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讲稿精简版(1)
更新时间:2024-04-26 06: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信息资源管理》教材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信息资源管理(讲课资料)
主要内容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信息与信息资源
第三讲 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第四讲 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第五讲 信息产权
第六讲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第七讲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第八讲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第九讲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十讲 专题:信息化管理
第十一讲 信息政策与信息法规
第一讲 绪论
概念
1、信息
生物以及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系统,通过感觉器官和相应的设备与外界进行交换的一切内容。 信息的特性:客观性、时效性、传递性、共享性。
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英国剧作家;萧伯纳 2、知识
知识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的集合。
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人们不仅能通过信息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能够获得的信息转变成知识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武器。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 3、文献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1)按载体划分:印刷型;缩微型;声像象;机读型.
(2)按出版形分:图书、期刊、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专利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产品样本、科技档案.
(3)按加工深度分: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4、 情报
4.1 情报的定义
孙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钱学森“情报是激活了的知识” 4.2 情报的特性
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是情报的三个基本属性。 4.3.获取信息(情报)的渠道 1)白色信息
2)灰色信息 3)黑色信息 4)零次信息
传统商务流程中买方的主要业务
第二讲 信息与信息资源
一 几个概念
1、文献: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质和磁性) 2、信息:生物以及具有自动控制的机器,通过感觉器官和相应的设备与外界进行交换的一切内容。 3. 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一种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 3.1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付出代价和努力获得(空气不需要;土地、材料、能源、信息都需要) 3.2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 物质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4、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游泳信息的集合; (2)为某种目的而生产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 (3)加工,处理和传递信息的信息技术集合;
(4)其他信息活动要素(如信息设备,设施,信息活动经费等)的集合. 4.1零次信息资源
零次信息资源对于科技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作用 1、补充作用; 2、弥补;
3、在市场环境起重要作用; 4、咨询;
5、网络中的转化。
5.信息源
亦即信息的来源。图书情报领域认为:人们在科研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以及对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加工整理得到的成品。 信息源分为文献信息源和非文献信息源.
6.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MIS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来支持一个组织机构内部的作业、管理、分析和决策职能的系统。 二 主要内容
1 、 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体质(材料),体力(能量),智力(信息))
“没有物质的世界是虚无的世界;没有能源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
2、 信息化测度的几种方法
(1)第一方面的研究是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展开的。其方法主要是从宏观上测算信息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来间接描述信息资源的作用与贡献。代表人物是F.马克卢普(美),他把知识产业分为教育、研究与开发、通信媒介、信息设备、信息服务五个大类。马克.波拉特以马克卢普的理论为基础,吸收了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的思想,发展了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范围扩展到全社会所有的信息活动。利用波拉特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各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和信息活动进行了测算,用数量化的图景向人们展示了信息在当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第二方面的研究是从社会的信息和信息能力角度来测算社会经济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指数由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4个主要因素的11个小的变量组成。
(3)信息化指数的计算一般有两种:一步算术平均法和二步算术平均法。一步算术平均法假设11个分指标对最终的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即各指标的权重相同。二步算术平均法假设4个因子以及每一组的组内变量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但分属不同组的变量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则不价。
3、信息资源的特征
从两个角度分析信息资源的特征:一个角度是把信息资源作为一般的经济资源。另一个角度是将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进行比较。
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一样,具有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1)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
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生产要素的投入。现代信息经济主义依赖信息、信息技术、信息
劳动力等信息资源的投入,信息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还可以通过生产使之增殖。
(2)稀缺性
信息资源开发需要相应的成本投入,经济活动行为者要拥有信息资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任何信息资源都有固定不变的总效用,当它每次被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区时,资源使用者总可以得到总效用中的一部分,并获得一定的利益,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效用会衰减。
(3)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信息资源作用于不同对象,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经济活动行为者可以根据这些不同的作用对象所产生的不同作用效果,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方向作出选择。
信息资源与物质和能源相比较,又有诸多的特殊性。 (1)共享性
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作用表现为占有和消耗,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信息资源不存在这种竞争关系,但有时共享也是相对的。
(2)时效性
这种时效性说明及时掌握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但也不意味着开发出来的信息资源越早投入利用就越好。要善于把握时机,才能发挥效益。
(3)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
首先,作为一种资源的信息在生产中是不可分的;其次作为一种资源的信息在使用中也是不可分的。
(4)不同一性
根据用户需求,合理使用信息资源。 (5)驾驭性
驾驭性是指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和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驾驭了其他资源,产生好的效果。 (6)积累性和再生性
信息资源具有非消耗性,信息资源一旦产生,不仅可以满足佟时期人类的需要,还可以通过信息的保存、积累、传递达到时间上的延续,满足后代人们的需要。
信息资源在满足社会需求和利用的同时,还会生产出新的信息资源。
第三讲 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历史沿革.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典型的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信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1)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的搜集、管理为重点,信息管理阶段试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流的控制,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强调从多种角度对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及相关要素实行综合管理。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总之,以“信息源”为核心,以文献为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管理阶段正向信息管理阶段发展,从注重“源”的管理向注重“流”的控制过度。
(2)信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
总之,当信息技术无能为力、达不到预定目标时,人们误以为是技术不够先进,过于追求最先进技术应用,忽视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3)资源管理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将信息看作资源,对信息实施资源性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基于两个背景:一方面,是信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
总之,一是信息量剧增,增大网上获取信息的难度;二是信息污染,难以获取有用信息;三是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信息保护需加强;四是按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加大。
(4)知识管理阶段是为了克服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管理思想。这些局限性包括仅关注显性知识而忽略隐性知识,仅关注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而忽略学习与创新过程、仅关注将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对需求重视不够等方面。
知识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克服这些局限性,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一般可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方面。总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的行动纲领,也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系统与被管理的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子系统的独立和具体的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目标。分目标为保证总目标的实现服务,并受到总目标的制约。每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总目标与分目标之间以及各分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目标体系。
1.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可以确定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2.分目标包括:
2.1信息资源开发分目标。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合理组织、规划信息资源的开发,确保相关的潜在信息资源能及时、经济地转化为现实的信息资源。
2.2信息资源利用分目标。主要是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合理组织信息资源的分配,确保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放的利用.
2.3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分目标。主要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 三、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
2.制定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 例如:信息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 3.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关系。
4.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的建设。 四 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1.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天地;
2.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是使信息资源真正得以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 3.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有利于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合法权益; 五、 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
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四大类
(1)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是指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信息加工方法,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内容。
(2)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指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益诱导作用,促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从经济利益上关心自己的活动,是一种间接组织和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手段。
(3)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手段是指用以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各种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手段是指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采取命令、指示等形式来直接控制和管
理信息资源及其相关活动。
运用行政手段管理信息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行政手段的事业范围和条件; 2.要提高运用行政手段的决策水平; 3.要注意防止”多头管理”现象的发生; 4.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六、信息资源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信息资源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是—对密切相关的概念,近年来管理信息系统同信息资源管理有一种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趋势,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借鉴。
(1)二者的成熟度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先于信息资源管理。到20世纪60年代末,管理信息系统已为社会各界普遍接受,特别是工商部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改进业务管理的重要选择,学术界也开始对管理信息系统讲行理论研究。直到80年代初,信息资源管型的概念才开始在社会上出现并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政府部门、工商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进一次促进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图书情报、工商管理、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开始从多角度、多侧面探索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
(2)二者的研究范围不同。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信息系统的规划、系统的开发与集成、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等内容。其研究对象相对单—、研究范围集中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以组织的信息资源为研究对象,把组织所有可用的信息、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与信息人员融为一体,作为组织资源进行管理。
(3)二者的学科性质不同。管理信息系统侧重系统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研究,信息系统的实践不断充实和发展着信息系统购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也不断得到受新的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特征侧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本质上讲,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方法沦学科。信息资源管理以组织信息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侧重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内容涉及树立信息资源是组织重要资源的观念,确立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职业地位,制定组织信息战略,制定并监督信息政策的实施以及组织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维护等。信息资源管理集成了机构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等多领域的管理特征。
从另一方面看,管理信息系统向信息主要管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出现的问题,是信息资源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之一。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新的信息管理工具和手段,不仅具有技术性特征,还具有组织资源的特性。应该采用资源管理的方式管理信息系统。仅靠技术手段是无法解决的,于是人们开始从综合的角度研究信息系统问题。
第二,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内容相互交叉。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系统的应用已深入到组织的基本活动中。开发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
第三,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相互影响和促进。一是研究范围逐步扩展,研究内容包括组织特征、目标,组织结构、文化对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利影响;二是研究方法由早期的纯技术方法转变为社会技术方法,强调对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管理;三是管理信息系统教育面向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而向组织高级管理人员。四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者转向研究信息资源管理。
第四讲 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一 、 几个概念
1.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为最大限度减少宏观经济浪费和现实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对现代技术成果与各种投入要素进行的有机组合.(微观)
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个别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之间的差别,在资源投入方向上不断变化,保持微观经济的竞争优势和实现宏观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宏观) 利润是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
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企业增加利润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和降低产品成本。二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适销产品的产量。
2.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
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的是资源的配置已经到达这样一种状况:无论作何改变都不可能同时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他人不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已达到有效时,一部分人进一步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反之,如果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那么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至少一部分人可以提高福利水平,而不威少其他人的福利。经济学家经常将资源的最大效率配置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并将其作为检验经济总体运行效率与社会福利的一种准则。
与“帕累托最优”相反,“帕累托无效” (Pareto lnefficiency)或“经济无效率”(Economic lnefficiency)则是指一个经济还可能在其他人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和产品,使得一个或一些人的效用或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在存在经济无效率的情况下,资源的重新配置就可能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有所提高,则称之为“帕累托改进” (Pareto Improvement)。 3.帕累托边际条件
资源配置是否达到帕累托最优,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达到最优;
(2)生产要素在不同产品部门的投入达到最优; (3)产出的组合达到最优.
福利经济学定律: 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产品的交换、要素的投入和流动等都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所以,只有当改变资源配置方式能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时,人们才有动机去作这种改变以实现个人利益。因此,当长期均衡已经达到时,已经没有人能够不损害别人而增进自己的利益。人们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只是追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均衡的结果却达到了社会目标——经济的最高效率。 4.公平与效率
(1)平均分配是公平吗? (2)机会均等是公平吗? (3)收入合理差距是公平吗? 市场调节\\政府调节\\道德调节
(4)效率:指的是现有生产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与其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关系.
所以,公平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很难用一种让大多数人信服的标准来衡量,而用效率来评价总体经济运行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则更加精确和客观.
根据效率的定义,如果资源配置未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总有一些人能改善境况而没有人会受损,也就是说,社会福利总量肯定能上升,通过一种恰当的分配或补偿措施,能使所有人的境况都有所改善。
效率问题是如何将蛋糕做的尽可能大,公平问题是如何按一定的价值标准将蛋糕在所有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我国政府提出的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战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税收等政策) 二 、 信息资源配置机制
1.信息资源配置的概念: 信息资源配置问题无疑应当包容在资源配置的范畴内,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资源的有效配置即意味着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有效配置。从横向看,它应考虑产业配置和行业配置:从纵向上看,它应包括信息的生产、扩散、组织、交换、利用的全过程。 2.信息资源的横向配置和纵向配置
资源的横向配置反映为部门、行业或地区之间的宏观布局。一国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将稀缺资源平
衡分散于各个部门、行业和地区,而只能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发展,并通过选择和布局后的发展扩散,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信息资源的横向配置包括区域配置和行业配置。 区域配置:信息资源向发达地区投入; 行业配置:“科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信息资源的纵向配置是指只有符合资源增值的投资项目,才能吸引资源的流入。(企业追求利润)
3.信息资源配置机制主要应包括三个部分
(1)市场配置机制,即市场通过价格杠杆自动组织信息的生产和消费; A 市场可以减少信息生产的不确定性影响;(竞争性研发)
b市场能自动地使企业、个人甘冒创新风险,为信息生产提供动力;(信息生产高投入、高风险的另一端是高收益的诱惑)
c 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信息生产;(按需求) d 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创新;
f 市场制度有助于培育创新的主体——企业家 市场配置机制的问题---信息市场失灵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信息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构建一个最有利于信息生产的市场结构; (2)市场不能自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与信息活动有关的法律、政策;
(3)产权明晰(包括有形产权和无形产权)是信息市场有效性的前提,但市场本身不能界定产权。 信息市场失灵的原因 信息的外部效应(正负)
信息的公共物品的属性(搭便车) 信息商品的垄断性 信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活动的非营利性(教育和基础研究)
(2)政府配置机制,即政府利用政策、法律、通过直接投资和财政补贴来调整信息产出; (3)产权配置机制,即通过调整和明晰产权,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三、 政府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信息资源配置的作用集中在五个主要目标: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公共信息服务;3.教育;4.科学研究;5.制度建设。 (二)政府对信息资源配置主要依靠三个工具: 1.财政工具;2.税收工具;3.产业政策工具. (三)政府在配置资源上的作用
(1)通过制定法律和规定,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2)通过政策工具(主要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资源的流向; (3)利用税收工具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 (4)维护法律秩序,明晰和保护私人产权; (5)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
(6)对教育和高新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资。
四、政府在配置资源上的问题---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的根源
(1)有限信息(Limited Information) (政府难以掌握完全信息) (2)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有限性 ; (3)时滞(Time Lags ) :
①认识时滞(Recognition Lag) ;
②决策时滞(Decision Lag) ;
③执行与生效时滞(Execution & Effection Lag) (4)公共决策的局限性
五 、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
1.文献资源共享:将一定范围内的文献情报机构共同纳入一个有组织的网络之中,文献情报机构之间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协调和共享文献信息资源的活动. 2.模式:垂直型(隶属,如CLAIS);水平型(横向,如NSTL);网络型. 六、资源配置是否达到帕累托有效的条件有哪些?
(1)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达到最优
分配的最优化是通过产品交换实现的,且交换可以在任意两个消费者之间进行。
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来说是相等的,在此条件下,任何人都无法通过继续交换改善福利而不损害他人的福利。
(2)生产要素在不同产品部门的投入达到最优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不可能改变资源配置提高一种产品的产量而不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厂商是要素价格的接收者,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厂商会将产生一定量某种产品的各种要素的数量调整到每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与其价格的比率都相等。 (3)产品的组合达到最优
这一条件需要综合消费者和生产者两方面的因素,因而被称为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任意两种产品的价格之比即可代表这两种价格的边际转换率,因而在达到均衡时必须等于其消费的边际替代率,从而满足生产与交换之间的帕累托条件。
第五讲 信息产权
本讲主要内容
一 公共物品理论
二 产权对外部效应的作用 三 信息资源产权的三种理论 四 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制度 一 、 公共物品理论
1.外部效应:
在某些地区和某些时候,一个人的经济行为可以不通过价格机制而直接地影响(增加或减少)他人的经济利益。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外部效应”(externality)或“外部效果“。 外部效应的存在引起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 2.私人成本:
所谓“私人成本”(personal cost)指的就是为生产(或消费)—件物品,生产者(或消费者)自己所必须承担的成本费用。
经济学家把经济主体给他人造成的成本问题叫作负外部性问题。他们习惯于把经济主体自身承担的成本叫私人成本,把强加于他人的那部分成本叫外部成本。 社会成本等于私人成本与外部成本之和.
3.”公共物品”(public goods)与”搭便车”(free-riding)
大卫·弗里德曼(D.Friteman)这样定义公共物品: “我主张将它定义成这样一种物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
公共物品一旦提供出来、生产者就无法排斥那些不为此物付费的个人,或者说排斥的费用是昂贵
的。(路灯与污染问题)
公共物品的这些属性扰乱了市场机制的功能,导致市场失灵。
4、工业产权是指人们在工业领域通过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主要包括:创造性成果权,如专利权、商业秘密权等;识别性标志权,如商标权、产地标记权等。
二 、 产权对外部效应的作用
美国著名产权经济学家科斯(Coase Theorem)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科斯认为.外部效应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产权界定不够明确或界定不恰当而造成的,所以政府不必一定要用税收、补贴、管制等方法来试图消除社会收益或成本与私人收益或成本之间的差异,政府只需适当地界定并保护产权,没有政府直接干预的市场也可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随后产生的市场交易能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
科斯定理:如果只是考虑资源的最优配置的话,将产权赋予交易的任何一方都没有什么差异,只要产权是明晰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双方之间的谈判(bargain)和交易会带来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
1.相对于无产权或产权不明晰状况而言,设置产权就是对资源的一种配置。 2.任何一种稳定的产权格局或结构,都会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的客观状态。
3.产权的变动同时也改变资源配置格局,包括改变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配置、资源的流向和流量、资源的分布状况。
“大海中的灯塔”问题:
一类是”偷看”;一类是”无赖”. 解决”搭便车”的办法: 1.收费;(进入港口就收费) 2.密封”灯塔”;
3.政府是信息生产者(天气预报)或给予补贴; 4.专营权(即产权).
三、 信息资源产权的三种理论
1.标准理论:由于“效果外溢”(spill-overeffect),私人市场的信息生产是“不足”的。因此,应由政府出面组织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或对私人生产信息予以补贴和资助。(即自己干或委托他人干)
问题:”买半票”或”搭便车”
2.波斯纳的理论:由于原始生产者可能以某种间接方式取得相应的收益以弥补信息生产的成本,不受干预的自由市场完全可以生产出最优数量的信息,因此,政府的任务不是直接干预,而是保证信息市场竞争的条件。(如期货)
3.自然垄断理论:竞争性的私人市场会以重复投人的形式导致信息生产“过量”.因此,政府应当通过授予特许权等方式来限制竞争。(如特许权、许可证、专有权) 信息服务业的产权如何界定?(信息所,图书馆等) 一种观点是“公益事业”:政府提供经费,免费服务; 另一种是“有偿服务”。同意者认为?;反对者认为? 信息服务业“官办”与“民营”至今无定论。 四 、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制度 1.知识产权的范围
著作权(版权)----人身权和财产权
知识产权-- -- 商标权-----商标名称和产品标志
工业产权--
专利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2.专利制度(patent system)
(1)专利审查制度: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被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须同时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三性”的审查内容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整体。
新颖性,是从发明创造同社会的关系来审查。 创造性,则是从发明创造的历史关系进行审查。 实用性,是从发明创造同生产的关系来进行审查。
(2)公开通报制度:《中国专利公报》--《发明专利公报》,《实用新型专利公报》,《外观设计专利公报》。
(3)专利保护制度:发明(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10年) (4)专利文献国际交流制度.《国际专利分类表》 3.版权制度(copyright system) 主体:著作权人; 客体:作品
内容:人身权和财产权.
保护期:公民对其作品的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对其作品的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50年。 许可使用合同: 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 (1) “个人财产论”
英美法系的国家大都持这种观点,并据此来制定本国的著作权法。这种理论认为,著作权是个人财产之一,强调一个人的脑力劳动产品比任何其他财产都更应为他们自己所持有。 (2) “天赋人权论”
大陆法系国家大多持这种理论并基于这种理论来制定本国著作权法。这种理论认为,著作权是一种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 (3) “智力成果论“
这种理论认为,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既是作者人格和愿望一种表现形式,又是社会劳动和个人劳动相结合的产物,而著作权就是创作此种杜会产品的作者的权利。 4.商标制度(trade mark)
商标的种类:文字、图形、符号?..
商标的功能:区别功能、来源功能、质量功能和宣传功能。 商标权:独占权、转让权、许可权和继承权。 商标制度的基本内容:注册原则和使用原则。
商标权的保护范围:地域范围、时间范围(10年)和特定的商品范围(同一或类似商品)。 5.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属知识产权)
秘密的技术信息即技术诀窍,包括保密的化学配方、处理化学品的方法、产品设计、工艺流程、技术数据等专利技术之外的关键技术。秘密经营信息包括客户名单、货源情报、成本核算数据、信用评介、建筑规划、广告、质量控制和管理、经营规划、战赂决策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切非
公开的经营运作活动的信息。
商业秘密的特殊性:不受专利法保护,秘密性,实用性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6.《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2年1月1日施行) 7.知识产权制度的效率与社会成本
(1)专利许可的目的:促进发明,鼓励技术公开。
(2)专利制度的效率:专利制度有效论,专利制度无效论,专利制度有害论,公共物品论。 (3)专利制度的社会成本(专利的有效期) 8、知识产权的性质与特征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其具体表现为:(1)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2)不发生有形损耗的使用;(3)不发生消灭智力成果的事实处分与有形交付的法律处分。
知识产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一是知识产权的客体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它必须具有为人所知的客观形式,所以知识产权由国家机关依法核准或确认而产生,具有法律确认性;二是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即排他性,是创造人对自己的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性、排他性的权利;三是知识产权具有时间行,即法律保护在有限期限内的知识产权,期限届满即丧失效力;四是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即任何一个国家所确认的知识产权,只在本国领域内有效,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发生效力。
第六讲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一.网站的类型
1、二级域名:(类别域名) 1.1商业机构网站(.com); 1.2教育机构网站(.edu); 1.3政府机构网站(.gov); 1.4网络服务机构网站(.net); 1.5非营利组织机构网站(.org); 1.6科研机构网站(.ac); 1.7军方组织网站(.mil). 二 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
1.图书馆目录OPAC,全称为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 System,公共联机书目查询系统,这是利用计算机终端来查询基于图书馆局域网内的馆藏数据资源的一种现代化检索方式,通过联机查找为读者提供馆藏文献的线索。(如我馆的书目查询) 2.全文信息;
3.基于Web的信息; 4.其他.(E-mail 、BBS)
内网、外网和因特网上的多源异构数据源的整合, 2.技术管理的三个方面:
一是提供先进的网络信息组织技术,以保证网络信息的有序性和利用的方便性; 二是提供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以保证网络信息存储、传输和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三是提供其他各种网络信息相关技术,以保证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高速度。 1.网络信息组织技术(1)
网络信息组织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情报学方法为主要支撑手段的,目前主要有文件、数据(仓)库、主题目录和超媒体四种基本组织方式. (1)文件组织方式
文件组织方式把相关的网络信息按照统一的规则和方法组织成文件,并借助于专门的文件管理系
统来对这些文件进行管理。在这种方式中,网络信息的存取是以文件为基本单元的。如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是性质相同的记录的集合 .
常用的文件组织方式:顺序文件、索引文件、散列文件和多关键字文件。
顺序文件是指按记录进入文件的先后顺序存放、其逻辑顺序和物理顺序一致的文件。
索引文件的组织方式:通常是在主文件之外建立一张索引表指明逻辑记录和物理记录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它和主文件一起构成索引文件。
散列文件是利用散列存储方式组织的文件,亦称为直接存取文件。
多重表文件:对需要查询的次关键字建立相应的索引,对相同次关键字的记录建一个链表并将链表头指针、长度、次关键字作为索引表的索引项。
1.网络信息组织技术(2) (2)数据(仓)库组织方式
数据库方式是在文件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方式区别于文件方式的重要标志在于其存取的基本单元不是文件,而是从整体的观点来规划和设计的具有一定结构和规律的信息
数据仓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数据集合。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数据仓库为支持海量存储和高层决策分析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它抽取和净化来自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从事物发展和历史的角度进行组织和存储,并通过对这种集成化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最终用户提供综合性和分析性的深层次信息,是基于传统数据库技术的一种应用拓展。
1.网络信息组织技术(3) 数据仓库的特点
(1)海量信息:数据仓库的数据量应足以支持数据分析、查询报表生成以及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因此容量远远大于一般的数据库。数据仓库的一般容量在50GB左右,大型的可达到TB级。 (2)数据面向主题:数据仓库围绕确定的主题来组织和提供数据。所谓主题,是根据用户提出的决策需求进行抽象的结果。每一个主题基本对应一个宏观的分析领域,可以统一刻画出各个分析对象所涉及的各项数据及数据间的关系,具有更高的数据抽象级别。
(3)数据的集成性:由于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来自不同的信息源,进入数据仓库之前,必须统一原始数据中的所有矛盾之处,进行合理的重组、转换与集成,以适应数据仓库面向主题的要求。 (4)数据的稳定性:数据仓库反映的不是日常事务中的联机处理数据,而是相当长时间内的历史数据,一般不进行数据的即时更新,因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数据的时间变化性:数据仓库是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其保存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时限,随着时间的变化,需要不断增加新内容,删去过时的信息以及对综合数据进行重新计算综合。
1.网络信息组织技术(4) (3)主题目录组织方式
主题目录方式组织网络信息的基本做法是先按照某种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结构建立等级式主题目录,然后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将不同学科、专业、行业或区域的信息按照主题目录的分类要求逐级组织起来。
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较为友好的界面,用户在主题目录的指引下,通过逐层浏览,可找到与自己的需求有关的信息。如yahoo!
以主题目录方式组织网络信息的难点在于如何科学而合理地建立信息分类体系。如房地产。 1.网络信息组织技术(5)
(4)超媒体(hypermedia)组织方式
超媒体技术是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体,可将文字、图表、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起来。
超媒体是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在超媒体系统中,用户不必按顺序地沿着时间或空间轴按部就班地搜寻.也不必过多地担心在航行时会迷失方向或引起混乱,因此,这种技术刚一成熟便受到了网络信息组织者的青睐。
在超媒体方式下,网络信息存取的基本单元是节点(node)。这些节点以链路(link)相连,形成一种网状结构。
以超媒体方式组织网络信息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在庞大的超媒体信息网络中迅速定位的问题。用搜索引擎。
2.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
收录、加工信息的范围广、速度快;
检索功能强,一般可称为网络资源的关键词索引;
检索时直接输入关键词或词组、短语,无需判断类目归属,比较方便; 标引过程缺乏人工干预,准确性较差 检索误差(噪音)较大
搜索引擎适合于检索特定的信息,及较为专、深、具体或类属不明确的课题。
元搜索引擎 (Metasearch Engine或Megasearch Engine)
又称集合式搜索引擎。即将多个搜索引擎集成在一起,并提供一个统一的检索界面。目的:克服用户面对众多的检索工具的无从选择和为求查全而在多个搜索引擎上重复检索的繁琐。 类型: D
3.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1) (a)密钥技术
密钥技术由明文、密文、算法和密钥四要素构成。明文是原始信息,密文是明文变换后的信息,算法是明文和密文之间的变换法则,密钥是用以控制算法实现的关键信息。密钥技术的实施包括加密和解密两个过程。
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2) (b)安全控制技术 ①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在网络信息的访问前端设置访问权限。 ②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是为证明发送者(佰源)所发信息的真实性而开发的技术。 ③鉴别技术
鉴别技术用于证实交换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及交换信息的真实性,通常包括报文鉴别和身份鉴别。
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3) (c)安全防范技术 ①防火墙技术
在因特网中,防火墙常常被安装在受保护的内部网络连接到因特网的节点上
其基本思想是:检查数据流中的每个数据包,井根据数据包的源地址、目标地址、连接请求的方向、数据包协议和服务请求的类型来确定是否允许数据包通过。 ②病毒防治技术
从技术上来说,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在服务器上装载防病毒模块;二是用防病毒软件检测计算机;三是在计算机上插上防病毒卡;四是在网络接口卡上安装防病毒芯片。 ③信息泄漏防护技术
信息泄漏是指由于计算机的视频传号、天线电元器件、电源线路等的电磁辐射历导致的信息泄漏。
第七讲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一 、 信息在企业中的地位
二 、 企业信息类型
公开信息是企业信息中最普遍、使用最广的一类信息资源。其中公开的记录信息是信息交流中最常见的信息,用印刷形式发行的较多,如各种专业杂志、拉术报告、技术标准、专利说明书、会议录、新闻报纸、产品样本等。最近又常常以磁盘、光盘和网络的形式发行流通。
非公开信息是指企业或政府机构、研究所的内部资料,不对外发行或提供,一般属于企业内部的
机密,如公司的经营策略、市场占有情况、技术诀窍等。 零次信息,黑色信息
3.企业信息的评价与选择 (1)信息源的选择评价 (2)信息准确度的比较评价 (3)信息的经济性评价 企业信息的评价之一
(1)信息源的选择评价
首先必须确定它是通过哪种信息载体、从什么样的信息源获得的,其次还应评价信息发生的意图和可靠性。
企业信息的评价之二
(2)信息准确度的比较评价
第一种角度(信息源)包括下面三种方法;
①从不同的信息源获得同一性质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
②定期地、系统地搜集信息,调查过去同种信息是否出现并和新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③从多种信息源搜集、分析同种信息和相关信息,与切题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企业信息的评价之二
第二种角度是从信息所含的六个要素出发评价信息的准确度。 任何信息都包含六个要素:内容(what).原因(why),时 间(when),地点(where),人(who),方法、途径、状况
(How),即国外常说的“5w1H”。对信息进行比较评价时,要把信息分解成上述六个方面,其步骤大致如下:
①把信息分成六个要素,按要素分成不同的组; . ②分析各组中有无共同点,把具有共同点的信息抽出来; ③只用被抽出来的、具有共同点的信息要索构成信息形态; ④把组成信息形态的要素分别同原信息进行比较;
⑤根据比较结果,对于被认为具有共同点的原信息作进一步调查检验,分析它与其他信息的相关程度、相关的交接点等。 企业信息的评价之三 (3)信息的经济性评价
①所需信息的存在率的评价。 ②所需信息适合率的评价。 ③所需信息的可靠性评价。
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1)提高企业全体人员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并促进企业活动对信息的需求; ’ (2)促进信息在企业不同部门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共享; (3)为企业建立合理的信息结构;
(4)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和标准化,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重复现象; (5)提高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的安全;
(6)保证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可用性和充分运行,以便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均可及时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
(7)促进企业员工利用信息。 四、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背景
(1)社会基金结构变化: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经济开始向信息经济过渡,人类开始迈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信息和知识已成为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资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的源泉。
(2)工作性质和经营方式的变化
信息经济的成熟已使工作性质发生转变---从物质劳动变为智力劳动。这一转变又发过来影响服务
业和制造业所采用的经营模式。劳动对象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数据和信息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采集、分析和加工信息或知识,分享思想和智慧,已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物质材料和能源的生产模式,利用智力资源去赢得竞争优势,促进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与质量的提高,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目标。
(3)企业经营环境变化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经济实体和人员之间的交往或交易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不再受到距离和交通方式的限制。发达的计算机和通信网使地球村和虚拟企业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得更具有信息密集型和信息敏感性。在全球化和经济体系中,企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4)企业管理机制需要变革
企业信息化的 发展采用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设备,使企业的信息传播模式逐渐改变,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等级式逐渐变为分布式和网络式。加上社会的日益信息化,使企业员工的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更容易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和协同商务时代。企业由注重内部流程管理的信息化转向外部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并利用网络将ERP(企业资源规划)的功能向前方和后方延伸。主要体现在:
(1)客户关系管理(CRM)
CRM首先是一种管理思想:其核心是把企业的客户视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要通过深入的客户分析和完善的客户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CRM又是一种管理机制:以客户为中心来构筑企业架构,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直接相关的环节。CRM还是一种管理技术:把最佳商业实践、实践仓库、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提供一种新的业务解决方案。
CRM系统的结构:客户资料管理模块、市场营销管理模块、销售业务管理模块、客户关怀与服务管理模块。
(2)供应链管理(SCM)
供应链是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件或产品,再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链条或网络。供应链管理就是协调企业之间整个链条上或者网络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横向一体化”,即把原来由企业自己生产的零部件外包出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跟协作企业形成一种水平关系、平等关系。
(3)协同产品关系(CPC)
CPC以产品为核心,利用网络技术把产品设计、工程、原料选用、销售、现场服务以及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让在产品生产生命周期中涉及的所有个体能够跨地域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商务知识网络。CPC重点解决企业间的业务流和信息流问题。
(4)产品数据管理(PDM)和产品生命管理(PLM)
PDM是以软件为基础,能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过程集成到一起的技术。
PLM是PDM思想的延伸,强调对产品生命周期内跨越供应链和销售链的所有信息进行管理和利用。
第八讲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本讲主要内容 一、政府信息化
二、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过程
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 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技术 五、电子商务及其信息化转型 一、政府信息化
1、什么是政府信息?
所指的政府信息,应当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由政府机关掌握的信息,二是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信息,三是由特定载体所反映的内容。 政府掌握全社会70%的信息资源。 2、什么是信息化?
信息化: 也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 两层含义:一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各行各业);二是社会信息化(社会所有成员)。 信息化的三大要素:信息、技术和人。 3、什么是政府信息化?
政府信息化是指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运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对传统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造,从而大大提升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满足社会以及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期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政府信息化的内容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Government,即G to G)
电子法规政策系统 ;电子公文系统 ;电子司法档案系统 ;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电子办公系统 ;电子培训系统 ;业绩评价系统 ;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Business,即G to B )
电子采购与招标 ;电子税务 ;电子证照办理 ;信息咨询服务 ;中小企业电子服务 ;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Citizen,即G to C)
教育培训服务 ;就业服务 ;电子医疗服务 ;社会保险网络服务 ;公民信息服务 ;交通管理服务 ;公民电子税务
政府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办公;
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 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企业和大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互动。 二、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过程
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三金工程”(“金桥”、“金卡”、“金关”) ——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 (1)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的内部信息办公网络 。 (2)推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末) (3)发展阶段(1999年-2001年) (4)高速发展阶段(2002-至今) 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
1、记录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源;
2、社会信息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不竭的动力; 3、电子政府—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技术
1、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
主要应用于:文档管理;文本数据处理;声像信息处理;通信;计划安排与提醒等。 2、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和广域网技术(wide area network,WAN) 3、互联网技术(因特网)
五、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 (1)信息资源观的转变
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给人类带来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正在成为社会和经济进步的动力,信息被看作与能源、资本、劳动力同等重要的经济资源。与此同时,信息的数量激增、广泛传播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信息需要管理成为信息活动中的共识。
政府信息内容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具有许多特殊性,如知识性、真实性、共享性、失效性等,正是由于它所拥有的这些特殊性质,使其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必须加强管理。
(2)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有效管理日益激增的信息资源成为可能,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提供了工具和支持手段。
(3)经济信息化的推进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然会带动企业和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企业和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实现信息共享。
(4)政府体制改革的需要
政府是是一个生产、分配和消费信息的组织,信息源来自基层。政府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采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以及信息交流能力。 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含义与作用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政府机构为履行职责通过多种方式将政府信息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向公民开放 、供民众阅读和使用的制度,以实现政府信息这种特殊信息资源的价值。政府信息反映了政府职务活动的过程、效率和后果,以及反映政府为履行职责而依法收集和利用的社会信息。政府信息是监督、了解和评价政府活动的基本数据,其内容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监督问题、公民全力的问题等。
第九讲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1.信息科学的主要理论 2.管理科学的主要理论 3.传播科学的主要理论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信息科学的主要理论 1.信息科学的主要理论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特别是智力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新兴的、横断性综合学科。
信息科学源于香农信息论而形成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这三者的统一。 国内有些学者主张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统称为“老三论”,,而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称为“新三论”。
“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 管理科学的主要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泰罗科学管理的理论要点是: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必须配备“第一流的工人”,并要使他们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对工人的激励采取“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变对抗为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把计划职能向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行为科学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求理论、x理论—Y理论、波特—劳勒模式、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之一 (1)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个层次。 行为科学理论之二 (2)双因素理论
赫次伯格(E.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把影响人员行为绩效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前者是指“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的因素,后者是指“得 到后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的因素。 行为科学理论之三 (3)激励需求理论
麦克莱兰(D.C.Maclel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指出,任何一个组织以及每个代表实现某种目标而集合在一起的工作群体,不同层次的人具有不同的需求。 行为科学理论之四 (4) x理论一Y理论
麦格雷戈(D.M .Mcgregor)的“x理论一Y理论”是专门研究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的理论。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并归纳了马斯洛与其他类似观点后提出的.是行为科学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行为科学理论之五 (5)波特—劳勒模式
波特—劳勒模式由波特(L.M.Porter)和劳勒(E.E.Lawler)合作提出,认为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素关系,人们努力的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自认为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管理者应当仔细评价其报酬结构,把“努力一成绩一报酬一满足”这一连锁关系结合到整个管理系统中去。
行为科学理论之六 (6)全面质量管理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A.v.Feigenbaum)首倡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始于顾客,终于顾客”的思想开始引起管理界的重视,并为世界各国广为传播和接受。
TQM定义: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是在传统组织理论和行为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注重组织的系统性和开放性,认识到组织环境对组织结构和管理的影响,强调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以及知识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将组织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现代管理理论----战略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三:传播科学的主要理论 1.图书馆学 2.档案学 3.情报学 4.大众传播学 传播科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1.图书馆学
微观图书馆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采访、图书分类、目录学、读者服务、文献检索、参考咨询等。 2.档案学
微观档案学研究档案和档案管理过程,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价值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纂和提供利用等。 传播科学的主要理论之三 3.情报学
微观情报学主要研究情报过程,是关于情报的产生、传播、收集、组织、存储、检索、解释和利用等过程的理论。
传播科学的主要理论之四 4.大众传播学
微观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和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传播现象、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效果等内容。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
1.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2.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3.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十讲 信息化管理
主要内容
一 信息化的涵义 二 社会信息化 三 信息化的测度
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 CIO(信息主管) 六 电子商务 一、信息化的涵义 1什么是信息化?
(1信息化: 也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 (3)两层含义:一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各行各业);二是社会信息化(社会所有成员)。 (4)信息化的三大要素:信息(源)、技术和人。 二、社会信息化 1 国家信息化
(1)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2)这个定义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个要素: 信息资源 国家信息网络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和产业 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2 企业信息化
(1)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企业信息化定义:
是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 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 是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 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 (2)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问题 信息化的内容 信息化的走向 信息化的途径 信息化的策略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问题
信息化 内容 业务 信息化 管理 信息化 人的 信息化 信息化 走向 作业自动化与网络化 管理 虚拟化 学习型 组织 信息化 途径 信息技术与网络 商业 智能 组织 智能 信息化 策略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管理 创新 组织变革与转型
3、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
(1)教育信息化(educational informization)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育领域内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2)教育信息化论文
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七大误区,教育信息化,2003(7) 教育信息化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情报资料工作,2006(6)
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建立与指标权重计算研究,情报杂志,2006(12) 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情报杂志,2006(3)
三、信息化的测度
第一方面的研究是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展开的。
第二方面的研究是从社会的信息和信息能力角度来测算社会经济信息化程度。 1、从信息产业的角度
(1)第一方面的研究是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展开的。其主要思路是,既然信息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最重要的资源,那么围绕信息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活动必然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即信息产业。其方法主要是从宏观上测算信息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信息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大小来间接描述信息资源的作用与贡献.
(2)这一领域的研究由美国学者F.马克卢普首开先河。马克卢普把30个产业部门的知识生产与分
配活动划分为教育、研究开发、信媒介、信息设备、信息服务五大类,具体测算出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约1364.36亿美元),大约有31%的劳动力参加知识部门的工作。
(3)通过计算,马克卢普得出知识产业各分支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从高至低依次为:教育、通信媒介、信息服务、研究与发展和信息设备。可以认为,知识产业中各分支之间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小的排序,对于分析国家经济发展与投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4)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现象的大量涌现.一股有关新技术革命和网络经济的理论
思潮已在西方迅速弥漫开来。从总体上看西方网络经济思潮仍属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但其中也不乏真知卓见和值得借鉴的内容。对全世界震动和影响最大的,当属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阿尔温·托夫勒的“浪潮文明进化论”和约翰·奈斯比特的“知识价值论”。“后工业社会论”从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入手,联系到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揭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这从根本上变革了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为人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5)丹尼尔·贝尔关于科学技术是国家实力决定性因素的分析,关于重视人力资本因素和教育发展的
观点,以及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论述,为经济发展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但是,贝尔关于经济发展非市场化的理论却带有浓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后工业社会论”的不成熟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企图超越市场化的乌托邦思想。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具有极大的危害。“浪潮文明进化论”从历史观的高度考察现代科技革命以及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论述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智能环境、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社会规范、生产与消费等各个方面将发生巨大影响。其中,关心人类福利,强调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高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重视和加大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投入等论述,不乏有独到见解和精辟分析。 2、从社会的信息和信息能力的角度
(1)第二方面的研究是从社会的信息和信息能力角度来测算社会经济信息化程度。这就是70年代末由日本学者小松峙清介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法。信息化指数包含一套指标体系,由信息量(Q)、信息装备率(2)、通信主体水平(P)、信息系数(u)4个主要因素构成,具体又分解为11个小的变量。 信息化指数由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4个主要因素的11个小的变量组成。
(2)(日本)小松峙清介信息化指数的测算
信息化指数的计算一般有两种:一步算术平均法和二步算术平均法。
一步算术平均法假设11个分指标对最终的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即各指标的权重相同。 二步算术平均法假设4个因子以及每一组的组内变量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但分属不同组的变量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则不价。 信息化指数计算示例
信
息
化
指
数
计
算
示
例
该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该模型仅选择4个主要的社会信息化要素进行统计测算,而其他一些重要的因素(如信息需求与利用程度、规模)却被排斥在模型之外,因而结果难免带有片面性。
第二,在指标分解时,仅将4个主要指标分解成11个变量,事实上,4个主要指标还可以分解为更多的分指标。即便是上述11个变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或者同一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时期,其作用和代表性也并不相同,而更具代表性的变量又未被纳入模型之中,因而其准确性并不很强。 第三,该方法在计算最终的信息化指数时,采用算术平均,未能按实际情况区分出不同变量的权重。 第四,该方法测算结果是无量纲的相对值,仅具有相对意义。
在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和方法方面,影响最大的两种方法是美国信息学家波拉特提出的GDP比重法和就业结构分析法、日本经济学家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法。 波拉特法以信息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和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在就业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来反映信息产业的规模和结构,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在信息产业的界定方面至今仍有分歧,可操作性较差。
而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法通过利用公开统计资料中的一些数据,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其结果可以反映信息化水平。这种方法由于各项指标比较明确,数据获取相对容易,因而可操作性较强,但在指标设置方面已明显不能反映信息社会的新特点。 3、我国信息化指数的测算
第三个方面是:国家统计信息中心受原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的委托,按照信息化指数法的思路,综合了波拉特法和指数法的优点,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指标,进行了认真地分析筛选。分别按国家确定的信息化六要素(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
能力—竞争力—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没有战略,就谈不上发展,而战略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并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适时规划的产物,战略定位和战略规划的根本立足点来自于核 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又有企业的战略之魂的说法。 核心竞争力成为利用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1、核心竞争力的由来
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
el)就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的概念 。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提供竞争优势基础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
核心竞争力的疑义:IBM的核心能力:设计,生产,营销计算机,而把非核心的芯片设计和操作系统外包给INTEL与微软。 2、核心竞争力的几种观点
2.1麦肯锡版本——对核心竞争力的无限神话和拔高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对不确定性和其中存在的机遇的预见能力;对内、外部风险和问题的洞察能力;组织对战略、决策的实施能力;在内外部条件变化时超前的核心竞争力和更新能力。 按这样的解释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符合。 核心竞争力的几种观点
2.2《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3)》版本——循环定义
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
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张维迎教授的理解——自相矛盾
北大的张维迎教授对核心竞争力也有过一个描述,说它是“偷不走,流不掉,买不来??”,总之,核心竞争力在企业中就象一个无所不在但又根本不在而又挥之不去的鬼魅似的东东。 “柳传志就是联想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几种观点
2.4姜汝祥博士的理解——缺乏逻辑
“目前中国大多数发展的企业同国际上成熟的企业相比较,竞争的优势只是价格比较优势,而不是核心竞争优势,而价格比较优势不能持久。” 质量稳定下,价格就是优势。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部集体学习能力, ?”
核心竞争力的几种观点 2.5综论
2.5.1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卓越企业的竞争力。
低价格是它的核心竞争优势,而成本控制方法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 2.5.2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
2.5.3任何一个在特定细分市场和特定市场区域的领先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 2.5.4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需要不断地培育,调整和变化
2.5.5经营企业,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需要企业家必须要有危机意识 微软:“微软永远离破产只有18个月。”
奥克斯: “富翁贫民论”——今天的生活在20年前是富翁,今天的生活在20年后是贫民。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3.1战略领导能力:(企业文化、发展规划等) 3.2学习创新能力;(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是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第二项修炼是改进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第三项修炼是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第四项修炼是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 第五项修炼是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3.2.1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的结构(愿景---现实---情绪张力--创造性张力) 成功、自我超越
深信无力 你的现状 你的愿景 或不够格
其中,F1为创造性张力;F2为情绪张力
愿景(vision) :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
愿景是企业永远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概括了企业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愿景可以团结人、激励人;愿景是企业困难时期或不断变化时代的方向舵;愿景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有力武器;愿景能够把企业凝聚成一个共同体。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何谓“愿景”? 愿景不是理想和目标 愿景的三个特征:
1. 愿景是发生于自己内心的最真切的刻骨铭心的愿望(刻在大脑的潜意识层); 2. 愿景是高于现实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 3. 愿景在头脑中是一幅生动而清楚的图像 愿景是创造性张力的源动力
3.2.2第二项修炼是改进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指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的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看法和行为,是人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假设、成见、图象或印象。
心智模式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世界观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改进心智模式要求人们深入剖析自己的心智模式,根据学习型组织或系统思考的要求检视和改进自己的心智模式,从而达到改变心中已形成的对周围世界如何运行的既有认知。 影响心智模式形成与改变的要素 环境因素(昔孟母,择邻处 );性格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3.2.3第三项修炼是共同愿景(彼得.圣吉--共同愿望的景象)(Building Shared Vision)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全体成员的个人愿景的整合,是组织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愿景,是能成为员工愿望的愿景。(罗马的斯巴达克斯)
它有3个要素组成:即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
建立共同愿景的步骤:提出发布、宣传沟通、反馈咨商、推进实施。 3.2.4第四项修炼是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 ;
团体是学习的最佳单位;能把潜在的团体智慧变成实在的团体智慧;建立在“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之上;个人智慧转变为集体力量。
克服“习惯性防卫”和”三个诸葛亮变成一个臭皮匠“ 3.2.5第五项修炼是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3、资源整合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或出众的资源和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的各种资源,而各种资源要转化成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资源的整合,将资源整合为各种具体的运行能力 4、品牌经营能力; 5、和谐发展能力。
CIO(信息主管)
6.1信息主管;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简称CIO;也译作首席信息官员。其定位是: 高级官员 负责信息技术
负责信息资源负责信息服务 负责信息战略 负责知识管理 负责智力资本评估
负责信息技术战略与业务战略整合 归属CEO等领导
副职 · 授权 · 分工 6.2 CIO的角色
区别于其他企业高层领导,CIO最为核心和本质的角色有4种,即: 信息功能领导者:信息组织 IT战略规划家:IT技术
战略信息资源管理者:战略规划和决策支持 电子商务经理:领导组织的信息化转型 6.3 CIO的职责
美籍华裔教授黄硕豪先生认为CIO的职责包括5个方面:
(1)为企业决策提供所需的切实可靠的信息,有效地帮助企业制订长期发展战略,这是CIO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责任;
(2)有效地管理IT部门,将IT切实置于可以支持或引导业务需要的地位;
(3)紧跟所有的最新技术的发展,联络科技与商务战略,保证企业在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并将其迅速转化为业务发展的动力;
(4)正确地规划IT的发展战略,构思与促进技术远见,确保企业的IT技术资源源远流长; (5)建立并保持积极的IT文化,与所有阶层培植良好的关系
6.4做一个成功的CIO
成功CIO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战略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组织的竞争优势 全面发展:业务知识、管理能力和IT/IS经验 关注变化:寻找IT应用的机会 寻求支持:处理好与CEO的关系 充分授权:建立管理团队
擅长交流: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持续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
五、CIO(信息主管)
通俗地讲,做一个成功的CIO最起码要搞清以下问题:
(1)信息化“化什么”?---信息搜集 (2)信息化“化到哪里去”?--组织 (3)信息化“用什么来化”?---技术 (4)信息化“如何化”?--规划与管理 六、电子商务及其信息化转型 1、电子商务的本质
商品价值包括生产、运送、信息3个要素,任何一项商品的成本、价格和利润都可以从这3个方面来分析。
电子商务的本质正是通过信息交易来拉动或推动物质产品或服务的交易的。
电子商务是由信息流来带动或驱动物流与资金流的新型商务方式,这就是电子商务的本质,也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根本区别。
所有的商务活动都包括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 2、电子商务的流程
标准的电子商务流程包括以下4个阶段: (1)交易前的准备。 (2)交易谈判和签定合同 (3)办理交易进行前的手续 (4)交易合同的履行和索赔 3、电子商务的模式
以电子商务的参与者为依据,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划分为: 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2C) 顾客与顾客之间的电子商务(C2C) 通过中介商的电子商务 4、电子商务的三流整合
物流是一种实体流,其运输和控制耗费人力较多,建设时间较长;资金流传播速度快,安全是头等大事;信息流传播速度也很快,时效性极强。
就这三种流动而言,我国目前的物流建设滞后,资金流仍以现金操作为主,信息流不畅通,可以说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电子商务的物流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转移的,转移的方式包括批发、转销、零售等; 资金流是在购买者和销售者之间转移的,转移的方式包括银行转帐或直接交易等;
信息流是在商家与商家之间以及商家与消费者之间转移的,转移的方式主要是互联网交流;
信息流是企业电子商务的核心,信息流的运行不仅要求企业内部要重视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也要求企业外部环境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
第十一讲 信息政策与信息法规
1、信息法律的涵义
信息法律是指对信息活动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调控的法律措施,这些措施秒及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组织和对信息负有责任的个人等。 2、信息法律的主体
信息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权利义务主体是指在信息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信息法律关系是各权利主体在参与信息活动过程中相互间形成的一种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①政府部门,包括各政府机构和代行部分政府职能的相关组织; ②经济组织;
③非营利性组织,包括学校、社会团体和事业机构; ④个人。
3、信息法律的客体
法律规范的客体是指一定的行为以及在特定环境中的物化的和非物化的财产。信息法律规范的客体包括三个部分;
①信息资源。信息是一种资产,其本身具有资源性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价值性和明显的权利、利益属性,这些特性在法律规范的调整下便成为各权利主体在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的活动中的具体的权利义务内容。
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信息传播、处理、应用、收集的手段,也是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石和社会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必将引起信息的内涵、外延、信息活动方面的变化,围绕着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管理而发生的一系列活动,是信息法律规范不可缺少的内容。 ③各相关主体的信息行为。 4、信息法律调整的对象和范围
信息法律规范的内容是由信息产业内容决定的,信息产业中不同业务领域的划分,是形成各主体间权利义务内容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这种差异性构成不同法律规范的内容,这些不同的法律规范组成了信息法律体系。
信息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二个方面:
①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系列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其目的在于发挥法律的政策导向功能,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②信息在生产、传播、处理、存储应用、交换等环节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垄断与竞争、利益与冲突、信息自由与个人隐私等。其目的在于规范主体资格和主体行为,确立在信息活动中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所形成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5、信息法律与信息政策的关系
一是本质不同。信息政策代表政策制定者的利益和意志,不具备强制性;信息法规代表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具有强制性。信息政策可以通过特定的程序被国家相应机关指定货认可为法律。
二是性质不同。信息政策作为社会信息活动的宏观指导原则,在执行过程中允许有灵活性,并且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信息法规是在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确立下来的比较固定的行为规范,而且其指定、修改和废除都需要经过严格复杂的法律程序,因而稳定性较强。
三是功能不同。信息政策的基本功能是“导向”,即运用行政手段鼓励和支持社会的信息活动以达到信息政策目标;信息法规的基本功能是“制约”,即运用法律手段限制和约束社会的信息行为以保护信息活动的健康发展。
同时,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又是相互联系的,表现在信息政策是通过信息法规的基础,信息政策对信息法规的确定具有指导作用。
正在阅读:
《信息资源管理》讲稿精简版(1)04-26
含参数恒成立问题07-26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1-2单元单元复习05-25
中空纤维膜技术及其应用05-18
诚信建设01-17
高中物理选修3-2模块测试(全册)12-21
秦安制梁场参观学习心得体会01-1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精简版
- 讲稿
- 资源管理
- 信息
- 房产公司工程部常见管理问题
- 市政道路PPP项目运营维护移交方案 - 图文
- 山东大学操作系统复习题计算题
- 构建社区结对共建长效机制的初探
- 合阳县加快推进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实施方案定稿
- OKUMA操作说明书 - 图文
- 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领导介绍
- 渠江富流滩船闸输水系统施工组织设计说明书
- 建筑环保装饰材料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国内脱硫脱销公司一览表
- 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30) - 图文
- 电力系统习题
- 甘政办发(2006)87号
- 世界通史 - (上)课堂笔记 - 北京大学
- 如何解决火锅锅底易浑汤问题
- 嵌岩独立基础和条基及筏板基础施工方案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
- 四大管道安装及支吊架调整安装
- 第七讲内能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2014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