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十一专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一)

更新时间:2023-08-22 02:4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十一专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一)

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十一专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

(一)

一、【课标解析】

《新课标》要求“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准确,就是文章的语言能恰当反映客观实际,表达思想感情,不走样,不歪曲;鲜明,就是文章的语言明确、坚定,不含糊;生动,是指语言的新颖、活泼,不死板,不平淡。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任何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深刻的立意,最后都要以语言作为载体;同时语言又是思维的结果,是思想的直接表达。语言既是形式的,又是内容的。所以

文章的语言首先要能准确反映现实生活,准确表达思想感情。但既是“外衣”,,不能仅仅是遮身蔽体,保暖御寒,还要讲究剪裁的得体、款式的新颖和布料的考究等,否则,就会因简陋寒伧而穿不出去,见不得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此,写文章还得认真锤炼语言,讲究文采,追求表达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创造性。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锤炼字句的名言,对我们今天仍有极其巨大的借鉴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锤炼语言呢?首先,加强观察思考;“言为心声”,心中想透彻了,思维变明晰了,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才可能明晰,反之,思维的模糊不清必然导致语

言的含混走样。其次,注意平时学习积累。向生活学习,汲取生活中生动、鲜活的语言营养;向书本学习,阅读名篇佳作的精彩语言,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对好的语言做好长期系统的积累整理工作。再次,勤于动笔,多加推敲。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练笔中学会写作,只有勤动笔,多练习,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反复推敲语言,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文采,具有感人的文学魅力。

二、【文本导读】

《荷塘月色》片段点评:《荷塘月色》选段活用“泻”、“浮:?、“洗”、“笼”等动词,静态动写,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幻一般的情景;“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等叠词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传神,而且读来别具听觉之美;比喻、拟人、博喻、通感等手法依次写了月下荷塘中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突出了它们的繁盛茂密、洁白婀娜、幽微清雅和饱含深情;朗照与淡月对比,酣眠和小睡对比,则突出了朦胧的梦幻般美的意境。

《拿来主义》片段点评:《拿来主义》选段用“徘徊”、“勃然大怒”、“欣欣然的蹩进”等词从反面写人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运用“抛”、“摔”、“送”、“背”等词写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做法,用词形象生动;“他占有,挑选…?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等对偶句和排比句的运用,配合着写全盘接受、全面抛弃、批判继承三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又给人文气贯通、势如破竹之感,显示了鲁迅先生不同凡响的语言运用能力。

《诗话总龟》片段点评:《诗话总龟》记述的“推敲”故事中,“推”“敲”二字各胜擅场,各有千秋:“推”字写门扉虚掩,正突出隐逸者闲适恬淡的情怀;“敲”字以动衬静,更扣合诗题《题李凝幽居》的“幽”字。用“推”还是用“敲”字并不太重要,关键是启示我们:推敲锤炼劳力劳心,需要殚精竭虑甚至呕心沥血才行。

《咬文嚼字》片段点评:《咬文嚼字》记述的故事中,郭沫若经人提醒改事实判断的“是”为情感判断的“这”,一字之改.,境界大不相同。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字句的推敲锤炼的确有助于思想和情感的提升。

这两个故事,都涉及到了对某个字词的推敲锤炼,其实,对文章的句、段、篇又何尝不该如此呢? 《祝福》选段点评:《祝福》选段中,“消尽”一词把无形的悲哀有形化,颇为精当形象;“仿佛是木刻似的”这一比喻,揭示了鲁迅小说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而这一特征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元素;“间或一轮”则生动传神地表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凄婉,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

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变成了一个“活死人”了。

《雅舍》选段点评:《雅舍》选段中,“山头吐月”的“吐”字具有自然拟人化的效果;“红盘乍涌”的“乍”字则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一刹那间的瞬间感;“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的“筛洒”二字体物细腻生动,其境其情令人想起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名句。以上诸字,都可显现出作者文字推敲锤炼之功。不过,“月光仍然逼近窗来,助我凄凉”中的“逼”字更见功力。“逼”字是作者心境在外物上的折射,写出了此时此地那种怅惘凄凉之情对作者沉重的压抑感。

《我的空中楼阁》选段中,用“点破”而不用“打破”,一则和全文开篇“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的文字相照应,二则突出了“小屋”和“山”之间“小”和“大”的关系,三则“点破”有“点缀”的意味,是使“风景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像“打破”那样是对“风景的内容”的整个破坏,四则“点破”与“打破”相比,与全文诗化的意境更为贴切。

《我与地坛》选段点评:《我与地坛》选段中,用“浮夸”修饰“琉璃”,用“炫耀”修饰“朱红”,突出表现出400年前地坛建筑的富丽堂皇;和“剥蚀”、“淡褪?,相搭配,并用“自在坦荡”补充说明“茂盛”,则写出了岁月流逝后地坛公园荒颓衰败的景象。从富丽奢华到荒颓不堪,表现了古园的沧桑变化,蕴涵着作者的人生感悟。

《棋王》选段点评:《棋王》选段中,“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一句,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化地写出了王一生的精神状态和生命状态:集中,持续,富有感染力,有较大的力度和强度。

《十八岁出门远行》选段点评:该选段中,如果把“看到了黄昏的头发”句还原为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就是“迎来了黄昏”。原句运用拟人修辞格,造语新奇而又符合生活逻辑:黄昏似乎如极远处姗姗而

来之人,未见全人而先睹其发。通过上面三题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作家的有些语言常常突破常规,看似不符合语法,不符合逻辑,但往往造语新奇,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我所知道的康桥》选段点评:该选段中,“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谁说这不是圣克莱亚的化身,那(哪)一块石上不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改为陈述句,就是“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谁都说这是圣克莱亚的化身,那(哪)一块石上都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相比而言,前者是反问句,而后者是一般肯定句,前者比后者语气更强,更能表现作者对母校的爱恋之情。“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不是?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改为陈述句为“你一定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你一定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你再反省你的心境,一定没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相比之下,前者显得柔和缠绵,充满了回忆性散文所具有的温馨感;后者显得直截

了当,缺少了应有的韵味。“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改为陈述句为“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前者是祈使句,后者是陈述句,前者语气强烈,同样更能抒发作者对母校的依依爱恋之情。

《祖国山川颂》选段点评:该选段中,作者以赞美和歌颂为旨归,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

的笔墨,尽情地倾吐了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这几段文字,以整句为主,读来铿锵顿挫,豪情满怀;以散句为辅,穿插点染,又使文章有灵动之情致而无板滞枯涩之弊。

《听听那冷雨》选段点评:该选段中,“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户内听听,户外听昕,冷冷,那音乐”,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长句和短句交错运用,诵之于口,悦之于耳,充满了汉语无拘无束的魅力。

《两滴水》选段点评:该文深于取象,颇有思致。其中“像河边裸着的孩子,翘着白亮的屁股,在河边站了一排,嘻嘻哈哈笑着,嚷着?

一、

二、三?,看谁先跳下去”一节,宕开一笔,堪为神来之笔。这一节运用贴切新颖的比拟手法,写出了水滴的白亮明净、活泼灵动,韵味深长。

《上楼》选段点评:该选段中,“永远忘不了小孩漠然的表情和那张幸福的苍老的脸”句,采用对比法,把懵懂幼儿不能深入理解老人深切的爱的漠然表情,和老人尽管爱意不被感动但是仍感无比幸福的苍老的脸并列放置在一起,含蓄而鲜明地突出了老人的爱。全文以此收尾,余味深长,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眼睛》选段点评:该选段中,“戴上眼镜”“摘下眼镜”的动作,是刚配上眼镜者的常见动作。因此,这两句在全文反复出现并不显得重复累赘,反而显得合乎情理。“摘下眼镜”所见的,是平时静态下的景象;而“戴上眼镜”所见的,则是换了一种眼光的新的发现——对父母之爱的感知、发现和体悟。

《现代艺术》点评:作者通过一连串充满揶揄色彩的比喻渲染和动作描写,来写自己眼中、耳中的演唱会:歌声是“仿佛寺庙中喇嘛念经一般”“一个字都听不出”,歌手上场是“拿了话筒在场上来回地走,像头笼中的狮子,表情不慌不忙,很抒情的样子”,伴舞是“长发披肩,不知是男是女,在不停地抽搐着,像中风患者”,作为主角的歌手“并不急着先唱,而是拿了电吉他像猫追着尾巴一般不停地转圈”,演唱到最后是“歇斯底里吼了一声,像狼嗥,也有招引同伴的意思在里边”;作者说歌手唱歌是“呜罗呜罗?唱着”,“文”派的歌手是“咬着话筒,躬着腰独自唱”,“武”派的歌手是“不知疲倦地上蹿下跳”……这些幽默风趣的比喻渲染和动作描写,具有浓郁的讽刺意味,读来令人莞尔不禁。

《活着》点评:该文以人为核心,表现了不同物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这里有艰辛,有收获,有痛苦,也有满足,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有其活着的价值与意义。作品写到了四种生命,也就是作品的四条线索——太阳、蚂蚁、桃花和赵莉莉。作者像一个高明的裁缝,穿针引线将其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太阳俯瞰芸芸众生,出现在小说首尾,使作品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主体部分赵莉莉的生活状态是全文核心,

将蚂蚁、桃花与人联系到一起。这四条线索从不同角度都阐释了一个厚重的话题——“活着”。全篇语言富有个性,太阳的独白富于哲理,赵莉莉母子的对话具有生活情趣,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我辈岂是蓬蒿人》点评: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带有象征意味的跋涉者形象。从这一强者形象身上,我们能看到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影子。旅途中有艰险也有诱惑,面对艰险与诱惑,他也曾犹豫、也曾困惑、也曾畏难,但他以执著的信念战胜了心中的动摇。作者要表现的不是他如何战胜了自然而是如何战胜了自我。小说主要从心理的角度来刻画人物,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理的矛盾冲突线——停下脚步还是继续前进。在跋涉者坚毅的选择中,一个精神强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文中博大的胸襟和华美的文气浑然交汇,给人拊膺扼腕、振奋不已之感。

《慈悲的眼睛》点评:文章采用的是发表议论和抒发情感相结合的写法。

二、三两节运

用抒情性的笔调,重点叙写欧洲老太太捍卫和平的事例和特瑞莎修女播撒爱心的事例,表明慈悲同情能铸就和平,能传递温暖。四至六节运用议论性的笔调,分别从正反两方面人手,呼唤人道人性的慈悲同情,抨击辱人自炫的“慈悲同情”。第七节联系当今动荡不安、人心日下的风习,呼吁人们献出慈悲之心。首尾两节遥相呼应,突出主旨。全文视野开阔,文思细密,既条分缕析,又自由活泼,字里行间流露着慈悲同情的脉脉温情。

二、

三、

四、七节,反复点到“眼睛”扣合标题,尤见作者为文之用心,足见作者之灵心慧性。

三、【范文欣赏】

一、夏夜感思

夏日的夜晚,月光静静地泻在大地上,洒在那一片繁密的梧桐树上,似娴静的少女姗姗而来,又似远处的歌声那般清新、明亮,给人一丝凉凉的快意。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纳凉,院子里长着一棵已经历了多年风雨的老梧桐树,还很繁茂的枝叶遮住了那盖地的如水的月光,只留下一串串如天上月亮似的圆圆的斑驳的白点,或在树下随风晃动。

“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树皮结束了它作为树干的保护神的风雨征程,剥落了,留下的只是后来者的鲜嫩。

女儿看了看掉在地上业已失去生命的老树皮,不禁感叹:“?莲子已成荷叶老。?老树皮的伟大风格不正是老一辈人为了下一代而奋斗不息、辛勤劳苦的真实写照吗!”'

儿子见了鲜嫩的新树皮,不禁发出一串赞美:“为了事业,为了人类,前赴后继,自强不息。?江山代有才人出?,为了完成前人的事业不辞辛劳,这不是从新树皮中体现出来了吗?”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那样。?世事不同心事,今人何似故人。?我们也要像树皮那样忠实于自己,奋斗不息。”

月光依旧,那一片迷蒙的夜景更显欢愉,皎洁的月光如水一样,给入一丝凉凉的快意。

【点评】

文章如画般优美,绘形、绘声、绘色,十分生动。除描写具体,善用比喻外,注意精选词语也是重要原因。如写月光用“泻”,用“洒”,写梧桐叶用“繁密”,“少女”饰之以“娴静”,“夜景”赋之以“欢愉”,这些都很精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段,描写经过树叶遮挡之后照在地上的月光,用“圆圆的斑驳的白点”来形容,新颖、传神,“斑驳”一词与其说是写月光,不如说是写老梧桐,既写出了它的外在特点,更写出了它历经沧桑而“奋斗不息、辛勤劳苦”的品格和精神,极富表现力。特别是《夏夜感思》的标题的拟定,颇具匠心,其中的“感”和“思”在文章中表现得较为充分。

二、今夜是十七的月亮江苏沈寒

还记得那深蓝的夜的底色么?倘若记得的话,还能想起深蓝背景上那幢哥特式建筑的黑黝黝的尖顶么?倘若记得的话,还能想起那顶上挂着的歪歪的红色气球么?地点是湖畔的一块勉强能容两个人坐下的石头上。时间是秋季,确切地说,是阴历八月里,八月十七。

十五已经过去,那是前天。前天,湖畔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被一个个团圆的家庭所割据。当极美的圆.月如约而至时,欢呼声顿时响彻湖畔。早已准备好的月饼就被一人拿着一角吃了。草地上,小孩就开始唱歌跳舞,夫妇们就开始相依相偎。十五的月亮组合了家庭的温馨。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人们都这么说。昨天,昨天是朋友聚首的日子,好像也是延续多年的习惯了。随意选在某个朋友家中,当月光浸透窗帘时,便灭了灯,点起蜡烛,斟酒,切月饼。随着那月光分分秒

秒的辉煌,高谈阔论,妙语连珠。十六的月亮,营建了朋友的欢悦与情谊。

今夜是十七的月亮了。十七的月亮才属于我和你。十七的月亮我们等了很久,直到感觉有些微凉意时它才出来。刚露面时它就挂在那幢哥特式建筑的黑黝黝的尖顶上,像初次提起画笔的孩子随手画的圆圈。当然,没画圆,而且因为小手指的乏力,那圆的中间都没有涂满,所以看起来它是如此虚空。

今夜湖畔如此寂寥。也许因为它是十七的月亮,便没有理由再去欣赏。也许人们得了中秋月的完美又得了十六月的风雅,已心满意足。于是十七的月亮才属于我和你。

那一瞬间我们是如此激动,是昨夜与前夜都不曾有的。那个虚空的不圆的暗红色天体似乎在一秒钟之内将人的灵魂剥离躯壳,升腾飘飞到一个不可名状的境界之中。没有了言语,没有了思想,只剩下了身不由己的飘飞……

可是不得不承认,十七的月亮是让人遗憾的。十五的月亮你可以花一整夜去欣赏它美的全过程,十六的月亮也有一个长长的辉煌,但十七的月亮的美却只被压缩为那一瞬。当时光毫不容情地催促它摆脱了尖顶的羁留,一无修饰地走上天庭中去的时候,一切想像都已荡然无存。十七的月亮已经成了一枝上小下大的土豆。

土豆可以做色拉的…… 色拉油太难搅……

明天的同学来,除了一盘色拉外再做点什么……

在想什么?你问。 什么也没想。我说。

有一阵风,黑缎子样的湖水无奈地抖动起来,把十七的月亮影子送到我的脚边来。影子还是很好看的,打散在湖里了,变成零零散散地伸展过来的光亮。然而我已不敢。抬头。

我们回去了,好吗?你提议。

我们走了,并排骑着自行车;一路无语。在经过刚一散场的电影院时,我们被汹涌的人流所淹没。过后我没能找到你,你也没能找到我。

我们彼此连一声“再见”都没有机会说,在有十七的月亮的那个晚上。

【点评】

这篇习作格调柔和,气势舒缓,意境优美,充分体现了语言柔婉的风格特点。开篇三句话,只为表达一个意思:你是否还记得夜色中那幢哥特式建筑的尖顶上挂着的红色气球。目的是勾勒故事的特定情境并引出下文。但作者用了三个问句,虽说是问句,由于在句首用“还”,在句末用“么”,句中又加以“倘若记得的话”,因而使句式整齐而又舒缓,语气柔和婉转,韵味绵长幽深,为全文奠定了基本的风格基调。倘若一句话说完,那就什么意味都没有了。

四、五两段写十五的月亮“组合”的“家庭温馨”和十六的月亮“营建”的“朋友的欢悦与情谊”,为十七的月亮作铺垫。这本是极为欢乐的画面,作者却没用浓笔重彩,极力渲染,而是只选取了几个特有的情景,如“割据”、“欢呼声”、“吃

月饼”、“唱歌跳舞”、“相依相偎”;“点起蜡烛,斟酒,切月饼”、“高谈阔论”,并以富于变化而又舒缓的句式,以简练的笔墨来描写,这样便显得淡雅清幽,情味深长,和整体格调谐调一致。接下来描写十七的月亮,也是如此。作者既没有采用白描手法,也没有渲染烘托,而是把月亮纳入自己的情感轨道,全从感觉角度去描写,说等待的焦急,只用了一个“很久”,写它的颜色,只用了“很暗的红”,写它形状,倒是用了非常独特新颖的比喻,但由于比喻采用了长句,采用了叙述方式,而且强调了“乏力”,强调了“虚空”,笔调平静,气氛淡雅,情思悠悠。即便写“一瞬间激动的”心情,作者也是先设置好“寂寥”的氛围,然后才以极富抒情意味的长句来表达,且激动中蕴含着冷静,激动中深藏着无奈。正是如此,接下来笔锋马上一转:“可是不得不承认,十七的月亮是让人遗憾的。”作者以对比手法极力写这种遗憾之情,但又不激烈,不直露,而是委婉含蓄地告诉我们,遗憾的不只是十七的月亮只有“一瞬”,更是由于无法摆脱尘世的烦扰,无法觅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作者不自觉地把月亮想成了“上小下大的土豆”,无意中想到明天怎样招待来访的同学,显得多么无可奈何。

清静没有了,月光当然是赏不成了。作者把视线由天庭转到水中,细腻地描绘了湖中月光的影子,伤感无奈之情溢于言表。最后写回程。“一路无语”,虽只四字,却蕴含丰富,柔情百结,令人为之动容。作者还嫌不够,又让“我们…?被汹涌的人流所淹没”,彼此连一声?再见?都没有机会说,在有十七的月亮的那个晚上”。不仅情境设置得好,而且句式选择上也很讲究,最后一句采用倒装把无奈伤感之情表达得

非常充分,使读者也怅然神伤,那个“月亮”也久久挥之不去。综观全文,作者构思的情景微妙、含蓄,情感淡雅而又哀伤,哀伤而又平静,语气、语调、语言的意韵如莺歌燕语般轻柔婉转,很好地表达为寻找一方净土以排遣世俗地烦忧而不得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令人心灵受到持久的震撼和冲击。

四、【写作常识】

千方百计地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你的文章是开头的主要目的。同样,好的结尾,能化平淡为神奇。衡量结尾的优劣标准则是看它是否让人思索或令人回味。哪怕你所写文章的主体并不出色,如果能在结尾作惊人之笔(尽管这也不太容易),则至少没有令坚持读完你的文章的人彻底失望。如何才能能使开头和结尾收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有特色的开头、结尾吧。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开头。

“世界上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安娜·卡列

妮娜》的开头。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故乡》的结尾。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正当我们打算为路瓦栽夫人舒一口气时,《项链》的作者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结尾。

这些开头和结尾或使我们顿悟,或引我们深味,和作品本身一样,总是令人终生不忘。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题在《红楼梦》开头的这首小诗道出了创作所付出的全部苦衷,自然这首诗便随着《红楼梦》的不朽而不朽。后来,高鹗为《红楼梦》未完成稿作续,不幸被很多人斥为败笔,这些我们且不去评论,但无论如何,高鹗题在结尾的那“四句谶语”至少是巧妙地呼应了曹雪芹的开题,并对曹雪芹的创作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不失为一个出色的结尾:“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我们如痴如醉或者泪流满面地阅读《红楼梦》的时候,虽未必尽解“其中味”,却不总有会产生人生如梦之感吗? 事实上,我们读到的任何一个看似作者信手拈来的成功的开头或结尾,都是作者精心的创造,是心血的付出。以《红楼梦》为例,大观园众少女曾举行一次欢乐颂般的诗会,这次空前绝后的联诗活动却由大字识不得几个更别提诗才的凤姐开头。凤姐自嘲的开头是一句“粗话”,但当我们联系整个联句和大观园的结局,我们便不能不说那个头起得既恰当又新奇,“一夜北风紧……”真是意味深长。我们不但看到凤姐对大观园世界即将来临的不祥命运的预感,还读到了凤姐自身心境的自然流露。也就是说,当大观园世界还是阳光普照的时候,凤姐已经下意识地感到“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地逼来了,只是她回天无力。的确,我们从黛玉“无风仍脉脉”和宝琴“不雨亦滞滞”的高潮并收

尾的联句中体味到了很快就将降临到大观园的悲剧。是凤姐随意地念了那么一句“粗俗”的开头吗?不,是曹雪芹,是曹雪芹的心声泪痕。

第二篇: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十一专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一)

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十一专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

(一)

一、【课标解析】

《新课标》要求“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准确,就是文章的语言能恰当反映客观实际,表达思想感情,不走样,不歪曲;鲜明,就是文章的语言明确、坚定,不含糊;生动,是指语言的新颖、活泼,不死板,不平淡。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任何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深刻的立意,最后都要以语言作为载体;同时语言又是思维的结果,是思想的直接表达。语言既是形式的,又是内容的。所以

文章的语言首先要能准确反映现实生活,准确表达思想感情。但既是“外衣”,,不能仅仅是遮身蔽体,保暖御寒,还要讲究剪裁的得体、款式的新颖和布料的考究等,否则,就会因简陋寒伧而穿不出去,见不得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此,写文章还得认真锤炼语言,讲究文采,追求表达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创造性。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锤炼字句的名言,对我们今天仍有极其巨大的借鉴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锤炼语言呢?首先,加强观察思考;“言为心声”,心中想透彻了,思维变明晰了,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才可能明晰,反之,思维的模糊不清必然导致语

言的含混走样。其次,注意平时学习积累。向生活学习,汲取生活中生动、鲜活的语言营养;向书本学习,阅读名篇佳作的精彩语言,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对好的语言做好长期系统的积累整理工作。再次,勤于动笔,多加推敲。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练笔中学会写作,只有勤动笔,多练习,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反复推敲语言,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文采,具有感人的文学魅力。

二、【文本导读】

《荷塘月色》片段点评:《荷塘月色》选段活用“泻”、“浮:?、“洗”、“笼”等动词,静态动写,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幻一般的情景;“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等叠词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传神,而且读来别具听觉之美;比喻、拟人、博喻、通感等手法依次写了月下荷塘中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突出了它们的繁盛茂密、洁白婀娜、幽微清雅和饱含深情;朗照与淡月对比,酣眠和小睡对比,则突出了朦胧的梦幻般美的意境。

《拿来主义》片段点评:《拿来主义》选段用“徘徊”、“勃然大怒”、“欣欣然的蹩进”等词从反面写人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运用“抛”、“摔”、“送”、“背”等词写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做法,用词形象生动;“他占有,挑选…?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等对偶句和排比句的运用,配合着写全盘接受、全面抛弃、批判继承三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又给人文气贯通、势如破竹之感,显示了鲁迅先生不同凡响的语言运用能力。

《诗话总龟》片段点评:《诗话总龟》记述的“推敲”故事中,“推”“敲”二字各胜擅场,各有千秋:“推”字写门扉虚掩,正突出隐逸者闲适恬淡的情怀;“敲”字以动衬静,更扣合诗题《题李凝幽居》的“幽”字。用“推”还是用“敲”字并不太重要,关键是启示我们:推敲锤炼劳力劳心,需要殚精竭虑甚至呕心沥血才行。

《咬文嚼字》片段点评:《咬文嚼字》记述的故事中,郭沫若经人提醒改事实判断的“是”为情感判断的“这”,一字之改.,境界大不相同。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字句的推敲锤炼的确有助于思想和情感的提升。

这两个故事,都涉及到了对某个字词的推敲锤炼,其实,对文章的句、段、篇又何尝不该如此呢? 《祝福》选段点评:《祝福》选段中,“消尽”一词把无形的悲哀有形化,颇为精当形象;“仿佛是木刻似的”这一比喻,揭示了鲁迅小说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而这一特征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元素;“间或一轮”则生动传神地表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凄婉,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

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变成了一个“活死人”了。

《雅舍》选段点评:《雅舍》选段中,“山头吐月”的“吐”字具有自然拟人化的效果;“红盘乍涌”的“乍”字则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一刹那间的瞬间感;“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的“筛洒”二字体物细腻生动,其境其情令人想起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名句。以上诸字,都可显现出作者文字推敲锤炼之功。不过,“月光仍然逼近窗来,助我凄凉”中的“逼”字更见功力。“逼”字是作者心境在外物上的折射,写出了此时此地那种怅惘凄凉之情对作者沉重的压抑感。

《我的空中楼阁》选段中,用“点破”而不用“打破”,一则和全文开篇“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的文字相照应,二则突出了“小屋”和“山”之间“小”和“大”的关系,三则“点破”有“点缀”的意味,是使“风景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像“打破”那样是对“风景的内容”的整个破坏,四则“点破”与“打破”相比,与全文诗化的意境更为贴切。

《我与地坛》选段点评:《我与地坛》选段中,用“浮夸”修饰“琉璃”,用“炫耀”修饰“朱红”,突出表现出400年前地坛建筑的富丽堂皇;和“剥蚀”、“淡褪?,相搭配,并用“自在坦荡”补充说明“茂盛”,则写出了岁月流逝后地坛公园荒颓衰败的景象。从富丽奢华到荒颓不堪,表现了古园的沧桑变化,蕴涵着作者的人生感悟。

《棋王》选段点评:《棋王》选段中,“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一句,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化地写出了王一生的精神状态和生命状态:集中,持续,富有感染力,有较大的力度和强度。

《十八岁出门远行》选段点评:该选段中,如果把“看到了黄昏的头发”句还原为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就是“迎来了黄昏”。原句运用拟人修辞格,造语新奇而又符合生活逻辑:黄昏似乎如极远处姗姗而

来之人,未见全人而先睹其发。通过上面三题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作家的有些语言常常突破常规,看似不符合语法,不符合逻辑,但往往造语新奇,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我所知道的康桥》选段点评:该选段中,“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谁说这不是圣克莱亚的化身,那(哪)一块石上不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改为陈述句,就是“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谁都说这是圣克莱亚的化身,那(哪)一块石上都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相比而言,前者是反问句,而后者是一般肯定句,前者比后者语气更强,更能表现作者对母校的爱恋之情。“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不是?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改为陈述句为“你一定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你一定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你再反省你的心境,一定没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相比之下,前者显得柔和缠绵,充满了回忆性散文所具有的温馨感;后者显得直截

了当,缺少了应有的韵味。“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改为陈述句为“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前者是祈使句,后者是陈述句,前者语气强烈,同样更能抒发作者对母校的依依爱恋之情。

《祖国山川颂》选段点评:该选段中,作者以赞美和歌颂为旨归,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

的笔墨,尽情地倾吐了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这几段文字,以整句为主,读来铿锵顿挫,豪情满怀;以散句为辅,穿插点染,又使文章有灵动之情致而无板滞枯涩之弊。

《听听那冷雨》选段点评:该选段中,“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户内听听,户外听昕,冷冷,那音乐”,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长句和短句交错运用,诵之于口,悦之于耳,充满了汉语无拘无束的魅力。

《两滴水》选段点评:该文深于取象,颇有思致。其中“像河边裸着的孩子,翘着白亮的屁股,在河边站了一排,嘻嘻哈哈笑着,嚷着?

一、

二、三?,看谁先跳下去”一节,宕开一笔,堪为神来之笔。这一节运用贴切新颖的比拟手法,写出了水滴的白亮明净、活泼灵动,韵味深长。

《上楼》选段点评:该选段中,“永远忘不了小孩漠然的表情和那张幸福的苍老的脸”句,采用对比法,把懵懂幼儿不能深入理解老人深切的爱的漠然表情,和老人尽管爱意不被感动但是仍感无比幸福的苍老的脸并列放置在一起,含蓄而鲜明地突出了老人的爱。全文以此收尾,余味深长,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眼睛》选段点评:该选段中,“戴上眼镜”“摘下眼镜”的动作,是刚配上眼镜者的常见动作。因此,这两句在全文反复出现并不显得重复累赘,反而显得合乎情理。“摘下眼镜”所见的,是平时静态下的景象;而“戴上眼镜”所见的,则是换了一种眼光的新的发现——对父母之爱的感知、发现和体悟。

《现代艺术》点评:作者通过一连串充满揶揄色彩的比喻渲染和动作描写,来写自己眼中、耳中的演唱会:歌声是“仿佛寺庙中喇嘛念经一般”“一个字都听不出”,歌手上场是“拿了话筒在场上来回地走,像头笼中的狮子,表情不慌不忙,很抒情的样子”,伴舞是“长发披肩,不知是男是女,在不停地抽搐着,像中风患者”,作为主角的歌手“并不急着先唱,而是拿了电吉他像猫追着尾巴一般不停地转圈”,演唱到最后是“歇斯底里吼了一声,像狼嗥,也有招引同伴的意思在里边”;作者说歌手唱歌是“呜罗呜罗?唱着”,“文”派的歌手是“咬着话筒,躬着腰独自唱”,“武”派的歌手是“不知疲倦地上蹿下跳”……这些幽默风趣的比喻渲染和动作描写,具有浓郁的讽刺意味,读来令人莞尔不禁。

《活着》点评:该文以人为核心,表现了不同物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这里有艰辛,有收获,有痛苦,也有满足,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有其活着的价值与意义。作品写到了四种生命,也就是作品的四条线索——太阳、蚂蚁、桃花和赵莉莉。作者像一个高明的裁缝,穿针引线将其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太阳俯瞰芸芸众生,出现在小说首尾,使作品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主体部分赵莉莉的生活状态是全文核心,

将蚂蚁、桃花与人联系到一起。这四条线索从不同角度都阐释了一个厚重的话题——“活着”。全篇语言富有个性,太阳的独白富于哲理,赵莉莉母子的对话具有生活情趣,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我辈岂是蓬蒿人》点评: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带有象征意味的跋涉者形象。从这一强者形象身上,我们能看到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影子。旅途中有艰险也有诱惑,面对艰险与诱惑,他也曾犹豫、也曾困惑、也曾畏难,但他以执著的信念战胜了心中的动摇。作者要表现的不是他如何战胜了自然而是如何战胜了自我。小说主要从心理的角度来刻画人物,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理的矛盾冲突线——停下脚步还是继续前进。在跋涉者坚毅的选择中,一个精神强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文中博大的胸襟和华美的文气浑然交汇,给人拊膺扼腕、振奋不已之感。

《慈悲的眼睛》点评:文章采用的是发表议论和抒发情感相结合的写法。

二、三两节运

用抒情性的笔调,重点叙写欧洲老太太捍卫和平的事例和特瑞莎修女播撒爱心的事例,表明慈悲同情能铸就和平,能传递温暖。四至六节运用议论性的笔调,分别从正反两方面人手,呼唤人道人性的慈悲同情,抨击辱人自炫的“慈悲同情”。第七节联系当今动荡不安、人心日下的风习,呼吁人们献出慈悲之心。首尾两节遥相呼应,突出主旨。全文视野开阔,文思细密,既条分缕析,又自由活泼,字里行间流露着慈悲同情的脉脉温情。

二、

三、

四、七节,反复点到“眼睛”扣合标题,尤见作者为文之用心,足见作者之灵心慧性。

三、【范文欣赏】

一、夏夜感思

夏日的夜晚,月光静静地泻在大地上,洒在那一片繁密的梧桐树上,似娴静的少女姗姗而来,又似远处的歌声那般清新、明亮,给人一丝凉凉的快意。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纳凉,院子里长着一棵已经历了多年风雨的老梧桐树,还很繁茂的枝叶遮住了那盖地的如水的月光,只留下一串串如天上月亮似的圆圆的斑驳的白点,或在树下随风晃动。

“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树皮结束了它作为树干的保护神的风雨征程,剥落了,留下的只是后来者的鲜嫩。

女儿看了看掉在地上业已失去生命的老树皮,不禁感叹:“?莲子已成荷叶老。?老树皮的伟大风格不正是老一辈人为了下一代而奋斗不息、辛勤劳苦的真实写照吗!”'

儿子见了鲜嫩的新树皮,不禁发出一串赞美:“为了事业,为了人类,前赴后继,自强不息。?江山代有才人出?,为了完成前人的事业不辞辛劳,这不是从新树皮中体现出来了吗?”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那样。?世事不同心事,今人何似故人。?我们也要像树皮那样忠实于自己,奋斗不息。”

月光依旧,那一片迷蒙的夜景更显欢愉,皎洁的月光如水一样,给入一丝凉凉的快意。

【点评】

文章如画般优美,绘形、绘声、绘色,十分生动。除描写具体,善用比喻外,注意精选词语也是重要原因。如写月光用“泻”,用“洒”,写梧桐叶用“繁密”,“少女”饰之以“娴静”,“夜景”赋之以“欢愉”,这些都很精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段,描写经过树叶遮挡之后照在地上的月光,用“圆圆的斑驳的白点”来形容,新颖、传神,“斑驳”一词与其说是写月光,不如说是写老梧桐,既写出了它的外在特点,更写出了它历经沧桑而“奋斗不息、辛勤劳苦”的品格和精神,极富表现力。特别是《夏夜感思》的标题的拟定,颇具匠心,其中的“感”和“思”在文章中表现得较为充分。

二、今夜是十七的月亮江苏沈寒

还记得那深蓝的夜的底色么?倘若记得的话,还能想起深蓝背景上那幢哥特式建筑的黑黝黝的尖顶么?倘若记得的话,还能想起那顶上挂着的歪歪的红色气球么?地点是湖畔的一块勉强能容两个人坐下的石头上。时间是秋季,确切地说,是阴历八月里,八月十七。

十五已经过去,那是前天。前天,湖畔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被一个个团圆的家庭所割据。当极美的圆.月如约而至时,欢呼声顿时响彻湖畔。早已准备好的月饼就被一人拿着一角吃了。草地上,小孩就开始唱歌跳舞,夫妇们就开始相依相偎。十五的月亮组合了家庭的温馨。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人们都这么说。昨天,昨天是朋友聚首的日子,好像也是延续多年的习惯了。随意选在某个朋友家中,当月光浸透窗帘时,便灭了灯,点起蜡烛,斟酒,切月饼。随着那月光分分秒

秒的辉煌,高谈阔论,妙语连珠。十六的月亮,营建了朋友的欢悦与情谊。

今夜是十七的月亮了。十七的月亮才属于我和你。十七的月亮我们等了很久,直到感觉有些微凉意时它才出来。刚露面时它就挂在那幢哥特式建筑的黑黝黝的尖顶上,像初次提起画笔的孩子随手画的圆圈。当然,没画圆,而且因为小手指的乏力,那圆的中间都没有涂满,所以看起来它是如此虚空。

今夜湖畔如此寂寥。也许因为它是十七的月亮,便没有理由再去欣赏。也许人们得了中秋月的完美又得了十六月的风雅,已心满意足。于是十七的月亮才属于我和你。

那一瞬间我们是如此激动,是昨夜与前夜都不曾有的。那个虚空的不圆的暗红色天体似乎在一秒钟之内将人的灵魂剥离躯壳,升腾飘飞到一个不可名状的境界之中。没有了言语,没有了思想,只剩下了身不由己的飘飞……

可是不得不承认,十七的月亮是让人遗憾的。十五的月亮你可以花一整夜去欣赏它美的全过程,十六的月亮也有一个长长的辉煌,但十七的月亮的美却只被压缩为那一瞬。当时光毫不容情地催促它摆脱了尖顶的羁留,一无修饰地走上天庭中去的时候,一切想像都已荡然无存。十七的月亮已经成了一枝上小下大的土豆。

土豆可以做色拉的…… 色拉油太难搅……

明天的同学来,除了一盘色拉外再做点什么……

在想什么?你问。 什么也没想。我说。

有一阵风,黑缎子样的湖水无奈地抖动起来,把十七的月亮影子送到我的脚边来。影子还是很好看的,打散在湖里了,变成零零散散地伸展过来的光亮。然而我已不敢。抬头。

我们回去了,好吗?你提议。

我们走了,并排骑着自行车;一路无语。在经过刚一散场的电影院时,我们被汹涌的人流所淹没。过后我没能找到你,你也没能找到我。

我们彼此连一声“再见”都没有机会说,在有十七的月亮的那个晚上。

【点评】

这篇习作格调柔和,气势舒缓,意境优美,充分体现了语言柔婉的风格特点。开篇三句话,只为表达一个意思:你是否还记得夜色中那幢哥特式建筑的尖顶上挂着的红色气球。目的是勾勒故事的特定情境并引出下文。但作者用了三个问句,虽说是问句,由于在句首用“还”,在句末用“么”,句中又加以“倘若记得的话”,因而使句式整齐而又舒缓,语气柔和婉转,韵味绵长幽深,为全文奠定了基本的风格基调。倘若一句话说完,那就什么意味都没有了。

四、五两段写十五的月亮“组合”的“家庭温馨”和十六的月亮“营建”的“朋友的欢悦与情谊”,为十七的月亮作铺垫。这本是极为欢乐的画面,作者却没用浓笔重彩,极力渲染,而是只选取了几个特有的情景,如“割据”、“欢呼声”、“吃

月饼”、“唱歌跳舞”、“相依相偎”;“点起蜡烛,斟酒,切月饼”、“高谈阔论”,并以富于变化而又舒缓的句式,以简练的笔墨来描写,这样便显得淡雅清幽,情味深长,和整体格调谐调一致。接下来描写十七的月亮,也是如此。作者既没有采用白描手法,也没有渲染烘托,而是把月亮纳入自己的情感轨道,全从感觉角度去描写,说等待的焦急,只用了一个“很久”,写它的颜色,只用了“很暗的红”,写它形状,倒是用了非常独特新颖的比喻,但由于比喻采用了长句,采用了叙述方式,而且强调了“乏力”,强调了“虚空”,笔调平静,气氛淡雅,情思悠悠。即便写“一瞬间激动的”心情,作者也是先设置好“寂寥”的氛围,然后才以极富抒情意味的长句来表达,且激动中蕴含着冷静,激动中深藏着无奈。正是如此,接下来笔锋马上一转:“可是不得不承认,十七的月亮是让人遗憾的。”作者以对比手法极力写这种遗憾之情,但又不激烈,不直露,而是委婉含蓄地告诉我们,遗憾的不只是十七的月亮只有“一瞬”,更是由于无法摆脱尘世的烦扰,无法觅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作者不自觉地把月亮想成了“上小下大的土豆”,无意中想到明天怎样招待来访的同学,显得多么无可奈何。

清静没有了,月光当然是赏不成了。作者把视线由天庭转到水中,细腻地描绘了湖中月光的影子,伤感无奈之情溢于言表。最后写回程。“一路无语”,虽只四字,却蕴含丰富,柔情百结,令人为之动容。作者还嫌不够,又让“我们…?被汹涌的人流所淹没”,彼此连一声?再见?都没有机会说,在有十七的月亮的那个晚上”。不仅情境设置得好,而且句式选择上也很讲究,最后一句采用倒装把无奈伤感之情表达得

非常充分,使读者也怅然神伤,那个“月亮”也久久挥之不去。综观全文,作者构思的情景微妙、含蓄,情感淡雅而又哀伤,哀伤而又平静,语气、语调、语言的意韵如莺歌燕语般轻柔婉转,很好地表达为寻找一方净土以排遣世俗地烦忧而不得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令人心灵受到持久的震撼和冲击。

四、【写作常识】

千方百计地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你的文章是开头的主要目的。同样,好的结尾,能化平淡为神奇。衡量结尾的优劣标准则是看它是否让人思索或令人回味。哪怕你所写文章的主体并不出色,如果能在结尾作惊人之笔(尽管这也不太容易),则至少没有令坚持读完你的文章的人彻底失望。如何才能能使开头和结尾收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有特色的开头、结尾吧。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开头。

“世界上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安娜·卡列

妮娜》的开头。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故乡》的结尾。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正当我们打算为路瓦栽夫人舒一口气时,《项链》的作者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结尾。

这些开头和结尾或使我们顿悟,或引我们深味,和作品本身一样,总是令人终生不忘。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题在《红楼梦》开头的这首小诗道出了创作所付出的全部苦衷,自然这首诗便随着《红楼梦》的不朽而不朽。后来,高鹗为《红楼梦》未完成稿作续,不幸被很多人斥为败笔,这些我们且不去评论,但无论如何,高鹗题在结尾的那“四句谶语”至少是巧妙地呼应了曹雪芹的开题,并对曹雪芹的创作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不失为一个出色的结尾:“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我们如痴如醉或者泪流满面地阅读《红楼梦》的时候,虽未必尽解“其中味”,却不总有会产生人生如梦之感吗? 事实上,我们读到的任何一个看似作者信手拈来的成功的开头或结尾,都是作者精心的创造,是心血的付出。以《红楼梦》为例,大观园众少女曾举行一次欢乐颂般的诗会,这次空前绝后的联诗活动却由大字识不得几个更别提诗才的凤姐开头。凤姐自嘲的开头是一句“粗话”,但当我们联系整个联句和大观园的结局,我们便不能不说那个头起得既恰当又新奇,“一夜北风紧……”真是意味深长。我们不但看到凤姐对大观园世界即将来临的不祥命运的预感,还读到了凤姐自身心境的自然流露。也就是说,当大观园世界还是阳光普照的时候,凤姐已经下意识地感到“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地逼来了,只是她回天无力。的确,我们从黛玉“无风仍脉脉”和宝琴“不雨亦滞滞”的高潮并收

尾的联句中体味到了很快就将降临到大观园的悲剧。是凤姐随意地念了那么一句“粗俗”的开头吗?不,是曹雪芹,是曹雪芹的心声泪痕。

第三篇: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技巧专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

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技巧专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 有人对前人有关开头和结尾的方式、技巧作了总结,得出了下面几条可以供我们作文时借鉴的模式。

1、开门见山法。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地入题。这种方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其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是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也可以是单刀直入地点明敌论,如此等等。由于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鲜明清晰,不枝不蔓,所以很值得学习和研究。“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线索式。为了展开娓娓动人的故事或抒发细腻丰富的情感,往往用亲切的语气,自然而又直接地牵出文章的线索。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有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作研究与试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儿们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老舍《养花》)

(2)情节式。开头扣题而且在不作任何铺垫、不进行任何渲染的前提下直接展开故事情节,从而使文章引人人胜,激发读者的阅读趣味。

(3)简介式。文章起笔就开始写与文章中心内容有关的主要人、事、物、原因、缘由、目的、过程等。这样的入题简捷明快,让人一目了然。如朱自清的《白水潦》的开头:“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潦”。

(4)首括式。在文章首段概括全文内容,点明主旨,以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文章意思。

2.描绘环境法

描绘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描绘自然环境,一是描绘社会环境。从所用的笔法看,由于开头篇幅的限制,使用工笔描绘的并不多,大多数此类文章都用的是简笔勾勒。所以,描绘环境开头法的使用,笔法往往不是重点,重点主要表现在表达的角度和使用的目的上。用描绘环境法开头,主要有两种表达技法。

一是客观描绘式。可以从陈述者的角度,从作者的角度,直接叙述介绍环境。这种表达方法,由于不受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观察点的限制,便于作者显现故事的时代背景,展示环境的特别风貌。如鲁迅《祝福》的开头。

二是人物视角式。即从人物视角的角度,从人物观察的角度,描叙人物周围的环境。这种表达方法,由于从人物的视野着笔,所以描写真实细腻,真切感人,同时由于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影响,这种描绘又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如孙犁《荷花淀》开头对夜晚水乡环境的描绘,都是从水生嫂的视角来写的。

三是人物感受式。即从人物身临其境的感触的角度来描写景物,显现环境。这种表达方法,由于人物的主观因素强烈,往往使笔下的景物、环境具有更加浓厚的感情色彩,有时也会使读者如身临其中。如巴金的《灯》的开头。

在实际运用中,环境的描写用在记叙文类的开头,多半表现为景物的描写。而初学写作者由于不大了解写景对表现文章主题、文章情感、文中人物的作用,往往无的放矢地进行景物描写,有时表现为生拉硬扯,不管人物好坏,不管背景优劣,都是“春暖花开”、“山欢水笑”;有时表现为滥用词汇,反复堆砌。因此,我们须要明白,景物的描写是有它特定的作用的,在写作中,应结合下面各点有目的地安排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一是设置人物的活动场景;二是烘托故事发生的背景;三是渲染故事发展的气氛;四是表现人物的心境;五是抒发人物的情感,或是直接向读者展示山川、古迹、胜景的美好,这在写景抒情散文和游记中是很多很多的。所以,写景开头,一要注意目的明确,不可随兴之所至,二要注意突出特点,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3.铺陈开头法

铺陈,就是铺叙。铺陈开头法就是铺叙一段较长的文字作为文章开头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以叙述性语言为主。在实际运用中,它有如下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预伏铺陈。这种铺陈往往用在小说的前面,它似乎埋有伏线,读了开头,会使读者想到文后的故事与这开头的内容有关;它也往往用在散文、说明文的前面,为作者抒发情感、说明事物进行铺垫。我们看下面两例开头。

母亲时常批评我:“日不做,夜摸索。”我自知积习难改,只好报以抱歉的微笑。真的,白天琐事缠身,生命消溶在不知所以的忙碌

中,没完没了的开会、跑腿、磨嘴皮,无法心安神宁,如同大河旋涡上的水花,不知自己从哪里卷来,也不知将要卷往何处。只是晚饭后才轻松地舒口气,拧亮台灯坐上几个小时,或浏览书刊,或即兴练笔,仿佛踏入自由清静的乐土,意识到有个独立的“我”存在。(小说《停电那天晚上》)

水,普普通通,唾手可得。我每天都在跟水打交道:一上班,头一件事情就是拎起热水瓶去泡水;在家里写东西,也总是倒上一杯水,放在案头;出去采访,刚跨进别人家的门槛,还未开口,主人便倒了一杯热水,放在茶几上,上街买东西,口干了,茶摊随处可见,汽水、雪糕之类也在三五步内可得……(叶永烈散文《甘露赞》)

读了前者,读者一定会想到,“我”不喜欢白天,而喜欢晚上家中那一片乐土,肯定有一桩事发生在“我”习惯于清静活动的晚上,“干扰”了“我”的生活,激“我”的思索。读了后者,细心的读者会想到,开头对“水”的叙述,把“水”说得平凡、普通、量大,而题目又是“甘露赞”,作者会不会由此而写到水的珍贵、可爱,意义重大。如果把这两篇文章读完,会证实读者的推测是比较准确的。所以,这种预伏铺陈式开头用于小说,带有一定的情节性,用于散文,则会带有一定的情感性。

学习“铺陈开头法”,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不要太罗嗦,这样会把开头写得太长;第二,不要太激情化,这样会写成“抒情议论式”开头。

4.抒情开头法

抒情开头法,以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咏物散文、写人叙事散文为多见。充满色彩的开头,能够构成一种意境,具有生动、美妙、形象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沉浸于情感的熏陶之中。抒情开头法中的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就是人们的“直抒胸臆”,即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公开地直接地表白自己的爱憎,抒发为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作者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抒情开头法主要有以下表达类型:

直接抒发感情。即作者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或褒或贬,或扬或抑,鲜明坦率,真切动人。

如周文韶的《美啊!九嶷山》的开头:

我进九嶷山那天,刚好雨过天睛。只见舜沅峰后,袅袅婷婷地飘出一缕缕白云,如柳絮,似轻烟,体态轻盈盈,神态闲悠悠。谁料一霎时,那白云竟陡然增多,一团团从山后涌起,一簇跟一簇,一团接一团。这奇异的风云变幻,使我为之一怔,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你看,山那边真像有一只无形的巨手.猛力撕扯着棉絮,向这边抛掷过来;又像一幅绝妙的丹青,画家在碧绿的画面上一层又一层地涂抹着铝粉。顷刻,半座舜沅峰已被白云萦绕,宛如一位少女披上了雪白的纱巾。

作者以饱蘸赞叹之情的笔墨,用细腻的工笔,描绘了九嶷山之舜沅峰上自云变幻的奇丽景色,确实做到了景中注情,情由景生,让这

“九嶷山上白云飞”的精彩美妙的一幕,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并没有如文章标题所示,用一唱三叹的“美啊!九嶷山”去装点文章的开头,而这间接的抒情方式却又处处表达出对“美”的赞叹。

运用抒情开头法所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直接抒情的文字不可太长,感情不能流于空泛。第二,间接抒情一定要注意情感的“渗透”,防止生硬拼凑或“补贴”、“附加感情。第三,运用间接抒情要注意表达方式的多样变化,以摆脱笔法单调落入俗套的状况。

5.比兴开头法

比,就是比喻,就是用某事物去形容、表现彼此间有相似之点的另一类事物。兴,就是起兴,即写作中“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比和兴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它们由于在诗歌中的广泛运用而自古延续发展至今,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比兴”。比兴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自然会在各类文章的开头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此法出现在文章中,主要有三种形式。

其一为“比”。即以“比喻”作为文章的开头。文中所表达的,可以是个别事物之比,可以是多种事物的比,也可以是文中所塑造、所寄托的整体形象的比。比喻用于文章的开头,形象、生动,别有一种美的韵致。如郭沫若的散文《白鸳》的开头:“白鸳是一首精巧的诗。”

“兴”即从旁写起,由远说来,“先言他物”作为文章的前奏,再言及自己所要记叙、说明、议论的事物,如可以由景而兴情、由物

而言志、由虚而写实等等,用作“兴”的事物,与要叙说的对象之间,往往有着某些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比兴”即文章的开头既用比喻,又用起兴,是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既有联想又有比喻的修辞功效。如宗璞的《西湖漫笔》的开头:

平生最喜游山逛水。这几年来,很改了不少闲情逸致,只是在这山水上头,却还依旧。那五百里滇池粼粼的水波,那兴安岭上起伏不断的绿沉沉的林海,那开满了各色无名花儿的广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以及那举手可以接天的险峻的华山,……曾给人多少有趣的思想,曾激发起多少变幻的感情。一到这些名山大川异地胜景,总会有一种奇怪的力量震荡着我,几乎忍不住要呼喊起来:“这是我的伟大的、亲爱的祖国!”然而在足迹所到的地方,也有经过很长久的时间,我才能理解、欣赏的。正像看达文西的名画《永远的微笑》,我曾看过多少遍,看不出她美在哪里;在看过多少遍之后,一次又拿来把玩,忽然发现那温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线条,那手的表情,是这样无以名状的美,只觉得眼泪直涌上来。山水也是这样的,去上一次两次,可能不会了解它的性情。直到去过三次四次,才恍然有所悟。

此例开头是以兴带比,比中有兴。作者先抒怀起兴,表现对山水的喜爱;但作者又不急着言及西湖胜景,而是以观赏名画作为比喻,来形容对山水之类的领悟,于是这比喻又起着“兴”的作用,让作者的笔触进入“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于是这长长的两段,对下文要精工描绘的西湖之绿作了强烈的、浓重的烘托。

在比兴开头法中,有的有比无兴,有的有兴无比,有的有兴又有比。这只是基本规律,比兴法的实际运用,还有许多精妙深奥的内容需要我们去钻研、理解和运用。

6.人物描写法

开头就让主要人物或线索人物与读者见面,或详写,或略写;或简笔勾勒,或工笔描画;或动态描述,或静态刻画;或个体介绍,或集体展现;或单纯描写,或背景烘托,展示出千姿百态、个性各异的人物状貌,从而“先声夺人”,给读者留下鲜明的第一印象”。人物描写开头法的笔法多种多样,将这些笔法归类,可主要分为四类。

一、描述式。或从语言,或从行动,或从外貌,或从心理,或从特征,或从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的综合角度,客观地描述介绍人物。如茹志鹃的《离不开你》,开头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

她是谁呀?有三十多岁了,长得可真称得上美丽。高高的身量,典型的鸭蛋脸,挺直而线条优美的鼻子,沉稳的大眼睛,细长的眼梢,透出一股灵秀之气。

二、介绍式。即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或从作者与作品中人物关系的角度,介绍作品中的人物。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开头介绍了人物的性格: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

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三、烘托式。即从环境与人物的角度描写刻画人物,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展现身手,环境为烘托人物服务,环境和人物共为一体,出现在作品开头。如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的开头,显现了苏比生活的环境和故事发生的季节:

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四、映衬式。从人物之间的动作、语言、外貌、年龄乃至身份、地位的关系着眼,让不同的人物同时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使人物互相映衬,或正衬,或反衬,为表达文章的中心内容服务。如叶圣陶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写作的小说《赤着的脚》的开头:

中山先生站在台上,闪着沉毅的光的眼睛直望前面,虽然是六十将近的年纪,躯干还是柱石那样直挺。他的夫人i宋庆龄女士,站在他身边,一身飘逸的纱衣恰称她秀美的姿态,视线也直注前面,严肃而带激动,像面对着神圣。

前面广场上差不多挤满了人。望过去,蜜蜂一般一刻不停地蠕动着的是人头,大部分戴着草帽,其余的光着,让太阳直晒,沾湿了的

头发鸟油油发亮。广场的四周是浓绿的高树,枝叶一动不动,仿佛特意装饰这会场似的。

文章首段将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的形象相互辉映,紧接着又将无数的群众与孙、宋二人相互衬托,表现出一种和谐而庄严的、宏大而又有中心的大会场面。运用“人物描写开头法”要注意,人物描写必须为铺叙事件、展开故事情节服务,而不是将它作为一种点缀或摆设。作者的情感必须贯注在人物描写之中,一方面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另一方面也为铺叙故事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7.设置疑问法

有的文章在开始时便设置一个疑问,以富于力度的语言,或反问,或设问,或质疑,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这种开篇方式,我们称之为“设置疑问开头法”。此法的关键在于设“问”。只要手法得当,角度正确,语言得体,各种文体的写作都可以用此法开篇。

结尾即是文章的结局,好的文章结尾,能充分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作品的主题得到充分发挥。人们把好文章的结尾誉为“豹尾”,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文章的结尾切忌草率收兵,拖泥带水,不了了之,更忌讳浅薄空乏,淡而无味,也不可千篇一律,面目可憎,惹人生厌。

好文章的结尾的作者无不在“严谨、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构原则上,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需要出发,选择恰当结尾,给人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写好文章结尾对于提升学生的感情能力、

创新精神和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五、【知识宝库】

“有文采”指的是如下四条:①词语丰富;②句式灵活;③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④文句有意蕴。要达到有文采,不是很容易的。它需要较扎实的文字表达功底。一是语言表达的激情,有一气呵成之势;二是博览群书,涉及的知识多而广,联想丰富。例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危险之剑)”、“潘多拉魔盒”、“多米诺骨牌”这些特殊用语的出现,会使文章锦上添花。文采,就是语言变化多,用语精美。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说文笔有“才

华”,也是指文采。有文采的文章,一般要达到如下六个方面: ①善于引名言,用得恰当、妥贴,引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语言洗炼,纯熟。自然而流畅,幽默而含蓄;③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道德锻炼;④句式富有变化。或对偶,或排比、反复,或反问;⑤层次分明,段意呈递进关系;⑥构思有竞境,表达藏而不露,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文采”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华丽的色彩”。以“文采”论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形象的说法,通俗地讲,语言有文采,就是话讲得漂亮,读者感到美。说得文雅点,就是指文章言辞传神,生动活泼,能把所状之物、所叙之事写得有血有肉,说得绘声绘色,能把所议之理阐发得生动形象,精辟透彻;通篇流畅自然,优美动人,富有表现力。具体地讲,包括以下几方面:

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方法,文句有意蕴,有个人风格。这些既是构成文采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习得文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还必须指出的是,有文采并不是要我们一味追求词采华丽,句式整饬,更不是堆砌辞藻,故弄文雅。讲究文采,并不是为了单纯追求文采,讲究文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在练习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三方面问题。在词语方面,注意不要一味追求辞藻华丽,结果导致堆砌辞藻,叠床架屋,这样反而会因辞害义。汉语词汇丰富多彩,每个词语都涉及内涵的深浅,外延的宽窄,色彩的褒贬,语势的强弱,搭配的可否,一定要把握好这其中的度。在句子方面,要注意达意传情的真,切不可为了语言的工整,一味铺排对仗,大肆渲染夸张。汉语的句式也是灵活多变,摇曳多姿,宜整则整,该散则散,宜长则长,该短则短,都要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尤其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三个方面,即在追求段与篇的文采时,一定要注意整体的和谐,整体的风格,要华丽则全文华丽,要朴素则全文朴素,要幽默则全文整体格调都是幽默,不能因追求某一处、某一笔的文采,导致全文语言格调不一,段与段不能和谐统一。具体解说如下:

1、.用词生动。清朝著名诗人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字立纸上”,那就是说词语必须有活泼的生命力,这就是所谓生动。用词生动就是要求我们选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历其境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把所阐发的事理表达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彻,以增强

说服力。评价用词是否生动,一个最常用的办法,是尽量选用具体的、可感的、有形有象的词语,而不是选用概念化的、抽象的、单调呆板的词语。

用词生动,是衡量语言文字素养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语言文采的首要标准。一般地说,一篇文章有没有文采,能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首先表现在用词上。词语简洁精练,形象鲜明,声音优美,富有情趣,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甚至即使整篇文章语言不是很优美,但某些关键词语用得生动传神,也能为文章增加不少亮色,获得好评。相反,词语干瘪,索然无味,段和篇也就无文采可言。

2.词汇丰富

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无论多么优美的语句,多么动人的表述,都离不开一个一个的“词”。词汇丰富,文章自然会流畅生动,优美动听;词汇贫乏,语言必然会平淡板滞,缺乏文采。关于这个道理,秦牧有一段极为形象的比喻:“一幅‘微粒显影’的照片,所以清晰好看,原因之一,是由于在每一平方厘米里面,它所能够容纳的浓淡深浅的微粒的数量,比其他普通照片要丰富得多。一幅精妙的彩画或者刺绣,它的颜色所以那么逼真,原因之一,也是由于画家或者刺绣者的颜料和丝线的色彩是异常丰繁的,仅仅是一种红,从浅到深,可以分成十几种色泽。”这两个比喻生动深刻地提示了词汇丰富对于文采的重要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词汇是否丰富,也就成了衡量高考作文语言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

3.句式灵活

和词汇一样,现代汉语的句式也是极其丰富的。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常式句、变式句;从语气上看,还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这些句子各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意功能,也有不同的修辞效果。因此,记叙一件事情,描绘一个事物,阐发一种道理,该用哪些句式,不该用哪些句式,都得费一番思量。

茅盾曾说过,“造句技术要点”就是把一连串句子组织得“严密而多变化”。这确实是初学写作者造句的“诀窍”。“严密”是选择句子的基本要求,是说句子首先要合“格”,合“规”则“通”,合“意”则“达”。“多变化”则是对句子从文采角度提出的更高要求。一段话,一篇文章,选择句式要根据表达的目的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变换,综合使用,这样,能使语段更为和谐流畅,从而达到文采飞扬。

4.善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对语言的再加工。一切修辞都是为美化语言,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格,能使语言熠熠生辉。问题是许多同学记住了不少修辞格,如果做辞格辨别题,定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哪一句用了哪一种修辞格,但一旦自己作文,就不善于或者根本没有习惯去用。这里主要强调两点:

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善于选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文采,哪怕是只记住一两个辞格名称,但只要能在自己作文中惯于运用,善于运用,也是好的;

二、

我们所说的“善于运用”,不仅指平时作文,更指高考作文,大凡优秀的高考作文,总是十分恰当地运用了或多或少的修辞手法。

5.有意蕴

“意蕴”就是内在含义,所谓“文句有意蕴”,就是说文章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语句要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正如古人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不同的文章,因内容、目的、对象以及环境不同,语言有或显或隐的不同特点。有的文章要求“辞达而已”,语言简洁晓畅,明白如话,读者一览无余;有的文章则“语贵含蓄”,言不穷尽,意不显露,读来耐人寻味。实际上好的文章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不管是明白如话还是委婉含蓄,总有一些文句言简意赅,辞约旨丰。或蕴含生活哲理,人生真谛,给人以理智的启发,使人深刻地思索,或饱含深厚的情感,独特的体验,使人感悟到人生的况味,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这样的文章,篇中有余意,句中有余味,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

6.有个人风格

“个人风格”对同学们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概念。通俗地讲,个人风格就是个人的语言特点。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个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以及性格爱好、思想认识、文化素养等的不同,文章中、作品中,甚至包括日常谈话中——一句话,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必然会显出各自

不同的语言特点,形成自己特有的而且比较稳定的语言格调和气派。这就是个人的语言风格。

个人风格是个人语言表达特点的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个人惯用的选词、造句和特有的表现手段以及修辞方式的运用等方面,虽然千差万别,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修辞学家根据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貌和格调,把语言风格分为藻丽和平实,含蓄和明快,繁丰和简洁,庄重和幽默,豪放和柔婉等五组共十种两两相对的类型,这些就是个人语言风格的外在特征。

个人风格的形成,是个人语言表达能力成熟的标志,因而也就成了衡量有无文采的最重要的标准。当然,高考作文中所要求的风格,不能和文学家、文章家的个人风格相提并论,也不能完全用理论标准去衡量,但至少应该做到两点:

一、文章整体上语言格调一致,即和谐、流畅、自然;

二、在文章中能够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某一种语言表现风格的特征。

附:富有文采的文章与片段,以供学习借鉴。

1、美文中华世纪坛赋魏明伦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能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柄千秋。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功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

宝盆。创造人间福祉,推动历史车轮。

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飞升。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神舟凌空。

登坛了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对比幽州台,激发冲天志。哀兵必胜,中华必兴。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雷为我民族壮行。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登神舟立于强国之林。

2、片段:

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遐思空白背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一坡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奇丽风景。

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一片诗情到碧霄。

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渲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

蓝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波澜;历史,留下了空白,才有了青冢空留,遐思不断。(排比、引用) ——《拣尽空白终见风景》福建考生

落日熔金,暮云四合,晚霞带着无尽的沉思,落在了那片青冢,云无语,草也沉默;落在了那片空白,让人忆起了你,用缕缕青丝熬

成了白发沧桑,用自己的明眸点染了那一方净土,那一方空灵,那一方空白,那一道风景。(短句、诗化语言) ——《拣尽空白终见风景》福建考生

让我在心烦意乱之际,能够冷静地思考,吟上一句“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让我在忙碌中,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欣赏一段“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还魂爱情。如五柳先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如东坡先生,“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如遥望乞力马扎罗之雪的海明威。他们都是诗人,在属于自己的空白天地中,诗意地栖居。

为生命留下一点空白,为这个骄躁不安的世界留一点空白,哪怕只是一点点,却能挽救无数溺水的精神失陷者。(排比、引用) ——《月圆是画,月缺是诗》福建考生

见惯了满月光华,完满无缺,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的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观遍了浩荡沧海,无端无涯,那一涓细‘流却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

识尽了喧嚣红尘,拥堵繁盛,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义。(排比) ——《空白中的独舞》福建考生

我有理想,我愿尽我所能为人类社会注入前进的一丝力量。我愿做到“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泛爱众”的博爱。我愿如“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平;我愿如“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子美;

我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愿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我拒绝空白,拒绝“穷则独善其身”。(排比、引用) ——《拒绝空白》福建考生

六、【我来尝试】 作文题:我的第一次 【审题】

这个半命题记事文的限制词主要是“第一”,一定要属于自己首次的,绝不能是第二第三次的事。由于并没有限定什么性质的事,就给写作的人提供了选择余地。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虽然可以自由选择所写的对象,但要选得好,却也并不容易。一个人首次遇到的人和事必然很多,不能随便找到什么就写,一定要选择有意义的材料来写。可以说,材料选择的好坏,是这个题目写得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结构方式】

一、顺叙式:开头点明第一次的内容,然后按时间顺序进行,最后应再次点明题目“第一次”。

二、倒叙式:开头先简要讲述自己遇到的第一次事(或人)的结局,然后再按时间顺序记叙。

【常用词语提示】

首次开端起始发端问世出现形成引发发起萌发刚刚刚才首先始终终于随即顿时旋即立刻马上初期早期肇端肇始苗头序曲序幕前奏先声开场

【美文赏析】 第一次打工 蒋凤宇

暑假里,我一个劲地嚷着要出去打工,妈妈说:“真想的话就上我那小店里来吧!”我挺开心,找我妈这样公道的老板,不容易。好!我们当即拍板。

第一次走马上任,虽说只是个小小的营业员,但总想“烧它几把火”。不多久,急急忙忙地闯进来一位小姐,她选中一件礼品高声说:“要了!请包装一下。”我七手八脚地翻出包装纸、双面胶、剪,刀……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包装!该死的!平日里别人送的礼盒是怎么弄的?这样?不对,太浪费纸了。那样?唉,不行!一张纸都快被揉皱了,我满头大汗,恨死了!那小姐看着手表,也急得要命。“求求你快点,我要迟到了。”“我也急了,我还求你呢,你,会不会?一块动手吧!”于是顾客与我这个“营业员”通力合作,一起进行包装,我想这也许是个“创举”呢。还是不行!那小姐想“打道回府”了,我慌忙好声好气地拉住她。“病急乱投医”,我忙把店门口卖冰棍的老阿姨拉进店,老天有眼,她竟然会!

送小姐出店门时,我大大地松了口气。突然觉得不大对劲,呀,包装费!包装费忘收了,可转念一想,自己那副德性,还好意思向别人要包装费?!得了,自己贴吧。

回家,吃晚饭时妈妈问:“打工赚钱的滋味怎么样?”我一脸苦相地说:“不好受。”这时方才想起一句“至理名言”:赚钱不容易!想想平日潇洒花零用钱的“一贯作风”,不免汗颜。

【点评】未走上社会,往往把一切都看得太简单,走进社会,就会发现“闯世界”并不那么容易,有时候还会出点洋相,不要说干什么大事,就连小小的营业员也是不好做的。文章虽然不长,但对自己被第一把火烧得“焦头烂额”的情状描写得形象生动,令人忍俊不禁。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具妙处,形成巨大的反差,可以说给我们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朋友们上了一节生动的预备课,颇有教育意义。

我第一次 吕金玲

夏日的黄昏,静谧而柔美。窗外夜来香那馥郁的芬芳一阵阵袭了进来。我默默坐在窗前,轻轻地打开了日记本。一页页的日记仿佛又为我展现了那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飘散着泥土和绿草的清香,那浓郁的乡情溢满我的心房。哦,多么难忘,我第一次到乡村生活,第一次真正走向人生。那年,我刚满17岁……

一条蜿蜒的山路像衣带缠绕在山腰,我们的自行车队沙沙地行驶在公路上。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为了到乡村搞一次社会调查,更为了体验一种新生活,来到这绵绵群山之中。不知谁欢叫了一声:

“到啦!”精疲力竭的我循声望去,不由地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好一派田园风光!我们来到的小山村,一边是碧绿的田野,一边是绿浪滚涌的群山,远处隐隐传来阵阵浪涛声,那是秀丽的太湖。农夫在田野里躬身耕作,羊儿在树下安详地啃着青草,摇着尾巴的小狗欢快地跑了过来。艳阳下那一汪碧水更显得可爱,几只白鹅悠然浮在水中,欣赏着自己婀娜的倒影。村里升起了缕缕炊烟,空中飘荡着饭菜的香味,几个农家妇女正忙着赶咯咯直叫的小鸡。我第一次发现大自然竟有如此动人的天然色彩,田园风光竟是这般秀丽,一切疲劳和担忧一扫而空,我的心就像这蓝天,第一次变得这般明净,纯洁。

我们在一家好客的农民家里住了下来,开始了三天崭新的生活。乡村的生活是这般富有乐趣,虽然也是艰苦的。或许是入乡随俗吧,我很快适应了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生活格调。我们第一次用冰凉的井水冲洗双脚,第一次用干草升火做饭。那火烤得我们大汗淋漓,那烟呛得我们直流眼泪,尽管如此,我们还咯咯地笑个不停。我们第一次尝到了用大锅烧饭特有的喷香。饭从来没有吃得这样多,要在家里准会被封为饭桶。是的,自己动手做的饭莱特别香。夜晚,有叮虫叮咬,它们放肆地欺侮城里人,我们不得不用花毯子裹着全身,写调查笔记,和伙伴们下棋。尽管浑身奇痒难受,但我们的精神相当充实,情绪特别欢快。我第一次真正明白了:一个人要学会过各种各样的生活,甜的和苦的,那时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其实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在乡村,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社会调查。白天,我们到乡政府听干部介绍;夜晚,我们深入农民家进行聊天似的谈话,我的心真正被一

种全新的感受包围着。农民,在我心目中,虽然勤恳、朴实,但缺乏知识,更没有像我们所具有的情趣。但现在我发现,中国的农民是那样勤劳勇敢。他们能实干,还具备我们缺乏的魄力,他们的谈话虽无华美之词,但却深明大义。他们也在努力学技术、学文化,有理想和抱负。我第一次亲眼看见了农村改革中的变化,不光是行政单位的名称和联产承包等等一些新名词。第一次感受到了农民对党对政府朴实而深挚的感情,也第一次体验到农民的劳动是何等的辛苦。我惭愧了,我深深爱上了这里的农民,他们那样善良;我深深爱上了乡村的一切,它是这般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我也真正感到了乡村的可爱,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希望。当农民的孩子把那甜酸的杨梅塞进了我的嘴里,我一把抱住了孩子,我明白,我和这山、这水是永远不能分的了。

紧张工作之余,我们也兴致勃勃地开展了活动。最难忘的便是登山了。烈日炎炎,烤得我浑身冒汗,脚下的暑气蒸得我双眼发花。我被山上松林中那从未见过的粗大的毛毛虫吓得连连后退,草丛里的刺又扎得我直想叫。但手中一束火红的金叶菜花给了我希望和力量。我咬着牙,紧紧跟在伙伴们后面。我的双脚被刺得通红,衣裙早已湿透,我第一次尝到了这样的苦楚和疲倦,也第一次经受了这样艰苦的攀登。但当我站在山顶,眺望着周围秀丽的风光,我终于领略到了高踞险峰的无限风光。或许,人生的高峰,也是这样去攀登的吧。我们也曾泛舟湖上,到湖中一个小岛探探路。虽然,岛上那红艳艳的野花使我深深动心,虽然礁石那边雪一般的浪花使我那样心神向往,然而我却步了。我没有勇气再和刺毛虫较量一番。我抚摸着同伴采给我的野花感

激地笑了。人,不可能一下子适应所有的环境,但我既然有了第一次,我以后会勇敢跨出第二步的,我相信。

三天,在人生的长河里只不过是三朵多么渺小的浪花,但这三朵又是多么珍贵的浪花。我经受了那么多的第一次,尝到了那么多的奋斗和追求的欢乐,虽然也有偷偷落下的眼泪,但我感到了充实,一种从未有的充实和愉快。

我们离开村庄,夕阳正在西下,那火一般的晚霞燃烧在我炽热的心中。我多想亲吻脚下深厚的泥土,多想再抱一下农家的娃娃,我第一次感到了一种那样深、那样沉的乡情撞击着心怀。我感到,第一次感到,我成熟了。从这儿起步,我将不再害怕生活,因为我深深感受到了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真、善、美,那么多欢乐,当然也有痛苦。是的,有第一次,我不再害怕第二次,我愿,我渴望扑向生活,去经历欢乐,也去经受痛苦;准备胜利,也准备牺牲。

我走了,一颗星却永远留在那高高的山上,微笑着俯视着那里的一切,俯视着我第一次到过的那个小村庄。

【点评】“三天,在人生的长河里只不过是三朵多么渺小的浪花,但这三朵又是多么珍贵的浪花。我经受了那么多的第一次,尝到了那么多的奋斗和追求的欢乐,虽然也有偷偷落下的眼泪,但我感到了充实,一种从未有的充实和愉快。”短短的三天时间,久久的回味思考,朴实的农村生活,淳厚的父老乡亲,真挚的思想情感,未有过的体验感悟,美丽的田园风光,萦绕不去的乡土情结——构成了文章特有的意韵和情致,它可能对“我”的一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促进“我”

的成熟,提升“我”对人生的认识,使“我”从一个新的视角、新的层面去认识农村,认识农民,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这就是这个第一次的特有的魅力。相信你的人生旅途中一定会有更加精彩、更加动人的第一次出现。请以“我的第一次”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记下你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第四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六部分写作三语言之美_提高作文“颜值”

学案三 语言之美——提高作文“颜值”

一、引用诗词名句依然是“增分点” 【边练边悟】

1.品读下面的文段,说说这些文段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1)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于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心宁静,便能于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宁静之所。(高考优秀作文《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与生活。而我们呢,走向支离破碎的外界,确实发现它是我们浮躁内心的外化和映照。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高考优秀作文《蝶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引用名言+分析论证。首先根据论点的需要,引用恰当的名人名言或古诗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阐述,搭建起引文与论点之间的桥梁,彰显深度。

(2)精选恰如其分的引言,之后再选择历史人物,用他们的经历来印证引言,使得引用论证与举例论证水乳交融,更有利地突出中心论点。

二、雕琢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 【边练边悟】

2.品读下面的文段,说说这些文段有何特点。

他的右手正奋力地鼓着风箱,简陋的炉灶上火苗跃动。一旁的小炉灶上支着一口锅,清净的汁液正烧得噼啪作响。细细听来,寰宇间仿佛只剩下火苗炙燃的嗞嗞声。轻轻一嗅,糖汁溶化的丝丝甜意直润肺腑。

炒米匠望着压力表,轻轻一唤:“要炸喽!”平淡中渗出一丝威猛,把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吓得哇哇直哭。炒米匠嘴角轻咧,围观的大人倒是笑得前仰后合。只见他娴熟地把炉膛塞入布甲中,手中一根杵棒猛力一拨,“嘭”的一声,白烟缭绕。那孩子破涕为笑。脆脆的香气混合着糖汁软软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高考优秀作文《薄暮依然炒米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全方位刻画人物。写记叙文,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从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等各方面去刻画人物,使笔下的人物立体丰满、有血有肉。比如选段就着力描写了炒米匠娴熟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以及神态,让读者仿佛亲眼观看了他爆炒米的过程。

1 (2)细化环境描写,助力作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容小觑,但确是很多考生容易忽略的细节。汪曾祺说:“气氛即人物。”选段调动视觉与听觉,“描写火苗炙燃的嗞嗞声”以及“脆脆的香气”,渲染了爆炒米时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愉悦的心情,同时也写出了炒米匠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三、接地气,摒弃过古人的“复活节” 【边练边悟】

3.品读下面的文段,说说文段有何特点。

(1)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

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物质迅速膨胀,世界空前繁荣,这一排光鲜场景背后却是伤痕累累的自然。(高考优秀作文《蝶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绛先生是一位大家闺秀,但她一生都因悲悯之心与平凡的劳苦大众建立友谊。她写《老王》,写一名车夫的不幸,写《林奶奶》,写一名帮佣的坚忍。我相信,每个人都原有杨绛先生一样的善良,只是在一次次沟通不畅的付出爱的行动中,灰了心。(《细心呵护生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开拓“海外市场”。数据显示,一部分考生已经将引用或举例的范围投向了“海外市场”,这也不失为一种避免“撞车”的好办法。文段引用索尔仁尼琴的名言,虽然他是“大咖”,但是深入了解他的考生并不多。另外,相对小众的不太知名的经典人物也可以大胆地“收为己用”。

(2)回归课本,返璞归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与其一天到晚抓破脑袋想着如何去积累新颖的素材,不如回归课本——教材是一座素材宝库,有待深入挖掘。文段就是选择课本上杨绛的文章作为例证,既恰如其分,又质朴清新。

四、扩视野,向《花儿与少年》学漂亮句子生成法

这是我们重点要品悟的。深受广大高中生青睐的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其文案对节目的吸引度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金牌编剧吴梦知的点题文案,瞬间将节目的内涵升华。漂亮的文句常常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容小觑,作文亦是如此。

【边练边悟】

4.品读鉴赏下面的文段,说说这些文段有何特点。

(1)从陌生人到一家人的距离,也许只是一瓦一檐,一蔬一汤,愿砺砺尘路,相亲相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不想长大,却一定会长大,而我们不想变老,就可以永远年轻/用一生来探求和世界的关系,不急,它不是拳击手,我们也不是橡皮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位流浪汉,哥伦布,五百年前年轻气盛的他,相信地球是圆的。 为了寻求航海援助,一路从意大利流浪而来。

就是这个曾经的“江湖骗子”,后来一生四次横渡大西洋。

至今依然作为航海界的一哥,面朝新大陆的方向,遥望他曾如何拯救过欧洲,又如何在历史中,给世界搅了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也许,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史努比 也许,一上场,队友就变成了对手 可是,胜利,有时候又不是因为战斗 只是因为学会了,勇敢地举起白旗和自己的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就像所有恶作剧里的主角,结尾都会有一个幸福的亮点/人生里,学会和麻烦过招,它们也许就成了点赞之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意向叠加营造感情张力。

所谓意向叠加,就是将多个意向渗透交融为一体,通常表现为将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这是一种颇具审美效应的表达方式,它借助连接词缺位,引发解读欲望,引起审美注意,从而催生审美价值。

读者必须摆脱常规思维进行跳跃式联想、想象。比如“瓦”“檐”“蔬”“汤”的组合,就高度浓缩了日常生活中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同时又给予读者更加鲜明突出的印象,其内涵也得以突破,为观众提供联想的空间和咀嚼的余地。家人之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感情被这几个名词美妙地勾勒了出来。

(2)巧用双关,妙趣横生。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恰如其分地运用双关的修辞,可或含蓄或诙谐地“影射”另外一件事物,可以使表达更有意趣,隽永深刻。例句中“变老”“年轻”既指生理上的、外在的,但更本质地指向心理的、精神的、内在的。因而“而我们不想变老,就可以永远年轻”这句话与前句的表述形成了意思上的反差,含蓄地提醒读者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而句子从形式上来看,虽然不是完全工整的对仗句,但对照当中又有变化,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滋味。

(3)旧瓶装新酒,素材运用见新意。

3 所谓旧瓶,就是指旧材料、老材料,这类素材既“熟”又“俗”,很容易拉低作文的水准。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老师一般会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准备新颖的素材,殊不知将已经掌握的素材进行改造,旧瓶装上新酒,也不失为一种另辟蹊径的创新法。旧例翻新,可以从角度以及语言方面着手。比如这段材料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例,本是老生常谈,但却让人耳目一新。其根源就在于从语言上玩花样,比如将哥伦布定义为“流浪汉”,又恰如其分地融入了流行词汇“一哥”等,更有反语“江湖骗子”令读者会心一笑。而对于他的历史贡献,则用了“给世界搅了局”这样活泼的评价,整个语段寓意深刻有趣,利用语言的智慧瞬间化腐朽为传奇。

(4)押韵生和谐,和谐造气度。

押韵为诗歌提供了一种声韵上的和谐,可以增强诗歌在音节、韵律上的美感。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分析,前后句的押韵,能够构建内容在音韵上的关联,更易于为读者所接受。例句通过配搭“队友”“对手”“战斗”“手”等数个押韵词汇,使整个句子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深思,同时也将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理阐发得更加含蓄。

(5)妙用拟人兴意趣,词意错位见苦心。

在议论文写作中,说理之时常常需面对一些抽象概念,如果能巧妙地利用拟人的手法,将抽象的道理以具体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使文章更为浅白。例句将“麻烦”拟人化,人需要不断与麻烦“过招”,这样的表达新鲜、幽默、有趣,语言更有嚼头。

【文题】 [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历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解读 从材料看,促成小羽成功的因素很多,可以就某一方面立意,也可以综合立意。单从某一方面来谈小羽的成功,似乎稍嫌疏漏,但仔细考察,小羽成功的各个因素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如果考生兼顾几方面来谈,驾驭不好的话,文章难免流于疏散而不够聚焦。那怎么办呢?笔者的看法是,聚焦主要矛盾,以小羽成功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来统率其他因素。譬如,从创新的角度切入,可以统率诚信、规则、合作、共享等因素。小羽本来是靠创新而获得专利的,但是“批量生产不久”,即遇到了新矛盾——“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是选择放弃任由假货泛滥,自己再另辟蹊径,还是不惜成本同制假售假者打一场持久战?从常规思维出发,小羽只能非此即彼。但是如果任选其一,对小羽而言,都是无奈的。怎么办呢?小羽做出了超出常规的举动: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带领大家将市场做规范。这不就是创新之中又统率了合作、共享与规则吗?“在这些努力逐渐见效后,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最后的成功还是回到创新这一主因上了。“创新—诚信—共享—规则—创新”,如此,“抓住牛鼻子”展开论证,就可以圆满完成“小 4 羽成功主要靠的是什么?”这一写作任务了。

作文材料的内涵分析如下:

1.纵观材料,显而易见,“创新”是贯穿这则材料的关键词,也是最明确的立意方向。如上“材料解读”部分的分析,不再赘述。

2.“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这是小羽始料未及的,也是违背小羽初衷的,更是违反市场秩序和法律规范的,这其中暗含一个老话题,那就是:诚信和规则。

3.“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这不仅显示了主人公的合作、规范意识,更显示了她不凡的见识和胆识、专注于事业的长远眼光和社会责任感。

4.“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先说“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体现了主人公的责任担当及规则意识。

5.“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说明创新合作,不仅化解了矛盾,成全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还赢得不断创新的空间和动力,使得小羽对工艺精益求精,更好地造福社会,这不仅体现了一种“工匠精神”,还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立意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确定以下立意方向: 1.唯有创新,才是成功的永久驱动力(创新) 2.创新永无止境(创新) 3.独享与共享(共享、合作) 4.独富乐不如与众富乐(共享、合作、友善、共赢) 5.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责任、担当、合作、共享) 6.社会责任,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综合立意示例:

1.唯诚信与规则不可辜负(诚信、规则) 2.让规则为创新保驾护航(规则、创新) 3.远见与胸襟拓展创新之路(见识、胸襟、创新) 4.铁肩担道义,合作谋发展(责任、合作、共享) 佳作欣赏

小享艺术,大享胸怀

科学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览无余地公布于世,但他仍在物理界独当一面;思想者将其各自主张著书讲学百家争鸣,但它仍在传统文化中生机勃勃;企业者将其独家工艺流程花茶专利公之于众,但她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享受,或小享,或大享,虽只一字之差,但其映射往往有很大不同。小享的最大外化表现是一个人的“高处不胜寒”,而大享则是一群人的狂欢。小享大抵称为艺术,可以是字里行间独自思考,也可以是纵神笔锋挥洒墨痕。而大享则是一个人的分享,一群人的热情享受,大享正如小羽有分享花茶工艺、共同致富的胸怀。

而要在大享中又能站得比别人高一砖,须必备一些方法,也是现在很多企业所匮乏的方

5 法。在大大小小的企业和公司中曾流行过这么一句话,“一流创新,二流模仿,三流盲从”,反映的就是要凝聚起一个富有激情和活力的生产团队,在创新中改进工艺流程,培育工匠精神。持之以恒,脱颖而出也是大享胸怀的一种,正如小羽率领团队创新花茶工艺。

大享中的分享是持续创新的保证。无论是贾思勰编集《齐民要术》,将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总结记录并分享于农民;抑或是张仲景总结中医诊断和治疗理论,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集成专著《伤寒杂病论》留给后世参考;是居里夫人历经千辛万苦得到镭却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无偿把镭赠予研究治癌实验室,共享科学成果;是小羽将独特花茶工艺分享于众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分享,怎会有古代农业生产的耕作技术的总结提升因地制宜,怎有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怎有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癌症的新手段,又怎有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一壶紫砂,一注热水,高低缓就,花茶飘香沁人心脾呢?

一个人,一家企业的成功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分享环境下得到的前进的力量,不在无人区沼泽中独自沦陷,也不是只做自家生意导致乱相丛生。

大享在分享中积极创新。分享之后,人人都是一样的基础,那么怎么才能长久繁荣?脱颖而出还得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思维创新。儒家思想的因时而变,格力空调的连年创新,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的创新方便面,法国杂工乔利研制干洗剂,及如今民营资本抱团出海一路绿灯,靠的都是技术制度的创新活跃。小羽也是因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成为致富带头人,引领花茶企业发展。

对于企业能有大享胸怀,群众一直表现出“乐见其成”的积极态度,因为它不仅可以保障生机,同时也有对假冒伪劣行为的客观整顿效果。大享对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有不容小觑的纠正作用,也符合推崇的工匠精神的精神内容。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则久”,企业唯拥有大享胸怀才能不被历史的浩渺泯灭,才能持久发展。

出彩理由 立意精准,时代感强。文章从小羽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公之于众的方向立意,提出“乐于分享”这个关键词,并密切联系当代经济发展的现状,区分“小享”“大享”的境界之高下,立意准确高远,弘扬时代主旋律。

语言灵动优美,文句表现力很强。开篇使用排比句,将科学家、思想者、企业者三个善于分享的论据进行精练,使其凝练厚重,使得后文论据的提出显得水到渠成。在论证中,企业名言、贾思勰、张仲景等典型事实论据随手拈来,古典名言的运用驾轻就熟,很见功力。

立论善于思辨,彰显个性。本文能层层深入挖掘材料的“分享”和“精神”,结合时代精神,反对“小享”,倡导“大享”,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境界,观点振聋发聩。

1.仿照《花儿与少年》文案“我们不想长大??”(见“边练边悟”4-〈2〉)的写法,以“自由和束缚”为话题,运用双关手法,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示例)我们不想被束缚,却必定活在束缚之中。而我们拒绝羁绊,就可以永 6 远自由。正如卡夫卡在《误入世界》中说:“因为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不自由,因为无论哪条路,由于奇谜般的特点,必然令你触及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但你的意志是自由的。”这就是说:想要穿越沙漠时,是自由的,因为可以选择穿越的道路。自由来源于可以选择,可以取舍。

2.仿照《花儿与少年》文案“有一位流浪汉,哥伦布??”(见“边练边悟”4-〈3〉)的写法,另选一个你心目中的伟人,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示例)有个不自量力的人,愤世嫉俗的他与族人一起被关在漫无边际的大铁笼里。他本可安然地做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衣食无忧,甚至功成名就,然而他却偏偏想要用手中的笔,发出最振聋发聩的呐喊,叫醒铁笼子里沉睡或者装睡的人。有人因而诅咒他,谩骂他,甚至打击他,迫害他,当然,在幽暗的角落里,也有人暗自佩服他。当最黑暗的时刻过去,微光渐渐透进来的时候,偶有人记起,他是如何奋力呐喊,又如何在漫漫黑夜里,给中国点亮了微弱的火把。

3.仿照《花儿与少年》文案“也许,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史努比??”(见“边练边悟”4-〈4〉)的写法,写一段激励自己的话,注意韵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示例)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和自己做朋友。得意的时候,敬自己一杯酒;失意的时候,摸摸自己的头;难过的时候,陪灵魂走一走;挫折的时候,劝自己别放手。唯有陪自己走过的光阴,才会真正变成属于自己的岁月。

4.仿照《花儿与少年》文案“就像所有恶作剧里的主角??”(见“边练边悟”4-〈5〉)的写法,以“苦难”为话题,运用拟人手法,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示例)苦难总是不期而至,她面目狰狞,却偏偏对你死缠烂打。她讨好你,信誓旦旦说要嫁给你,你被吓得不轻,差点得了心脏病,也唯有振奋精神,和她斗智斗勇。而当有一天,你终于摆脱了她,走向更远更阳光的未来,却在不经意间蓦然回首之时,发现她摘下面具,变成了美丽的女神。有时候,磨砺你是因为很爱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s9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