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相伴,用相随” - 外语教学核心理念

更新时间:2024-06-01 03: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相伴,用相随”——外语教学核心理念

——作者:廖海燕

今年6月,我参加了“2012年广东省中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在第一阶段(6月12日-21日)的十天理论学习中,我受益良多。来自广州各大高校的教授们给我们上了很多精彩而令人启发的课,他们从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和角度向我们传授了很多我们一线教师比较缺乏的理论知识。从他们的专题讲座中,我得到了很好的启发和很大的收获。在这些讲座中,我特别喜欢以下几位教授,因为他们的课都有其非常独到的地方,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有些理论对我来说完全是新的,很有启发性。

一、夏纪梅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依托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

6月14日上午,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的夏纪梅教授给我们作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依托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夏教授的讲座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她不是像一般的教授那样,从头到尾侃侃而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们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我们把我们的理解向全班汇报,最后她才总结。夏教授基本上全盘否定了我们对课堂和教学的理解,然后从另一个异于传统的角度,颠覆性地给我们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课堂?”“课堂有什么?”“课堂的变化?”“课堂与教师?”等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她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对这些传统教学观念的颠覆性理解。这种颠覆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课堂观念认为:教学是?? 夏教授的新观念认为:教学是?? 先知后行 行中知 先教后学 先学后教 先输入再输出 先输出再输入 学生无知 学生有知 课堂是讲堂 课堂是学堂 教师提问 学生提问 教师讲解 学生讲解 教是主体学是客体 教学双主体 众随一 一随众 这其中,给我震撼性最大的,是我们传统地认为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所以课堂是一个讲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而夏教授认为课堂是学生的学堂,主体应该是学生,所以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非教师的“教”。这也就从根本上解析了为什么我们说有效的课堂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如果这种根本认知被颠覆的话,后面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也会随之产生改变。正如夏教授所说,观念的更新才会带来行动的更新。

二、刘建达教授:“语言测试与高考”

14日下午,也是一节非常有启发性的讲座。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刘建达教授、博导给我们讲了“语言测试与高考”方面的内容。刘教授是高考出题的研究专家,多次参与广东省高考出题,也指导学生进行高考出题。现在很多出题人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在语言测试与高考这个方面他确实是非常专业的。刘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some aspects of language testing;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 in MET; some skills in writing MC items.他从理论上给我们讲解了语言测试的种类,一份好题的标准,出题的步骤操作等。最重要的是,他通过简要介绍高考的出题过程,纠正了一些我们一线教师常存在的误区,如猜题。现在社会上有些所谓的专家经常标榜自己很有经验,能根据去年考了什么题型而猜测今年会考什么题型,如去年考了议论文,今年肯定不会再考等等。然而,这些猜测在刘教授看来基本上都是“无稽之谈”,因为他知道高考出题不存在这样的规律。刘教授特别强调高考题是永远不会被猜中的,我们一线教师也不要盲目地总结归纳我们自以为的“高考出题规律”。他说,高考出题本身就不存在跟以前的高考之间形成什么规律,高考出题都是按照考纲和出题标准着眼于现在的。所以,刘教授给我们的建议就是,根据考试大纲,该教什么就教什么,该培养什么能力就培养什么能力,打好英语的基础,怎么考都不怕。他还针对高考中的各个题型,给了我们一些教学建议,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简直就是如获至宝,非常有指导意义,我们收获很大。刘教授还稍微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出一份好试题的方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三个小时的讲座也没能给刘教授提供足够的时间来讲解他原计划中的第三点内容——如何编MC(multiple choice)题,而这也正是我所缺的正需要学习的地方。非常可惜!

三、王初明教授:“外语学习语境与外语教学”

18日上午的课又是我很喜欢的,让我收获很丰富,让我有恍然大悟之感。主讲人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王初明教授、博导,题目是“外语学习语境与外语教学”。我们最受教的地方是,王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新的外语学习理论,叫“学伴用随”原则,全称是“学相伴,用相随”。它的定义是,学过的语言知识能否用出来,用出来是对还是错,均决定于语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与什么语境相伴。这就引出一系列的概念:语境,语境补缺,互动协同,拉平效应等。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些新理念,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通过王教授的分析,我们终于从根本上知道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出现“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就是因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没有正确的英语语境相伴,那么在外语使用中,大脑中强势的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进而激发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式,导致母语迁移。而母语迁移一般都是负迁移多于正迁移的。这样,当学生没有掌握一个词的正确运用语境时,母语就会介入,导致“中式英语”的出现;而在这英语知识和汉语语境知识交错时,学生就会产生混乱,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那么就变成了“哑巴”。所以,王教授建议我们要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外语,尽量避免母语的介入干扰。

王教授的这个理论和这些概念帮助解析了很多教学中的困惑,如“为何英语角总是难以坚持下去?”等。为何英语角总是难以坚持下去?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我也总在问自己。

根据王教授的“互动协同,拉平效应”理论,学生学习中通过互动可以达到协同,进而达到拉平的效果。因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更高水平的人或知识作为学习的动力,所以,在英语角中,由于学生的互动对象始终是差不多同水平的同级学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种互动就没有了吸引力,因为他们无法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找到更高水平的能产生拉高效果的人,如老师亲自跟他们聊,或者更好的,找到Eenglish-speakers. 对于我们英语学习者来说,一个Eenglish-speaker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英语语境,有语境,学习才有可能!

本文由东莞家教网http://www.dgqjj.com上传于百度文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us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