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2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十一 复习试题

更新时间:2024-01-07 06: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表示我国西部地区综合产业带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1~3题。

1.A地区的重点产业可能是( ) A.以钢铁工业为龙头的冶金业 B.以蔬菜、水果为中心的新型农业 C.以旅游业为导向的第三产业 D.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采掘业

2.B地区产业带呈长条状,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人口分布状况 B.主要交通线走向 C.水源条件 D.地形因素

3.下列关于C、D地区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C地区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 B.D地区传统的区位优势是交通便捷 C.C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能源开发

D.D地区产业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是邻国众多

【解析】 第1题,图中A地位于新疆地区,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有利于建设能源基地。第2题,B地区长条状的产业带主要沿兰新线分布。第3题,图中C在三峡地区,D在云南境内。三峡地区矿产资源优势不明显,但水能、天然气资源丰富,可重点发展能源开发。云南位于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交通不便,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但是邻国众多,为其发展边境贸易创设了条件。

【答案】 1.D 2.B 3.C

(2011·广东高考)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4~5题。

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5.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发达

【解析】 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直接读出,符合题意的只有广东、福建。注意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5题,山西、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本区产业以资源密集型为主,当地生产、生活能源消耗较多以及大量坑口电站建设,使之人均CO2排放量高。

【答案】 4.B 5.C

(2011·烟台模拟)读“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完成6~7题。

6.影响东部沿海各省(市、区)水土配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降水量 B.降水量、地形 C.耕地类型、耕作制度 D.地形、土壤

7.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省(市、区)农业缺水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径流总量小,耕地多

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农业用水需求量大 C.蒸发量大,复种指数高 D.水田种植,耗水量大

【解析】 第6题,东部沿海各省市,北方耕地比重高,南方水资源丰富,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与降水量的多少,以及地形有关,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第7题,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省市农业缺水严重,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径流量小有关,春季尤为突出,因此选择A项;北方耕地多,但热量相对不足,复种指数低,以旱地为主。

【答案】 6.B 7.A

2010年12月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完成8~9题。

储量百 产量百 消费量 国家 分比(%) 分比(%) 百分比(%)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资料缺失 0 26 其他 51 3 20 8.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稀土资源的探明储量大幅度增加 B.我国新勘探的稀土资源少 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世界最多

9.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③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 第8题,结合表格不难做出判断,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储量占36%,开采量占97%是主要原因。第9题,稀土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是切实可行的。

【答案】 8.C 9.A

(2011·天津高考)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下图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10.学生对上图所示牧区分布的影响因素提出四组假设。据图探究,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气候、交通 B.土壤、市场 C.水源、技术 D.地形、人口

【解析】 根据该区域河流分布状况可知,林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河流干支流上游;牧区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带,而且绝大部分城镇在牧区分布,故D项符合题意。从图中牧区分布来看,该牧区应不属于市场指向型的乳畜业,对市场、技术要求不高,故B、C项不正确。而气候、交通两要素图中无显示,故A项不符合。

【答案】 D

(2011·课标全国卷)下图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11~13题。

11.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12.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

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 13.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解析】 第11题,由题意知,该段铁路为“上坡段”,故其不是沿等高线布线,A错;该段铁路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故P箭头方向为铁路离开拉萨的上坡方向,所以C错由于是某处的景观所以P箭头不一定指示方位的正北方,故D错。由于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低于零度河流是结冰的,故B项正确。第12题,M、N间的堆积物来自山沟,是由于高山积雪冰川融化时洪水携带泥沙在山前堆积而成的。第13题,T设施位于沟谷口,主

要作用是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答案】 11.B 12.C 13.B

(2011·成都模拟)读下面我国某区域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图中山脉N是我国( ) A.农耕区与畜牧业区分界线

B.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 C.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分界线

D.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分界线

15.从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考虑,图中M省内的人口迁移方向最有可能的是( )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解析】 第14题,N山脉为贺兰山,显然不是青藏高寒区与其他分区的界线,故B、C错;农耕区与畜牧区大约以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为界,而贺兰山是200 mm年等降水量线穿过地区,故A错;贺兰山是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分界线。选D。第15题,M省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该省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水源不足,但北部的宁夏平原有黄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是我国主要灌溉农业区,人口集中,经济发展水平高,受其影响,M省内的人口迁移方向最有可能是由南向北。

【答案】 14.D 15.A 二、综合题

16.(2011·潍坊模拟)读某区域的位置与局部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B中c河谷地海拔约325~800米,远低于两侧地形区,谷地沉积层最大厚度达7 000余米。试用内外力作用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2)分析图B所示区域的水文、水系特征对下游河段产生的影响。

(3)为了确保b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请分别说出合理利用和治理保护①、②地(图A中)土地资源的措施。

【解析】 第(1)题,内力作用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以此解释地貌构成。第(2)题,图B为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含沙量大,支流多,夏季水量大,容易造成下游河流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多发。第(3)题,①②分别为黄土高原的沟谷和平地,可持续发展措施不同,沟谷要修建水库,打坝淤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平地进行基本农田建设,营造农田防护林网。

【答案】 (1)内力作用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或低地;外力作用是黄土和泥沙不断堆积形成冲积平原。(2)含沙量大(多泥沙),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中游多支流,夏秋季洪水量增加,加剧下游洪水威胁。(3)①地:修建水库,打坝拦水,淤地固沟;营造水土保持护坡林。②地: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营造护田林网。

1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描述图1中,A—B—C一线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图2是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文化景观,说出其反映的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解释该特征的主要成因。

(3)简述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与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相同的优势自然条件,并指出两地应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由许多煤田组成,探明储量640多亿吨,约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0%。

(4)简述内蒙古东部地区建设煤炭基地的区位优势。

【解析】 第(1)题,依据图1中降水量数值分析回答。第(2)题,图2为风力发电站,应建在多大风的地区。第(3)题,商品谷物农业区投入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较多,污染较严重;两地均属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第(4)题,结合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答案】 (1)A—B—C年降水量呈多—少—多变化(或由A至B逐渐减少,由C至B逐渐减少),即由大于400毫米降到50毫米以下,再逐步增加到800毫米以上。

由A至B地处内陆,西端口迎风坡形成降水(地形雨),降水量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由C至B,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距海远近不同),受东南季风(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2)自然环境特征:多大风。成因:该地区接近冬季风(亚洲高压)源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地形平坦,植被稀少,风速较快,适合风力资源的开发建设。

(3)自然区位条件:地形均为平原,地势平坦;水热条件配合好;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黑土地的水土流失,污染问题(使用农药、化肥等)。

(4)煤炭储量大,分布广;接近消费市场:靠近东北和华北重工业基地;交通便利:发达的铁路交通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u7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