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三大柱式

更新时间:2023-10-11 22: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柱式是指一整套古典建筑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则。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径为一个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则,计算出包括柱础(Base)、柱身(shaft)和柱头(Capital)的整个柱子的尺寸,更进一步计算出包括基座(Stylobate)和山花(Pediment)的建筑各部分尺寸。

15世纪以来,建筑学研究者发现了包括古希腊的三个柱式和古罗马的五个柱式。最早的柱式来源于古希腊,之后为古罗马所使用和修改。每种类型都有各异的柱头形式,包括过梁(额枋)、雕带和檐口。

按柱式雕刻的顺序,由最粗壮原始的到最苗条奢华的柱式依次是塔司干柱式(古罗马)、多立克柱式(古希腊和古罗马)、爱奥尼克柱式(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式(古罗马)、科林斯柱式(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组合柱式(古罗马)。这其中有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是由古希腊人发明的。随后古罗马人增加了比多立克柱式简单的塔司干柱式,以及比科林斯柱式还繁杂的组合柱式。

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介绍了有关古希腊柱式的传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教育家塞利奥出版一系列关于古典建筑样式的书,在第四册书中,首次出现了对古罗马的五种柱式划分等级的说法。随后著名的建筑大师安德烈亚·帕拉弟奥(Andrea Palladio,1508—1580)在威尼斯发表的论文《建筑四书》中明确将柱式系统规范化,形成了被建筑界广为接受的建筑立面设计规范。他设计的维琴察圆厅别墅(Rotonda in Villa Capra,1550)就是采用此规范的典范。

1.多立克柱式

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前叶.由来自巴尔干半岛的侵略者---多立安人建造.

这种柱式直接插入地面,没有柱基,柱子上只有平淡的柱头(上面平放着一块支撑屋顶结构的木块)和带凹槽的柱身,无其它装饰.

横跨在两柱头之间的为额枋式的石梁(接点在柱头中间),额枋上是装饰性的檐壁,它由\三槽板\与\嵌板\指三槽板上下线脚之间的檐壁)组成.三槽板实际上是刻着3个凹槽的隆起的石块---屋顶过梁的的梁头.嵌板位置一般雕刻着富有寓意的人像和图景.最后,在木构建筑物上窄窄地突出一层称作檐冠的石条,构成三角墙的基础,它位于宽大的倾斜的挑檐下山墙的尽头.

2.爱奥尼亚柱式

爱奥尼亚柱式比多立克柱式出现稍晚一些,爱奥尼亚柱式神庙一般是在岛屿和小亚细亚海岸线上发现的,这些地区居住着为逃避多立安人侵略的希腊人.

其柱式比较纤细轻巧并富有精致的雕刻.其明显的标志是柱头上的旋涡饰呈号角形两端轻轻卷成旋涡.只要看一眼这训柱式的整个外观,就可以分辨出它比多立克式复杂的程度.

修长的柱子,位于多层富有装饰的柱础上,布满柱身的凹槽上窄下宽,凹槽端头呈扇形彼些间有窄平的隔条.这里没有嵌板与三槽板,但腰线与山墙几乎全部以雕刻装饰.

3.科林斯柱式

科林斯柱式产生于古典化时期的末期的罗马帝国时代.其柱头为倒钟形,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一方面可以避免常遇到的爱奥尼亚柱式的问题(即爱奥尼亚柱式只适合从前面看),另一方面表现出精细匀称的追求,当时罗马帝国追求奢华的风气已十分普遍.

三种柱式的比较:

多立克柱式更多一点男性的雄健庄严;而爱奥尼亚柱式更多一点女性的柔和华贵,这两种建筑风格最成熟完美的代表是雅典卫城建筑群.

多立克柱式简朴单纯,线脚少而方棱方角,没有曲面线脚,没有经过雕饰的线脚,保持了它风格的纯粹.在帕特农神庙中,其高度(含柱头)为底面直径的5.47倍;爱奥尼亚柱式有柱础,是两层或三层的凸圆盘和凹圆槽组成的,像压缩的弹簧,很有弹性柱身凹槽通常为24个左右.其高度(含柱头)为底面直径的9.5倍.

古希腊三大柱式 影响

1历史分期 荷马文化时期:公元前11~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文化形成时期。 古风文化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5世纪,纪念性建筑形成。 古典文化时期:公元前5世纪,纪念性建筑成熟,古希腊本土建筑繁荣昌盛期。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公元前2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1]

公元前8世纪期间的神庙的起源几乎没有什么可供考证的遗迹。荷马史诗中提到了神庙里举 行的祭礼活动,但考古发现的零星建筑物粗糙简单,与史诗中所描绘的细致精美相去甚远。

古风时代建筑方面的最大转变是从完全的木构建筑向石构为主的建筑转变, 至少在神庙这个 最重要的公共建筑方面是如此,同时确立了两种古典柱式。 古典时期,希腊神庙与米诺斯和迈锡尼的建筑结构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 标志是宫殿、城堡及其陵墓和城墙的建造。 希腊化时期的特点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大步前进。 希腊人统治东方后, 在各地仿造希腊的模 式建立一大批新城。棋盘格子式的布局,城中心的广场或卫城,希腊柱式的神庙以及剧场、 体育馆和衙署,成为这些新城的共同要素。

2柱式——古希腊建筑最重要的贡献和遗产;是用石材建造的梁柱结构建筑中,各个结构部 柱式 件的样式和互相衔接方式的规范。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径为一个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则, 计算出包括柱础(Base) 、柱身(shaft)和柱头(Capital)的整个柱子的尺寸,更进一步计 算出包括基座(Stylobate)和山花(Pediment)的建筑各部分尺寸。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前 7世纪末,除屋架之外,均采用石材建造。由于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决定了神庙 的外立面形式。公元前6世纪,形式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后古罗马人 所称的“柱式”。 古希腊建筑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多立克柱式(Ordine Dorico) 、爱奥尼柱式(Ordine

Ionico)、科斯林柱式(Ordine Corintio) 、 。[2]

2.1.1多立克式柱子起源:起源于意大利、西西里一带,后在希腊各地庙宇中使用。 柱子没有柱基, 因为柱子是直接放在基础表面上的, 这样, 柱座把基础和支撑物连接在一起。 柱身粗壮,柱头简单,有顶天立地般的雄伟气魄。总体上,力求刚劲、质朴有力、和谐,具 有男性性格。其柱子的高、宽比(即柱高与柱基直径的比)为5.5:1,有的甚至为4:1。 多立克柱式柱子从上到下刻以凹槽(一般为20条) 。虽然与其他柱子一样从下到上逐渐收缩 (下粗上细) ,但收缩不是简单的直线式,而是在中间略微膨胀,形成一条可以感觉到的曲 线。这种收缩曲线使柱子显得更有弹性和力量,赋予石头以生命的韵律。多利亚式柱子的柱

身之上由方圆两个构件组成, 下连柱身的圆形颈石, 它向外挑伸的轮廓也非常注意构造优美 的曲线。上接檐部的是方形石板。柱子以上是檐部。它由上承屋顶的檐壁(也称中楣)和下 连柱顶的额枋(也称框缘)构成。檐壁之上还有挑出的檐口,额枋是平整的石条,干净利落, 不带任何装饰,檐壁则交替由三陇板和间板构成。三陇板是长方形板面,上刻浮雕。檐壁是 柱式中最富有装饰的部位。 由于额枋和檐壁之高都不小于柱宽, 因此多利亚式的檐部看起来 相当

突出,往往达到柱高的1/3,早期甚至可达1/2。檐部之上的平缓屋顶相当简单,各种 柱式都相同。

2.1.2多立克柱式形成:最初的建筑形式受到埃及建筑的影响。与公元前15世纪绝迹的埃及 的圆柱相似;柱子的外形也于迈锡尼柱子和米诺斯的样式接近。 公元前449年,希腊与波斯签订和约,确定了雅典在希腊世界的霸权地位。以雅典卫城的修 建为代表,开始了一股波及奥林匹亚、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等地的建筑热潮,这些建筑中相当 一部分是采用多立克柱式风格的, 并且往往属于与胜利有关的纪念性建筑物。 它们表现了战 争的残酷以及希腊人民的痛苦和团结。而这个世纪下半叶的建筑表现了战争的胜利。[3] 公元前4世纪之后,多立克柱式建筑风格趋于消失,或者更为简洁。这一现象在早于和晚于 帕特农神庙的其他多立克神庙均有所表现。 它们的大致特点是, 内殿里有两排圆柱形成双层 走廊,神庙前有6根圆柱(六柱式) 。传统的多立克式风格是希腊建筑最为稳定的风格。 多立克柱式柱子和柱头脱胎于早先的木质柱子, 其特点是粗壮而没有柱座。 柱身上刻有凹纹, 以便达到细高的视觉效果。 凹纹通过一个金属环状装饰物集中在柱头部。 最初的石柱的凹纹 是通过一个叫做圆箍线的线脚在柱头汇合,而不是金属环状饰物。

2.1.3多立克柱式构件 柱头:最早的多立克式柱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钟形圆饰,状如盘子,比柱座宽许多,横截 面为圆形,侧影为曲线。二是钟形圆饰上的顶板,其横截面为正方形,侧影为直线。柱头的 式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 柱顶过梁和雕带:雕带是多立克式建筑另一个有特点的成分,它也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在 此之前的迈锡尼的建筑装饰成分中就有过雕带的先例。多立克雕带位于水平的柱顶过梁之 上, 柱顶过梁之下有柱头支撑。 雕带是由两种交替出现的装饰成分三槽板纹饰和排档间饰构

成。 三槽板纹饰:架于立柱上横梁两端端面的装饰物。在多立克的装饰里,整个逐浪的周沿、所 有圆柱的中心线和圆柱之间洞孔的正中都刻有这种饰物。饰纹均为垂直的凹纹。 排档间饰: 排档间饰是三槽板纹饰之间的石头部件, 上面用自然主义的图案和远古时代的故 事情景作装饰。 山墙的宏伟结构:在多立克式柱、柱头和雕带之后不久,于公元前6世纪,在山墙上出现了 最早的雕刻装饰: 蛇发女怪和面目狰狞的神话动物。 也有表现与神庙的祭礼活动有关的神话 情景的雕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墙上装饰的发展是多利亚神庙本身变成一件雕刻品。 内部空间:在内部空间的处理方面,希腊人特别强调光线的处理,利用光和影的变化来加强 神庙的神秘性。这受到了埃及建筑的影响。[1] 多立克是神庙的结构很简单, 甚至在它规模宏大的时期也是如此。 在这样结构简单的建筑物 上,很细微的变化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多立克式建筑结构、建筑体系和装饰风格的持久 的简洁性不仅对人们理解建筑,而且对人们理解整个希腊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装饰 方面朴实无华的传统风格很好地代表了希腊大陆及其诸岛的建筑特点。 它的基本成分经历数 个世纪而长盛不衰。

2.2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 :纤细秀美,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 女性柱,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 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 其名称来自于迈锡尼文明的遗民在海岛上和小亚细亚建立的爱奥尼殖民城邦。 爱奥尼地区民 族性情高尚文雅,其建筑更以“雕琢繁缛,华美轻盈”为特色。爱奥尼式石柱有形式新颖的柱 基,基石由几层圆盘堆砌而成,圆形的边缘有时呈凹凸状,看上去好象被压扁的弹簧一样, 富于弹性,基石的高度相当于柱子的1/14,所以看上去柱子

比较修长。通常柱身刻有24条 棱线,棱线间的凹槽比多利亚柱式更深,棱线通常被磨为弧面,不象多利亚柱式那样呈现尖 锐的棱角。 爱奥尼亚柱式和多立克柱式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柱身更加颀长秀雅, 柱子高宽 之比保持在8~10比1。柱身收缩很不明显,也无减杀的曲线。[4] 柱子有柱础,而柱顶的区别更明显。柱顶两个左右对称平列的大涡卷纹组成,两涡卷之间的 颈石被缩成一条很小的装饰带,令人觉得他的柱顶就是两大涡卷,非常显眼。这种涡卷来自 东方,可能是纸莎草花纹或卷须草纹的变体,在东方化风格的绘画中已常见,实际上上接近

东方的爱奥尼亚人从东方学来的。 这种柱身和涡卷使柱子显得挺拔秀美。 柱头与柱身之间有 经过装饰的、形状多变的线脚。柱头上的顶板越来越薄,以致变成螺旋饰和柱顶过梁之间的 线脚。柱顶过梁分为三个水平的带状凸起。柱顶过梁上面是一条装饰得连续、流畅、自然的 雕带,表现的题材用长为生动的神话情景。较之质朴的多利亚式柱头,爱奥尼式柱头被认为 更自然主义化和更富有建筑意义。 爱奥尼式是希腊晚期即公元前4世纪之后建筑史们所偏爱的一种建筑风格。由于它适应了希 腊后期人们对自然主义的喜爱而取代了多利亚式建筑风格。

2.3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是希腊古典建筑的第三个系统,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 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发明于科林斯﹝Corinth﹞,此亦为其名称之由来。它实际上是 爱奥尼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只是柱头以毛莨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 式的涡卷纹。毛莨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筐 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其优点是,在华丽美观之余 还可置于建筑物的任何部位,柱头图案呈环绕状,因而适应各种观赏角度,从而在日后的希 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倍受欢迎,成为三大柱式之一。爱奥尼式柱头原先只为正面设计,并没 有考虑要从任何方向来观看;然而科林斯柱式却以围绕芼茛叶﹝acanthus﹞的方式来表现柱 头,使它能够从各个方向被欣赏。因此,科林斯柱式特殊的地方并非在于构造上之方便性, 而是在于其装饰性的效果。 与多立克柱式的质朴壮实和爱奥尼柱式的挺拔秀雅相比, 科林斯柱式更富有装饰性。 不过它 并不是一个独自发展出来的系统。[5] 或许是因为科林斯柱式太过于虚饰, 或许是因为希腊人太过于保守, 以致于科林斯柱式在希 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反而到了罗马时期,被罗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罗马人将希腊多利 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为托斯坎那柱式,同时又采取爱奥尼亚柱式的涡卷与 科林斯柱式的芼茛叶,结合而成为复合式柱式。 3古典实例: 古典实例:

古典盛期的代表,雅典卫城及其主要建筑。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 以及雅典娜雕像。群体布局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根据祭祀活动的路线,布局自由活 泼,建筑物安排顺应地势,照顾山上、山下观赏,综合应用多立克和爱奥尼两种柱式。

3.1以多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 从外貌看,它气宇非凡,光彩照人,细部加工也精细无比。它采取八柱的多利亚式,东西两 面是8根柱子,南北两侧则是17根,东西宽31米,南北长70米。柱身颀长秀挺,这反映了多 利亚柱式走向古代规范的总趋势。 神庙的内部,遵循多立刻柱式的惯例,安排得很简单,又主题突出,庄重宏伟。与一般神庙 相同,殿堂均分为前后两间。前厅安置着菲迪亚斯制作的黄金象牙雕的雅典娜巨像,高达12 米。为配合这尊巨像,

前厅用两层多立克的柱列围绕巨像的左右和后方。上承屋顶,旁开空 廊,更衬托出巨像的高大,而它们的檐部也大大简化,只有额枋而没有三陇板和间板。廊前 列雕花铁栅,库房用四根柱子支撑,不过柱子是爱奥尼亚式而非前厅所用的多立克式。在装 饰方面,本来前厅外围的柱子都是多立克式的。[5]

3.2最早之爱奥尼式的神庙是在西元前 560 年至 550 年间,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建 于土耳其艾菲索斯﹝Ephesus﹞的阿尔忒弥斯神庙﹝Temple of Artemis﹞。该神庙宽55米, 长110米。有两个列柱廊。外面一圈的列柱廊的圆柱以8╳20的形式排列。这些圆柱均为实 心的大理石。神庙为东西方向,与大部分希腊神庙不同的是它的正面朝西。内殿前有4排柱 子。[6]

3.3目前可以看到的科林斯式古希腊建筑,首推位于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 神殿共由34条高约17公尺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石柱支撑着,面积达41.1公尺x107.75公 尺。

4影响:柱式是古希腊建筑的最基本的构件及组合形式,柱式决定了建筑的风格。柱式对后 影响 世的建筑以重大的影响,可以这么说西方的建筑是在柱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柱式的基本单元是一棵柱子和它下面的基座以及上面的檐部。 由于古希腊的建筑形式比较简 单,主要以柱式为主体,所以一座建筑的艺术水平主要取决于柱式的艺术水平。经过发展, 到了古希腊的晚期和古罗马时期,柱式的发展已经成熟,它的高度发展的艺术水平,已经丝 丝入扣,已经到达容不得一点增删的地步。它的高度发展的艺术,主要取决于柱子经各部分 比例的高度和谐。这种高度和谐的比例来自于人体的比例。 古希腊文化中, 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希腊主流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 尊重人, 赞美人。 人体,是一切事物中最美的。主持雅典卫城的大雕刻家费地说:再没有比人体更完美的东西 了,因此我们把人的形体赋于我们的神灵。古希腊人同时把人体的美赋于了柱子。

小结 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 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多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 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 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 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 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un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