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华大道城市设计说明书

更新时间:2024-06-13 08: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方案设计主要构思

本次城市设计考虑期限为X年,规划目标是:完善区域环境,提升新华大道沿线城市形象及品质,使之成为诚实的标志路段之一;优化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化规划区功能。这都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充分发挥思维想象力的巨大空间。因此设计除保留双林路内个别住宅外,现有多层住宅基本予以拆除。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方案构思。

1.1 北少城是成都最早的城址。她奠定了城市北偏东30°的路网格局,也影响了成都整体路网的形成。规划设计挖掘这一历史题材,使人们加深了解成都的历史,并为成都这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培育新的重要景点。本设计借助已规划的环古城历史风光带,和已恢复的老城墙遗址,规划在拆除新二村居住小区和成都市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基础上建立北少城公园。

在顺城街的终点,作为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延伸段,和现代城市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转承的风貌协调区,新建历史文化广场和旅游文化商贸服务设施,如设立牌楼、建仿川西民居风格的商铺、塔楼等。

1.2 沙湾至马家花园路段,在新华大道两侧设置各80米宽的生态休闲文化绿地,提高这一片区的人居环境和城市景观质量。

1.3 双林路南侧在临街面公建的背后设置带形休闲文化绿地,弥补该片区缺乏市民休闲场所的不足。

1.4 以四川电视塔为中心,充分利用城市制高点的辐射力和对公众的吸引力,在府河两岸建设相对密集、体量高大的建筑,并通过视线通廊、景观轴线的组织,使其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1.5 人民中路至三槐树路段,全面调整用地功能,使之成为CBD至普通城

1

市功能区的过渡边际区域,以大中型商贸设施形成高层建筑空间的界线。建筑以现代风格塔式造型为主,使人们的视线可以看到CBD的纵深区域。

此外,玉沙路南侧数个160×160米的街坊内,通过连续的建筑围合, 形成整体相连接的院落空间。并结合沿线周边区域已经形成的旺盛商机人气,设置东西向800米长、60至80米宽不等的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内组织别致的水景绿化,设置现代化规范化的商业设施,使之有别于春熙路商业步行街的风格,并与其之共同繁荣。

1.6 营造类型不一、形态各异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如开明王古城游人中心;金牛区政府、青羊区政府主体建筑前的市政文化广场;公检法机关前的政法广场;以破除新华大道现在单调的线型带状空间的感觉,增加空间趣味性和吸引力与市民参与性。

1.7 本次城市设计做为中观的城市设计,着重于各地块及建筑室外空间的组织,而建筑本身则更为注重体量、形态及整体风格。

2. 项目概况

2.1 设计路段位于成都市区以北,由东向西北横跨市区,总长约8.3公里。她是二环以内,除人民南路和蜀都大道外最长的道路。本次进行城市设计的范围东起双林路二环路口,西北至沙湾路二环路口,含双林路、三槐树路、玉沙路、德盛路、文武路、江汉路、通锦桥路、马家花园路、沙湾路等路段。宽度界线为道路红线两侧200米范围以内。

2.2 新华大道核心的古城区段以府河和饮马河为界,东西两侧路段为解放以后新发展形成的路段。古城区段生活气息浓厚,商业气息较弱,两侧多为机关单位的居住社区,建筑布局以行列式为主。发展至现代,新华大道这种以居

2

住为主的街道氛围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转型。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随着成都市中心城市作用的加强,新华大道沿线地块的功能正急剧发生变化,特别是人民中路以东至三槐树路的路段,因受大的区位条件的影响,新建的大型公建数量逐渐增多。因此,现在的新华大道是一个建筑形象新老混杂,建筑风格缺乏特色,街道景观缺乏美感,街道空间缺乏组织,公共开放场所、绿地空间较少,人居环境较差急需改善提高的路段。加之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集聚,使原有的街道已不堪容纳大量的车流、人流。污染、交通阻塞、车祸、生态平衡的破坏等城市病较为严重。

针对新华大道的现有状况,本次城市设计,从整体上解决土地、空间和建筑单体存在的问题,为规划和建筑设计寻求切实可行的依据,为本路段的建设改造启动提供指导。

3. 规划设计的主要依据

3.1 国家、四川省及成都市有关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政策、规范。 3.2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12月)。 3.3 《金牛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2年10月)。 3.4 《青羊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年2月)。 3.5 《锦江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年3月)。

3.6 《成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年3月)。

4.现状分析评价

4.1本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不统一处,在于新华大道古城区东段的用地功能由上一层次的居住用地改为公共设施用地,以适应现

3

状已有的变化和趋势。

4.2成都是四川唯一的特大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优势。她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桥头堡,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龙头作用的城市。成都号称“天府之国”,人居环境是中国最佳城市之一。

随着成渝、成绵、成灌、成南等高速公路开通,新华大道更直接地受到人流、车流、物流的影响,使其原本较为内向的街道,变成具有较佳口岸价值的较为开放的街道。街道服务范围由原来主要服务于局部环境,变成面向更大的区域。由此势必带来原来用地功能及建筑类型的调整。

新华大道中段及中偏东段是成都市CBD的边际地带。随着CBD的逐渐成型,必将影响该区段的用地功能。规划设计在空间形态、用地功能、建筑形式上与之相协调,定位本区段为CBD的边际协调区。 4.3 相关历史沿革

路网格局:开明王九世于公元前347年迁都成都,筑“少城”或称北少城,以一条北偏东的主轴线来定位建城,其依据是从陕西汉中经蜀去西南的商旅过往交通干线。这条路线至今仍是广元、绵阳、德阳、广汉到成都再向西南而去的主线。与这条主轴相呼应而形成的路网是成都三种路网形式之一。东西向的新华大道位于这一路网的中心。现在,成都的几何中心区域在原北少城的南面,它是秦灭蜀后,秦国为巩固在蜀的统治而新筑的秦城原址区域。

东较场:位于新华大道的三槐树街段。成都人民曾在此爆发打李子逐洋人的反帝教案,此事件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抗日战争时期,此处是被捆绑押送的壮丁集中外调之地。

文殊院:南距新华大道文武路360米,通过金马街和金丝街与文武路相连。

4

文殊院前道路7米宽,院门东距草市街450米,西达人民中路160米,节假日拥堵严重。规划在新华大道设文殊院的标志入口,以吸引、疏散部分人流。 文殊院为四川著名的佛教禅宗园林寺庙,建于南朝,明代毁于兵灾,重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五年,占地面积83亩,总建筑面积11600多平方米。文殊院布置在长二百米的中轴线上,座北向南,布局严谨,组成多重封闭式四合院庭院。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及两厢对峙的三重檐钟鼓楼。建筑为木构架木石柱结构,大木小式做法,不施丹青藻饰。建筑古朴宏敞,飞檐翘角,庄严肃穆,为典型的清代建筑。各殿镂空花窗,图案精巧,装修讲究。

北较场:北较场内的武担山是著名古迹,公元前三世纪的开明王朝时期,开明王为其王妃建墓,命武丁到甘肃武都担土回来为其垒坟为山,改名五担山。山上立有开明石镜。这座青冢和石镜,二千多年来,曾引得司马相如、杜甫、李白、苏轼、陆游等著名文士诗人留下不朽的诗篇。现山上有六角七层石塔,周总理、朱德、陈毅、贺龙等曾登临高塔,俯瞰蓉城胜景。1934年,北较场建黄埔军校分校,1949年12月9日,蒋介石从北较场逃到新津,坐飞机逃向台湾。

4.4现状风貌景观环境

新华大道古城区段横跨府河和饮马河形成的交叉口,是环古城历史文化风光带的重要节点。区段内的北少城和文殊院南侧风貌协调区是成都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点。

从游览开放空间的分布来看,新华大道以南公园景点数量众多,如杜甫草堂、百花潭公园、南郊公园、武侯祠、文化公园、青羊宫、人民公园、望江楼公园、永陵博物馆等。而新华大道以北(二环路以内)只有文殊院、新华公园、活水公园、成都游乐园等。做为反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共游览开放空间

5

相对较少,现状对可开发利用题材的挖掘和展现力度都不够,由此,本设计注重对北少城和文殊院这两处历史文化题材的展现。

从建筑景观的形成来看, 人民中路至三槐树路已建成较为密集的办公、酒店、商贸大楼。但高层建筑布局零散各自为政, 缺乏总体组织的风格。至2000年,区段内10层以上建筑仅有25栋。其中在人民中路至德盛路一段(全长1.6公里),只占新华大道全长的1/5,分布有16栋高层建筑。而其他路段,为数众多的建筑多为9层以下,以住宅为主,式样一般,大多为计划经济时期修建的多层、高密度的行列式的单位住宅,沿街立面呆板平淡、了无趣味。而区内的四川电视塔已是市区的最高建筑,成为城区的标志景观。这种强烈反差的建筑景观与新华大道的城区主干道的地位不相匹配。

从绿化景观的构成来看, 区内新华大道双林路有新华公园占地11公顷。市中心府南河绿带南距新华大道仅800米左右,与其由西向东平行而流,并在猛追湾处折向南面,在二号桥处与新华大道相交。 4.5 现状土地利用

总用地338.2公顷。其中:居住用地占34.4%,商业金融用地占15.4%,行政办公用地占5.3%,居住用地沿区段设置,商业金融与行政办公用地相对分散,没有发挥出本区段的真正价值。

现状规划用地一览表

用地代号 R C 商业金融用地 52.2 15.4 用地名称 居住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面积(公顷) 116.2 17.8 百分比(%) 34.4 5.3 6

教育科研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 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U M S G E 合计

4.6 现状道路交通和交通环境

市政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绿地 河流 19.9 5.2 4.2 1.2 2.7 7.7 75.2 33.9 2.0 338.2 5.9 1.5 1.2 0.4 0.8 2.3 22.2 10.0 0.6 100 新华大道东二环路口—西二环路口全长共8.32公里,由东跨三环路十陵立交桥可达成都大学及龙泉驿区,由西下穿三环路北三环路一段路口,可直达成都生态保护示范区,是一条以生活性为主的综合性交通干道。道路断面呈不等宽型式,东部段落为40米宽三块板型式,中部段落现正按二块板型式进行改造,西部段落路幅较窄,日前已着手进行改造。沿线有5路、6路、3路、80路、62路、93路等多条公交线路通过,并设有站点,交通压力相对较大。目前除新建红星路口为立体交叉外,在万年场路口、成都电视台路口、太升路口、金仙桥路口、马家花园路口等还设置了13处红绿信号灯交通控制路口,对交通量较大的十字路口的交通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7

5. 城市设计导则

5.1 功能结构分区

根据区段特点及区域关系,将新华大道分为7个功能区。 ·城市次中心:会展中心和金牛区机关大楼为主的沙湾段。 ·生态居住区文化休闲中心:沙湾路至江汉路。 ·历史文化公园:北少城公园为中心。 ·CBD边际区:人民中路至三槐树街。 ·环古城历史文化风光带重要节点: 四川电视塔 ·文教科研区:双林路西段

·生态居住区文化休闲中心:双林东段。 5.2 空间布局及环境景观设计

5.2.1 沙湾路二环路口设计街道起始标志空间,在保留建筑的两侧形成扇形广场。

5.2.2 在一环路口设计沙湾广场连接沙湾至马家花园的公共开放绿化休闲空间。该空间由进退有致的建筑界定,形成亲切、宜人、富于变化的带形空间,其中在会展中心南侧设市政广场,强化城市次中心作用。

5.2.3 在新二村居住小区处,拆除所有现状住宅,设置北少城公园,形成大型公共开放游憩空间。

5.2.4 在新华大礼堂对面,与华协影院及骡马市商圈相连处设计一个文化广场,服务于周边市民。

5.2.5 结合公安局、法院、检查院等建筑功能设置政法广场,塑造严整庄重的广场建筑空间。

8

5.2.6 在顺城街的对景处,设置文殊院南入口牌楼,设置入口广场,疏解人流,形成半开放门户空间。

5.2.7 人民中路至三槐树路为建筑连续、空间较为封闭的街道,两侧建筑高大现代,使由西向东进入新华大道的感受在此得以收束。临街建筑间以绿化,并在160米见方的街坊中形成院落空间。而玉沙路段的商业步行街也为白领阶层提供了休息场所。沿步行街新设计的建筑,朝步行一面设置骑楼,形成半开放空间,为人们遮阳避雨,形成具有四川传统场镇空间特征的新型的现代化商业步行街特色。

5.2.8 以四川电视塔为中心,结合保留建筑,通过轴线、视线通廊组织群体建筑。富临大厦东侧5个高层商住楼,逐阶升高,建筑侧向布置,每栋建筑都有较好的观赏电视塔的视线,并对之形成逐步加强的空间呼应关系。以电视塔为中心的建筑空间既形成了府河的观景点,同时也是新华大道控制性景观。 5.2.9 在双林路一环路口,以建筑围合路口空间,使其成为一环路上的易识别的空间。

5.2.10 双林路南侧的带形半私密空间结合路北的新华公园等开放空间,为周围的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

5.2.11 在双林路二环路口,以高体量呈围合关系的建筑形成新华大道东端起始点的标志空间。

5.2.12 以新华大道为展开轴线,改变现有建筑的行列式布局,以三方或四方围合形成局部街坊空间,并使地块之间的空间有机组合,形成开合转承,寓于变化的城市街道空间。变单向直筒状的空间为主体空间突出明确、步行街横向开敞、院落空间组合的空间模式。

5.2.13 提高整体街道空间天际轮廓线,形成高低起伏,富于节奏变化的形

9

态。结合CBD更大型的建筑区域和道路北侧的多层建筑的空间组合,形成由CBD中心区高大建筑由新华大道较高大建筑向街道北部较小型建筑的空间过渡关系。

5.3土地利用与地块功能整合

结合对于该路段的功能结构划分, 和空间布局及环境景观设计, 对本区段内的土地利用做出了一定的调整, 使得原有功能混杂的地块功能, 整合为以中间路段商业金融行政办公为主, 居住地块功能主要在路段东西两端分布的地块功能。但居住和公建总体的用地前后差别不大。原有的居住用地为116.2公顷, 占总用地的34.4%, 调整后的居住用地为83.1公顷, 占总用地的24.6%。原有的商业金融行政办公用地为100.5公顷, 占总用地的29.7%, 调整后的用地为97.3公顷, 占总用地的28.4%。建筑容积率有所增高, 建筑密度显著降低, 同时绿地与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明显增加。

规划用地一览表

用地代号 R 用地名称 居住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C 商业金融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 体育用地 S G E 合计 5.4各区段城市设计导则

10

面积(公顷) 83.1 17.6 64.6 10.9 4.2 78.0 77.8 2.0 338.2 百分比(%) 24.6 5.2 18.8 3.2 1.2 23.4 23.0 0.6 100 道路广场用地 绿地 河流

5.4.1城市次中心段:会展中心和金牛区机关大楼为主的沙湾段。 a.新建建筑以高层公建为主,以完善和丰富城市次中心为建设目标,修建一定数量的商贸设施。

b.商贸设施可结合裙楼设计。1-3层或裙楼应该采用点式玻璃和石墙面结合的造型,建筑整体应为具有轻、薄、亮、透特征的现代风格造型。

c.建筑屋顶的形式须与会展中心主楼的屋顶形式相协调 d. 广场设快餐、酒吧、画廊、书店、露天饮吧等休闲设施。

e.广场地面铺装图案具有异国情调。音乐喷泉水高30米,以抵去环境噪声,广场四周除转角外,应采用灌木乔木综合种植,利用植物围合广场空间遮挡。

f. 广场铺地以毛面花岗石为主,暖色调广场砖为铺,游步道采用青石板铺砌。

g. 钢结构波浪形人行天桥,钢化玻璃栏板,天桥底部空间可结合绿地设置茶廊等休闲设施。天桥穿越会展中心二楼至设计的沙湾广场结束,充分发挥二楼商业功能

5.4.2生态居住区文化休闲中心:沙湾路至江汉路。

a. 新建建筑以高层住宅为主, 为完善居住功能, 可配建一定数量的公建商贸设施

b. 新建高层住宅建筑,一般不设裙楼。总平面应该组团式布局,以保证小区内部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筑风格简洁、大方、新颖。屋面建屋顶花园。

c.马家花园路段饮马河水面拓宽, 采取自然生态入驳岸处理,间植四季花木,布置现代灯饰,光色同植物相近,低灯为主,高灯补充。

d. 通锦桥至江汉路路段新建住宅建筑采用坡屋顶形式,现代川西民居风

11

格,屋面瓦材蓝灰色。

e.绿化种植采用疏林草地红枫竹林 5.4.3历史文化公园:北少城公园为中心。

a. 延伸老城墙至江汉路口,搬迁新二村,结合环古城历史文化风光带的

形成,在此处营建北少城历史文化公园

b. 局部拓宽饮马河水面,树木栽植采用树阵形式,自由式布局的铺地及

游步道采用青石板铺地。置景石、碑刻、现代抽象雕塑于草坪、空地处。 c. 垃圾筒、坐椅、电话亭、灯具、饮水台仿古设计。

d. 驳岸为缓坡,置50cm直径鹅卵石。石桥平直。水深处岸边置仿木栏杆。

e. 古城墙做法应同已修建部分

f. 开明王古城游人中心建筑形式为民居风格, 全坡屋顶, 屋面瓦材蓝灰色。 5.4.4 CBD边际区:人民中路至三槐树路。

a.三槐树路段新建建筑底部裙房为点式玻璃幕墙,高层建筑1/3墙面应为玻

璃幕墙,电视塔西侧建筑群东低西高。屋顶要有变化。各建筑应设面向电视塔的空中花园。

b.玉沙路段两侧的新建建筑, 采用现代风格。路段南侧新建商业步行街, 步行街内组织水景与绿化,设置现代化规范化的商业设施。

c.商业步行街内向公共休闲空间一面,适当设置二层骑楼柱廊。底层以贴青石和使用点式玻璃为主

d.商业步行街铺地广场砖,设置露天酒吧茶廊

e.商业步行街端头的商业广场设地下公共停车场, 地面布置大型抽象的城市雕塑

f.德盛路段的新建高层建筑宜与云龙酒店、新时代广场塔楼的现代风格相一

12

致,外墙宜采用玻璃幕墙。

h.文武路段的新建高层建筑必须与云龙酒店、新时代广场塔楼的现代风格相一致,外墙采用玻璃幕墙。

j.正对顺城街路口拆除现有建筑,新建历史文化广场。建筑仿川西民居风格为主, 组织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街区。在金丝街路口设置入口标志牌楼,形成顺城街的对景,作为文殊院南入口的街前小广场。

k.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新建建筑屋顶必须是全坡屋顶,屋顶坡度高宽比I=1/3。屋顶色彩采用青灰色,屋顶檐口出檐1.2—1.5米。屋脊和封檐板统一为灰白色,300mm高。

m. 新建建筑2—3层为主,局部塔楼不得超过21米。

n. 外立面为川西民居穿半式结构形式,梁、枋、柱宽240—400mm,浅咖啡色石头漆。

p. 外墙除梁、枋、柱外的墙体部分宜为灰白色石头漆。 q. 门、窗宜采用仿古形式,适当简化、无色玻璃。 r. 院墙做法采用西南J812、51页(1)(2)、56页(3)的做法。

s.文武路段内公检法办公建筑区前设置政法广场, 空间严整庄重。为体现法律意识的强化、法律知识的普及, 设置宣传设施(报刊栏、多媒体、英雄雕塑等)。 5.4.5环古城历史文化风光带重要节点。

a. 以四川电视塔为中心,结合保留建筑,通过轴线、视线通廊组织群体建

筑,重点打造新华大道控制性景观

b.新建以四川电视塔为中心的广场, 场地南入口设现代城市雕塑, 北侧设多组音乐喷泉。场地内组织设置啤酒廊。

c.四川电视塔东侧街区内设置体量高大的超高层建筑, 建筑高度西低东高,

13

各建筑应设面向电视塔的空中花园。街区内场地以草坪砖铺装为主。

d.跨猛追湾路、双林路架设S形的人行过街天桥。 e.光彩工程重点打造 5.4.6文教科研区

a. 区段内予以保留的电子十一院、猛追湾中学的建筑进行立面整治

b. 富临大厦东侧5个高层商住楼,逐阶升高,建筑高度西低东高, 建筑侧向

布置朝向电视塔, 各建筑应设面向电视塔的空中花园。

c.区段内新建建筑风格简约明快。一环路口附近的新建建筑应与规划的成都电视台新楼相协调一致。

5.4.7生态居住区文化休闲中心:双林东段。

a.双林路二环路口南北地段新建高层建筑风格现代体量挺拔,围合形成”门”的造型。屋顶造型对称。墙面使用色调明快色相饱和的面材。

b.设计的双林广场向市民开放,地面铺装使用广场砖和芝麻白花岗组合铺砌。

c.区段内新建建筑,一二层墙面贴石材,使用无色玻璃。 d.区段内保留居住建筑实施平改坡工程, 立面整治。 e.新华公园拆出围墙和大门两侧建筑。

f. 双林路南侧在临街面公建的背后建带形休闲文化绿地,设置公众参与

性较强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设施

g.带形休闲文化绿地内设置石凳、石灯、报刊栏, 地面铺砌青石板。

5.5 夜景观设计

5.5.1 新华大道夜景由点、线、面三个层次的夜景共同组成。依据空间布

14

局设计,即:点—— 一环、二环路口、广场空间、四川电视塔。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线——新华大道主体街道空间,步行街、带形休闲绿化空间,天际轮廓线等组成。面——七个大的功能分区。由此形成相互联系级别不同的灯光夜景效果。

5.5.2 对建筑立面10米高范围内的有特色的门窗、墙面、柱、廊、挑檐等的装饰、色彩、材料质感等,重点通过灯光处理进行表现。

5.5.3 10米以上范围建筑的中段,只作衬景,采用泛光照明,而对于建筑中段有特色的部分,可以适度加以刻画。 5.5.4 建筑顶部采用泛光照明予以重点表现。

5.5.5 在夜晚为保证树木花草的外观翠绿、鲜艳、清新,光源的光色尽量与绿化环境配合,使城市夜景观自然、舒适。

5.5.6 把路灯与行道树有韵律地并置在一起,使夜间各种树木在灯光的作用下也能发挥出绿化的魅力。 5.5.7 灯杆的高度为4—5m。 5.5.8 灯具与路面的处理方法

·路灯与铺路石相配合,使照明灯具支柱的设置与路面铺设有机结合,完整地形成一体。

·街道设施的根基在底部埋设处理时不露痕迹。 5.5.9 人行道夜景观规划设计

·利用行道树、花坛、公交车站、电话亭、邮筒、垃圾箱、路灯交通信号标志、座椅、户外艺术品,灯光强化夜间人、车空间的区别,增强人行空间夜间和性和亲密性与安全性。

5.5.10 居住小区街道路灯采用暖色调灯光。

15

6.道路交通规划

6.1 机动车交通组织

为了更好的发挥新华大道做为成都市综合交通干道的作用,考虑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车辆进入家庭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机动车交通将是未来交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保证公交优先,公共交通畅通的前提下,让机动车快速、畅通的通过新华大道将是本次交通规划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对部分交通压力较大的十字路口将进行改造,具体方案如下:

建议:新华大道东二环路口(万年场路口)改红绿信号灯控制为上跨式立

交桥路口;

新华大道东一环路口(成都电视台路口)改红绿信号灯控制为上跨式立交桥路口;

新华大道西一环路口(沙湾路口)改红绿信号灯控制为下穿式立交路口;

新华大道西二环路口(交大路口)改红绿信号灯控制为下穿式立交路口;

另外,除维持现有的红绿灯信号控制路口外,对个别交通压力较大的十字路口,拟将进行红绿信号灯控制,具体的控制方案与交管部门协商。

道路断面除现有的东部段落维持40米宽三块板型式不变外,改建或着手改建的段落按30米宽二块板型式进行布置。 6.2 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考虑到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加,私家车的普及及成都市地铁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的发展,自行车交通将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规划除现有的路段维持三块

16

板型式,设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外,改建或着手改建的段落不再设置专门的自行车道。自行车道原则上规划在车行道边缘,用道路划线方式划出3—4米宽。随着机动车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必要时可将自行车交通设于人行道上,以减少自行车交通对机动车交通的影响,基本做到机、非分流。 6.3 公共交通

新华大道做为成都市重要的综合性干道,担负着繁重的交通任务,高效顺畅的交通组织至关重要,特别是公共交通的建设应是未来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在道路断面设计中应考虑开辟公交专用线的可能性,公交总站、站点以及线路设计应以《成都市综合交通规划》为依据,做统一布置。规划地铁4号线从新华大道中部由东向西北通过该区域,并在西二环路口、西一环路口、内环线路口、人民中路路口、太升路路口等5处设有站点。新华大道在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在远期形成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可能性,将城市道路与轨道交通有机整合起来,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为提高公交服务功能,将现有的公共汽车停靠站改建为港湾式公交车站,根据相交道路功能及用地建筑布局,在人流密集处设置出租车停靠站。 6.4 行人设施

结合成都市总体规划、成都市地铁规划,考虑在过街人流密集处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尽量减少行人对机动车交通的影响,同时也保证过街行人的交通安全。具体规划布置行人过街设施如下: 在新华公园大门入口处设置人行天桥一处; 在猛追湾路口设置人行天桥一处;

在沙湾路结合城市休闲绿地设置高架步行道一处。

17

7. 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措施及经济估算

7.1 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措施

7.1.1 遵循“整体超前规划,成片逐步改造”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提高新华大道建设品位。以渐进式模式,“沿街改造”、“街坊改造”和“成片街区改造”相结合。既保证地区环境总体提升、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合理配置,又兼顾到因规划区段过长,情况较为复杂的情况,各种项目应制定不同的相应措施。

7.1.2 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政企合作,效益兼顾。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运作,通过有偿使用土地,按照规划,自我决策,自负盈亏。政府则致力于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并正确定位和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7.1.3 投入产出综合平衡,政策法规保障调控。新华大道沿线各地块既存在历史文化保护协调区的建设,又需要大规模搬迁,才能打造出新的景点和工程项目。而且相当大的部分是在拆除现有多层住宅的情况才能创造的空间环境,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从全城考虑平衡,并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予以保证和调控。绿地、广场、公益基础设施,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协调区和北少城公园等盈利水平低的地块与其他商业、高层建筑等盈利水平高的地块相互搭配,将土地区位、容积率、环境优惠级差作为综合加权系数,调节到相应用地所承担的综合投入费中,并采用容积率补偿法,发展权转移法,减免税赋,减免土地出让金,低息贷款,市政配套费包干使用,功能补偿,建立城市开发保护基金,政府联合开发等政策予以调控。

7.1.4 提升整体人居环境,历史文化先行。通过先行实施规划的广场和文殊

18

院历史文化保护协调区及续建开明王古城墙遗址的建设,有效提升地区的知名度、文化品位。同时,通过先期环境的改善,提高地区的环境品位,拉动周边及沿线地块的改造。由此通过环境改善和品位提升拉动地价,再实施商业性开发。

7.1.5 本区是以建立成都市国际一流水平的商务和文化居住区为目标,因此在重点发展CBD协调区,打造历史文化环境,营建高品位人居环境的同时,应强化自己的特色,防止一些项目实施只注重建筑物本身的效果而忽视建筑外部环境的弊端。可推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即审批和验收建设工程时,相应的配套环境(包括绿化、铺地、河岸改造、小品等环境设施)均须经过绿化园林和环境艺术管理部门的特别许可。在运作机制上,可采用公共艺术法案,规定每个建设项目必须列支工程费用的百分之一用于环境工程建设。

7.1.6 对商业空间环境的运行和使用,应施行统一的管理办法,并成立物业公司,各项设施的制作与管理都纳入产业化经营范畴,以促进综合效益的提高。 7.1.7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包括土地出让、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外资和民间资本等在内的多种投融资制度。

7.1.8 改拆一赔一的政策为按质论价补差和有偿安置政策。 7.1.9土地使用权出让基准地价

根据《成都市城区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新华大道两侧地价为:

从二环沙湾路口至一环沙湾路口属居住三级,地价140.87万元/亩。 从一环沙湾路口至内环三槐树街路口为商业二级,地价356.73万元/亩。 从内环三槐树街路口至一环双林路口,为居住三级,地价140.87万元/亩。

从一环双林路口至二环双林路口为居住四级。 7.2 近期建设实施项目费用估算

19

7.2.1 A-6地块:现状用地空置。近期新建金牛区政府市政文化广场,面积6600m2,绿化5400m2,新建公厕一座,项目费用估算约145万元。

7.2.2 A-11地块:现状实际已拆迁出部分用地。新建沙湾广场,面积7900m2,新建公厕一座,项目费用估算约121.5万元。

7.2.3 B-3地块:现状实际已部分拆迁。新建开明王古城游人中心,广场面积14500m2,新建公建(游人中心、公厕等)1600m2,加建城墙380m,项目费用估算约619万元。

7.2.4 B-8地块:规划青羊区政府市政文化广场用地处已部分拆迁。广场面积4000m2,项目费用估算60万元。

7.2.5 B-11、13地块:现状建筑较多。结合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作为其风貌协调区与顺城大街的终点,新建历史文化广场和旅游文化商贸服务设施。拆迁面积80000m2,广场面积7400m2,绿化面积6000m2,新建公建约24000m2,项目费用总计约2.4亿元。

7.2.6 C-1地块:现状电视塔主体已基本建成。新建四川电视塔广场,面积30000m2,项目费用约450万元。 7.2.7建设其他费以15%计。

7.2.8建设预备费以10%计。

7.2.9贷款利息按3年开发完成,考虑滚动开发逐步投入,贷款资金比例按0.7计,贷款利率为6%,则利息支出约为0.3亿元。

综上所计, 近期建设项目费用合计约3.47亿元。 7.3 实施该方案所需经费估算 7.3.1 拆迁安置费

根据成都市有关政策,结合片区实际,拆迁安置费营业、办公用房按5000

20

元/m2,住宅用房按2500元/m2计。规划区内拆迁营业办公用房约150000m2,住宅用房约2300000m2,估算出拆迁安置费约65亿元。 7.3.2 基础设施费

按开发用地面积300元/m2计,估算出基础设施费用约为7.5亿元。 7.3.3 新建项目费用 7.3.3.1广场

新建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合计约28万m2,以50元/m2计,估算出广场造价约4200万元。 7.3.3.2停车场

包括现状使用的公共停车场,规划区段内有6处公共停车场,合计停车约1300辆。其中新建停车场约3.3万m2,以180元/m2计,估算出造价约600万元。 7.3.3.3绿化及小品

规划区内新建绿化面积约80万m2,以80元/m2计,估算出造价约6400万元。

7.3.3.4新建居住建筑

规划区内新建居住项目相对主要集中在新华大道东、西两头,以点式高层建筑为主,合计新建约113.7万m2,以900元/m2计,估算出造价约10.2亿元。 7.3.3.5新建公建项目

规划区内新的公建项目以商贸、金融、办公等大型项目为主,多为高层建筑。合计新建面积约393.5万m2,以1200元/m2计,估算出造价约47.2亿元。 7.3.3.6 其他

·城市设计区内建设其他费用以15%计。

·建设预备费以10%计。

21

·城市设计区内路桥建设等费用不计入本费用。 ·本项目因规划X年实施,故贷款利息不计入本费用。 合计实施本方案所需经费总计约为163.78亿元。

22

8.城市设计成果

8.1城市设计文本15份 8.2 设计图纸

1. 区位关系分析图 2. 区域游览开放空间分布图 3. 历史文化环境分析图

4. 现状功能及土地利用分析图 5. 现状建筑使用性质分析图 6. 现状建筑高度及图底关系分析图

7. 功能整合及土地利用调整规划图 8. 功能结构规划图 9. 风貌景观规划图 10. 空间景观规划图

11. 规划建筑高度及图底关系分析图 12. 地块指标规划图

13. 总平面布局规划图

14. 沙湾路至马家花园路段总平面布局规划图 15. 马家花园至江汉路段总平面布局规划图 16. 文武路至玉沙路段总平面布局规划图 17. 双林路至玉沙路段总平面布局规划图

23

A1 A1 A1

A1 A1 A1

A1 A1 A1 A1 A1 A1

A0 A1 A1 A1 A1

18. 双林路段总平面布局规划图

19. 沙湾路至马家花园路鸟瞰图 20. 通锦桥路至江汉路鸟瞰图 21. 玉沙路至文武路鸟瞰图 22. 玉沙路至德盛路鸟瞰图 23. 玉沙路至双林路鸟瞰图

24. 城市空间规划图1 25. 城市空间规划图2 26. 建筑景观规划图1 27. 建筑景观规划图2

28. 新华大道南北立面图 29. 沙湾路北立面图 30. 玉沙路北立面图

31. 三槐树路至双林路北立面图 32. 双林路南立面图 33. 玉沙路南立面图 34. 文武路南立面图 8.3城市设计总体模型

A1

A1 A1 A1 A1 A1

A1 A1 A1 A1

缩图 缩图 缩图 缩图 缩图 缩图 缩图

1:1000 新华大道—沙湾路二环路口至双林路二环路口城市设计总体模型 8.4设计成果电子文件及演示文件光盘两套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s6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