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唯一版)

更新时间:2024-06-20 17: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 一.青少年期

个体发展包含三个领域:

身体发展:身体、脑、感觉能力、动作技能及健康 方面的发展

认知发展: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等心理 能力的发展

心理社会性发展:情绪、人格及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 1.青少年期(adolescence)

11、12---17、18岁。处在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又称青春发育期,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

2.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最主要特点

--过渡性(青春期的开始、高级思维的出现、向新的社会角色过度) 3.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物学因素:遗传方面、生活方式方面

如饮食、锻炼等特点,为发展提供所必需的原材料,也为发展设定了界限条件。 心理因素: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内在的认知、情绪、人格、知觉及其相关因素。反映了塑造的特点如,可能性、个别差异等。 社会文化因素: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如何相互作用,彼此的关系如何等。

这些影响因素是交互作用的,且在生命的不同时刻,它们的特定组合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关键。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心理发展的主要规律 ⑴ 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质中又包含旧质,每个阶段占优势的特质是主导该阶段的本质特征。

发展是多层次、多水平的,而非单一的、孤立的。每个阶段具有独自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每个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称为个体心理年龄特征。 ⑵主动性与被动性

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1690)提出,儿童像一块白板,由社会来?书写?; 18世纪法国的哲学家卢梭则认为,儿童是先天的?高尚的原始人?,会按照自己的积极的自然倾向去发展。

青少年:有自己的气质特点、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探究性的独立的个体,主动的个体,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被塑造。重视鼓励、开发个体的?优势领域?,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 ⑶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发展的特点有相对稳定性,即早期行为可以预示以后的行为。但有个别差异。 如,早期好攻击的人,到青少年期以后可能爱挑衅;有些利他行为在各期的表现则

第 1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不一定。在年龄阶段方面,同一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又影响稳定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发展的整体加速与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⑴ 身体发育快:两个生长高峰期:受精卵发育-1岁;10-20岁;女生11、12岁,男生13、14岁发育再次加快,持续3、4年后再次下降。最大变化性成熟(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直接影响导致心理变化。如体内激素变化,其激活效应对青少年更具唤起和兴奋作用并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间接影响主要通过个人、社会对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发生作用。即身体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不是变化本身,而在于对变化意义、重要性的解释,及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识。

⑵经历心理上的重大变化,称?第二次出生? 认识能力进入一个新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本质的进步。具有的知识和成人相差无几。但:阅历浅,实际经验不足,想法脱离实际。认识能力显片面,新颖却肤浅,常常是非界限不清 约翰逊(W. Johnson):思维表现出自我主义、过激主义、 虚无主义、不合理主义。 情感:情感丰富、精力充沛、体验多样,控制力提高,情绪有隐蔽性。但:有冲动性、摇摆性,做事鲁莽,爱感情用事

自我意识:进入新阶段,能力水平提高,内容丰富、深刻,独立意识明显。但:自我调节、控制力不强,自我认识有表面性,评价有具体性 ⑶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进入到关键期 道德面貌、自我概念、自尊心、情绪、意志品质、创造性等都比以往任何时期发生的变化大,独立意识出现使其与成年人的关系难处,与同龄人的友谊增强。人格急剧变化和逐步定型阶段。价值观逐步形成。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但:还缺责任感,易表现反抗性,品德处在形成伦理期

身、心、社会发展不平衡,集中体现在生理成熟超前于心理和社会的成熟。 2.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 儿童模式被打破,成人模式没完全建立;急剧的转变承受着成长带来的矛盾与压力。 ⑴青春期的萌动与社会规范的矛盾:性生理的成熟带来身体变化和?性的困扰? 表现:对异性的好感、爱慕及追求,与社会的性行为规范矛盾,加剧其内心矛盾 ⑵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独立意识是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青少年期独立意向十分强烈,摆脱成人管教和自己幼稚的过去,即?心理上断乳?,客观上又有依赖。 ⑶闭锁性与要求交往的矛盾

性成熟和自我发现使表露于外的东西减少,有闭锁性。但:又怕孤独寂寞,希望有人理解。不断寻找能推心臵腹倾诉的知己。 ⑷言行不一的矛盾

把自己作成人,愿意通过帮助别人显示自己能力。但:思想、行为易受情境制约 缺乏时间紧迫感,缺乏意志力和责任感。应善待,不要都看成不诚实。 ⑸自傲与自卑的矛盾:常凭借一时的感觉评价自己,起起伏伏 第二节 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第 2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一.家庭影响

通过家庭习得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和各种行为模式。 1.家长自身特点

文化素质、父母个性与行为 2.亲子关系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教养模式: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权威型是较、理想的教养模式 3.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情绪气氛等) 二.学校影响

1.教师的影响:教师的个性、教学教育风格等。 2.教学与课程:课程的丰富程度、课外活动的多寡等 3.学校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学风、校风等)

三.同伴关系:在同伴关系中寻求归属和依托,寻求自我成长的参照,获取各种经验 1.青少年的友谊

有较大的稳定性与内在性,外部因素的影响减小;多由内在兴趣、爱好的相投,思想、情感的共享而确定;有性别差异:男性交友广、强调相互间的理解,能互利互惠 ;女性交友范围小,内心体验细腻 2. 同伴群体:喜结伴成群

3. 业余活动:复杂多样,影响大 四.传播媒介与社会文化

1.传播媒介:多样性、多面性

2.社会文化:习俗、规范等,渗透、评价、约束、期望等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题 一.认知与思维的发展 二.自我的发展

青少年期的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自我是个体稳定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并影响着个体道德判断及价值观的形成。 三.亲密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恋,先在同性同伴中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是青年早期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 沙利文认为,人生第二个十年中亲密感构成了个体最重要的社会性需要,满足就获得安全感,反之焦虑感发生。 四.道德与价值观

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人生价值观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点,如倾向于集体主义、平等主义等。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即主要处在某阶段时,某些时候,又会在较高或较低阶段进行推理,具有不稳定性和发展性特点 五. 性及性别化的发展

性研究涉及:性生理、性心理和性行为。性生理是性心理的基础,性行为是性心理的后果,性心理是性的核心。性心理的发展集中体现为,性意识、性欲望、性情感及性梦等性心理活动。青少年期各种性心理现象并非同时出现,存在发展的先后顺序。性别的社会化发展主要涉及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四节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观

第 3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自二十世纪初霍尔开创了青少年心理学的先河后,在90多年的发展中,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呈现的特点是: 20年代前,美国:霍尔的心理复演说、霍林沃斯的心理断乳理论;德国:彪勒的肯定、否定期理论,斯普兰格的心理第二次诞生理论。30年代后,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勒温的?场论?、华生的?刺激-反应?论、皮亚杰的发生论、班图拉的社会学习论 一.霍尔的心理复演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1904年的《青少年心理学》问世(《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提出了他的心理复演论。他认为,人的心理是不断进化的,而且还在进化。个体的发展只是人类种族进化的复演过程。提出心理发展的四阶段:婴幼儿期(出生-4岁)复演着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童年期(4-8岁)复演着原始人的渔猎时代(捉迷藏);少年期(8-12岁)复演着人类的蒙昧时代末期和文明时代初期(实践、训练自己);青年期(12-25岁)则复演着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狂风暴雨期 (动荡起伏,充满矛盾)

一.霍尔的心理复演论

一切发展都是由生理(遗传)因素所决定,环境的作用极小。发展具有一种不变和普适的模式。应宽容和允许青少年精神上的发泄(正常、不可避免,到达下一阶段时会自行消失)

特点: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把个体心理发展看作是一系列复演种族进化历史的过程。个体心理的发展层次与种族发生的进化层次在本质上是相对应的。

二.格塞尔(Gesell,A.)的成熟论 格塞尔认为,心理发展是生物成熟的结果,有文化影响,但影响不能改变成熟的程度。1929年所做的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他选择同卵双生子作被试,当成长到第46周时(约10个月),对其中之一(用T表示)进行爬梯训练,而另一个(用C表示)不给予训练。当训练结束时(满1岁),T爬梯的能力已有不少长进。而对C的测量结果表明,她的爬梯能力没有长进。即,在她们满1岁时,T和C在爬梯能力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随后对C进行2周的集中训练,到第55周时,T和C在爬梯的速度与敏捷性方面已没有什么差异了。 结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即成熟—学习原则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S.Frend,1856—1939),奥地利的精神医学家,重视无意识研究 1.人格结构观。用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心理活动与其发展的关系。本我是无意识结构部分:最原始、本能、强有力的部分。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重要。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即个体学会约束冲动、考虑行为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即自我。自我满足?本我?的正当欲望,帮助?本我?获得满足。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按照理性原则运作。个体心理发展取决于三种我的交互作用。当它们平衡或和谐时,心理顺利发展,否则出现心理冲

第 4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突或疾病。 2.人格发展观

将性本能看作是人类活动的动力。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也包括使身体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个体与生俱来一种强烈的内驱力,即性本能-力比多(libido),本质就是追求性欲的满足。然而社会不容许其随意发泄,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整个人生的重要经历。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发展阶段说(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口唇为快感中心)肛门期(1-3岁,排泄解除压力而快乐,注意便溺训练)生殖器期(3-6岁,模仿同性别者,以异性别者为‘性恋’对象)潜伏期 (6 –11、12岁,性冲动暂停,转入对环境中其它的关注)青春期 (11、12之后,异性恋行为明显,力图独立等)

青少年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青少年只有通过发展,学会应对青春期的强烈的性别感受的方式,同时学会在家庭与同伴间保持适当的、社会可接受的平衡模式,才可能控制这个狂风暴雨的时期。

特点:认为性欲起源于婴儿早期,过分强调个体的早期阶段,尤其是五岁之前,父母对其性驱力和攻击倾向的管理方式对一生发展,对其健康人格的发展非常关键。如,儿童在某发展阶段无法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出现过度满足,就可能发生?固着?。口唇期的固着可能导致成年期非常喜欢吃东西、说话、咀嚼口香糖等。 四.艾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论

?艾里克森(E.Erikson)修正了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整合了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发现的结果,认为发展是由内在的成熟和外在的社会要求交互作用决定的。

?发展持续人的一生,是一个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自我?±不是调节?°本我?±冲动与?°超我?±要求之间的关系,而是每一阶段都要完成一项心理社会性任务。每一项任务都会产生冲突,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如果冲突得以解决,一种积极的品质就会在个性植根,进一步的发展就会开始;如果冲突持续下去,或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自我就会受到损害。 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

1.婴儿期(从出生——两岁):主要任务--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便对周围环境产生基本信任感。反之,便产生怀疑感。 2.儿童早期(2岁——4岁):主要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要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7-12岁):主要任务--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 自我同一性:认识自己是谁,社会地位,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成为理想的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和连续之认识体验,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同异等

6.成人早期(18-25岁):主要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成人中期(25-60岁):主要任务--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 5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8.老年期(60岁之后):主要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五.行为主义学习论

基本观点:发展是学习的结果,是对环境的适应;发展是连续的、量变的,关键是寻找可以决定行为重复发生的事件。操作行为主义认为强化能影响行为发生或学习的概率。正强化(行为后得到满意的结果)能促进行为的再发生;负强化(表现行为从而可消除厌恶刺激)也能促进行为的再发生。 六.社会学习论

班图拉(A.Bandura)强调: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1.观察学习的特点及类型

特点: (1)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2)并不依赖直接强化 (3)具有认知性 (4)不等同于模仿 基本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2)抽象性观察学习(3)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2.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

(1)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2)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

(3)动作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4)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1.皮亚杰(J.P.Piaget,1896-1980)的发展观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人的认知结构是人通过对客观现实的适应逐步建构起来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通过行动不断自行构建而成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认为儿童的思维既非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自后天的经验,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根据生物学的观点,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儿童对环境的理解和组织方式都有一种根本的变化,每一阶段都会形成更为复杂的推理方式。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动作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以心理表象,即物的图象进行思维;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操作,可逆、守恒、系统。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符号思维、逻辑性。认知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顺序不可改变,但有个别差异。 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制约。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是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

第 6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出现的,如感觉、知觉、机械记忆、情绪等心理过程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在于以?心理工具?,即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诸如思维、有意注意、逻辑记忆和高级情感等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符号的运用不仅使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而且在儿童个体发展中起着同样的作用。

低级心理机能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高级心理机能则是人类独有的。 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最近发展区:第一种水平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它是指儿童在独立的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学习期限应该分为最晚期限和最早的最佳期限。过早和过迟的学习均不利于发展。教学需要以成熟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只有在此时施以适当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心理发展

第二章 青少年青春期——生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青少年的生理变化

1.身体外形的变化(人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 1)身高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前,身高的年平均增长量为4.74厘米,进入青春期后,为6.38厘米。 女生发育一般早男生两年左右,9岁进入快速期,持续到15岁左右,17岁后增长减少;

男生11岁开始快速增长,13岁后明显高于女生。到16-17岁,青少年身高增长减慢,18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 2)头面部的变化 由童年期的头大身小逐渐发展为头身比例协调,并且童年期的面部特征逐渐消失,如嘴变宽变厚。

3)体重的变化:9岁前男女相差无几,每年平均增长2.38公斤。9岁后,女生快速增长,12-13岁达到高峰,14岁后增长速度下降。男生一般在13岁前后超过女生,平均比女生重3.4公斤。男生到15岁后增长速度下降。体重变化反映脂肪的沉积、肌肉的发达、内脏的增大,及骨骼的变化。15-18岁,各项指标先后出现增长速度减慢、减缓,到18岁末接近最高值。身体快速增长要占有一定能量,易使其出现疲乏、困倦等现象。注意科学的起居习惯。 2.器官机能的变化

心脏:14-15岁时,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纤维已发育健全,重量和密度成倍地增长,同时心率与脉搏减慢,心脏负荷降低,能有效调节心脏活动; 19岁血压趋于稳定,达到逐步成人的协调状态。

肺与呼吸系统:肺的发育速度增加,如肺活量增大。12岁时的平均肺活量为1728

第 7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毫升,18岁时达到2283毫升;14岁后是呼吸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

肌肉力量增强:12岁时男孩的握力是21.62公斤,18岁时为42.68公斤;女孩12岁时为19.01公斤,18岁时为26.36公斤(2007)

脑与神经系统:13-14岁后,大脑发育基本成熟,也是第二次(第一次5-6岁)脑电活动变化的飞跃期,具体表现为感知灵敏、记忆和思维能力快速提高。注意脑的休息、营养、氧供应等。

3.性的发育与成熟: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主要表现在(1)性激素的增多;(2)性器官的发育加速;(3)性机能的发育三个方面。

第一性征,即性器官、性机能的发育成熟

一般女生的性成熟比男生早1-2年。男生13岁开始显著变化,15岁左右发育成熟。女生生殖器发育从11-12岁开始,月经初朝平均年龄(2007,北京地区)为12.24岁,1962年为14.16岁。

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等;女性主要表现为嗓音细润、臀部变大、体态丰满等。 身体发育成熟有加速现象。 性意识的发展研究认为:初二是一个关键转折期。女生比男生的身体成熟早些,但性意识的发展上男生比女生快。 第二节 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一.心理矛盾

1.生理成熟与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 身体外型的?成人化?与扮演新的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产生不适应感。性成熟对情感体验的危机,产生压抑感。 2.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与幼稚性同时并存。

渴望参与社会生活,渴望得到社会尊重;但是思维方式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情感缺乏深刻性与稳定性,意志不坚定,社会经验欠缺。 二.心理结构的内部的不平衡性

反抗性与依赖性共存、闭锁性与开放性共存、勇敢与怯懦共存 高傲与自卑共存、否定童年但又眷恋童年 四.青春期特定生理事件的影响 1.女生对月经初潮的心理反应

A. 月经初潮是女生走向成熟的信号标志B. 月经初潮对女生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和个人关于月经的了解,较少源于此时的身体经历。C.月经初潮对女生影响积极或消极,与她们对其的准备有关,即所具备的知识。 2.男生对首次遗精的心理反应

A. 一般男生不会与父母或朋友谈及自己的首次遗精。但也有文化差异。B. 一定的心理准备是积极反应的条件。 五.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社会文化、他人评价、自我感知强烈的影响早熟与晚熟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早熟、晚熟对青少年影响有性别差异。

第 8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1.男生中的早熟与晚熟

一般,早熟男生约占20%。早熟男生刚好与女生的发育同步。

积极影响:比晚熟男生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如:在受欢迎程度、自我评价等。 消极影响:青春期前的准备短,应对技能发展不及晚熟者完善,应对社会环境与解决各种问题方面僵化或多些顺从,少些灵活性(儿童中期和前青少年期是应对技能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易少年老成,甚至抑制青少年的创造性和冒险行为。 2.女生中的早熟与晚熟

A.早熟女生因与同伴发展不同步,多遇到适应困难问题,易处于不利地位。B.易有更多的情绪障碍。如自我形象低、压抑、焦虑等。且多与其对自身体重感知有关。此外,是否产生消极影响还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有关。C.易卷入不良活动。因其更可能寻找年长的同伴。D.女生对其成熟时间的知觉与实际成熟时间并非一致,且对其行为与情感影响更大。即感觉自己是早熟者易主动为成人活动做准备,如酗酒、抽烟等。

3.不合时宜的成熟

?另类?假设指由于青春期开始的时间不合时宜(早熟或晚熟),给青少年适应带来困难,于是这类青少年被视为社会性发展的?另类?。

?发展阶段终结?假设 认为,早熟让青少年很容易遇到发展困难,引发他们的某些角色和活动,而这些角色和活动所需要的技能还没有在他们身上形成。

一般,早熟男生、晚熟女生较之晚熟男生、早熟女生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但这些影响特点关键是其所在社会文化对青少年早熟、晚熟的态度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三.青少年的心理性别

青少年期是心理性别的一个强化期,即关于男女性的刻板印象进一步提升,更走向传统的性别认同。青春期的开始,男女孩与心理性别有关的期望会日益深化,他们之间的心理及行为差异变得越来越大,迫使他们服从传统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压力也在增加。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发展会出现波动,呈近似字母?N?型的趋势, 11岁后达到一个顶峰,之后下降, 14岁左右再次上升, 18岁后稳定。 心理性别的影响因素 A.生物学因素:青春期的变化促成青少年的性别态度和行为的整合,也是向社会化主体(父母、同伴、老师等)发出了信号。进化适应促成了心理性别的差异。 B.社会的影响:心理性别不决定于生物进化的潜质而受塑造影响。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等传递的心理性别信息

C.认知的影响:青少年会对心理性别进行主动建构,依据自己的认识进行。 第四节.对青少年自我形象等方面的影响 1.自我形象:身体形象是影响青少年自我形象的重要方面之一。对自己身体形象态度有性别差异。女生的不满意增加,男生多变得满意。研究发现,青春期会导致女生自尊适度降低。多出现在有月经、开始约会等六、七年级女生中。青春期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

评判标准:评判标准多是对父母、媒介、文化传播传递给青少年的社会标准和期望的折射。受其知觉范围内自我形象标准的影响。如同伴群体内身体形象的标准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形象。 2.情绪

第 9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A. 青少年情绪较易受生理变化的影响,更情绪化、喜怒无常。变化多与激素水平的变化有直接联系。青春早期激素水平的迅速提高会增强青少年情绪的敏感性、冲动性、攻击(男生)和压抑(女生)。激素水平的影响主要是源于情绪快速的波动而不是量增加。B.青少年情绪波动与环境因素有关,也与所从事的活动密切相关。 3.家庭关系

青春期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增大,冲突增多。这种状况有进化基础。如,在猴、猿中也存在。

亲子关系变化主要表现为消极事件增加,如抱怨等积极行为相应减少,如支持、微笑等。研究认为,主要受特定生理事件的影响,且在早熟、晚熟者身上同样发生。

第三章 青少年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概述 一.含义

1.情绪、情感: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关系的反映。情绪有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基本情绪与自我意识情绪。 达尔文描述过情绪的生理进化基础:面部表情是本能,各文化共同,包括动物。基本情绪高兴、吃惊、生气、害怕的表情一致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尤其是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但情绪表达规则不具跨文化普遍性。即生物进化赋予人类情绪,文化与个性的植入提供了情绪体验的多样性。

2.情绪的作用

适应作用,适应生存的一种心理工具。用它来改善人的生存、生活条件。 动机作用,是基本的动机系统,对驱力(启动)起放大作用。

组织作用,影响知觉的选择,影响并调节记忆、决策、推理和问题解决 交流作用,可协调人际之间的关系。如用微笑表示友好维护人际关系等。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情绪识别能力发展特点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情绪体验先产生,随着教育、经验的积累,识别能力才逐渐发展起来。10-14岁,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进入快速发展期,高中阶段趋于成熟。随着表情识别的发展,运用和控制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2.情绪自主即表现在情绪情感上越来越独立于自己的父母。如,更强的自我依靠、主动性;对同伴压力的对抗;对自己的决定和活动的责任感等。这对青少年塑造独立自我认同有一定意义。 3.情绪体验的特点

1)情绪体验具有易感性、丰富性

情绪强度常与引发的事情完全不成比例。很小的事情也可引发脾气。(即一种防御机制表现,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 2)情绪体验易起伏波动

青春早期,情绪起伏增加。喜怒无常/常生闷气/不会表达 3)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情绪来源丰富、经历的层次、种类、强度丰富

第 10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4)初中生易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日常情绪体验中,通常初中生体验到的消极情绪比儿童更突出,但到高中决阶段有所下降。研究显示,在5-9年级中,非常愉快的感受下降了50% 4.情绪表现的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

青少年初期情绪活动多具有外显性、到高中阶段内隐性加强、学会注意情绪表达适当性表现,是适应能力的表现。 5.情操的发展

青少年高级情感的发展处于十分丰富又复杂的时期。多表现出:矛盾不定,错综复杂特点。如,易动感情、重感情,爱憎分明,又摇摆易变。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层次上:有 三水平,直觉式、形象式、理智式。在青少年后期,理智式在道德感中起主要作用。内容上:爱国、集体、荣誉、责任、友谊、内疚、同情感等。 第三节 青少年情绪与自我认同

青少年的情绪与其自我认同的状态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自我认同状态与心理发展和情绪发展中稳定的个体差异模式相关。

自我认同完成者:有积极的适应模式、较突出的共情能力、少敌对性、能有效调节情绪、能与他人形成亲密感及归属感。

自我认同延迟者:焦虑水平高、难以调节情绪、易处于慢性的高压状态中。 自我认同早闭者:焦虑水平低、因其服从于父母提出的角色与价值观,所遇到的焦虑和冲突少。 自我认同扩散者:面临发展困难,多表现随意的生活方式易显厌烦、悲伤、缺乏动机,在成年期易出现心理病理学父母的问题 第四节 青少年的亲密感

一.含义: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依恋,外在表现为建立了亲密关系。青少年期亲密感的获得在其一生的心理发展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其自我同一性建构和社会化发展的进程。

二. 特征:关心对方的身体健康状况、自愿向对方敞开心扉,吐露隐私或敏感性话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动

三.功能:健康的亲密同伴关系有利于自我同一性的建构、性别的社会化(从同伴处学习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如身体变化产生的疑虑、如何处理异性同伴间的关系等) 依恋与爱 依恋是两人间亲密情感的纽带。青春期依恋有与父母间的、恋人间的。

对父母的依恋可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能力并影响其幸福感。主要表现在自尊、情绪适应与身体健康等特征上。安全依恋的青少年较少出现问题行为。与父母建立有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其与同伴的友谊关系间也正相关。安全依恋的青少年被称作安全-自主型。依恋类型与成年期关系模式间存在联系。三种不安全依恋 1.淡漠-回避型

一种否认依恋重要性的不安全依恋。这类型与养育着持续拒绝依恋个体的需要有关。 结果:父母和青少年保持距离,降低父母对其的影响力。多与青少年的暴力侵犯行为联系。

2.迷恋-矛盾型

第 11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一种对依恋经验过分迷恋的不安全依恋。多因父母不能经常陪伴子女所致。 结果:显著的依恋寻求行为,同时混合着愤怒情绪,和父母矛盾大,影响健康发展。 3.未解决-混乱型依恋

不安全依恋的一种。多有不寻常的高水平恐惧,并伴有迷失感。多因父母去世或父母虐待所致。 约会和恋爱关系

青少年也通过约会和恋爱关系导致依恋产生。但青少年约会更多成为

一种消遣娱乐形式、一种成就和地位的来源以及一个学习亲密关系的机会。 对青少年的影响

恋爱的强烈情绪会使青少年进入一个现实感降低的世界,使其难以思考其它事情。但也为可能的成长、成熟提供资源。学习控制中心情绪能给青少年带来能力感。恋爱关系通常与青少年的情绪体验相关。女生报告多于1/3的强烈情绪的产生归结于真实和想象的恋爱关系,男生为1/4.进行约会的青少年比不约会的有更多外化问题,如犯罪,出现更多服用药现象、性行为等;但进行约会的青少年更为同伴所接受,被认为更有身体吸引力。文化对约会有很强的影响。 第六节 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与情绪调节 一.常见的情绪困扰

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在心理整合的持续性环节和统一性环节出现暂时的混乱,因而导致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

?心理整合的两个环节:

(1)持续性环节: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从过去发展变化到现在,并延续到是将来; (2)统一性环节:自己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 一般认为,个体要到25岁或更晚才能完成心理整合,达到心态的稳定和平衡 ㈠ 初中生烦恼突然增多

1.外观形象的变化,致使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 2.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 3.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在同伴中应有的地位(优秀者与非优秀者的困惑) ㈡自卑感:青少年自卑感的特点:自我评价过低、泛化、敏感性与掩饰 ㈢ 焦虑:适应困难产生焦虑、考试焦虑

㈣ 抑郁: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

㈤ 孤独:研究发现,青少年晚期是人生中最孤独的时期之一。一方面,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主观上对独立的渴望,但能力的有限性,却不愿得到别人的帮助。另一方面,可能与他们产生了亲密感需求,但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社会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有关。

㈥ 压抑:由于需要、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二.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情绪品质

1.指导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特点

2.预防青少年的高焦虑状态、增强应付外部要求的能力、适当调整自我期望 3.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4.教给其自我调节的具体方法。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问题、改变认识角度、

第 12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合适的宣泄等

第四章 青少年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概述

1. 人格指促进个体行为一致性的持久的、内在的心理特征系统。或个人持续的个人特质;一贯的个人特点。

特质论认为人格包括广泛的性情,这些性情被称为特质,特质会产生特征(特定)性的反应。特质是人格的根本单元或基石。如,爱交际而友好的或霸道而武断的。特质论强调人格的稳定性。认为,人格是特质-情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2.基本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社会性,受社会文化影响、稳定性

人格变化的两种情况:人格特征随年龄增长表现方式有不同。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环境、机体变化可影响某些人格特征 二.青少年人格的发展

1.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自我,即一个人全部特质的总和;人格的核心。 自我内部的矛盾。在不同的关系背景下将自我的概念区分成不同的角色,并可感到在不同自我间存在显著的矛盾。如,我虽情绪化但善解人意、虽长得不好看,但有吸引力等。青春期早期这些矛盾易导致内部冲突;中、晚期开始理解为什么有相反特质,能将矛盾看作是一种适应性,并逐渐形成自我同一

形成个人的自我认同需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价值观的确立、职业的选择、令人满意的性别认同的发展

自我认同发展的消极后果是?角色混乱?。 2.青少年人格动力系统的发展

人格的动力系统影响人以不同的态度和积极性选择、组织行为 需要(潜意识)--人格的原动力 动机--行为的起点,直接动因 理想--人格的奋斗目标 理想的发展趋势:随年龄增长,社会影响、学习兴趣影响增大,家庭、学校教育影响下降。认识水平方面,从具体形象理想发展为综合理想,再发展为概括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构建与确立 3.青少年人格调控系统的发展

人格调控系统由自我意识构成,维持人格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调节人格发展的性质、速度和进程等

调控系统特点:青少年比儿童有更多的自我意识,更关注自我认识。常出现青少年自我中心---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战胜的

有两种社会性思维表现:假想观众。试图获得关注和为?处于舞台上? 而努力;个人神话。自己独一无二,他人都无法理解其的真实感觉 4.价值观的确立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价值观的核心是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价值观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制约。

第 13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尚未形成价值观;初中阶段,价值观开始萌芽;高中阶段初步形成尚缺乏稳定性

具体表现: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把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

第二,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即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

第三,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即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

第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5.初中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个性结构的不平衡性:自我意识高涨的同时产生消极心理,情绪表现在两极之间波动,渴望尊重的同时有反抗权威

个性特征的偏执性或极端性:体验丰富而偏执,内心关注但表现冷淡 三.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特点 1.自我意识的含义

指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与体验。 构成:从内容:生理我、社会为、心理我 从观念:现实我(真实我)、理想我(可能我)、投射我 从活动形式: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主要表现有: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向的发展、有了解自己的强烈愿望、自我评价日趋成熟 3.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期

A.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特点:关注自我形象和自我体验,在个性上表现出主观偏执和片面

B.高中生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基本特点: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能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部分、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变化。开始根据个人的信仰和标准来看待自我,而不是根据社会比较

自我概念的典型特征:常常以相互矛盾的方式描述自我。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在不同背景中有不同的表现。如,分别与同伴、老师、父母在一起时,对自己的看法不同,常会做出虚假的自我行为,即行为方式不是真实的自我表现。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取决于行为的动机。

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是身体外观形态上的特点;认知水平;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是同方向的。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也是影响自我概念性质的一个因素

第 14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2)自我评价方面。初步具备了自我评价能力,不很稳定;初中生多是从别人的评价过程中建立对自己评价的准则。高中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增强,并趋于稳定自我评价渐趋成熟。但高中生在自我评价的发展上表现出个体差异,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相对而言,高中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以导致他们行为表现上的自负,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评价与实际表现渐趋一致。自我评价的高低影响自尊心(自己尊重自己的体验)的发展。 自尊。自尊指对自我的整体评价,也称之为自我价值感或自我形象。

相关研究发现:自尊与学生学习成绩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即高自尊不一定带来好成绩。高自尊的个体有较强的主动性。既可引发亲社会行为,也易于出现反社会行为。自尊与幸福感间相关很强。青春期的整体自尊与外貌特征相关高于学习能力、社会认可、运动能力等。

自恋。指采用一种自我中心、自我关注方式对待他人的现象。高自尊的人易自恋;自恋实际是借此保护自己不确定的自尊。 自尊的理论

自我决定论。认为胜任感、归属感和自主感是人类的三大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对自我动机、适应和统一性有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导致个体自尊水平的高低。 恐惧应对理论。自尊是文化建的产物,依赖社会认可,自尊从本质上讲是防御性质的,其作用是以缓冲人类最本质的恐惧。

人际关系理论。人类天生有一种社会归属感的需要,希望将自己融入到某个社会关系网络中,而自尊是衡量个体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尺,个体会在社会排斥和接纳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提高或降低其自尊水平 自尊的形态:

基本自尊。经由人类发展经验和有意义的他人的认同反应而来的,是自我价值中稳定的中心,也是自尊的中心

情境性自尊。自尊中可以修正的部分,会根据每天经历事件的不同而调整个体的自尊程度

假性自尊。个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当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对个体产生威胁时,个体会试图保护自己 自尊的发展。通常,自尊在青春期时下降,20多岁后又上升,30多岁平稳。研究表明,我国初中生的自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初二的学生自尊开始极其显著的降低。一般,男性自尊高于女性。性别差异出现在青春早期。一年级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之后女生低于男生。有研究显示,青少年的自尊有代际效应(即受个人出生时间或同代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的自尊高于60、70年代的大学生。可能与自尊运动、学校对自尊的积极鼓励相关。太多的空泛表扬也可造成学生的自尊过度膨胀

自尊改变。自尊改变过程有四方面的影响:有意义的他人、社会角色期待、心理发展关键期、沟通应对模式

青少年自尊改变受生理因素、教养方式、学校因素和成败经验等的影响 3)自我体验的发展:敏感、强烈、具有隐闭性、两级性。

初中生的自我体验多与外貌、行为特点相关如,高矮、胖瘦

4)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控制力获得进一步发展,并不完善。小学生的自控力多表

第 15 页 共 25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vm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