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全册导学案精美整理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03 14: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阅 读 鉴 赏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2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单元检测(1)……………………………………………………………….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单元检测(2)…………………………………………………. 第三单元……………………………………………………………

7 纪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单元检测(3)…………………………………………….

第四单元……………………………………………………………

10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1 包身工……………………………………………..

12※飞向太空的航程…………………………………………………………

单元检测(4)…………………………………………………………

表 达 交 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梳 理 探 究

优美的汉字…………………………………………………………………….

3 3 11 11 17 24 32 35 35 45 57 72 79 79 95 101 105 111 111 111 117 124 135 151 155 155 162 166 172 176 176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181 191 194 194 199

名 著 导 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1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必修1)导学案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制 审核 分管领导 使用时间

【解读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2)理清思路,快速背诵。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抓关键词,积极讨论,踊跃展示,理清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体验学习的快乐。

4.重点难点: (1)当堂熟悉和背诵 (2)抓关键词,理清思路 【自学互学】 导入:

当你品读伟人诗文的时候,就是你靠近伟人、走进伟人心灵的时候。希望同学们认真品读,注意读时字正腔圆(标出难读字音)、声情并茂(标出难理解字词),在此基础上用心诵读、领会本诗,力争“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

1.知识链接,有效导读。(阅读下面的知识,请勾画出有效的信息,由C层背记展示) 词的相关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起初称“曲子”“曲子词”,后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两段的词,第一段叫上片或上阙,第二段叫下片或下阙。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画精细,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

2、走近作者,感悟启发(C层展示)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毛泽东诗词中的大部分篇章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高度结合,多表现革命生活中的大事,从中折射出其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革命情怀。

材料一:1910年,毛泽东刚好16岁,他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才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就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东山小学就读期间,先生令学生吟诗抒怀,毛泽东写了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为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

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小志大、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令人振奋。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学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朋友。

材料三: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经常与同窗好友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感悟启发:第一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正是因为他从小立下的志向,一直推动着他不甘心沉湎于庸俗。

3、水滴石穿,夯实基础。(扫除文字障碍,动手写一写,ABC层都必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 qìn ) 百舸争流(gt ) 峥嵘( zhyng r?ng )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 ) .......挥斥方遒(qiú ) 浪遏飞舟(a ) ..(2)辨析字形并组词

洲(五洲四海) 侯( 诸侯 ) 竟( 究竟 ) 苍(苍茫 ) 州(州长 ) 候( 侍候 ) 竞(竞争 ) 沧(沧海桑田) 寥(寥阔 ) 惆(惆怅 ) 伥(为虎作伥) 漫(漫不经心) 廖(姓廖 ) 稠(稠密) 怅(怅惘 ) 曼(曼妙) 谬( 谬误) 绸(绸缎) 胀(胀气) 谩(谩骂 ) (3)词语辨析(ABC层都必做) 苍茫、苍莽

1在大地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

2的群山见证了我军长征的艰苦卓绝。 ○

两者都有远大空阔之意。苍茫指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苍莽是书面用语,多指山峰高大。 寥廓、辽阔

1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2高大的山峰、的草原、奔腾的河流都能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

两者都有开阔空旷意,但使用对象不同。寥阔高远空阔,多用在空间范围上。辽阔,辽远广阔,宽广空旷,多用在平面方向上。

意气、义气

1青年毛泽东面对大好河山,风发,斗志昂扬,写下了许多激浊扬清的文字。 ○

2我们强调友谊的重要,但我们也要明白:友谊并不是哥们 。 ○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气概。

独立、独力

1 1925年秋天,毛泽东同志 在橘子洲头,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一词。 ○

2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他解决了这个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

独立,单独地站立;自主地存在;不隶属某一高级单位;不依靠他人,独自完成任务。独力,指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做某事。

(4)你认为有哪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请积累下来

二、合作探究(C层初步思考,完成1—3题。AB层认真思考并全部完成,准备展示,为课堂交流碰撞做好准备)

理清思路,背诵这首词。

2

1、开头三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头三句,写深秋时节,作者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2、“看”字总领到哪一句?这几句视角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分组讨论。

“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这里写景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万山”句是远看,“漫江”句是近观;“鹰击”句是仰视,“鱼翔”句是俯瞰。

板书设计: 看 湘江秋景图

远望:万山—层林 (静景) 近看:漫江—百舸 (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 (动景)

俯瞰: 鱼翔浅底 (动景)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谁主沉浮? 3、“忆”字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忆”字与词开头的“独立寒秋”遥相呼应,同时又领起下面七句。诗人用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流露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无限怀念。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忆、答: 同学少年峥嵘岁月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与下片有何关系?

上片着重写景,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片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限时训练】

1、当堂背诵,超越自我(A层准备展示)

2、运用联想、想象,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把本课改写成一篇散文。(所有层次都作)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编号 姓名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第二课时)

编制 雷 平 审核 分管领导 使用时间 【解读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形象性、抒情性。 (2)通过艺术手法和意象的分析、品味,把握诗歌情感。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积极讨论,踊跃展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情感脉络,感受毛主席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3

4.重点难点:(1)鉴赏诗句语言的表现力(2)鉴赏诗歌意象、意境,感受伟人的抱负胸襟。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C层总结概括)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指导农民运动,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他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游橘子洲、岳麓山,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2、诗歌的意象与意境(阅读下面的知识,请勾画出有效的信息,AB层准备背记展示)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意象的“意”指的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象”是客观物象,诗歌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融注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画线词,都是意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意象与意境不同。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简单的说,意境就是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心境和感受。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画线词是意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修饰意境的词语有: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4

二、合作探究(C层初步思考,完成1、2、5题,AB层认真思考并全部完成,准备展示,并为课堂交流碰撞做好准备)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1、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本词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请找出相应的抒情句:

借景抒情:“看”字以下七句。 直抒胸臆:“怅”字以下三句。 怀人忆事抒情:“忆”字以下到结尾。

2、诗的语言最讲究凝练,生动,一个恰当的词语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平中出新的效果,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本词给我们描绘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请运用联想、想象,品味分析图中哪些词语最具表现力?(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请同学们绽放出自己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用“翔”而不用“游”,写活了天空中的景象影射在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的情景,开拓出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翔”字不仅仅的用词的生动,更是一种意境的拓展。

动词“忆”“挥斥”“指点”“激扬”,富含力度,活画出富有进取心和革命斗争精神的青年才俊形象。“粪土”一词活用,突出了青年人蔑视反动派、敢于斗争的崇高精神。“击”字,表现出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而是借中流击水的形象体现了词人乘风破浪改造旧世界的气魄豪情。

3、有人说,《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颇有“秋日胜春朝”的意趣。请你找出词中的意象,概括这些意象的特征,指出这些意象所反映的诗人的情感态度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上片意象有群山、“层林”,“碧江”、“百舸”,飞鹰、翔鱼,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充满了生命的壮美和力度。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诗人以乐景写豪情,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片塑造了一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青年学子形象。抒发了词人和战友们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4、毛泽东怎么读诗呢?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本文的学习,总结你领悟出的读诗方法。

毛泽东爱读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两首诗,不仅反复读,多次圈点,并能活学活用,用他那龙飞凤舞的狂草手书《龟虽寿》中的“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两句,并在给林彪、胡乔木写信时引用了曹操的这首诗,劝他们安心养病。毛泽东生前与子女谈话时曾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还有一次他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1954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据他的保健医生徐涛回忆,有些天,毛泽东在海边散步,口里总是念念有词地背诵《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山岛竦峙??”他还找来地图,查证出“曹操是来过这里的”。他说: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写出《观沧海》”。也就是在这时,毛泽东

5

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其中,“萧瑟秋风”是《观沧海》中“秋风萧瑟”点化而成。

提示:反复读,多次圈点,并能活学活用,最后创造出独具自己风格的诗篇。毛泽东诗词中境界的阔大、博大的情怀与他喜欢阅读曹操的诗不无有关。

读诗的方法:

(1)要知人论世,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家生活于某一时代、时期,他的作品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和思想的轨迹,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有助于我们把握作品的形象、思想内容。

(2)把握意象,注意景与情、景与境的关系。

(3)感悟意境。把握意境,可以从把握意象入手;还可以从诗的表达技巧入手。

(4)咀嚼语言。语言是诗歌表达的外在形式,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韵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来分析,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5)明辨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例如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拟人、比喻等。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

5、把自己想象成站在橘子洲头、胸怀豪情壮志、面对大好秋色的青年诗人,深情诵读。并总结出朗读规律。

朗读指导。

朗读前可先划分节奏,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再尽可能把自己想象成站在橘子洲头、胸怀豪情壮志、面对大好秋色的青年诗人。这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的情怀,从而更准确地读出这首词的意蕴。

上片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片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上片由“立”到“看”再到“问”,下片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节奏划分示例: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物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限时训练】(前6题全做,6题以后A层必做,B层做6、7、9题,C层自由选做)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漫(满)江 怅(失意)寥廓 挥斥(奔放)方遒 ....

B.浪遏(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鹰击(搏击)长空 ...

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文字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 D.击(击打)水 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多)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从呱呱坠地到现在,初中毕业的我已经度过了15个峥嵘岁月,跨入高中大门。 ....

B.胡锦涛主席发表的2010年新年贺词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为全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新年图景。

C.这是一个人才的摇篮,在这里,一代代风华正茂的青年茁壮成长。 ....

D.在这次研讨会上,代表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牢记胡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激浊扬清,....在全社会树立起道德新标杆。

3.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C )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6

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4.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有三句话可以回答“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这三句话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B )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词依长短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又叫片。

D.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6.比较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分析两者笔下的“梅花”这一意象相同与不同之处。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相同点:

(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

(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陆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7.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习题。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填空 (1)“忆秦娥”是这首词的 ;“娄山关”是这首词的,它跟词的有关。(1)词牌 词题 内容 (2)这首词颇具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主要原因在押韵上,如上阕的“”“”“”,下阕的“”“”“”;其次,作者使用了修辞方法,将每阕的中间部分紧密连接在了一起。(2)烈 月 咽 铁 越 血 顶针

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在括号后打“√”或“×” ○

(1)从“西风”“雁”“霜”这些意象的使用上,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在秋季。 ( )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意思是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 ( )

(3)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感觉、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清晨凄清的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 )

7

(4)“马蹄声碎”中“碎”的意思是“凌乱”,生动地刻画出撤退时急行军的景象;“喇叭声咽”中的“咽”字意思是发不出声,写出了当时物质条件的恶劣。 ( )

(5)“漫道”,意思是道路漫长,“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作者用这两个词来说明前行之路漫长而艰难。 ( )

(6)“雄关”点出了娄山关的艰险,“从头”一词,可见作者已经是再过此隘了。( ) (1)√(2)√(3)√(4)×(5)×(6)√ 8.(2010年南昌调研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 湖上送别 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启程(1分)。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1分)。

(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

“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留”二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

“催”字表明船家已击鼓催行,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写出了送行人与离人的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衬托得十分强烈。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再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承载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而想到别后,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期望,情韵深长。(大意对即可)

教学反思:

2010-2011学年高一语文第一单元现代诗歌导学案 编号姓名

8

2、《雨巷》导学案

编制:陈晶审核:分管领导:使用时间:

【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基础字词,准确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了解意象的含义,初步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4、重点难点:分析诗歌意象及其象征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感悟力。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汉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1、 作者和背景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参加了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反动派对革命青年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

2、常识了解: ①“现代派”新诗:

在30年代中国诗坛上,现代主义诗潮形成不小的气势,它的鼎盛时期(约1935-1937)差不多可以与当时处于强势地位的现实主义诗潮分庭抗礼。1932年,施蛰存、杜衡等主编的《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发表了不少所谓“纯诗”,这是现代诗派形成的标志;1934年10月至1935年3月,卞之琳在北平编辑《水星》文艺杂志,上面所发表的诗歌与上海的《现代》遥相呼应;1936年10月,戴望舒主编《新诗》月刊,并邀请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等参与编辑;几乎在同时或稍后,《现代诗风》《星火》《今代文艺》《菜花》《诗志》《小雅》和南京的《诗帆》等刊物上也发表了大量的现代诗,它们共同将现代主义诗潮推向高潮。1935年,孙作云在《清华周刊》上发表《论“现代派”》一文,从此“现代派”一名开始流传并在以后的文学史上得到认同。

“现代派”的共同追求是纯然的现代诗,从内容上看是用现代的诗形“表现现代人在现代都市中的现代情绪”,即现代都市青年那种感伤、孤寂、迷惘、纤弱的甚至是神经错乱的颓废情绪,有人称之为浊世的哀音。在诗艺上,现代派追求诗的意象美、朦胧美与散文美,即用繁复而又奇特的意象组合,通过象征、隐喻、暗示或通感等手法,来传达诗人复杂隐晦的情绪和潜意识;诗形上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体和散文美。主要代表诗人及作品集有:戴望舒的《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卞之琳的《十年诗草》,何其芳的《预言》,徐迟的《二十岁人》,玲君的《绿》,林庚的《夜》《春野与窗》,南星的《石像辞》和路易士的《三十年集》等。

②象征手法: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即所谓“托

9

义于物”。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化抽象为具体,极大的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象征的手法常常着眼于全文的构思,多体现在一篇或一段之中。初中学的《白杨礼赞》就是用了象征的手法,用白杨象征着西北人民,用白杨的挺立、顽强、不屈来象征坚强的西北人民。

③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不轻佻,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面对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3、仔细阅读诗歌,分析作品思路:(B展示)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第7节: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写出“我”的希望. 飘过过程:默默走近、走近-远去-消失在尽头 4、朗诵指导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 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以上内容请同学们认真阅读,C同学准备脱稿展示背诵)

5、自主学习检测: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C展示) 撑(chyng)着 彷(páng)徨(huáng) 寂寥(liáo) 未雨绸缪(m?u) .....

寥(liáo)若晨星 谬(miù)误 彳(chì)亍(chù) 踟(zhí)躇(zhú) ......踟(chí)蹰(chú) 颓圮(pǐ) 惆(ch?u)怅(chàng) .....?解释下列词语:(C展示)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走。

寂寥:寂静、空旷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踯躅: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踟躇:徘徊

颓圮:坍塌,破败 惆怅:伤感;失意。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将以下空格处填写完整。(B展示) ①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幽僻__,以细雨表现了 阴沉、郁闷的天气特点。

②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形成回环叠唱的效果 ,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著 ,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 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矛盾 的心态特

10

征。

?默写填空:(C展示)

①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丁香一样的,丁香一样的,在雨中,,又。 (以上内容教师点评共性问题) ?背诵展示:(C展示) 二、合作探究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C展示) 提示: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诗中给我们塑造了雨巷、姑娘、“我”的意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有何意境?(B展示)

雨巷:悠长、寂寥、下着雨。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罩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姑娘:有丁香一样的芬芳、彷徨着忧愁的姑娘。 “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我”:孤独、忧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闷

3、除了以上意象外,诗中还有哪些意象?各意象又有什么含义?(B展示)

①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②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③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4、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想想“丁香”的象征义。 ①回顾丁香花的特点:(抓住关键的“丁香结”的“结”字)(B展示) 明确:丁香花“孤寂柔弱,幽怨郁结,清雅多泪”,很有几分林黛玉的影子。 ②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含义(A展示)

讨论后明确:作者运用了丁香花这一美好、高洁又哀怨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作者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只能是孤独、苦闷和彷徨。

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表层上是在写对美好爱情的期待。深层上,是个

11

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一种美好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与彷徨。

(笔记) 丁香姑娘象征理想、愿望 美丽高洁 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哀怨彷徨 理想难以实现 飘然离去 理想的幻灭 5、(选做题)请你总结一下《雨巷》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A展示) 分组讨论后明确:

①艺术手法: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描绘江南小镇“雨巷”的图景,诗中的“雨巷”、“独行者”及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无不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具有象征性的意境。

②音韵:优美的音乐旋律

诗中运用叠句、复沓、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结构特点:共七个诗节,每节七行,每行长短不一;押韵位置错综变化;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 效果: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而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的暗示了诗人低回、迷茫的心境。 【限时训练】

1.下列读音、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撑(chyng)着 彷(páng)徨 了若晨星 B.寂寥(liǎo) 谬(miù)误 踟躇 C.遒劲(jìn) 彳(chì)亍(chù) 愁怅 D.颓圮(pǐ) 未雨绸缪(m?u) 冷漠 2.依次填入方框内最恰当的一组文体是(B) 有人将喻为“浑然无迹的明珠”,将比作“精心结构的建筑”,将看成“行云流水”。应当说,这些比喻是贴切的。

A、散文、小说、诗歌B、小说、散文、诗歌 C、小说、散文、诗歌D、小说、诗歌、散文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答案: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4.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应为象征派)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5.阅读卞之琳的诗,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2

A.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的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

B.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作为一首象征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画,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答案:B(两个“装饰”均为动词,分别表达“照进”和“进入”的意思。此外,“别人”为“楼上的人”太实,与全诗意境不谐。)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诗后问题

树 梁南

泥土纵然干涸得没有一丝水分 眷恋它的树枯萎了也站在怀里

像婴孩依偎于母亲

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 怀念大地给它织春的碧玉针 感激大地塑造它健康的身体 它们是亲密的母女啊 一起美丽,死亡时也抱在一起

(选自《梁南自选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读了这首小诗,你觉得诗中的“树”与“泥土”象征什么?(不超过1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谚有云:“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正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之一。 B.本诗中写泥土和鲁迅先生《野草》中写泥土的感情是相同的。

C.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有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与本诗中“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的另一句诗“我虔诚的根须,真的决不会对大地背叛”可作为本诗的注脚。 答案:(1)如:我们和祖国,人与故乡,作品与生活等。本题的答案不惟一,但一定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两个事物。(2)B。鲁迅先生的《野草》中,作者以野草自居,然而却“憎恶这以野草作为装饰的地面”,并不是如这首诗里所歌颂的“母女”关系。

7.读下面的三首诗,回答问题。(3分) 竹(之一)竹(之二)竹(之三)

每攀登一步青翠是你的本色在翠绿婆娑的外表下 都作一次小结 坚韧是你的意志你空空如也

上述三首诗皆是以竹喻人,但立意不尽相同或迥然有异。请回答。 第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首:赞美谦虚踏实的作风。第二首:赞颂永葆青春、生机勃勃、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第三首:讽刺批判虚有外表,无真才实学的人。

8.下面这首《湖南大雪》(作者洛夫)诗,寓理于景。除第(11)句为四字处,其余均为9个字,结构匀称整齐。(A)在空格处填写一个词,(B)在横线上仿写一句诗。(5分)

(1)街衢睡了而□□醒着(2)枝杆睡了而□□醒着

13

(3)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4)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5)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6)__________________ (7)□□睡了而血液醒着(8)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9)___________________ (10)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11)雪落无声

答:A.在空格处填写的一个词:(1)_________(2)_________(7)_________(3分) B.在横线上仿写的一句诗:(6)_________(9)_________(3分)

答案:A(1)路灯(2)树根(7)肢体 B(6)土地睡了而种子醒着(9)哲人睡了思想醒着 9.《雨巷》中的核心意象“丁香”可以在美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中找到出处。诗中这样说:“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拨动着沉闷的根芽,在一阵阵春雨里。”但他的主旨是“残忍”。在我国古代文学中,丁香又却是“愁品”,是愁绪的象征,请举出三句古典诗词为例。① ② ③ 古典诗词中还用什么写愁,你能举出三例吗?

① ② ③

答案:第一问:①李璟《浣溪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②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③南宋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第二问: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②“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0.创新题(A必做,BC选作)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的诗以语言浅近著称,意境显露,但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诗中表达了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学了戴望舒的《雨巷》,你也来谈谈《花非花》的朦胧之美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这里取喻于花和雾,比方所喻之物短暂易逝,难持长久。“夜来者”春梦也,虽美却短暂,于是引来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来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一连串比喻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朦胧含蓄。

11、搜集有关丁香一词的诗句记录在摘记本上。(不少于10句)。

教学反思:

2010-2011学年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导学案 编号姓名

14

《再别康桥》导学案

编制:陈晶审核:分管领导:使用时间: 【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基础字词,准确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了解意象的含义,初步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剑桥恋恋不舍的情感,品味诗歌的美。

4、重点难点: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自学互学】

一、 自主学习: (一)作者与背景:

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他一生的风格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

2.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3.徐志摩的贡献: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4.名家的评价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5. 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

15

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妩媚河身的两岸,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 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村里姑娘腮红颈白;屏绣康河垂柳婆娑,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6.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我必首数康桥,

赖你和悦宁静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虽归乡土,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雨色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别后愿望: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7.陆小曼(1903—1965),名眉,江苏常州人。自幼聪慧,父亲陆定为日本帝国大学伊藤博文得意门生。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参事、赋税司长等职。陆小曼从小跟随父亲在京学习,精通英法两国文字,并擅长中国画,造诣较深。如果单凭她的才艺和悟性,陆小曼如果专心致志做学问或专事绘画、文学,那么他必定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界中的著名大家。可惜她沉湎于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和声色犬马,荒了学问,疏了文字,淡了丹青,把个好端端的事业葬送于大烟白面的吞云吐雾之中。即便如此,陆小曼的才气亦是难以掩没的,就在徐志摩临终前还大为赞赏她的山水画长卷是难得的灵秀之作,徐志摩说:“小曼若能奋进,谁不低头。”从文章来看,寥寥数篇纪念文章和一本《小曼日记》,就足以看出她在文字上的功夫和才气。那声情并茂的语言,那飞动灵逸的辞章,非一般仕女闺秀所能,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没有灵动的才情和敏悟,是不可为之的。如果我们仅仅把陆小曼的沉沦说成是外因的诱惑则是不客观的,她与徐志摩的结合并没有能激发其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足可见人的惰性是难改变的,我们只能在这支离破碎的篇什中,兴叹一轮美丽的新月徐徐地沉落,无可挽回地沉落。(以上内容请同学们认真阅读,C同学准备脱稿展示)

(二)常识了解:

在古典诗歌中,彩云、金柳、青荇、天上虹等意象具有怎样的文化传统?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是形容美丽而倔强的晴雯的;“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是描写纯洁善良的迎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柔顺飘拂的荇菜用来比喻窈窕娴淑的女子。《再别康桥》在传情达意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那些色彩缤纷,静谧柔美的意象来表达浓郁的女性情思,这或许是与诗人对母校康桥情人般的痴恋,慈母般的挚爱的情感有关,或许也与他置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关。

(三)朗诵指导

节奏:轻柔,和谐;语调:舒缓,低沉;感情:惆怅,惜别 (四)自主学习检测: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C展示)

16

青荇( ) 榆阴( ) 绿草如茵( ) 荫( )蔽 荫庇( ) .....荫( )凉 阴( )凉 浮藻( ) 长篙( ) 蒿草( ) .....漫溯( ) 晦朔( ) 斑斓( ) 笙( )箫( ) 满载( ) ......三年两载( ) 风雪载途( ) 刊载( ) 好似( ) 似( )的 .....?解释下列词语:(C展示) 荫蔽:荫庇: 漫溯:风雪载途: ?默写填空

轻轻的我走了,________ ;____,_______ _。那河畔的金柳,是 ,, 。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C展示) 明确:

?背诵展示:C同学 二、合作探究:

1.如果我们把一般的离别诗如《赠汪伦》《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与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离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C展示)

明确: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的关系,然后填写下表。(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B展示)

意象 金柳 青荇 潭水 星辉 笙箫 夏虫 特点 修辞手法 所表现的情感 艺术手法 3.《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①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文选用了那些有色彩的词语?有什么效果?(C作答)

明确:

②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请从押韵、音节和谐、结构形式等方面概括诗歌特点。(B作答)

A.押韵: B.音节和谐: C.结构形式:

③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请结合诗歌分析建筑美的具体表现(C作答) 明确:

【限时训练】 一、课内巩固

17

1.下列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挥斥 ( cì) 彳亍 ( chì chù) 沉淀 ( dìng) 惆怅 (chàng ) B、满载(zǎi) 笙萧 ( shynxiüo ) 遏止(yì ) 逶迤 ( wyi yí ) C、峥嵘 ( zhyn ) 佝偻 ( gōu l?u) 忸怩( nì ) 百舸 ( gt ) D、漫溯 ( shu?) 颓圮 ( qǐ ) 长篙( hüo ) 诡谲 (ji? )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 A、荡漾 赝品 榆荫 激浊扬清 B、长蒿 苍茫 枯槁 残羹冷炙 C、寥廓 青荇 斑斓 绿草如茵 D、遒劲 踟躇 磅礴 食不裹腹

3.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两节,回答5~7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①这两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

②请写出两节诗的韵脚。

③你怎样理解“招摇”“甘心”二词?

二、拓展训练

4.阅读歌手某组合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马蹄踏过石板街道 /窄巷深处有人祷告/ 雨后水洼教堂倾倒 /意识流的四十度角 //图书馆前站着半座石雕 /六个便士带走一副素描 /壁炉终日孤独吐着火苗 /煤油灯下岁月不被惊扰 //你在剑桥一身寂寞穿黑色学袍 /你用诗句歌唱爱情押美丽韵脚 /一船星辉见证那个古典的拥抱/ 那片水草还在怀念你撑的长蒿 //你在剑桥半生寂寞穿中国长袍 /你用诗句告别爱情押绝望韵脚 /谁的衣袖带走那片云彩的来到/ 离别笙萧那样沉默像一种凭吊

①这首歌词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诗进行了改编,请写出下列歌词对应的诗句。 “一船星辉见证那个古典的拥抱”:

“那片水草还在怀念你撑的长蒿”:

“谁的衣袖带走那片云彩的来到”:

“离别笙萧那样沉默像一种凭吊”:

②请比较歌词与原文在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上的不同。 答:

5.阅读由黄磊演唱的《再别康桥》的歌词,回答问题。

挥挥我的衣袖/频频我在回头/匆匆河水不休/康桥桥下流过/爱情总是太快/.瞬间已不存在/伸手慢了一拍/只剩回忆可待/轻轻挥一挥手/作别西天云彩/随着缘分游走/爱来时我自由/我在康桥那

18

头/誓愿化作水流/从你的裙下过/时刻柔荡心波 /轻轻招一招手/追寻明天下落 /坠入水里漩涡/爱去时我沉落/我在康桥这头 /望着桥下河流 /却只化作水草/停在原地飘游/一眼就能明白 /一生都要牵绊 /我是为你存在/你是为我而来

①比较歌词和原诗中康桥这个意象的不同。 答:

②歌词“爱来时我自由,我在康桥那头”“爱去时我沉落,我在康桥这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你能默写出来吗?

答:

6.读下面每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二句,填写在横线上。

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赵师秀内心焦急轻敲棋子;苏拭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① ②

7.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_______,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______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_______,给人以立体感。

(1)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2)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3)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4)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5)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6)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1)(2)(3) B.(1)(4)(6) C.(2)(4)(5) D.(2)(3)(6) 8.对陈敬容的诗《无泪篇》(写于40年代)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无数楼窗开了又关上/蒙蒙细雨/把暮春拉进秋天/这代人悲秋的心事早凉去了/大旗飘飘/风过处一阵血腥

A.本诗刻画了人们面对细雨蒙蒙的暮春的疲惫心灵。

B.表现了抗战胜利后,善良的人们以为中国的春天来临,结果失望了。

C.表面上写气候变化,实际上写人们对社会的心理变化,即描写人民在黑暗统治下绝望、愤怒的心情。

D.“无泪篇”顾名思义,是写人民不再悲伤,而是已经变得麻木,不问世事。 9.对这首诗的赏析,有以下四个选项,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三代 臧克家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A.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简洁到了极点,诗人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

B.诗人以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自己构思的核心,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农民的深切同情。

C.“孩子”、“爸爸”、“爷爷”这三个主语独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分拆成了六行;“在土里”在诗中连续出现了三次,不避重复之嫌,诗人这样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饱含着他的一番苦心。

D.诗人所强调的祖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正是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缩影,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但他们对土地的执著追求和眷恋始终不变。

10.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以下题。

19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①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________的神态。

②“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③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今天,我们感受了徐志摩的离情别绪,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不觉来到我们身边。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你最喜欢怎样的告别情感和告别方式?让我们把动人的离别留下来,一起分享好吗?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搜集徐志摩的诗句抄写在摘记本上(至少两首)。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自学互学】

一、 自主学习: (四).自主学习检测: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C展示)

青荇(xìng) 榆阴(y?n) 绿草如茵(y?n) 荫(yìn)蔽 荫庇(bì) 荫(yìn)凉 阴(y?n)凉 浮藻(zǎo) 长篙(güo) 蒿草(hüo)

漫溯(sù) 晦朔(shu?) 斑斓(lün) 笙(shyng)箫(xiüo) 满载(zài) 三年两载(zǎi) 风雪载途(zài) 刊载(zǎi) 好似(sì) 似(shì)的 ?解释下列词语:(C展示)

荫蔽:枝叶遮蔽。 荫庇:比喻尊长照顾着晚辈或祖宗保佑着子孙。 漫溯:不受拘束的往上推求。 风雪载途:风雪满途。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C展示)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合作探究: 1.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C展示)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的关系,然后填写下表。(结合具体内容,体

20

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B展示) 意象 金柳 青荇 潭水 星辉 笙箫 夏虫 影 油油的、招摇、多情可爱 绚烂、波光荡漾、像梦 斑斓、五彩、不真实 悄悄的、别离的代名词 此时无声胜有声 拟人 拟人 比喻 潮 怕惊扰了心爱的康桥 离别的不舍、一往情深、依依不舍 快活轻松、可爱、生命力旺盛 美好、幸福的回忆如梦,令人惆怅 寻梦时的忘我、快乐,情感高 特点 夕阳中的新娘、艳修辞手法 比喻 所表现的情感 依恋、爱恋、柔情、美丽 艺术手法 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3.《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①绘画美: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②音乐美: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③建筑美:《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限时训练】 一、课内巩固 1.D2.C

3.① 运用了比喻和移就、拟人。移就是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手法。“荡漾”本是描写水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艳影”。

② 第一节韵脚是ang;第二节韵脚是ao;分别为娘、漾、摇、草。

③“招摇”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甘心”深刻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眷念。_

二、拓展训练

4.①“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和“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②歌词和诗歌都抒发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句式上都很整齐,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但徐诗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情景交融,富有绘画美,画面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境界匀称柔和,而歌词画面带着一丝灰色,抒发的留恋情感是沉重的,灰色的,有窒息感;诗歌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歌词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你”,仿佛与诗人对话,亲切自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21

5.阅读由黄磊演唱的《再别康桥》的歌词,回答问题。

① 歌词中康桥是曾经美好爱情的见证,尽管写到康桥流水和水草,但流水是匆匆的,打着旋涡的,仿佛无法实现的誓愿,水草是在原地飘摇的,像牵绊一生的愁绪。康桥依旧,爱情难再。原诗中的康桥是诗人留学剑桥时的美好生活的见证,康桥金柳依依、柔波荡漾、水草丰美、柔柔招摇,令人心往神驰、眷恋不舍。美景依旧,深情仍在。②略。

6.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⑤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B8.C 9.A

10.①柔媚 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

②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③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④略。

教学反思:

2010-2011学年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导学案 编号 姓名

3、《大堰河——我的保姆》 导学案

编制人:陈国香 审核人: 分管领导: 使用时间: 【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字词;整体把握全诗,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大堰河的形象;把握本诗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和作者所采取的抒情方式;概括主旨,赏析语言和表达技巧——反复、排比、对比等修辞和细节描写;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本诗的朗读录音,加强朗读训练,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旋律;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完成对诗歌的全面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学习艾青对下层劳动人民朴素的阶级感情和真挚的感恩情节。 4.重点难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和诗歌主旨的把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自学互学】 一 、自主学习: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一首一个养子献给他的养母的一首赞美诗。这位年轻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1.作者:(看,勾出文学常识要点)

艾青(1910.3.27—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曾用过林壁等笔名。他出生于浙江金华乡间一个地主家庭,但由一个贫苦妇女的乳汁养育长大,从幼年起心灵便濡染了农民的忧郁。艾青青年时期主要兴趣在绘画,曾就学于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

22

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回国后,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监禁三年之久。在监狱里,艾青无法继续从事绘画艺术,便“从绘画转变到诗”。他在狱中写作的《芦笛》一诗,典故出自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内尔的诗句:“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芦笛象征艺术,大元帅节杖则象征反动权力。这表明,艾青的诗歌创作,开始便是与反动权势回对立的。

艾青三十年代前期至中期的作品,或写异域的现代都市,或写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现实,大都闪烁着象征主义的色彩与批判的锋芒。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最著名的篇什。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艾青立刻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国。他以自己的作品,悲愤地诉说着民族的苦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同时,他也以真诚的歌喉,倾吐着对祖国大地的热爱。诗人把自己比拟为一只鸟,即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大地”,即使死了,“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以他的《我爱这土地》放声赞颂那些为祖国和民族挺身而战的战士。《他死在第二次》、《吹号者》都是这类诗篇的杰作。可以说,艾青自己也是一位勇敢的“吹号者”,他用诗歌吹响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战斗号角。

抗日战争时期,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等;解放后,又写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2.写作背景

艾青的母亲生他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本村的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诗情汹涌,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3.文体知识

这是一首自由体诗。“什么是‘自由诗’?简单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两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自由诗’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有旋律,念起来流畅,象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起伏而变化”(艾青《诗的形式问题》)。“自由诗”,绝非“放荡不羁”,而是一种“自由”其外,“诗神”其中的富有“散文美”的现代诗歌的精品。

4.反复诵读诗歌,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为加点的字注音,为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ABC三层的同学都做) 大堰河( ) yà( )苗助长 yǎn( )旗息鼓 檐头( ) ..

瓦菲( ) 灶火( ) 掐死( ) 匾( ) ....火钵( ) 碾( ) 忸怩 ( ) 冰屑( ) .....

23

团箕( ) 凌侮( ) 叱骂( ) 咒语 ( ) ....给予( ) 给以( ) 漂泊( ) 血泊( ) ....

虱子( ) 荆棘( ) jiàn( )拔弩张 隽永( ) ....

5.初步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概括诗歌主旨。有感情地反复朗诵课文。这是一首自由诗。通过有感情的反复的朗诵,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合作探究:

1. 全诗共13段,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B层展示) 答:

2. 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做分析。诗人对这一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B层展示) 答:

3.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C层展示) 答:

4. 根据前面的探讨学习,概括本文的主旨。(B层展示) 答:

5. 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 (C层展示) 答:

6. 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举例并解说它们所起的作用。(B层展示) 答:

7. 本诗还有真切感人的生活细节描写,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A层展示) 答:

8. 在第3节中,作者写到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为什么看到雪使作者想起了大堰河?“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在文中有何作用?本节写一大串与大堰河相关的事物又有何作用?(A层展示)

答:

9. 到第12节,艾青的回忆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在这一节中,诗人用“紫色的灵魂”来形容大堰河的灵魂,“紫色的灵魂”应该怎样理解?本节中诗人说“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的作用是什么?(A层展示)

答:

【限时训练】 一、课内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檐(yán)头 粗糙(cüo) 隽(juàn)永 青苔(tái) ....

24

B.忸(niǔ) 怩 渗(shan)入 火钵(bō) 给予(gti) ....C.碾(liǎn) 米 冰屑(xia) 咒(zh?u)语 颤(zhàn)动 ....D.油漆(q?) 团箕(qí) 叱(chì)骂 长篙(güo)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坐在辉皇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B.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俱,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檐头的写着我不认得的“天伦续乐”的匾。

C.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D.第三,第四,第五/在师傅和地主的斥骂声里过着日子。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于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自私使某些人变得鼠目寸光,________看不到国家利益。 ②围绕埃及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诸多疑团,多年来________困扰着全世界的考古学家。

③由于忽略了保护环境,________类似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的灾祸不断发生。 A.从而 一直 所以 B.进而 一贯 因此 C.从而 一贯 所以 D.进而 一直 因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们经过仔细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负责质量监督的李副厂长有责任。

B.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农业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学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C.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广泛,见效之迅速,都是我们所不及的。

D.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5.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

?大堰河,∕我是吃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 (3)柔柔的风痴情的牵着红柳那飘逸的手。 ( )

6.诗是有鲜明的节奏的。诗的节奏是由诗的音节的长短、轻重、?高低以及音节与音节之间的停顿所构成的。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本诗的第四节,连用八个排比句,而且每个排比句都比较长,音节比较多,形成了一种缓慢、低沉的节奏,渲染了繁忙、沉重的气氛。试把这一节诗句的节拍划出来。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25

阅读课文第9-10两节,完成7—12题。 7.这两节时所运用的抒情方式是 _________。

8.诗中写道大堰河的死“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这对塑造大堰河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 9.“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句反复吟诵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 10.“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句反复吟诵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

11.第二节中间的排比句交待了什么内容?在这些文字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内容: 思想感情:

12.课文注释说,作者的保姆原没有名字,因她娘家住在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可作者在诗中却利用谐音,把她的名字改为“大堰河”。作者为什么这样做?

答:

二、拓展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对下列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26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间场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 B.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露出海员不同的情趣, 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追求。 C.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理,却表达了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富有象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 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3.试着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劳动者的形象。要求:不少于100字;必须使用排比、反复这两种修辞中的一种修辞。

教学反思:

《大堰河——我的保姆》 导学案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Yàn 揠 偃 yán fyi zào qiü biǎn bō niǎn niǔ ní xia

j? wǔ chì zh?u jǐ gti b? pō sh? j?ng jí 剑 juàn 二、合作探究:

1. 答: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

第二部分(4~8段),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深切的眷恋与尊敬。 .....第三部分(9~11段),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12~13段),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

这四部分中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

2. 答: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纯朴、宽厚、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

大堰河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她还是博大的,她能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

她又是悲苦的,贫苦的,劳累的。多年的贫苦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健康,年仅40多岁就含泪地去了。

她是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是普通母亲的代表,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也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代表。

寄托了作者对所有劳动人民的热爱、讴歌和赞美。

27

3. 答:间接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第一部分采用间接抒情,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突出了诗人强烈的感情。

第二部分通过叙事抒情,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表现大堰河的纯朴、宽厚、和善良;又写她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爱。借此抒发作者对大堰河的眷恋和感激。

第三部分叙事抒情相结合,边叙事边抒情。叙述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表达对大堰河及其家人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和控诉。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

热烈赞美讴歌大堰河。

4. 答: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塑造了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和淳朴的形象,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表现了对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的同情与关注,表达了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痛恨和诅咒。

5.答:这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全篇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

如第4段中的八个排比句“在你??之后”,这8个排比句其实就是8个生活细节,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极度的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对乳儿无私的爱;第7段中六个排比句,诗人连用六个“她含着笑”,写大堰河尽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从事着繁重而艰辛的劳动,却能始终“含着笑”,突出了她勤劳、纯朴、宽厚、善良、坚强乐观的品质;第10段中五个排比句则蕴含着作者对这不公正社会的愤慨和控诉;第12段八个排比句,直抒胸臆,向大堰河呈现强烈的爱和衷心的赞美。这些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酣畅,有力地传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恨。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复写道:“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10、11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6. 答:为了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本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第4、6节,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自己在两个家中的感受进行对比描写,在大堰河家,贫穷但自己却时时都被关爱着;自己家,无论是住、吃、穿,都是那样的富裕豪华,但自己感觉是“忸怩不安”,“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两者一对比,不仅表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展现大堰河的淳朴善良,写出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热爱眷恋之情,而且表现了诗人在实现了阶级立场转变后产生的强烈的爱憎,这是诗人以此诗宣告与地主阶级决裂而投向劳动人民怀抱的思想基础。再如,第8、9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对比,都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

7. 答:第8节通过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年节里,她为乳儿忙着切冬米的糖,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险要的位置上,她情不自禁地逢人便夸赞自己的乳儿,就连做梦,也盼望乳儿得到幸福,尽管这美妙的梦境连对人说都不能。这几个感人的细节,说明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着她的乳儿,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8. 答:作者幼时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亲人的身边。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看到飞雪在铁窗外飞舞,作者自然想到了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母爱的大堰河。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既是写实,又是借写景来烘托压抑而悲愤的氛围。 由此引出下文作者深情的回忆。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诗人以深情的的笔调描写这位贫苦的农民保姆,没有

28

正面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而是在环境、气氛上多用笔墨,写了一大串与大堰河相关的事物:压着雪、满是荒草的坟墓;因无人出入而关闭了的破旧农舍;仅仅一丈平方而又早已变成别人的园地;无人光顾而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令人伤感的悲凉画面。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营造了一种凄凉、衰败、荒寂的意境,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而开篇就写大堰河的墓地,则为全诗罩上了悲剧的气氛。

9.答:灵魂本来是抽象的,更谈不上有颜色,用“紫色”来修饰“灵魂”,一是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灵魂”和难以触摸的心理感受形象化;二是紫色象征高贵,说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突出了大堰河灵魂的美丽和高贵,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有一种说法: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这不符合诗意的。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请看以下例证:

在古代,帝王称为“紫微星”,宫墙的颜色用紫红色,“紫气”用指帝王之气,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紫台”,如杜甫《咏怀古迹》诗有“一去紫台连朔漠”句,其中“紫台”就是皇宫;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诗句中的“紫陌”也指京城(道路)。不仅如此,古代服饰的颜色也以紫色为贵。《辞海》“紫衣”词条注:“紫衣,紫色的袍,古代公服。杜预注:‘紫衣, 君服。’唐制,亲王及三品服用紫。”《现代汉语词典》对“青紫”一词这样注释:“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古诗里说:“朱紫尽公侯”,这里的“朱紫”指的是王公贵人的服色。)

诗人说“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使大堰河的含义更广泛,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是人类的保姆。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限时训练】 一、课内巩固 1.A(B给予 jǐ ,C碾niǎn 米 颤chàn动,D qí—j?) .2.C。A. 皇—煌 ;B. 俱—具,续—叙;D. 斥—叱,于—予。 3.A(“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连接结果、目的等,意为“因此就”;“进而”意为“继续往前;进一步”;“一直”副词,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一贯”着重指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语气很重,多用于肯定句;“所以”可与“由于”呼应,而“因此”则与“由于”的意思发生部分重复)

4.C(A杂糅,B缺主语,去掉“通过”即可,D搭配不当) 5. ?排比、反复 ?呼告 (3)拟人。

6.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被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7.叙事(或间接)

8.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说明她在家人心中的地位,受到丈夫和儿子们感念的,正是她善良、勤劳的美好品质。

9.“表现了作者的遗憾和歉疚,进而表达了对大堰河的热爱。 10“表达了大堰河对人世生活的留恋,对家人(包括“我”)的挂怀,对辛酸悲苦生活不满;同时也表现了“我”对大堰河深切的同情与去世的痛悼。

11.交待了大堰河在这人世间生活的时间,受奴役、受欺凌的奴隶生活以及死后所得到的微不足道的“回报”;表达了作者对大堰河的深切同情、深切悼念和对着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

12.因为人们常把养育自己的河流比作母亲,用谐音就暗含了这一层意思。 二、拓展训练 1 .D。“对土地爱得深沉”是点明诗歌主题的句子。转入第二段时,诗歌的叙述角度发生了变化,由“一只鸟”转入抒情主人公自身,“常含泪水”的“我”不再指“一只鸟”。

29

2. B。应是共同的追求。 3.略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小结测试卷(教师版)

姓名:班级:学号: 得分:

一. 积累·应用(25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寥廓(ku?) 漫溯(shu? ) 漫江(màn) 峥嵘(zhyng r?ng) .....B. 方遒(y?u) 长篙(hüo) 雨巷(xiàng) 忸怩(niǔ ní ) .....C. 百舸 (gt) 斑斓 (lán) 沉淀(diàn) 惆怅( ch?u chàng) .....

D. 颓圮 (qǐ) 典押(yü) 凌侮(wǔ) 彷徨(páng huáng) .....答C(A漫溯:sù B长篙:güo方遒:qiú D颓圮:p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不含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 飘渺 漂泊 瓦菲 绯红 B. 瞻养 檐头 寂寥 寥廓 C. 彳亍 彷徨 榆荫 荡漾 D. 挥斥 苍茫 星晖 浪遏

答A(B“瞻”应为“赡” C“荫”应为“阴” D“晖”应为“辉”)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吴冠中的画是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他的《长江三峡》和《大巴山中》等作品,把油彩和水墨处理得天衣无缝,既有油画的品性,又有国画的气色。

B.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这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到该类学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

C.庞龙等人的一夜成名刺激了网络歌手。顿时歌坛泥沙俱下,有的网络歌曲低俗不堪,有的废话连篇,有的语无伦次,有的淫言秽语。高考资源网

D.从贪官的人生轨迹中可以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种类似的堕落“模式”:最初的私欲膨胀,中途利令智昏而贪赃枉法,最后“回归”难求。

答:B(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此处要表达的意思是遭遇到更大的困难,可换为“雪上加霜”;A“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C“泥沙俱下”指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和事物混杂在一起。D“利令智昏”贪图私利使头脑发昏,丧失理智)

4.下列各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C.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D.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答D(应读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填空(每空1分)(13分) (1)常识

①《雨巷》是30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的成名作,当它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时,叶圣陶赞许作者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人并由此获得“”的称号。

②《再别康桥》是“ 新月”派代表诗人 (诗人名)诗中的绝唱。诗人在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 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兼备。

③艾青,原名,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是其成名作,其重要作品还有诗集、、 等。 (2)默写

30

①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②天若有情天亦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③,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答(1)①戴望舒 雨巷诗人②徐志摩 建筑③蒋海澄 《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和《雪莲》任填三部) (2)①风华正茂,书生意气②人间正道是沧桑③雄关漫道真如铁

二.阅读·鉴赏(35分)

6.指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哪两个字用的好,并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6分) 答:“击”“翔”用的好。“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象鸟一样盘旋的情态,生动传神,形象贴切。

7. 阅读《再别康桥》片段,完成第①∽②题(6分)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妙处。

答:诗人把一潭清泉比喻成天上的彩虹,又把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比喻成彩虹似的梦,用“沉淀”一词来表达自己对康桥的记忆之深。诗人融情入景,使得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并融入了自己对康桥的全部爱恋。

②笙箫应该说是有声的,可诗人为什么要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呢?

答: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离别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8.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第①∽②题。(8分)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31

怎样理解文中“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话的含意

答:一方面表明大堰河和“我”之间是养育和被养育的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了“我”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

② 选段中诗人将对大堰河的称代,由“她”而改换为“你”,这种称代上的变化,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既表明了诗人对大堰河感情的深厚,又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有利于直接抒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答: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答:(4分)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答: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分)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分)

三.表达·交流(60分)

请以“我最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32

2010-2011学年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编号 姓名

4、《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制:杨帆 苏卫东 审核:分管领导:使用时间:

【解读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1-3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力以赴,享受学习的乐趣。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1、背景材料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自主学习检测 (1)、背诵《曹刿论战》,并说说其内容和和写战争的突出特点。 (1)、(1)、内容: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ì)而出 ...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也 共(gōng)其乏困 ...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a) 失其所与(yǔ) ...

33

D.若不阙(qu?)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 (2)参考答案.A(缒:zhuì)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失其所与,不知 B夜缒而出,见秦伯 使杞子、逢孙 C才美不外现 秦伯说,与郑人盟 D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 参考答案B

(4)、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夫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夫晋,何厌之有 ..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谁与归 .焉

A、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焉用亡郑以陪邻 ..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E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4)、参考答案:若A.像 B.假若、如果C.你

夫A.成年男子 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C.那,那个 微A.稍微 B.如果、没有 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 A.往,到 B.的C.代秦军

焉 A.助词 B.何,为什么 C.哪里 D.兼词“于之”在这里E.代词,它 (5)、找出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A展示) (1)词类活用(3个) 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 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用作动词)③既东封郑(名词用作动词) ...(2)特殊句式(3种) ①阙秦以利晋(使动句)

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③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6)、① 本文主要人物是谁? ② 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 以上两问可从题目进行分析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展示:

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合作探究(含自主学习时发现的疑难问题)

1、 “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什么意思?(C展示)

34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2、导学第一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B展示)

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 (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请归纳本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C展示) ②.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B展示) 解析:秦晋围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3、导学第二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B展示)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2)、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请归纳本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B展示)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A展示) 解析:临危受命 ①、“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导学第三段 (1).重点句子翻译:(B展示)

①、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③、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35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链接: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请归纳第三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1、烛之武能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说秦的结果如何? 2、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第三段大意:说退秦师

1、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⑥. 阙秦以利晋

或者: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2、“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或者: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限时训练】 一、课内训练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晋军函陵 2、且贰于楚也 ..

3、辞曰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二)翻译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6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6.夫晋,何厌之有?

(三)熟读并背诵1-3段 二、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 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外内弃之 厌弃 B、不亦诬乎 荒谬 ..

C、焉用文乎 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地 ..

1、D (“田”指祭田)

2、 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2、A(两个“亦”,均为“也”;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后者为疑问词“怎么”) 3、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3、B

4、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

A、 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 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 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 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4、C 5、、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5、A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7

①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 译文:———————————————

6、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

第二课时

编制:杨帆 苏卫东 审核:分管领导:使用时间: 【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第4段文言实虚词“以”、“而”、“焉”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提升文言文翻译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宾语前置句的判断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积累文言实虚词,丰富自己;感悟分析人物性格,成长自己。

4、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分析人物性格,成长自己。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 1、复习

(1)检查背诵 (2) 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以乱易整不武 ....3、重点句子翻译: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链接: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6)、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链接: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时发现的疑难问题+学案上未解决的问题) (一)、导学第四段

请归纳第四段大意,并思考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B展示) 第四段:迫晋退兵

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ro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