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3-03-15 15: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 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 地区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 化率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GDP结构(一:二:三) 苏南 苏中 苏北 15931.09 4625.59 4976.23 67.5 48.8 47.7 54952 28411 16263 20077 15526 13655 9293 6698 5352 2.43∶59.67∶37.9 9.26∶56.76∶33.98 17.8∶47.88∶34.32 注: 根据《 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 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

[1]

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起了江苏省党政高层的关注,此后,江苏省不遗余力地实施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战略,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1991年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1992年提出“发挥区域优势,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指导思想,把振兴苏北放在首要位置;1993年又提出“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全省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思路。1994年中共江苏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明确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为未来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此后直到1999年,省政府采取了优化生产力布局、努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等措施,实施南北合作产业转移示范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工程,启动了“南

[1]

北挂钩、对口协作”工程来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在这段时期内,江苏的南北差距有所缩小。但是2000年以后,苏南凭借自身积累的优势,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从图1中可以看出苏北虽然保持着一定的增长,但相对而言,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苏南,两个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图1 2000年后苏南苏北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1800016000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

注: 根据《 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苏南苏北江苏省内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有碍于江苏整体实力的提升,因此,了解江苏经济的发展状况,探究区域差异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共同发展策略,促进江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苏南苏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资源禀赋、政策体制、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和区域文化这五个方面。

第一,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这一差异一方面表现在自然环境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力资本方面。从自然环境方面来看,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邻上海,北依长江,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个地区位于我国沿海与沿江生产力“T”型布局的结合部,长期接受上海龙头辐射作用,是沿海开发地带和长三角开放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苏南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水、陆、空交通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苏北地处江淮平原,拥有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盐矿、芒硝、英砂、磷矿、金红石矿等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地位,是江苏省重要的基础能源基地。但是苏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闭塞,港口吞吐量也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求,距“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不具备苏南地区“地利、人和”的优势。

从人力资本方面来看,在区域竞争力的培育和区域发展动力机制中,人力资本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在劳动力成本比较中,绝对成本优势大幅度降低,相对

成本优势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相对成本优势主要通过劳动力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知识结构、现代意识等方面表现出来。

表2 苏南苏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地区 指标 苏南 苏北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人) 204.56 65.50 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万人) 64.49 26.83 注: 资料来源于《 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

2007年末,苏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204.56万人,而苏北地区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小。由于苏南经济发达,工资收入高,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大,而苏北地区相对贫困,缺少吸引人才的内外在条件,导致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这无疑加剧了苏北地区经济的相对落后,使得苏北长期处于人才流失与经济发展缓慢的恶性循环之中。

第二,政策体制方面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政府行政干预力度方面的差异。苏南地区是国家对外开放及江苏省政府发展经济的重点, 政策倾斜使地方企业拥有更多的自治权, 可以多种渠道吸引资金。同时, 该区较早实现经济市场化, 弱化了政府行政干预手段, 体制环境优越, 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享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实惠。而苏北虽然近年获得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扶持, 但政府行政力量过强, 阻碍了市场机制进入, 体制环境差,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

图2 苏南苏北财政支出差(亿元) 图3 苏南苏北地方财政收支

900800700600财政支出差 250.00 注: 根据《 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200.00150.00100.00苏南苏北300.00 500 财政支出差 50.00 4003000.002001000其次表现为财政支持力度的差异。图2、图3显示出2000年以后苏南苏北财政支出差逐步扩大,2007年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投入上也有较大的差距。政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市场的规范与完善,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利益,调动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为本地区企业的发展和外商的投资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第三,经济基础方面的差异。在经济基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属于优先开放的地区,苏北地区的连云港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但是政府却没有抓住时机促其发展。而后,长江三角洲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的相继建成带来了苏南地区的崛起。这促使省内生产要素向南部地区流动,资源优化组合,大大促进了苏南地区快速稳步的发展。

另外,在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方面,苏南苏北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是反映一个区域对外贸易和吸引投资的程度,进出口贸易体现区域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竞

争的能力。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市场开放程度较高。苏南地区利用其处于国际、国内过渡地带这一优越地理位置通过不断引进资金、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贸易有了迅速发展,苏南苏北贸易额差不断增加。经济外向性的不断提高,对促进苏南经济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苏北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都比苏南逊色,这也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4 苏南苏北贸易出口额差(亿美元)

贸易出口额差

2000

1500 1000贸易出口额差

500

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注: 根据《 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图5 苏南苏北实际利用外资差(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差

140 120 100 8060

40

20

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实际利用外资差2007注: 根据《 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第四,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经济结构是资源的转换器,在一个区域内,无论是区内资

[2]

源还是吸收的外部资源,配置效率及边际生产率高低都由其经济结构决定。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结构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两个方面。

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国有经济具有更为灵活的组织机制和更强的发展能力,对于市场的变化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同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又能为国有经济改革提供更多资本支持和更好的外部环境。[3]三大区域非国有化率分别为88.02%、88.48%、78.06%,这组数据表明三大区域非国有化程度都很高,但苏北略低于苏南。

从产业结构看,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显著。表2-1中2007年三大区域GDP结构分别为: 苏南2.43∶59.67∶37.9,苏北17.8∶47.88∶34.32。可见苏南的第二、三产业在地区GDP中占有很大份额, 产业结构合理, 生产效益高。苏北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

结构低下,第一产业比重严重偏大,农村人口多,劳动力综合素质低,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由此造成农村非农就业机会少,剩余劳动力多,转移困难,劳动力大部分仍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第二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缺乏核心竞争力,第三产业发展落后,这使得苏北地区经济水平滞后。

第五,区域文化方面的差异。区域文化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起着一定的作用。地域文化作为区域形象的代表,包含人们的信仰、观念、素质、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等。区域文化制约着区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渗透在区域经济中,对经济系统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整合功能。[4]不同地区的文化会导致不同的思想观念,并由此造成不同地区人们行为的不同,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苏南人思想观念更新快,拥有大批勇于创新的企业家,具备竞争意识和对外开放意识,善于抓住区域机遇。当党的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苏南人大胆建立乡镇企业、开展商品生产,大力发展经济。而地域上的隔离使苏北地区受先进文化影响小,在发展经济时错失了很多机遇,加之基础设施不发达,不良的地区形象难以吸引大量资

[1]

金和优秀人才。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基础设施条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苏北经济远远落后于苏南。

苏南地区一直以吴文化为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对外吸收和融合,从而具有适用性、开放性、融合性和进取性。苏北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饶的物产,在运河兴起后得到了飞速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淮扬文化,然而,清末海运兴起及津浦铁路的贯通使得运河沿岸失去了其经济竞争力,淮扬地区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同时也对淮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原本繁荣的经济文化消失了。

并且淮扬文化和吴文化长久以来对农工商的观点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淮扬文化区域偏重于农业,吴文化重视商业。农业在三大产业构成中的比重

[5]

吴文化区域仅为淮扬文化区域的1/5左右,淮扬文化区域的农业结构比重明显偏高。

二、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

差异必然导致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差距能够刺激各区域积极寻求发展的政策和路径,但是随着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易导致落后地区丧失进一步发展的信心,使江苏难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表3 苏南苏北人民生活水平情况

指标 地区 苏南 苏北 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元) 33771 7086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 城市 13166 8820 农村 6989 3534 恩格尔系数(%) 城市 36.8 37.3 农村 37.3 42.1 注: 资料来源于《 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容易引起资源和要素不断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地区流动,会直接损害欠发达地区的利益。而当这种流动效应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改变要素流动中的劣势地位将更加困难。从表2和图3中就可见苏北技术人才和资金的缺乏,而苏南各种获得性要素相对宽裕,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其集聚过于稠密甚至过剩,容易助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苏北地区欠缺这些资源,造成市场萎缩,经济发展滞缓,只能依靠自然资源,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高,很难吸引资金、技术,不利于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充分发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u7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