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记
更新时间:2024-06-30 18: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总体轮廓
绪论
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1、史学本体论——历史是什么?
2、历史认识论——历史知识如何形成?历史知识的性质 3、历史方法论
1
上篇 史学本体论
第一章 历史是什么
一、历史的定义(2种)
1、历史是客观存在 2、历史是史学家的精神产品
二、历史是一种十分复杂且充满矛盾但毕竟有规律可循的统一过程。历史发展
具有客观规律性。
1、历史发展的偶然性(2点:历史活动后果的无法把握性;具体史实的特殊、个别、非重复性); 2、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思辨(3点) 非重复性;自由意志;能否得到检验;
2
第二章 历史科学的特性和任务
一、历史科学的定义(3种用法)
一切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学
二、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即特性
1、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相比——特殊性
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一般和抽象的,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历史科学则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对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具体历史事件、活动、历史人物进行具体研究,从而得出相应的特殊规律; 2、与一般社会科学相比
综合性、整体性——将研究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研究分析 把发现原因作为始终不懈的任务; 3、与文学相比——真实性
3
第三章 历史科学内部的学科结构
一、历史学科分类的标准——以研究对象的不同分类 二、具体可分为三大类:
1、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主体学科
(1)、以各个国家、民族的具体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的“记述的科学” 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事件运动史;
(2)历史哲学——对各个国家、民族历史发展进行抽象化、理论化研究;
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
史学史;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
历史编撰学;史学评论
3、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
辨伪学;校勘学;版本学;辑佚学;考据学;史料学
三、历史学科三大分支的关系
1、主体学科的发展有赖于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 (史学理论研究深入的3个途径?)
2、史学理论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具体的史学实践;
3、历史评论对于整个史学发展以及历史学科三大分支的发展具有条件作用,促进历史的发展;
4
第四章 历史科学与一般社会科学
一、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学概况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表象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思维进程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3)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不同 3、政治经济学对历史学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学家必须掌握的重要理论; (2)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促进历史学知识的不断深化;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于历史学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二、与文学的关系
1、文学:是用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下真实再现生活本身,从而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判断; 2、文学的真实性:
(1)本质生活的真实,不拘泥与具体情节,而是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关系; (2)细节的真实
(3)做到真实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3、文学对于历史的意义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认识,可以提供更多的历史启示; (1)可以提供更多的历史感,便于加深理解; (2)可以增补史料
(3)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可以提高历史真实性
文学的真实不同与历史的真实;文学中相关历史事实不能直接作为史料运用; 三、与考古学的关系
1、考古学:是通过人类社会物质资料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 通过对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遗存进行发掘、整理、鉴定、分析、综合,从而研究社会发展规律;
2、考古学的方法:
5
(1)强调对人类社会劳动资料物质遗存的研究; (2)重视田野考古,认为是一切考古方法的基础; (3)重视吸收自然科学方法用于考古研究; 3、考古学对历史学的意义 (1)填补了原始社会史的空白
(2)丰富了历史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四、与历史地理学的关系
1、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由于人类活动,一切地理环境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研究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非常广阔,大致可分为:(1)历史自然地理;(2)历史人文地理
2、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主要为沿革地理,可分为:(1)疆域政区历史地理学;《汉书。地理志》(2)山川河流历史地理学《山海经》、《禹贡》; 3、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1)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借鉴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历史地理学,必须经过历史学的训练;
(2)研究历史学同样需要历史地理学提供基础; 历史地理学可以提供更多的历史感; 史学工作者需要沿革地理的相关知识 五、与目录学的关系
1、目录学:是一种研究目录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在文化典籍不断丰富背景下,在目录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国目录学源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刘向《别录》、刘歆《七略》是最早的目录学专著;而《四库全书总录》是我国目录学集大成; 2、目录学与历史学意义 (1)治目录便于治史
(2)治目录可以填补我国古代学术史空白
6
第五章 历史学发展基本规律
一、时代发展推动历史学的进步——历史学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律
1、社会大动荡促进史学的繁荣(大动荡激发人们的忧患意识,推动人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从而推动史学发展)
例:春秋战国推动史学繁荣;魏晋南北朝促进史学昌盛
2、社会转型也会促进史学的发展(社会转型造成社会大变革,也会给人们的历史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促进历史发展)
例:秦汉时期,诞生《史记》
二、历史观的变革也会促进史学的发展繁荣
1、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天命史观”发展为“重民史观”,促进了史学繁荣; 表现为:(1)、修史成风(官修、民修);(2)、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史学体裁(编年体,综合体裁《世本》);(3)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历史意识和史学观念;
2、秦汉以后,“皇权史观”支配了封建史学的发展;
表现为:确定了封建史学发展的基本格调和编撰形式,形成了以《史记》为核心的“二十四史”传统封建史学体系;
3、近代“进化史观”促进了 “新史学发展” 严复《天演论》;梁启超;胡适 实证主义
4、20世纪初,唯物史观传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史观和进化史观进行改造,造就史学的繁荣发展;
5、改革开放后,对唯物史观进行正本清源,又带来史学新的繁荣;
三、个人修史创造了众多传世名著
官修史书尽管是我国传统史学绪统的重要途径,但其与私人修史相比,缺陷很多;原因在于其不符合学术创造规律,无法保证学术成果的一致性;
所以说,中国史学的传世名著多为个人撰史;
7
第六章 历史科学的功能和作用
一、三大功能:
(一)、历史科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向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科学的向导作用,是在不同层次和范围内发生作用的;例如,一个国家的政治决策,也需要历史提供可靠的参考;
史学功能的潜功能性:史学家更愿意保持学者身份,不愿意直接与现实政治服务; (二)、历史研究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根本途径
人类向何处去?它追求什么?向往什么?这些关于人类自身的问题,都只能从人类以往的经历中去找寻;
可见,研究历史,是认识人类自身的根本途径;
(三)、历史知识是人类必须的文化素质
历史科学的功能之一,就是把科学的历史知识传输给人们,以完善、充实人们的文化素质;
二、历史科学的作用——为现实服务
1、要反对“为历史而历史”,反对脱离现实,钻进故纸堆去研究历史; 2、历史科学如何为现实服务?
(1)、最根本的是保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要追求历史之真,从历史本来面目出发,去研究得出结论;
(2)、要求历史工作者关心现实,做历史进步的促进派;要从现实出发,选择历史研究课题,不断发掘历史事件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现实提供可靠的历史借鉴;
(3).要求史学家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胆识;
8
中篇 历史认识论
第七章 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
一个有趣的现象:
史学家“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对同一历史问题,却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 为什么呢?——根源于每个历史学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主体意识结构,从而完成对历史问题的不同测度;
一、主体意识结构
形成历史学家主体意识结构的各种认识因素很多,主要包括:
1、哲学观念——是史学家对于整个世界、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总体看法; 2、政治立场
3、知识基础——人们以往所受全部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4、个人经验——指历史学家经历的个人阅历以及由此积累的个人生活经验; 5、情感 6、性格气质
上述意识结构的诸因素,在历史主体认识历史活动中,并不是独立作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影响历史认识主体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活动;
二、历史学家主体意识结构的诸因素如何对历史认识活动产生影响?
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是这样形成的:
当历史学家接触历史资料时,他们总是先调动自己主体意识结构中的诸要素对史料进行消化和溶解,然后形成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独特认识;
这一历史认识活动过程——也就是历史学家主体意识结构诸要素在历史认识中的渗透过程;
三、主体意识的社会性:(分析历史学家的群体意识)
主体意识的社会性——即研究历史学家的个体意识所具有的社会性,探讨时代、社会历史学家认识个体意识的影响;
1、任何历史学家都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
他的知识、思维方式都受所处时代的制约;其选择研究课题受现实社会的需要,研究成果也同样印下时代的印记;
2、由于历史认识主体意识存在社会性,使得同一时代的历史学家主体意识发挥都具有共
9
同的指向,使得历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
3、历史认识主体意识社会性的渗透,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这主体认识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四、要增强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意识
1、要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要进一步提高自觉性的主体意识; 要自觉地从现实出发,选择研究课题; 要自觉地发掘历史资料 3、要增强认识主体的修养
(1)、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2)、要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 (3)、要在旧束缚中解放出来; (4)、要培养历史责任感;
10
第八章 历史认识中的客体范畴
一、历史客体与历史存在
1、历史存在
包括人类以往整个历史活动的全部内容。对于史学认识主体来说,其完全独立于史学家的意识以外,不以史学家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历史客体
是认识论中的范畴。其应该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说,是主体所认识到的历史存在,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
历史客体一方面具有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主体而成立;
二、历史客体的若干重要属性及其对主体的影响
1、历史客体的双重社会历史性
历史客体在其自身具有的社会历史性的同时,又加上一层历史认识主体的社会历史性;
2、历史客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由于新的历史资料不断发现,越来越扩大着主体的历史视野;更重要的是,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认识主体不断从新的研究领域、新的角度,促进历史客体处在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3、历史客体的客观性
历史客体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完全独立于史学家的意识之外;历史学家对其正确或错误、审慎或随意的种种解释,都不能改变它本来的面貌;
4、历史客体的历史性
研究某一历史客体,实质上就是研究它的历史联系,它的历史性问题。最根本的就在于对历史客体的历史环境的把握,要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感;
5、历史客体的过去性
历史客体,指人类社会过往的历史过程,其已经消失,并且永远不能重新复现。正是这
11
种过去性,使得历史学家失去了和自己研究对象直接打交道的便利,无法建立起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给历史研究带来了无穷的麻烦;
6、历史客体的复杂性
历史和现实一样复杂。历史客体的复杂性,正是史学领域百家争鸣的根源
三、历史认识客体的二重性
——历史认识客体实际上具有双重性。其包括史料客体和历史客体,认识主体要通过史料客体这层中介,去最终认识历史客体;
1、史料客体
——史料客体,其本身并不是历史,而是史学家对历史过程的记录或描述,是一种观念形态上的东西。其以文字形态存在,是历史客体的一种反映。
——在历史认识活动中,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并不能建立起直接的对象性关系。历史认识的前提,是史学家要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再通过历史资料去认识历史客体。
——历史学家认识历史客体的第一步,便是认识史料客体; ——史料客体可分为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主要是指文字资料;
2、史料客体的属性及其对主体的局限 (1)、史料客体的属性 ①、史料客体的客观性
——史料客体同样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虽然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史料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甚至肆意歪曲史料,但史料绝不允许被篡改;
——史料客体内容的客观性:虽然任何史料中都包含有记录者的主观因素,有其主体意识渗透其中;但任何历史记载,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记录者的客观内容;
②、史料客体的主观性
——任何史家都不可能按照历史存在的原本面貌去记载历史,历史存在一经记载就要经受记载者主观意识的改造。任何史料客体都渗透着作史者的主观因素;
12
(1)、历史内容的无限丰富,要求记录者必须对历史内容有所取舍,而取舍的标准就是记录者的主观条件。记载什么,不记载什么,如何记载,完全由记录者自身决定;
(2)、历史记载的完整性、连贯性的要求,要求记录者(作史者)用合理的想象、猜测、推理去弥补史料资料的不足,以填补历史联系的缺环;
③、史料客体的简约性
——针对史料客体的数量和丰富性而言,较历史客体有着明显的差异;
3、史料客体的主观性、简约性对史家主体认识的影响
——史料客体的主观性、简约性,严重制约了史家主体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 (1)、主体认识活动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剔除史料客体的主观性成分,而史料客体本身面貌就十分模糊,彻底消除其主观性成分殊为不易;
(2)、史料客体的简约性,更是严重制约了史家主体能力的发挥(没有史料或史料非常缺乏,自然无法进行充分的历史研究;
——正是由于史料客体的主观性与简约性,导致了史家主体的认识活动只能达到相对正确的程度,不可能求得绝对正确的历史结论;
13
第九章 史学研究中的历史事实
一、两种意义上的历史事实 1、历史存在事实
——属于历史本体论范畴,指的是客观历史过程中的历史事实,是客观历史过程本身或客观历史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其处于历史学家主体意识之外,不以史学家的主观认识为转移,是历史的客观存在;
2、历史认识事实
——属于历史认识论范畴,是历史学家认识活动中的历史事实,是史学家对历史存在事实的能动性认识的结果,是主体性的产物;
——对于历史存在事实,历史认识事实是不完全、不准确的反映;
3、历史存在事实和历史认识事实之间的关系
(1)、历史存在事实引起历史认识事实的产生;
(2)、历史认识事实必须要以历史存在事实为基础,受到历史存在事实一定程度的制约,致力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二、怎样从历史存在事实到历史认识事实?
1、进入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是历史存在事实转变为历史认识事实的唯一途径; ——在遇到历史学家之前,历史存在事实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没有任何意义;而一旦历史学家发现了这个历史存在事实,对其产生了研究兴趣,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视野,至此历史存在事实也就转变为历史认识事实;
2、为什么同一个历史存在事实,会产生不同的历史认识事实?
——因为每个历史学家都有其特殊的主体意识结构,因此,他们在面对同一历史存在事实时,即便掌握了相同的历史资料,也会产生不同的历史解读,从而形成不同的历史认识事实;
3、对于同一历史存在事实,产生的不同历史认识事实,尽管其所包含的历史真实性成分各有不同,但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对于一切从科学的态度出发,获得的历史认识
14
事实,都应抱有重视和尊重的态度;
三、历史认识事实的基本性质
1、主观性:
——历史认识事实是历史学家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历史学家对历史存在事实的重构或建造,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素。
2、客观性:
——即任何一个历史认识事实,都包含有对历史存在事实的某种程度的真实反映。 无论史学家构建历史认识事实时角度多么偏颇、思维多么怪异,其所获得的历史认识事实都不能排斥客观性的历史因素,都包含有对历史存在事实的某种程度的真实反映;
3、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同一个历史存在事实,往往会得出不同的历史认识事实,从而反映出历史认识事实的时代性;甚至同一个历史学家,往往也因为时代的发展,对同一个历史存在事实,在不同的阶段形成截然不同的历史认识事实;
4、真实性:
——历史认识事实达到历史真实性有两个基本条件: (1)、历史学家所利用的历史资料真实可靠; (2)、历史学家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由于历史学家不可能做到对历史资料的完全占有,以及完全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所以其得出的历史认识事实不可能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性;
可以说,没有完全符合客观历史之真的历史认识事实,也没有完全不符合历史之真的历史认识事实;我们要尊重一切经过科学探讨,而获得的历史认识事实;
15
四、如何确立一个历史认识事实?
(历史学家构建历史认识事实的一般程序)
1、选择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存在事实作为研究对象——历史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选择的研究对象,要么对现实社会具有启示意义;要么对学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填补学术空白;
2、对研究对象的信息进行搜集和甄别 (1)、确定资料搜集的范围 (2)、选择材料
(3)、甄别材料,确保材料真实;
3、从可靠的信息资料中形成初步的历史认识事实;
——包括对搜集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归纳、综合、抽象、概括,得出自己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形成初步的历史认识事实;
4、进行相关事实的比较研究
——目的是是我们初步形成的历史认识事实具有更扎实的可信度 5、上升到辩证逻辑层面进行理论的考察论证
6、最终形成对历史存在事实的完整看法,并以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加以表述
16
第十章 历史认识的一般形式
——怎么样进行历史认识?
一、考实性历史认识——求得历史之真
考实性历史认识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弄清楚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为进一步研究工作打下牢靠的基础;
考实性历史认识是全部历史认识中最基础的一步;
求得历史之真,必须通过史料客体这个环节,因此,史料的真实与否就非常重要。考实性认识可以分为:
(1)、外考证——以史料客体为对象,考证史料真伪错谬; (2)、内考证——以历史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 内考证比外考证更加深入。
在整个历史认识过程中,考实性历史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离开考实性认识,整个历史认识就会变成无本之木。只有弄清楚历史现象的本来面目,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进行考实性认识,要把研究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 二、抽象性认识
在考实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进行更深邃、更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抽象性认识。
抽象性认识的任务:透过历史事物的表面现象,去发现历史的底蕴,发现历史事物内部及其外部环境的必然联系,从中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抽象性认识在整个历史认识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起着主导性作用。 三、价值性认识
单有考实性认识和抽象性认识还不足以完成历史科学的崇高任务,还需要价值性认识,去最后完成历史科学的崇高任务。
1、人类认识活动从一开始就面临双重任务: (1)、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性认识;
17
(2)、要从主体自身出发,来评价客观事物对于人类生活有无价值或意义,即对客观性事物进行价值性认识;
2、历史认识作为人类整体认识的一部分,同样分为反映性历史认识(考实性认识和抽象性认识)、价值性历史认识(从历史主体的需要出发,对客观历史事实进行价值性认识),两个最基本的认识形式。
3、价值性历史认识要认识的三层价值关系
(1)、历史客体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为价值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2)、历史客体对于整个历史发展为价值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3)、历史客体对于现实社会为价值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四、各种认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考实性认识是其他两种认识形式赖以进行的必要前提,是一切历史认识活动的基础; 2、抽象性认识在全部历史认识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3、价值性认识是整个历史认识活动的灵魂,历史科学的崇高任务最终要靠价值性历史认识去最后完成;
以上这三种历史认识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相制约,共同构建了历史科学完整的认识体系,缺一不可;
18
第十一章 历史再认识及其推动因素
一、什么是历史再认识?
人们认识历史,总是从自己的时代特点出发,而人们的时代特点,又总是随着现实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人们的历史认识也总是在不断发展当中;
人们总是要不断从新时代的高度,去对历史进行再认识,从而把史学研究不断推向前进; 二、历史再认识的历史根据
1、人类历史划时代的改变,是史学领域出现广泛历史再认识的时代条件;
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划时代改变,都促使史学家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历史进行广泛的再认识;
2、历史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影响,都有一个逐渐暴露的过程,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逐渐完善对它的认识;
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用,离开它的时间越远,就越能得出客观、全面的认识; 3、高级社会形式提供了认识低级社会形式的钥匙
注意:低级社会形式的某些因素,在高级社会形式中,不是以原来的面貌出现,它或是以发展了的形式,或是以萎缩了的形式出现,并与原来的形式产生了某些本质上的区别,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等同起来,而只能作为参考因素加以考察
4、只有在当代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的时候,才能全面理解过去;
5、新的历史资料的出现,要求我们不断修正对以往历史的认识,以增强历史认识的科学性;
三、历史再认识的推动因素
1、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历史再认识的广泛进行;
2、认识主体的创造精神,要求史学家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不断推动历史科学的进步;
3、整个人类认识水平的发展,要求人们站在新的历史时代的高度,去全面审视过去,推动历史再认识的发展
19
第十二章 历史认识的检验
一、历史认识的可检验性
1、一些近代学者认为历史认识不具有可检验性,原因包括:
(1)、从历史客体出发,强调历史现象的一度性,不可重复性,因此认为历史认识不具有可检验性;
(2)、从历史主体出发,认为一切历史认识都渗透着浓厚的主体意识,都是主体从特定的历史时代出发获得的,它对于产生它的时代、对于认识主体来说,都是合理、真实的。因此,认为历史认识不能比较、不能判断,从而不可能通过检验做出真理性的区分;
2、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历史认识是可以检验的,其原因有:
(1)、针对第一种情况:历史现象尽管是一度性,但它同样会把自己的影响留给历史,以发展或萎缩的形态,过渡到新的历史时代中;它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历史学家传递它的信息。因此,历史现象的一度性并不能把我们导向不可知论;
同样,对于历史现象的非重复性,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科学抽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历史现象中的重复;
(2)、针对第二种情况:只要我们相信历史客体的客观性,承认历史事实的客观存在性,那么很自然地确认了历史认识的可检验性; 二、历史认识检验的标准
1、时间序列说
该学说认为:检验历史认识的标准,根本不在于客观历史本身,而在于认识主体的时间序列;后代史家的认识,是判断前代史家认识的根据;
2、实践标准说
一般来说,能被实践所检验的,是那些对历史进行大尺度、宏观考察的规律性历史认识,以及那些所反映的对象在今天的社会实践中仍继续发生影响和作用的历史认识;
但以上两种情况在整个历史活动中所占比重是很小的,大部分历史认识是不可能用今天的实践加以认证;
20
三、不同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判断
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有三种文化传统,即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而这三个文化传统的民族性也最鲜明;
可以说,民族性是一种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根本条件,一种文化传统的民族性发展的越充分、特色越鲜明,它就愈加不易为外来文化所同化;
1、文化传统的民族性是如何形成的?
(1)、一种文化传统的民族性特征,是该民族历史过程中,独特的政治、经济状况的产物。
(2)、决定文化传统的民族性特征的,是地理环境因素。
——例如,黑格尔提出的“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他把世界分为三种类型,即高原地区、平原地区和海岸地区,不同的地区就生活着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
——马克思主义也肯定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对不同的文化传统产生不同的影响; 2、不同文化传统的价值判断问题
最重要的是要确立一套文化评价的价值标准——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 ——人们最简单,而且最习惯的方法,是以某一种文化传统作为另一种文化传统的价值参考系;
——事实上,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并没有一种共同的评判语言或价值标准,因而就不应该以一种文化作为另一种文化传统的价值标准;
——文化评价的标准问题,只能是以是否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为标准,来看待和评价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基本内涵;
四、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 1、批判继承的目的——创造
——在于创造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大潮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6
2、批判继承的方法
(1)、批判——用马克思主义去批判、审查一切文化遗产。要对文化遗产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为合理的继承廓清道路;
(2)、继承——对于精华,也不能简单的照原样保存,也要经过批判,吸取其精华,更好的为现实服务;对于糟粕,也不能简单地抛弃,同样要经过批判,彻底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吸取其经验教训,从而彻底消除它的历史影响;
3、批判继承的标准 (1)、实践标准
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需求,作为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标准; (2)、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标准
对立历史上的一些科学文化(自然科学)遗产,需要用科学性的标准去分析、检验他的科学成分,从而从科学史的角度加以批判继承;
对于历史学、文学、戏曲、绘画、工艺设计诸方面的文化遗产,则需要真实性和艺术性的标准;
五、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我们现在所承袭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为封建专制体制服务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又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上;
——所以,我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抛弃,也不过分推崇,应科学的加以批判、继承,创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文化。
37
第十八章 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史研究兴起的原因 1、西方社会史的发展和引入:
1929年,法国历史学家费分尔和布诺赫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标志着法国年鉴学派的形成和现代社会史研究的开始;
法国年鉴学派是西方现代社会史学的奠基者,它的一些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都为新中国的社会史学家们所欣赏和借鉴;
与此同时,英美等国的历史学家们也同样致力于社会史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受西方社会史学发展的影响,开始逐渐复兴,一些国外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典籍的被引入,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对社会史学发展的新呼唤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中国当今社会正发生重大改变,出现了众多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传统的史学模式已经无力回答这些问题,因此,社会史学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者的重视,从而导致80年代中国社会史学研究的热潮;
3、史学危机对社会史学的兴起产生催化作用
80年代中期,中国史学遭到“无用论”误解,迫使史学工作者由西方的启示而找寻解脱的契机。这为社会史学的兴起起到了推进和催化作用;
4、社会学、文化史对历史学的不断渗透,也为社会史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社会史学研究的兴起;
二、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社会史的定义
国内外关于社会史的定义分歧很大,现在较为流行的几种观点是:
(1)、社会史——关于生活方式、闲暇状况和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历史——其不包括政治
38
制度、经济制度和另外一些制度内容,即把社会史视为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军事活动以外的社会活动所构成的历史(这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定义)
(2)、社会史——研究社会本身的历史; (3)、社会史——研究的是经验而不是行为;
(4)、社会史——不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一种运用新方法、从新角度驾驶解释的新史学;
▲【本书定义】
将社会史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加以界定: 广义:“再现”人类社会过去的历史; 狭义:研究社会结构变迁时,普通人的经历; 三、社会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1、从整体上考察历史的方法:
社会史学者总是立足于从整体上考察历史。该方法主要包括如下三点:
(1)、从空间上——表现为中心地带向边缘地点、总体鸟瞰向区域研究、多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城市向农村的趋势;
(2)、从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全貌的角度出发——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个人的全部活动与变化。其课题涉及相当广泛;
(3)、从社会角度重新审视政治史; 2、多学科方法的综合应用
社会史提倡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平等交流,形成:关于人口理论、关于结构功能论、关于层次论和流动论等多项理论成果;
3、社会史研究特别需要田野调查和口述史方法
39
四、社会史学研究所带来的史学变革
社会史研究的兴起,给中国史学带来了多方面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野得到拓展,形成对历史的多角度探索;
2、研究视角发生转换,更关注下层民众的历史、社会现实问题; 3、研究方法的更新,深化了历史研究的内容; 五、社会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1、社会史研究缺乏理论概括,宏观理论研究薄弱; 2、社会史研究对象琐碎、杂乱; 3、社会史研究存在排斥政治史的倾向; 4、社会史研究的史学特征逐渐弱化;
40
正在阅读: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记06-30
英国留学是去读预科还是语言班?04-05
渤海银行招聘历年笔试试题及最新复习讲义06-01
淘宝第一网店铺-柠檬绿茶简介02-20
节水风波作文500字06-19
第五讲: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07-25
Ovation 画面组态实例教程03-08
合肥楼市新政十三条06-28
用Photoshop制作逼真的水墨画效果05-26
秋天的树林作文450字06-2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历史学
- 理论
- 笔记
- 方法
- 中考人机对话口语模拟题
- 框剪高层
- 2014计算机
- 正负零以下施工方案 - 图文
- 兰大《地基与基础》课程作业
- 四川北路地块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 卫生院关于加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实施意见
- 大连理工实验作业,奥鹏远程教育
- 档案馆业务100问(2016.7.13) - 图文
- 中心学校2014年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图文
-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习题及答案
-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及对策
- 2008年江苏吴江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 图文
- 脑白金市场调研报
- 2010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12年度不良事件表格Microsoft Word 文档 1
- 杨凌奶茶店经营状况调查报告
- 高一政治《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
- 模具材料的选用及性能优化分析
- 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及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