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更新时间:2023-07-17 07:4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著作 北齐文学家《颜氏家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 整的家庭教科书

二、提倡及早施教 颜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 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 两条原因: 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他 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 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 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三、主张慈严结合 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 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 肃庄重,有一定威信。他说:“父母威严而有 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认为善于教育 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 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处 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 放纵,必将铸成大错。 鞭挞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四、要求均爱勿偏 均爱诗之父母对所有子女应一视同仁,给予 相当的慈爱 颜认为父母对子女施爱不均,不仅直接造成 受宠者的骄横习气,客观上还会导致兄弟 不睦.

五、主张博习致用 ★颜之推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 黄。” 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 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 更接近客观的真理。 ★他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经世致用,籍以 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谓“博学求之, 无不利于事也。”

六、重视风化陶染

★风化即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模范作用。 ★颜之推继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关于“慎择友”的 教育思想,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 往的环境之中。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是 因为儿童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儿童的 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总在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 动,无形之中,周围人的为人处世给儿童以“熏渍 陶”、“潜移暗化”。因此,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 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这就是“必慎交游” 的道理。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著作 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 家。为儿童编写的教材:《小学》、《童蒙须知》

二、重视蒙养教育 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他认为 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 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 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三、要求慎择师友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 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 儿童稍长,除须慎择教师

外,还应开始注意 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 能力。

四、强调学“眼前事” 为使儿童“眼前之事”的学习有章可循,朱熹亲 自为儿童编写了《小学》与《童蒙须知》两部教 材。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 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 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 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儿培养儿童良好 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古语说:一 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 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 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 的原则。

五、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朱熹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 主, 尤其是对儿童教育他更为强调多积极诱导, 少消极限制,要求“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 处。因此在他编写的《小学》一书中,他非常重 视榜样的教育作用,收录了大量古今圣贤的“嘉 言懿行”,供儿童模仿学习,力求使儿童能从中 “学到做人的样子”。 根据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朱熹还对教师提出指导、 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他说:“指引者,师之 功也。”又说;“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 正之于终尔。并把教师对学生的适时启发比喻为 “时雨之化”,认为“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 已加。但正当那时节,欲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 了些子雨,忽然得这些子雨来,生意岂可御也。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著作 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 姚人,明代中叶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家、教育家。曾筑室越城(今绍兴)附近 的阳明洞,隐居修道,自号阳明子,学者 咸称阳明先生。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存在于“心”中,“心即理”。 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 天理”,即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而且也 是伦理道德观念。他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 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又说:“良知 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作为“知孝”、“知弟”、 “知恻隐”、“知是非”等伦理道德观念的“良知”,王守仁认 为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首先,它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即所谓“不待虑而知, 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其次,它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 愚”;再次,它不会泯灭,“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 也不会消失,“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

不在”,“虽昏塞之极而 良知未尝不明”。不过,“良知”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在与外物 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 所以,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 昏蔽。他说得很明确,“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 去其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本心所具有的 “良知”。所以,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王守仁又认为教育的作用 是“明其心”。他指出:“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

三、教育理论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 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 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 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 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在他看来,任何 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 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 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不可躐等。 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到教学上,要求教育者在确定 教育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知发 展水平。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 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谩谩琢磨 他起来。”因此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 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 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 治病,对症下药。 王守仁认为,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 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 归于善。”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 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 展。针对儿童性格方面的不同,他也要求教师应根据儿 童各自的特性,采取不同方法,分别予以适当的陶冶, 各成其长。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 径应当是多方面的。他说:“教人为学,不可 执一偏。”为此他对教育者提出了通过习礼, 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的要求,并对 习礼、歌诗和读书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分别作了 说明。 为了能够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多方面 的教育,他还在《社学教条》中拟订了一个比 较详细的日课表,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 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 书,次歌诗。

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提倡耕读

相兼 他认为懂得稼穑之艰难、劳动之辛苦,有利于 培养子弟勤俭的作风,坚强的意志,而且有 助于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另外,是一 种重要的“治生”手段,培养独立生活的能 力。 ★重视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认为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家庭教育成功的 保障。不但要注意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知 识方面的修养,还应重视学习运用正确的教 育方法,能否正确运用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sa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