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第一轮复习选择题精练(一)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6:10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第一轮复习精练
◎古代史选择题(200题)
1.秦朝设立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B.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君主专制的需要
2.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有史料曰:“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B.使土地、政权和血缘结合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D.扩大了国家疆域
4.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秧治秦,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下列史实发扬了这一做法的是
A. 封国制 B.科举制 C.恩荫制 D.旗人制 5.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重文轻武 B.北方长期战乱 C.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D.吏治腐败 6.商鞅变法、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打破了世袭特权 D.促进了民族融合 7.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B.宗教使人民丧失了反抗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D.中国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8.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政制“柔性”一面的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也曾出现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的情况。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 10.下列关于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设在皇宫内部,体现出从属皇权的性质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明朝内阁能参与决策,清朝军机处则不能 D.都加强了君主专制
11..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察举制的沿革 B.察举制的弊端 C.科举制的兴起 D.出身门第成为选才唯一标准 1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A.防止了大臣专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13.“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材料中“今世”是指
1
A.秦代 B.汉代 C.隋唐 D.宋代
14.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渊源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内外服制
15.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 B.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 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D.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
16.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C.中央集权的加强 此人可能生活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8.“王侯将相不必为贵胄”这一观念在秦末已深入人心,该局面的出现首先得益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推举制 D.科举制 19.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20.清赵翼论某时期政制之变云:“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材料论述的是哪一时期的史实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 东汉
21.“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22.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此话属于
A.历史事实 B.一手史料 C.史料解释 D.历史评价 2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4.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位学者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的尚书令 B. 唐代的门下省长官 C. 明代的内阁首辅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 25.清朝军机大臣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由此来看,军机处的基本职责是 A. 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 C. 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原因不包括
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 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B.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普遍实行
D.谏议、监察制度的完善
17.某历史人物曾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后被提拔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
26.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导致中国“选择了陆地”的
2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 C.商品经济和航海技术滞后 D.传统礼教对人欲的束缚 27.右图是一幅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这一政府架构当始于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
28. 按唐朝制度,中男不服兵役,成男才服兵役,而有官员却向太宗提出中男应服役的建议,但魏征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坚决不同意。此提议最终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29.人们往往把社会制度或经济形态的巨大变动称为“社会大变革”。如果以这个标准看待下列史实,你认为哪一时期不适合称为社会大变革时期
A.春秋战国时期 B. 康乾盛世时期 C.清末民初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0.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者给出的解释可能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古代的
A.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内外服制
32.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前者的措施是
A.汉武帝设立中朝 B.唐朝实行三省制 C.宋代实行文官制 D.秦朝三公九卿制 33.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中原文化停滞不前 B.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为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C.唐朝开创了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 D.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历朝的各项制度 34.右边是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示意图,它下面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35.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了许多创新措施,其中不包括
A.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B.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C.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D.设三司分割财权
36.明太祖在一首诗中写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的做法是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C.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37.中国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一思想根源于 A.宗法制度 B.皇帝制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38.顾炎武在《郡县论》中写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他认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 A.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废除君主专制,实行地方自治 C.实行分封制,强化地方权力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3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评述不合理的是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31.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
3
A.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C.限制了地方的自主性不利于地方发展 D.致使中国不得不采用小农生产方式
40.礼治和德治作为治国模式,它高居于其他模式,如传统的“法治”和治国手段之上,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倾向。下列有关其说法不合理的是
A.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的极度膨胀 C.也是人民反对暴政的重要理论依据 D.它源于孔子的克己复礼和为政以德思想
4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 C.宋代三司使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 42.下列史料,最能典型地体现出清朝军机处主要制度特征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43.下表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资料甲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资料乙 资料丙 资料丁 “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乙丁丙甲 44.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45.“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行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俄国农奴制改革 D.日本明治维新
46.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表现为周朝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其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 ”、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47.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材料中的“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 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 C.成汤是早期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8.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二千多年传统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 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49.周朝乐队总称“乐悬 ”。从其称谓可知当时乐队主要以悬挂钟、磬一类乐器为主体的。乐队有四种类型:宫悬、轩悬、判悬、特悬。“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从周朝乐队组织及其规定来看,决定其划分与组合方式的依据是 A.听者身份 B.演奏曲目
C.演奏者年龄 D.地点方位
50.某学者这样阐述“领地国家”的概念: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
4
来自其它领地的进贡;国王无权直接对其它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古代中国曾经建立“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B.秦 C.宋 D.清
51.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公元前6—5世纪中国、希腊政治发展的特点分别是 A.分封制逐渐崩溃/建立起民主政治 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C.官僚政治趋于完备/确立三权分立机制 D.专制皇权正式确立/居民参与公民政治 52.《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干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 社会的矛盾 D.削弱了地方割据了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
53.“尚书、仆射、侍郎、三司使、枢密使、通判、太尉、御史大夫”设置上述职衔的可能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54.中国古代宗族式的政治结构转变为家族式的政治结构,政治制度也随之转变为“家天下”式的制度。与这种转变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C.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D.明太祖废丞相 55.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政权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体现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宗法制度不断加强 D.郡县制度不断强化 56.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 D.是政治专制主义的表现
57.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令郡国必须举人的诏书:“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征辟制 D.科举制
58.针对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晁错主张“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贾谊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目的一致,结果一致 B.目的不一致,结果不一致 C.目的一致,结果不一致
D.目的不一致,结果一致
59.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60.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俗谚说:“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老翁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产生的制度根源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井田制 D.礼乐制度
61.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谈宋太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B.《小议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62.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5
A.宣扬个人英雄史观 B.抨击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人立法 这些机构可能是
A.中书省和尚书省 B.尚书省和门下省 C.中书省和门下省 D.以上都不是 64.“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5.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贵族政体是指 A.西周分封制
B.秦朝皇帝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66.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C.清朝设置军机处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D.蕴含近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
63.唐太宗对中央某些机构不满时曾说:“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
67.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比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南岭,直到今广西。元代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 B.加强专制皇权
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D.削弱行省的权力和统治范围
68 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修长城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69.有位学者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家”、“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史学家因其个人立场、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历史的解释会不同 B.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学家,可以不凭借史料而加以说明、解释 C.历史著作的编撰,其客观性、科学性是否存在和真实而令人怀疑 D.历史学家凭其掌握的资料,阐释历史事件因果而重建历史的真相
70.“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首辅或元辅的称谓,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处于他的推荐。”该段文字叙述的内容特征符合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六部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八旗制度 71.史书描述某一民族因人口过剩而向外殖民,指出:“这一个民族移植所到之处,其制度、宗教和生活方式亦随之而至。他们比照自己的母邦,建立独立自主的城邦。新殖民城邦与母邦相似的经济生活,产生与母邦相似的社会、政治纷争。”这一个民族应是
A.公元前七世纪向外移民的希腊人 B.十七世纪中移往美洲的英国清教徒 C.十九世纪初移民东南亚的中国人 D.二十世纪中移民巴勒斯坦的犹太人
72.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有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部分人”是
A.妇女 B.外邦人 C.公民 D.奴隶
73.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B.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74.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6
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沦是
A.“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B.“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C.“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D.“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75.希腊人认为神是和自己很相似的,区别仅仅是神更有力量、更长寿、更美丽。这一看法直接源于希腊人
A.长期的海外贸易 B.繁荣的商品经济 C.丰富的人文精神 D.成熟的民主制度
7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这样评价罗马法:“??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罗马法的“理性”,主要表现为
A.罗马法追求并且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B.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的思想 C.罗马法完全摒弃习惯法,是成熟的成文法 D.罗马法主张维护平民的利益,反对奴隶制 77.古罗马《民法大全》载:“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不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据此可知,这些法规 A.仍属于习惯法的范畴 B.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C.提倡法律面前公平平等 D.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78.罗马法不仅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而且对世界影响深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B.它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奠定了法律基础 C.它直接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D.它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79.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契约)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 D.注重程序
80.法国学者费奈隆(1651-1715)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评价时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B.民主制的需求促进了雅典雄辩术的发展 C.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了智者学派的兴起 81.古代希腊和罗马对世界文明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不包括
A.选举制度 B.《民法典》 C.《民法大全》 D.人文主义思想 82.下列关于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差异,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 B.贵族制与分封制
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 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
83.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幕洛,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幕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幕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幕洛的家人败诉。法官依据的是
A.未成文的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新敕》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84.“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85.柏拉图说:“在所有动物中,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亚里士多德表示:“一个自由人是为自己活着。因而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着。”这反映了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 A.理性主义 B.个人主义
C.怀疑主义
D.人文主义
86.对古希腊“城邦”(Polis)一词的解释,更接近本质特征的是
A.城市国家 B.公民国家 C.独立国家 D.联邦制国家
87.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
7
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自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下列各项中,最能解释上述现象出现原因的是 A.雅典的小国寡民形态 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雅典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D.雅典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
88.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89.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的含义是
A.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 B.认为人的知识越多品德越高尚 C.道德知识仅适用于理念世界 D.道德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
90.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 维护特权 B.纵容犯罪 C.重罪轻罚 D.强调证据
91.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时曾说:“穷人处死或流放他们的反对派,将同等的社会权利赋予其他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政府中担任职务,从而开始实行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这表明雅典的民主政治
A.体现了自由、正义和平等理念
B.实现了社会成员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C.没有改变君主专政的本质特征 D.是古代世界最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 92. 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适用范围: 形式: 习惯法 十二铜表法 成文法 前449年 公民法 前3C中 万民法 前6C末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特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93.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马克思语)以下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A.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罗马法包含理性、证据、自由等自然法的精神 C.罗马法是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 D.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94.据史料记载:“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罗马法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这使得罗马帝国
A.通过习惯法保护外邦人的利益 B.将习惯法完善为成文法 C.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将万民法上升为自然法
95.“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
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96.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他的改革开始的。”“他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材料中涉及的是哪一位人物
8
A.伯里克利 B.梭伦 C.克利斯提尼 D.亚里斯多德
97.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
98.“希腊地理上的多中心决定了经济上的多中心,而经济上的多中心又决定了政治上的多中心。“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希腊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的贵族政治 B.希腊经济分散导致民主政治的产生 C.希腊地理环境有利于商业和对外扩张 D.希腊地理环境是政治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99.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最正确的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执政官权力最高 C.法律由执政官制定 D.法律就是执政官 100.《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法律是治国重要手段之一
101.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息,具有极强的内聚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早在商代就已经产生的书面语。这里的书面语是指
A.汉语 B.商地人使用的语言 C.甲骨文 D.先秦时的俗语
102.商鞅变法规定“除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与梭伦改革的“依个人财产多少确定各等级的特权”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B.加速了血缘纽带的解体 C.促进了农耕定居的形成 D.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103.《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104.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
A.发展长途贸易 B.运送军粮 C.发展小农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
105.《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A.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106.商鞅“平斗桶权衡丈尺”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主观都是为了 A.便于征收赋税 B.便于商人交易
C.便于百姓购买商品 D.促进全国各地区商业的发展
107.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B.工官监管的夜市 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108.印度著名思想家和诗人泰戈尔认为:东方是精神文明,而西方是物质文明,东方是人道的,而西方是科学的。造成东西方文化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生产方式的不同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C.思想文化背景的不同
D.历史传统的不同
109. 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你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原始畜牧业出现 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
9
C.农业生产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 D.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基本具备
110.《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论当及赏(偿)稼”。这说明 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 B.当时的法律已日趋健全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1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112.最有力地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铁器的是
A.《管仲》一书里有记载 B.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出土一批铁农具 C.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着铁矿山达三十多处 D.先人们的传说
113.《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农产品产量增加 B.土地日益私有化 C.促使“工商食官”政策推行 正确是
A.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农业的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过渡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B.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形成 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115.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 B.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 C.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 D.青花瓷的热销给许多店铺带来丰厚利润 116.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117.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 A.市民的生活 B.文化的交流 C.对人民的统治 D.商业的发展
118.临淄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汉武帝时主父偃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这反映了当时的临淄 A.农业发达
B.商业发达
C.牧业发达
D.资本主义萌芽
119.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120.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121.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122.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进步,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东南交通的发展 D.北方外族的入侵
D.水利事业发展
114.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表述不
10
123.日本人斯波义信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斯波义信所述的这一现象可能出现于
A.汉代长安 B.北魏洛阳 两本书研究不可能涉及的主要朝代应该是 A.北魏 B.三国 C.隋朝 D.唐朝
125.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
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①民间集市在江淮出现 ②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草市税是国家重要收入 ④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A.①② B. 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6.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12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都推行汉化政策,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 C.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 D.都奖励军功、耕织和迁都,提升了经济、军事实力 128.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出宋代婚姻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科举制度盛行 种经营方式是 A.井田制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130. 宋代租佃制的普遍流行所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土地兼并的加剧 C.雇佣关系的发展 D.农耕经济的发达
131.在北京奥运会上的盛大开幕式上,展示了数千年文明古国的风采,其中有一部分题材来自远古时期丰富多彩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对神话的认识最符合历史学要求的是 A.历史久远基本没有历史价值 B.是古代先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C.对了解先民活动,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D.是口耳相传的第一手资料 132.通过分析图一、图二、图三,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上发生的变化
D.理学的兴起
129.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
C.唐代长安
D.宋代临安
124.下面是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均田制新探》以及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均田制的研究》的封面,这
11
A.古代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均衡 B.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 C.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D.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全国的各个地区发展
133.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这个“集”在宋代应属于 A.城市 B.都市 C.草市 D.夜市
13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135.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徽商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注重买田置地
D.注重海外投资,少量用于买田置地
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136.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 B.劳资矛盾尖锐 C.商业法律完备 D.商品经济发达
137.据《文献通考》记载:宋神宗后期某年北宋税赋总收入为52010000石(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占30%,工商税占70%。以下说法不能反映该数据的是
A.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B.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促进了政府收入的增加 C.政府的“抑商”政策有所松驰 D.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138.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原因不包括
A.自然经济的强大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D.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 139.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140.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收集了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市 C.宋代时期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明清时期,农产品尚未进入市场
141.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其繁华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盛泽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143.《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 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 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
B.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
占总人口比例 自耕农、地主 24% 佃农 36% 工场主 30% 商人 10% 江南地区
B.唐
14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
12
144.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生产关系的变革
145.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C.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
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D.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146.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穡。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穡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至于病,乃无以济也”。张居正的观点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或政策是
A.官营手工业迅猛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 147.读下图,从中我们可直接得到的信息包括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148.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 B.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 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D.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
149.《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反映汉代实行 A.奖励耕织政策 B.抑商政策 C.轻徭薄赋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150.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杜牧也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江淮经济发达 C.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 D.江淮赋税负担沉重 151.下图从①到②(图中带“○”或“●”的为商业城市)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①唐朝商业城市与手工业分布示意图 ②明朝商业城市与手工业分布示意图 A.商业城市越来越多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手工业分布越来越广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152.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经商致
13
富的动机中,实际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153.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和打击工商业者 154.关于明代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根源是小农经济 B.直接原因是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C.除十三行之外不许任何个人和机构与外通商 D.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155.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人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56.近代西方人怀念古希腊、罗马,奉它们为西方文明之根,主要是因为古希腊、罗马?? A.具有悠久的历史 B.成为古代实践民主、法治的摇篮 C.扩张为地跨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D.出现了梭伦、查士丁尼等一批杰出政治家
157.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
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C.维护自然经济 D.巩固专制统治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158.“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 A.优越的地理环境 反映的经济现象最为盛行于
A.西汉 B.隋唐 C.宋朝 D.明清
161.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使儒家学说发展到顶峰 D.探索到了世界的真正本源
162.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
A.考古发掘 B.实地调查 C.道听途说 D.文献查阅
163.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164.“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口口末
B.稳定的小农经济 C.强大的中央集权 D.繁荣的传统文化
160.古诗云:“去年一涝失冬收,逋(拖欠)债於今尚未酬。偶为灼龟逢吉兆,再供租约赁耕牛。”诗句所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159.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反顾昨天,华夏民族历史一脉相承,多民族国家不断巩
14
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如果日本学者加藤繁的这一观点符合史实。这里省略的两字最有可能是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清代
165.《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166.有人为简化教材内容,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关系,下列公式中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 = 追求利润+雇佣劳动关系+手工工场
B.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 种养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C.小农经济 = 家庭手工业 + 农业
D.土地私有制 = 地主土地私有制 + 君主土地私有制
167.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168.《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169.康熙帝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后,限令南洋一带的中国商人必须在三年内回国,否“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也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做法所体现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官府垄断贸易 C.打压商人
D.闭关锁国
170.(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 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171.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海禁政策的理由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D.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的反清斗争 172.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代表古代手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 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其产品是不计成本的 D.明代中叶以后诸多行业的主导地位被民营手工业代替 173.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74.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原因不包括
A. 自然经济的强大
B.
D. 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175.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以下各项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主张,其中与普罗泰格拉这一哲学思想相似的是 A.“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B.“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C.“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D.“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15
176.“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一蚀。五十六子月亦一蚀。蚀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下列观点与材料所体现的思想一致的是 A.“道法自然” B.“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C.“天行有常” D.“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177.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178.“少年上人号怀素,??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悦悦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此句描述了
A.隶书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B.楷书的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C.草书的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D.行书的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179.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A.黄老之学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工商皆本”思想
180.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争鸣的同时往往也会借鉴别家的一些主张。儒家杂取百家成为战国时期百家集大成者的典型代表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181.提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话尖刻)”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182.提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183.一位先秦思想家的著作中有“礼论”一篇,说明“礼”的起源是因为人各有所欲求故彼此争夺,结果发生乱事,于是统治者才制定“礼义”,以确立每个人应遵行的规范。请问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18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186.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李贽
D.王夫之
B.老子
C.荀子
D.韩非子
184.“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
187.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种,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188.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 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16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了广泛传播
189. “闻浙抚冯星帅,特电谕各属,以后属员谒见上司,但长揖,谈话自称官名。如县称知县,州称知州,不必谦称卑职。”这条新闻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中期 B.清朝末年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
190.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对明清小说这样写道:“明之中叶??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的多??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其中,与明代中叶“讲神魔之争的”及清代“拟古派”相对应的作品分别是 A.《西游记》、《聊斋志异》 C.《封神传》、《三国演义》 史的角度看,屈原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A.作为文学家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 B.诗人的现实主义情怀
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D.强烈希望国家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情怀
192.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 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193.近代学者借用朱熹“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格致的含义是 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 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 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
194.明清时期,以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兴起并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 文学素材日益广泛
B.
C. 思想控制逐渐放松 D. 市民阶层逐渐扩大
195.故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B.《水浒传》、《红楼梦》 D.《儒林外史》、《三侠五义》
191.屈原《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从历
196.陆九渊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是
A.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197.下列思想家中,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是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198. 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反映了文天祥的价值观是
A.士为知己者死 B.建功立业,流芳百世 C.注重气节,强调责任感 D.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99.有人问程颐:“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一思想到明朝受到巨大冲击,其原因在于
A.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C.心学成为统治思想 D.西学东渐
200.下列经世致用的思想中,直接反映了明清之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17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工商皆本 201.孔子开始由凡入圣的标志性事件是
A.君权神授思想的提出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 C.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 D.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202.李贽强调“人即道,道即人”,顾炎武认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上述言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理学“灭人欲”的影响 D.思想专制的影响 203.下了几组词汇符合文明史观的是
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石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 C.游牧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 D.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
204.汉字源远流长,富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如“耕”字就是由“耒”(农具)和“井”两部分组成。与“耕”有关联的古代制度是
A.土地私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 C. 井田制 D.均田制 205.“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话可能出自 A.孔子 B.老子 C.朱熹 D.王阳明
206.商鞅变法时曾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防止宗族势力扩大 C.鼓励小农经济发展 D.废除儒家的纲常伦理
207.据时人记载,宋代“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正因如此,宋代诞生了
A.交子 B.夜市 C.草市 D.瓦肆
208.一份历史档案记录:统密。四日,北京大学等十数学校学生二、三千人,借青岛问题在天安门前集合,??继赴曹润田总长宅,??复纵火焚烧房屋十余间。这份档案可能出自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209.“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与此思想相关的语汇是 A.克己复礼 B.独尊儒术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210.古代皇帝死后,后世子孙一般都要为其上庙号。一般开国皇帝多称“祖”,其后承袭皇帝多称“宗”。这可能与哪项制度有关
A.君主专制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三省六部制度 D.宗法制度
211.清代独创密折陈奏制度。所谓“密折”,其实就是“密奏”,一般只有皇帝和陈奏人知道。这主要表明 A.清代皇帝更体恤民情 B.清代皇帝较历代开明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清代已出现民主萌芽
18
参考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D 16 A 31 A 46 D 61 D 76 B 91 A 2 D 17 C 32 A 47 A 62 C 77 C 92 C 3 B 18 B 33 B 48 A 63 C 78 A 93 D 4 B 19 C 34 C 49 A 64 D 79 C 94 C 5 C 20 C 35 B 50 A 65 A 80 A 95 B 6 C 21 B 36 A 51 A 66 C 81 B 96 B 7 C 22 D 37 A 52 D 67 A 82 B 97 B 8 D 23 A 38 D 53 D 68 C 83 B 98 D 9 D 24 C 39 D 54 B 69 A 84 C 99 A 10 B 25 D 40 A 55 B 70 C 85 D 11 B 26 C 41 B 56 A 71 A 86 B 12 A 27 B 42 D 57 B 72 C 87 B 13 D 28 D 43 C 58 C 73 B 88 C 14 B 29 B 44 B 59 D 74 B 89 A 15 B 30 D 45 B 60 B 75 C 90 D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D C A C C C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A A A D A B B C C B D D B D C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B A D B C D A D D B C C C A C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D B D D D C A A D A C C B B A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D A D C C B C D B C B B C C A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D D D D D C B B D A C B C C C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A B A B A B B C B A D B B D A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B D C B D B B C C D C A C D D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C
19
正在阅读: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二十五重点要求(最新)06-22
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总体介绍06-01
数学模型第三版课后习题集答案解析05-08
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2014 -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10-13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9-29
工程力学试卷和答案11-13
单片机的应用毕业论文05-17
妈妈的手作文300字07-14
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04-21
- 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日产车型与VIN代号对照表
- 第2章服装原型及原型制作
-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及四项制度
- 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试题2
- 传感器综合题答案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硕招生人数及学费
- 初三新编英语教材下册
- 公司庆中秋、迎国庆联欢会客串词
- 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材料
- 2006年GCT英语模拟试题(三)及答案解析
- 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 我爱做家务课堂教学设计
- 学校安全工作月报表、消防安全排查表、消防隐患排查台账
-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
-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 2018年天津市高考文科试题与答案汇总(Word版) - 图文
- 铁路论文
- 2017年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时间及地点
- 1.111--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起爆点主图 注意买入 拉升 逃顶源码指标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
- 一轮
- 精练
- 选择题
- 复习
- 高考
- 历史
- 2012
- 深圳中学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内部参考资料)
- 【中学资料精品】最新版本高考物理二轮复习名师专题教案-Word版
- 高考作文名句素材高考励志中国古代经典励志名言100句
- 史上最全高中英语语法归纳总结_ss
- 【中学资料精品】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课时规范练1
-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二)
- 高考英语作文满分范文(必看!)_ss
- 高中 高考 高三英语超强资料合集 语法总结 核心单词总结 易错题
- 2019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七单元人口的变化单元闯关检测
- 高考英语作文常见错点_ss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4年高中历史研讨会资料 2014年高考复习策略
- 高考地理90分系列资料之2 世界陆地和海洋
- 2019一轮复习资料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专题3论述
-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时巩固过关练九工业生产活
- 2019高考英语大一轮复习资料 Book2 Unit1
- 2016政治常识高考临考速记
- 高中英语语法大全:句子结构固定搭配用法总结【重点精华】-2014
- 2015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 2019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
- 高考备考复习资料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高考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