开工三条线,共长53.4公里。
1.2.6旧城区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为了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的压力,广州采用以政府主导的模式,推进一批现代化居住新城如亚运城、金沙洲等,这些项目的优势在于在居住区建设的同时政府将统筹协调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保证居民生活的便利。目前两大居住新城已基本建成,成为广州人购房的热门地区。
除了新区开发以外,广州市还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推进村镇城市化,引导城乡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按照“卫星城”的标准,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17个中心镇的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覆盖,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交通、供电、供水、排水、水利、燃气、污水处理、环卫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地系统,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
2007年,广州市域常住人口1007万,中心六区人口611.8万,花都、番禺、南沙、萝岗等外围四区总人口262.93万,增城、从化两市129.85万。原本高度密集的老城区人口已经开始逐步向外围新区扩散。
在老城区人口向外疏散的同时,也关注老城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2008年完成191个民生环境改善社区整治项目,新建、扩建社区道路面积近30万平方米、排水管道53公里、绿地面积近15公顷。在改造旧城区的同时,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拆违建绿,引进物业管理,改造排水系统,解决“水浸街”黑点,1215个社区实现卫生达标,老城区环境明显得到改善。2004年在册的危破房91.1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已完成89.25万平方米,占任务总量的98.49%。
1.2.7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在纲要指导下,通过对城市产业布局方向的合理安排,为先进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充足空间,保证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制造已成为广州三大支柱产业,商贸物流、会展、信息等高端服务业成为稳固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实现了产业发展目标。
? 总体发展水平
2008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15.82亿元,在境内城市中居第三位,为2000年GDP的3.3倍。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04∶38.94∶59.02。
2007年,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71808元,接近10000美元,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广州地区生产总值GDP(2000-2008年)
? 工业
汽车、石化、钢铁、造船业发展迅猛。2007年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2.3%,呈现出明显的重型化趋势。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环保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体。
? 服务业
物流、会展、金融、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南沙港区、新白云国际机场、琶州国际会展中心、新铁路客运站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强化了区域商贸物流服务中心的地位。
1.2.8 传统与现代共融的城市风貌初步形成
在广州建城2200多年以来,尽管经过不断的改建和破坏,老城区内依然留存有大量的历史文脉要素,包括特色街巷、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及特色历史建筑等等。在“中调”战略引领下,广州已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利用,已妥善保护和利用南越王宫署、大佛寺、陈家祠、西关大屋、东山洋房、沙面欧陆风情建筑、万木草堂、孙中山大元帅府等历史文化建筑,以及北京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并注重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现代与传统共融的城市风貌初步建立,城市文化品位有效提升。
1.2.9 以战略规划核心的规划编制体系初步建立
战略规划出台以来,广州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规导则一张图、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等一系列规划成果,初步建立起以战略规划为核心的规划编制体系。
?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
2000年6月广州市的行政区划发生变化,花都、番禺两市撤市设区划入广州市,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原上报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2001年11月根据建设部发文(建规函〔2001〕351号)的要求,开展了对《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的调整修编工作,形成《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逐级上报审批,2005年12月获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105号)。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的重点是因行政区划的变化而带来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方面的调整,并补充番禺、花都两个新区的内容。本轮规划结合《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番禺片区发展规划》和《花都片区发展规划》,采用分层次编制的工作方法,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分为总论和组团规划两个层次进行。
? 广州市中心城区控规导则一张图
基于对面临问题的分析和对国内外经验的思考借鉴,广州市规划管理图则在广州市1990年代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对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进行了新的探索,探索了一种直接面向于日常规划管理、兼具权威性与灵活性的规划管理图则新模式——基于规划管理单元的“一张图”管理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将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作为一个整体,以“一张图管理”为目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各区现状,将多年来规划局编制完成的各层次规划、规划管理动态信息协调整合到“一张图”上,并纳入各区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设想,建立面向规划管理工作的基础平台;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管理的需求,充分吸纳传统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利于规划控制和管理的内容,编制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导则;根据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尝试在技术层面建立一个技术载体——规划管理单元,它以单个地块的控制指标为指导性内容,以较大范围的规划管理单元的控制内容为强制性控制内容,规划管理各业务环节可在遵循规划管理单元控制内容的前提下,依照一定的程序对具体地块的控制内容进行调整,以兼顾
规划控制的权威性与灵活性。
图4:规划管理图则的技术框架
广州市规划管理图则分为分区规划与控制性规划导则两个层次。分区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依据上层次规划要求,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在分区范围内建立“六线”规划控制体系、划定城市规划管理单元并提出强制性控制要求。控制性规划导则是在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规划管理单元”的控制体系,编制以规划管理单元为核心的直接面向规划管理的管理图则,并提出图则执行与使用的相关要求,其核心内容是编制规划管理单元详细图则。
在广州市规划管理图则的技术框架中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一是创造性地提出控制性规划导则的编制,二是建立起基于“规划管理单元”的控制体系。这两个概念也是广州市规划管理图则的核心内容。
? 近期建设五年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
广州作为建设部开展近期建设规划的三个试点,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先后开展了“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02-2005)”和“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的编制工作。
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分为“两个规划层次,两个核心内容”。“两个规划层次”是指五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城市规划实施计划这两个层次。五年建设规划的任务是结合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与重点,制定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以及落实重大建设项目在城市空间中的布局安排,合理引导城市发展方向,调控城市发展规模与速度,成为滚动实施总体规划的阶段性安排;年度城市规划实施计划主要是明确下一年度具体的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和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市政基础设施与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安排,从而将总体规划转化为可操作的
具体实施计划。
“两个核心内容”是指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和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安排。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是政府宏观调控城市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城市规划最核心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是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基本要素。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作为调控和引导城市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所以,近期建设规划核心内容应突出政府控制经营的建设用地供应与重要城市基础设施的安排,体现基础设施引导开发,以公共开发为主导的思想。
在近期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先后编制了2002、2003、2005、2006、2008年的年度实施计划。
? 重点地区及重大项目实施策划与城市设计
重点发展地区的城市设计和重要单体建筑的设计也是战略规划实施的关键。城市政府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市场发展趋势和重大设施项目建设等综合决策,会在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策略性增长地区中进一步确定若干近期重点建设节点和项目,要求快速通过精细化的物质形态规划,尽快实施建设。通常,这些地区的建设发展蓝图会通过国际或国内公开方案竞赛获取,经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以优胜方案深化为实施方案。
战略规划实施以来,广州先后组织了多项城市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招标或竞赛。
1.3 机遇与挑战
1.3.1全球化背景和科学发展时代赋予广州提升城市地位的机遇
1.3.1.1全球化时代:要求广州具有全球视野,在全球城市体系中谋求更有利地位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定程度上讲,城市的历史就是由无休止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消化交替构成。一个城市能否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外部刺激所带来的机会调整自我。对广州而言,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发展背景,而是广州必须直面的一个时代。
广州是我国长期以来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交往中心之一和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开放一直是影响广州城市地位的核心要素之一。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凭借着邻近香港的地缘和文化优势,通过承接香港的产业转移,积极参与全球劳动分工,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块为珠三角传统中心的广州接内外的枢纽地位和我国南方主要门户之一的开放地位始终没有改变。新的全球化趋势表现为由制造业的全球分工到服务业的全球转移,这标志着参与全球化的动力由关注生产成本转变为关注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综合供给水平、规范稳定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社会治安等综合投资环境,而这些要素只有大城市才具备。
广州,作为珠三角产业体系最为完整、用地条件相对宽裕、劳动力规模和素质最具优势的特大城市,应该抓住机遇,通过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在全球城市体系中谋求更加有利的位置。
1.3.1.2科学发展时代:要求广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广州在内的珠三角地区通过解放思想,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但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资源、环境受到破坏,城乡发展的差距拉大,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偏低等现象开始显现。广州作为珠三角传统的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连续26 年位居全国第三,与上海、北京处于全国第一等级。尤其是,2000 年以来整体经济快速增长,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十五”期间,GDP 总量年均增长13.2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08%,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均在10%左右。
发展仍然应该是广州未来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广州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科学发展,谋求再度引领发展的地位。
1.3.2资源环境约束前提下广州面临率先发展和转型发展的机遇
2000年以来,广州抓住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契机,以重化工业的扩张为核心,加快工业化进程,经济快速发展,2000-2005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5.6%。与此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从2000年的431平方公里增长(不含城中村)增长到2007年的940.65平方公里,年均增长60-80平方公里。
但是,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带来的负外部效应逐渐显现。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效益指标相对偏低,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偏高。与经济实力同处全国第一等级的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广州的发展相对粗放。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标为177.9低于上海;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相对偏低,其中高新技术出口比重为18.12%,远远落后于天津的39%、北京的35%和上海的24%;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偏高,其中万元能耗为0.75吨标煤,高于北京,万元电耗793千瓦时,高于北京、上海、天津,万元水耗21.3立方米,高于上海、北京(表1-3)。
表1-3:广州与国内大城市经济发展效益指标比较(2006) 经济效益 指标 工业增加值率(%) 工业综合效益指标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成科技含量 品出口额(%)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工业总产值(%) 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吨标煤) 资源消耗 万元工业产值电耗(千瓦时) 万元工业产值水耗(立方米) 环境污染 万元工业产值固废(吨) 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吨) 广州 上海 北京 天津 25.74 147.6 39 30.46 0.33 500 — 0.15 — 27.38 23.79 22.19 177.9 186.1 158.8 18.12 24 35 27.01 22.72 32.47 0.75 793 21.3 0.08 4.5 _ 504 14.8 0.11 5.4 0.72 536 7.86 0.17 — 另一方面,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满足人的需求的各项社会设施增长却相对缓慢,医疗、教育、公共文化设施等指标的年均增长率甚至为负,反映出财富增长与设施配套之间的不协调。
经济增长外部效应的持续增大,使得广州必须转变思路,破除片面追求总量、速度的观念,从快速发展的做大做强阶段向集约发展的做优做美阶段转变。
1.3.3国家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要求广州承担更大的责任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也明确提出,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这些城市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重点城镇群发展中起到核心组织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等中心。
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带动珠三角及更大地区新一轮的大发展,是广州应该主动承担的区域责任。
成为广东科学发展的“首善之区”广东省新的目标定位是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传统的中心城市,应该首先保持领先,成为广东省科学发展的“首善之区”。这就要求,广州更加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三二一”产业发展优先次序,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加快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1.3.4国家战略和区域格局提升了广州的中心地位,但边缘化压力依旧存在
新的国家战略强调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定位,广州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共同构成国家中心城市,并要求这些城市提升在外向型经济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发展水平,逐步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等中心,起到带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重点城镇群发展的核心组织作用。新的国家战略格局中,明确提升了广州在国家中的地位,对广州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城市发展的整体实力来看,广州与北京、上海处于全国的第一等级,2006年,广州GDP达到6068.41亿元,连续21年稳居全国第三,增量首次超过北京,居全国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57.73%,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财政总收入1729亿元,稳居全国第三;港口吞吐量稳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宁波,世界排名第五;银行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稳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稳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年批发业成交额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经济实力的突出奠定了广州承担国家责任的重要基础。
图:珠三角代表城市GDP变化 图:珠三角代表城市GDP变化(不
图:穗深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较 图:穗深港港口集装箱吞吐珠三角城镇群地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地区之一,其内部结构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广州和深圳的快速发展,其在经济总量方面与香港的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多中心的格局逐步形成。2000年以来广州和深圳快速发展,两市在经济总量、服务业、物流量等方面与香港的差距逐步缩小,形成了此消彼涨的效应,推动了区域多中心格局逐步形成。2000年广州和深圳的GDP相加只占香港GDP的三分之一,而到了2007年,广州和深圳的GDP相加已经达到香港GDP的80%以上。从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来看,2000年广州和深圳的服务业增加值合计为2000亿左右,约占香港的18%,甚至在2004年穗深的服务业增加值也仅占香港的28.9%,而随着穗深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到了2006年穗深的服务业增加值之和已经达到6250亿左右,约占香港的46.7%。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来看,2004年深圳港和广州港的集装箱总吞吐量还不到香港的80%,而随着2004至2007年深圳港以16%,广州港以41%的平均速度快速发展,2007年深圳港和广州港的集装箱总吞吐量已经反超,达到香港的127%。
总的来看,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珠三角区域层面,广州都面临着更大的责任和更高的发展要求。
1.3.5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面临着行政区经济和自身路径依赖的双重挑战
广州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跳出广州市域范围,在更大范围内来谋划。但由于行政区经济的存在,广州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同构现象所带来的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降低了区域的整体效益,也制约着广州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从现状看,珠三角区域内各城市产值排名前10位的行业,结构基本相同。尤其是前两位主导行业高度相似,大都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业行业结构相似性最高的城市组为深圳与惠州,相似性系数高达0.986,其次是深圳与东莞(0.94),再次是东莞与惠州(0.935);结构相似性系数在0.8以上的城市组还有中山与珠海(0.865)、中山与江门(0.847)、中山与东莞(0.842)、珠海与佛山(0.825)、珠海与东莞(0.816)、肇庆与惠州(0.812)。可以发现,整个珠三角内部行业的相似性很高,以珠江东岸尤为突出。如果区域缺乏深度分工,这种相似性很难产生集聚效应,相反存在内耗的危机。
从各地产业发展规划看,产业同构化趋向依然,高技术产业与科技产业园、物流产业与物流源、科研教育产业与大学城等成为新的共同热点。
产业同构现象带来企业间的无序竞争。这种低水平竞争建立在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和低环保要求等基础之上,导致了市场供过于求,整体行业的利润普遍下降,从而影响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延缓了行业乃至整个产业的升级。
表2-4: 区域内各城市产业发展战略
城市 广州 城市定位 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深圳 规划主导产业 电子通讯设备制造、汽车工业、石油化工 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房地产、文化教育、中介服务 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建设高科技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 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城市 珠海 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汇基地 佛山 东莞 中山 广东第三大城市 国际制造业名城 世界花园工厂的一部分,名产城市 电子信息、工业及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及食品饮料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装备工业、现代物流业 电子信息、化工、电器机械 高新技术产业、环保型产业、海洋产业 江门 惠州 建设区域性制造业中心 现代化港口城市,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工业的重要基地,与国际经济紧密联系的外贸出口基地 三大高新产业(电信、生化、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摩托车及零部件、家电、化纤纺织) 电子信息工业、石化工业、电器机械 表2-5: 广州与周边地区各市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定位比较
地 区 珠三角 广 州 深 圳 珠 海 佛 山 江 门 惠 州 东 莞 中 山 高 新 技 术 主 导 产 业 排 位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轻纺化高技术、新能源和环保技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环保技术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环保技术、海洋工程、精细化工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环保技术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环保技术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 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环保技术、轻纺化高技术、精细化工 1.3.6城市发展带来的新兴职能培育面临空间资源日趋减少的挑战
1.3.6.1上版战略提出八字方针被理解为东南西北蔓延扩张式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目前发展新兴职能所需的空间捉襟见肘
2000年5月,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番禺、花都撤市设区,使广州市区面积由原来的1443.6平方公里扩大到3718.5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2000
图:上版战略广州空间拓展
年广州市开展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工作,并于2001年编制完
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实施
思路,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并确定了广州南部、东部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概念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广州市启动了大学城、珠江新城、南沙港、新白云机场、新客站等城市外围的多项重点项目,在东、南、北方向均表现出城市用地规模快速扩张的态势。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已从2000年的431.5平方公里增加至2007年的940.65平方公里,7年间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509.15平方公里,年均建设用
图:2000年与2006年广州城市用地现状图比较
地增长达到60-80平方公里左右。
1.3.6.2在城市空间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空间资源效率较低
(1)与用地规模快速增长相比,用地效益增长速度减缓
与过去六年用地规模快速增长相比,用地效益
图:1985至2005年间人均GDP与地均GDP的关系
的增长速度减缓。1990年单位城市建设用地的GDP为17054万元/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单位城市建设用地的GDP达到57769万元/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效益大为提高。而到了2005年单位城市建设用地的GDP为70126万元/平方公里,到了2006年单位城市建设用地的GDP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尽管不排除由于数据统计原因造成这种趋势判断失真,但从近六年地均GDP增长速度来看,与概念规划纲要实施前十年相比也是有所减缓。也就是说在行政区划调整以前,由于空间有限,广州的发展集中表现为集约发展,空间拓展以后,由于土地资源在短期内相对宽裕,原本的集约发展变成新发展阶段的粗放增长。 (2)回波效应持续增强,城市功能与空间的单中心加剧
2000年番禺、花都撤市建区,使广州城市形成由山到海100余公里的纵向发展框架;2005年新设立南沙区,成为广州市的出海口,使广州真正成为了拥有海洋、海岸和海港的滨海大城市。2002年-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大量产业板块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区迅速形成。
就三次产业产值的空间分布来看,广州的工业产业主要分布在萝岗、黄埔、番禺、白云、花都等中心城区的外围各区,而商业、金融、商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则主要布置在中心城区的天河、越秀、荔湾等区,特别是以天河和越秀的新、老CBD为主。 从总体上看,广州产业布局整体呈现工业向外拓展、服务业向中心集聚的趋势,初步形成了服务业-工业-农业由内向外的圈层布局。
图2-29:三次产业产值的空间分布
就市辖十区单位建设用地GDP的比较来看,越秀区一枝独秀,远远超过其他
各区;就单位建设用地人口的比较来看,越秀、海珠、天河人口密度远超其他各区,而近年来新拓展的南沙、花都、萝港人口密度最低。
图2-30:单位建设用地人口数量分区比较 图2-31:单位建设用地地均GDP
分区比较
(3)城市建设重点对区域和城市服务职能的提升支撑不足
近年来,广州开展了大量城市重点建设,如空港、海港、大学城、科学城等,但由于重点建设项目对城市职能提升的目标性不明确,如大学城建设没有意识到大学城是城市未来新兴产业、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发动机,也是小型创业的重要场所。大学城建设本来是希望能够带动提升城市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但由于大学城选址在岛上,与城市其它功能区联系不便,降低了大学城理应发挥的作用。
图2-32:拓展历程及各阶段重点发展新城 图2-33:中心城区空间限制性分区
而北京的中关村地区是北京科技研发、创业的重要场所,如今的联想、方正、搜狐、新浪等著名企业均由此起步。上海同济大学附近的四平路上,已被业界俗称为“设计一条街”,每年带来的设计行业及相关配套行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产值多达几十亿。
图2-34:珠江新城的核心地区大部分为居住用地
(4)当前广州对培育自身新兴高端国际化职能的认识不足,目标和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差距。
广州对培育新兴高端职能认识不足信心不够,对近几年规划发展高端职能的重点地区(如珠江新城、白云新城)周边用地规划控制不够严格,如白云新城周边是山体或城中村,即使白云新城聚集了大量高端服务职能,其带动和辐射力也有限。而在珠江新城定位为城市CBD,但在核心地区居住建筑占据了大部分用地,可以预见珠江新城的未来发展潜力大打折扣。
1.3.7旧有城市结构下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更大范围区域协作以及城市空间拓展的要求
以机场、港口、铁路为龙头,以“双快”交通体系为骨干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基本构建。
但交通枢纽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和腹地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交通对区域网络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支撑还不够;需要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交通需求;资源和能源环境的制约交通的进一步发展。
1.3.7.1以服务城市自身为目标的交通体系缺乏开放性的组织
按照国家和广东省将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广州市必须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空港、海港及其相关产业,以及连接珠江口西岸和泛珠内陆地区的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系统整合对外交通资源以积极应对周边城市挑战和加强区域协作,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城市的差距,扩大区域交通辐射范围和服务能力,增强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
但目前城市交通引导对将区域和都市区空间的影响搁置一旁,考虑不足。较少从区域角度考虑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和具有区域性影响的中心职能布局,造成区域共享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州区域中心作用的发挥。
1.3.7.2区域性交通设施没有与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组织相匹配
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广州建设了模式丰富、数量众多的交通设施,但是由于行政区划、行业分割、历史遗留等各种原因,这些设施规划并没有形成
图2-35:交通网络结构与多中心城市的交通需
整体的发展目标,没有从提升广州市的区域竞争力、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和整合、构造一体化的高效交通系统的角度进行统一的规划,没有与城市和区域的空间发展相匹配。
1.3.7.3提升广州区域地位、扩大交通设施腹地的挑战
? 广州在泛珠三角中的地位,珠三角对中、西部的服务中枢
作为珠三角人字形的顶点,广州一直是珠三角对内辐射的重要枢纽。武广、贵广等高速交通设施,进一步拉近了广州与中西部地区的距离。广州需要规划更为合理的衔接系统,使广州的服务设施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内陆腹地。
? 区域重大交通设施需要与区域的直接联系
区域内的各机场和港口共同承担珠三角门户地区交通组织,这要求机场和港口又必须进行合作、分工。对于广州的双港来讲,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弥补其不足是与区域内其他相关设施竞争与合作的关键,这些优势既是其他门户设施与广州合作考虑的主要因素,也是广州取得竞争优势的依托。
从目前来看,广州在利用本身作为省会的行政优势主动寻求合作,利用自身优越的交通资源和规划上的优势改善双港的集疏运环境上仍然做的远远不够。
新白云机场选址上偏离了珠三角的重心,需要快速衔接通道来弥补地理位置上的不足,但是目前规划中的高铁、城际轨道都忽略了新白云机场的存在,机场与佛山中心区等直接腹地缺乏快速轨道联系。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但铁路与其他重大交通设施的衔接不够合理,影响了综合效率的发挥。
? 区域合作发展,要求交通系统率先实现广佛一体化和广莞合作
广佛作为区域规划的中部都市区,两者之间一直密不可分。根据交通调查,广佛之间的交通是珠三角城市之间最大的,广州与其他城市的机动车出入境交通中,约50%来自佛山,两地之间的交通特征已经完全城市化、同城化。
两地新的协调规划,用地平衡不能在一个城市范围内解决,而这又将反映在广佛之间的交通上,由此,广佛之间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微观的发展单元,仅靠宏观的衔接规划难以触及。因此,目前广佛之间交通衔接的规划和实施,其实也没有改变政府在广佛协调发展上亦步亦趋的局面。两地实际发展中的一体化诉求,在两地城市政府事权范围内的协调远未解决。
东莞和广州在产业方面互补性很强,将有较大的物流联系,同时,广州的综合交通设施也希望尽量吸纳东莞的货运量,因此,应加强交通设施的对接和交通运输的组织。
1.3.7.4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多极方向的拓展要求,需要完善交通网络结构,构建多层次高效交通体系
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成倍增加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交通特征正在发生根本转变,要求公交和道路交通网络结构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需要从传统的线路为主转向枢纽、衔接点为主,构建一体化的运输服务模式。但是广州大规模建设的道路网络和轨道网络仍是旧有单中心城市网络结构“惯性”延伸,并不适应新的组团式空间布局,将给未来的城市发展和交通组织带来困难。
广州市域交通骨架初步建立,但交通“二元化”特征依然明显。城市空间布局的跳跃式拓展对构建区域和市域层面的多层次的交通时空圈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多极方向的拓展亟需增强城市发展与交通系统发展之间的协同性。高快速路和快速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主要拓展方向跨区出行的主体,确保主要方向出行时间目标。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与外围新发展区的建设一致,采用交通引导发展(TOD)理念,在主要的客流走廊方向培育形成合理的交通方式结构。广州已经认识到TOD的重要性,但实施效果不佳。适度超前的“度”难以把握,对市场经济下城市土地开发的周期缺乏准确判断,导致部分交通设施运行效率不高,同时对市场主导的土地开发、产业发展等影响城市空间拓展的各种可能性缺乏弹性的考虑。比如,一些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轨道建设速度。
1.3.7.5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都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交通与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
整体交通网络骨架与空间调整尚有矛盾。在集约化发展和交通拥挤的背景下,利用交通引导城市开发的主要手段,应当从道路转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利用轨道网络和站点整合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空间。广州市虽然加大了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地铁运营线网总长度达到116公里,位居全国第二,但轨道交通网络结构还没有形成,特别缺乏对空间引导支持的轨道快线。同时,也需要全面整合各个层面的轨道交通,包括高铁、城际轨道、城市地铁等等。
1.3.8建设宜居城市的良好生态条件面临保护刚性不足和利用效率不高的挑战
1.3.8.1广州具备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生态条件
珠三角区域生态格局可以概括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树状水系”。广州位于珠三角中部,北依白云山,南临珠江。山—水—城—海构成广州市域“大山大水”的基本生态基底,在珠三角地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职能。
“云山珠水”为广州2000多年的发展提供了长盛不衰的地理基底,创造了富有岭南特色的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具备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生态条件。 1.3.8.2生态资源丰富,但保护刚性不足
尽管2000年来的“云山珠水”格局仍然存在,但山体受到侵蚀,水体受到污染。自然资源和规划隔离绿带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从影像图的分析可以看出来,近年来白云山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开发建设,其中大部分是居住项目,广州现在的“云山”已经受到周边高强度建设的侵蚀,“珠水”也受到了严重污染,2007年第一季度,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属Ⅴ类。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作为广州的生态涵养地区从化和增城,开发建设正在向山区延伸,给总体生态环境造成
图2-36:近年来白云山周边的开发建
较大的压力。
在规划实施操作中缺乏对于基本生态要素的规划控制保护,相邻城市深圳已经在数年前通过立法确立基本生态控制线,有效保护了生态资源,但广州尚未采取具有同等保护刚性的规划措施。
1.3.8.3景观资源优越,但利用效率不高
在广州城市建设历史中,形成了众多的特色地段,既有北京路商业街、沙面租界建筑群等反映广州历史风貌的特色地段,也有天河中心、琶州国际会展中心、大学城等多处现代城市景观突出的地段,还包括白云山、帽峰山、珠江、流溪河等优美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但近年来城市建设过快导致城市传统风貌丧失、景观资源浪费,如珠江两岸及二沙岛以居住用地为主,没有充分利用珠江来组织城市公共空间,而其他国际城市往往充分利用城市景观资源,展现城市特色,如巴黎的塞纳河、
图2-37: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珠江两岸及二沙岛以居住用地为主
伦敦的泰晤士河均充分利用滨河景观资源打造为城市名片。 1.3.8.4城市舒适性下降,宜居性有待提高
居住、环境、交通、社会服务是城市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宜居的内涵就是将这四大类关系处理好。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陆续开展,城市内部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整体舒适性下降,城市宜居性有待提高。
居住——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提高,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但城中村等居住形态长期未得到改善。 全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2002年的15.57平方米提高到了2006年的18.87平方米。广州市住房保障范围已由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逐步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中村问题长期搁置,成为城市的顽疾。
环境——城市绿地总量净增加,但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净减少,人均绿地面积小幅减少,城市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从城市绿地变化情况来看,2000年至2006年,绿地由72.12平方公里增加到72.81平方公里,绿地总量净增加0.69平方公里,
但在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中净减少2.46%,人均绿地面积小幅减少,由2000年的7.254平方米/人降为2006年的7.247平方米/人。
交通——市区道路流量持续增长,车速均呈下降趋势,交通系统运作水平逐渐退步,主城区内多处地方出行经常性交通拥挤现象;常规公共交通行驶条件恶化,出行耗时达48.1分钟,客运量徘徊不前,轨道交通票价偏高,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没有良好衔接;慢行交通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出行环境恶化;停车设施供应总量不足。虽然交通事故数量在2002年后持续下降,但事故率还是偏高,2006年万车死亡率仍高达8.37,平均每天交通事故死亡4人。交通带来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震动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环境影响问题。
社会服务——“十五”期间,在广州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节节攀升的同时,主要的社会服务指标反倒不断下降,带来的后果就是城市的舒适度大幅下降。
1.3.9结 语
目标与定位方面: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着眼,从中观层面分析入手,确定城市发展目标,调整城市发展战略。
空间与产业方面:研究战略性地区或节点的功能布局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之间的关系,确定区域与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生态与宜居方面:以生态优先为前提,提出宜居城市的物质空间载体和生态建设措施。
实施与保障方面:研究战略规划指导下的城市开发与建设时序,注重近期建设与远景框架相结合,片区建设与城市战略相结合。
2 目标与定位
2.1 城市发展目标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纲要”)对广州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广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要求,结合广州发展实际,未来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打造综合性门户城市、南方经济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
2.2 城市定位与职能
广州的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南方经济中心、世界文化名城。
? 国家中心城市
构建面向国际的中心功能,扩大国际影响,带动区域融入全球化。
打造国际门户和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心和交通信息服务枢纽。
形成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国家长远利益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突出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携领区域一体化发展。
展示民族精神与现代文化,探索经济开放、体制改革、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道路。
? 综合性门户城市
强化在珠三角一小时城市圈的中心地位,强化在统筹珠江东西两翼产业发展和优质生活圈建设的携领作用,强化在泛珠三角地区的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能力。与周边城市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发展,构建珠三角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发展的世界级都会区的中心城市。
? 南方经济中心
建设具有广泛区域影响的国际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信息资讯中心和南方生产服务中心,成为现代国际城市。
? 世界文化名城
充分发挥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国际交流活动的集聚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广州市城市职能示意图
2.3 城市规划目标
2009年,按照“继承、发展、创新、提升”的原则,结合新的发展背景与形势,制定了新时期的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强调区域视角,主动谋划、不断加强区域服务职能,建设国际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建设公共管理与服务、产业、生态、交通等中心职能,凸显广东省省会和珠三角核心城市地位;推进广佛同城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示范。
继续推进“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战略,同步实施“中调”,构建层级分
明、职能明确的城镇体系,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形成舒展的紧凑型多中心网络型空间结构;识别重要的空间战略要点;提出从外延拓展战略向内涵提升战略转移,明确从“拓展”走向“优化提升”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贯彻生态优先,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加强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划定市区生态控制线;完善区域、片区、组团的生态廊道体系,优化市域生态结构,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东部、南部、北部布局三个产业集聚带,配套完善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
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内涵,保护传统历史街区,打造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现代城市特色景观风貌,树立区域性现代都市文化中心地位。
统筹城乡,制定差异化发展模式,分类引导乡村地区城镇化。强化以重点项目与中心镇建设的“双引导”,带动乡村地区城镇化。
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的规划实施策略,着眼于政府直接投资和政府统筹建设的实施项目,明确国家和省级政府、市政府、区政府及镇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责任,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3 发展战略
3.1 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在国家层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与国家制造业龙头,形成商贸中心、国际交往和交通的门户枢纽、文化中心,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在区域层面,突出中心服务职能,促进珠三角一小时城市圈的形成,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培育高端服务增长空间,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升级,引领区域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3.1.1强化服务职能,打造国家中心城市
广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3.1.1.1国家中心城市
面向世界、服务全国是国家对广州发展的要求。
未来珠三角将成长为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广州作为这一地区“首善之区”,国际化城市中的排头兵,将继续努力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城市,构建面向国际的中心功能,扩大国际影响,带动区域融入全球城市体系。突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携领区域一体化发展。
探索经济开放、体制改革、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道路,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示范意义的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
通过建设国际商贸会展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制造业基地等国际化职能,广州将更好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融入全球城市体系。
国际商贸中心主要体现在商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尤其是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重点现代商贸、会展、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广交会商贸会展品牌的基础上,培育新兴的国际商贸新亮点,支撑国际商贸中心的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白云国际机场国际空港和南沙国际海港,提高客货运量,努力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航空旅客门户机场,以及珠江三角洲、广东甚至华南地区与世界各地货流的桥梁。
做强先进制造业高端环节,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研发,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广州甚至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影响。
加强国际产业合作,加快广州科学城(北区)建设。通过国际商贸会展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制造业基地等建设,促进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制造业产品的国际化营销、流通和技术提升。
突出现代服务业主导地位。以《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为引导,以广州被列为国家服务业试点城市为契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总部经济、创意产业和服务外包,精心打造亚洲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亚太地区重要总部经济集聚区、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国际信息港和区域“创意之都”,全面提升广州综合服务能力。
3.1.1.2世界文化名城
高品质的文化是城市魅力的重要底蕴。未来广州与区域、国际的交流,不仅是经济的交往,也需要文化的交流。同时,文化也是城市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
未来广州将继承与弘扬传统的岭南文化、塑造具有时代特点鲜明、国际化特色的现代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鼓励多样的创意文化的发展,发展成为以岭南文化交流中心、区域性现代都市文化中心、区域“创意之都”为鲜明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
保护和延续广州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保护展现岭南文化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突显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城市特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岭南文化交流中心。
加快培育以创新、科技和活力为核心的城市现代文化区域,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生态特色的、
现代化和国际化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塑之以其代表广州个性特征的空间环境和风貌景观,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个性鲜明的区域性现代都市文化中心。大力鼓励发展研发、设计、咨询、网游动漫、影视传媒等创意产业,着力将广州打造成为区域“创意之都”。
华南文化科教中心,完善高水平的教育、体育、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服务珠三角,辐射更广泛区域。未来,广州要优化文化、教育、体育、公共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为公众提供便捷、全面的社会服务。加快建设广州亚运城、亚运会比赛训练场馆等一批体育项目;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等医疗卫生设施;发挥科教研发优势,进一步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3.1.1.3 综合性门户城市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城市不仅是经济交往的中心,而且是国际文化、信息、科技、外交事务交往的门户,往往也是交通枢纽城市。
未来广州将继续强化对外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与信息通讯枢纽城市的职能,以多元综合的服务能力辐射与引领珠江三角洲以及更大范围区域的发展。
长期以来,国际对外交往是广州城市重要的职能,诸多国家在广州设领事馆。这对广州的国际性文化、经济等交流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也使广州继续成为华南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城市。
未来广州将为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建设领事馆区。借助2010年亚运会这一对外交流盛会,提高广州的国际知名度。依托国际空港和国际海港的带动,加快建设武广、贵广、南广、广深港客运专线,使广州成为紧密联系我国西南、中部、港澳的重要交通枢纽。完善白云国际机场建设,优化铁路站场与河港、海港布局与建设,巩固我国重要航空枢纽、铁路客运主枢纽、重要海港的地位。
积极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和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使广州成为珠三角地区核心城市。加大对信息通讯设施建设的投入,巩固广州作为全国三大信息港之一、三大通信枢纽之一、三大因特网核心节点之一、三大互联网络交换中心、三大因特网国际出口之一的优势地位。 3.1.1.4 南方经济中心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极核作用的经济中心带动。长期以来,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有持续的带动作用。
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普遍面临产业转型的问题。未来广州市将承担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
体系的责任,以此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转型与新的发展。
积极发展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华南地区,构建对区域具有强大带动力的我国南方经济中心。
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对高端要素的集聚辐射、对生产生活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
加强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加快发展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和广州科学城金融创新服务区,促进金融保险业集聚发展,积极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着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为中国南方多个城市提供各种生产性、投资性资金。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软件等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环保和新能源、数字家庭等产业。加快形成优势明显、布局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1.2以广州为核心构建珠三角一小时都市圈,引领区域发展
全球化必然要求区域一体化的生产网络组织,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需要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共同市场,社会责任需要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区域高端要素集聚需要区域一体化的产业链管理,粤港澳合作需要区域一体化的创新机制。
广州应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以世界级城市圈核心城市为标杆,强化对珠江三角洲一小时城市圈“辐射服务、带动引领”的核心城市作用,巩固现有优势,培育高新发展领域,引领珠三角地区走向世界舞台。
根据《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形成“一脊三带五轴”的发展轴带体系。强化城镇、产业的轴线拓展态势,构建由一条环珠江口湾区的区域发展“脊梁”(“一脊”)、三条东西向分布的功能拓展带(“三带”),以及五条南北向贯联的“城镇-产业”聚合轴(“五轴”)等共同组成的网络状发展轴(带)体系,以线(发展轴带)聚点(城镇和产
业地区)、以点带面(都市区和城镇群),整合、优化城镇群空间结构,并形成向内陆和海外多方向强劲辐射的空间发展态势。
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脊梁”中,广州主城区是高端服务中心,广州东部地区、南沙、花都-白云等作为重要发展节点。广州主城区同时是北部城镇拓展带核心,以及由广佛肇组成的中部都市区的核心地带。
3.1.2.1广州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职责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将广州确定为区域性主中心城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系统整合圈域发展资源,优化圈域空间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加速推进中心城区产业高端化、经济现代化、城市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增强带动圈域发展的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推进都市经济圈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把广州发展建设成为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珠三角城镇群的中心城市:产业的梯度辐射中心,高端产业的集聚地,海外资本、技术向内陆流动的桥头堡,国家战略从出口转向内需,广州应巩固华南区域内向层面的中心地位。
珠三角湾区的携领地位:未来珠三角以湾区姿态对话世界,广州便是湾区嵌入珠三角的基点,广州要成为全省的首善之区,也必是珠三角湾区的首善之区。
广佛同城的主导地位:广州应以区域性的眼光看待自身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及“大哥”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携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使命。
(1)培育高端服务业增长极,强化核心城市服务功能
广州要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省首善之区,必须强化核心城市服务功能, 调整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和消费中心。在空间布局上寻找具有战略价值的区位,建立城市服务增长极。目前广州大量高端要素分布在市域范围内,需要在空间上充分集聚,形成“两核四极”的现代服务功能集聚区。
两核:以主城区内部的传统城市中心和珠江新城-琶洲两大核心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主要功能是商贸、会展、金融、教育、文化、科技、信息等,作为珠三角核心联系世界、服务泛珠的高端公共服务要素、决策服务要素重要空间载体,以精细化的城市建设品质和鲜明的文化特色风貌,引导行业决策管理机构、企业总部和区域级文化服务设施合理布局。
广东省公共管理中心:优化空间环境,为各类行政、经济决策机构提供良好的布局空间,形成公共管理中心。随着政府职能越来越趋向公共管理以及大量公共的非赢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广州也将成为这些组织在珠江—三角洲的中心。这样,广州将发挥更为全面的公共管理中心的作用。
四极:以白鹅潭-新客站地区作为西联的桥头堡,主要功能是交通、物流、商业、文化、旅游等,服务珠三角,地区发展辐射带动佛肇及珠三角西部地区。黄埔-萝岗作为东进的桥头
正在阅读:
讲话稿:市委书记在全市重点项目集中观摩推进会上的讲话06-03
Quiz - for - Reading - 3 - Unit206-06
书香满园读书小报A4横版电子小报手抄报word模板02-21
上海外高桥电厂2号机脱硝试验报告08-17
某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05-15
县委述职述廉报告(精选多篇)09-26
城市生活英文作文精选5篇04-01
如今中国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04-23
中国移动业务办理短信代码集12-15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战略规划
- 广州
- 总体
- 城市
- 发展
- 2010
- 2020
- 徐海学年论文指导书
- 《广东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 教育需要重新发现
- 抵制双泛向三股势力和两面人宣战
- 渝地税发〔2006〕143号重庆市地方税务局转发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 Cent OS数据库配置说明
- 2018年福建省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word版(a卷)
- 2018年2月份隐患排查、安全风险管控检查会议纪要 - 图文
- 格列佛游记章回问答题
- 关于推进都市圈内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提案
- JK Rowling的哈佛毕业演讲
- 义乌江东水厂 - 图文
- 典当纠纷裁判规范与案例适用集成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 建筑构造试题与答案
- 建筑施工技术作业3
- 全新版大学英语4短文翻译加中文
- 思路一变天地宽
- 中国法制化进程的阻力
-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五章分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