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1-05 14: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也丰富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微观层次范畴,通过研究信息资源的规律,以科学地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本文拟梳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流派、发展历程、体系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1 理论派别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派别: 1.1 信息学研究流派

信息学研究流派是现代信息管理学的开创者,它集成和发展了几千年来文献管理思想。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部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信息资源管理专著。[1]霍顿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在克里斯和高、怀特、伍德、莱维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资源研究发展迅速。国内,霍国庆教授在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北京大学秦铁辉教授从企业文献、网络、实物和人际等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法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2]信息学研究流派主要研究企业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检索与传递。该流派逐步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较高,引领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脉搏。

1.2 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

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纳德强调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时就已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思想,而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早形态。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胡塞因和K·M·胡塞因的理论是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3]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在工商企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它又被称为“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理论”。为促进研究,国外有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杂志如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管理信息系统季刊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郑继芳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及社会功效等入手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管理信息系统流派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管理。不过该流派局限于技术角度,应该弥补人文、社会视角的盲点,其基础理论问题还有待深化。 1.3 商业管理研究流派

商业管理研究流派源于经管界,将信息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管理。1983年,美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罗伯特、巴罗和英经济学家莫里斯也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特别重视其作用。德信息管理学家施特勒特曼,引入“价值链”概念,沿着价值链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5]国内杜栋等编著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管理类专业从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向重视“信息资源价值”转变的代表作。[6]商业管理研究流派研究重点是如何合理配置资源,评估企业信息资源建设方案的经济成本、效益与风险,确定信息商品价格;考察企业信息资源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4 政策研究流派

政策研究流派源于行政管理和法律领域,致力于规范企业行为,保护科学技术领先,维护信息安全。美国制定相关的信息法律,如《信息科学技术法》(1981年)、《美国技术领先法》(1992年)、《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1996年)。我国的信息法律研究虽然起步较晚,近年来也加紧规章制度方面的研究包括: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流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信息监督和防伪的制度等内容。我国已实施或正在编制的企业信息管理规章制度有:《企业信息管理员管理规定》、《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规定》、《企业信息资源编

码标准》等。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研究表现出零乱性和滞后性,研究的理论性、原则性较强,但可操作性不足,很难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5 信息生态学研究流派

信息生态学研究流派是近年出现的新流派,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的信息环境。1997年,美管理科学家托马斯·H·达文波特将生态理念引入信息管理中。[7]纳尔蒂也于1999年著成《Information Ecology: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一书,[8]提出许多有建设性意义的观点。国内学者也意识到这一新动态。蒋录全认为组成企业信息生态学模型的6个重要因素是策略、政治、文化行为、职员、过程及结构,保持信息生态平衡的方法是对信息管理的6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企业信息生态学模型见图1。随后于晓镭撰文探讨企业信息生态圈与3ESP模式。[10]李佳洋等撰文分析了目前企业信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并形成“以人为本”信息管理思想,达到信息环境生态平衡的观点。[11]吉林大学靖继鹏教授近年来也特别重视信息生态方面的研究。信息生态学利用生态学及生态平衡的原理,考察信息管理中人与信息技术、环境之间的交互性,开创一种新视角。 2 发展历程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可归纳为5个阶段,各阶段的理论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时间替代而是兼容并蓄地发展。 2.1 传统管理阶段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大体处于以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时期。集中表现在:服务面较窄,主要面向企业内部科技人员,信息处理的对象主要为书籍、文件、资料等纸质文献,服务内容以提供技术文献服务为主,服务方式以手工为主。主要问题是:在管理思想上较少考虑与效益直接挂钩,技术手段极其落后,出错率较高,工作效率受到严重制约,信息交流机制不够健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信息价值,停留在文献的存档、保存和备案方面,没有为经营管理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2.2 技术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企业信息工作进入技术管理阶段。企业“硬”环境的改观,由最初的自动数据处理(ADP)、基层日常管理业务(如公文收发、工资单据、统计报表等),发展到以计算机系统存储与控制业务流程,随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为企业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数据创造条件。人们被技术带来的效益所鼓舞,逐渐认识到信息资源的战略价值。此阶段研究成果突出表现为信息管理方法革新,信息处理能力增强,信息管理成本下降,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但是此阶段存在技术至上的观念,导致企业为追求技术领先而盲目投资。 2.3 综合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很快发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并没有带来预想的好处。Carr就指出IT技术正从一种潜在的战略资源沦为一般化的生产要素,企业并不会因为拥有信息技术而卓尔不群。[1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需要从管理上和制度上变革。1990年,Michael Hammer提出结合信息管理的企业流程再造工程主张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组织系统进行重组再造。[13]企业界和学者们开始以全面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企业信息资源建设,主张信息管理中的技术、人文、经济手段的综合集成。[14] 2.4 知识管理阶段

知识管理研究成为新的热点问题,1997年英国出版商Emerald出版了第一种知识管理的专业期刊——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研究集中在知识管理的含义、方法、体系与模式、知识管理效益评价以及特定企业的知识管理等问题。美国知识管理咨询专家马克·麦克艾尔洛埃1999年在英国的《知识管理》杂志上发表“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文章。[15]并在2002年出版了《新型知识管理:复杂性、学习和可持续创新》一书,阐述“第二

代知识管理”的思想。[16]第二代知识管理以知识生命周期理念为核心,跟踪知识产生的流程,兼顾知识生成和知识集成的平衡。另外,与第一代知识管理只强调供应观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致力于满足企业的知识需求,讲究供应观和需求观的平衡。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阶段与当时的经济、技术、社会背景相适应,反映人们信息管理思想发展的轨迹,推动研究的螺旋式上升。 3 体系框架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框架是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和配置思路,许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3.1 金字塔形体系框架

金字塔形的形状代表一种从广泛的信息资源中层层提炼,逐级深入的方式。霍国庆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框架分为逐级深入的三个层次,分为业务层、战术层、战略层的信息管理。李怀祖也将其分为运行管理、战术管理和战略管理,[17]并指出运行管理要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战术管理要靠开发业务系统和应用系统实现,战略管理要靠应用战略系统实现。

3.2 要素框架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是由不同的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彭雁虹提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包括业务体系、数据集成体系、应用信息体系、信息战略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五个维度的要素。其中基础设施体系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顺利实施的保障;数据集成体系是它的基本部件;业务体系是它的主要对象;应用信息系统体系是它效益发挥的关键要素;信息战略体系是它的指导框架。

3.3 基于信息构建的框架

信息构建的思想也被用于设计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体系框架。Ryan于1988年首次提出企业信息体(Enterpids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EIA)一词。Ryan认为EIA由七层模型组成:环境、功能需求、数据设计、应用体系结构、交叉应用体系结构、技术体系结构和系统配置体系结构,这七个层次紧密联系,必须严格控制每个层次以保证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Ryan又于 1993年在“Building a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一文中分析企业信息资源的七个方面要素:企业环境、业务目标、数据体系结构、应用体系结构、基础设施、系统软件、系统硬件,将EIA描述为一种柔性设计方案。

赖茂生也提出企业信息资源体系结构(IRA),而Architecture应该包括:①企业信息生态环境;②企业信息战略;③企业信息过程;④企业新信息市场;⑤企业信息行为与文化。[18]他指出现行的企业信息资源体系结构多半致力于提高效率,但却无法指导信息用户的信息行为,好的信息资源体系应该方便用户查找和使用信息。

基于信息构建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结构比以往的计算机、网络、软件体系结构的意义广泛而深远。 4 管理模式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至今还没有建立统一模式。 4.1 四维模式

林敏认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整体模式可依据技术维度、管理维度、人文维度、经济维度四个要素来构建。[19]此模式与传统的信息管理三维结构的经典模式一脉相承,在创新性方面弱显不足。

4.2 八重范式

范式是一门学科研究中本质的东西。魏浩等提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八重范式,如图2。 人文、技术范式与原有理论大同小异。竞争范式和合作范式融合产业经济学的组织理论、交易—代理理论;工具范式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视为管理工具,而与之相对的自动范式的理念

是智能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规划范式要求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而与之对应的进化范式强调生物进化论的原则。这些范式将研究架构在四对矛盾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关系之上,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4.3 基于COBIT的模式

郝晓玲等将COBIT应用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领域。COBIT由美国IT管理研究所开发的控制信息技术的一个开放性标准,COBIT将IT处理,IT资源与企业策略、目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结构。以COBIT为核心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框架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管理方针、控制目标、监察方针、工具集,其中,管理方针是控制目标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准则,监察方针用于评价这些控制目标在信息技术处理过程中是否实施得当,工具集是用于处理的可供选择的辅助工具软件。[21]这个模型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与IT目标的互动,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提供新思路。 4.4 基于价值的模式

获得经济价值是企业开发信息资源的原动力,刘平通过对信息资源可用性的分析,利用信息经济学原理构建由信息渠道、信息结构、信息效率三个基本管理要素组成的企业信息资源价值管理模式。[22]任红亚等建立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静、动态模式和价值转换的模式。[23]

企业信息资源可划分为潜在信息资源和显性信息资源两部分。企业通过调整信息渠道、优化信息结构和提高信息效率等方法加工原始信息,实现资源的价值。其价值创造分为两个阶段:(1)价值形成。对原始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2)价值实现。高价值的信息资源通过决策活动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远景目标。基于价值创造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明确了信息资源与结构资本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机理,建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新范例。 5 总结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含义、发展历程、模式框架等方面,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论等相关的思想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其中。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缺少深入调查和案例分析,许多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原则性较强,但可操作性较弱。国内理论研究还要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与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教育模式;(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国家信息政策、法规;(4)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信息伦理道德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注释:

这一部分应该是从注释1到注释23文献的具体出处,但由于这是从网上下载下来,没有这个部分,你自己写的时候不要忘记详细注明文献来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qr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