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2

更新时间:2024-04-18 01: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自1865年法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己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21世纪以后,发展中国家也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997万人,占总人口的10.46%;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27万人,占总人口的7.1%。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07%。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及占总人口的比重还会持续增加,并且来势迅猛。由此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必将导致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之间数量比例的改变;经济资源的配置关系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也将发生变化。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庞大、“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并及时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等产生的不利影响。

近邻日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日本于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不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却是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4年时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就从总人口的7%升至14%,进入老龄社会。根据日本总务厅编订的2010版《老龄社会白皮书》,预计2050年日本老龄化率将达到40.5%,也就是说平均4个人里面就有一个65岁以上老人。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本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日本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模式也逐渐从传统走向社会化,由非正式制度转向正式制度。中日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在养老的形式及思想观念上有许多共通点,同时,中日两国的人口转变模

1

式均为外生型①,呈现出快速、猛烈的特征。在如何解决这一重大难题上,日本对我国有很高的借签性。

二、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成果:

日本是东亚地区最早实现人口转变的国家,也是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因此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较早,成果也颇丰。日本原人口问题研究所所长黑田俊夫在《人口问题研究》中对人口老龄化现象进行了研究,为日本老龄社会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大量学者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高度概括和前瞻了20世纪50年代起的人口变化及趋势特点,将1950~2000年这一百年称为“人口世纪”。他认为人口这一百年是人类人口史上的分水岭,前50年是世界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50年,后50年则是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的50年。

黑田俊夫、大渊宽(2004)利用联合国的人口稳定模型,从人口学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年龄结构的变化、导致年龄结构变化的原因,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而梁谷淑子(2000)和直井道子(2001)则是从家庭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给家庭代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嵯峨座晴夫(2007)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角度指出,老年人既是社会的负担对象,同时又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在明确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展望。 近年来,日本学者逐渐将“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放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大渊宽、森冈仁(2006)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少子老龄化与消费市场、劳动市场、投资需要、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以及地域经济的关系。

2000年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后,受到日本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日本许多学者对日本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日本社会政策研究方面的专家森诗惠在《现代日本的护理保险改革》(2008)中,详细阐述了日本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创建的过程,并探讨了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方向。日本社会保障制度

由外在因素导致的突破,是自上而下或上下结合人为干预的急剧变革过程,称为外生型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中国家属于此列。《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页

2

研究方面专家增田雅畅在《世界的护理保障》(2008)中在全面分析了老年人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对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美国、中国、韩国、新加坡的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日本福利研究方面专家二木立在《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改革》(2000)中,比较了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关系,并在《护理保险制度的综合研究》(2008)中,从制度本身出发,对护理保险制度在日本实施前后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今后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国内研究成果:

在中国,对于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尚未引起广大学者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凤毛麟角。从研究成果的形式上看,论文多,专著较少;从研究成果的内容上来看,对养老保障制度的介绍和比较为主,养老模式、养老观念、理论创新及实际运用较少。

国内学者对日本老龄化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日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介绍与研究上。介绍主要以译著居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杨河清等翻译的《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2006)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二战后日本社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及演变,对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的特色及存在问题有比较深刻的分析。韩君玲等翻译的《日本社会福利法制概论》(2010)是以现行日本社会福利法律为依据,对必要的法律条文进行解释的著作,对研究日本社会福利提供了法律依据。沈洁等翻译的《社会福利基础理论》(1998)不仅阐述了基础理论,而且论述了日本社会福利从60年代到90年代发展和论争得历史过程。对中国社会福利从旧机制转向新机制有一定的帮助,并且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学者近年来也渐渐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发表了一批相关学术论文。我国著名人口学者田雪原以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少子老龄化影响21世纪中国发展一瞥》(2006)一文中指出,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对21世纪经济、社会和谐构建和人口变动的影响,提出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王伟在《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2004)一文中,着重论述了家庭功能弱化对家庭养老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日本政府通过社会资源补充家庭养老资源的不足,养老向家庭、社会并重的方向转变。王胜今(2004)在从人口学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原因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及

3

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的产生、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并着重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日本护理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跟踪研究。吴菲霞、魏哲铭(2008)就护理保险制度实施后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利群在《日本护理工作对我国老年人服务的启示》(2007)中,对日中两国老年人护理制度和护理状况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我国完善老年人护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张俊风(2005)从家庭观念转变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的原因,强调了日本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的必然性。陈许亚、宋健(2008)将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相结合进行研究,指出了我国家庭养老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养老政策提出建议。李黎明、张永春等(2003)从医学和医疗的角度对日本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仅注重经济资助的养老保险是不够的,我国应提高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保障能力。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面对如此明显的人口老龄化变化,人类的每一个方面——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心理和精神上都将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医疗、社会服务事业、家庭关系、社会生产与消费、储蓄与投资等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使每一位老人都能度过一个幸福、祥和的晚年,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是摆在政府和老龄化问题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解决好老年人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长治久安。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为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成效相当显著,人口生育率大幅下降,极大地缓解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但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些问题越来越明显,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成为我国一大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日本人口老龄化的成因、现状及对社会经济等各方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提供有益建议。

4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1、人口老龄化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能够涵盖各方面内容的定义。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词典编写委员会撰写的《多种文字人口学词典》中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当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重增大时,我们称之为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年龄界定一般为60岁或者65岁,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国际上通常将65岁及以上人口规定为老年人口,日本就是采用这一标准进行划分的。我国在1996年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将老年人口界定在60岁及以上人口。而本文为了便于与日本作为对照,将中国老年人口界定在65岁及以上人口。

研究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通常是以老年人口比重由7%到14%所需的时间。所需年数越少,则说明老龄化速度越快。根据联合国报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称为老龄化社会,达到14%称为老龄社会。

五、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日本老龄化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对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日本老龄化产生的原因、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的措施。

比较分析法主要是比较中日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找出中国不可能完全模仿日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并向日本借鉴有益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益建议。

5

六、创新及不足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尝试分析日本老龄化问题对日本本国内政外交的影响,并试着梳理日本应对这些负面影响所采取的措施。作者希望借着研究日本老龄化问题,对当下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提出有益建议。

当然,在本次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由于本论文是通过研究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向中国提出一些建议,这就需要大量的日文原始资料且深厚的翻译功底及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作者检索手段尚不完备,理论研究及政策分析能力有限。所以论文中存在许多研究不足、不透彻,分析较为肤浅之处,敬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6

第二章 日本人口老龄化概况

一、 日本人口老龄化概况

1、日本人口转变过程

人口转变的实质是,农业社会的人口“高位静止”状态(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向工业社会“低位静止”状态(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转变。②西欧等先进国家的人口转变往往伴随着漫长的工业化历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最终实现人口转变。相比之下,日本的人口转变来的较晚,也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由日本人民在二战结束时,想法设法忍受生活之苦、以夫妇为单位,少生孩子以向饥饿作斗争的结果。③ 仅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人口转变,有效地促进日本经济复苏及发展。由此可见,日本的人口转变,是在外部因素的干预下迅速实现的。这与西欧等发达国家,因内部因素自发的缓慢实现的人口转变有着质的区别,所以日本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所呈现的问题也格外复杂、棘手。

2、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始于1970年,这一年,日本65岁以上高龄人口首次突破7%,进入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1994年,这一比率超过14%,进入老龄社会(Aged Society)。根据日本总务厅编写的2010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截止至2009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为1亿2751万人,65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有2882万人,占总人口数22.1%。其中,男性人口1204万人,女性人口1617万人,性别比(对女性为100的男性人口比)为74.5,女性比男性高出413万人。

李建新:《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5页 戴维周:《论日本人口与经济发展》,《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7

在“后期高龄者”(指75岁以上)中,男性499万,而女性则为823万人,性别比为60.9,大大低于“前期高龄者”88.9的性别比。也就是说,在后期高龄者问题上存在的很大一部分是女性问题。

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上看,根据日本2010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在未来50年,日本人口会长期减少,平成37(2025)年将降至1亿2000万人,平成58(2046)年将低于1亿人,到平成67(2055)年,人口预计仅为8993万人。然而,总人口中的老龄人口将不断增加比例。平成27(2015)年,在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1947——1949年)将全部进入老龄期,老龄人口(65岁及以上)将超过3000万;平成37(2025)年,婴儿潮出生的人使后期高龄者——即75岁及以上高龄者达到3500万人。预计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在平成54(2042)年达到峰值3863万,随后将慢慢回落。回落的原因并不是老龄化速度减缓,而是因为总人口数量减少。

表2-1:未来人口年龄分布预测

未来人口年龄分布预测总人口(千人)140000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175211647914841755480~14岁15~59岁60~64岁65~69岁70~74岁75岁及以上12728611602127176142221254291645211926911068021667663774338545696982219995771696138399100443223527649703775878993022471238666977792091178430750769467129068408644961485892633735380246053400590年份2005119561051290367516201020152025203520452055

资料来源:2005年数据来自总务省《国情调查》,2010年以后的数据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日本未来人口预测》(平成18年预测)

日本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是总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老龄人口则相对增加,老龄化比率不断攀升。预计平成67(2055)年老龄化率将高达40.5%,也就是说,平均每2.5人中就有一个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而75岁以

8

上老龄人口也将会达到26.5%,即平均4个人中将有一个75岁以上高龄者,成为名副其实的“超老龄社会”。

二、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1、生育率低,年轻人口减少

根据西方人口学家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对年龄结构老龄化进程的影响研究中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的下降。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阶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口年轻化,而后期下降才会促进老龄化④。所有说,日本生育率的急剧下降才是导致其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

日本在战后曾出现两次生育高峰,第一次生育高峰期出现在昭和22(1947)——24(1949)年,这三年共约出生806万人,人口出生率高达33—34.3‰。这一时期出生的人被称为“团块世代”。在这次生育高潮后,人口出生率急速下降,每年新生儿约为160万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人口出生率都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即维持在较为合适的人口替代水平上⑤。从人口学的角度,要保持一个种族目前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最少不能低于2.08。战后三十年,由于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合理化,使日本经济发展迅猛、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二次生育高峰期的出现则在昭和46(1971)——49(1974)年,这期间共计出生人口约816万。在两次高峰期后,日本出生人口率呈锐减趋势。昭和50(1975)年,总和生育率首次低于2.08,跌至1.91。此后日本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呈下跌趋势。平成17(2005)年更是创下历史最低的记录,仅为1.26。平成20(2008)年,日本新生人口约109万,出生率为8.7‰,总和出生率为1.37,相比前一年略微上升,但总趋势依旧呈下降。

④⑤

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201页 王伟:《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本学刊》,2003年第4期

9

2、死亡率低,平均寿命延长

生育率的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而死亡率的下降及平均寿命的延长对人口老龄化也起一定的推动作用。战后的日本,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无论在生活环境还是食品卫生营养上都大大得到改善。同时,日本医疗技术发展进步、社会公共保障体系逐渐完备。在这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日本婴幼儿死亡率大大降低,国民寿命大幅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1947年,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为54岁,男性寿命则仅为50岁。而到了2008年,日本的男女平均寿命均比60年前提高了近30岁,女性为86.05岁,男性为79.29岁,成为世界第一的长寿之国。平均寿命的延长,对老龄化及人口结构改变有很大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中的女性因素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女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女性与生育率的下降存在密切联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生育率的下降,主要因已婚妇女生育率的下降得以实现。⑥战后日本正待恢复经济,婴儿热潮及海外军人的大批回归使人口数量与当时经济复苏存在巨大的矛盾。在这一情形下,日本政府为了确保经济先行,控制人口数量。并于1948年9月实施了“优生保护法”,该法令扩大了堕胎公认的范围,实际上就是放任人工流产,使其合法化。这一时期的生育率主要通过已婚妇女堕胎少生得以下降的。

进入70年代,日本生育率持续走低,这与日本女性初婚年龄下降、晚育、不婚有着密切联系。女性初婚年龄的高低,对人口再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初婚年龄直接影响着已婚育龄妇女生育期的延长和缩短,也直接关系着人口再生产的世代间隔。⑦初婚年龄对生育率的影响并非婚姻本身,而是生育期开始的早晚所引起的人口再生产效益。其次,女性高学历化与职业化对生育率也有制约作用。日本女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思想逐渐被外来西方思想同化,个人意识逐渐增强,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家庭意识日益单薄。女性由 ⑥⑦

尹豪:《日本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对策》,《人口学刊》,1999年第6期 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人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54页

10

于向高学历化发展,逐渐脱离家庭角色,她们与男人一样参与社会工作,养家糊口,成为独立的社会角色。女人由于工作压力大,为了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不得不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由于时代的变化与自身的客观原因,女性不得不选择少生或不生维持自己的生活质量、保障单身时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导致这一时期日本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超高龄与少子化趋势明显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日本老龄化进程虽然开始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相当迅猛。2000年已经基本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并且达到很高的老龄化水平。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对老龄化率从7%到14%所需时间的推测,法国是115年(1864—1979),挪威是92年(1885—1977),瑞典是85年(1887—1972),预计澳大利亚是73年(1939—2012),美国是71年(1942—2013)而日本则仅仅用了24年⑧,是世界上经历时间最短的国家。

除了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迅猛以外,超高龄化趋势亦非常明显。进入70年代,日本经济迅猛发展,饮食营养、医疗设施、卫生环境都大大改善,多种原因使日本人口平均寿命长期处于世界第一。日本人口向超高龄发展的速度比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要来的更加快。预计2055年,日本男性平均寿命将达到83.67岁,女性则高达90.34岁。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相比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及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少年儿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日本0—14岁少年儿童已经连续36年呈下降趋势。2010年,仅为1694万人,与2009年同期相比减少19万人,并创历史新低。超高龄化与少子化是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一大特点。近年来,已引起学者、媒体的广泛关注,高龄化与

中原弘二(著) 杨河清(译):《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第3页

11

少子化常常被放在一起研究。

2、人口老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存在不平衡,地区间的差异非常明显。虽然都道府县之间的老龄化已经逐步缩小差距,但市町村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都道府县之间,以东京、大阪、爱知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高龄化率比其他地区明显要低。由于日本的经济、政治主要集中在这三大都市圈里,所以劳动人口也相对集中,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农村及偏远地区较低。根据日本总务省平成20(2008)年公布的数据,老龄化率最高的地区为岛根县,老龄化率为28.6%,最低的则是冲绳县,老龄化率为17.2%。今后全部都道府县的高龄化水平都将上升,预计平成47(2035)年最高的地区是秋田县41%,最低的是冲绳县27.7%。这说明,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向大城市涌入,日本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城市老龄化速度快,较偏远地区的农村又比大城市周围的农村老龄化速度快。

3、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老龄化大潮同期而至

在日本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的同时,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⑨无论是饮食习惯、穿衣打扮还是居住方式、心理意识都逐步被西方同化。就拿饮食来说,日本传统食品正受着来自世界各国饮食方式的冲击。例如早餐的米饭、味噌汤已慢慢被西方的面包、牛奶所代替;日式传统的荞麦面也逐渐被意大利面、中华拉面替代等。在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上,西方建筑逐渐取代日式传统建筑,日本人由榻榻米改睡床,淋浴取代泡澡。在家庭形态上,日本也不再像大正、明治时期那样,妻子顺从于丈夫,老了听从于孩子,与孩子、孙子一起共

【日】一番ケ濑 康子(著)沈洁(译):《社会福利基础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

第138页

12

同生活,安度晚年。双方都参加工作的夫妇越来越多,经济高度成长期之后,社会流动的频率增大,背井离乡寻求职业的人越来越多。这使得传统的家庭模式无法继续经营下去,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养老模式在客观上无法实现。同时,在价值观、心理意识上,也发生着极大的转变。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步被个人主义思想弱化,老一代人与年轻一代常常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同住在一起的可能性也被降低。相比西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平缓渐进,日本的变化来的急剧突然。在国际化与高龄化的共同作用下,日本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显得更为棘手。

四、 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人口因生育率迅速下降而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过程相比较,日本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高龄化程度高成为其最明显特征。 “少子化”与“超高龄化”成为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日本战后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老龄化大潮同期而至,导致日本老龄化所产生的问题不仅涉及社会经济更包含国民心理变化。中国与日本的情况虽不一样,但同样由于外部因素导致人口的迅速转变。日本昨天所经历的,中国今天也将经历,日本如何将人口转化为发展中的积极因素,是中国所要学习的。

13

第三章 人口老龄化对日本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日本社会经济心理的影响

1、 对劳动力的影响

战后,合理的人口结构及充足的劳动力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和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Demography gift)阶段⑩。然而进入70年代,日本人口迅速老龄化,导致劳动力资源由过剩转为不足。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2010年统计的数据,平成21(2009)年,日本总劳动人口为6617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龄劳动人口约有579万人,占总劳动人口的8.8%。近年来,劳动总人口数呈下降趋势,65岁及以上老龄劳动人口在总劳动人中所占比重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80年高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4.9%)。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降低和人口寿命延长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直接的,并且其影响也是双向的。一方面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另一方面,导致现在劳动力人口整体老龄化。?

日本持续走低的生育率,使15—64岁的适龄劳动人口呈明显减少趋势。2000年日本适龄劳动人口约为8638万人,到2012年将减少至8000万人,预计2055年仅为4959万人,无论在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上都不同程度下降。日本劳动力紧缺的状况,虽然在妇女就业比重增加、退休年龄延长的双重作用下得以缓解。然而劳动力,作为生产这个环节里的重要因素呈下降趋势,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制约和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

表3-1:劳动人口变化

⑩?

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记得的影响,p78 刘国华:《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201页

14

劳动力人口变化65岁及以上35~44岁8000劳动力人口(万人)700036027924838530028848814181616161737256044542159349342666650446577652144681954948381056653076557956071861392135913421327132354139315971615137812961376140914481479150732000132715081438126112251503147914261389135810006997338348867616356246105955732160~64岁25~34岁55~59岁15~24岁45~54岁65岁以上比例1098760005000400012081297300000年份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09(%)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就业构造基本调查》(平成19年)

另一方面,劳动力结构整体老龄化,也是老龄化所引起的重大问题。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就是指高年龄层的劳动力相对增加,年轻层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劳动效率。虽然相比年轻层,高年龄层的经验更加丰富,技术更加纯熟,处理事物更加有序沉着。然而年轻层却有无法取代的优势。例如,更有创新力、更有活力、更容易学习并运用新兴技术等。当年轻层与高年龄层之间的比例无法适当调配时,劳动力的整体质量会有所下降,这也会影响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生产力的提高。由此可得知,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素质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5

2、对雇佣体系的影响

日本劳动力结构老龄化使日本独有的雇佣体系——终生雇佣制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是指从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至退休始终供职于同一企业。除非劳动者因自身原因,在工作过程中引发大的事故,产生重大责任,企业一般不主动解除与劳动者的雇佣关系。日本的经济腾飞与其特有的雇佣制度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90年代以前,日本的大企业始终坚持使用终身雇佣制,如松下等。这一制度不单保障了被雇佣者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家庭经济的来源,也解除了被雇佣者的后顾之忧。员工的归属感十分强烈,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对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作用。然而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企业不可避免的受损于庞大的养老金开支,许多中小企业对支付老年职工的养老费用感到十分困难。同时,由于年轻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结构呈“头重脚轻”的趋势,企业争相雇佣年轻劳动力,中途采用人员的比例有所增加,终身雇佣制也随之被打破。近年来,日本出现的“外派职员”、“合同工”、“岗位指导”也是这一变化的反映。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另一具有日本特色的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制也有所冲击。年功序列制是与终生雇佣制、企业内工会并称的日本式经营“三大神器”之一,是一种传统的日本企业工资制度。也就是我国常说的论资排辈,在学历能力等一样的情况下,工龄越长,所得工资越高,晋升的机会也更多。也可以说,主要是以工龄作为参考,对员工贡献的大小参考不大。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人员过于频繁的流动,降低培训成本,使雇佣情况整体稳定。日本实行的年功序列制的时代背景是在劳动力充足、劳动力结构以中青年为主,这一工资制度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在企业稳定运作的前提条件下,使企业更多的获得利润。而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年老职工不断增加,养老金开支越来越大,继续实行这一制度势必会使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年功序列制在近年来,也显现出它的弊端,例如不利于激发员工潜能和工作热情、工资和能力贡献不成比例等。企业为了留住年轻劳动力人才,不得不使用提高年轻职工待遇防止人才外流。同时,日本企业也在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逐渐由传统的年功序列制度向多元化的工资结构转变。由此可见,终生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随着人口老龄化大潮的到来逐渐瓦解。

16

3、 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近年来,随着日本出口的持续减少,消费已经成为拉动其经济最重要的力量。然而,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消费水平也逐渐降低。消费水平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的满足程度,亦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消费所达到的并且能够维持的一种状态。?消费支出水平,是衡量人民消费水平的价值指标。从消费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社会成员一生都在进行消费,但是不同的年龄组对消费的需求差别很大,消费的需求量在中青年时期达到顶峰,消费类型也呈现多元化。在不同形态的国家中,消费需求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年轻型国家里,由于婴幼儿、青少年人数的比例大,妇幼保健品、日常消费品、青少年用具所占的消费份额很多。而像日本这样的老年型国家,由于老龄人口过多,国家不得不拿出较多的财力和物力兴办老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社会服务设施,改善公共交通?,老年人所需求的物品消费量增加。在消费类型上,老年人更加趋向选择自己熟悉的传统产品。消费意愿的降低、消费结构的改变,制约着日本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不仅如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振兴日本消费市场从而带动日本经济也成为一大难题。

除此之后,储蓄率的下降也是人口老龄化冲击的结果之一。一般来说,劳动人口是属于创造财富的人群,而老龄人口则是以消费人群出现。随着日本老龄人口的增加,纯收入减少,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增加,储蓄意愿与能力也相应降低。战后的日本,一直以高储蓄率闻名,高储蓄率是支撑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旺盛的民间储蓄确保了日本经济增长所必须的资金供应。1975年,日本的家庭储蓄率达22.8%,1985年降为15.6%,1994年进一步降为12.8%,比20年前低了10个百分点。虽然这一水准仍然比美国同期的储蓄率(4.2%)高出一倍,领先于德国的11.1%、法国的9.7%和英国的8.7%。?而在未来,由于劳动人口持续下降,总储蓄率将不可避免的呈下滑趋势。 这势必会影响民间个人消费和企业的设备投资,从而阻碍经济的增长。

??

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57页 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人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

人民网日本版:http://japan.people.com.cn/GB/35464/40041/40064/2962626.html

17

4、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引起劳动力供给量及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结构,人口老龄化还会影响消费需求总量及结构的变动,并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

日本适龄劳动力的持续减少,老龄劳动力的相对增加,使新兴产业有了极大的制约性。这样的劳动力结构,使技术更新及运用新思维开发新兴产业十分不利。老年人口消费需求较为固定,消费倾向不易变化,因而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欲望相对较低,这也会影响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和成熟。而消费需求同样也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老龄化的作用下,第一产业比重将降低,第二产业将进行内部调整,第三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并非是坏事,随着消费需求的改变,发展银色产业逐渐成为日本发展经济的突破口。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供给变化和消费需求变化也会制约产业结构调整。青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会影响到产业的升级换代,制约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流动性大产业、知识更新较快产业、劳动强度相对大产业的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推进,老年人口成为社会的优势成份,也会影响产业调整,面向老年人需要的产品需求增强,相关产业有所发展;出生率下降,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减少,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的产品需求下降,相关产业将萎缩。

5、国际地位及对外政策的影响

日本的严重老龄化与人口不断缩水,大大削弱了日本经济的活力。随着劳动适龄人口的减少,经济增长不再像70年代那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政府的税收因此将大幅减少,可用的政府预算也受到影响。日本目前仍然是世界强国,但它将更多的依赖过去的财富积累,并非快速增长现有财富。长期以往,日本在亚洲这一地区的“领头羊”地位将变得岌岌可危。

日本的人口老化及结构变化还将影响日本的对外政策,例如日本将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养老保障体系和卫生医疗,而不是国家安全。防务支出将受到很大的挤压,日本自卫队的征兵工作会越来越困难。随着人口老龄化,青年人口资源已

?

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71页

18

经变得越来越可贵,不管是日本国家还是民众都不愿意将这一宝贵资源投向战争。日本的扩张意识逐渐削弱,如何保障本国人民利益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国内经济的萎缩,日本官方对亚洲各国的对外援助及投资资金都将减少。这很大程度上会削弱日本在该地区的地位。

日本与中美韩三国关系将发生变化。

6、对国民心理的影响

日本老龄化问题不仅仅对经济社会对外政策产生负面影响,对国民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日本特殊的岛国地理位置,使其自然资源严重匮乏、地震海啸等天灾不断,国民心理脆弱敏感,悲剧意识早已内化为民族性格。随着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日本国民在退休后将会有长达20年或更久健康生存下去的时间。然而在退休后,不少日本国民,特别是男性丧失了良好的社会地位、与熟悉的工作环境告别,造成了心理落差大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妇女参加工作较少,多以全职主妇的身份出现在家里。这一特点使得日本男性极少做家务,主要负责养家糊口,男性在退休后对家庭的控制从下班后的几个小时增加到全天,许多太太无法忍受,天天想着如何像“大件垃圾”一样将丈夫扫地出门。也因此,日本社会近年来“熟年离婚率”增加。

与此同时,日本老年人近年来自杀率、犯罪率的增加也值得关注。由于工业化发展水平高,高龄父母与子女同住率降低。由于城市化的发展,60岁及以上高龄者与邻居的交流大大减少,生怕被误认为刺探他人隐私,人情味渐渐丧失。据调查,与邻居“可以亲切的聊天”占43.0%,比过去减少。“仅仅是打个招呼”的人数占51.2%,持续上升。日本邻里关系弱化,使许多空巢老人几天都无法与周边的人说上一句话,甚至孤独的死在家中。退休后的低收入、工作不稳定、生活条件恶劣使许多老年人晚年凄凉,不得不在酒精中寻找慰籍,还有的老人宁愿犯罪待在监狱里或者干脆选择自杀。2007年,日本老人自杀人数高达12107人。自杀的理由依次是健康问题、经济和生活问题、家庭问题、工作问题。

19

二、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冲击

1、家庭规模和功能的变化

二战结束后,日本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结构趋于简单化。在与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家庭养老依然是老年人最重要的养老方式。大多数老年人与成年的子女同住在一个家里,子女照顾年老的父母直至死亡。然而在过去的30年里,由于日本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与子女一同生活的老年人比例迅速下降。昭和55年(1980)老年人与子女的同住率大约占总户数的七成,平成11年(1999)下降至50%,而根据日本2009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统计的最新数据,截止至平成22年(2008),65岁及以上高龄者与子女的同住的家庭约有1928万户,仅占总户数(4796万户)的41.2%。在同住率变化的同时,家庭结构也发生着变化。三代同堂的家庭呈下降趋势,单独生活、老年夫妇、与未婚子女同住的情况逐渐增加。而“核心家庭”(即至多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两代构成的家庭)的增加,使家庭平均人口下降。

表3-1: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构成情况

65岁以上老人生活情况构成单独生活与未婚子女共同生活其他36.6夫妇共同生活三代同堂(%)与65岁及以上老人共同生活家庭所占比例4540.941.239.438.537.738.6(千户)2500020000150001000010622434.431.125.326.91942155313451150431310121795113112752314161342701635307521993079423241412268423435.84035302519024179256345453179198740012633482234052120416927274845341120313919293152522088394730105420209137512944539722603582341822413667363420151057325883500004254891137991037304069410243264352501980198519901995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厅《老龄社会白皮书》(2010版)

核心家庭的增加,使日本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大大削弱。对于老年人的照顾,单单依靠家庭力量,显然已经成为不现实的事情。养老支持力弱化、养老资源减

20

少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2、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

随着家庭规模的减少,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子女与年老父母同住率的不断下降,代际之间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子女与高龄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根据2005民意调查,“与父母一起生活很好”这一项在1995年有超过半数的人选择,而到了2005年仅剩34.8%。相比之下,选择“偶尔与父母吃饭聊天很好的”的比例则增加至42.9%。选择“仅仅聊聊天很好”的人数,更比2002年高出了两倍,由6.6%升至14.7%。而与父母同住的原因,选择“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同住”的也相对提高。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日本家庭代际关系外化,家庭意识逐渐淡薄。

(图表)

随着日本社会的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的家庭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与男人一样竞争并取得工作。职场女性不再像全职主妇那样,拥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照顾老年人。这样客观的变化,也将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化。

三、对日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挑战

1、养老保险制度

人口迅速老化,养老金制度难以为继。1961年,日本制定并开始实行《国民年金法》,规定20岁至60岁的日本国民都要加入国民年金,实现了“全民皆年金”。

日本的年金制度从下至上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国民年金,即基础养老保险,它强制全民必须加入。其费用包括从各种养老金中提取的基础养老金支付金以及国库负担的金额(基础养老金的三分之一)。截止到2004年末,国民年金的参保人数为6989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的有2212万人。第二层次与收入连

21

动,即厚生年金或共济年金,大中型企业的员工和国家公务员都必须加入。截止到2004年末,厚生年金的被保险者数为3686万人,其中,领取厚生养老金的有1230万人。由于第一、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都由政府运营并且强制参加,因此被称之为公共养老保险。相对而言,第三层次的养老保险(厚生年金基金、新企业年金等企业年金)的可选择性比较强,企业或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加入与否,属于非公共养老保险。另外,还有民间生命保险公司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商业保险可供选择。这样,日本的年金制度从下至上,通过公共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个人年金这三大支柱,保障着国民退休后的生活。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日本的年金制度出现了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老龄化的发展导致年金负担加重;二是各代人之间负担与收益出现明显的不平衡,越来越多的日本人逐渐远离年金制度。

2、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自1961年实现了全民皆有医疗保险以来,其医疗保险制度已经自成体系,由行业保险与地域保险这两大独立的保险体系构成。行业保险也叫“职工医疗保险”,以产业工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公共事业人员等在职职工及其家属为对象。地域保险也叫“国民健康保险”,以农民、自由职业者以及各类职业的退休人员为对象,主要由日本的基层政府—市、町、村组织管理。在两大保险体系中加入人数最多的为国民健康保险,截止到2003年3月末,参保人数约有4595万人。

一般而言,在各个年龄组中,老年人的身体免疫机能最差,抵御疾病侵袭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大降低,再加上中风等老年性疾病而导致的卧床不起,医疗开支要比年轻人高出很多。据估算,1999年日本7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医疗开支是14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平均水平的8倍,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5倍。由于日本收入很低的老年人几乎都参加了国民健康保险,因此,与其他医疗保险相比,国民健康保险的财政基础非常脆弱,其财政状况最差。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民健康保险的年度经常收支(扣除收入中的基金转账以及上年转入金,加上国库实际支出部分)连年赤字,1997年赤字额达到292亿日元,2001年达到1029

22

亿日元。2001年,在所有市町村的国民健康保险中,财政赤字的比例高达62.2%。尤其是人口较少的市町村,医疗保险财政问题更为严峻。为确保国民健康医疗保险财政的稳定,许多市町村被迫从一般会计中拨款给予补贴。尽管日本政府曾经对老人医疗费用负担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把老人医疗费平摊到各项制度上,减少了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老人医疗费负担,但是,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人医疗费仍在不断上涨,国民健康保险的财政状况仍旧不容乐观。

3、护理保险费用

日本政府为了解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并将护理制度从一种社会福利制度转变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于2000年4月实施了面向所有老年人的护理保险制度。虽然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加快了日本由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但是由于该制度刚刚开始实施,许多地方还不成熟,不够完善,还有需要解决的课题。如护理标准不明确、不同地区保险费相差较大等等,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需要护理的人数大幅度增加,护理保险的费用负担过重。

自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以来,护理保险的利用人数不断增加,整体从2000年4月的149万人增加到2003年12月的298万人,增幅达2倍;由此,护理保险费用也从2000年度的3.2亿日元,增加到2003年度的5.5亿日元。2005年护理保险的利用人数又进一步增加到411万人。其中,居家服务的利用人数从2000年的9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23万人,增长130%。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和预测,2025年日本“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3400万人,其中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大约有530万人。鉴于2025年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如何维持老龄化下的护理保险制度成为日本政府的重要课题。

日本政府以往推行高福利、低负担的政策,但由于在养老金、医疗护理方面的支付水准水涨船高,刚性增长,导致社会负担日益加重,由于这些负担最终是要由下一代人来承担的,这就势必会影响年轻一代加入年金、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险的积极性。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日本引以自豪的社会保障制度将难以为继。

23

第四章 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一、面对劳动力供给不足所采取的措施

1、鼓励妇女生育,提高生育率

日本生育率的持续走低,使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预防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老化,日本政府采取了鼓励女性生育的人口政策,使日本年轻女性“愿意生、容易生、容易养”。

现代日本女性不愿意结婚生孩子,主要基于以上几点的原因:第一、女性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为家庭奉献已不再是女性价值唯一的体现。第二、女性与男性一样参与社会竞争,过早结婚生子不利于立足社会,会丧失竞争力。第三、日本传统的年功序列制虽然走向改革,但论资排辈的情况依旧严重,大多数年轻人的收入偏低。他们不想婚后的生活质量因孩子的出生而降低,也不希望孩子成为婚姻中的负担。第四、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日本年轻人希望能够优生优养。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第五、生育完的妇女能否再次回到原本的工作岗位也是不愿意多生孩子的原因之一。职场女性无法兼顾孩子和事业也在客观上降低了生育意愿。

针对女性不婚、晚婚、晚育的原因,日本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消除现代年轻人的顾虑。其中主要有《育儿?看护休假法》、《天使计划》、《儿童福利法》、《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等。除了从国家角度制定统一的育儿支援政策法规外,近年来日本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与育儿支援有关的地方性措施,如 2004 年静冈县湖西市通过了《特别育儿补贴制度条例》,太田市实施了强制男性带薪休产假的措施等。这一系列的政策出台的宗旨都是为了鼓励女性生育、保障女性就业、加强婴幼儿看护措施等。

2009年6月24日,日本政府更是对《育儿?看护休假法》进行修订,并于2010年6月30日开始实施。意在降低目前职业女性生育负担,给予家中有幼龄孩子的母亲们更多照顾孩子的时间。由于日本的男性普遍很少做家务,对家庭照

24

料时间不足,使职场女性生孩子的意愿降低。为了使女性能够安心生孩子,且能更好的照顾幼儿,对该法进行修订。其主要修订内容有:企业主有义务安排家中孩子不满3岁的男女员工,每天出勤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且不得强迫加班;家中有需要照顾的学龄前儿童,1名一年可以休5天假,2名休假10天等。这一法规的修正鼓励上班族爸爸们抽出多一点照顾家庭、孩子上,使工作与家庭生活得到平衡,为女性提高更好的生育环境,从而提高生育率。

2.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日本人口老龄化,已经影响到适龄劳动力的供给问题。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采取了鼓励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政策措施。老年福利法对老人福利的基本理念进行了如下规定,即“老年人作为多年来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者,并且,作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者,在受到敬爱的同时,其具有生活价值的健全、安乐生活 应得到保障。”(同法第2条)“老人应认识到随着老年所产生的身心变化,经常保持身心健康,并且,利用其知识和经验,努力参加社会活动。”(同法第3条第1款)“应根据老人的愿望和能力,对其提供从事适当工作的机会及其他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同条第2款)? 从法律上不难看出,日本政府是倡导老年人再就业,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许多发达国家认为,由于寿命的延长,健康状况良好,老年人有更多时间和能力用于工作上。

2006年4月日本政府开始实施的修订后的《高龄者雇佣安定法》,确保了65岁之后能够稳定雇佣。如下措施被义务化:第一、废止退休规定;第二、将退休年龄递增至65岁;第三、采用至65岁的继续雇佣制度,以上三项制度当中必须择其一执行。本来,退休年龄和雇佣延长是企业的劳资双方自主决定的,却因为现实追赶不上社会经济环境的激变而陷入僵局。改正高龄法形成一种社会框架,是促进现状变化的一次尝试。

根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在2007年度开设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实施70岁退休制度。中小企业将退休年龄提高至70岁,国家将给与最高160万日元的补助金。日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70岁退休,从侧面反应,劳动

?

【日】桑原洋子(著)韩君玲 邹文星(译):《日本社会福利法制概论》,商务印书馆,2010,p251

25

力的紧缺使政府不得不利用高龄人口再就业,保持经济稳定。

从国民的角度,日本民众,尤其是男性也愿意更晚退休。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世界第一,许多男性不愿意将余下的30年留守在家。老龄男性的就业比例分别是:55-59岁,99.05%;60-64岁,73.1%;65-69岁,50.1%。同时,在60-64岁中的有三成,65-69岁中有两成都有就业意愿。

表4-1:男性高龄者就业统计表

男性高龄者就业状况统计正式雇员其他就业者比例临时雇员无业且希望就业者自营业者无业且不希望就业者100??p`P@0 %0%年龄段4.450.214.41190.516.9100.316.411.773.13811.90.417.18.124.550.164.944.855~59岁60~64岁65~69岁

表4-2:女性高龄者就业状况统计表

26

女性高龄者就业状况统计正式雇员其他就业者比例100??p`P@0 %0%年龄段临时雇员无业且希望就业者自营业者无业且不希望就业者27.645.710.84.34.661.610.85.25.130.143.59.45.64.915.665~69岁28.262.43.53.149.22.155~59岁60~64岁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劳动力调查》

做适度的劳动,不仅有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也可以让老年人更多的接触社会,保障其心理健康。据调查,日本希望再就业的老人多数因为“希望维持身体健康”。东京设有银色人才中心协会,在各都、道、府、县中设有六百多个银色人才中心,这种半官方办民间的机构为退休后老人再就业提供许多帮助,其成效明显。

二、日本养老观念及养老模式的转变

1.家庭养老社会化

和大多数东亚国家一样,家庭养老依旧是日本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二战结束以前,“家”制度在日本起主导作用,家庭是老年人获取养老资源的主要渠道。在“家”制度的影响下,日本传统家庭通常由三代构成。长子继承家业,婚后与父母同住,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传统的家庭模式,使战前的日本家庭互相扶助,老人在家中颐养天年。战后日本废除了专制的家长权和长子优先继承权,“家”

27

制度由此崩溃。?虽然这一制度不复存在,家庭依旧是老年人获取养老资源、得到精神慰籍的主要途径。

然而日本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工作人口地理位置的大范围流动,传统的三世同堂家庭越来越少,核心家庭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家庭养老功能被严重削弱。于是日本自90年代以来,家庭养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出现了分离。家庭养老的划分标准不单纯指是否老年人在家养老,而是依照由谁提供养老费用、生活服务等来划分的。家庭养老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多数日本老人仍然会选择居家养老,使用机构或社区提供的照料,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发展。这种养老模式,能在老年人感受家庭的温暖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减轻家庭对老年人护理的负担。

虽然日本已经建立了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但由于传统文化和国家财政的赤字压力,日本政府提倡居家养老。并为了实现居家养老的可能性,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利措施,如在税收、贷款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不仅对65岁以上的老人本身扣除一部分收入所得税和居民税,而且对于抚养老人的亲属,也可以扣除一部分收入所得税和居民税。?同时,员工家中有需要照顾的老人,企业主有义务给员工假期,一年内1名可以休5天,2名可以休10天。政府鼓励有地方住的老年人,尽量离开公共社会,回到家中。许多地区为老年人回家养老提供了保障,如打造30分钟养老护理圈,即在家中30分钟车程为半径的社区内,建设陪伴小型养老护理服务的新型服务社区;老年人在自家中可以得到养老护理和登门访问看护等。

三、对养老体系的完善

1、年金制度的改革

日本基本上每三年就会对现行的养老制度进行一次修订。在每一次的修订过 ?

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日本学刊》,2004年第3期

李鹏军:《日本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兼论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西南师范大学

?

28

程中,日本政府不断克服困难,逐步实现了增加劳动者养老保险缴纳的水平、提高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减少减免特例、推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线等,并将老年人再就业所得也纳入缴纳养老保险。这样一系列的改变,既做到开源,也保障了节流。同时,日本将养老保险基金等纳入国家预算,由大藏省资金运营部统一调配,目的是防止资金分散流失,从而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成效是世界公认的。

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各项医疗保险制度都面临财源枯竭和财政赤字危机。1999年度,三大保险制度的赤字均在2000—3000亿日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减少赤字问题就成了医疗保险改革的中心。主要包括:提高加入健康保险的个人负担比例,将老人医疗年限推迟到75岁开始;提高75岁以上老年患者个人负担的比例,将高收入者的负担比例提高至70—74岁老年患者同一水平;入住特别疗养院的老年人房费、水电费由个人负担。2002年,日本有对健康保险法等进行修改,强调各种制度之间、代际之间要实现公平的给付与负担,加强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财政基础。

医疗保险的改革有助于减轻财政负担,把更多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改革政策,日本在应对经济低迷、保障老年人福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3、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

护理保险制度自实施以来,经过十年,使用护理服务的人比预定超出两倍。护理保险费用不断上升不利于该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2003年4月,日本政府对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实施以来的首次调整,各市町村根据近3年的执行情况对护理报酬定价作了修改,启用了新的护理报酬定价。在定价中,各市町村根据最近几年工资和物价下降的趋势,考虑各事业团体的经营情况,尽量控制保险费的上升,整体下调2.3%,其中居家服务费平均增加0.1%,设施服务费平均减少4%。

29

2005年6月,日本政府又制定了《部分修改的护理保险法等法律》,从2006年4月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如下:

(1)向重视预防型转变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以来,需要护理服务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需要护理的轻度疾病患者大幅度增加,占全部要护理人数的一半左右。因此,这次修改法重新规定了对轻度疾病患者的给付内容和提供方法,统一由社区综合支援中心进行预防护理管理,并在医院护理服务中增加了改善营养,提高口腔功能等服务内容。

(2)调整设施给付

按原有制度,即使护理状态相同,居家服务利用者负担的费用是设施利用者的两倍。这次修改调整了利用者之间负担不均衡的状态,将设施利用者的居住费和伙食费从保险对象中剔除,同时根据收入水平设定负担上限,增加补助给付,使低收入者也有能力利用各种设施。

(3)确立新的服务体系

创建与社区紧密相连的服务,向老年人提供就近的适应社区特点的多种多样的服务。如小规模多功能型居家服务、痴呆老人专用日服务、夜间对应性访问护理等。

(4)确保和提高服务质量

规定从事护理服务的机构有义务公开职工构成、服务设备等与服务相关的信息。修改对从业机构的考核,引入指定更新制和经理人资格更新制。此外,还根据负担能力细化保险费的设定,减轻了低收入者的保险费。在修改法的附则中,日本政府还规定了要近一步讨论护理保险制度的被保险者以及可接受保险给付者的范围,使之与社会保障制度整体的改革配套,在2009年前提出需要采取的措施。

30

第五章 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12%以上,绝对老龄人口数量是世界最多的,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2亿以上,占总人口约五分之一。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以“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短短20余年,我国已完成“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转变。这一点上,中国与日本转化道路相似,都是通过外部因素的干预,自上而下急剧变革。而与日本和其他西欧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进程是在“未富”的条件下开始的。中国没有像日本一样,拥有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人口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1、寻找养老模式新方向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中国,老有所养,一直是政府在老龄化问题上首要关注的内容。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孝文化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主导着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与其他国家不同,孝在中国不仅属于道德范畴,同时也将其纳入法律范畴。在传统中国家庭中,通常由第一代人抚养第二代人,在第二代人生育后,第一代人帮助其照料第三代人。而生育后的第二代人需要赡养第一代人,同时抚养第三代人。与西方不同,中国家庭对年长一代的赡养属于回报行为,是反哺养老。

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导致整个社会与传统家庭深刻而广泛

31

的变化。各代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上的差别正在扩大,两代人分开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核心家庭增加。同时,由于中国实行了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规模逐渐减小。计划生育后出生的孩子,目前已走向第二代,家庭结构呈“4-2-1”模式,即一对夫妇需要赡养两对老人,照料一个孩子。显然,这样的模式使第二代人无论在经济还是情感上都负担增加,完全由家庭养老已不现实。随着中国的就业流动性增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也将家庭养老推向社会化。

近年来中国养老模式呈现多元化。在经济供养来源,出现以房养老的新模式。从生活照料方式上,出现了不依赖家庭成员的照顾模式。从养老居住方式上,也日益多养护。

由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家庭养老依然是人们首选的养老方式。介于目前中国机构养老的不完善、国民思想观念无法转变,家庭养老社会化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大突破口。家庭养老社会化,指依靠社区或专业服务机构,为家中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这样,老年人依旧可以待在家中,享受家庭的温暖,同时减轻子女对其赡养的负担。这是生活照料方式的改变,如何能使居家养老的老人获得更加专业的照料,是政府需要重视的事。

2、充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物质、医疗、生活水平大大得到改善,平均寿命得到比起建国初期,大大延长。目前我国的男女退休年龄均不超过60岁,退休后的大多数老人健康长寿。对于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不但要注重其身体上的健康,更要重视心理上的健康,让老年人寿命质量提高,能够更加幸福、有尊严、要保障的活着。

日本由于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劳动力紧缺,近年来大量使用高龄劳动力,使老龄化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中国目前不存在适龄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但以后也会存在这个问题。如何开发和有效利用老年人力资源,需要提前进行筹划。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在退休后或多或少会存在不适应的状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邻里关系疏远,退休回归家庭的老年人容易出现孤独感。对于身体健康、再就业意愿强烈的老人家,政府需要出台一些政策,给与再就业的便利。当然,目前中国的

32

就业形势并不能很好的保障老年人再就业,但可以通过“老老照养”、社区服务等可以缓解老年人回到社会的心理需求。

中国目前庞大的老年人群,虽然增大了养老压力和难度,但与此同时也蕴含着无限的消费商机。(数据)由此可见,老龄化因素对未来经济将产生巨大影响,开发老龄产业意义重大。日本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途径,实现了老龄化产业良性循环。?这一方面体现尊老爱老,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另一方面也促进日本国内经济发展。老龄产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它涵盖三大产业。在我国,发展老龄产业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商场贩卖的消费品中可以看出,老年用品所占的份额非常小。地产商也还没有开始关注老龄群体需求,在小区里特别建设医疗卫生保健配套。旅行社虽然推出夕阳团,但目前依旧没有形成气候,导游没有经过专门机构培训如何照顾老人及救护常识。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老年人也希望通过衣食住行丰富自己老后生活,让晚年生活安乐幸福。政府应该把老龄产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政策上优惠并扶持下大力发展。不但可以实现经济繁荣,也能够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

3、健全老龄化社会的法制保障,加强前瞻性研究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的人口发展过程。日本政府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通过成立专门负责机构和制定法律法规,成效显著。我国刚刚迈入老龄化社会,对于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尚不完善,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不高。

对于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政府应提早预见并预防,加强老龄社会特点的研究。并培养专门的人才,应对老龄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日本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综合起来看,以下四个方面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

?

王伟:《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日本政府的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

33

第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具有老龄化速度比较快、达到水平比较高和时间、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适应这样特点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走渐进式的、逐步完善的发展道路。即在2020年以前人口老龄化缓慢增长的时期内,形成社会养老保障基本框架;在2020—2040年人口老龄化加速增长,老龄化进入严重期内,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养老保障体系;在2040—2050年人口老龄化严重,老龄化增长趋缓的时期内,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并形成完整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充分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期”,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加快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

第二、在老龄化形势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应走“自保公助型”道路社会养老是人类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尽管目前我国仍然盛行家庭养老,但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必将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要形式的新的养老模式。因此,我国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建立一个城乡有别的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与社区助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应由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组成,国家基本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保险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宜采用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相结合的模式,即在现收现付的基础上,建立个人账户储存积累,多征集一部分保险费作为积累基金,为21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退休金剧增做准备。这样,既能保障近期内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又能缓解未来的压力。据有关部门预测,如果按职工工资总额的3%建立养老保险积累,到2030年积累基金总额可以达到142.518亿元,超过同年的退休金支出。同时,各单位应严格执行按法定退休年龄退休的规定,除特殊情况外,坚决禁止“内退”、提前退休和一次性买断工龄的做法。

第三、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缴纳要通过立法,强制收取。在强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方面,日本堪称典范。日本的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积累制,法律强制规定20岁至60岁的国民必须加入养老保险,连续交纳25年以上,年龄达到65岁才能领取养老金。以前年满20岁的学生可以不加入养老保险,现在己经规定年满20岁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可以不交,但参加社会工作以后必须补交。

34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了养老保险事业,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我国民众既无交纳个人所得税的习惯,又无交纳保险金的习惯,在构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时要特别注意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民迅速养成积极支持和参与养老保险的习惯。

第四、推迟退休年龄与养老金领取时间。退休早和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年龄偏轻都会对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压力。随着健康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过早退休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大大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日本为减轻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压力,己把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从60岁提高到了65岁。我国在建国初由于人均寿命只有55岁,就确定了男60岁、女50岁退休的制度。半个世纪过去,至今尚未改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就业压力太大,为了给年轻人让出岗位,就得让老年人提前退休。为了减轻就业压力,我国还采取了两次大规模提前退休的措施:一次是1978年为返城的下乡知青让出岗位的大规模提前退休;一次是1998年前后大批下岗职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退休年龄轻和提前退休都是为了减轻就业压力,但直接后果却是加大了养老压力,是不可取的。

35

参考文献

专著:

1、崔万有:《日本社会保障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年 2、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3、李建新:《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吕学静:《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6、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7、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人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8、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9、沈洁:《日本老人福利制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10、王振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11、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于洪:《外国养老保障制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翟振武:《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5、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16、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译著:

1、【日】中原弘二(著) 杨河清(译):《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日】一番ケ濑 康子(著)沈洁(译):《社会福利基础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6

3、【日】桑原洋子(著)韩君玲 邹文星(译):《日本社会福利法制概论》,商务印书馆,2010

4、【日】落合惠美子(著),郑杨(译):《21世纪的日本家庭》,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5、【日】鸟越皓之(著),王颉(译):《日本社会论:家与村的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日】上野千鹤子(著),吴咏梅(译):《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商务印刷馆,2004年

7、【英】马尔萨斯(著),郭大力(译):《人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8、哈尔?肯迪格(著),刘梦、杨横平等(译)《世界家庭养老探析》,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年

日文文献:

1、総務庁: 「高齢社会白書」,平成20-22年版 2、厚生労働省:「厚生労働白書」,平成20-22年版 3、内閣府:「国民生活白書」,平成18-21年

中文期刊:

1、高晓霞:《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师》,2003年第3期

2、殷立春:《浅析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经济视角》,2003年第11期 3、阎莉:《从高龄化视角看日本的社会保障与财政》,《日本研究》,2006年第4期

4、尹豪:《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人口学刊》,2000年第2期

5、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日本学刊》,2004年第3期

37

6、王伟:《日本家庭变迁与老年人问题》,《日本学刊》,2001年第1期 7、权彤:《老龄化压力下的日本养老保障体系及其借鉴》,《山西大学学报》,2009年3月

8原新、刘士杰:《日本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财政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10年第2期

学位论文:

1、董建军:《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与社工介入》,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刘国华:《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王伟:《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日本政府的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李鹏军:《日本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兼论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5、高子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ri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