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中医药

更新时间:2023-10-31 10: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文素材积累——中医药

选编:孟咸林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学说

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中医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

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腑学说

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

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二、中医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二)辩证论治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辩证,并通过辩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辩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

1

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三、治疗手段有:中药、针灸、拔火罐、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四、问题和展望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学者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老药罐子”煎药还在使用,中医四诊法的诊断还拿不出确凿的科学实验依据,随着科学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在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中,中医也不止一次受到过质疑。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废除旧医以扫除卫生事业之障碍案》。并在“废止中医案”中提出了6项逐步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意在使中医界后继无人,以达到中医自然消亡之目的。由此引发了民国时期最大规模的中西医论战。2006年,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公开发表了《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使中医存废之争进入高潮,甚至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也加入了否定中医的行列。后来卫生部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官方表态,才为这场闹剧画上了句号。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医学的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技术和理论的科学性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显现出来。因而复兴传统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在这种争鸣中,各种主张下的学者付出了不同方向的努力,使中医学与所有学科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端倪。 五、中医名家故事

历代中医名家很多,著名的有:针灸之祖黄帝、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药圣李时珍等。 1、华陀诊病

华陀是东汉末年闻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华陀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陀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陀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希奇,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陀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2、叶天士埋名求师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四大家之一,创温病“卫、气、营、血”辩证大纲,为温病的辩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奠基人。

某举人进京赶考,途经苏州患病,求叶天士诊视。叶天士诊脉良久,日:“必患消渴病,无药可救,寿不过一月耳,脉象已现。”举人行至镇江,遇金山寺医僧,再求诊之。医僧亦说:“消渴即发,寿不过月。”举人言及叶天士所说:“无药可救”语,乞求医僧救之。医僧命其购梨满车,“渴即以梨代茶,饥则蒸梨作膳,约此物食过百斤,既无恙。焉得云无药可救,误人性命耶?”举人拜别,不久果发消渴病,依僧所嘱,以梨为饮食,至期果然病愈。再去叶天士处求诊,叶天士颇为惊异,以为遇到神人。询及乃金山寺医僧所治,大为钦佩。遂“摘牌散徒”,隐性埋名,着粗衣布衫,前去投拜老僧,求其收为门徒,“日待左右”。学徒有年,终得医僧真传。 3、施今墨治愈汪精卫岳母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反对中医,行政院长汪精卫为其铁杆分子,提出取消中医议案,举国大哗,中医同仁团结一致,奋力抗争。适值汪精卫的岳母患痢,泄泻不止,遍请西医,未见寸功,行将不起。有人建议汪请名医施今墨诊治。汪精卫无奈,只好同意试试。施氏凭脉辩证,每言必中,汪氏岳母频频点头称是。处方时施今墨说:“安心服药,一诊可愈,不必复诊。”病危至此,一诊可愈?众人皆疑。熟料仅服数剂,病竟痊愈。汪精卫要送匾以示谢忱,施今墨说:“不要送匾了,你只要看看中医能否治好病。”至此,汪精卫总算受到教育,并题字送匾“美意延年”(庄子语)。

施今墨(1881—1969年)——浙江萧山人,民国时期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善治内科杂症。1932年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对中医教育颇有贡献。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zd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