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及其启示

更新时间:2024-03-14 17: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及其启示

作者:吴霏霏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3期

摘 要: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和践行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其深远意义。重新认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诠释其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深入地认识教育均衡发展,有助于我们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真。

关键词: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公平;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57-01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众弟子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这就是所谓的孔门四科。因此,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说法。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人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教育教学。 一、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人性

孔子生于春秋乱世,当时诸侯征伐,社会动荡,族群残杀,道德沦丧;不同国家族群或个人之间为利益互相争夺厮杀,相互之间矛盾复杂尖锐。孔子居乱思变,牢牢把握“人”这个主体,以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为出发点,着眼于富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性,构建起了儒家“仁”学思想体系和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二、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有教无类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官府之中,普通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开始实行“有教无类” 的教学方针。孔子宣布:“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要有求学的志向并行拜师手续的,他都愿意教诲。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和其他有关史料记载,孔门弟子之中,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人,也有贫贱家庭出身的原宪、颜路、颜渊、曾皙、曾参、闵子骞、子张、仲弓等人,有商人出身的子贡,甚至还有“大盗” 出身的颜涿聚;除鲁国本地的以外,还有从卫、齐、晋、陈、宋、 吴、楚、秦等国远道而来的学生;更有曾皙、曾参父子两个。

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教育对象是没有差别的。只要愿意接受教育,履行入学手续,都可以成为他的门生,没有身份、年龄和地域等的限制人人平等。这一理念在科技发达倡导“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re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