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21 03:2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认真阅读了课文三次,对教学思路还是一片迷茫。对课文内容也只不过是个大致的了解,对课后的四项练习题,有点不知所措,咋办?这可是一篇精读课文呢?

于是,我从课件及课堂作业本下手,寻找教学灵感。果然不出所料,我找到了一个挺切合本班实际的课件,稍微调整里面的教学思路:先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说说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是什么?具体是怎样的?找有关句子理解并品味,再从老师的那句话得到验证,再找相关句子品悟;第二课时主要围绕“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划出相关的句子”展开教学,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读读、找找、说说,老师适当的补充提示学生忽略的地方。学生能通过“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句子自主发现——“我”是个充满幻想、刨根问底、幽默风趣的人。

整个教学环节下来,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篇二:8《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8、《童年的发现》 教学反思

李朝信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精读课文,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大家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的知识不甚了解,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母亲怀孕一个月的时候,她的肚子里的就是鱼,到第二个月的时候就变成了青蛙了,如果这时候生下来,那他是不是生青蛙呢?”这一问题更激起了大家的兴趣,因为小学生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好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就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满足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初步了解胚胎发育规律和进化论的相关知识。

学生明白了相关知识后,在后来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时,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这倒成了意外的收获。

学生能够欣赏课文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在理解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也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只是我觉得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公式化,所说的与教学参考差不多,或许这就是学生用教辅书籍的局限了。

我还设计了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在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发现时能够畅所欲言,表现出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在写小练笔时,许多同学写发现过程写得不够具体,毕竟是学习、生活中的小发现,因为感触不够深刻,所以也难以具体地表述出过程。

篇三: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一: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还没有一点教学的思路,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从上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内容。再次阅读课文,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和“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后,我决定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第二课时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外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 由于教学时“以学路定教路”,满足学生的兴趣,遵循了学生阅读的规律,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通过逐段的初读情况检查,不仅使学生较快地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 2、通过教师示范与点拨,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抓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共振。 4、重视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篇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童年的发现》,备这节课我是费了一番功夫的!为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我都问了也上五年级的儿子一遍,看看他比较容易接受哪一种说法。修改了几遍后,又将教案顺了又顺,但是真正上课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几个地方真该好好反思一下。 “梦中飞行”一段,本来想作为朗读训练点,指导学生朗读,可没想到第一个叫起来的同学读得那么好,重点的词语突出,语调优美自然,就是表情也很入迷、到位。但是,我没有利用好这个机会,而是又叫了一个学生,结果读得不及第一个学生好。后

来想想真该直接让同学们跟着这位学生练一练,用学生教学生,这不是很好地契机吗? “他可能还观察过什么?”这个问题,的确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想的也比较精彩,比如:还可能翻来覆去地观察青蛙、猴子怎样上树吃食……但是,老师只顾赶时间,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同时,这里也可以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你有没有痴迷地想过一个问题或者观察过一种事物?怎样观察的?说一说。这样可能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大一些,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比较及时有效。 课文最后一句话“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往往会遭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学生用结合课文内容和举例两种方法来理解,但是在语言表达上还是不够完整,再则,老师当时也没有及时总结费奥多罗夫乐观的性格特点,老师的教学也显得不够完整。 总之,远远没有理想的效果,看来,教学设计既需要找到关键点,还需要注意一路风景,有花有草,才能有滋有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0g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