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说的是按你的逻辑只要构图酷,给你视觉冲击的建筑就等于

更新时间:2023-04-22 17: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首先我想说的是按你的逻辑只要构图酷,给你视觉冲击的建筑就等于是解构建筑,因此你说你喜欢解构主义建筑。因此你误读了解构建筑,与其如此不如你说你喜欢的是构图能给你强力冲击的建筑。或者说在你的思维中已经预设了立方的,平面正交的建筑就意味着无趣与平庸甚至是丑陋。所以这种思维的默认值带来的后果就是对强力平面的追求(之所以说是平面,一是平面很大程度上决定空间和体量,二是此为大多数人设计的起点),错动,支解,破碎,学生作业中可以广泛看到的模仿手法,为了不一样最后却都一样。

说说解构主义吧,首先解构主义思潮应该属于后现代主义思潮这个广阔的范畴之内。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精神的本质就是反传统。可是当它作用到建筑界后就被曲解为形式上符号的大杂烩,对历史暧昧的惆怅,大师都兴致勃勃地在建筑的外衣上玩着“关公战秦琼”的把戏。而解构主义则是以德里达为首的学者从语义学的角度对整个西方体系的一次颠覆,支解,重构,这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可是当它以一种革命的姿态走向建筑之后,对建筑界后现代的肤浅的符号把戏宣战(其实在思想上可谓是六亲不认,因为后现代反传统的思想和解构标榜的颠覆应该同源),就是通过把解构的思想物化成了可辨认的错动破碎的形式语言,再一次沦为形式的把戏,再一次背叛了建筑的本质。我很疑惑那个年头的建筑师,为什么主义,形式的革命比冷静的思考什么才是好的建筑更重要。我个人更偏向于认为只是由于现代主义大师如柯布,密斯的成就给年轻一代建筑师的压力太大(就如今天koolhaas,herzog&de meuron等给年轻人的压力一样)他们觉得在已有的现代主义建筑道路上行进他们已经没有超越的可能,同时配合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涌动的革命的倾向,学潮的狂热,少壮派建筑师为了自己杀出一条血路,发表了对现代主义的战斗檄文,通过冠冕堂皇的less is bore的口号,扯着思想界某某主义的幌子,开始了反叛,结果得到了被现代主义弄得郁闷不堪的大多数的人的响应(因为那时有密斯,柯布压着,除了johson,I.M.Pei几个亲权者,出名有多难啊!)。于是建筑界的文革开始了。嘻嘻,扯远了。还有要说的是艾森曼自己都说他从来不怎么考虑功能,而盖里更是说艾森曼的东西除了空间(非常规的)都是shit!

其次再说说什么是好建筑的问题,这个要说的可以太多,我头有点大。但首先你应该摒弃的是视觉优先的积习,既看了一个建筑甚至是建筑画几眼就妄断一个建筑的好坏。我说的这个妄断是指一看这个建筑没有倾斜,没有错动,不酷就不美不好(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建筑审

美大体还停留在体量穿插错动的层次,简洁不是美而是简陋)的这种想法.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一样,你认为好的别人就可能觉得不是太有感觉,因为没有一个理性的评判尺度在里面,可是建筑却得让每个见到的人去习惯.我并不是说那种瞎子都受不了东东非要你去培养对它的感情,决不是让你学会忍受,让你吐啊,吐啊,就习惯了,而是希望你能学会欣赏那些你认为不酷的东西。一个人的建筑审美倾向一般都会经历几次大的变动,最后在品位的提升中达到一种成熟,动态的平衡,之所以说动态就是说不顽固,不认死理儿,能接受与自己审美有所不同但却有意思的东东,但不是对所有的存在表示宽容。

说到对好建筑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太一样.我绝没有说过空间好的建筑一定就是好的建筑,而且我认为能把空间处理的很好的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外观也决不可能丑陋!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好建筑包括三方面(平行的)的要素:空间,建造,情感.但如果非要说谁是最根本的,应该还是空间,因为雕塑也可能建造,也会涉及材料与构造,艺术就必涉及情感,空间是将建筑与其他诸多行当抽离的前提(雕塑也可能有空间但只是副产品,所以忽略).之所以没有把外观单独提出来是因为我不想把建筑和视觉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等同起来,我认为它和空间,建造是密不可分的.而弗兰普敦把情感和建造(tectonics)融在一起,我却认为该单独提出来.因为空间,建造是建筑本体性的,可以脱离人而存在的,而情感是一种体验性的,是靠人而主观存在.好的建筑不光能让看到的人觉得美,更能打动身处其中的人,打动便意味着心灵的震撼.如果光是看着好看,建筑就与平面艺术无异,我们就不如作出1:1的效果图立在空间中了."donging architecture means to solve problem.doing architecture means to build"Baumschlarger & Eberle好的设计并没有什么定论,也并不一定要被主义束缚(因为主义最终会被冷落,而建筑时刻真实存在),它体现的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能力,当今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反设计的(指单纯的形式手法),看重分析,相关的经济问题,行为模式,构造方法,材料处理都可能成为设计的起点,你可能会觉得抽象,但当你看看平时你觉得如雷贯耳的大师们怎么说明他们的设计,评论家从什么角度评论他们的建筑的时候,你就觉得可以理解了.很遗憾的是中国的建筑学生大多只看图片,不要说英文了,中文的都不看,学生如此,老师如此,工作了的人也如此,不过不要紧张,不是每个人都如此.一个作品只看图片你最多只能理解30%,而且误读严重,看了说明文字你可以理解80%左右,我想,而且应该多看原版英文杂志,减少被译者的误读次数.我不

是想说明建筑表达对文字的依附性,而是因为建筑是空间艺术,如果不能亲身体验的话,很多东西只能通过文字说明来表达设计者的意图.对了,还有你所说空间合理不就行了吗,我想说的是,合理意味着优化,意味着摒弃,实属不易,若是达到极致,本身就可以上升到审美.你所说的合理我觉得顶多是个满足基本功能需要而已.

最后我想说的是能理解你所说的虚荣心,想想,做设计的时候,都想和别人不一样啊,做个四平八稳的平面就显得没想法,没天分,感觉差,摆在一堆图纸中不显眼,给老师的印象不深,成绩自然不好,也就得不到同学的认同,说话也就没底气,嘻嘻,是不是这样啊.所以呢,大家都去找那种酷的平面,于是解构主义迎合广大学子的要求,出现在作业之中.可是往往老的老师也不欣赏,不过却很容易被同学认同,于是

A:哇,你的平面好酷啊,你真行

B:我想做的是解构主义(作出很professional的表情)

A:解构主义?(从此记住了这个词,心想下次我要找个平面比他的还解构主义)

B:哎呀,其实没什么了,我只是想在这个作业中研究一下解构主义如何与设计到一个平衡点而已(心中窃喜,心想我抄的其实是扎.哈迪德,千万不能让他们知道了)

虚荣心大概就是这样被满足的,嘻嘻.最后,你的建筑审美也就被扭曲了.所以最好不要浮躁,多想想建筑的问题,成绩什么的并不重要(但得能让你毕业,也不能成为懒惰的理由)其实我对扎.哈迪德还是比较欣赏,只是光是那种视觉的刺激现在已经不能打动我了,她只是作为建筑界多元的一个因素而存在,于我.对于任何一个建筑师我觉得都应该以一种理性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即使你很喜欢,你都应该在头脑中预设一种反面的二元性来对待.就比如你喜欢哈迪德,因为视觉冲击,你就应该想除了视觉冲击她的建筑还有什么,视觉冲击是否有意义,视觉冲击是否就是她建筑成立的本质意义,带着否定和疑问去看待这些问题尤其是你以为正确的问题,这种二元对立性的被引入往往能使你从一个更高的高度来看待问题,往往会有新的认识.而不是因为我喜欢视觉冲击,她的建筑给我视觉冲击,所以就是好,我就是喜欢,喜欢就是喜欢,好就是好,为什么我说的好就不能好,喜欢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那么就没有交流的平台了,因为那样会进入佛教所说的"我执",因而障目.

axis wrote:

有人说TADAO ANDO的建筑空间很好,但很难说它为城市景观作出应有的贡献,比如他的成名作住吉的长屋,外观简直毫无特色。

首先说城市于建筑的关系。我认为建筑的终极目标就是城市,是为城市而生,沉默地绽放,而不是在城市中表演。所以我不喜欢盖里的作品(除了他在柏林那个外表稳重,内心骚动的银行,由于限制很多,反而显得更加有水准),而更喜欢欧洲的倾向。你说的城市景观和我理解的似乎不太一样。当下中国的设计说明中大多是说如何使城市景观更加丰富,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城市就变成了马戏团的表演。欧路风,后现代,波普,新现代,高技派等悉数登场,古今大战,关公战秦琼。如果从这个角度讲,ANDO的确是乏善可成,因为他不会做立面,所以就不会有特色(中国人好面子,脸面有光这可是头等大事,因此立面设计比空间设计重要,这是建筑的名片,不光要长得靓,还不能和别人一样)。这样缺乏商业精神的立场,中国的甲方大抵是不会买帐的。

再说我对ANDO的理解。他的建筑与其说与城市融合,不如说是在与城市对抗。城市的本质是生活,而现代的商业城市是如此的纷乱嘈杂,日本尤是,ANDO通过防御性的厚墙拉开了居住与城市的距离,还原了生活本身。这种对抗其实是很东方的手法,如街和坊的关系,对居住和城市生活的不同理解产生了空间的差异。而从建筑本身来说在城市肌理和尺度上与文脉都是吻合的,因此他的建筑是为城市的建筑,只是更加的内向和内敛,有时更是粗暴(有点武士道精神感觉),这可能与作者性格不无关系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t2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