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2016年中考总复习
更新时间:2024-06-23 12: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桃花源记》历年中考题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016年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
3 桃花源记
侣俸中学 陶鸿中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语文常识 1、语音文字
缤纷( bīn fēn ) 豁( huò )然 俨( yǎn )然 阡陌( qiānmò ) 垂髫( tiáo ) 怡( yí )然要( yāo ) 邑( yì )人 间( jiàn )隔 语( yù )云 诣( yì ) 刘子骥( jì )
2、作家作品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记,古代一种文体。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我们还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
3、成语积累
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指人烟稠密。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怡然自乐:怡然:高兴而满足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无人问津:津:渡口。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二、常见考点 (一)词语理解 1、一般实词
1
缘(沿着,顺着)溪行 落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欲穷(穷尽)其林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悉(全部、完全)如外人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并(都,全部)怡然自乐 咸(全,都)来问讯 ..辞去(离开) 此中人语(告诉)云 ..
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太守 寻向(从前的、旧的)所志 ..欣然规(计划,打算) 往未果(实现) ..2、特殊实词 (1)通假字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具(通“俱”,详尽,仔细)答之 ..(2)古今异义
[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3)一词多义
[中] ①晋太元中(年间)
②中(中间)无杂树 ③其中(里面)往来种作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wéi动词、作为)业
②不足为(wèi介词,对,向)外人道也 [舍] ①便舍(shě动词,舍弃,放下)船
②屋舍(shè名词,房舍)俨然 [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劳作)
②设酒杀鸡作(做)食
[志] ①处之志(动词,做标志)之
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 ①寻(寻找)向所志
②寻(随即,不久)病终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意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之 .
欲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其林 .复前(名词作状语,往前)行。 .3、文言虚词
2
[其] (1)欲穷其(指示代词,那)林
(2)余人各复延至其(代词,他们,指桃花源中人)家 (3)得其船,随其(代词,他,指渔人)往
[之] (1)忘路之(结构助词,的)远近(2)处处志之(补足音节,无实义)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这)属 (4)具答之(代词,他们)
(5)闻之(代词,这件事) (6)渔人甚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二)翻译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三)理解默写
1、描写桃花林幽美自然景色的语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安乐幸福的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语句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三、阅读理解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一线贯之。
2、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1)世界变化大。(2)与世隔绝时间长。(3)外面的社会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人民生活痛苦。(4) 庆幸自己的社会和平安定。
3、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3
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4、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5、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幻世界,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6、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1)自然环境:美丽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平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3)生活状况:安居乐业;(4)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四、拓展延伸
1、《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1)“景”奇,环境优美宁静;(2)“人”奇,与世隔绝多年;(3)“踪”奇,再寻不见踪影。
2、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3、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4、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喜欢这种生活吗?为什么?
我不喜欢,因为桃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看起来和睦美好,但是不能与外界联系,消息闭塞,生活落后,不能与时俱进。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这里人们心灵是纯真和美好的,没有黑暗和不公,人们各尽其力,和谐幸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需要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五、中考题选
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200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语文试卷)
4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三、物质方面(富足)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2、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列举出二处来,并说说是何人所居。(2008年甘肃省武威市年初中语文毕业试卷)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 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9年湖南娄底市)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4.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问话的是渔人;也有人认为问话的是桃源人。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以课文为依据说明理由。(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答:
(答对一个要点即可)渔人:①这句描述的是渔人与桃源人交谈的一个情景。意思是说,在渔人问起桃源人时,桃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发问的是渔人。②桃源人当初是为了“避秦时乱”才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的,他们无心也无须打探外面的情况,所以,好奇发问的是渔人。桃源人:①因桃源人为了“避秦时乱”来到此地已经很久了,所以,既然渔人是从外面来的,所以桃源人也想从渔人那里了解一下外面的情况。②因渔人来自外面,所以,桃源人出于好奇,顺便向渔人发问打听。
5、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2011年福建省泉州市)
答:
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 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
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 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6、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2014年浙江省嘉兴市、舟山市)
答:
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
5
正在阅读:
《桃花源记》2016年中考总复习06-23
国家安监总局45号令《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06-04
打水仗暑假日记10-29
关于诚信的宣传口号03-15
医院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材料02-2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证记录11-25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01-12
公选课试题2015-12-107-27
烟气中CO2捕获技术与进展09-30
影楼七夕活动策划方案2018(2)10-2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桃花源记
- 中考
- 复习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