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更新时间:2024-01-02 04: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临床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整理

名词解释.

1、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被看作是既提供心理学知识,也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它更加偏重于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的科学研究和严重心理障碍的治疗。

2、心身医学:它以人类疾病中的心身关系问题为核心,以心身疾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躯体疾病中的心理因素及其致病的机制和条件。

3、行为医学:行为医学是涉及(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同生物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整合,以及将这些被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多学科交叉领域 精神病学—精神病学—用来探讨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以及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分支学科。

4、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强调强调身体疾病的预防,主张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矫正人们的有碍身体健康的生活方法、行为和习惯。

5、心理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和不同环境中的人的特点,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 理疾病的发生。

6、归因风格:个体惯常使用的归因方式,体现了个体的人格质. 7、防御机制: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8、合理化机制:给自我行为或处境寻找可接受的理由. 9、调节因素:是指影响两个相关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向和大小的因素。 10、中介因素:是指介于两个相关事物之间、能够说明这两个事物相互联系的机制的因素。 11、应激原:向集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称作应激原。

12、灾难化:反复思考消极事件可能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13、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临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 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14、全身适应综合症(GAS):机体对各种应激原的生理反应是“非特异性的” 即各种应激原都可以引起个体同样的生理反应

15、固着:在心理,性发展过程中由于遭受挫折或创伤而停止于某一阶段。

16、保存.退缩反应:英格尔的保存一退缩反应模型认为个体在应激状态下,伴随出现的犹豫、悲伤、失望、无助等情绪反应. 17、信度:信度是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的可重复性。

18、效度:效度是该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真实性,即研究结果同实际相符合的程度。

19、操控研究策略:研究者操控受试者环境中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地改变受试者自身的状况.以观测记录他们行为上的变化。 20、前实验设计:前测一操纵一后测”设计。

21、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那些对实验条件有控制.但又未能满足真实 验设计的严格要求的操纵研究。

22、真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要求从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而后随机分派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不同的实验操纵或处理。 23、模拟实验研究:通过设计一个类似于真实生活的实验情境以考察心理病理如何发生和消除.这种研究策略称作模拟实验研究。 24、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考察人群中某种心理疾病的患病情况来探索病因、拟定预防对策和检验防治效果的一类研究。 25、发病率:在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在一定人群中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可以反映病因的强度和预防的效果。

26、患病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某病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患病率可以被用来评价预防和治疗性干预的效果。

27、临床显著性:指一种实验操纵满足由研究者、临床家萃 lJ 病人所设定的效 应标准的程度,二反映了从临床角度看实验操纵的效应人小。

28、描述研究:-描述研究指观察、测量和记录受试者在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行 为现象的研究.这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

29、内效度:研究结果在进行该项研究的具体条件下被证实的程度 30、外效度:研究结论可以外推到其他人、其他条件、其他场合或情境的程度。

31、心理生理疾病的狭义定义:即使不是完全,至少部分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躯体疾病。

心理生理疾病的广义定义:是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 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

32、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论:人格类型同心理疾病有特异关系。即某些人格类型的人易患心理生理疾病,患有同一心理生理疾病的病人常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

33、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师利用观察、会谈和心理测验等方法所获得的来访者信息,对来访者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这一过程称为临床心理评估。

3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指测量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的个体差异的方法与技术。

35、投射测验:是向受试者提供一些模糊的、无结构的刺激情境,让其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自由做出反应。

36、行为评估:在特定情境下对个体的思维、感知和行为进行评估的过程。

37、心理诊断:就是根据临床心理检查和评估的结果,依据临床诊断分类标准,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性质、程度做出判断,将其心理问题归入某一具体 类别,并给予一个诊断学名称的过程 38、情境测验:将实际情境作为测验情境,或有目的的制造一种情境,观察被试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反应。

39、阻抗:是病人抵制治疗过程的各种力量,包括:安于现状,害怕引起良心阻抗上过分的谴责,不肯放弃致病的幼稚冲动。

40、移情:是指在心理分析过程中,病人对治疗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移情病人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 41、心理干预:

广义心理干预是指引导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的各种专业活动。根据干广义心理干预预方法的不同,心理干预可分为心理疗法,包括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生物学方法,包括药物疗法、电痉挛疗法和精神外科疗法等。)

根据干预的目标、形式和过程的不同,心理干预可分为健康促进、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

狭义心理干预就是心理治疗,即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42、元分析法:就是对以往的研究再进行研究,把关于某一个特殊主题的现有研究结果综合起来进行统计分析,以判断心理治疗疗效的方法。

43、强化:通过采用适当的事物来增加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在经强化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出现在欲增强的反应之前;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出现在欲增强的反应之后。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44、惩罚: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压抑、减少或消除某一行为的过程。 45、消退:通过终止条件作用而消除其所造成的反应的过程。 46、泛化:条件作用由条件刺激自然地转向类似刺激物的现象。 47、分化:某反应只限于针对某一特殊刺激物的现象。

48、习惯化:通过反复地暴露于某刺激物以减少对该刺激物的反应频率与强度的过程。

49、抑郁症: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是一组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50、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51、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52、反应性抑郁:是对患病期间所蒙受的许多“丧失”的反应,是各类病人共反应性抑郁有的反应。

53、准备性抑郁:出现于病人将自己同世界分开的准备过程中,是死亡的前准备性抑郁奏,仅见于终末期或濒死病人。通过鼓励与支持、劝导与保证,可以消除反应性抑郁,但难以消除准备性抑郁。 54、原发性获益:指由于疾病症状的出现而缓解了引起疾病的内心冲突。

55、继发性获益:指病人由于患病而享有有些特权。 问答题

1

第一章

1、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的异同。

答:㈠.问题程度不同:咨询心理学偏向于正常人和日常问题,而临床心理学偏向于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㈡.训练场所不同:咨询心理学的训练大多在教育学院和教育系进行,而临床心理学的训练则在大学的心理系进行。 ㈢.训练侧重点不同,虽都包括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的内容,但临床心理学更强调研究方法和人格理论。

㈣.理论基础不同,咨询心理学更多受职业指导运动和人本心理学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主要是基于遗传学、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学原理。 2、临床心理师的工作任务。

答:(1)运用心理测量、会谈、行为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等技术评估和诊断心理健康问题:

(2)通过各种心理治疗形式来处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3)参与同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4)制订心理健康问题和心身问题的预防方案,努力帮助人们增进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提高社会功能:

(5)开展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问题的性质、原因和发病机制,改进心理评估和诊断的方法,评价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的效果。 3、临床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答:第一类:关注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应用心理如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

第二类:医学学科,如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等。 4、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答:第一.课程学习:基础心理的学习,临床或咨询心理学领域的课程:

第二、临床或咨询心理学实习:正规条件下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不少于100小时,案例督导不少于100小时;

第三、毕业和毕业后标准:证明临床实践能力;获得学位2年内,时间实践不少于、150小时:督导时间规定。 5、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答:第一、课程学习:伦理类课心理诊断、心理评估课程,研究设计与方法学课程,高级统计课程,心理治疗领域内高级课程; 第二、临床或咨询心理学实习:

第三、毕业标准:证明临床实践能力。 6、我国临床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机遇。 答:(1)社会变革引发的心理压力,促成我国临床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机遇。

(2)了心理保健需求的增长。

7、中国临床与咨询工作伦理守则的主要内容。 答:(1)专业关系

(2)隐私权与保密性 (3)职业责任

(4)心理测量与评估 (5)教学、培训和督导 (6)研究和发表 (7)伦理问题处理

8、美国临床心理师的培养模式。 答:(1)哲学博士培养模式

(2)心理学博士培养模式。

(3)临床实践家的培养模式.侧重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 第二章

l、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答:第一.对行为进行描述。 第二,过天估计总体参数。

第三,检验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 第四,推断异常行为的发展 变化。 2、内效度和外效度的区别和联系。

答:内效度:研究结果在进行该项研究的具体条件下被证实的程度。 外效度:研究结论可以外推到其他人、其他条件、 其他场合或情境的程度。内效度是外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临床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和假设的来源。 答:(1)临床实践:对于临床个案观察、思考,从中提出需要进一步

研究的问题和假设。

(2)理论:研究的问题可以基于有争议的理论而提出。

(3)以往研究的结果:在原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和假设。

4、临床心理学采用生理测量所基于的基本假设。 答:1) 刺激反应特异性

2)行为型式生理反应的特异性 3)症状的特异性

4)一般的激活或唤起水平影响人对刺激物的生理反应的强度 5、 临床心理学研究中选用心理量表时应当考察的几种效度。 答 结构效度:测验反映所考察的理论结果或特质的程度. 同时效度:同时得到的测验分数和效标测验分数之间的关联程度。 预测效度:测验分数对于效标变量的预测程度。

会聚效度:被假定测量同样结构的两个测验得分间的相关程度。 区分效度:被假定测量不同结构的两个测验间的无关程度。 6、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的不同,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和价值。

答:相关研究所观察的是两个自然发生的变量间的关系,而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系统地改变其中的一个变量(自变量),控制所有其他因素(无关变量),同时观察自变量这种变化对其他变量(因变量)的影响。

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难以确定变量间是 否存在因果关系: (2)无法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相关研究的价值

(1)可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程度和方向,并可以预测变量的变化。

(2)不控制变量,不随机分派被试,扩大了研究者的研究范围。 (3)可初步了解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的变量,并提出假设。 (4)可为心理评估方法的评价奠定基础。 7、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假设检验包含的步骤。 答:第一步:确定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意义; 第二步:确定效应和效果的大小;

第三步:确定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l、简述艾利斯提出的情绪的 ABC 理论。

答:人天生具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心理问题不是外界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在不台理信念基础上对这些外界事件的判断和解释引起的。个体的认知系统如果产生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神经症。因此,心理障碍的决定因索是不合理性的信念。 2、简述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 答:人天生具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心理问题不是外界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在不合理信念的基础上对这些外界事件的判断和解释引起的,个体的认知系统如果产生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则会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因此,心理障碍的决定因素是不合理性的信念。 3、简述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答: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做出怎样的解释。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集中在四个归因维度上: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制、不可控制。归因风格形成后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4、简述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亲子关系。 答:(1)拒绝型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感情冷淡。 (2)溺爱型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过于宠爱, (3)支配性:亲子关系:父母处于权威地位。

5、列举贝克归纳出的抑郁症病人对客观事件的错误逻辑推论类型。 答:(1)任意的推断 (2)选择性抽象 (3)超泛化 (4)放大和缩小

6、简述素质——应激论。 答:素质——应激论认为,某些基因或基因的组合可以造成一种素质,也就是易患某种心理障碍的倾向。素质和应激都是心理障碍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异常行为是易受某种疾病感染的脆弱性(素质)和生活事件(应激)共同作用的结果。 7、简述身心相互作用论。

2

答:l、心一身:

(1)心理问题的躯体化: (2)因素影响的躯体情况 2、身一心:

(1)躯体疾病的心理伴随症状:

(2)躯体疾病或损伤过程结束后遗留下的心理影响 8、简述系统论。

答:系统观点,试图以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团体.诸如夫妻、家庭或者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家庭系统模型认为任何人的症状实际上都是家庭的功能紊乱。心理障碍的探讨应当遵循系统论原则.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生理和生化的)、多个不同水平(生 物学水平、个人水平、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进行分析。 第四章

l、应激现象的特点。 答:(1)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 (3)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 (4)应激反应存在 个体差异。

(5)应激是个体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当事人本人的心身特点对认知评价的影响因素。 答:(1)认知和归因风格思维方式、归因风格

(2)人格特点:性格内外向、焦虑特质、坚韧人格、感觉寻求。 (3)情绪状态。

(4)应对能力和应对风格。

(5)人格动力特征: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 (6)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 3、影响生理应激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答:(1)应激原本身的性质与强度。 (2)当事人本身的心身特点, (3)环境因素。 (4)应对的情境. 4、特质理论。

答:该理论认为上述两种理论不应该相互排斥而要相互补充。人格导致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情境中采用不同应对方式,而应激情境则造成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 5、应对的过程理论。 答:该理论认为应对是个体在认知上和行为上管理心理应激的不断变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评价过程和应对行为过程。其中认知评价又分为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个体的应对策略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6、应激源的分类。

答:从性质上,可以大体将人类的应激原分成两大类:躯体性的和生理社会性的。前者又可称为物质性的,包括各种生物性和理化刺 激物;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为“符号”刺激物。 其中心理社会性应激原又可分为: (1)社会性应激原;

(2)生活应激原: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小事两类。

(3)工作应激原;分为工作本身固有的应激原和管理、政策及其执行中的问题。

(4)文化性应激原 (5)心理性应激原

7、关于防御机制的一些观点。

答:防御机制是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8、应激条件下的焦虑反应和恐惧反应。

答:焦虑有主观体验和客观表现,焦虑是心理应激条件下最常见的情绪反应。适度焦虑有益,过度焦虑有害。应激条件下个体产生适度焦虑属于正常反应,但过度出现焦虑障碍。恐惧多发生于身体安全和个人家只与信念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对身体安全的威胁多来自于躯体应激原,而对个人价值和信念的威胁多来自于心理社会性应激原。 9、应激可导致自我评价下降的原因。

答:首先,应激原所引起的心理失衡、应激可导致自我评价下降的原因。会损害人的自主感和自负感。

其次,应激常与人生重大事件的威胁或丧失相联系。 再次,应激使自信心下降。

第五章

l、关于心理生理疾病的生物学理论。

答:心理生理疾病是由于个体身体器官或系统脆弱,或对心理应激刺激的过度反应所致。遗传因素、以往的疾病和不适当的饮食,都可以破坏特定身体器官或系统的功能活动,使其变得脆弱或对应激脆弱易感。

2、关于心理生理疾病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答:A)冲突特异理论强调心理冲突在心理生理疾病中的作用,心理生理疾病的发病有三个要素:第一,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第二,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第三,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根据个体心理冲突的性质,可以预言他患何种心理生理疾病。 B)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性人格类型同心理疾病有特异关系。 3、心理生理疾病的判定标准。

答:a)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 b)心理生理疾病的判定标准。该躯体症状或者有明显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者有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为基础;

c)不是神经症或精神病。

4、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治疗要点。 答(1)放松疗法。 (2)生物反馈疗法。 (3)行为矫正。

(4)音乐、环境、运动等其他心理疗法。 5、防治冠心病的心理措施。 答:(1)一般的心理支持疗法

(2)A 型行为的矫正、防治冠心病的心理措施。 (3)吸烟、肥胖等其他不良行为的矫正 6、糖尿病的心理干预要点。 答:(1)支持性心理治疗 (2)认知疗法 (3)行为疗法

7、A 型行为的典型表现。 答:a)时间紧迫感; b)急躁、无耐心; c)醉心于工作; d)争强好胜; e)支配欲望; f)不能放松;

8、心理生理疾病预防的心理和社会措施。

答:在心理生理疾病的预防中,心理因素和心理学方法起关键作用。因为预防基本上是一种行为,即让人们做某事、不做某事,否则便可能患病。心理卫生学和健康心理学应成为心理生理疾病预防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源泉。 9、肥胖对人的心理影响。 答:(1)容易引发躯体疾病

(2)受到他人的消极评价、肥胖对人的心理影响。 (3)自我消极评价

10、糖尿病的致心理应激作用。

答:(1)对躯体功能和组织的全面影响 (2)长期治疗造成的心理压力。 (3)生活习惯的改变。

(4)易受影响而波动。 第六章

l、简述人格测验的主要方法。

答:1、情境测验;情境测验是将实际情境作为测验情境,或有目的地制造一种情境,观察被试在这种情下的行为反应。

2、问卷式人格测验;问卷式人格测验是以自我报告形式出现的自陈量表。(1)明尼 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2)艾森克人格问卷(3)16 种人格因素问卷。

3、投射测验;投射测验是向受试者提供一些模糊的、无结构的刺激情境,让其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自由做出反应。(1)罗夏墨迹测验(2)主题统觉测验

2、简述艾森克人格问卷中N、E、P和L四个分量表分别测评了人格中的哪些方面内容。

答:E 量表分: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际,渴望刺激和

3

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如好静,富于内省,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N 量表分:分数高表示焦虑、忧心仲仲、常郁郁不乐,有强烈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够理智的j 为。分数低表 示情绪稳定。 P 量表分:分数高表示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L 量表分:分数高显示被试有掩饰倾向,测验结果可能失真。 3、心理评估的一般步骤。 答:1、决定评估的内容 2、确定评估的目标 3、选择作决策的标准 4、收集评估资料 5、判断和决策 6、交流信息

4、临床心理评估中的心理状态检查的内容。 答:1、外表和行为 2、思维过程和言语 3、心境和情感 4、知觉经验 5、认知功能

5、列举临床常用评定量表。 (1)90 项症状自评量表。 (2)抑郁自评量表。

(3)常用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 (4)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5)应付方式问卷。 (6)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7)康奈尔医学指数。

(8)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9)Ru~ei〃儿童行为问卷。 (10)通体幸福感量表。 (11)汉密顿抑郁量表。 (12)汉密顿焦虑量表。 第七章

1、简述心理治疗结果评估的意义。 l、了解最有效的针对性方法

2、证实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3、促进临床心理学的发展。 4、为基础理论提供资料

2、简述心理分析中的自由联想技术。

答:治疗者鼓励患者不受限制的尽量发挥,说出心中所想的事情。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掘患者压抑在潜意识内的致病情结或矛盾冲突,把他们带到意识领域,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并重建现实性的健康心理。 3、心理干预的概念和分类。

答:是指引导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的各种专业活动。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心理干预可分为心理疗法,包括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和生物学方法,包括药物疗法、电痉挛疗法和精神外科疗法等。 根据干预的目标、形式和过程的不同,心理干预可分为健康促进、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

4、简述心理治疗结果评估的评定内容。 1、有效性

2、治疗结果的持久性 3、治疗的效率 4、不良结果

5、总结人本-存在主义治疗共同的基本理论。 二者共同的一些基本理论 (1)采用现象学方法 (2)强调个体的独特性 (3)重视人的潜能 (4)强调自由与责任

6、合理情绪治疗对人性的看法。

(1)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有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理性思维引导健康生活

(2)情绪伴随思维而产生,不合理思维导致不良情绪 (3)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具有不合理的思维和信念

(4)情绪困扰持续是由于那些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 第八章

1、简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加工治疗

2、抑郁症的人际心理治疗三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答:早期阶段:建立合作关系,评估症状,了解人际状况,接受病人角色,确定待解决的人际问题—— 聚焦点。 中间阶段:处理所选择的聚焦点。 结束阶段:处理治疗的结束。

3、当代心理动力学家对抑郁症的基本理解。 答:当代心理动力学家对抑郁症的基本理解: (1)源于婴儿期的某些欠缺

(2)某些事件可能再度激发这种欠缺 (3)失望感和无助感

(4)愤怒内化不是抑郁症的中心,而是对内投射物的矛盾态度 (5)自尊的丧失是其原发特征

4、创伤后应激障碍恢复期的五个阶段 答:(1)紧急期或呐喊期。 (2)情感麻木和否定期。 (3)重复侵入期。 (4)反应转折期。 (5)整合期。

5、简述神经症的心理学观点 答:(1)心理动力学观点:焦虑是神经症的核心。

(2)行为心理学观点:神经症是后天和早年的生活经历中习得和强化形成的。

(3)人本存在主义观点:神经症是自我完善潜能遭到压抑、发生歪曲的外在表现。

(4)认知观点:认知歪曲是原发的,情绪障碍是激发的。 (5)森田的神经质理论:神经症是一种神经系统过分敏感的倾向。第九章

l、列举病人常见的情绪反应。 答:(1)焦虑与恐惧反应:共同点是紧张不安担心和害怕。

(2)愤怒反应:愤怒情绪多见挫折情境。从心理适应的角度讲,攻击反应可以缓解病人内心的紧张和压力。 (3)抑郁反应:抑郁往往同丧失有关。 2、说明病人情绪活动特征的变化。 答:(1)情绪活动的强度 (2)情绪活动的稳定性 (3)情绪活动的持续时间 (4)主导心境

3、说明癌症病人得知病情后的心理变化阶段。

答:得知病情后的心理变化(1)休克.恐惧期 (2)否认.怀疑期 (3)愤怒.沮丧期(4)接受.适应期 4、手术病人的心理准备。

答:l、提供信息与认知较正:大多数手术病人更愿意获得感觉性信息而不是程序性信息。对手术病人提供完全真实的信息并不能使所有病人都获益。

2、情绪支持与行为应对方法训练

3、示范与脱敏:驾驭模式、真实焦虑模式、应对模式。其中应对模式最好。让病人反复观看手术实况和录像,也可减轻病人对手术的恐惧。

5、预防、减轻或消除 ICU 综合症的方法。 答:(1)尽可能在病人进入 ICU 预防、前做好心理准备 (2)尽可能改变ICU的环境结构和所用药物 (3)引导病人适当地采用防御机制 (4)重视同病人的心理沟通 (4)预防ICU依赖症 论述题 第二章

l、论述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

答: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这不能直接观察到发生在受试者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只能通过他们的外显行为、生理反应和对刺激情境的分析,通过他们的内省报告加以推测。这样一来,研究者的态度、倾向性、人格和期待等心理因素既可以微妙地影响受试者的行为, 又可能会歪曲对他们行为的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从而使研究结果

4

带有较 多的主观成分。因此,临床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 2、论述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整体观和系统论。

答:人的三种基本的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系统。临床心理学研究设计这三种功能活动及其关系。为了保证研究的效度,研究者必须坚持整体观。系统论是由伯塔兰斐于1948年提出的对世界进行解释的一种普遍性理论.也是对世界万物进行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系统是指由若干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单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为搞清事物的本质,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必须考察组成它的各个单元问的相互作用,而要探讨该事物与同一大系统内的其他事物间的关系。 3、简述临床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1.尊重受试者的基本权益. 2.知情同意权;

3.解释和说明的义务: 4.自愿原则:

5.不得隐瞒和欺骗; 6.研究后的适当处理: 7.研究报告的真实性; 8.保密原则;

9.正确使用心理测量和评估手段。

4、分析临床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生理测量法的优点。 答:a)测量记录的客观性 b)生理仪器的稳定性 c)生理测量的持续性

d)多种生理现象的同时性 第三章

l、试以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整合的观点解释多种因素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答:(1)素质——应激论 (2)身心相互作用论。 (3)系统论

2、简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答:1、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指以家为中心的周围的一种气氛和情调。常见的有家庭生活氛围、家庭文化氛围等。 家庭氛围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对孩子的各方面特别是心理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氛围与行为问题有高度相关。

2、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发现,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的教养教养方式具有相关性。教养方式分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

3、家庭结构;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三代同堂的联合家庭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低,与父母组成的核心家庭次之,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 3、论述心理动力学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答:1、无意识矛盾冲突;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各种心理症状的根源。 2、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3、性本能与心理性发展。性心理发展不顺利,会造成行为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根源。 4、试论学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答:l、经典条件反射与适应不良行为 (心理障碍)的习得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大部分异常行为都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结果。经典条件反射也同一些身体疾病和症状有密切联系。

2、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心理障碍。斯金纳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关于内脏器官操作条件作用的研究证实.操作性条件作用不仅可以参与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的习得过程.而且可以参与一些身体疾病的发病过程。

3、观察学习与心理障碍。人的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都可以通过观察而习得。良好的榜样是形成 和改善人的行为的有效条件。 5、论述认知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答:l、不合理信念 人天生具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心理问题不是外界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在不合理信念的 基础上对这些外界事件的判断和解释引起的。个体的认知系统如果产生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则会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因此,心理障碍的决定因素是不合理性的信念。

2、认知歪曲 个人的思想决定了它的内心体验和反应。不良认知往往会导致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贝克把抑郁症病人对客观事件

的错误逻辑推论归纳为四种: (1)任意的推断(2)选择性抽象(3)超泛化(4)放大和缩小 3、归因风格 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集中在四个归因维度上:内在、外在, 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制、不可控制。归因风格形成后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6、论述人格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答:1、艾森克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

2、人格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坚韧人格与心理健康 3、A 型人格与心理健康 4、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 5、乐观主义与心理健康。

7、论述生物学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答:(一)心理障碍的遗传因素多数心理障碍具有遗传倾向。心理障碍的种类不同,遗传性大小也不一样。

(二)脑病变与心理障碍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大脑出现问题就可以导致躯体和心理症状。大脑局部性损害所致的心理障碍根据部位不同会有所不同。

(三)神经生化变化与心理障碍目前与心理障碍关系叫密切、研究较多的中枢递质有:l、乙酰胆碱 2、多巴胺 3,5羟色胺 4、去甲肾上腺素 5、γ氨基丁酸 6、脑啡肽

(四)神经内分泌与心理功能心理障碍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异常。例如精神分裂症、 情感障碍和焦虑性障碍均伴有神经内分泌异常的指针

(五)躯体疾病与心理健康 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障碍指各内脏器官、内分泌、结缔组织、营养代谢、血液等疾病,以及其他内科疾病时引起生理功能障碍,进而影响脑功能所致的心理障碍。 第四章

1、拉扎勒斯心理应激的评价模型。

答:初级评级:涉及所遭遇的问题或情境对个人的意义的判断。评价结论:无关评价,“好事”评价和“应激性”评价。 应激性评价分为:“丧失—伤害”评价、“威胁”评价和“挑战”评价。 次级评价:对个人的应对资源与应对情境的要求间的匹配程度做出判断。

2、知觉在心理应激中的中介作用。

答:躯体性应激原造成心理应激反应中的中介作用的机制 (1)刺激被知觉才产生应激反应。 (2)知觉可“制造”应激反应。 (3)错误知觉可引发应激反应。

(4)知觉到的信息量引发应激反应。 (5)知觉抵御心理应激的功能。

(6)知觉选择性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3、应对方式的分类与适应意义。 答:(1)注重情绪的应对

a)认知策略:有意识重新评价应激情境。无意识认知策略:采用防御机制。

b)行为策略:包括从事体力活动、饮酒和使用镇静药物、松弛练习和寻求朋友的情 绪支持等。

(2)注重问题的应对当事人将注意力集中到他所面临的问题或应激原上,考察分析应激情境并设法改变或解决它。 (2)应对方式的适应意义

①注重情绪的应对和注重问题的应对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干扰。

②大多数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是健康的,但不适应于所有的应激情境。注重情绪和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的积极性都是相对于问题而言的。

③个体在选择应对策略时应该有针对性。 4、心理应激的管理策略。

1.消除压力源(紧张性环境要求)。 2.改变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评价。 3.改进应对方法和策略。 4.做好时间管理。

5.寻求并利用社会支持。 6.身体应对策略。 7.培育坚韧人格。

5

8.必要时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 5、常见的防御机制。

(1)否认:不承认事实.以此减轻焦虑。

(2)压抑:自我迫使痛苦的内容进入潜意识的过程。 (3)曲解:对事实的歪曲,以符合内心需要。

(4)倒退:由于不能适应紧张情境而表现出不成熟的特点。

(5)固着:在心理.性发展过程中由于遭受挫折或创伤而停止于某一阶段。

(6)投射:将自己的不愿接受的内容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以避免或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痛苦。

(7)幻想: 以幻想满足现实缺憾,以摆脱现实对自我的威胁。

(8)隔离:将不愉快和痛苦的情感与引发它们的事情分开.并将前者排斥到意识之外。

(9)转移:个体无意识地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转向其他对象来表达。 (10)转换:将内心冲突或情绪躯体化的潜意识机制。

(11)反向形成:个体外在表现与潜意识相反,以此避免或减轻焦虑。 (12)抵消: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对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

(13)理想化:将所喜爱的对象,而忽略实际上的缺陷。 (14)合理化:给自我行为或处境寻找可接受的理由.

(15)补偿: 为避免某种缺陷引发的焦虑而向其他方面努力。 (16)理智化:以理智的方式对待应激情境,以此脱离情绪困扰。 (17)幽默:通过幽默的语言或行为处理困境或表达欲望。 (18)升华:将本能欲望导向合理、更好层次的心理机制。 6、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答:(1)急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急性焦虑反应、血管迷走反应、过度换气综合症。慢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是“神经血管性虚弱” 。

(2)心理应激对已有疾病的消极影响。

(3)心理应激同其他致病因素一起引起新的疾病 7、论述应激的生理反应的三个经典模型。

答:l、坎农的应急反应模型在危险情况下的生理反应具有“应急”的作用,或投入搏斗、或逃脱险境(或战或逃 反应)。但人类的行为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制约。

2、赛里的全身适应综合症模型:全身适应综合症分为三个阶段:警戒期、抵抗期、耗竭期。赛里认为,机体对各种应激原的生理反应是“非特异性的” ,即各种应激原都可以引起个体同样的 生理反应—“全身适应综合症” 。

3、英格尔的保存一退缩反应模型:英格尔认为,个体除了应急反应模式包含的生理反应外,还可发生“保存一退缩反应” 。应急反应主要与恐惧、焦虑或愤怒的情绪有关,而保存一退缩反应伴随着犹豫、悲伤、失望、无助等情绪.

第五章

1、关于心理生理疾病的心理生理学理论。

答:心理生理疾病是由于个体身体器官或系统脆弱,或对心理应激刺激的过度反应所致。遗传因素、以往的疾病和不适当的饮食,都可以破坏特定身体器官或系统的功能活动,使其变得脆弱或对应激脆弱易感。特定反应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在对心理应激的反应方式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来自遗传。个体以自我特殊的稳定方式对应激刺激做出反应,对应激刺激最为敏感的身体器官或系统易于发生心理生理疾病。

2、心理生理疾病诊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1.躯体诊断;躯体诊断需要对病人的身体异常的性质、类型、部位和严重程度等做出判断。注意病人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和急性心理应激反应。

2.心理诊断;心理诊断需靠心理检查,其常用方法是会谈法和心理测量。心理诊断涉及包括:(1)病人的人格(2)当前的 心理状态(3)影响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3.社会功能状态的判定

3、心理生理疾病治疗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答:1、改变环境;只要阻止止病人住院,不用药也可使病情好转,其原因:第一,暂时摆脱应激原;第二,身体 得到休息和恢复:第三,安慰剂效应。

2、精神药物治疗

3、心理治疗,对生理心理性疾病病人的行为治疗主要采用两大类行为技术,即自我调整技术和生物 反馈技术。 4、同肥胖症发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答:1.心理应激因素

2.社会文化评价 3.社会经济状况

4.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5.人格因素

5、心理生理疾病发病机制的心理学理论。 答:(1)心理动力学理论,

a)冲突特异理论强调心理冲突在心理生理疾病中的作用,心理生理疾病的发病有三个要素:第一,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第二,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第三,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根据个体心理冲突的性质,可以预言他患何种心理生理疾病。

b)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性人格类型同心理疾病有特异关系。即某些人格类型的人易患心理生理疾病,患有同一心理生理疾病的病人常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

(2)行为心理学理论

6、论述心理社会因素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 答:(1)家庭关系与哮喘:童年期亲子关系。

(2)人格与哮喘:渴望得到保护与帮助、担心与亲人分离、害怕表露敌意。

(3)情绪与哮喘:即使不接触现实刺激,情绪发作也会导致支气管哮喘。

(4)条件反射与哮喘: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 第六章

采用 90 项症状自评量表对某一被试群体施测。 答:统计指标:

(1)项目分:各项目按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分5级评分。 (2)总分:将90个项目的各单项得分相加,便得总分。如某人在90个症状 项目中主观感觉均无任何不适,则他的总分将是 90 分,而不是零分。如果总分大于160分,则显示可能有心身健康问题。 (3)因子分=(组成某一冈子的各项目 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以下每一因子分如果大于 2.2 显示可能有该冈子描述的症状存在。

因子的定义、项目及其含义:

1.躯体化:共 12 项。该因子主要反映主观的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呼吸道、胃肠道系统主诉的不适,以及头痛、脊痛、肌肉酸痛和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强迫症状:共10项。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义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筠专现,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行”等) 也在这一因子中反映。

3.人际关系敏感:共9项。它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感与自卑感,尤其是在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自卑感、懊丧以及在人事关系 明显相处不好的人,往往这一因子得分较高。

4.忧郁:共 13 项。它反映忧郁 苦闷的感情和心境,包括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力等。此外,并包括失望、悲叹、与忧郁相关系的其它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该因子中有几个项目包括了死亡、自杀等概念。

5.焦虑:共 10 项。它包括一些通常在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关联的症状与体验,一般指那些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那种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本因子的主要内容,它还包括有一个反映”解体”的项目。

6.敌对:共 6 项。这里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方面来反映病人的敌对表现。其项目包括从厌烦、争论、摔物、直至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暴发等各个方面。

7.恐怖:共 7 项。它与传统的恐怖状态或广场恐怖症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恐惧的对象包括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或公共场合及交通工具。此外,还有反映社交恐怖的项目。

8.偏执:共 6 项。偏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本因子只是包括了它的一些基本内容,主要知旨思维方面,如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 系妄想,妄想,被动体验和夸人等。

9.精神病性:共 10 项。其中有幻听、思维播散,被控制感,思维被插入等反映精神分裂症有关的项目。

6

10.其他:共 7 项。是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 第七章

1、试述合理情绪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和针对某来访者开展合理情绪治疗的主要过程。 答:合理情绪治疗的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是诱发性事件,B 是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C是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A是引发情绪及行为C的间接原因,B是直接原因。

1.发现不合理信念指出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扰的关系 2.修正不合理信念 3.建立合理的思维 2、合理情绪治疗的技术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a)找到不合理信念b) 苏格拉底式积极提问c)辩论的具体方法:质疑式和夸张式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a)重新体验当时的情绪b)改变不适并体验适应情绪c)自我反省,修正观念 3、论述心理分析的治疗技术。

1. 自由联想,治疗者鼓励患者不受限制的尽量发挥,说出心中所想的事情。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掘患者压抑在潜意识内的致病情结或矛盾冲突,把他们带到意识领域,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并重建现实性的健康心理。

2. 梦的解析,通过对显梦的分析解释隐梦的内涵。

3. 阻抗,阻抗是病人抵制治疗过程的各种力量,包括:安于现状,害怕引起良心上过分的谴责, 不肯放弃致病的幼稚冲动。 4. 移情,移情是指在心理分析过程中,病人对治疗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病人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

5. 解释,其目的使患者意识到未意识到的内容。 第九章

1、影响有病痛的人求医的因素。

答: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影响有病痛的人有: (1)对症状的认识和评价

A、症状方面的特点 a)症状的轻度和持久性 b)症状发生的部位 c)症状对人身心功能的干扰程度与干扰的方面 d)症状对人正常社会活动的影响 B、心理社会 a)人格特征 b)心理状态 d)社会文化背景 c) 关于疾病的教育和经验

(2)医疗服务的特点

2、分析病人在康复期病人不愿放弃病人角色的可能原因及其对策。 原因:

(1)害怕出院后从事体力活动使旧病复发

(2)害怕重回不喜欢的生活、工作环境或负担社会责任 (3)害怕失去由患病带来的好处

病人从患病中可得到两类好处:原发性获益和继发性获益。

原发性获益:指由于疾病症状的出现而缓解了引起疾病的内心冲突。

继发性获益:指病人由于患病而享有某些特权。 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下列措施 (1)避免病人过分倒退 (2)适当参与活动 (3)消除措疑虑

(4)解决工作和家庭压力 (5)达成协议解决 第十章

1、举例说明个体可以使用的心理保健方法即个人预防措施,个体可以使用的心理保健方法, 心理学工作者们更好地帮助和指导人们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答:(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3)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4)积极付诸行动

(5)放弃偏见,求助专业支持。

应用题

l、一位研究者设计了一套心理干预技术,用来帮助大学生减轻心理

压力。 减少由压力所引起的情绪困扰症状。 他在实施心理干预之前和之后分别用. Zung 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测量了受试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研究发现,这组受试者接受心理干预之后焦虑和抑郁水平均比干预前有显著下降(p<0.05)。他因此得出结论:这种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减轻甚至消除心理困扰症状,应当广泛推广,请说出这个研究是采用哪种实验设计?是否可以得出这个研究结论?为什么?

2、假如你自己开发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请参考第七章第二节)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以评定这种治疗的结果(包括有效性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3、请设计一个相关研究.来探讨心理(心理应激)、某种人格因素同心理健康间的关系。

答:1、采用前实验研究,即“前测操纵后测”设计,这种设计在实验干预前后分别用同样的方法评定他们的相关行为,若发现两次测试的结果有显著的差异,训将此差异归因于实验操纵的影响,该研究符合这一设计思路。但前实 验研究设计不能很好地控制无关变量,因果关系的推论要受到受试者的测验经验,再测试所造成的改进、测验动机的变化、受试者的流失、向上的统计回归(如病情的自然恢复)受试者的选择,以及其他没有得到控制的因素的干扰。 从而混淆了因果关系,不能从逻辑上推导出前后行为表现的差异一定是由实验操纵引发的。另外,治疗影响存在着统计显著性,并不意味着有临床显著性。

2、组间设计实验处理(自分组变量) 实验组、控制组,治疗、不治疗,症状康复好、症状无改善, 症状更严重、症状无改善,治疗方法有效结果(因变量)评价

4、研究对象:高三学生。压力来源:高考及模拟考试。测试工具:高考压力量表,人格量表、心理健康量表。研究问题: 问题 1: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 况是否超过常模水平。 问题 2:高三学生压力感受是否随高考时间的临近而增强?

问题 3:模拟考试成绩是否影响高三学生的压力感受性,同时敢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问题 4: 不同人格特征的高三学生所感受到的高考压力是否相同? 问题 5:压力感受不同的高三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是否相同? 研究程序:抽取不同学 校(重点中学、非重点中学)、不同专业(文科、理科)、不同性别(男、女)、不同家庭背景(经济收入高、中等、低)不同学习成绩(好、中等、差)的高三学生100 名,使其填写《高考压力量表》、《人格量表》《心理健康量表》 ,问卷收集后进行统计处理,采用相关分析,探讨心理压力(心理应激)、某种人格因素同心理健康间的关系。

5、案例分析患者女性,21 岁,因学习压力,近 3 个月来出现早醒、食欲下降、兴趣减退、学习效率降低、郁郁寡欢,经常有自杀念头,但无自杀行为。

(1)你考虑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诊断为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组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虑的临床综合征,其诊断标准是:

(1)悲观、悲哀、失望、无助乃至冷漠的心境。 (2)消极的自我概念,

(3)睡眠障碍,食欲、性欲减退,兴趣索然。 (4)互动 水平下降。 (2)你可能采用的治疗策略具体内容是什么?建议采用的治疗策略: (1)行为疗法:聚焦于增加患者的强化刺激。

(2)人本-存在主义疗法:帮助患者面对现实,正视痛苦的存在。 (3)认知疗法:减轻症状阶段和图式聚焦阶段。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zf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