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3-08-16 03:40: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小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课题 课题主持人:

主要研究员: 结 题 报 告 浏阳市新文学校社团课题组 商南花 商南花 刘文章 寻民初 董

周 扬 刘 盈 罗文安 胡

罗 建 宋 伟 李湘圣 军 兰

《中小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一、研究概述

浏阳市新文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全寄宿制且办学声誉较好的教育机构,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6人,在校学生2200人,学生社团有6大类61个,加入社团的学生1120人。随着社团在学生成长道路上作用的日益凸显,以及学生社团项目及参加社团学生的增多,从教育研科的角度进行“中小学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 意义重大,通过研究可以寻求一条既符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又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现代学校发展之路,可以进一步打造学校教育特色,创名牌学校,所以我校自2007年学校创办之初就确立了《中小学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的课题,进行了四年的课题预研究后,于2011年申报长沙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并成功立项。本课题力求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学生社团的建设,以自主式、体验式、活动式为主要途径,在“学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学校学生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中小学生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

二、研究目标及原则和思路

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①学生素养发展:学校鼓励和扶持学生自主成立和参与社团活动,学校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和活动时间,让学生在各类社团活动中提高团队精神,涌现一批富有生命力的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社团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形成一定的校园影响力和校园文化氛围。

②教师专业成长:以我校有特长有激情、有梦想的老师为核心,让这些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取得成效,涌现出一批善于进行社团活动开展、组织、研究的教师,出现若干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 ③学校特色发展:构建灵活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体系,形成有特色的中小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营造民主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提升学

校文化的整体内涵和品位。以教育科研引领校园社团活动的深入和长足发展。

④社会影响力:以“有效展示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与研紧密结合,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等方式”形成特色。开创的学生社团品牌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和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能给同类型兄弟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

2、本课题的研究原则是:

①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研究在整个研究中起主导作用,研究工作在理论上应深广结合。

②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宏观研究涉及的是“学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形成”。微观研究则是对“学校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以及“中小学学生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两方面的研究。

③推广研究与创新研究相合的原则

推广研究指的是推广已有的研究成果。创新研究指的是研究和发展新的规律,探索和实验新的成果。

④实践研究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研究工作要深入地开展,必须注意经验总结。通过文字交流、总结经验,使具体工作上升为学术研究,使封闭的个体研究上升为开放性的集体研究,以避免重复和浪费精力。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

研究周期预计六年,分为“准备阶段”“开展阶段”“深化阶段”,第一、二阶段主要是准备和实践探索,第三阶段主要是总结、提升、完善。贯穿前后阶段的主要活动有:

①“学生自主成立社团”和“试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社团活动”;

②制定《学生社团章程》和《学生社团工作制度》各类社团在《章程》和《工作制度》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并收集、整理社团活动资料和研究素材,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和展示实践活动成果;

③组织各类社团进行“学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形成”“学校学生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中小学学生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三个方面的深层次研究,促进学生社团的内涵发展,形成深度研究报告。

三、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开创性工作。对“学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形成”“学校学生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中小学学生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建立和完善了社团组建、社团活动开展,社团导师和学生相关管理和考核条例。每年各级各类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对社团活动相关专题报道30多篇,社团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近500项奖项。形成了一批研究论文;被评为长沙市学生社团文化先进单位。

1、理论成果

丰富了“中小学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的理论,对中小学生扩大求知领域、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内心世界、培养兴趣爱好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把学生社团活动提升为一种教育模式。而且这种模式是学生喜欢,乐于接受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模式,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主体间的精神沟通,大大提高了学生团队精神。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三大功能非常突出:

功能一: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具有较好教育、导向、凝聚、娱乐和参与功能,校园文化营造一种氛围,去感染、陶冶师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慢慢地把文化精髓内化为风格、习惯、观念、精神。校园文化的形成与校园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而校园文化活动最直接的、最经常的组织者就是社团。

功能二:社团对校园文化的创造功能。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创造功能。特色校园文化需要建立有特色的社团和社团活动。

功能三:社团对校园文化的传承功能。社团作为传承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社团成员的群众性决定了活动参与面的广泛性,而其产生的自发自愿原则使社团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2、实践成果和社会反响

本课题通过5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达到预期基本目标。

我校学生社团由校团委和大队部组织领导,受学生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团活动。社团下设61个分社,分别是净墨书法社、小白鲨足球社、freestylers足球社、阳光健美操社、舞彩社、雅韵民乐社、小荷趣味

作文社、瑞图美术社、酷睿信息奥赛社、快乐涂鸦社。五年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常抓不懈,不断探索。学生社团工作日趋完善,取得比较好的实践效果和社会反响。

第一、社团工作规范。学校设有体育类社团、艺术类社团、科技类社团、学习类社团、活动类社团、德育类社团六大类,采用特长训练加社团活动开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社团设一名社团导师(有指导能力的老师担任),副团长两名(由学生担任),每学期初全校举行各社团的招新活动。每年9月份在学校足球场举行一个大型的社团纳新招募活动,学生面对社团导师推出的丰富多彩的社团,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社团参加,这种不设门槛、不分指标、人人可以参加、人人可以选择的方式,创设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培植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现有成员1120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60%,社团老师61人;社团活动做到有时间保障,场地保障,经费保障,学校保证每个社团成员每年每人有100元的社团活动经费,每年用于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不少于10万元。每周三下午1个小时,星期天下午两个小时为社团固定的活动时间,活动有专人检查评比,每月有一次的学生问卷调查对社团活动的满意率。学生社团活动,做到有活动场所、有辅导老师、有活动时间、有活动内容“四到位”,通过保质保量的严格训练和辅导,学生社团工作得到全面的发展,每年的社团文化节,所有社团学生的社团活动展示和汇报获得家长和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可,充分展示了新文学校素质教育、社团活动的丰硕成果和广大社团成员身心健康的崭新精神风貌。规范的社团工作开展,避免了单凭学生的一腔热情单打独斗或利用行政手段组团的两种极端。已经建立了布局合理、种类众多的学校社团结构,满足广大同学多层次、高品位、高质量的活动需求。

第二、加强社团导师、社团干部选拔、培养和评价。

严格社团导师和社团学生干部的选拔使用,重视社团导师和学生干部的培养、评价是我们搞好工作的第一步。在社团导师方面做到:一是搭建平台,以学校有特长、有激情、有梦想的老师为核心,让这些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社团开展多样化活动方面积累经验,取得成效,培养一批善于开展社团活动的教师,打造若干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学生社团活动导师;二是不断加强社团导师的业务培训,组织政治、业务培训,认真学习社团工作教育理论,使他们更好地熟悉和掌握社团工作业务,促进了学校社团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为了让部分有某项天赋的学生能得到较专业的发展,学校从国内外选拔优秀的非常专业的人才来帮助社团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如从澳州聘请了足球

教练,从省市乒乓协会聘请优秀乒乓球教练,从加拿大和英国聘请外教及省、市级一些优秀的奥数教练和跆拳道教练等,这些具有顶尖专业水平导师的加入,让社团的学生专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四是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价来促进社团导师的工作,每年通过学生问卷、家长电访、活动测评、邀请家长和社会各届人士观摩社团活动等途径来评价社团导师的工作,从而起到监督社团活动开展的作用。

在社团干部方面做到:组织了各社团干部的竞选演讲和考评选拔等工作,严把了社团干部的素质关,使这些干部发挥了榜样作用,非常称职地担负起社团的各项工作。培养出了一批能自主策划组织活动的社团领袖和社团干部。每年评选“十佳社团导师”和“十佳社团干部”“十佳社团学生”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第三、健全规章制度和指挥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指挥系统是解决社团组织松散、活动无序的根本。为了让学校的社团工作开展有序有效,我们制定了健全的社团工作规章制度。并让所制订的制度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并发挥其作用。如我们制订的社团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使我们养成“活动前有计划,活动中有落实,活动后有总结”的良好工作习惯。我们由下而上制定的制度有《新文学校学生社团章程》《新文学校学生社团工作制度》《新文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内容记载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参团调查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活动督查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地点、时间安排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招募登记表》《新文学校社团管理学生问卷调查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电访问卷调查表》,并有一个专用的“新文学校社团QQ群”。社团的工作就是以《章程》和《工作制度》为指挥棒,以社团QQ群为交流平台,通过相关表格落实各项活动与工作。

第四、社团活动质量不断提高,活动融入学生心中。社团的良好发展对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及丰富校园文化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其效果是课堂教育教学永远无法到达的。而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则是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作为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必须常抓不懈,多进行活动,多出精品活动,广泛开展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服务性、娱乐性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的新意、策划、质量、品位等方面多下功夫。同时,做好社团活动的总体策划和整体安排,避免一哄而上、时紧时松等现象,使社团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如我校每年以社团成员为主要参与对象所举办的六个节开展的有声有色,每年三月份的风筝节让孩子感受春天,感受祖国

的美丽。让同学们在做做、评评、比比、放放、读读、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会放风筝的乐趣;每年四月份的读书节让孩子们明理、励志、启智,是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五月份的学生社团文化节,社团导师和干部组织学生进行了书法、绘画、手抄报、文艺节目、篮球、乒乓球、围棋、摄影等多种社团活动的展示与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增长了信心。六月份我校在欧阳予倩大剧院举行的新文学校“秀我七彩童年”艺术节更是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下半年十月份的科技节、十一月份的体育节更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不断受到的熏陶启迪,校园里的笑脸笑声多了,师生的幸福指数高了,学校的社团活动已渐渐融入学生心中。

四、反思、今后研究方向

反思五年来的研究,觉得我们在主体理论上的研究、探讨、升华还不够,研究工作主要停留在实践(与试验)层面、运用(现成理论)层面,自己的创新还不足。这有社团导师理论研究水平不够高的问题,我们的实际研究内容与开题报告中所最初确定的有些许偏离,即后期的研究没有完全按照最初确定的几个内容展开,既有新增加的研究内容,也有些内容没有再研究下去或研究得不够深入、不够完整。今后,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加强社团理论研究水平,推进社团的良好发展。学校将成立学术研究机构。紧密结合现在社团的实际,建设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提高社团的学术研究氛围。将考虑根据社团分类,建立社团工作研究小组。如“体育类社团研究小组”“艺术类社团研究小组”“科技类社团研究小组”等,有针对性,较为专业地进行研究。

2、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开展活动。高度重视社团内涵发展,社团导师从指导慢慢过渡到社团活动的参与者、分享者,社团活动尽量让学生自主管理和开展,自主开展活动做到社团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总结,让学生社团成为学生展现个人能力和体现团结协作的舞台。学校和社团导师努力为实现学生社团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开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让参与社团活动组织的会员们从思维方式到开展活动的方式,由依赖变为自立,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重视交流学习,“引进”“走出”相结合。鼓励和支持社团走出校门,走向兄弟学校,走向社会,开拓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利用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活动达到优

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效果,做强做精社团活动。

总之,学校自开展《中小学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以来,接触、接受、积累了大量关于社团发展的先进理念以及开展特色办学的宝贵经验。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有“十年磨砺,始成经典;百炼成钢,方显精品”的决心和行动,相信学生社团活动一定会像春雨,悄悄滋润学生的生命,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塑造其灵魂,催生其情操,健康其人格,孩子们一定会在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社团活动中快乐成长,温暖生命。

(执笔:商南花)

主要参与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R】(中青联发[2005]5号);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言谈录》【M】(人民出版社2003);

3.曾兵《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龙岩师专学院,1995(4));

4.(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张成铭《校园文化学》【M】(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ro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