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检修工艺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8 01: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发布《郑州供电段牵引供电接触网检修工艺》的

通 知

段管各部门:

随着电气化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及接触网检修机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使新工艺不断产生。为加强我段接触网检修基础工作,规范设备检修,提高牵引供电设备质量,适应新时期安全运输生产发展,特别是接触网检修机制改革的需要,根据部、局颁布的《规程》、《细则》要求,结合我段实际情况,对原《接触网检修工艺》进行全面修订,制定出《郑州供电段牵引供电接触网检修工艺》,现予以公布。

本《工艺》自二OO八年一月一日起执行,原下发的各种《接触网检修工艺》同时废止。

各部门应组织人员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对创新工艺及时报段,以便鉴定推广,从而不断提高我段牵引供电设备质量和管理水平。

附件:《郑州供电段牵引供电接触网检修工艺》

二OO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1

目 录

1 总则 2 概述 3 接触悬挂

3.1接触线 3.1.1高度、坡度及弛度

3.1.2拉出值、之字值

3.1.3补强、接头及其它

3.2承力索 3.3中心锚结 3.4吊弦及吊索 3.5锚段关节 3.6线岔

3.7分段绝缘器 3.8分相绝缘器 3.9电联结及跳线 3.10补偿器

3.11附加悬挂(含回流线、供电线、正馈线、架空地线及附属部件等) 4 定位装置(含防风支撑、V型拉线) 5 支持装置

5.1支持装置 5.2绝缘子 5.3软横跨 5.4硬横跨 6 支柱与基础

6.1支柱、基础

6.2地线、接地极、火花间隙 6.3下锚拉线(含拉线附属部件) 7 其它设备

7.1站变、隧道变 7.2吸上线 7.3避雷器

7.4隔离开关及负荷开关 7.5限界门 8 标志 附录

1车梯巡检

2接触线磨耗换算表(CTHA150、CTHA120、TCG11O、TCG85) 3接触网线索及绝缘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 4常用仪器、仪表使用方法 (1)游标卡尺 (2)干湿温度计 (3)接地电阻测量仪

(4)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 (5)DJJ-8数字化激光接触网检测仪

2

1 总则

1.1 本《工艺》主要依据以下文件编制:

1.1.1铁运[2007]69号《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和《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

1.1.2郑铁机函[2007]223号《郑州铁路局〈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补充规定》和《郑州铁路局〈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补充规定》;

1.1.3《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 1.1.4铁科技函[2006]747号《既有线提速200Km/h技术条件》; 1.1.5铁科技[2007]61号《铁路200~250Km/h既有线技术暂行办法》;

1.1.6郑供电段技〔2007〕50号《200~250km/h接触网设备维修技术标准暂行办法》。 1.2 本《工艺》共分八章和四个附录,对接触网作业项目的准备工作、检修标准、检修步骤及方法进行了说明,并附有部分常用仪器、仪表使用方法。

1.3 本《工艺》所规定人员、工具、材料的准备可视具体工作量进行增减,但必须保证作业任务的顺利完成。

1.4 本《工艺》涉及工作项目的安全措施,实际作业时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本《工艺》与部颁、局颁有关规程、标准不符时,则依上级部门颁发的规程和标准为准。 1.5 本《工艺》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原《接触网检修工艺》同时废止。

3

2 概述

2.1 概述

太焦线长治北至月山段电气化于1985年12月28日开通。郑州供电段管内设备从与太原局分界处长治北太原端K228+300起到月山站K381+616止,全长153.316KM,接触网共512.017条公里。

陇海线郑州至三门峡段及郑州枢纽地区电气化于1986年12月31日开通,郑州供电段管内设备从郑州站K568+155处起到与洛阳供电段分界K583+360处止,全长15.205KM,接触网共29.415条公里;郑州至徐州段电气化于2006年8月28日开通,郑州供电段管内设备从郑州站K568+155处起到与徐州供电段分界K354+000处止,全长214.160KM,接触网共723.173条公里。

京广线郑州至武昌段电气化于1991年12月31日开通,郑州供电段管内设备从郑州站K675+153处起到与武汉供电段分界K807+833处止,全长132.680KM,接触网共259.648条公里;安阳至郑州段电气化于1997年1月18日开通,郑州供电段管内设备从与石家庄供电段分界K485+852处起到郑州站K675+153处止,全长189.301KM,接触网共1248.469条公里。 侯月线电气化于1995年6月开通。郑州供电段管内设备从月山站K0+000处起到与洛阳供电段分界K4+534处止,全长4.534KM,接触网共5.154条公里。

新月线新乡至月山段电气化于2003年6月开通。郑州供电段管内设备从新乡北运转场K0+233、新乡南Ⅰ场K0+275、新乡南Ⅱ场K0+339处起,到月山站K76+710止,全长76.477KM,接触网共384.179条公里。

截止2006年12月31日,郑州供电段管内接触网共3162.055条公里。 2.1.1气象条件 月山- 郑州-安阳- 郑州- 名称 单位 新乡-月山 长治北 武昌 郑州 徐州 最高温度 ℃ 40 40 40 40 40 最低温度 ℃ -30 -30 -20 -20 -30 复冰时气温 ℃ -5 -5 -5 -5 最大风速温度 ℃ -5 10 10 +5 复冰时风速 m/s 10 10 10 10 最大风速 m/s 27 30 25 25 30 承力索复冰厚度 mm 10 10 5 10 10 接触线复冰厚度 mm 5 2.5 5 吊弦及定位器正 ℃ 5 15 20 常位置时气温 0.9 冰的比重 g/cm3 0.9 0.9 0.9 0.9 雷暴区级别 中 中 2.2 设备状况: 2.2.1供电方式:太焦线有直供和直供加回流线供电方式,北京广线、陇海线、新月线均采取直供加回流线供电方式,南京广线采取AT供电方式。

2.2.2悬挂方式:太焦线正线采用TJ95+TCG110、LXGJ80+TCG110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站线采用LXGJ80+TCG85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

侯月线采用THJ150+CTHA150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

4

北京广线正线采用LXGJ100+CTHA120、TJ127+CTHA120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站线采用LXGJ80+TCG85;南京广线正线采用THJ95+CTHA120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站线采用THJ70+CTHA85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

西陇海线正线采用GLZE30+CTHA120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站线采用GLZE30+TCG110和GLZE30+TCG85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东陇海线正线采用THJ95+CTHA120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站线采用THJ70+CTHA85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

新月线正线采用LBGLJ120+TCG110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站线采用LBGJ70+TCG85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

2.2.3 线材规格及张力: 类别 型号 规格名称 额定张力KN(Kgf) 承力索 LXGJ80、GLZE30 1×19结构镀铝锌钢绞线 14.71(1500) 承力索 LXGJ100 1×19结构镀铝锌钢绞线 16.66(1700) 承力索 TJ127 1×19硬铜绞线 16.66(1700) 承力索 TJ95、THJ95 1×19硬铜绞线、铜合金绞线 14.71(1500) 承力索 THJ70 1×19铜合金绞线 14.71(1500) 承力索 THJ150 1×19铜合金绞线 16.66(1700) 承力索 LBGLJ120 铝包钢铝绞线 14.71(1500) 承力索 LBGJ70 铝包钢绞线 14.71(1500) 接触线 CTHA150 150mm2截面银铜合金接触线 14.71(1500) 接触线 CTHA120 120mm2截面银铜合金接触线 12.74(1300) 接触线 TCG-110 110mm2截面铜接触线 9.8(1000) 接触线 TCG-85 85mm2截面铜接触线 8.33(850) 2.2.4 绝缘距离(接触网、附加导线的绝缘间隙及对地距离) 序最小距离 项 目 附注 号 (mm) 1 接触网、供电线带电部分至固定接地体的净空距离 300 困难时240mm 2 接触网带电部分至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的净空距离 350 3 隔离开关电连接线跨越接触网在最大弛度时至承力索等带电500 体的垂直距离 4 25KV隔离开关带电部分与支柱的水平距离 500 5 受电弓振动至极限位置和导线被抬高的最高位置距接地体的200 困难时160mm 瞬间间隙 6 绝缘承力索距建筑物底部或接触线距限制器底部的净空距离 100 7 25KV带电瓷绝缘元件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的间隙 100 困难时75mm 8 棒式及有机合成材料绝缘子裙边的净空距离 50 9 25KV电连接线至带电侧绝缘子裙边的净空距离 100 10 不同回路(或不同相)供电线间悬挂点处水平距离 2400 11 不同回路(或不同相)供电线悬挂点间的垂直距离 2000 12 同回路(或同相)承力索交叉垂直距离 200 13 接触网(供电线)带电部分与信号机(不设防护时)在风速2000 V=10米/秒时的净空距离 14 供电线和接触网非工作支带电部分在非悬挂点处至其它接触1000 网支柱(风速在V=10米/秒)时的水平距离

5

15 跨越电气化铁路的各种建筑物与带电部分最小距离 16 供电线悬挂点处在风速V=1米/秒时至支柱的水平距离 17 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等跨越非电化股道时,最大弛度情况下距轨面 18 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通过居民区、站台及公路时(不包括电气化道口)最大弛度情况下距地面 19 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通过非居民区,最大弛度时距地面 20 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通过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最大弛度时距地面 21 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距离峭壁挡土墙和岩石,无风时距离 22 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距离峭壁挡土墙和岩石最大风偏时距离 23 供电线跨越非易燃材料做为顶盖的建筑物,最大弛度时与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 24 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跨越不同回路电化股道(对承力索或无承力索时对接触线的距离) 25 保护线、回流线、架空地线跨越非电化股道时,在最大弛度时距轨面 26 保护线、回流线、架空地线跨越不同回路电化股道(对承力索或无承力索时对接触线的距离) 27 保护线、回流线、架空地线通过居民区、站台、公路(不包括电气化道口)在最大弛度时距地面 28 回流线、架空地线通过非居民区、区间的电气化道口在最大弛度时距地面 29 回流线、架空地线跨越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在最大弛度时距地面高度 30 回流线、架空地线距离峭壁挡土墙和岩石在无风时距离 回流线、架空地线距离峭壁、挡土墙和岩石在最大风偏时距31 离 32 回流线、架空地线跨越不同回路电化股道(对承力索或无承力索时对接触线的距离) 33 回流线、架空地线跨越非易燃材料为顶盖建筑物在最大弛度时垂直距离 34 回流线距信号机净空距离 35 回流线顺线路距25KV带电部分(包括受电弓)的净空距离 36 回流线在最大风偏(或最大弛度时)距接地体(包括支柱、支撑)的净空距离 37 供电线距树木距离 38 回流线距树木距离 39 供电线边导线最大风速时与建筑物的最小水平距离 40 回流线、架空地线边导线最大风速时与建筑物的最小水平距离

6

500 1000 7500 7000 6000 5000 1000 300 4000 3000 7500 2000 6000 5000 4000 500 75 2000 2500 800 500 200 3000 1000 3000 1000 3 接触悬挂

3.1接触线

3.1.1高度、坡度及弛度

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2)工具:车梯、接触网激光测试仪(或测杆、线坠、道尺、钢卷尺)、滑轮组、大绳、安全防护用品。

(3)材料:定位线夹、吊弦线夹、吊弦、直径4.0镀锌铁线、夹环、黄油(简单悬挂区段还应携带弹性吊索线夹、悬吊滑轮、钢线卡子)。 2、作业程序

(1)“天窗”时间外由检测工区对导线的定位点及吊弦点的高度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导线高度、弛度及坡度,对导线高度、坡度及弛度超过安全运行值的下发《维修任务书》。

(2)检修工区在“天窗”时间内对《维修任务书》中涉及的缺陷进行处理。

(3)对于环节吊弦及可调式吊弦,可松开回头,将导线置于合适位置(必要时使用滑轮),重新制作回头。对于简单悬挂,可通过调整悬吊滑轮或吊索线夹位置进行导高,坡度及弛度的调整;对于整体不可调吊弦,应视具体情况在允许范围内调整吊弦位置或予以更换。

3、检修标准

(1)接触线的张力和弛度:

标准值:符合安装曲线的规定。 安全运行状态值(弛度允许误差):简单悬挂为15%;全补偿链形悬挂为10%。 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 状态限界值:同安全运行状态值。 (2)接触线高度:

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

安全运行状态值:标准值±100mm,并不得超过状态限界值。

状态限界值:小于6500mm;任何情况下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最低值。 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3)接触线坡度(工作支):

标准值:120km/h及以下区段≤3?;120-160km/h区段≤2?;200km/h区段≤2?,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200-250km/h区段≤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

安全值:120km/h及以下区段≤5?;120-160km/h区段≤4?。其他同标准值。 限界值:120km/h及以下区段≤8?;120-200km/h区段≤5?;200km/h及以上区段同安全值。 160km/h及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4、注意事项

(1)调整导高时,吊弦与吊索的调整参照相应检修工艺。 (2)调整导高时应注意保证定位坡度和结构高度。 (3)调整导高时,严禁施工人员踩线、顶线、挂线。 (4)导线高度变化均匀,避免导线呈波浪状。

(5)调整前要准确计算,尽量一次调整到位,避免反复调整。

7

3.1.2拉出值、“之”字值

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2)工具:车梯、滑轮组、接触网激光测试仪(或测杆、线坠、道尺、钢卷尺)、手锤、钢

丝套、校正扳手、正弯器、安全用具、防护用具、通讯工具。

(3)材料:开口销、直径4.0镀锌铁线,螺帽、垫片、黄油等,更换时须带定位管、定位

器、定位环、支持器、定位线夹。

2、作业程序: (1)“天窗”时间外由检测工区对导线定位点及跨中的拉出值进行测量,对拉出值超过安全运行值的下发《维修任务书》。

(2)检修工区在“天窗”时间内对《维修任务书》中涉及的缺陷进行调整。 调整方法如下:

使定位器卸载(必要时使用滑轮组),调整定位环或软定位尾线至所需位置。在调整时要注意兼顾定位坡度、定位偏移及导高,必要时调整定位管位置(简单悬挂可调整弹性吊索或弹吊滑轮),尽量使拉出值及定位装置一次调整到位,避免重复工作(定位偏移值由当时气温和安装曲线确定)。

(3)在曲线处要注意对跨中拉出值的测量,保证定位拉出值的同时要保证跨中拉出值也符合要求。

3、检修标准

(1)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含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 160km/h及以下区段:

标准值: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安全值:之字值≤400mm;拉出值≤450mm。 限界值:之字值450mm;拉出值450mm。 160km/h以上区段: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2)接触线偏角(水平面内改变方向):

标准值:160km/h及以下区段≤6°;160km/h以上区段≤4°。 安全值:160km/h及以下区段≤12°;160km/h以上区段≤6°。 限界值:同安全值。

(3)定位装置的有关标准参照定位装置检修工艺。 4、注意事项:

(1)车梯上操作人员注意站在导线曲线外侧,防止滑脱伤人。 (2)严禁操作人员踩线、顶线、挂线。

(3)检修过程中要严格检查受力部件状态及定位线夹线受力面方向。

(4)在调整拉出值及跨中偏移值时,要以设计超高为准进行调整,若设计超高与实测超高相差较大时,要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同时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

3.1.3补强、接头及其它

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2)工具:车梯、校正板手、正弯器、手锤、沙纸、游标卡尺、安全用具、防护用具、通

8

讯用工具,制作接头时须带手搬葫芦、断线钳、楔型紧线器、蛙型紧线器、木锤、平锉、钢锯。

(3)材料:吊弦线夹、直径4.0镀锌铁线、黄油等、制作接头时须带接触线接头线夹。 2、作业程序:

(1)利用步行巡视检查接触线有无异常,接头线夹是否偏磨,并做好记录。

(2)利用车梯巡检检查接触线有无偏磨、硬弯、扭曲、烧伤、磨耗是否严重,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治。

(3)检查接触线接头状态是否良好,底部是否平滑,必要时进行打磨处理,紧固各部螺栓并涂油。

(4)制作接触线接头的程序如下:

①在需做接头两侧的适当位置安装紧线器,并用手搬葫芦连接两紧线器。

②摇紧手搬葫芦,使其中间和导线卸载并留出适当长度,确认紧线器牢固可靠,将接触线剪断。

③制作接触线接头。

④慢慢放松手搬葫芦,使导线受力后再次紧固各部螺栓,确认牢固可靠后拆除紧线器。 ⑤检查接头状态并予以校正,检查接头底部是否平滑并予以打磨。 ⑥螺栓涂油。 3、检修标准:

(1)接触导线接头应能保证受电弓平滑过渡,状态良好,紧固可靠,无打、碰弓现象,无偏磨和较严重烧伤,接头线夹、螺栓涂油良好。

(2)接触线接头应无偏磨、硬弯、扭曲、较严重烧伤等现象。

(3)接触线接头、补强处所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必要时加装吊弦。

(4)接触线磨耗及损伤:

①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电气补强线,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

②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

(5)接触线硬点: 分级 项目 硬点 缺陷 类别 1 2 3 V≤120km/h 120km/h≤V≤160km/h 30g≤G<40g 40g≤G<50g G≥50g V>160km/h 30g≤G<40g 40g≤G<50g G≥50g 40g≤G<50g 50g≤G<60g G≥60g (6)一个锚段内接触线接头、补强数量(不包括分段、分相及下锚接头): 项目 安全值 限界值 运行速度 标准值 锚段长度在锚段长度在锚段长度在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 800m以上 800m及以下 800m以上 km/h V≤120 0 3 4 3 4 120160 0 2 4 2 4 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同一跨距不得有两接头。

9

(7)采用不同型号的接触线或不同型号的接头线夹制做接头,应符合各自说明书的有关技术要求。

(8)加电气补强时,要保证补强线处于工作状态即与受电弓接触。 4、注意事项:

(1)作业过程中严防工具、材料滑脱。 (2)认真检查受力工具及材料状态。 (3)应注意吊弦、定位偏移。 (4)认真检查补偿器状态。 (5)更换作业中防止导线扭面。

3.2承力索

3.2.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2、工具:车梯、线坠、钢卷尺、钢丝套、滑轮、手锤、大绳、安全用具、防护用具、通讯工具,制作接头时须带楔型紧线器、羊角紧线器、手搬葫芦、钢锯、断线钳。

3、材料:细绑线、钢线卡子、铜(铝)包带、防腐油等,制作接头时须带承力索接头线夹 铜承力索补强时须带CLS型预绞式接续条。

3.2.2作业程序:

1、利用步行巡视检查承力索有无异常,并做好记录。

2、利用车梯巡检检查承力索有无断股、散股、锈蚀、烧伤,悬挂点处有无脱槽,钩头鞍子内垫片是否完整,螺栓是否紧固,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治。

3、检查承力索位置是否符合标准,必要时进行调整。 4、检查承力索弛度是否符合标准,必要时进行调整。 5、制做承力索接头的程序如下:

(1)在需做接头的承力索两侧适当位置将承力索表面油污擦拭干净后安装紧线器,用手搬葫芦连接。

(2)紧手搬葫芦,使中间段承力索卸载,并留出适当长度。

(3)用细绑线在需切断处两边缠2-4圈,然后切断,重新制做承力索接头。 (4)确认安装牢固可靠后,拆除工具。 6、铜承力索补强的程序 (1)使用说明

1)铜承力索发现磨损时,在悬挂点处使用适合规格的预绞式单层接续条补强;在跨中处,使用适合规格的预绞式双层接续条补强。补强时必须按规定工艺安装接续条,接续条安装后其端头距承力索损伤位置必须大于250mm。承力索损伤7股及其以上或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小于铁运[2007]69号《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有关规定时,必须按规定工艺制作承力索接头,并保证接头处导电回路畅通。

2)铜及铜合金承力索用接续条由一层或两层铺有导电砂的铜合金丝组成(每层铜合金丝由若干组线条),此接续条被设计成导线额定破断力的95%。对于只有一层的接续产品,参考本说明的“安装内层接续条”部分。

10

图1.接续条零部件

1、内层接续条:一般由3-4组预绞丝组成. 2、外层接续条:一般由4-5组预绞丝组成. 3、色标:中央安装色标

(2)安装前准备工作

1)用薄的胶带缠住需接续承力索的损伤处,防止承力索散股。严禁使用金属绑线绑扎。 2)用铜刷或砂纸将铜承力索表面整个内层接续条长度内的氧化层打磨干净.(两侧绞线各从端头侧打磨内层接续条的1/2长度),然后在承力索的表面均匀地涂抹导电膏。

3)在需安装接续条的承力索两侧适当位置将承力索表面油污擦拭干净后安装紧线器,用手搬葫芦连接。手搬葫芦连接前,承力索应适当减小张力,如本锚段两端同时卸下3-5块坠砣。

4)紧手搬葫芦,使中间段承力索适当卸载。

5)为保证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人身安全,使用前选择规格合适的接续条。 (3)安装内层接续条

1)选择线条组成数目最多的一组内层接续条,将承力索损伤处中心位置和这组内层接续条的中央色标处重合,然后将内层接续条的一半缠绕在承力索上。(图2中英文含义为:接续条中间标志)

2)将接续条的另一半完全缠绕在承力索上。

图2.安装内层接续条的第一组线条

3)把第二组分组条紧贴第一组分组条安装,从中央向两边安装。

4)重复上述步骤,安装内层接续条余下的分组条,并完全安装到位,如下图所示。

11

图3.安装好的内层接续条

(4)安装外层接续条

1)拿一组外层接续条(线条最多的一组),将其色标与内层接续条的色标对齐,从中心向两端安装外层接续条.

图4.安装外层接续条的第一组线条

2)把第二组线条紧贴第一组线条安装,从中央向两边安装,直到完全安装好.

3)按照上述步骤的方法,安装其余的外层接续条,直到所有线条安装到位.保证线条紧贴内层接续条.如下图所示.

图5.安装好的接续条

4)确认接续条安装牢固可靠后,拆除工具。恢复减张力时卸下的坠砣。

图6.安装效果示意图

(5)安全注意事项

1)为保证可靠的电气连接,所有承力索,无论新旧,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打磨使其光亮、洁净,然后马上开始安装。

2)初始安装后,本接续条不允许拆卸后二次使用。

3)安装过程中,人员、机具、材料必须和带电部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4)本安装说明和标准仅适合于北京帕尔普线路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CLS型预绞式接续条的

12

安装。

7、用承力索终端线夹时

(1)将需要装设终端线夹的承力索位置处用小绑线绑扎,防止断头散股。

(2)用钢锯距绑扎外侧10mm处将承力索锯断(用断线钳也可以,但要保证承力索断头不要散)。

(3)将承力索断头自空心螺丝的端孔内插入,如因绑扎的原因不易插入可用手锤轻击空心螺丝的广口部位,但应注意不得破坏螺纹,直至承力索头部自空心螺丝的广口部位外露5mm为止。

(4)将插入空心螺丝的承力索绞线的外层剥开,将楔子尖头向前,使承力索内芯插入楔子的空心中,外层纹线包住楔子,楔子的插入深度应为外露于纹线2mm为限。

(5)将本体与空心螺丝相连接,在连接的过程中,靠螺纹及本体将纹线、楔子越旋越紧。 (6)承力索终端线夹在承载后,要及时检查线夹的受力情况,如有松动、抽脱要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应更换新线夹。

3.2.3检修标准:

1、承力索的张力和弛度:

标准值:符合安装曲线的规定。 安全运行状态值(弛度允许误差):简单悬挂为15%;全补偿链形悬挂为10%。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

状态限界值:同安全运行状态值。 2、承力索磨耗及损伤:

(1)承力索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电气补强线,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

(2)承力索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

(3)承力索用钢芯铝绞线或铝包钢线时,其钢芯若断股,必须切断重新接续。 3、一个锚段内承力索接头、补强和断股的数量(不包括分段、分相及下锚接头): 项目 安全值 限界值 运行速度 标准值 锚段长度在锚段长度在锚段长度在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 800m以上 800m及以下 800m以上 (km/h) V≤120 0 4 5 4 5 120160 0 0 3 2 4 4 3 2 4 4 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同一跨距不得有两个接头。 4、承力索位置: 标准值:直线区段位于线路中心的正上方;曲线区段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的连线垂直于轨面连线。结构高度为:设计值±100mm。

安全运行状态值:直线区段允许误差150mm;曲线区段允许向曲线内侧偏移100mm。结构高度为:设计值±200mm.

状态限界值:标准值±200mm。结构高度同安全运行状态值。 5、承力索不得有断股、锈蚀和烧伤。 6、各部螺栓及GJ型承力索涂油良好。

7、采用不同规格材质的承力索或不同型号的接头线夹,应符合各自说明书的有关技术要求。

13

3.2.4注意事项:

1、认真检查受力工具、材料状态良好。 2、作业过程中严防滑脱。 3、应注意吊弦及腕臂偏移。 4、认真检查补偿器状态。

3.3中心锚结

3.3.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2、工具:车梯、滑轮组、线坠、校正扳手、单滑轮、大绳、钢卷尺、安全用具、防护用具。 3、材料:钢线卡子,直径4.0镀锌铁线、细绑线、黄油等,更换时带中心锚结线夹、中心锚结绳。

3.3.2作业程序:

1、检查锚结绳是否有断股、散股、接头等,必要时进行更换,更换时利用滑轮组将承力索与接触线拉紧使两线靠近后拆除旧锚结绳予以更换。

2、检查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当高度低于要求利用滑轮组将承力索与接触线紧起,使锚结绳松弛后拆除锚结绳与承力索的绑线,松动跨中侧钢线卡子,用扳手撬开两钢线卡子间锚结绳,使之成垂弯,紧固内侧钢线卡子,松开外侧钢线卡子,使锚结绳向外窜动,然后紧固外侧钢线卡子,反复进行上述程序直至符合要求。当高度高于要求时,上述程序相反,使锚结绳向内窜动,直至符合要求。

3、检查锚结绳两边受力是否相等,有无松弛情况,有则参照第2条对相应辅助绳进行调整。 4、检查中锚线夹状态是否良好,钢线卡子安装是否牢固、正确。锚结绳露头绑扎是否符合要求。

5、对GJ系列锚结绳及各部螺栓进行涂油防腐。 3.3.3标修标准

1、中心锚结按其作用分为防断和防窜两大类。其设置位置要使两边接触悬挂的补偿条件基本相等。

2、防断式中心锚结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承力索中心锚结绳:

(1)中心锚结绳范围内承力索不得有接头和补强。

(2)中心锚结绳的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的弛度。 (3)“V”型结构的中心锚结在跨距中部与承力索用3个线夹固定,在悬挂点两侧各用2个线夹固定;“人”字型结构的中心锚结在悬挂点两侧各用2个线夹固定;线夹之间的距离均为80-120mm。

接触线中心锚结绳:

(1)中心锚结所在的跨距内接触线不得有接头和补强。 (2)中心锚结绳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联接器。

(3)中心锚结绳不应松弛、不得触及弹性吊弦辅助绳,两边的长度和张力力求相等。 (4)中心锚结绳两端与承力索各用2个线夹连接,线夹间距80-120mm,绳头伸出线夹100-150mm。

3、防窜式中心锚结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1)防窜绳两端各用2个线夹连接,线夹间距30-50mm,绳头伸出线夹20-50mm。

14

(2)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与防断式相同。 4、正线二跨式防断中心锚结 (1)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为THJ-95铜合金绞线,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为Φ8.75不锈钢丝绳。 (2)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的最低点不得低于该跨承力索的最低高度。

(3)接触线中心锚结绳安装后不改变两侧第一吊弦点处接触线的位置,接触线中心锚结绳适当拉紧,但拉力不宜过大。导线上的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距第一吊弦线夹间距为150mm,允许误差±50mm。

(4)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距承力索支承线夹间距200mm,允许误差±50mm;在承力索上的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在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外侧且距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200mm,允许误差±50mm。

5、中心锚结线夹:

(1)中心锚结线夹应安装牢固:在直线上应保持铅垂状态,在曲线上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2)中心锚结处的接触线高度比两侧吊弦点高出0-20mm。 3.3.4注意事项

1、检修时注意防止锚结绳抽脱伤人。

2、保持大绳放松时要缓慢,确认锚结绳紧固后方可完全松开。 3、注意接触线坡度符合标准。

4、中心锚结线夹处应注意导线入槽。

3.4吊弦及吊索

3.4.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2、工具:车梯、接触网激光测试仪(或测杆、线坠、道尺、钢卷尺)、校正扳手、滑轮、大绳、温度计、安全用具、防护用具、通讯工具。

3、材料:吊弦线夹、直径4.0铁线、钢线卡子、吊弦,简单悬挂带弹性吊索、悬吊滑轮、夹环、黄油等。

3.4.2作业程序:

1、检查吊弦布置间距,数量是否符合安装图要求,不符合进行调整。 2、检查吊弦偏移量是否符合要求。

3、检查吊弦线夹、吊索线夹是否安装正确、紧固,无偏斜打碰弓危险。吊弦环节是否卡滞、吊弦是否锈蚀、磨耗、烧伤、断股、散股,必要时予以更换,弹性吊索是否有断股,有则予以更换。吊索钢线卡子应紧固不得松动。弹性吊弦两端辅助绳长度和受力状况符合要求。

4、滑动吊弦应检查绝缘轮是否入槽、裂纹老化及烧伤,焊接部位是否有开焊现象,必要时进行更换。

3.4.3检修标准

1、吊弦分环节吊弦和整体吊弦两种。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

环节吊弦:至少应由两节组成,每节的长度以不超过600mm为宜,吊弦回头应均匀迂回,长度为150-180mm。环节吊弦两端环孔形状为水滴形,吊弦环直径应为其线径的5-10倍。吊弦磨耗的面积不得超过原面积的50%。环扎收口处缠绕两圈半至三圈。每节吊弦两端的环扎应呈互相垂直状。

15

整体吊弦: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误差应不大于±2mm。吊弦截面损耗不得超过20%。

吊弦线夹在直线处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2)吊弦偏移:

标准值:在无偏移温度时处于铅垂状态。

安全运行状态值:在极限温度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得大于吊弦长度的1/3。 状态限界值:同安全运行状态值。 (3)吊弦间距: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运行状态值:160km/h及以下区段≤12m;160km/h以上区段≤10m。 状态限界值:160km/h及以下区段≤15m;160km/h以上区段≤12m。 (4)吊弦高差:

标准值:相邻吊弦高差≤10mm。

安全运行状态值:v≤12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50mm。120km/h<v≤16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20mm。160km/h<v≤25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10mm。

状态限界值:同安全运行值。

2、弹性吊弦辅助绳和简单悬挂吊索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1)辅助绳和吊索须用绞线制成并保持一定的张力。

(2)在无偏移温度时两端的长度应相等,允许相差不超过400mm。 (3)辅助绳和吊索不得有断股和接头。

(4)弹性吊弦辅助绳两端与承力索的连接符合设计规定。 3、吊弦的位置、数量:

吊弦的位置、数量符合安装图要求。 4、吊弦无锈蚀、磨耗、烧伤、断股及散股现象,整体良好。软横跨双股直吊弦最短为400mm,允许误差50mm。

5、不锈钢绝缘吊弦:

(1)螺栓均应使用扭矩扳手紧固,其中调整紧固螺栓(Φ14mm)紧固力矩不应小于25N.M,线夹螺栓(Φ9mm)紧固力距应为15N.M为宜。

(2)尼龙绝缘轮扣合在承力索(轴向安装),两组件要扣合牢固。

(3)调整杆在调整紧固螺栓上部外露50—80mm,多余剪去,断口磨平。 (4)固定片小端弯折卡住调整杆,大端弯折卡住调整螺母相邻两面。 (5)不锈钢吊弦安装后,线夹螺栓一般不应打开(因线夹易变形)。 3.4.4注意事项:

1、装卸吊弦、吊索时应注意防止其滑脱弹起伤人。 2、装卸吊弦时应防止人为损伤吊弦、吊索本体。 3、确认承力索,接触线的吊弦线夹类型安装正确。

4、要注意保持相邻悬挂点(定位点)间导线坡度符合规定。 5、不锈钢绝缘吊弦要注意对电连接认真检查。

3.5锚段关节

3.5.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16

2、工具:车梯、滑轮组、接触网激光测试仪(或测杆、线坠、道尺、钢卷尺)、水平尺、铁丝套、校正板手、正弯器、安全用具、防护用具、通讯工具,更换零件时带手搬葫芦、紧线器。

3、材料:吊弦线夹、直径4.0铁线、吊弦、黄油等,更换零件时带锚支定位滑轮、锚支定位卡子、定位管支持器、绝缘子、定位线夹、定位器夹环、电联结线及线夹。

3.5.2作业程序: 1、“天窗”时间外由检测工区对两锚段接触线的水平距离及垂直距离,非绝缘三跨锚支接触线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和工作支接触线的高差进行测量,超过安全运行值的下发《维修任务书》。

2、检修工区在“天窗”时间内先对《维修任务书》中的缺陷进行调整并使其符合要求,再对两锚段承力索的水平距离及垂直距离进行测量,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进行检修使其合格。

3、检修工区检查锚支、工作支定位管转动是否灵活,定位管偏移是否符合要求,锚支分段绝缘子串至锚支定位滑轮间的距离是否符合要求,不合要求时利用紧线器和手搬葫芦使其卸载后重新做回头。

4、检修工区检查电连接器是否符合要求并予以调整。

5、检修工区检查各部件是否齐全,受力部件状态是否良好,并进行涂油防腐。 3.5.3检修标准

1、电分段锚段关节(关节式分相绝缘器可参照执行): (1)转换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运行状态值:设计值±50mm。 状态限界值:同安全值。

采用硅橡胶绝缘子时,绝缘子瓷裙下沿应高出工支接触线300-350mm。 (2)中心柱处接触线(承力索)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 ①垂直距离

标准值:等高(设计值)。 安全值:20mm(设计值±50mm)。 限界值:20mm(设计值±50mm)。

注:括号外为接触线的值,括号内为承力索的值。 ②水平距离:同转换柱。

③中心柱处接触线等高点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 (3)当两悬挂共用一组软横跨时,承力索分段绝缘子距悬吊滑轮在平均温度下应保持1000

-1500mm。

2、三跨机械分段锚段关节:

(1)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距离在设计极限温度下应保持50mm以上。 (2)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水平距离: 标准值:100mm。

安全运行状态值:50-250mm。 状态限界值:50-300mm。

(3)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垂直距离: 标准值:设计值。

17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4)锚支接触线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300mm以上。 3、四跨机械分段锚段关节

(1)转换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 接触线:500mm;允许误差±50mm。 承力索:200mm;允许误差±20mm。 (2)转换柱处两悬挂的水平距离 200mm;允许误差±20mm。

(3)中心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 接触线:0mm;允许误差±20mm。 承力索:200mm;允许误差±20mm。 (4)中心柱处两悬挂的水平距离 200mm;允许误差±20mm。

(5)转换柱及中心柱处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50mm。 4、定位管能自由转动,偏移量符合要求。锚支定位卡子安装正确,该处导线无磨损。 5、电连接器状态良好,符合要求。 6、接触线下锚偏角符合接触线要求。

7、各部零件安装正确,连接牢固,无锈蚀损伤。

8、锚段关节处在保证垂直距离的情况下,导线坡度自然确定。 3.5.4注意事项:

1、锚段关节处于曲线区段时,应注意保证跨中拉出值。 2、如发现电气烧伤、磨损,应认真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3、检修过程中注意工作支导线拉出值,导高、定位坡度及承力索技术参数的检调。

3.6线岔

3.6.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2、工具:车梯、接触网激光测试仪(或测杆、线坠、道尺、钢卷尺)、水平尺、滑轮组、校正扳手、整弯器、单滑轮、大绳、安全用具、通讯工具。

3、材料:定位线夹、吊弦线夹、平头螺栓、平垫片、防松垫片、直径4.0铁线、黄油等,更换零件时带限制管、电连接线及电连接线夹。

3.6.2作业程序 1、“天窗”时间外由检测工区对线岔处定位点拉出值、交叉点位置、500mm处的水平及抬高进行测量,测量值超出安全运行值时应下发《维修任务书》。

2、检修工区在“天窗”内对《维修任务书》中的缺陷及线岔零部件按下列步骤进行调整。 3、对线岔交叉点位置的调整。 单开道岔标准定位的线岔调整:

1、两导线交叉点投影位置。不合格情况可分为三种: (1)两导线交叉点的垂直投影在两内轨相距630-1085mm(160km/h及以下区段)、735—1085mm(160km/h以上区段)内,但不在两内轨夹角的角平分线上,可将定位点拉出值向同一方向调整直至符合要求,注意定位点拉出值不得超出规定。

(2)两导线交叉点垂直投影超出630-1085mm(160km/h及以下区段)、735—1085mm(160km/h

18

以上区段),但处在角平分线上,可将定位拉出值反向等距调整,注意拉出值不得超出规定。如大于1085mm,可增大两线夹角,如小于630mm(160km/h及以下区段)、735mm(160km/h以上区段)可减小两线夹角。

(3)两导线交叉垂直投影既不在630-1085mm(160km/h及以下区段)、735—1085mm(160km/h以上区段)范围内又不在角平分线上,将限制管松开,将线坠拉在下方接触线并位于630-1085mm(160km/h及以下区段)、735—1085mm(160km/h以上区段)内,调整拉出值,直至符合要求,将限制管在合适位置安装牢固。

单开道岔非标准定位的线岔调整可以参照标准定位的线岔调整方法步骤 对于交叉渡线道岔(菱形道岔)的线岔调整:

1)找出各单开岔子接触线交叉点范围。

2)调整正线(Ⅰ、Ⅱ)接触线拉出值,使接触线通过A、B、C、D点处于标准位置。 3)调整渡线(Ⅲ、Ⅳ)接触线拉出值,使接触线通过A、B、C、D点,从而满足四组单开道岔的线岔接触线交叉投影点的要求。

4)调整拉出值时,同时应兼顾两渡线交叉点O位于菱形交叉中心上方。 对于复式交分道岔处线岔的调整可参照以上程序调整。 对无交分线岔的调整:

无交分线岔要做到机车受电弓沿正线高速行驶通过线岔时,不与渡线接触线接触,而不受渡线接触悬挂的影响。机车从正线驶入渡线时(或从渡线驶入正线),要使受电弓平稳过渡,不出现钻弓和打弓现象,且接触良好。

为调整定位器限位装置保证定位器的抬升量在100mm以内,可调整T型螺栓的长度,具体如下:松开T型螺栓的螺母,调节T型螺栓长度,使抬升量满足要求,调节时注意保证T型螺栓的方向要求与定位器管投影垂直,紧固T型螺栓上螺母并涂油。

弹型支撑的调整:为使定位处避免产生硬点,保证机车平滑过渡,当高度变化时,支撑应伸长或缩短,松开支撑中部上、下固定夹环螺栓,根据需要伸长或缩短,紧固螺栓并涂油。

4、检调线岔处水平:

用水平尺测量两导线相距500mm处水平的高差,若测量不合格则需进行调整,可通过松紧此处和邻近吊弦来完成。必要时要对下锚角钢位置进行调整。

5、调整限制管偏移值

1)计算出限制管在调整温度时的偏移。 2)根据计算值将限制管调至标准位置。 3)紧固各部螺栓,并进行涂油。 6、调整限制管间隙

检查限制管内两接触线间隙,如活动间隙较小,不能保证接触线伸缩自如则进行调整。 7、检调线岔处电联接,检调工艺及程序参照有关章节。

8、检查线岔处导线,对线面不正者进行校正,对磨损损伤进行分析处理。

9、检查线岔各部零件,对各部螺栓进行紧固,锈蚀部件进行涂锈涂油,必要时进行更

19

换。

3.6.3检修标准

1、对单开和对称(双开)道岔的标准定位线岔,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以下要求: (1)交叉点位置:

标准值:横向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不大于350mm,纵向距道岔定位大于2.5m。

安全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630——1085mm范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160km/h以上区段的线岔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735——1085mm范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横向位置允许偏差5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2)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

标准值: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2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等高;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160km/h及以下区段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80mm。160km/h以上区段岔后非支第一根吊弦抬高20-40mm,第二根吊弦抬高80-100mm;线岔转换柱处非支导线抬高350-500mm。

安全值: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10-3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不大于30mm。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160km/h及以下区段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50-100mm。160km/h以上区段岔后非支第一根吊弦抬高20-40mm,第二根吊弦抬高80-100mm;线岔转换柱处非支导线抬高350-50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3)限制管:

限制管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应安装牢固,并使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间隙,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限制管应安装牢固,并使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间隙,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

(4)始触区:

160km/h及以下区段的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550-800mm的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160km/h以上区段,对于宽1950mm的受电弓,在距受电弓中心600-1050mm的平面和受电弓仿真最大动态抬升高度(最大200mm)构成的立体空间区域为始触区范围,该区域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必需时)外的其他线夹或零件。

(5)其它

①道岔定位器支座不得侵入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否则应使定位器加长,并采用特殊弯形定位器,并保证定位器的端部不侵入其它线的受电弓限界。

②160km/h及以下区段的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大于450mm。160km/h以上区段的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大于400mm。

③160km/h以上区段的正线线岔在两工作支接触导线间距550—600mm处宜设一组交叉吊弦,使两支接触导线等高。

④160km/h以上区段在始触区范围内,两支接触线位于受电弓中心同一侧。

⑤道岔开口方向上道岔定位后的第一个悬挂点设在线间距大于等于1220mm处,并应保证两线接触悬挂的任一接触线分别与相邻线路中心的距离不小于1220mm。

⑥两支承力索间隙不应小于60mm。

2、对复式交分和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交叉点位置:

标准值:复式交分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中轴支距的中点;交叉渡线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

安全运行状态值:交叉点的横向和纵向允许偏差为50mm。

20

状态限界值:同安全运行状态值。

(2)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限制管和始触区等,同单开道岔的线岔要求。 3、非标准定位线岔的交叉点位置由道岔定位柱的设计拉出值自然确定,郑武段和郑徐段尽量位于导曲线两内轨距740—1040mm,其它线段必须在导曲线两内轨距600mm以上的范围内,且拉出值不得大于450mm。

4、线岔的编号应以其所在的道岔编号命名。 5、电联结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6、定位处各部零件状态良好,防腐涂油。 7、武陟站无交叉线岔的技术要求:

(1)拉出值为330mm,允许误差±20mm,渡线距正线线路中心为999mm,误差±20mm。 (2)在线间距126~526mm间,为正线进入渡线时的始触区。线间距526~806mm,是正线与渡线等高区。在806~1306mm为渡线进入正线始触区,如图所示。

(3)在等高区内,设道岔柱,可安装定位装置及吊弦等设备,始触区内不允许安装任何悬挂和定位装置。

(4)在线间距126~536mm间,渡线比正线高h1,在线间距为806~1306mm间,渡线比正线低h2,h1、h2与道岔型号和机车通过速度有关,需另行确定。

(5)为了限制道岔定位点处导线的抬高,在定位装置上增加了弹性支撑和限位装置,使定位器的抬升量为100mm以内。

8、1/18无交叉线岔

(1)道岔标准定位时,支柱位于岔尾方向距理论岔心6-7m处。

(2)正线腕臂采用正定位形式,拉出值350mm,腕臂安装在岔尾方向。承力索采用钩头鞍子连接,定位器采用1200矩形定位器,定位坡度380-400mm。

(3)侧线腕臂采用反定位形式,拉出值-370mm,腕臂安装在岔尖方向。承力索采用承力索座连接,定位器采用K1750型定位器(铝合金),定位坡度380-400mm。

(4)岔尾方向与线岔相邻的侧线定位点处导高比正线低200mm。

(5)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950mm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低100-150mm。 (6)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550mm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低50-80mm。

21

(7)两支接触线等高点位于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400-350mm处。 (8)线岔定位点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40-60mm。

(9)线岔非支第一根吊弦安装在距非支腕臂4m处,抬高80-100mm。第二根吊弦距第一根吊弦10m处,抬高150-200mm。

(10)线岔转换柱处非支导线抬高350-500mm。

(11)线岔转换柱安装形式同关节转换柱,非工作支悬挂距正线线路中心1000mm。 (12)线岔电联结安装在岔尾方向第二根吊弦外侧200mm处。 3.6.4注意事项

1、使用车梯作业时应注意道岔开合位置,防止掉道,搬运车梯时注意不得短接轨道电路。 2、车梯上作业人员不得站在导线受力方向,防止滑脱伤人。 3、注意检调时兼顾相关线岔技术参数及跨中偏移值。 4、检调同时,要将始触区内线夹进行外移。 5、加强对车辆的防护工作。

6、各部线夹不得存在偏斜导致打碰弓现象。

3.7分段绝缘器

3.7.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2、工具:车梯、钢丝套、滑轮组、平挫、水平尺、线坠、钢锯、木锤、断线钳、大绳、扭矩扳手、砂纸、安全用具、防护工具、通讯工具,更换时还须携带分段专用工具、蛙型紧线器、楔型(羊角)紧线器,手搬葫芦、煨弯器、校正板手。

3、材料:螺栓、酒精(丙酮)、黄油、细绑线、吊弦,更换时还须携带承力索终端线夹、承力索绝缘件、分段绝缘器、绝缘子、接头线夹、吊索。

3.7.2作业程序

1、清扫绝缘部件污秽,检查分段绝缘器整体磨损情况。

2、检查分段绝缘器各部零件是否有破损、烧伤、裂纹和老化现象,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必要时进行更换。

3、检查绝缘滑板工作面与轨面平行,分段绝缘器工作高度符合规定,如不符合要求可通过调整吊弦(索)来完成。导线与绝缘器接头线夹处是否有硬点。法式分段分绝缘器两端的滑道自端点向中心侧50mm处导线底面与滑道底面是否水平,如不水平可通过分段绝缘器两端的调整螺栓完成。

4、测量检查两导流板带电部分空气绝缘间隙符合技术标准,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5、悬挂分段绝缘器吊弦(索)状态是否良好,视具体情况调整。 6、检查各部螺栓紧固状态是否良好、涂油、销钉齐全。 7、更换分段绝缘器的步骤:

(1)在分段绝缘器两边导线上打上紧线器,用手搬葫芦使分段绝缘器卸载。

(2)拆下旧分段绝缘器,安装新分段绝缘器。在T型分段绝缘器安装时,线夹夹线部位齿尖应嵌入接触线燕尾槽,接触线夹紧后,应留出80mm-100mm,尾线向上弯曲90度-120度;在安装法式分段绝缘器时,先将旧分段绝缘器绝缘主件连接鞍槽与接头线夹轴销分离,即可将旧分段

22

绝缘器绝缘主件卸下,再将新分段绝缘器绝缘主件的连接鞍槽与接头线夹连接,并确认接头线夹进入连接鞍槽内。

(3)将各部螺栓紧固,将手搬葫芦缓慢放松同时紧固T型或GL型分段绝缘器接头处螺栓,法式为分段绝缘器检轴销是否真已入槽,确认安全可靠,不会滑脱后,再将紧线器及手搬葫芦拆除。

8、安装完毕及日常维护须用600mm长的水平尺模拟受电弓滑过分段绝缘器工作面,保证接触可靠和各元件衔接处不存在硬点。

3.7.3检修标准

1、分段绝缘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分段绝缘器的主绝缘应完好,其表面清洁无污无破损、无裂纹、无老化,其表面放电痕迹应不超过有效绝缘长度的20%。主绝缘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

(2)两条绝缘滑道应平行于轨面,最大误差不超过10mm。 (3)绝缘器相对于两侧的吊弦点具有5-15mm的负弛度。

(4)不应长时间处于对地耐压状态,尤其在雾雨雪等恶劣天气时,更应尽量缩短其对地的耐压时间,即当作业结束后应尽快合上隔离开关,恢复正常运行。

(5)分段绝缘器应位于线路中心,误差不超过100mm。 (6)绝缘器导线接头处过渡平滑。

2、实行“V”形天窗的双线区段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上、下行接触网带电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m,困难时不小于1.6m。

(2)上、下行接触网距下、上行通过的电力机车受电弓的瞬时距离应不小于2m,困难时不小于1.6m。

3、分段绝缘器各部件连接牢固可靠,无破损裂纹烧伤。

4、分段绝缘器承力索绝缘件与导线绝缘体在同一垂直面内。

5、XTK菱形分段绝缘器空气间隙为240MM,法式分段绝缘件空气间隙为220MM。 6、法式分段两端的滑道自端点向中心侧50MM处导线底面与滑道底面水平。

7、法式分段接头线夹处接触线呈一微小的向上角度,轴销入鞍槽,吊索无松弛。 3.7.4注意事项

1、作业过程中应严格防止抽脱。

2、要注意避免损伤分段绝缘器,作业过程中绝缘元件必须避免碰撞和脏污、安装时不得踩踏绝缘器。

3、分段绝缘器不应长时间处于对地耐压状态,尤其是雾雨雪等恶劣天气时更应尽量缩短其对地耐压时间,即当作业结束后应尽快合上隔离开关,恢复正常运行。

3.7.5 XTK消弧分段绝缘器检修工艺

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2)工具:车梯、线坠、长度大于600mm的水平尺、专用扭矩扳手、环形扳手、内、外六方扳手、弯线钳、激光测试仪、安全用具、通讯用具。

(3)材料;螺栓、酒精(丙酮)、黄油、细绑线;更换时须带承力索终端线夹、承力索绝缘件、分段绝缘子、接头线夹、整体吊弦。

2、作业程序:

23

(1)检查分段绝缘器是否在轨道线路中心,接触线和承力索是否在同一垂直平面内。 (2)清扫防污绝缘部件、检查分段绝缘器整体磨损情况。

(3)检查分段绝缘器各部零件是否有破损、烧伤、裂纹和老化、长绝缘棒是否有突起、凹陷等现象,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必要时进行更换。

(4)检查分段绝缘器的整体高度是否比平均高度高30—70mm,如不符合要求通过紧线器调整来完成。

(5)测量检查带电部分空气绝缘间隙符合技术标准,根据分段型号进行调整。 (6)检查四根铜滑道的底平面、分段绝缘棒工作面是否与轨面保持平行:

①用水平尺检查铜滑道线夹处的底平面,使铜滑道和接触线三点形成的底平面与轨面平行,最后拧紧单空线夹螺母,扭力矩为25N.m。

②用水平尺检查两支长铜滑道悬臂端的底平面是否比两根绝缘棒底平面低2—5mm,否则,松动其专用螺母和它外端的薄螺母进行调整。

③用水平尺检查两支短铜滑道悬臂点是否与两支长铜滑道等高;否则,松动其专用螺母和它外端的薄螺母进行调整。

④用水平尺检查分段同侧两支长、短铜滑道是否处于同一高度,确认调整好之后,牢固地拧紧专用螺母(25N.m)和薄螺母(10N.m)。

⑤分断绝缘棒单面允许的磨耗深度为2mm,到限后可将绝缘棒旋转72度角继续使用。旋转时可先拧松四个内六角螺栓,再用管钳转动绝缘棒的两端,到位后再拧紧四个内六角螺栓;总共五个磨损面。

⑥ 检查各部螺栓紧固状态是否良好、涂油、销钉齐全。 (7)更换消弧分段绝缘器的步骤:

①使用轨道尺确定该分段绝缘器安装点处的超高量,直线区段可免除此项操作。

②在分段绝缘器安装地点的前后20m内,每4m选一个测量点,用激光测试仪测出接触线的高度,然后计算出接触线的平均导高。

③在旧分段绝缘器的两边导线上安装紧线器,用手搬葫芦使分段绝缘器卸载,拆下旧分段绝缘器。

④将不带铜滑道的分段绝缘器骑跨在安装点的接触线(手搬葫芦端)上,并使接头线夹的齿形角嵌入接触线的凹槽内,再用扭力扳手按合理顺序将接头线夹的螺栓逐步拧紧,并且要至少重复拧三次,最终力矩达到44N.m,使线夹的齿形角与接触线的凹槽紧密嵌牢。

24

⑤在距两端接头线夹约100mm处,截断接触线,并将线头向上弯曲,使之与水平面成60度角。而后使接触线紧贴入接头线夹斜面的凹槽内,安装上U形螺栓、压线板、弹垫和螺母,并以25N.m的扭力矩拧紧螺母,以使接触线牢牢地被卡紧在线夹上。

⑥安装四根铜滑道和两个L型支架的支撑臂,但暂不拧紧专用螺母和单孔线夹,应先通过紧线器调整分段绝缘器的高度,使之比计算出的平均高度高30—70mm,再调整分段绝缘器的工作底平面,使其与轨道平面保持水平。

⑦ 按要求调整四根铜滑道,并拧紧专用螺母和单孔线夹。

⑧再将L型支架的支撑臂的卡槽完全嵌入到铜滑道上,拧紧六个M10*15螺母(25N.m)。用扭矩扳手再次将所有螺母可靠地拧紧。锁紧紧线器的上下螺母,缠绕并拧紧紧线器上的金属线,把吊弦线的线头缠绕在自身成环状。

⑨安装完毕及日常维护需用600mm长的水平尺模拟受电弓滑过绝缘器工作面,保证接触可靠和各元件衔接处不存在硬点。

3、检修标准:

(1)绝缘器的主绝缘应完好,其表面清洁无污无破损、无裂纹、无老化,表面无突起、凹陷,其放电痕迹不超过有效绝缘长度的20%,主绝缘严重破损应及时更换。

(2)分段绝缘滑道的工作面、四根铜滑道的工作面应平行与轨面,最大误差不超过5mm。 (3)分段绝缘器整体高度应高于计算出的平均高度30—70mm,即有一定的负驰度。 (4)铜滑道线夹处和接触线三点形成的底平面与轨面平行;铜滑道悬臂端的底平面是否比两根绝缘棒底平面低2—5mm;四根铜滑道悬臂端的底平面应等高;同侧两支长、短铜滑道应处于同一高度;铜滑道得下部球状部分磨损剩余1—2mm时,必须及时更换。

(5)分断绝缘棒单面允许的磨耗深度为2mm。

(6)分段绝缘器应在轨道线路中心,分段绝缘器安装处的接触线和承力索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

(7)分绝缘器主绝缘两端接头线夹约100mm的接触线向上弯曲,使之与水平面成60度角;线夹的齿形角与接触线的凹槽紧密嵌牢。

(8)分段绝缘器各部件连接牢固可靠,按规定力矩紧固并涂油良好,无破损裂纹烧伤。 (9)分段绝缘器的空气绝缘间隙为300mm,误差±10mm。 (10)分段绝缘器应安装正确,过渡平滑,无打弓、碰弓现象。 4、注意事项:

25

全用具、防护用具、通讯用具,更换补偿绳时还须携带滑轮组、单滑轮、断线钳、吊绳。

3、材料:双耳楔型线夹、钢线卡子、绑扎线、直径4.0铁线、润滑脂等,更换时还须携带补偿绳线材、补偿坠砣、滑轮。

3.10.2作业程序

1、检查补偿绳有无断股、散股、损伤及磨双环杆、下锚拉线,必要时进行更换调整。 2、检查补偿滑轮状态是否良好,有无破损、裂纹、必要时进行更换。

3、检查坠砣块数量是否足够,重量(含坠砣杆等)是否符合张力要求,有无破损,破损严重者进行更换,摆放是否符合标准。

4、检查坠砣升降是否灵活,有无卡滞现象,必要时进行调整。

5、根据当时气温,检查b值、a值是否符合安装曲线要求,必要时进行调整。 6、检查限界架、制动装置是否良好。 7、补偿滑轮加注润滑脂。

8、各部螺检紧固,铁件除锈刷漆。 9、调整b值作业程序如下:

1)在补偿绳上安装羊角(或楔形)紧线器,坠砣杆环口下方扎一钢丝套。

2)将手搬葫芦连接在紧线器与钢丝套之间,将线紧起,取下连接销钉,按b值的要求重新制作补偿绳回头。

10、更换补偿绳的作业程序如下:

(1)在下锚杵环杆和坠砣杆上分别安装羊角紧线器,同时在支柱上(下锚角钢上方)挂滑轮。 (2)将手板葫芦钩挂在坠砣杆上的羊角紧线器上,葫芦绳通过滑轮勾挂在杵环上的羊角紧线器上,收紧手搬葫芦至补偿绳不受力为止。

(3)拆除旧补偿绳、安装预制好的新补偿绳。

(4)松开手搬葫芦,使补偿绳受力,观察受力情况无误后,拆除所有工具、复查b值。 11、处理承锚补偿绳磨双环杆或拉线的作业程序如下: (1)在下锚杵环杆和坠砣杆上分别安装羊角紧线器,同时在支柱上(下锚角钢上方)挂滑轮。 (2)将手搬葫芦钩挂在坠砣杆上的羊角紧线器上,葫芦绳通过滑轮勾挂在杵环杆上的羊角紧线器上,收紧手搬葫芦至补偿绳不受力为止。

(3)调整承锚角钢或线锚角钢活动孔的位置,使承锚补偿绳不磨双环杆和拉线。 (4)松开手搬葫芦,使补偿绳受力,观察受力情况无误后,拆除所有工具。 12、处理补偿器卡滞的作业程序如下:

(1)由于坠砣抱箍卡住限制导管而使补偿器动作卡滞的,调整限制导管的位置,使坠砣抱箍能在限制导管中灵活移动,补偿器动作卡滞的现象即可消除。

(2)由于补偿滑轮转动不灵活,而使补偿动作卡滞的,清除补偿滑轮轴承里的污垢,重新加注润滑脂。

3.10.3检修标准

1、a值(补偿绳回头末端至滑轮或制动部分的距离)、b值(坠砣底部距地面的距离): 标准值: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

安全运行状态值:安装曲线值±200mm。

状态限界值:任何情况下a、b值均应大于200mm。 2、补偿坠砣及其重量:

(1)坠砣应完整,坠砣块叠码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度。

(2)坠砣串的重量(包括坠砣杆的重量)符合规定,允许误差不超过2%。 (3)坠砣块自下而上按块编号。

(4)坠砣块无环状裂纹,损伤体积不超过1/4。

31

3、补偿滑轮组: (1)补偿滑轮完整无损、转动灵活(人力用手托动坠砣向上(下)托动100mm自动回落(升)30mm及以上者,视为补偿灵活,否则视为卡滞。若不能返回者,视为卡死或严重卡滞),没有卡滞现象。对需要灌注润滑油润滑的补偿滑轮,应按产品规定的期限加注润滑油,没有规定者至少3年一次。定滑轮槽应保持铅垂状态,动滑轮槽偏转角度不得大于45度。

(2)补偿绳不得有松股、断股和接头,不得与下锚拉线或双环杆相摩擦。 4、限制器及制动装置:

(1)限制器的安装位置应保证坠砣在极限温度范围内的变化要求,限制坠砣的左右摆动,但不能妨碍坠砣的升降。

(2)制动装置应安装正确、作用良好。

5、抱箍应安装于自下而上第九个坠砣中部。 3.10.4注意事项

1、作业前认真检查受力工具、材料是否良好。

2、带电处理时要严格保证安全距离,安全带系于可靠部位。 3、操作过程中不得用力过猛,紧线器要采取必要的防滑措施。 4、调整a、b值时要严格按照安装曲线进行。

5、要认真检查坠砣杆底部焊接部位及其它零部件焊接部位有无开焊、裂纹现象。 6、注意来往列车,所携工具、材料不得侵入限界。 7、坠砣串下严禁站人。

3.11附加悬挂

(含回流线、供电线、正馈线、保护线、架空地线及附属部件等)

3.11.1作业准备

1、作业人员:12-15人

2、工具:皮尺、钢卷尺、滑轮组、吊绳、锉刀、手锤、硬梯、单滑轮、钢丝刷、毛刷、安全用具、防护用具、通讯工具。

3、材料:铝包带、电连接线夹、并沟线夹、导电膏、直径4.0铁线、细绑线、抹布、黄油、灰漆、钳管及垫条。

3.11.2作业程序

1、检查各悬挂点处连接零件状态是否良好,有无少螺栓,打开各连件零件检查内部有无烧伤,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2、附加导线有无散股、断股、烧伤及损伤,安装是否牢固。

3、附加导线距地面、树木、建筑物、山坡、支柱及各种线路的最小距离是否符合规定。 4、附加导线的张力和弛度是否符合要求。

5、检查架空地线、接地线是否生锈和刷漆、接地螺栓是否牢固和烧伤。

6、检查吸上线与回流线并沟线夹处、供电线及回流线接续部分测温片是否粘贴牢固,有无变色,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处理。

7、检查供电线、回流线的绝缘子有无闪络和破损,各部电连接是否牢固、接触良好。 8、回流线在支持绝缘子上绑扎是否正确牢固。

9、附加导线用鞍子悬吊时,检查鞍子安装是否符合要求。 3.11.3检修标准

32

1、附加导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应满足通过的最大电流和附录3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 系数。

2、张力和弛度:

标准值: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 安全运行状态值:标准值±10%。 状态限界值:同安全运行状态值。

支柱同一侧悬挂为不同线径及材质的导线时,导线的弛度应以其中弛度较大的导线为准。 3、接头及损伤:

(1)跨越铁路和一、二级公路以及重要的通航河流时,导线不得有接头。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制方向的导线严禁在跨距内做接头。

(2)一个跨距内一根导线的接头不得超过1个。一个耐张段内附加导线接头、断股和补强线段的总数量不得超过下列规定,且接头距悬挂点的距离大于500mm:

①耐张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者: 标准值:零。

安全运行状态值:2个。 状态限界值:4个。

②耐张段长度超过800m者: 标准值:零。

安全运行状态值:4个。 状态限界值:8个。

(3)附加导线不得跨越屋顶为易燃材料的建筑物;对耐火屋顶的建筑物也要尽量避免跨越,若必须跨越时,其距建筑物的距离要符合本款第(6)项的规定,且跨越的跨距内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

(4)附加导线不得散股,安装牢固。导线采用钢芯铝绞线时,其钢芯不准折断。铝绞线和钢芯铝绞线的铝线断股、损伤截面积不得超过铝截面的7%,且载流量和机械强度能满足要求时,可将断股处磨平用同材质的绑线扎紧,绑扎长度超出缺陷部分30-50mm;当断股损伤截面为7-25%时,应进行补强;当断股截面超过25%时,应锯断做接头或更换。

(5)附加导线跨越或接近铁路、公路、电力线、弱电线路、河流时应符合电业部门的有关规定。

(6)附加导线对地面及相互间的距离要求参见概述一章。 (7)绝缘距离:

①供电线、加强线、正馈线带电部分距接地体的距离: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运行状态值:≧300mm。 状态限界值:≧240mm。

②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距接地体或桥梁及隧道壁的距离: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运行状态值:≧150mm。 状态限界值:≧75mm。

当海拔高度超过1000m时,上述距离应按规定加大。

(8)当附加导线与接触网同杆合架时,其供电线、加强线、正馈线带电部分与支柱边沿的距离应不小于1m;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应不小于0.8m。当附加导线与接触网分杆架设时,应符合电业部门架空送电线路的有关规定。

(9)肩架安装位置正确、安装牢固、呈水平状态。肩架位置的误差为+50mm。

33

3.11.4注意事项

1、高空作业应注意安全防护,安全带扎到可靠部位。

2、附加导线可采取巡视检查方法,发现缺陷时要在接触网及附加导线均停电后方准作业。 3、用铝包带缠绕时要紧密,各连接线夹型号符合实际线材型号。

4 定位装置

(含防风支撑、V型拉线)

4.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2、工具:车梯、滑轮组、线坠、水平尺、钢卷尺、手锤、钢丝套、校正扳手、安全用具、防护用具、通讯工具。

3、材料:定位器、定位管、定位线夹、吊弦线夹、定位环、支持器、开口销、管帽、Φ4.0铁丝、螺帽、垫片、黄油等。

4.2作业程序:

1、定位装置的结构及安装状态保证定位点接触线弹性是否符合规定。

2、检查定位装置安装是否正确,定位器、定位线夹、支持器、定位环是否有裂纹缺陷,对不符合规定者进行调整或更换。

3、检查定位器是否处于受拉状态,转动是否灵活,型号和坡度是否符合规定。XTK限位定位器止钉间隙和抬高量是否符合要求。

4、隧道内定位齿座安装符合规定。

5、反定位器主管、定位肩架及组合定位器的定位管及两侧拉线安装符合要求。 6、定位器管的偏移应符合规定。 7、检查风口地段是否有防风措施。

8、检查防风拉线环是否位于防风拉线可调部分的中部。

9、检查各部螺栓紧固及受力是否良好,是否有脱扣缺陷,是否锈蚀,弹垫、平垫是否齐全,若不符合要求则进行更换。

4.3检修标准: 1、定位器

(1)定位器坡度

标准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1/10~1/5。160km/h以上区段为设计值。

安全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1/10~1/5;160km/h~200km/h区段1/10~1/5。200km/h以上区段为设计值。

限界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1/10-1/3;160km/h以上区段与安全运行值相同。 对于限位、弓形等定位器,安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及设计的要求。 (2)定位器偏移

标准值:在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

安全值:标准值±10%。

限界值:极限温度时其偏移值不得大于定位器管长度的1/3。

(3)软定位器的定位拉线调整端在定位器侧,固定端在腕臂侧。拉线由两股Φ4.0铁线拧成,死端自绑扎长度100mm,先绑60mm,断一股后再绑40mm。

34

2、定位管及定位肩架

反定位管、定位肩架及组合定位器的定位管的状态符合设计规定。反定位器主管两侧拉线的长度张力应相等,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环应保持100~150mm的距离。各管口封堵良好,定位拉线受力适当且不应有严重锈蚀。

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

3、定位环应沿线路方向垂直安装。定位管上定位环的安装位置距定位管根部不小于40mm。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的铰接状态良好。

4、防风支撑

山谷口、高路堤(一般指高出自然地面5m)、高架桥等“风口”地段,应有防风措施(如在腕臂与定位管之间加设定位管支撑等)。

5、定位装置的结构及安装状态应保证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符合规定。当电力机车受电弓通过和温度变化时,接触线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

6、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不得有烧伤痕迹和裂纹缺陷,定位环应沿线路方向垂直安装,定位管上定位环的安装位置距定位管根部不小于40mm,定位钩与定位环的铰接状态良好,支持器安装方向是否正确,顶丝是否紧固,有无滑脱隐患,定位管伸出支持器长度为50-80mm,对不符合规定者进行调整或更换。

7、隧道内定位底座不得反装,特殊情况下需要反装时要采取紧固措施。 8、“V”型拉线在承力索上的固定线夹应与承力索材质相匹配,且距定位悬挂点600mm。 9、防风拉线环应处于防风拉线可调部分的中部。 10、各部零件齐全,防腐良好。 4.4注意事项:

1、车梯上操作人员注意站在导线曲线外侧,防止滑脱伤人。

2、检修过程中要严格检查受力状态,注意定位线夹受力面及定位钩、定位器管是否有裂纹缺陷。

3、定位器应始终处于受拉状态。

5 支持装置

5.1 支持装置

5.1.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2、工具:车梯、滑轮组、单滑轮、水平尺、钢刷、钢丝套、油刷、手锤、安全用具、大绳、防护用具、通讯工具,更换时还须携带杉木杆。

3、材料:管帽、套管绞环、钩头鞍子、调节板、定位环、黄油、防锈漆等,更换时还须携带腕臂、水平拉杆、棒式绝缘子、悬式绝缘子。

5.1.2作业程序

1、检查腕臂有无弯曲,永久性变形和严重锈蚀,存在以上问题时进行更换。

2、检查腕臂在无偏移温度时是否垂直于线路,温度变化时腕臂顶部的偏移是否和该承力索偏移值相对应,偏移值是否超过腕臂水平投影长度的1/3。不符合规定则进行调整。

3、检查各部件是否有裂纹,变形、锈蚀、短缺。视具体情况处理。

4、检查绝缘子是否清洁无污,无破损,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清扫,必要时更换。

35

5、检查隧道内埋入杆件、山体上埋入杆件有无变形、锈蚀,周围填充物状态是否良好,必要时重新打孔预埋入杆件。

6、检查水平拉杆是否处于受拉状态,安装位置及状态是否符合规定。 7、隧道内“V”型“人”型简单悬挂滑动环是否灵活。 8、检查隧道中立柱状态是否符合技术规定。 5.1.3检修标准

1、腕臂及其安装位置:

腕臂的安装位置应满足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的距离(即导线高度加结构高度),允许误差±200mm;悬挂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符合规定。

棒式绝缘子安装时滴水孔朝下,腕臂的各部件均应组装正确,腕臂上的各部件(不包括定位装置)应与腕臂在同一垂直面内,铰接处要转动灵活。腕臂不得弯曲且无永久性变形,顶部非受力部分长度为100-200mm。顶端管口封堵良好。

双线路腕臂应保持水平状态,其允许仰高不超过100mm,无永久性变形。定位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态。

2、腕臂偏移 标准值:无偏移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腕臂顶部的偏移要和该处的承力索伸缩量相对应。

安全值:标准值±100mm。

限界值: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腕臂垂直投影长度的1/3。 3、拉杆(压管)或水平腕臂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1)拉杆(压管)或水平腕臂的安装位置要满足承力索的悬挂需要,安装误差与腕臂相同。 (2)拉杆(压管)或水平腕臂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悬挂点侧仰高不超过100mm。 (3)拉杆必须处于受拉状态。

4、桥梁、隧道内悬挂埋入杆件的技术状态应满足下列要求:

(1)桥梁、隧道内的埋入杆件(包括立柱)应安装牢固,无断裂、变形,其填充物不得剥落和裂纹,对杆件要适时做好防腐处理。

(2)隧道内“V”形、“人”字形简单悬挂滑动环与滑动杆不卡滞。

(3)隧道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态,其倾斜角不得大于1度;立柱地脚螺栓必须是双螺帽,拧紧螺帽后螺栓外露长度不得小于30mm;调整立柱用的垫片不得超过3片;立柱垂直线路的位置符合规定,允许偏差如无专门规定时,按50mm执行。立柱底板与拱顶间隙的填充物符合规定。

5、支持装置各部零件应良好,无变形,裂纹,损伤,锈蚀。

6、腕臂底座、拉杆底座、压管底座及定位肩架应与支柱密贴、平整。底座角钢(槽钢)应水平安装,两端高差不得大于10mm。

7、各部零件紧固,螺栓涂油,绝缘子清洁。 5.1.4注意事项

1、各种工具材料使用前检查其状态良好,使用可靠。 2、检修时认真做好各项记录。

3、安装更换支持装置时,应避免上、下层同时作业,上、下工作人员应分别位于支柱的两侧,杆上作业,必须系安全带。安全带使用前应作检查。

5.2绝缘子

5.2.1作业准备

36

1、人员:14—15人。

2、工具:单滑轮、大绳、钢丝套、抹布、清洗溶液、安全用具、防护用具、通讯工具,更换时还须携带手搬葫芦、羊角(楔形)紧线器,滑轮组、杉木杆。

3、材料:弹簧销、开口销、销钉、清洗剂,更换时还须携带棒式绝缘子、悬式绝缘子。 5.2.2作业程序

1、检查绝缘子有无脏污、烧伤、放电闪络痕迹,进行清扫,必要时进行更换。

2、检查绝缘子有无破损、裂纹,铁帽及其它铁件有无锈蚀;有机绝缘还须检查有无老化、闪络腐蚀现象,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必要进行更换。

3、检查绝缘子附属零部件状态是否良好,有无短缺,必要时进行处理。

4、检查绝缘子泄漏距离是否符合规定,机械强度是否符合规定,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5、更换单根支柱悬式绝缘子

利用滑轮组连接支柱和腕臂端部(或调节板)使水平拉杆卸载后,拆除需更换绝缘子,用大绳吊下,吊上新绝缘子,安装牢固后拆除作业工具。

6、更换软横跨悬式绝缘子

利用(楔形)羊角紧线器,手搬葫芦将软横跨卸载后,拆除需要更换的绝缘子,用大绳吊下,吊上新绝缘子,安装牢固后拆除工具。

7、更换棒式绝缘子

利用杉木杆将腕臂端部顶起使其卸载,再使定位器卸载后,拆除需要更换的棒式绝缘子,用大绳吊下,吊上新棒式绝缘子,安装好后,慢松杉木杆使腕臂入绝缘子套筒后,安装紧固各部零件,拆除工具。

5.2.3检修标准

1、绝缘部件不得有裂纹和破损。绝缘子瓷体及连接部件间的水泥浇注有辐射状态裂纹时不得使用。

2、瓷绝缘子的瓷釉剥落面积不大于300mm2,连接件不松动,绝缘子和铁帽应无锈蚀。 3、接触网绝缘部件的泄漏距离,一般地区(附盐密度<0.1mg/cm2,下同)不少于960mm;污秽地区(附盐密度≥0.1mg/cm2,下同)不小于1200mm。实行“V”形天窗的双线区段,上、下行间分段绝缘子串的泄漏距离,一般地区不小于1200mm,污秽地区不小于1600mm,海拔超过1000m时上述泄漏距离要按规定加大。

4、绝缘部件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

(1)瓷及钢化玻璃悬式绝缘子(受机电联合负载时抗拉)2。 (2)瓷棒式绝缘子(抗弯)2.5。 (3)针式绝缘子(抗弯)2.5。

(4)其他材料绝缘部件,无阳光照射处(抗拉和抗弯)2.5;有阳光射处,应视材质的抗老化性能酌情增加。

5、绝缘子无脏污、烧伤、放电闪络痕迹,有机绝缘子无老化腐蚀。 6、绝缘子裙边距接地体的距离符合规定。 5.2.4注意事项

1、运输、装卸和安装时应避免发生冲撞,不得锤击与瓷体连接的铁帽和金属件。 2、绝缘子不得进行机械加工和热处理。

3、杵座式悬式绝缘子安装时要使弹簧销状态良好。

4、耳环式悬式绝缘子安装时要使销钉的开口销掰开,棒式绝缘子安装时要注意受力及铁锚压板螺栓紧固。

5、有机绝缘子严禁使用有机溶剂清洗。

37

5.3软横跨

5.3.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2、工具:车梯、硬挂梯、滑轮组、钢卷尺、活动扳手、管钳、钢丝套、安全用具、防护用具、通讯工具,更换时还须携带楔型紧线器(羊角紧线器)、手搬葫芦。

3、材料:横向承力索线夹,双横承力索线夹、定位环线夹、悬吊滑轮、细绑线、杵座(耳环)楔形线夹、开式螺旋扣、Φ4.0mm铁线、Φ5.0mm不锈钢丝绳、角形垫块、球形垫块、黄油等。

5.3.2作业程序

1、检查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的位置。

2、检查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各部受力部件状态是否良好,上、下部固定绳斜吊线,各固定线夹、定位环线夹、V型线夹有无裂纹、烧伤、锈蚀缺陷。

3、检查横向承力索与上部固定绳的距离是否符合要求,直吊弦的位置及状态是否符合要求。需更换时,将硬挂梯挂在横向承力索上(为防滑移可将挂梯固定在铁塔上,用滑轮组使直吊弦卸载后进行更换的调整)。

4、检查上、下部固定绳的张力、弛度,如果负弛度大或松弛,则视情况调整直(斜)吊弦或钢柱上的杵头杆螺栓,钢筋混凝土支柱上的开式螺旋扣。

5、如上、下部固定绳断股,可采取临时机械补强、即切断做临时接头或按技术要求进行更换。

6、检查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及各零件是否涂防腐油层。

7、检查横向承力索及上下部固定绳的绝缘子安装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5.3.3检修标准:

1、软横跨横向承力索(双横承力索为其中心线)和上、下部固定绳应布置在同一铅垂面内,横向承力索的弛度符合要求,双横承力索两条线的张力应相等,V形连接钣应垂直于横向承力索。

2、横向承力索的弛度应符合规定,最短吊弦的长度为400mm,允许误差+50mm,-200mm。上、下部定位索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5股道及以下者负弛度不超过100mm,5股道以上者不超过200mm。

3、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定位索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规定。

4、下部定位索距工作支接触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50mm。

5、上、下部固定绳斜拉线,各固定线夹状态良好,定位环线夹(U型线夹),无裂纹、烧伤、锈蚀。

6、横向承力索与上部固定绳的直吊线应保持铅垂状态,在直线区段位于线路中心正上方;曲线区段与接触线连线应垂直于轨面。其截面积和长度请参照吊弦一章。

7、软横跨直吊线、斜拉线宜采用ф5.0mm不锈钢丝绳。回头用两个正反安装的不锈钢钢线卡子与本线固定,钢线卡子间距100mm,不锈钢丝绳头伸出钢线卡子20-50mm;当直吊线长度为0.4米时,钢线卡子间距为50mm。

8、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各部零件紧固,状态良好并涂油防腐。 5.3.4注意事项

1、作业时认真检查受力工具、材料状态良好。

38

2、作业时要严防滑脱。

3、硬挂梯挂在横承力索上时要上端固定,下端有人扶,只准1人上梯作业。 4、在承力索悬吊滑轮处应增加保护措施。

5.4硬横梁

5.4.1作业准备 1、人员:14—15人。

2、工具:脚扣、车梯、硬挂梯、钢卷尺、扭矩扳手、安全用具、防护用具、通讯工具。 3、材料:螺栓、黄油等。 5.4.2作业程序

1、检查基础帽有无破损,支柱基础有无裂纹、积水和下陷。 2、检查硬横梁支柱是否直立,有无裂纹和损伤。

3、检查硬横梁高度是否符合要求,检查硬横梁、支柱底座、锚钢等设备有无下滑现象,如有异常及时调整紧固。

4、检查硬横梁梁体有无锈蚀、变形,横梁本体直线段坡度及曲线段起拱半径是否符合标准,各焊接处有无开焊和裂纹。

5、检查硬横梁与支柱连接处各部螺栓是否齐全、紧固,如有缺失和松动应及时补装和紧固。 6、检查硬横梁连接螺栓是否齐全、紧固,如有松动及时紧固。 7、检查硬横梁接地装置是否良好。

8、检查硬横梁上有无杂物和鸟窝,如有应及时清理。 9、检查各零件是否涂防腐油层。 5.4.3检修标准:

1、硬横梁顺、横线路方向均应直立。支柱侧面限界符合设计要求,允许施工误差为+20mm。 2、同一组硬横梁的两支柱中心距离应符合硬横梁长,允许误差20mm。

3、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误差不大于+50mm。硬横梁与支柱、硬横梁各梁段结合密贴,连接牢固可靠,连接螺栓长度、螺母的数量、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4、硬横梁边段为直线段(上端),坡度为1:60;横梁中段为曲线段,向上起拱半径为200m。横梁各段连接时,接触面应垂直于水平面。硬横梁安装后呈水平状态。

5、硬横梁锈蚀面积超过20%时应除锈涂漆。

6、吊柱在安装后应处于竖直状态,限界满足要求。 7、硬横梁紧固力矩标准:

39

序机械性 螺栓 规格 M16 M18 N22 M20 M24 紧固力矩 螺栓应用部位 (N.M) 88 122 235 345 596 型硬横跨梁段连接 YHK-H型、LYHK-H型硬横跨梁柱连接 YHK-J型、LYHK-J型硬横跨梁柱连接 YHK-J型、LYHK-J型硬横跨梁柱连接 YHK-G型、LYHK-G型硬横跨梁柱、梁段连接; YHK-H型、LYHK-H型硬横跨梁段连接;YHK-J型、LYHK-J号 能等级 1 2 3 4 5 4.8 4.8 4.8 8.8 8.8 5.4.4注意事项

1、检修硬横梁下方接触悬挂和定位支撑装置时执行下列规定:使用轨道作业车进行V停作业时,开始作业前必须加挂随车地线,并用等电位线可靠短接腕臂棒式绝缘子后方可开始作业;使用绝缘车梯进行V停作业时,开始作业前必须用等电位线将绝缘车梯与接触网等电位,并用等电位线可靠短接腕臂棒式绝缘子后方可开始作业。

2、在硬横梁处进行接触网V停作业时,作业人员原则上不得登上硬横梁,特殊情况下必须登硬横梁作业时,工作领导人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监护,确保和邻线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防止作业人员、工机具等误触邻线有电设备。

3、硬横梁下方V停作业时,作业人员、工具、材料等需要触及腕臂绝缘子和绝缘子外侧的吊柱时,作业地点两端的接触悬挂、回流线均必须装设接地线。

6 支柱与基础

6.1支柱、基础

6.1.1作业准备

1、人员:10—12人。

2、工具:线坠、铁锹、灰抹子、刷子、钢丝刷、扳手、水桶、手搬葫芦、钢丝套、支柱整正器、捣固机具等。

3、材料:水泥、砂子、油漆等。 6.1.2作业程序

1、检查支柱基础状态,测量支柱倾斜度。发现支柱倾斜时,可先在支柱倾斜的反方向打入锚钎(或利固物),并在锚钎、支柱上装钢丝套,连接手搬葫芦,再紧手搬葫芦,开挖支柱根部

40

1.5m左右,紧手搬葫芦,使支柱倾斜度合格。最后是回填夯实,必要埋设横卧板。支柱状态良好拆除所有工具。

2、发现破损露筋,且不超标准时,用水泥砂浆修补。

3、发现破损、裂纹严重不能使用时,应在其邻近重新立杆。

4、检查钢柱有无弯曲、弯形、裂纹、开焊,视具体情况处理,对钢柱进行除锈刷漆,清扫修补基础帽。

5、检查支柱基础是否完整,周围有无杂物、积水,进行培土,使用整正器整正支柱。 (1)使支柱卸载,即对定位器卸载并将承力索取出支撑线夹或钩头鞍子即可。如果支柱上架设附加悬挂,根据情况临时取消线索的悬挂固定。

(2)对支柱侧面限界数值、顺线路方向和横线路方向倾斜度重新测量核对,根据测量结果确定出需整正的方向和数值,然后安放整正器。

(3)安放整正器。

(4)支柱上的悬挂从支持装置上拆部完毕后,开挖支柱根部,深度为2.5m左右。 (5)限界的调整。 (6)倾斜度的调整。

(7)回填支柱根部基础土石,并捣固。

(8)拆卸整正器,其余人员恢复支柱上的悬挂固定至技术要求。 6.1.3检修标准 1.支柱位置

(1)支柱的侧面限界应符合规定,允许误差+100mm、-60mm,但最小不得小于《技规》规定的限值。

(2)每组软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3°;每组硬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2°。

(3)支柱应尽量设在侧沟限界以外,若客观条件限制必须设在侧沟中,则应留有排水通道,支柱根部应用砂浆砌石加固。支柱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100mm。

2.支柱本体

(1)横腹杆式钢筋混凝土支柱表面应光洁、平整。横腹板破损应及时修补,翼缘破损和露筋不超过两根长度不大于400mm应及时修补;露筋达两根以上但不超过4根且长度不超过400mm者可以修补后降级使用;露筋超过4根或者露筋长度超过400mm者,均应及时更换。

支柱翼缘不得有横向、斜向和纵向裂纹。支柱翼缘与横腹板结合处裂纹及横腹板裂纹宽度不超过0.3mm时,要及时修补,大于0.3mm时应更换。

混凝土支柱破损不露筋者,可以用水泥砂浆修补后使用。

(2)环形等径预应力混凝土支柱表面应光洁平整,合缝处不得漏浆,不应有混凝土剥落、露筋等缺陷。

横向裂纹宽度不超过0.2mm,长度不超过1/3圆周长,纵向裂纹宽度大于0.2mm,不超过1mm的支柱要及时修补;纵向裂纹宽度大于1mm的支柱应更换。支柱弯曲度不大于2?,杆顶封堵良好。

修补支柱破损部位的混凝土等级比支柱本身混凝土高一级。

(3)金属支柱及硬横梁各焊接部分不得有裂纹、开焊;主角钢弯曲不得超过5?,副角钢弯曲不得超过2根;锈蚀面积不得超过10%。

整正支柱使用的垫片不得超过3块。每块垫片的面积不小于50mm ×100mm。 3.支柱倾斜率

接触网各种支柱,均不得向线路侧和受力方向倾斜。 安装在曲线外侧及直线上的支柱,在垂直线路方向要向受力的反向倾斜。腕臂柱的外倾斜率

41

为0-0.5%。软横跨支柱的倾斜率:高度13m的支柱为0.5-1%;高度15m及以上的支柱为1-2%。硬横跨支柱应保证垂直于地面。

曲线内侧的支柱、装设开关的支柱、双边悬挂的支柱、硬横跨支柱、均应直立,允许向受力的反向倾斜,其倾斜率不超过0.5%。

支柱在顺线路方向应保持铅垂状态,其倾斜率不超过0.5%。锚柱应向拉线方向倾斜,其倾斜率不超过1%。

4.支柱基础

金属支柱基础面应高出地面(或站台面)100-200mm。基础外露400mm以上者应培土,每边培土宽度为500mm,培土边坡与水平面成45°。

基础帽完整无破损,支柱根部和基础周围应保持清洁,不得有积水和杂物。 桥支柱的托架与接腿、支柱的连接应牢固可靠,螺栓应用双螺帽并涂油防护。 填方地段的支柱外缘距路基边坡的距离小于500mm时应培土,其坡度应与原路基相同。高填方地段培土困难、流失严重或土质强度不够者,应采用干砌片石或砂浆砌石加固,片石应挤压紧密、堆砌整齐,砂浆应饱满、标号符合规定。

5.杯形基础

(1)杯形基础内杯底距基础面的距离为1500mm;基础垂直于线路方向的中心线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偏差不大于3°。

(2)杯形基础面应与路基面平齐,不得高于路基面,杯形基础面平整,外形尺寸及限界符合设计要求。

(3)杯形基础田野侧的土层不得小于600mm,否则需进行边坡培土或砌石;路堑地段的基础外侧与水沟外侧的间距不得小于300mm。

(4)杯形基础采用C15级混凝土。 6.支柱防护

道口两侧、经常有机动车辆运行的场所、装卸货物站台上等易被碰撞的支柱,均应设置强度较高的防护桩。其中,道口两边支柱防护桩的高度为2m。

金属支柱不宜采用外围砖砌、内填石渣或砂土的封闭式防护方式,否则,应保证防护桩的防水处理质量,避免人为的防护桩内支柱锈蚀。

6.1.4注意事项

1、注意来往车辆,做好防护。 2、注意和带电部分的安全距离。

3、雨天和雨后要加强基础的巡视检查。

4、操作整正器手柄时用力要均匀,不得猛拉,猛推,以免支柱断裂。

6.2地线、接地极、火花间隙

6.2.1作业准备: 1、人员:10-12人

2、工具:手锤、钢卷尺、钢丝刷、油桶、500V兆欧表、接地电阻测试仪、工具包,小螺丝刀。

3、材料:接地线夹、接地线、连接线夹、黄油、火花间隙、防腐漆。 6.2.2作业程序

1、检查地线的数目、安装是否符合要求,紧固地线各部线夹螺栓,并涂油。 2、检查隧道内地线是否符合规定。

42

3、检查火花间隙安装是否正确,有无破损、放电痕迹,如有进行处理。对于JX1-2型火花间隙要定期检查计数器并进行记录,存在问题及时处理。

4、地线与钢轨的连接是否符合规定。 5、定期对接地极进行接地电阻测量。 6、检查双地线的装设是否符合要求。

7、检查地线是否有断股、裂纹、翘头、锈蚀现象,与支柱(或隧道壁)是否密贴,妥善处理。地线锈蚀应先除锈,然后涂底漆,表面涂面漆,埋入地下部分涂沥青。

6.2.3作业标准:

1、接触网支柱、隧道埋入杆及距接触网带电体5m以内的金属结构(如电化段内的桥栏杆、水鹤等)均应接地。支柱地线的安装应平直并与支柱紧贴。

2、在隧道中的地线要与悬挂点隔开1m距离(以免减少带电部分绝缘距离)与隧道壁紧贴,并且预埋杆件安装防松螺母,以防地线脱落。

3、火花间隙安装前应进行下列检查。 (1)表面光洁、无裂纹、无破损。 (2)螺栓牢固,不松动。

4、绝缘电阻:用500V兆欧表检查不应小于500MΩ。 5、交流工频、放电电压(20度),最高900V,最低500V。 6、外型尺寸应符合技术要求。

7、对于JX1-2型火花间隙技术标准:

(1)安装前应用万用表或500V兆欧表对火花间隙进行检查,间隙两端应为绝缘状态,如间隙为短路状态,禁止使用。

(2)水平安装,倾斜不超过5度。

(3)当计数器记录达5次时,需要更换新火花间隙。

8、在未对接触网通过火花间隙接钢轨接地方式改造前,下列支柱及设备应作双接地: (1)装有避雷器、(负荷)隔离开关的支柱。 (2)架空地线下锚处。

(3)地线与钢轨的连接必须注意信号的轨道电路问题,支柱地线应接在信号轨道电路的牵引轨上,不允许接地非牵引轨上。尤其是在单轨道中路区段,必须正确区分信号轨和牵引轨,当所接钢轨位于支柱对侧时,地线穿越信号回路钢轨时务必注意不可将两根钢轨短接。以免造成信号的误动而影响正常行车,在双轨道电路区段,信号电流要利用两条钢轨,因此,在接到钢轨的接地线中加装火花间隙。

(4)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接地电阻,在开关、避雷器、站变和隧道照明变、架空地线(站台支柱)的接地极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零散的接触网支柱、距接触网带电体5m以内的金属结构不大于30Ω。

9、地线不得断裂纹、翘头和锈蚀。 6.2.4注意事项

1、对于JX1-2型火花间隙所有涂有红色封漆的螺栓不允许拆动。 2、地线连接部不深,以免增加接地电阻。 3、地线地下部分应尽量避开电缆及其它管路。

6.3下锚拉线

(含拉线附属部件)

6.3.1作业准备 1、人员:5-6人

43

2、工具:手锤、钢卷尺、钢丝刷、大扳手、油桶、工具包。 3、材料:UT型楔形线夹、双环锚杆(单环锚杆)、黄油、防锈漆、螺母。 6.3.2作业程序:

1、检查拉线位置,夹角是否符合规定。

2、检查拉线是否断股、松散,锚板拉杆是否锈蚀等。

3、检查拉线是否绷紧,否则可用扳手拧动UT型线夹螺母,达到要求。 4、各部螺栓是否紧固并涂油防腐。 6.3.3检修标准

1、拉线应位于接触悬挂下锚支的延长线上(附加导线单独下锚时,应位于下锚支导线的延长线上),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限界。拉线与地面夹角一般情况下为45°,最大不得超过60°。

2、拉线应绷紧,在同一支柱上的各拉线应受力均衡;锚板拉杆与拉线应成一条直线;拉线应采取防腐措施,埋入地下部分的地锚拉杆应涂防腐剂。拉线不得有断股、松股、接头及严重的锈蚀。UT型线夹螺帽外露螺纹长度应有可调余量,UT线夹不得埋入地中。各部螺栓紧固良好并涂油。拉线基础周围不得有积水。

3、设在挡土墙、隧道口、桥墩、坚石地带及砂浆砌石护坡上等处打孔灌注的地锚杆,其埋入深度应符合规定。受力后其周围水泥灌注部分不得有裂纹、破损及脱落现象。禁止将地锚杆设在孤石、风化石、次坚石上。

4、接触悬挂下锚、中心锚结下锚、附加导线下锚的拉线基础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5、拉线拉环应采用二级热浸镀锌防腐,拉线基础不得有积水。 6.3.4注意事项

1、注意和带电部分的安全距离。 2、拉线周围无杂物。

7 其它设备

7.1站变、隧道照明变

7.1.1作业准备

1、人员:10—12人

2、工具:钢丝刷、油刷、接地电阻测试仪、车梯、安全用具、防护用具、通讯工具。 3、材料:防锈漆、砂纸、工业凡士林、黄油、清洗剂、棉纱等。 7.1.2作业程序:

1、检查清扫高低压套管,必要时拆除套管连接线,用砂纸打磨导电杆。 2、检查油枕的油面及油色,有无渗漏油现象,上部有无异物。 3、检查各部线索是否有烧伤,断股并做必要处理。 4、更换变色硅胶。

5、变压器各部螺栓紧固并涂油。

6、变压器本体及变压器台除锈、涂漆。 7、检查接地装置,测量接地电阻。

8、检查或清扫站变、隧道照明变的配电箱。 7.1.3检修标准

1、瓷套管清洁,无裂纹、破损及放电痕迹,瓷釉剥落面积不大于300mm2。 2、油位计清洁,油面高度符合规定,油色正常,呼吸器完好,硅胶无变色。 3、密封衬垫严密,无老化,不漏油。

4、外壳无损伤、漆层完好无锈蚀,外壳接地良好,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44

5、引线安装正确、牢固、接触良好,无破损和断股。25KV侧引线对地距离不小于400mm。在任何情况下引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m。

6、避雷器安装牢固,无损伤,瓷套无严重放电,动作计数器完好,非雷雨季节应撤除运行。 7、变压器音响正常。

8、站变、隧道照明变配电箱箱体完好,无锈蚀变形,内部接线正确,无松动并上锁。 9、各部螺栓紧固并涂油良好。 7.14注意事项

接触网工区在维护站变、隧道照明变时,发现不属于自己维护范围的缺陷应及时上报供电车间,由供电车间通知变电检修车间派人处理。

7.2吸上线

7.2.1作业准备 1、人员:10-12人

2、工具:钢丝刷、毛刷、酒精喷灯、安全工具、防护工具、油桶。 3、材料:设备线夹、砂布、油漆、防腐材料、焊锡膏。 7.2.2作业程序

1、检查吸上线设备、线夹是否有烧伤痕迹。必要时进行处理或更换。 2、检查各部螺栓是否紧固,并涂油。 3、检修扁钢吸上线时,内容如下:

(1)检查对垂直吸上线、吸上线与回流线间引线进行连接的设备线夹处各接触面是否良好,有无氧化现象,烧伤现象,视具体情况处理。

(2)检查吸上线与回流线间引线及并沟线夹,如有缺陷则视情况处理(如打磨光洁接触面后,涂导电膏重新紧固,烧损严重时更换设备线夹或引线等)。

(3)支柱内有放电声或垂直吸上线对支柱放电,则检查水平吸上线外露部分及埋入土中部分,若有开断则制作临时连接线并连接或更换水平吸上线。

(4)根据与电务部门、工务部门的分界,检查水平吸上线与扼流圈,钢轨连接部位,并处理其缺陷,必要时更换有关连接固定零件、引线等。

常用处理方法: (1)更换设备线夹

先用钢丝刷对吸上线扁钢与设备线夹联结处进行彻底除锈,对扁钢预热使温度达50℃-60℃并迅速在扁钢挂锡面涂一层焊锡膏,将焊锡均匀熔于扁钢面,焊锡厚度约为1mm左右,然后进行联结。

(2)吸上线防腐

钢丝刷彻底除锈后用棉纱擦拭干净,然后涂防锈漆或防腐材料。 4、电缆吸上线时,进行检修如下: (1)检查电缆本体。

(2)检查电缆头、电缆与回流线连接部位及线夹,如有缺陷则视情况进行处理。 (3)同扁钢吸上线检修(3)、(4)的操作。

5、检查吸上线与钢轨或扼流变是否连接可靠,接触良好。 7.2.3检修标准

1、吸上线无损伤,外露部分涂漆,应无锈蚀,埋深不少于300mm,埋入地下部分涂防腐材料。 2、垂直吸上线要紧贴支柱,固定架紧固可靠。

3、扁钢吸上线无烧伤断裂,设备线夹与吸上线固定型部位无放电、烧损,线夹螺栓紧固,对支柱无放电现象、回流线至吸上线间铝绞线无断股,散股破损现象,与铝绞线连接无烧伤、放

45

电迹痕。

4、电缆吸上线本体无破损、击穿或烧损现象,与回流线连接处无放电、烧损,电缆头运行状态良好。

5、水平吸上线无开断、破损、击穿或烧损,与扼流圈连接部位无烧伤,开断,固定螺栓紧固、塞钉连接良好,无连接固定零件烧伤或烧损,引线无散股、断股及烧伤。

7.2.4注意事项

1、吸上线要按有电设备对待,未停电前严禁操作。 2、严禁断开运行中的吸上线。

7.3避雷器

7.3.1作业准备 1、人员:10-12人

2、工具:钢卷尺、水平尺、接地电阻测试仪、钢丝刷、油刷、砂纸、锯条、安全用具、防护用具、通讯工具。

3、材料:避雷器零部件、监测计数器、火花间隙、棉纱、漆、黄油、酒精等。 7.3.2作业程序:

1、检查避雷器各部零件有无破损、裂纹、烧伤等缺陷,如有则进行处理。

2、检查避雷器接地线及引线状态,松动者应紧固、无防松装置应配置防松螺母或防松垫圈,接触不良者应用砂纸将其接触面打磨平整、清洁。

3、检查、清扫避雷器管体及绝缘子。 4、检查避雷器肩架底座是否牢固。

5、检查避雷器肩架、底座及应刷漆部分有无锈蚀,锈蚀者应除锈补漆。 6、各部螺栓有无松动并涂油。

7、检查避雷器监测计数器安装是否正确牢固,必要时进行紧固。

8、检查避雷器监测计数器动作情况,对于动作指示不准确应及时予以更换。 7.3.3检修标准:

1、避雷器各部零件应连接紧固,无破损、裂纹、烧伤等缺陷。

2、避雷器应设双地线,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接地线安装良好,引线牢固无断股和破损,状态良好,弛度符合要求。

3、氧化锌型瓷套管不得有污秽裂纹破损和放电痕迹,水泥结合缝完好,如有则进行处理。 4、避雷器肩架应水平,底座安装牢固,防腐良好。

5、避雷器监测计数器应安装良好,密封良好,动作情况良好。 6、避雷器投入运行前应做以下试验: (1)测量绝缘电阻。

(2)测量电流1mA参考电压。

(3)测量75%U1mA电压下通过避雷器的泄漏电流。

7、每次安装前,要检查监测计数器计数情况,并将原始计数进行详细记录。 8、投入运行后的避雷器绝缘子清扫周期为1年,预防性试验周期为1~2年。 9、监测计数器每次安装前,检查监测计数器的计数部分是否在零位。

10、监测计数器复零调整、避雷器投入运行前试验、预防性试验均由变电综合车间进行;避雷器清扫维护由接触网工区进行。

7.3.4注意事项

1、避雷器设双地线,一支串接火花间隙接钢轨,另一支接接地极。

2、避雷器在安装使用前,应放在清洁,干燥的房间内,不得受腐蚀性气体或液体的侵蚀。

46

3、无间隙金属氧化锌避雷严禁做工频放电电压试验,否则会损坏避雷器。 4、不得随意拆卸避雷器。 7.3.5避雷器安装示意图

复合外套氧化锌避雷器安装示意图

1、SPD安装支架示意图

L A2 A1 L1

B1 B2 800mm

JCJS_1型监测计数器 Φ14 B4 Φ18 R125 B3 SPD安装底板

300mmm

说明:

1)、螺栓M16×L(A1、A2、A3、A4);L的长度>电线杆截面实际测量长度+80mm; 2)、横担40×40×4(单位:mm)角钢(B1、B2、B3、B4) 3)、SPD安装件—底板

4)、电线杆截面实际测量长度为L1; 5)、B1=B2 B1的长度>L1+1100mm

6)、如B1、B2间距过宽或过窄,需另加角钢以固定避雷器底座。 7)、在实际施工中,需根据杆体的不同形状确定相应尺寸。 2、抱箍避雷器安装俯视示意图

水平腕臂 抱箍 47 接接触网 热爆膨胀式脱离器 16~25mm多股铜线 避雷器 23、抱箍结构及安装示意图 螺帽 G、H杆 弹簧垫圈 40╳4抱箍Φ11孔 垫圈 抱箍螺钉Φ10 斜腕臂杆Φ60 接线鼻子Φ10孔 Φ18孔 说明:

热爆膨胀式脱离器 至避雷器16~25mm多股铜线 21、抱箍安装在斜腕臂绝缘子高压侧(一般距棒式绝缘子端部300mm位置处)。其目的是爆炸脱离器,距避雷器距离最短,一旦脱离其连结线掉下后,不带电,不会影响列车和行人的安全。

2、抱箍直径按腕臂直径制作,厚度4mm,宽度40mm,热镀锌; 3、螺杆为Φ10,长度根据具体需要而定; 4、弹簧垫圈、平垫圈、螺帽为Φ10;

48

4、SPD安装方向示意图

A1 A2 A3 A4 100mmMB1 平腕臂 抱箍 热爆膨胀式脱离器 斜腕臂 16~25mm多股铜线 100mm2 避雷器 B3 B8 B4 幅度记录仪或记数器

B2 B5 SPD SPD B6 B7 火花间隙 火花间隙接钢轨 接地网

说明:

1)、螺栓M16×L(A1、A2、A3、A4);

2)、角钢B1、B4用螺钉连接;角钢B2、B5用螺钉连接。 3)、角钢B5、B7用螺钉连接;角钢B4、B6用螺钉连接。 4)、角钢B1、B2、B8用螺钉连接; 5)、B4=B5, B4的长度根据现场情况而定; 6)、B6=B7, B6的长度根据现场情况而定;

49

7)、B2与B5之间的夹角最好为45度。

8)、避雷器底座安装高度与腕臂底座位置相距下100mm。 9)避雷器安装完毕后与腕臂正好成90度。

5、SPD安装整体示意图

平腕臂 接触网 斜腕臂 热爆膨胀式脱离器 避雷器 说明: 1)、抱箍安装在斜腕臂绝缘子高压侧。其目的是爆炸脱离器,距避雷器距 2)、避雷器顶安装高度与水平腕臂平面齐平;说明: 3)、从抱箍到接触网用16~25mm2多股铜线连接,长度现场测量。

离最短,一但脱离其连结线掉下后,不带电,不会影响列车和行人的安全。 附件二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tn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