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问答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09-30 07: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诊断题答案

1.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正常参考值以及主要临床意义。

×12

答:红细胞、血红蛋白---男:4.0-5.5×10120-160g

×12

女:3.5-5.0×10 110-150g

×12

新生儿:6.0-7.0×10170-200g 临床意义:

生理----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RBC和Hb增多;6个月-2岁婴儿RBC和Hb较低,妊娠中后期可出现生理性贫血;男女在15--40岁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

病理----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中RBC和Hb高于正常值高限,见于①相对性增多,如重吐泻和大面积烧伤等引起的学业浓缩;②继发性增多,如肺心病、先心病等缺氧性疾病使红细胞呈代偿性增多;③原发性增多,多见于原因不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指单位容积血液中RBC和Hb低于正常值低限,常称贫血。临床可将Hb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轻度贫血男少于120g,女少于110g;中度贫血少于90g;重度少于60g;极重度少于30g

×9

血小板-----100-300×10 临床意义:

生理----一天中PLT有6%--10%的生理波动;静脉血高于末梢血;新生儿较低,出生三个月达成人水平;月经前可稍降低;妊娠中后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至正常水平

病理----辅助促学性疾病的诊断、了解骨髓增生情况、手术前准备等常用指标。

×9

增多:大于400×10称血小板增多,PLT增多克增加血液的粘滞性。①原发性增多,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②反应性增多,多为轻度,一般不超过500,如急性感染、急性出血、溶血性贫血等;③当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增多时,要考虑恶性疾病。

减少:小于100称为、血小板减少,,PLT在20--50之间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现象;小于20时有较严重的出血;小于5有严重出血。见于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化学药品及药物的毒性作用等;②血小板消耗过多或消耗亢进,如上呼吸道感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病、DIC等;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血液稀释等。

×9

白细胞-----4-10×10新生儿15--20 6个月-2岁11--12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0.5~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0~1 淋巴细胞(Lymphocyte,L)20~40 单核细胞(Monocyte,M)3~8

中性粒细胞

增多--生理性增多: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月经期、妊娠 病理性增多:①反应性增多,广泛组织损伤坏死、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急性溶血、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②异常性增生,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减少--①感染,病毒性为常见原因--流感、麻疹;细菌性--伤寒、副伤寒;②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病等;③慢性病理损伤,电离辐射、化学药物;④自身免疫性疾病,SLE;⑤脾功能亢进。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皮肤病如湿疹;猩红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急性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及烧伤应激状态时。持续减少甚至消失,表示病情严重。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液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其他内分泌疾病、某些传染病。减少一般无意义。

淋巴细胞--生理性婴幼儿期到6-7岁

1

增多--病毒感染、急性传染病恢复期、淋巴细胞恶性疾病、组织移植后的排移反应 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发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单核细胞 增多--①血液病,如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②感染:疟疾、黑热病、结核病、SBE(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③急性感染恢复期。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2.溶血性贫血病因诊断项目分哪几类?临床意义?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答:I、红细胞膜缺陷检测:①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高--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减低--海洋性贫血、缺铁性贫血;②酸化溶血试验,PNH阳性,正常人阴性;③蔗糖溶血试验,PNH阳性;④含铁血黄素尿,PNH阳性。

II、红细胞酶缺陷检测:①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正常人还原率大于75%,下降说明蚕豆病或者伯氨喹啉型药溶血性贫血;②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蚕豆病荧光减弱或不显示;③丙酮酸激酶(PK)荧光筛选试验和活性测定,PK缺乏症;④异丙醇试验、热不稳定试验,阳性--稳定血红蛋白病。

III、异常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电泳分析,HbA2升高,HbF升高HbH出现--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IV、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抗人球蛋白试验,正常人--阴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阳性,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阳性

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在出生1周之内的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可见于①增生性贫血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严重的低色素性贫血。以出现晚幼红细胞或中幼红细胞为多见。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表示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②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中幼稚红细胞异常增生并释放入血,以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为多见;③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时,脾、肝、淋巴结等组织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这些组织因缺乏对血细胞释放的调控能力,幼稚血细胞大量进入外周血。各发育阶段的幼红细胞都可见到,并可见到幼稚粒细胞及巨核细胞;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3.贫血类型的判断?何谓网织红细胞?临床意义? 答: 正常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 MCV 正常 >100 <80 <80 MCH 正常 >32 <26 <23 MCHC 正常 正常 正常 <300 常见 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由于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有多少不等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某些染色剂活体染色后,呈蓝绿色的网店状结构,网织红细胞尚有继续合成最后20%血红蛋白的功能,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才完全消失,成为成熟的红细胞。

(1)评价骨髓造血功能:①Ret增高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其次为急性失血性贫血;②Ret减少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减弱,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Ret绝对值<15×109/L作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指标之一;化疗、放疗所致骨髓抑制;③RPI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2)贫血治疗效果观察: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中,若Ret增多,提示治疗有效,骨髓造血功能良好;反之,治疗无效。

4.血细胞发育规律?各系及各阶段的名称?

答:[胞体]大→小(巨核细胞相反,早幼粒较原粒大) [胞浆]量:少→多

颜色:深蓝→浅蓝→浅红

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胞核]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型: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核浆比]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红细胞系: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粒细胞系: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 单核细胞系: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2

淋巴细胞系: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巨核细胞系: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颗粒巨核细胞、产板巨核细胞 浆细胞系:原浆细胞、幼浆细胞、成熟浆细胞

5.正常骨髓象特征。 答:(1)增生活跃;

(2)粒红比正常(2-4/1);

(3)粒系(约40-60%)增生良好,各阶段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异常; (4)红系(约20%)增生良好,各阶段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异常;

(5)淋巴细胞(约20%)、单核细胞(约4%)的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正常; (6)巨核细胞(7~35个/1.5㎝)3㎝血片易见,以产板巨多见; (7)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 (8)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6.细胞化学染色的主要临床意义?急性白血病FAB的分类标准?

答:研究血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细胞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化学组成及病理生理改变;可用作血细胞类型的鉴别,对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制探讨等均有一定价值。 (1)过氧化物酶染色POX: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2)非特异性脂酶NSE:单核、巨噬细胞(+++) (3)特异性酯酶SE:粒(+++)、单(±)、淋(-)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慢粒NAP↓,类白NAP↑;急粒NAP↓,急淋NAP↑,急单正常或↓;再障NAP↑,PNH者NAP↓;化脓感染NAP↑,病毒感染NAP↓

(5)糖原染色PAS:淋巴细胞---粗颗粒团状块阳性,粒细胞--弥漫均匀状阳性,单核细胞--细颗粒状阳性。

(6)铁染色: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内铁依次减少;非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铁多增高;铁粒幼贫血时--铁粒幼细胞增多,出现环铁。

细胞形态学分类---急性淋巴性白血病:L1小细胞性、L2大细胞性、L3空泡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M0急性髓微分化型

M1急粒未分化型原粒≥90%(非红系) M2急粒部分分化型原粒≥30-89% M3急早粒早幼粒>30%

M4急粒-单粒单两系细胞均增生 M5急单原幼单>30%

M6红白血病红系>50%且形态异常 原粒(原单)+早幼粒(幼单)>30% M7巨核白原幼巨>30%

7.血小板的功能?内外源性、共同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是哪些?

答:(1)粘附功能,能粘附于异物表面;(2)聚集功能,活化的血小板相互连接;(3)释放作用,在诱导剂的作用下,释放胞浆内特殊颗粒;(4)血块收缩功能;(5)血小板促凝活性。

止血功能: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血管收缩;促进凝血过程;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 外源:Ⅲ,Ⅶ,Ca2+;内源:Ⅷ,Ⅸ,Ⅺ,Ⅻ,Ca2+;共同:Ⅴ,Ⅹ,Ⅱ,Ⅰ,Ca2+,XIII

8.何谓多尿、少尿、无尿?尿镜检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

答:正常:1000~2000ml/24h;多尿(polyuria):超过3000ml/24h;少尿(oliguria):少于400ml/24h或少于17ml/h;无尿(anuria):少于100ml/24

(1)细胞检查:①红细胞--高倍视野大于3个,鉴别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②白细胞--正常小于5个,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等;③上皮细胞--正常少量、扁平上皮细胞,异常多、炎症、损伤,肾小管上皮、移行上皮、扁平上皮。

(2)管型:管型是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聚而成的长条形圆柱体,也可以由肾小管上皮细胞病理性脱落后变性融合而成。管型提示肾实质损伤。①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红细胞管型,泌尿系统出血;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②颗粒管型--粗细颗粒管型,提示病变处于急性或慢性期,提示肾单位有瘀滞现象。③透明管型--正常人可有,提示早期、急性肾病。④蜡样管型--严重瘀滞现象,病变晚期,肾单位损伤严重。⑤脂肪管型--脂肪变性,肾病综合症。⑥肾衰管型--急性肾衰早期、慢性肾衰--预后不良

(3)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尿含有形态各异的盐类结晶。正常:无或见尿酸、草酸钙、磷酸盐类;异常:经常出现于新鲜尿并伴有较多红细胞中。 -酸性尿液中的结晶

疾病无关:尿酸、尿酸盐、草酸钙

疾病相关:亮氨酸、酪氨酸、胱氨酸、胆红素及胆固醇结晶

3

-碱性尿液中的结晶

慢性肾盂肾炎,尿潴留可能 -磺胺药物结晶

泌尿道结石、肾损伤甚至尿闭可能

9.粪常规检查、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答:一般性状检查(1)量:正常100-300g/d,异常--功能紊乱或炎症

(2)颜色与性状:正常人黄褐色、成形,婴儿黄或金黄色,异常--稀,糊--肠蠕动亢进或炎症,黄绿色--真菌感染,稀糊状或水样便--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急性肠胃炎,粘液--各种炎症,米泔样--霍乱,冻状--慢性菌痢,白陶土样--阻塞性黄疸,鲜血便--痔疮、肛裂,柏油便--消化道出血、溃疡、肿瘤、门高压,异形--直肠癌、便秘 (3)气味:正常--粪臭味,异常--恶臭、血腥臭、酸臭 (4)寄生虫、结石 显微镜检查:①白细胞或脓细胞正常无或偶见,增多见于肠炎和痢疾;②红细胞正常不见,增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结肠癌和炎症,一般而言,细菌性痢疾红细胞少于白细胞,阿米巴红细胞多于白细胞;③寄生虫卵和原虫检查--相应寄生虫病;④巨噬细胞--菌痢,直肠炎;⑤肿瘤细胞;⑥细菌检查--球菌:杆菌=1:10,异常见于菌群失调,霍乱弧菌;⑦食物残渣--大量出现-炎症

隐血试验:少量出血,外观、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①诊断消化道的少量出血;②鉴别消化道出血的性质,如消化道的恶性肿瘤多呈持续性阳性,良性病变间隙性阳性;③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选指标之一。

10.检查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功能常用的指标及评价 答:肾小球滤过功能:

(1)血清肌酐(Scr)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Ccr)---血肌酐男:44~132μmol/L(血浆)女:70~106μmol/L(血浆);Ccr 80~120ml/min;①Scr只有在肾小球损害严重时才升高,AGN、CGN时,GFR↓,但Cr正常;只有当GFR下降到正常的50%时,Scr才明显↑,Scr不能代表Ccr测定,不能反映肾早期损害的程度。②Scr可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肾前性少尿如心衰时,Scr<200μmol/L,器质性肾衰时,Scr>200μmol/L;③Ccr是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AGN,ARF者Ccr降低到正常值的80%以下,Ccr是较早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④初步估计肾功能的损害程度,轻度损害Ccr 70~51 ml/min、中度损害50~31 ml/min、重度损害<30 ml/min、晚期肾衰20~6 ml/min、终末期<5 ml/min;⑤指导治疗:-Ccr<40ml/min应限制蛋白质摄入,-Ccr<10 ml/min结合临床需进行PD or HD,-由肾代谢的药物需根据Ccr调节用药剂量和决定给药间隔。

(2)血清尿素测定(SBUN):3.56~14.28 mmol/L,增高①肾脏疾病--BUN>正常:有效肾单位受损>60~70%,不能作为肾脏疾病的早期功能测定的指标,但肾功能衰竭,尤其是尿毒症的诊断有其特殊价值---增高的程度与病情严重性成正比,对病情判断和预后的估计有重要意义;②肾前因素引起少尿、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多或摄入过多、可用作透析充分性指标(Kt/V)的计算;③协助诊断肾性与非肾性肾衰竭-BUN↑,Cr↑肾性肾衰竭(功能严重受损)--BUN↑,Cr正常,非肾性肾衰竭(肾灌流不足引起);④肾功能衰竭代偿期,Ccr↓,但>50ml/min,Scr正常,BUN可轻度↑;⑤氮质血症,Ccr≤50ml/min,Scr>176.8μmol/L,BUN>9mmol/L;⑥尿毒症期,Ccr<20ml/min,Scr>445μmol/L,BUN>20mmol/L。

血氨甲酰血红蛋白测定(CarHb):临床意义--随尿素浓度及作用时间依赖性增加,-反映近4周的BU平均水平,-鉴别急、慢性肾衰竭

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cystain C):肾脏有轻度损伤即可升高,可作为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常规指标。

肾小管功能:

(1)近端肾小管试验功能--①β2微球蛋白测定:肾小球自由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并在小管上皮中破坏,微量在尿中排出。判断小管病--小管病尿中上升而血中正常,小球病尿血中均升高;估计某些药物对肾的损害;鉴别上下尿路感染;协助诊断恶性疾病。②α1微球蛋白测定:判断早期小管功能损害的特异敏感指标;-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血、尿α1-MG同时升高,表明小球和小管功能均受损;-血α1-MG降低见于严重肝实质性病变所致生成减少。 (2)远端肾小管试验功能--浓缩稀释试验①3小时尿比重试验;②昼夜尿比重试验;③尿渗量测定(urine osmolality,Uosm):渗量代表溶液中一种或多种溶质的总数量,与微粒的种类及性质无关,渗量相同则渗透压相同。尿比重和尿渗透压都能反应尿中溶质的含量,但尿比重易受溶质微粒的大小和分子量大小的影响,而尿渗量受溶质的离子数影响,故尿渗透压更能真正反映肾浓缩和稀释功能。鉴别肾前性、单纯小球性少尿和小管性少尿---肾前性、ARF早期,尿量少,Uosm、Uosm/Posm正常或升高。肾小管坏死--尿量少,Uosm低。自由水清除率---更精确定量反映肾的浓缩稀释功能,CH2O>0:浓缩功能丧失,而稀释功能仍存在,CH2O<0负值:远端肾单位浓缩稀释功能正常,CH2O=0:浓缩功能完全丧失;连续监测CH2O,有助于ARF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11.临床上主要检测的血清酶临床意义。

答:(1)ALT谷丙转氨酶、AST:ALT肝脏分布最多肝脏的特异性酶,AST心肌最多其次是肝脏,常用于肝脏疾病的筛选与诊断。1%肝脏坏死ALT即可升高。急性病毒性肝炎,ALT、AST均升高,500U以上,多为AST<ALT;ALT高低与病情相平行,常常是肝炎恢复期最后降至正常的酶,是判断急性肝炎是否恢复的很好指标;急性重症肝炎病情恶化时--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急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反复波动在100U或再上升,提示可能转为慢性。慢性肝炎和脂肪肝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多为AST>ALT;肝癌、肝硬化也多为AST>ALT。

4

(2)GGT:正常<40U,胆道疾病检出阳性率最高,胆道疾病的增高幅度>肝实质疾病。①原发或转移性肝癌时,癌细胞合成GGT,酶活与肿瘤大小和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②阻塞性黄疸,GGT升高比肝癌更高,升程度与黄疸平行。③急性肝炎时中度升高,恢复期还升高说明未治愈,长期升高说明肝坏死。④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若为持续高值,说明病情不稳定或有恶化趋势,逐渐下降说明趋向非活动性。酒精性肝损,AST、ALT轻度升高,GGT却可在中度以上。 (3)ALP:生理性升高见于妊娠、新生儿骨质生成和正在发育的儿童。①胆汁淤积性黄疸ALP多明显增高,而ALT仅轻度增高;②ALT活性很高,ALP轻度增高或正常可能为肝细胞性黄疸;③ALP明显增高,胆红素不增高,见于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肝癌等;④毛细胆管性肝炎时ALT和ALP均明显增高;⑤溶血性黄疸时ALP可正常。 (4)CK:主要用于心肌、骨骼肌、脑疾病的诊断。CK总活性①AMI时CK活性升高,3-8小时即升高,10-24小时达高峰,3-4d正常。病程中再次升高,昌表示再发心肌梗死的可能>7000常提示伴有骨骼肌疾病;②全身疾病特别是肌肉疾病,各种肌肉感染和损伤CK都升高,神经性疾病引起的肌萎缩CK一般正常。CK-MB①CK-MB在AMI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12-24达高峰,2-3天正常,变化早于CK,早期诊断灵敏高于CK,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和再梗死。②其他心肌损伤;③某些肌病和骨骼肌损伤也可升高。

(5)LD:心、肝和骨骼疾病。心肌梗死、肝脏疾病、积液性质、胸膜炎症程度。①心肌梗死和心肌炎时,LD1和LD2升高为主,LD1>LD2(反转比率),当并发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时,LD5也可升高;②肝损伤时LD5升高;③血液系统疾病,PNH等,LD1和LD2升高,但仍是LD2>LD1;④各种恶性疾病和肺、胰、脾、淋巴结坏死时LD234升高,转移性肝癌LD34升高。

12.肝脏的主要功能?如何鉴别黄疸的类型?

答:1.代谢功能,2.排泄功能,3.解毒功能,4.凝血和纤溶因子、纤溶抑制因子的生成及对活性凝血因子的清除,5.肝脏的免疫功能。

13.血清钾降低的主要原因。 答:①摄入不足;②丢失过多--呕吐、腹泻、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③细胞外钾转移至细胞内--大量输入胰岛素、代谢性酸中毒、输入过多碱性药物。

14.常用的血气分析的指标?代谢性、呼吸性酸碱中毒的判定

答:PH:7.35-7.45;PO275-105mmHg 10-14Kpa;PCO2 35-45mmHg 4.8-5.9kpa;AB 21-28;SB 21-25;BE-3--+3;BB:BBp全浆42,BBb全血48;AG:10-18;Tco2二氧化碳总量动脉血23-28,静脉血22-29;CO2结合力--CO2CP 22-31;O2饱和度90%-98%,氧含量O2cont 6.6-10.2。Na+K+Cl-

代谢性酸中毒---HCO3原发性降低,所以AB、SB、BB均降低。AB<SB,BE负值增大,PH下降,通过呼吸代偿,PaCO2继发性下降。

呼吸性酸中毒---PaCO2原发性增高,PH降低,AB、SB、BB均升高,AB>SB,BE正值加大。 代谢性碱中毒---AB、SB、BB均升高,AB>SB,BE正值增大,PH升高。PaCO2继发性升高。 呼吸性碱中毒---PaCO2降低,PH升高。

15.正常脑脊液的特点

答:(1)理学检查:①颜色--水样清晰透明;②透明度--清晰透明;③放置后不凝块、结膜。 (2)化学检查:①定性阴性或弱阳性,200-400mg;②清蛋白比值<9;③葡萄糖,2.5-4.5mmol/L,脑脊液/血浆0.3-0.9;④氯化物--120-130

(3)细胞计数和分类:无红细胞,仅少量白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无分叶核细胞。

16.脂蛋白分类?主要载脂蛋白类型

答:超速离心法---CM、VLDL、(IDL)LDL、HDL、Lp(a)。

17.常用肝功能试验分类?有何临床意义?肝病时血清蛋白电泳图谱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清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其浓度受肝脏合成和肾脏丢失的影响。慢性肝脏疾病,总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多。A/G倒置。 (2)脂类代谢功能检测 (3)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 (4)胆汁酸代谢检测

(5)摄取、排泄功能检测

(6)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测、其他 A 0.61~0.71(61%~71%) α1 0.03~0.04(3%~4%) α2 0.06~0.10(6%~10%) β0.07~0.11(7%~11%) γ0.09~0.18(9%~18%)

急性及轻症肝病无影响;慢性肝病---白蛋白降低,α1球蛋白减少,α2球蛋白减少,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加。 M蛋白血症,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蛋白电泳---白蛋白降低,α1球蛋白减少,α2球蛋白减少,β球蛋白可升高,γ球蛋白明显增加,M蛋白峰

5

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肾病---白蛋白降低,-α2球蛋白增高,β球蛋白可升高,γ球蛋白明显降低。 18.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类型。

19.临床主要检测的免疫球蛋白种类和临床意义。常用免疫标记技术? 答:(1)IgG、IgA、IgM测定

临床:①均升高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硬化、淋巴瘤和自身免疫病---SLE、类风关;②单一免疫球蛋白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③免疫球蛋白降低---免疫缺陷病、长期抑制剂,单一IgA降低常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④新生儿、婴幼儿生理性较低。

(2)IgE:①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②非过敏类--IgE型骨髓瘤、寄生虫感染;③急慢性肝炎、SLE、严重烧伤、HIV晚期。

(3)IgG亚类检测:免疫缺陷病等

免疫荧光技术(FIA)、放射免疫分析(RIA)、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IA)、快速金标记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基因芯片技术、PCR

20.何谓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答:一般而言,TM是指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肿瘤细胞表达及脱落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肿瘤细胞本身产生的标志物分两类---特异性抗原、特异增高性。

辅助临床早发现、早诊断;帮助区分区分良性与恶性肿瘤;协助临床肿瘤类型鉴定及肿瘤部位鉴别;帮助临床对肿瘤病程判断;治疗效果观察,提前判断复发。

AFP--原发性肝癌;CEA---结肠癌;CA19-9:胰腺癌(消化道恶性肿瘤);CA15-3:乳腺癌;CA125:卵巢癌。

21.何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答: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导致一系列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和肿瘤发生的致命性综合征。HIV主要经性、血液及母婴传播,侵犯、破坏辅助性淋巴细胞。

22.何谓医院感染?感染途径?主要临床耐药菌株?

答:也称院内感染,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传播途径--空气、水源、接触,多与医疗器械的使用有关。 ESBL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 MRS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PRSP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23.各类标本主要采集方法?各种临床标本中主要致病菌及临床意义?药物敏感试验?

答:药敏试验是测定抗生素或其他抗微生物制剂在体外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①预测抗菌治疗的效果;②指导选择使用抗生素;③提供所选药物的依据;④控制耐药性,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流行。

24.性传播疾病临床类型主要包括哪些?

答:(1)艾滋病:血清法检测抗体,ELISA抗体初筛,WB确证 (2)梅毒:苍白螺旋体,镜检、TPPA、FTA-ABS (3)淋病:淋病奈瑟菌,镜检、分离培养鉴定

(4)非淋球菌性尿道炎:衣原体或支原体,镜检细胞包涵体、分离培养鉴定、血清学ELISA (5)生殖器疱疹和尖锐湿疣:HSV、HPV,血清学ELISA,病理切片

25.何谓反义技术?

答:反义技术是通过碱基互补原理,人工设计合成核酸序列,针对特定靶序列干扰基因的解旋、复制、转录、mRNA的剪接加工乃至输出和翻译等各个环节,从而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等。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ud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