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 习题集(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0-06 21: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单选题

1. ( )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一个标志。 A.个性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学校教育D.终身教育

2. 教育学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3.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 )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B.上帝造人C.天降生民D.《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4. 下列关于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主要观点概括错误的是( )

A.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B.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C.教育是永恒不变的范畴 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

A.埃及B.中国C.印度D.希腊

6. ( )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

跃。

A.文字B.有闲者C.学校D.教师

7. 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 )

A.夏代B.商代C.周代D.春秋战国时期

8. 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特点,这是( )

A.奴隶社会的教育B.封建社会的教育C.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D.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9.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

A.四书五经B.七艺C.六艺D.骑士七技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

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A.普及教育B.义务教育C.教育机会平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规律D.教育问题

12.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 )

A.夸美纽斯B.康德C.赫尔巴特D.洛克

13. 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 )

A.《大教学论》B.《学记》C.《康德论教育》D.《普通教育学》

14. 最早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是 ( )

A.洛克B.卢梭C.康德D.赫尔巴特

15. “自然教育”的提出者是 ( )

A.康德B.赫尔巴特C.洛克D.卢梭

第 1 页 共 22 页

16.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提出者是 (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裴斯特洛齐D.梅伊曼

17. 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 )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A.定量研究B.定性研究C.思辨研究D.理论研究

18.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 )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A.文化教育学B.实用主义教育学C.制度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

19. 教育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的社会现象的 ( )

A.一般属性B.根本属性C.特殊属性D.不相关

20. 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 ( )

A.教育的生产性B.教育的历史性C.教育的社会制约性D.教育的民族性

21. 衡量劳动者素质高低的标准是 ( )

A.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B.劳动者智商的高C.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 D.劳动者的创新能力

22. 在未来的社会中,教育的阶级性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 )

A.呈现超阶级性B.交替出现C.不变D.消灭

23. 前苏联学者认为评价教育储备大国的标志是 ( )

A.培养人才的多少B.教育费用的积累C.学历层次高的人占的比例D.教育投资的多少

24. 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 ( )

A.前提因素B.中介因素C.直接因素D.首要因素

25. 《学记》中“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强调的是 ( )

A.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B.教育对经济基础的作用 C.教育对政治制度的作用D.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26. 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者的权利是由下面哪一种因素决定的 ( )

A.生产力B.政治制度C.教育思想D.政治思想

27. 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 ( )

A.决定作用B.根本动力C.制约作用D.重要影响

28.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 )提出的。

A.维果茨基B.赞可夫C.皮亚杰D.埃里克森

29. “一般发展”理论是由( )提出的。

A.维果茨基B.赞可夫C.皮亚杰D.埃里克森

30. 认知发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A.维果茨基B.赞可夫C.皮亚杰D.埃里克森

31. 活动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A.维果茨基 B.赞可夫C.皮亚杰D.埃里克森

32.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时期划分中,儿童以日益复杂的方式运用符号的能力的发

展为特点是 ( )

A.感觉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3.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为 ( )

第 2 页 共 22 页

A.生理前提B.制约作用C.主导作用D.动力因素

34. “性相近,习相远”体现了( )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B.环境C.教育D.个体能动性

3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体现了( )对人的发展的作的作用。

A.遗传因素B.环境C.教育D.个体能动性

36.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 )

A.前提作用B.动力作用C.制约作用D.主导作用

37. 人的社会化贯穿于每一个人一生的始终,其中( )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A.幼儿时期B.儿童时期C.少年时期D.青年时期

38. “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 )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体差异性

39.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体差异性

40. 西方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以认知活动作为指标的代表人物是 ( )

A.弗洛伊德B.皮亚杰C.柯尔伯格D.选维多夫

41. 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人学,各级各类学女互相衔

接,这反映的是哪个学制的特点 ( )

A.双轨学制B.单轨学制C.混合学制D.分支型学制

42. “勤奋好学”在教育制度中属于 ( )

A.正式制度B.非正式制度C.显性制度D.隐性制度

43. 教育制度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 ( )

A.学校教育制度B.电化教育制度C.社会教育制度D.企业教育制度

44. 建立独具特色的军事教育制度的国家是 ( )

A.埃及B.巴比伦C.斯巴达D.雅典

45. 在古岁马学校教育制度中为平民子弟准备的学校是 ( )

A.游乐学校B.文法学校C.修辞学校D.教区学校

46. 在西欧社会学校中,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和 ( )

A.骑士七技B.六艺C.七艺D.十二铜表法

47. 英国现代学制最终确立是由( )通过的。

A.怀特布雷提案B.巴特勒教育法案C.初等教育法案D.中等教育法案

48. 德国双轨制的初步形成是由( )促成的。

A.路德学校改革运动B.《乡村学校规程》的颁布C.赫克开办“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 D.洪堡领导教育改革

49. 美国初步实现了或从形式上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的标志是建立( ),

这是世界教育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A.富兰克林的实科性质的学院B.义务教育法C.八四四学制D.六三三学制

50.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可概括为双轨制、单轨制和 ( )

A.混合制B.复合制C.中观制D.分支制

51. 我国近代第一个颁行全国的学制是 ( )

第 3 页 共 22 页

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

52. 壬戌学制是以( )学制为蓝本制定的。

A.德国B.日本C.美国D.英国

53.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

A.教育目的B.教育制度C.教育结构D.教育功能

54. ( )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其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制度B.教育方针C.教育内容D.教育目的

55.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要求的是 ( )

A.教育途径B.教育内容C.教育方法D.教育方针

56. 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的物质基础是 ( )

A.独立手工业生产B.工场手工业生产C.机器大生产D.原始个人生产

57. 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是 ( )

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D.文化制度

58.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其教育目的制定首先适应它的

A.政治制度B.科技水平C.经济基础D.文化传统

59. 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是 ( )

A.教育方法B.教育内容C.教育组织形式D.教育目的

60. 在教育过程中,活动的主导因素是 ( )

A.教育目的B.教育方法C.教育内容D.教育组织形式

61. 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活动,其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

A.教育功能B.教育本质C.教育内容D.教育对象

62. 教育内容要与社会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 )

A.无关系B.相背离C.不相关D.相一致

63. 教育内容对文化的吸收或选择是建立在( )的基础之上的。

A.大众文化B.世俗文化C.现实文化D.传统文化

64. 学校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中文化功能起( )作用。

A.中介B.基础C.评价D.适应

65. 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是 ( )

A.生存性功能B.发展性功能C.享用性功能D.适应性功能

66. 德育功能可以概括为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 ( )

A.文化性功能B.生态性功能C.适应性功能D.教育性功能

67. 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是( )

A.智育B.德育C.美育D.环境教育

68. 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说明学校体育具有 ( )

A.思想性B.技能性C.娱乐性D.竞技性

69. 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有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 ( )

A.形式美育H.生活美育C.教育美育D.家庭美育

70. 中国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体现了美育的( )

A.直接功能B.间接功能C.特殊功能D.超美育功能

第 4 页 共 22 页

71.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

A.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B.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C.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D.学生与课堂之间的矛盾

72. 下列选项不是对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的矛盾的解决方式的是 ( )

A.因材施教B.直观性原则C.量力性原则D.可接受性原则

73. 一个最基本的教育过程从时间流程上可以大体归纳为 ( )

A.预备—内化一巩固B. 预备—吸收—巩固 C.导入—内化一巩固D.导入—内化—终结

74. 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播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

育方法是 ( )

A.讲授法B.谈话法C.陶冶法D.实践法

75. 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是 ( )

A.讲授法B.谈话法C.陶冶法D.实践法

76. 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教育的教育方法是 ( )

A.讲授法B.谈话法C.陶冶法D.实践法

77. 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是 ( )

A.课外活动B.社会实践C.学校管理D.教学

78. 学生主体接受客体文化以建构其整体人格的过程是 ( )

A.预备B.内化C.分析D.巩固

79. 下列不是应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的是 ( )

A.惩罚的目的是教育B.惩罚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灵活 C.惩罚应以物质上的惩罚为本质D.惩罚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

80. 下列不是以教师活动为主导的教育方法的是 ( )

A.讲授法B.演示法C.实践法D.训练法

81. 以师生双边活动起平衡作用的方法不包括 ( )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陶冶法

82. 下列不是教育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的是 ( )

A.教师和学生因素B.对教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

C.对教育过程的反思与批判D.教育目标、内容、手段等因素

83. 体现“无言之教”的教育方法属于 ( )

A.讲授法B.谈话法C.宴践法D.陶冶法

84. 要使“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变为“程序性知飒”的学习,其必要条件之一是( )

A.教师的作用B.直接经验的参与C.课堂教学作用D.教材体系的建构

85.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巴班斯基

86. 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巴班斯基

87. 教师主导的根本任务在于 ( )

A.否定学生主体性B.否定学生的主体地C.否定学生能动D.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第 5 页 共 22 页

88. 社会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是 ( )

A.和谐和平等的B.民主和平等的C.民主和法制的D.和谐和亲密的

89. 教师的根奉任务是 ( )

A.教书育人B.传授知识C.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D.关心学生身心发展

90.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 )

A.搞好教学B.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C.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D.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

91.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 ( )

A.连续性、广延性B.复杂性、创造性C.长期性、问接性D.示范性、主体性

9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 ( )

A.连续性、广延性B.复杂性、创造性C.长期性、间接性D.示范性、主体性

9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 ( )

A.连续性、广延性B.复杂性、创造性C.长期性、间接性D.示范性、主体性

94. “捧着一颗心而来,不带半根草而去”是我国教育家( )的名言。

A.张雪门B.陶行知C.蔡元培D.叶圣陶

95. 衡量教师是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是 ( )

A.教师的年龄B.教师的体质C.教师素养D.教师的能力

96. 学生是教育的 ( )

A.主体B.客体C.主客体D.本质

97. 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

A.自觉性B.创造性C.独立性D.可塑性

98. 初中生生理发展方面最重要的,也是初中生各种心理变化最根本的生物基础是

( )

A.身高增长B.体重增加C.脑重量接近成人D.性成熟

99.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特征是 ( )

A.自我意识的发展B.感受能力的发展C.有意记忆的发展D.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100. 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 )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青年中期

101.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 )

A.教育者B.教育行政机构C.受教育者D.教育影响

102.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中介,下列不属于其包括的内容的是

( )

A.教育行政机构B.教育内容C.教育方式

D.教育手段103. 教师的具体任务不包括 ( ) A.搞好教学B.做好家长工作C.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D.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

104. 教师劳动的特点不包括 ( )

A.复杂性、创造性、主体性

第 6 页 共 22 页

B.连续性、广延性、示范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导性、创新性

105. 教师的知识结构素养不包括 ( )

A.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D.一定的管理科学知识

106. 普通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特点不包括 ( )

A.基础性、发展性B.理论性C.科学性、单一性D.系统性

107. 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所指基本课程不包括 ( )

A.心理学B.德育原理C.教育学D.各科教学法

108. 教师的能力结构素养不包括 ( )

A.辨别政治方向,坚持原则能力B.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109.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足教育的主体,下列不是其主要表现的是( )

A.主观性B.自觉性C.创造性D.独立性

110. 下列不是高中生学习的最著特点的是 ( )

A.自觉性、选择性强B.独立性强C.注重效率D.目的性强

111. 师范教育的奠基人是 (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巴班斯基D.裴斯泰洛齐

112. 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 )

A.学生和教育内容B.学生和教育方式C.教师和学生D.教师和教育方式

113. 教师必须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这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 ( )

A.复杂性B.广延性C.创造性D.长期性

114. 父母的榜样作川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 ( )

A.深刻、长久B.一般、短暂C.深刻、短暂D.一般、长久

115. 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首先表现为 ( )

A.情感化B.多样化C.生活化D.潜在化

116. 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是 ( )

A.对孩子提出合理、统一要求B.理解、尊重孩子C.不断提高家长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 D.具有和谐的家庭环境

117. 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影响 ( )

A.物质生活条件B.个人基本遗传素质C.文化背景D.社会风气

118. 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是起( )的因素。

A.关键作用B.主体作用C.主导作用D.中立作用

119. 关于家庭教育,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

A.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可以说是家庭B.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任教师是自己的父母 C.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D.从时间上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

120. 下列不是家庭教育的特点的是 ( )

A.生活化B.单一化C.情感化D.多样化

121.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

第 7 页 共 22 页

A.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要理解和尊重孩子B.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 C.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D.注重社区对家庭的影响

122. 社会对中小学生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形式不包括 ( )

A.街道、胡同、邻里对中小学生的教育B.社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C.学校教师在室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D.大众传播媒介、各种校外机构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123. 互联网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

A.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

B.可以为学生建立起环球交流网,增加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

C.可以使得学生更勇敢、经常地表达自己D.可以对学生起到主导作用

124. 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足 ( )

A.学校董事会B.家长联谊会C.家长委员会D.家长学校

125. 师生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一种( )

A.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B.社会化与反社会化的关系 C.权利与义务的关系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三、简答题

151. 简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

152. 简述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153. 简述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

154. 简述社区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155. 简述互联网可能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156. 简述教师的价值观、学识水平和人格特征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157. 简述教学作为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的原因 158. 简述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59. 简述教育方法之间优化组合的原则 160. 简述奖励的基本要求

161. 简述学生中心论学说的基本观点

162. 简述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的学说

163. 简述教师对教育活动起主导作用的主要依据 164. 简述尊重学生的含义

165. 简述普通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特点

第 8 页 共 22 页

166. 简述认知发生学派理论 167. 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

168. 简述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学制改革中的共同特征 169. 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170.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71. 简述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及其相互之问的关系

172. 简述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173. 简述教育社会性的表现形式

174. 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175. 简述经济基础与教育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题

176. 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文中所述事例: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177. 光明学校本是一所薄弱学校,学生无心上学,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学业成绩一

直比较差。1994年,李校长到学校任职,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设计出了以美育为突破口带动学校发展的改革方案。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在上好音乐、美术课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课外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的活动,成立了学校鼓乐队、合唱团、书法学社、美术社、工艺小组等各种艺术团体,定期开办艺术教育讲座,举办校园艺术节,及时展览和会演艺术社团的创作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学校艺术教育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学生们乐此不疲,而且,学校整个面貌也发生了变化,违法犯罪现象不再发生,学业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问题:(1) 请根据案例,回答美育的功能。(2) 如果你是学校领导,你认为怎样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的美育资源?

178. 刚从师范学校分配来的张红老师担任了初中二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同一办公室的赵

老师出于关心,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告张老师:“这个班的学生非常调皮,真所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体罚学生固然不好,但对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只有平时对他们凶一点,严格控制他们的言行,才能树立你的威信。否则,这个班就没法带了。”张老师似有所悟??

请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对赵老师的劝告进行分析。

第 9 页 共 22 页

179.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

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案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180. 小强的父母为了他的教育问题,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吵。母亲批评父亲平时对

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只沉迷于打麻将。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只会采取简单的打骂办法。父亲则指责母亲“心理变态”,以不切实际的目标来要求孩子,整天唠叨“我是为了你好”、“某某人比你更好”,对孩子管得过多过细,使孩子无所适从,产生逆反心理。 根据教育学原理,分析上述案例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论述题 (略)??

答案

一、单选题

1. B2. B3. D4. C5. A6. C7. B8. B9. A10. D11. D12. C13. D14. A15. D

16. C17. A18. B19. B20. C21. A22. D23. B24. B25. C26. B27. D28. A29. B 30. C31. D32. B33. A34. B35. C36. D37. B38. A39. D40. B41. B42. D 43. A44. C45. A46. C47. B48. D49. C50. D51. A52. C53. A54. D55. D

56. C57. A58. A59. B60. A61. C62. D63. C64. A65. C66. D67. A68. C69. C 70. D71. C72. B73. A74. A75. B76. C77. D78. B79. C80. C81. A82. C83. D 84. B85. B86. C87. D88. B89. A90. A91. B92. C93. D94. B95. C96. A97. B 98. D99. A100. C101. B102. A103. B104. D105. D106. C107. B108. A 109. A110. D111. D112. C113. B114. A115. C116. D117. B118. C119. C 120. B121. D122. C123. D124. C125. A

二、名词解释题

第 10 页 共 22 页

126. 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

动。

127.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128.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

关系问题。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它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

129. 能力: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力、知识、个性这二者就统一在能

力是知识的个性化这一点上。能力的来源有二:作为个体的现实存在物,它首先是遗传潜能在后天的实现。人的潜能是很大的。先天潜能仅仅是个体能力的来源之一,开发则可使人的潜能变为现实的“习得性能力”,正是这种后天开发构成了人类不断进化的机制。

130. 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体质的结

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条件。没有从遗传所获得的机体,也就无所谓个体的发展。

131.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首先,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而不是指一些非教育机构或组织及处于分散和孤立状态的教育机构或组织。其次,教育制度是指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存和运行的一整套的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132. 公学:从14世纪起,英国公众团体与一些私人集资创办了著名的“公学”,公

学的性质是私立的,公学的设备、条件与师资都很好,修业年限5~6年,课程设置类似中世纪的文法学校,主要是一些学术性科目,后期增加了一些白然科学和数学知识。公学与中世纪大学如牛津、剑桥等联系紧密,其毕业生大都升入大学继续深造,因而具有预科性质。

133. 双轨学制:主要存在于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

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人才,属于精英教育范畴。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之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要的工人。

134. 显性教育制度:是指已经形成文字的,为人们自觉理解、认可和遵守的教育制度。

135.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

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定。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出发点和归宿。

第 11 页 共 22 页

136.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与专业性的不同而不同,因教

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具体教育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考虑具体的教育内容,考虑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

137. 人的全面发展:这里所谓“人的全而发展”是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尤其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是指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迫使个人奴隶般服从分工的状况已经消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也已不再存在的情况下,社会成员能够自由和全面地发挥他所拥有的各方面的才能。

138.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它既是教师教的项目和过程,

也是学生学的项目和过程。

139. 德育:就是教育工作者组纵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

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140. 智育:是教育者创没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141.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

界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

142.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活动演进的历程。教育过程的具体是德育过程、智育过程、

美育过程和体育过程等。

143. 教育方法:可以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采用

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144. 讲授法:讲授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

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

145. 这里的“实践”并不专指人们熟悉的“社会实践”,它实际上是指教育过程中学

习主体积极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实践性活动。实践法也就是通过实际锻炼的方式巩固知识,培养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以及发展学生实际能力等教育方法的集合。

146. 是广泛存在于各个不同领域的教育方法。这里的“奖惩”是一种广义的“奖惩”。

所谓“奖”包括一般的赞许、表扬,也包括专门形式(狭义的)的奖励;“惩”既包括一般的批评,也包括较严重的处分。总之,奖惩法是通过奖励与惩罚这两种积极和消极的强化方式(心理学上称之为正、负强化)去影响学生的教育方法。它也可分解为奖励的方法和惩罚的方法。

147.

是教育者,是接受社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乍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其职责的人,也就是培养人的人。

第 12 页 共 22 页

148.

这是指教师应当对突发性的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和随机应变的处理,这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捕捉教育情境的细微变化,迅速机敏地采取恰当的、富有教育性的措施,这同样要求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149.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内,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本质的和典型的特征。从生理上看,包括身高、体重、骨骼、心脏和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特征;从心理上看,包括感觉和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方而的特征。

150. 家庭教育情感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由天然的血缘关系产生的特有亲情,使得家

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更有力量。与学校教师相比,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必然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使得自己的教育行为富于亲呢力与感染力,而子女出于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对来自他们的教育也往往在感情作用下不知不觉地接受下来。这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得天独厚之处,与相对严肃、规范的学校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家庭教育中的感情色彩也有可能走向极端-在子女的教育中产生负面影响:一是溺爱娇纵;二是简单粗暴。这两种极端在教育中都是很常见的,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目前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相当数量的家庭是独生子女的条件下就更为普遍,应当特别加以注意,使家庭教育中的感情色彩产生良好效果。

三、简答题

151.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个体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

主体。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觉性

学生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人,他们的头脑并非原料场那样给什么装什么,给多少装多少,而是一个加工厂,要经过自己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吸取自己需要的,排除自己不需要的。因此,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自觉运动的过程。

(2)独立性

学生是独立的人,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及独特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个性特征。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和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过滤、取舍才能发生效果。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他的择业目标、理想前途,都有自己的考虑和选择的独立倾向。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充分估计学生的自主作用,并加以引导,发展、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3)创造性

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结论

第 13 页 共 22 页

和结果,会提出新颖的解题方法;在课外兴趣小组中,可以制作别致的小制作作品、工艺品;在文艺活动中,能够自编自演精彩的歌舞、小品等。这些都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成果。创造性是学生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在自主性活动中发展和提高的。教帅在完成各项教育任务的过程中,要为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和活动提供充分的机会和宽松的气氛,以利于他们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的生长。

152. (1)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2)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 (3)要理解和尊重孩了。

(4)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

153. 社会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和形式:

(1)街道、胡同、邻里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2)社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3)各种校外机构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4)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154. 与街道、胡同相比,社区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在内容上,社区教育是广泛多样的,除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校的各种正式课程之外,还能够丰富和补充大量正式课程没有、但对于特定社区的成员十分重要的内容,例如社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

(2)在时间上,社区教育比学校教育有更多的灵活性。既可以在学生在校时间内配合学校开展,也能够在学生校外活动的时间内相对独立地开展。而且,社区教育涉及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各阶段,从而能够协调各级学校的力量,保持教育活动所需要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3)在形式上,社区教育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比较正规的形式,更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非正规的形式。

(4)在组织上,社区教育比学校有更大的灵活性。既可以由学校出面组织安排,也可以由社区内的某种机构和团体出面负责承担,还可以由学校和社区共同设计实施。

(5)在资源上,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机构和组织的设施,社区教育往往具有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在物质资源方面更是如此。

155. 互联网可能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 (2)可以为学生建立起环球交流网。 (3)可以增加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

(4)可以使得学生更勇敢、经常的表达自己。

156. 首先,教师的价值观影响教育内容。教帅的价值观既影响显性的也影响隐性的

第 14 页 共 22 页

教育内容。在显性教育方面,除了教师的价值观会直接成为教育内容之外,教师还会自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理解、处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突显一些教育内容,而相对忽略另外一些内容。在隐性教育方而,教师对课程以外许多看法的不自觉的流露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方式如师生间的互动方式也是教师价值观的体现,也会作为隐性课程的内容影响教育对象。

其次,教师的学识水平影响教育内容。教师的学问和见识水平高,对教材的领悟水平就高,呈现给学生的教育内容就会全面而深入。

最后,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教育内容。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育内容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教师的人格特征本身就是教育内容。教师的人格特征对教育内容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教师的人格特征会成为榜样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特征也影响他对教育内容的加工处理。

157. 简述教学作为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的原因。

答:(1)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2)是由教学途径的特点决定的。 (3)是由教育史上的经验教训决定的。

158.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教育方法作不同的分类。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

将教育方法分为“教学方法和教育(狭义的)方法”两类,然后将“教学方法”分为组织和进行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认识活动动机的方法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而将“教育方法”分为作用于学生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的方法,组织活动和形成社会行为经验的方法和执行调整、纠正和鼓励学生行为与活动的职能的方法。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教育活动的形态。巴班斯基的分类将“教学方法”与“教育方法”(狭义的)二分开来,有将教育与教学割裂之嫌。从学生认识活动的形态的角度对“教学方法”所作的划分,除了考虑“非教学”的教育活动形式之外,对教师活动形态的关注也较少。

159. 简述教育方法之间优化组合的原则。

答:诸种教育方法的组合模式很多,因教育过程的实际而不同,但总体上应当依据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最优化原则。

160. 奖励这门艺术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点:

(1)奖励的指向仅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

(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 (3)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

(4)无论何种形式的奖励,本质上都应是精神上的鼓励。

(5)奖励应当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体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也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

第 15 页 共 22 页

永因家长“不使学”而最终并没有成材的故事。

(2)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离开环境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性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方仲永五岁时,已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谓天资聪慧,但因其父只知“日扳仲永环遏于人”却“不使学”,致使方仲永十二三岁已“小能称前人之闻”,二十来岁已“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

177. (1)①关于美育的直接功能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我国学者认为:“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狭义的育美功能或美育的直接功能与美育概念的狭义与形式定义阶段相关。 ②关于美育的间接功能

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③关于美育之“超美育”功能

“超”是相对于既定的美育功能观而言。一般的美育功能观认为美育的功能无非在于审美观的确立、审美创美能力的发展,同时促进德智体诸育等,没有超出以上论及的两种功能(之和)的范围。而与这两种功能观对应的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美育概念。而与实质美育概念相联系的人生意趣和教育美学精神的审美追寻显然已经“超”出了原有的直接和间接功能范畴。

(2)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允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这表现在:①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②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③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且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

178. 答:本案中赵老师的劝告是讲教育方法的选择问题,赵老师偏重于运用奖惩法中的

惩罚手段来教育学生。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的问题有: (1)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

(2)惩罚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要避免那种主观和武断的惩罚。 (3)惩罚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

(4)惩罚的灵活性。不能刻板地使用惩罚手段,一是惩罚的形式多样化;二是因对象而异使用不同的惩罚。

179. 答: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在内的人,都得到高效率的发展。

180. 答:答案中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1)父母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吵,没有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2)母亲对孩了的要求不合理,并且父母的要求也不统一。

第 21 页 共 22 页

(3)母亲整天唠叨“某某人比你更好”,没有理解和尊重孩子。

(4)父母亲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不高,且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只沉迷于打麻将,当孩子犯错误时.只会采取简单的打骂。而母亲整天唠叨,对孩子管理过细,可以说父母双方都是教子无方。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本人的为人处世和以身作则是最为重要的。

五、论述题 (略)??

第 22 页 共 2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w7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