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4-22 05: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绿化树》的思考

作为张贤亮自叙传性质的《唯物论者启示录》系列小说之一,《绿化树》塑造了一个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章永璘在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过程中克服信仰危机的“苦难的经历”。作者张贤亮借章永璘的心理活动表达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态度,他站在80年代知识分子的角度去审视那段历史,把那个时代的政治灾难内化为一个知识分子精神的矛盾和内心的煎熬,真实地反映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迷茫,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理性和真实的色彩。章永璘的心理活动和忏悔意识贯穿了整部作品,他在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次的审视中完成了精神世界的自我救赎。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马斯洛心理学家关于“人的需求各个等级”的影子,也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层层推进。作品一开头就以皮包骨的主人公跟瘦马进行对比,暗示了人的动物性的增长。小说中极力描写了人的饥饿感,他说“过度的饥饿会成为一种有重量、有体积的实体,在胃里横冲直撞。”而这种体验是“从心底,而不是从胃里猛然高涨起来的食欲。”正是饥饿,把人的生存提升到了一切问题的首位,两个稗子面馍馍就会使人感到不可抗拒的“生的诱惑”,人们可以为了一点食物而丧失人的本性,沦为人与动物的边缘。但是章永璘毕竟是一个读过唐诗宋词、读过但丁,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感染的知识分子,他的生活目标不仅仅停留在“狼孩”的水平。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内心活动远远比外在活动要多得多,他对于精神心灵的拷问有时候与生存需要是并驾齐驱的。因此在他用自制容器利用别人的视觉误差多得100cc、用复杂计算的“微妙的圈套”算计纯朴的老乡后,内心是十分痛苦的,他说:“我的肚子一胀,心里就有一种比饥饿还要深刻的痛苦。” 于是他常常忏悔。“忏悔是一种对以往铸成的错误甚至罪恶的深刻认识,常带有强烈的情绪因素。忏悔者所面对的是无可挽回的既成错误,因此忏悔常伴随着感情上的痛苦和灵魂的内在折磨。”章永璘“在堕落的时候”依然“非常清醒”的心灵提醒他:单为面包而生存,势必降低人的精神境界。带着对自己强烈的鄙视和厌恶,他常常觉得自己是有罪的,为他的阶级,为他的出生。他本人也从心里十二分虔诚地认为自己确实是人民的罪人,是必须接受脱胎换骨的改造的“右派”,他盲目地将自己的精神存在视为某种“原罪”,这种“原罪”的对象不是对上帝,而是劳动人民,他将改造视为替一个走向灭亡的阶级赎罪。这在我们这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而这恰好就是他身上时代烙印最深之处,也是他们那代人无法超越的外在强加意识,这种意识使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扭曲,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状态,直接导致了章永璘在一开始的时候总是用一种荒谬的逻辑来进行推理。然而他自己对这种逻辑是不能理解的,他背着几代人的“罪孽”,产生了一种新时代祭坛上羔羊的悲壮感,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接受这样无休止的改造。他不断用知识分子的方式剖析着自己的灵魂,寻找他和劳动人民

- 1 -

之间的差距。在“生存问题”的威胁和劳动改造的矛盾中,他的心理历程出现了转折点:是沿着“狼孩”的方向继续“堕落下去”还是“超越自己”?正是在这个转折点上他表现了知识分子特有的思维方式——在理性认识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思中寻求出路。在无数次的忏悔、反思、自责和探求中,出现了在马缨花、谢队长、海喜喜等劳动人民的“改造”下和《资本论》的引导下的“顿悟”。这顿悟是一定意义上的人格再造。从此以后,章永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在章永璘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女主角马缨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在怀疑章永璘到底对马缨花有没有爱情,因为马缨花没有文化,与章永璘在思想上有着很大的差距,在行为上又放荡不羁,而且她每次都是和食物一起出现的,有她,便有食物,便有温饱,在那“饥饿驱逐着人性”的时代,章永璘是靠着马缨花提供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才能在面壁求道中适应另一种环境——“如狂飙般的历史进程”的,因此不得不让我怀疑章永璘究竟是爱食物还是爱马缨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之间确实是有爱情的,马缨花这个貌似放荡不羁、思想落后、缺乏文化的女子,却有着纯朴、善良、吃苦耐劳、富于同情心的高尚品格。这个生长在西北荒原生长的粗犷女子的语言、情歌、爱情方式都很特别,她对爱情的坚贞、对文化和未来的美好渴望包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的那句:“就是钢刀把我的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令我十分震撼,就是这带着荒原气息、血淋淋的誓言,净化了章永璘的灵魂,使他在这一弱女子面前自行惭愧,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因此我觉得他对马缨花的感情应该是经过了由最初的感激,到性爱,到发现文化差异后而后悔,再到被她的高尚所感动而产生了真爱,他们经历了爱情的各个阶段,到最后已经升级为爱情最本真最无邪的状态,成为世间最高境界的一种爱情。作者在后面借《辞海》中对“马缨花”的解释引出了“绿化树”,照应了小说的题目,赞美了马缨花那坚强、美好的品格。可以说,马缨花是作者从自身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对劳动妇女共同特征的认识,她浑身上下的灵气是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一种深入理解和审美化的表现。

小说的最后一章写到章永璘20年后回到当初接受改造的那个农场,在白雪皑皑的深夜里一个人独自走在通往一队的大路上,想到年轻时代的恋人,想到昔日她那深情的歌声、美丽的容颜和那熟悉的笑,就像马缨花穿越时空回到他的面前,她的那句带着荒原气息的、血淋淋的誓言使章永璘那久已干涸的眼眶流下了眼泪。往日的一切又重现,那些埋在记忆最深处的感情统统涌现出来,然而此时此刻却只有他一个人,整整过去五分之一个世纪了,那个曾经给他的精神和心灵极大安慰的马缨花不知去向,也许这辈子再也不会见面了。虽然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因为时代的关系最后没有走到一起真的让人觉得很遗憾,但是想想又觉得很美好,人生中有许多的事情不为人的主观意识所主宰,那些说过的话,唱过的歌,流过的泪,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而且为什么相爱的人最后就一定就要在一起呢?我想就让他们这样子各散天涯,最好是以后也别再相见了,让他们都活在彼此的心里,以最美好的方式存在,就算是自己白发苍苍,心里的他(她)还是25岁的样子,还是那么健康,那么美好,这份美好是融进了血液中,与自己共存的。

总之,《绿化树》这篇小说中到处闪烁着理性主义色彩,主人公章永璘总是在

- 2 -

对自己做着审美的剖视,从他的个人反省角度去领悟人性的深层含蕴,并用忏悔的口吻去回顾历史。从他对那个时代、对自身、对人生的观照中,我们既看到了人性的扭曲、私欲和理智的困惑,又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人性的绚丽光彩。同时,我们还在作者凝重的笔触和理性的思考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很美好、悲凉和热烈。

- 3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sw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