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史

更新时间:2023-11-11 03: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延续延安整风之后的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2, 1978年11月10日至197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12月13日,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

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3, 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

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 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

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5, 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 6, 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

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的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

7,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8, 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9,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0,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1,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

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思想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12, 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

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动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13,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历史命题。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 14, 十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根据邓小平的设想,进一步提出了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大会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大会还制定并通过了新的党章。

15, 中共十二大以后不久,1982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完成

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工作。 16,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的实施,使所有制结构突破

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 17,

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18,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

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

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9,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

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方针,提出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0,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大会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大会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政治体制改革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1, 1990年4月,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启动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举措。 22, “七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和“八五”计划的开始实施,标志着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任

务全面实现。 23,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提出“两个飞跃”思想。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

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

24,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发表重要谈话。1)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发展才是硬道理。4)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25, 1992年中共十四大,1)通过了江泽民同志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的决议。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

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27, 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

体化,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成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28, 到1997年,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

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9, 1994年初,中共中央根据十四大的精神,立足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了“抓住机

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要求全党在各项工作中

认真贯彻。同年五月,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三者相互促进。

30,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

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和规划,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1,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和新刑法的出台,是中国刑事审判制度建设新的里程碑。 32,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1)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2)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

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3)大会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的经验总结。4)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3, 199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34,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35,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

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基本方略从国家根本大法上得到了保障。 36, 2001年9月,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7, 2000年《十个五年计划建议》,提出今后五到十年,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

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8, 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87

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

学构想变成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9,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九二共识”。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40, 1998年11月,根据中共十五大部署,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41, 2001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 4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概念,是2002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的。具

体含义: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年5月指出,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43,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2)从十个方面概括

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3)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4,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10日,进一步阐明。 45,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的提出,

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决定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标又是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46,

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除农业税。

47, 2005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2006年1月阐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导未来”的指导方针。 48,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

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

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9, 从2005年初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党成立以来党员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正面教育、自我教育活动。 50, 2007年十七大。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

全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

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2)大会一致同意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ys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