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作文之理想国第六卷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4-05-17 05: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理想国第六卷读书笔记

【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出身贵族,青年师从苏格拉底,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的创办人。代表作有《理想国》、 《法律篇》等。 第一卷

【原文摘抄】他的话形容的很好!我并不是说对于每个人,只是对于那些通情达理的人,钱财的好处就在于使他用不着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当他要到地狱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因为亏欠了神的祭品或人的债务而惧怕了。就我认为,对于一个心平气和的人来说,与有钱带来的许多好处相比,我上面所讲到的好处才是最大的好处。

【个人感悟】虽说柏拉图对于财富的以上看法非常的精辟,但显然他是有前提的——通情达理的富人,然而另一方面社会上还是普通人要多得多。这让我想到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仇富心态,比如宗庆后事件。有人说这种事情的发生双方都有责任,说这是富人的炫富与穷人的嫉妒这一对矛盾所引发的一种社会现象。我认为根本上还是国家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当初提出改革开放的口号时,说是先让一小批人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从而达到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目的。但目前中国正处于富人已经富起来,尚未达到“带后富”的这样一个中间阶段。这势必会造成如上所述的那对矛盾的出现,进而中国面临当前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关键还是尽快实现当初的“承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原文摘抄】色拉叙马霍斯:......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相比,肯定会吃亏的。......其次,从他们与政府打交道方面来看,交税的时候,如果他们的收入相等,正义之人交的税多,而不正义的人交的税就会很少。当有钱可拿的时候,正义之人什么都不会得到,因为都被不正义的人抢空了。在任职方面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正义者会忽视自己的私事,也许为此还会失去其他的东西,最后也不会从公众那里得到任何的好处,只因为他是正义之人,他甚至会因为不给朋友提供“方便”而遭到对方的痛恨。但是,对于不正义之人来说,情况就恰恰相反。......

【个人感悟】当我读到这段话是,虽然心里感到不以为然,然而想一想中国

现在的一些党政官员的行为,这话简直说的太符合实际了。确实,中国不少的贪官都会有这种想法。当这些贪官污吏拿到大把大把的钞票,什么为人民服务,什么做人民的公仆,全都抛之脑后。而那些真正办实事的官员,却常常受到排挤、打压。但我说的这些只是针对个别,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我没有对中国官场做过任何专业调查,也就没有发言权。但从我所知的一些实际情况,我完全可以这么说。总而言之,我对中国打击腐败方面的廉政建设还是有信心的。我觉得自从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以来,在惩治贪污腐败上确实有不小的成效。 第二卷

【原文摘抄】格劳孔:......人们说,从本质来说,施行正义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但是所遭受的害远远大于所得到的利。所以,当人们在实施正义与不正义的行为后,得到的既有利也有害,而那些企图只得到一种结果的人认为,最好的选择是大家签订契约——既不要正义之利,也不要不正义之害。这就是法律和契约的起源,他们把遵守法律和契约的实践成为合法的和正义的。这也是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正义是利和害的折中。所谓最好,就是行不正义之事而不受惩罚;所谓最坏,就是遭受不公正之事而无法申诉。正义——二者折中的产物——能够被人接受的原因并不在于它是一种善,而是它没有什么危害。任何一个有能力作恶的人是不可能跟别人签订契约以保证不伤害他人也不受伤害——除非那个人是个疯子。...... 【个人感悟】格劳孔的这种关于法律和契约的起源的观点显然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们签订契约不是出于对善的追求,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作恶。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强调,人天生是利己的,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生活在一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中。他认为,人们签订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避免相互伤害以及由此保障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果实,从而滋润的生活并生活的很满意”。虽然这两种关于契约的描述在出发点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认同后者。当然我并不同意霍布斯的关于人类的自然状态的描述,虽然人是利己的,但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并不一定只有相互之间的斗争或斗争的倾向。人毕竟是

一种群居动物,那么在国家产生之前合作自然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比如原始社会的部落群。

【原文摘抄】苏格拉底:很好。在我看来,没有人是可以自足的,而且人类还有许多的欲望,所以一个城邦的建立是出于人们的需求。除此原因之外,还有没有人能够补充其他原因? 阿德曼托斯:不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了。

苏格拉底:由于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且需要他人的帮助,提供帮助的人和接受帮助的人会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就会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公共住宅区,我们称之为一个城邦。 阿德曼托斯:是的。

【个人感悟】柏拉图的这种关于国家起源的思想属于西方政治思想初始阶段的自然政治观,他强调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的。我觉得这种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缺陷在于它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探索比较狭隘,没有深入研究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过于强调自然自然过程。 第三卷

【原文摘抄】苏格拉底:......我们要告诉公民,虽然他们被上帝铸成不同的样子,但是他们生来就是兄弟。其中有些人身体中被注入了黄金,成为了统治者,并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而有些人的身体被注入白银,因此成为了统治者的助手;那些成为农夫和技术工人的人身体里被注入了铁和铜;他们身体中的这些金属会传给他们的子孙,但是还是会出现金父生银子,或者银父生金子这样的事情。上帝告诉统治者和其他的子民,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好那些具有优良血统的守卫者。他们必须了解自己的后代是哪种血统,如果金父或者银父的儿子身体蕴含的是铜和铁,那么必须要改变他们儿子的身份地位,统治者不能对这样的孩子怀有仁慈之心,他们必须按照自己的血统去成为农民和工艺者;而农夫的孩子如果身体中蕴含的是银或金,那么他们就应受到好的教育并被尊重,让他们以后成为统治者和助手。先知曾说过“用铜和铁保卫城邦,其必灭亡”。...... 【个人感悟】这里柏拉图将人划分为三类:统治者、保卫者、农夫和技术工

人。他认为有些人天生有统治者的血统,就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其他人则不能,这似乎有一种“人的命,天注定”的意味。我觉得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是建立在精英统治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让尽可能多的资源服务于精英阶层,再由精英阶层从事政治方面的活动,统

治和保卫国家。但是这种治国思想很容易引发大众的不满情绪,不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类型,除非每个人都能达到柏拉图所要求的那种思想觉悟水平。而事实上,这种情况太理想化了,直到今天也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公民素质能达到这种水平。在治国方式上,我比较倾向于“民主+法治”的方式,而且真正的民主(以防止民主泛滥)与严格的法治(并非严刑峻法)的结合并不是不可实现的。 第四卷

【原文摘抄】苏格拉底:真正的正义就像我们所描述的这样,但是,它不是关于人的各行其是,而是指人的心灵的组成部分,即真理本身。正义之人的心灵的各组成部分是不能相互干涉的,它们应该只做好自己的事情,它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自己应遵守的法律,并且要善待自己。当一个人将它们合三为一并加以调和,就有如把高音、低音和中音,以及其他的各个音阶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首好听的曲子一样;当这些部分由独立的个体成为一个有节制而又和谐的整体时,无论是贫穷之事还是照料身体,又或是政治事务、私人事情,拥有和谐整体的他都会干得很好的;并且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相信并称符合和谐标准的行为就是正义的行为,而指导这一正义行为的是智慧,而破坏这种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不正义的行为,而不正义行为的指导者是那种愚昧无知。

【个人感悟】这是柏拉图关于真正的正义的描述,他所说的这种正义是说人的心灵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像白纸上的一条条相互平行的直线,互不干扰。这种情况表现在城邦里便是城邦中各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农夫和技术工人)分工合理,各自在自己的职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智慧或本领。这不同于现在我们所讲的正义,以后各个章节中关于正义城邦的讨论以及关于至高无上的善的讨论都是基于正义的这一界定的。

【原文摘抄】苏格拉底:不正义应该是指心灵的那三个组成部分(欲望、理

智和激情)之间的争斗、干涉,其中的一个部分对整体作出反抗,或者是企图非法获得领导地位——它天生就是臣子,应该屈从于和服务于真正的领导者——不正义就是这些混淆、迷失、无节制、懦弱、无知等一切形式的邪恶。 ......

苏格拉底:同样,正义的产生原因在于每一个部分坚守自己的本分,遵循统治秩序;而不正义的产生是因为没有这一自然的秩序。

第五卷

【原文摘抄】苏格拉底:他们(在抚养孩子的机构工作的人)将会照看那些优秀者的孩子,并将这些孩子寄养到住在另一个城区的保姆家里:但是那些最差者的孩子或是有缺陷的孩子将会被秘密地处理掉。

格劳孔:是的,要保证守卫者品种优良,只能这么做。

【个人感悟】我觉得柏拉图的这一观点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之前柏拉图曾表示过建立这个理想国的目的是使城邦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适合他们的最好的生活,而且也说过金父可能生银子,银父也可能生金子,这时就应该让这些改变了血统的人安放在符合他们当前身份的工作岗位上。而在上面的这段讨论中,却要求秘密地处理掉,而不加以判断是否他们能胜任其他的工作。况且,一个人不是上帝,哪来的这么大的权力能决定别人的生死?当然重要的不在这里,毕竟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还没有达到现在的认识水平。关键在于我所指出的那一自相矛盾之处,我觉得这是不恰当的。

【原文摘抄】苏格拉底:财产公有和家庭公有能不能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守卫者呢?他们不能因为“我的”和“不是我的”而把城邦弄得四分五裂,每一个人都抢夺公家的财产而据为己有,把孩子和妇女当成是自己的私产,私自怀有铜扣和快乐的情感;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将受到共同的情感影响,因为他们都有一种信念——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最后他们都会朝向同一目标。 格劳孔:是的。

苏格拉底:他们除了自身之外,一切公有,所以争端和抱怨再也没有藏身之处,由财产、孩子或者其他私有物品而引起的争执也将不再发生。

【篇二:理想国读书笔记5000(共6篇)】

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一、全书基本框架

全书以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为主角,借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玻勒马霍斯等人的辩论的方式,实际上展示了柏拉图自己对一个理想国家的建构,以及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全书共十卷。第一卷到第四卷谈论何为正义。苏老在与年轻人的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从城邦的正义中寻找个人的正义。第

五卷到第七卷讨论哲学王的问题。苏老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

全书勾勒出这样一个理想国:聪明的、理性的、具有自制能力的、爱好智慧的哲学家作为统治者,他们与灵魂里的“理性”部分相符合;具有冒险精神的、勇敢而强壮的公民作为护卫者,他们与灵魂里的“勇气”部分相符合;一般的劳动者如木匠、水管工、石匠、农夫、农场工人等等作为生产者,他们与灵魂的“欲望”部分相符合。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

(一)正义

如上文所言,苏老在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方法,暂且不论这种逻辑是否合理,苏老认为讨论什么是一个人的正义是困难的,但是讨论一个城邦的正义却是相对容易的,于是苏老着手探讨城邦的正义。在大体上理想国已经构建的前提下,苏老认为它一定是“善”的;是“善”就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苏老使用排除法,先在理想国中找到了前三种,那么剩下的就是正义了。虽说有点牵强,但是苏老却得出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正义的定义:每个人必须在国家中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的事。

苏老逐一驳斥了正义是欠债还钱、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的人过得比正义的人快活得多等观点,反复强调正义者是快乐的、幸福的。

(二)哲学王

《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

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拯救城邦与人民,哲学王的贵族政制优越于荣誉政制(对应争强好胜,贪图荣誉的人)、寡头政制(对应爱财之人)、民主政制(对应民主分子)、僭主政制(祸害最大的政制),而且后面四种政体一种比一种坏。

因为在理想国中,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有些人借此批评柏拉图,认为其是独裁者的代言人。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哲学王的概念。哲学王接受最严格的教育,依次为数学、几何学、立体几何、天文学、和音,最后是最重要的辩证法。哲学王勇于追求智慧、正义和善,他们是最聪明、最高尚的人;普通人如果没有接受这样的

教育,就会让内心的欲望胜过自己的理性,这样的人治国是万万不可的。

(三)洞穴人假设

假定有一些囚徒从小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面朝着洞壁。洞外有一堆火,在洞壁上映照出来往木偶的影子;那些囚徒一定会以为这些影子就是客观的存在。可是如果有一天,其中的一个囚徒被一种强制力量解开束缚朝洞口望去,他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所谓的“实物”不过是外面木偶的影子。当他极不情愿地被那一种神秘力量拽出洞穴时,他还会渐渐发现所谓的木偶这些实物也不过是太阳的影子。到那时,他就不会在满足于洞穴里与其他囚徒“快乐” 的生活;他会返回洞穴试图解放其他的囚徒。

在柏拉图看来,这个世界分为可见世界(现象世界)和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在这个寓言中,洞内世界就比喻现象世界,洞外世界就比喻理念世界。洞壁上的影像、木偶、火光、太阳和太阳下的玩物分别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万有的理念。这是一个宏大的哲学体系。 三、我的感想

柏拉图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其思想必然带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对于《理想国》中一些错误的观点,我们不可求全责备。但是,柏拉图的许多深邃的洞见,不容否认。柏拉图皓首穷经,苦心孤诣,留给后人以《理想国》这一人类智慧的成果。后辈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其安。

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同,柏拉图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我们暂且不谈谁对谁错,本来追求真理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世界有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之分。可见世界的事物都是暂时的,只有可知世界的事物才是永恒的、客观存在的。在可见世界里,太阳居于最高地位,太阳下的万物不过是太阳的影像;同样,可知世界里,善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事物不过是善的影像。在“日喻”中,柏拉图指出:“太阳跟视觉与可见事物的关系,正好像可知世界里善本身与理智和可知事物的关系一样。

那么,洞穴人假设对今天的我们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最开始时都是那些被束缚在洞穴的囚徒,年复一年面对着洞壁,无法转头,天真地以为洞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存在。直到有一天,某种强制性力量解开了我们的束缚,迫使我们转

头,我们才发现这些“真实的存在”不过是虚幻的影像。这种强制性力量,就是教育。

反观现代深受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影响的教育,远远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我们的教育还在教导学子求真求善吗?还在教导学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吗?什么真理呀、至善呀,早已被那些“教育家”扔进了废纸篓,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实用技术,不再关心灵魂的发展。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第三种人,不配享有政治权力。

教育在柏拉图的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本身具有一种强制性的力量。习惯于洞穴生活的囚徒当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安乐窝,只有强迫他出来。我们的教育不能屈从于世俗的压力,不能把标准降到世俗的水平。

有些人始终对强迫反感,我认为强迫有正义的强迫也有非正义的强迫。类似君主专制的强迫是非正义的强迫,教育对人们向善的强迫是正义的强迫。

我们今天的中国教育,真令人不胜悲哀。表面上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有思想品德课,表面上我们始终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30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压倒一切,学校做的只是技能的灌输,而不是灵魂的引领。 至善、正义、真理,体现的是我们人类灵魂的高贵。如果我们自甘堕落,那么与禽兽何异?在理想国里,最重要的不是有一个哲学王,而是在这个哲学王的引领下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地求真求善。难以忘记《理想国》的最后几句话,就让它们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善与恶。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 篇二:理想国读书笔记

读《理想国》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代表之作。全书共十卷,由智者苏格拉底和格劳孔、阿得曼托斯、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的对话组成。涉及到的主要

思想有伦理道德思想、社会政治思想、辩证法、认识论、艺术观念与教育思想等。讨论了正义问题(国家的正义、灵魂的正义)、教育问题(护卫者的教育、妇女儿童的教育、哲王教育、灵魂的教育)、妇女儿童公有问题、著名的哲王问题、渐次堕落的城邦形式

(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以及理想国的实现等问题。毫无疑问,书中也呈现了许多苏格拉底充满智慧的言论,如:“人类的行为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就永远摆脱不了自我毁灭的命运。”、“一个天赋贫弱的人是永远不会做出任何大事,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可怕的强烈的非法的欲望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心里,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里都有,它往往是在睡梦中显现出来的。

诚然,《理想国》的确是一部经典之作,全书构思和论辩都很完整。 成就其美德。第一个阶层是统治者,苏格拉底认为这个阶层的人必须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国王必须是哲学家,因为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第二个阶层是保卫者,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城邦的安全和维护统治阶级的血统纯正。之后的第三阶层就是被统治阶级,包括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等。当然,在苏格拉底的理论中,一个人的归属是由其天赋决定的。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项内容,关于妇女儿童的问题。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优越,苏格拉底认为必须使最优秀的男人和最优秀的女人结合,而不优秀的人是得不到繁殖后代的机会的。在书中,苏格拉底认为,卫国者是没有私有财产的,只有第三阶层的人才有私有财产。我认为这使得,在“理想国”中不仅仅妇女儿童是公有的,统治阶级也是公有的,这实际上使得统治阶级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说道妇女儿童的公有,我不得不问一句,难道如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哲学家的大脑都充斥着理性而丧失了人性的光辉么。即使是处于蒙昧时代的原始人也知道维护自己的女人与子女。男人与女人的结合意义不仅仅在于繁殖后代。即使脱离了感情,男女结合所成之家庭都是每个社会的必然组成之单元。而在“理想国”中,一个人特别是处于统治阶级的卫国者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理想国的稳定延续,而不能有个体的独立行为。我觉得在理想国中,这些人已不能称之为人,他们完全沦为工具。 我觉得全书的精髓在于苏格拉底的认识论。

中将“认识”分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即对事实本质的认识和对外部现象的认识。柏拉图在书中用“洞穴”作比,描述了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并意图使自己的所知为他人所共知的过程。

诚然,柏拉图是一位优秀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至今依然是西方哲学思想的鼻祖。但我却以为柏拉图是一个过于理性的人。理性一向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但过于理性就会显得机械。这在理想国中表现尤其明显。柏拉图以自己的理性描绘了“理想国”的理性蓝图。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每个人各司其职,男女是平等的,虽然分为三个阶层但命运不由此来决定。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优则优矣,但他对理想国的描述,我觉得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实在是难以理解何来的“理想”。

篇三:《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这本书在大学的时候读过,读完之后这么久,能够记得的无非就是各司其职和哲人王这些东西了,不过据说这本书当中有许多微言大义,所以想来,还是翻出来好好精读一下,开个帖子,记录一下读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吧。 译者引言

读《译者引言》。这篇文章我怀疑是两个人写得,主要是文风不同,在前半部分,主要使用现在通行的语言,阅读起来,就像是时人言论。可是后面一部分,却很喜欢使用一些半白话半古文的写法了,比如说“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又比如说:“柏拉图承先启后,学究天人,根深叶茂,山高水长,其人其学,成欤败欤?”多是这种文字。

风格很不统一,不知道是不是两位译者的共同作品。 还有就是第四页将公元前339年苏格拉底被法庭判以死刑。查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卒于公元前399年,所谓339应该是399之误。商务印书馆也会犯这种错误啊。 通篇大义,在于介绍柏拉图一生学术发展的简单理路。基本上就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在这个阶段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想想现在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奉之若神明,真是莫大滑稽。第二个阶段是雅典学园阶段,在这个阶段,柏拉图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 第一卷

第一段对话主要是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对话。 探讨的主题是克法洛斯介绍作为一位长者对于衰老和死亡的看法。 克法洛斯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并非源自于年龄,也并非源自于贫困,而更重要的是源自于人的性格,有点像现在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了。 金钱对于人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使人更加从容地去思考生活,平心静气地面对生活。“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 而这一段世俗智慧其实只是苏格拉底或者是柏拉图需要的楔子罢了。

苏格拉底话锋一转,从债务问题转向“欠债还债是不是就是正义”的讨论了。

苏格拉底是如何驳斥“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这个观点的呢? 苏格拉底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这样会推出一个悖论,也就是说正义是无用的东西,技术才是有用的东西。 苏格拉底这番“助产术”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于说明“正义”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种技术。 接着苏格拉底谈论到如果一个人既能够把善给予他人,又能够把恶给予他人,那么这个人本身也很难说是一个正义的人。 第三个部分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才是真正的敌人,也就是确定道德回报的对象。得出的结论是“假使朋友真是好人,当待之以善,假如敌人真是坏人,当待之以恶,这才算是正义。”也就是说,对正义进行进一步的限定。 第四个部分苏格拉底从这个点出发,讨论说正义是人的一种德性,那么人不能用一种不正义的行为使他人正义,也不能用一种正义的行为是他人不正义。

不正义的手段,是不可能实现正义的目的的。 用现在的时事来说就是打着高尚目的的旗号,比如说世界和平啊,民主人权啊,人道主义啊,然后用暴力恐怖手段来推进,这其实就是一种不正义。就像当年小日本宣称他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其实是为了“大东亚共荣”,为了“把亚洲国家从殖民主义解救出来”这样的论调。 被苏格拉底绕了四次之后,玻勒马霍斯彻底晕了,倒向了苏格拉底这边,反对“正义就是助友害敌”这个提法。

第三段对话主要是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的对话。 这段对话讨论的主题有两个,一是正义是否是“强者的利益”,另一个是“不正义的人和正义的人,哪个更加快乐?”。 色拉叙马霍斯在对于苏格拉底的装b作出了批评之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 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像现在的所谓“强权即是公理”这样的提法。 苏格拉底先对这个观点的确切含义进行界定。

但是色拉叙马霍斯马上就对这个观点进行了修正,他认为,所谓的“统治者”是指那种

等到了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苏格拉底要彻底推翻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不正义者比正义者生活得更好,更快乐。” 苏格拉底认为

任何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功能,独特的德性;功能得到发挥,是因为它的德性,功能不能得到发挥,是因为它的缺陷。 耳朵和眼睛是这样的,人的心灵就更是这样的了。 人的生命的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发挥心灵的功能。而正义恰恰是心灵的德性,邪恶是心灵的缺陷。 在第一卷的最后一页,苏格拉底总结说,正义到底是什么,还是没有搞清楚。 第二卷

第二卷分为两个部分。

对于这个疑惑,他们的表述分为两个步骤。

这就好比说我们看书,第一种就是看那种看的时候挺高兴的,看过也就过了的那种小说吧;第二种好比是经典名著,既有艺术高度,又能够实实在在引发人的思考,提升人的智慧

【篇三:理想国第九卷读书笔记(共5篇)】

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 (2)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是师徒关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对话者。

在第一卷中,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与非正义”之争是非常精彩的,色拉叙马霍斯一直强调“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反驳色拉叙马霍斯用了“医生、舵手、统治者”的例子来说明正义才是最有力的,正义的人才是最快乐的。如果一个社会中不正义随处可见,那么这个社会必定是黑暗和无秩序的。稳定的秩序一方面靠规则的约束,另一方面需要道德的感化。而道德很大程度上就是正义的力量。“理想国”的基础是一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也就是正义的社会的化身。苏格拉底、柏拉图所追求的正义既是智慧与善。 第四卷我用“节制与美德’”来概括。因为在我看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对话中一直出现了“护卫者”这个角色。苏格拉底说“只要护卫者成其为护卫者就能使国家有良好的秩序和幸福”。什么是“成其为护卫者”?苏格拉底解释说就是有良好的营养和教育造成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来维护国家和法律的国家保护者。这种护卫者保护下的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节制比前两种性质更来的和谐些。节制是一种好的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义的。节制之人必懂得如何去遏制心灵中不好的一面。这种品质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良好愿景。人人都有欲望,懂得节制才会拥有理性。有理性的人才能充当国家的领导者。国家的领导者还需要美德。“美德似乎是一种心灵的健康,美和坚强有力,而邪恶似乎是心灵的一种疾病,丑和软弱无力”。美德是构成理想国四大性质之一。柏拉图的观点是“国家的美德现在就是其成员作为成员的美德”。

第六卷开始以“真哲学”为中心展开一系列讨论。在苏格拉底看来“真哲学”除了要具备勇敢、大度、聪敏、强记这种天赋所具备的品质外,还需要有“美观,富裕,身强体壮,在城邦里有上层家族关系,以及与此相关连的一切”。“现行的政治制度我所以怨它们,正是因为其中没有一种是适合哲学本性的。哲学的本性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而堕落变质的。”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就是最好的护卫者,一个城邦的良好的风气需要少数真正的哲学家来引导。他们是这个城邦的领导者,为这个城邦服务。“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无论他们自愿与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真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苏格拉底所处的这个时代,哲学家并不被重视,甚至被称之为无用。可是被称之为无用的哲学家是管理这个“国家”的最佳人选。因为这些哲学家是至善至美的,“理想国”就是善与美的集合体。柏拉图受老师影响,他的有一个关键的政治观点就是“哲学王”。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的根本措施。“柏拉图把哲学王之治或称为君主制,或称为贵族制:两个名字所描述的只是一种形式”。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创新了老师的政治分类。“在政府形式的分类上,亚里士多德做出了再造的一次理论尝试。在他看来,政府可以基于‘谁统治?’和‘谁从统治中受益?’来划分。政府可以置于单个人、一小群人或多数人的手里。不过,在上述每一种情形下,政府

既可以是出于统治者的私利也可以是处于全体公民的公利而运作的。 而牺牲了他人的利益。相比而言,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更为可取,因为三者分别是单个人、一小群人和民众出于全体人的公共利益而统治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类上并没有完全按着老师的思路走,他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和老师一样,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是败坏的和扭曲的统治形式。

第八卷和第九卷都在讨论政治形态的分类。“我所指的四种制度正是下列的通用名称。第

一种被叫做斯巴达和克里特政治,受到广泛赞扬的。第二种被叫做寡头政治,少数人的通知,在荣誉上居第二位,有很多害处的。第三种被叫做民主政治,是接着寡头政治之后产生的,又是与之相反对的。最后,第四种,仍是与前述这三种都不同的高贵的僭主制,是城邦的最后祸害。”苏格拉底认为第一种荣誉统治或荣誉政制的起源和本性是好胜和爱荣誉。在第八卷中苏格拉底对第一种政体是持赞同观点的。第二种政体—寡头政治,是一种根据财产资格的制度。“政治权利在富人手里,不在穷人手里”“这时他们便通过一项法律来确定寡头政治的标准,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财产数目:寡头制程度最高的地方这个数目大些,寡头制程度低的地方数目就小些。法律宣布,凡财产总数达不到标准的人,谁也不得当选”。寡头制实质上是以财产多少来衡量权利大小。这种制度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类似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拜金主义。这种制度下的社会是畸形的,什么道德、节制、理性统统被金钱所掩盖,人们相互仇恨,相互妒忌,急切地希望革命。可以说这种制度是不会长久的。第三种制度是民主政治也叫平民政治。苏格拉底解释民主制度的特征特征提到容许有广泛的自由(包括有一切类型的制度),宽容的制度。事实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并不赞同这种民主制度。自由是民主制度的最大特点。可是自由到极点必然导致无序。“极端的自由其结果不可能变为别的什么,只能变成极端的奴隶”。我认为这种平民政治类似于历史上提到的“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滋生了个人主义的成长,政局必然不会是稳定的。平民政治的弱点还有忽视法律,人治大于法治必然也不会利于社会的稳定。第四种政治是僭主政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僭主制是最有害的。因为僭主制意味着绝对的专制。

本质“真正的僭主实在是一种依赖巴结恶棍的最卑劣的奴隶。”僭主政治源于极端的民主,控制僭主的仍是欲望。僭主为了使这种这种政治长久,必定会将勇敢、正义、节制等成分从这个社会剔除。这个社会仍是黑暗的。

综上所述,“理想国”不仅是美和善的集合体,还是理性、欲望和激情的和谐统一。这种“理想国”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乌托邦”。就如在第九章的最后,格劳孔和苏格拉底的对话。“格劳孔:‘我知道合意的城邦你是指的我们在理论中建立起来的那个城邦,那个理想中的

城邦。但是我想这种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苏格拉底:‘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至于它是现在存在还是将来才能存在,都没有关系。反正他只有在这种城邦里才能参加政治,而不能再别的任何国家里参加。 篇二:《理想国》读书笔记

书中讨论到正义问题、婚姻、性爱的问题、道德教育、国家专政等问题,以及

男女参政,男女平等,等等一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画面。第一卷主题是正义与邪恶。首先有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对话,探讨的主题是克法洛斯介绍作为一位长者对于衰老和死亡的看法。克的观点主要是死亡的恐惧对于人们来说并非来自年龄或者贫困,而是主要来自于人的性格。金钱对于人的影响是使人在面临死亡等时表现得从容,使人能平心静气的思考生活。

然后就是苏与玻勒马霍斯的对话了。玻勒马霍斯的观点一开始是“欠债还债就是正义”, 经过与苏的探讨,这个观点被明确成为了“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关于对等的报答,就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以德报怨”就不是对等的报答了。苏格拉底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然后是苏和玻勒马霍斯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也就是确定回报的对象。结论是“假使朋友真是好人,当待之以善,假如敌人真是坏人,当待之以恶,这才算是正义。”之后苏由此讨论正义是人的一种德行,那么人不能用正义让人不正义,不能用不正义使人正义。意思是人自己不正义,则没有办法反而让别人正直,人自己不正直是不能完成正义的事的。

第三段对话是苏和色拉叙马霍斯的对话。主题是正义是否是“强者的利益”,另一个是“不正义的人和正义的人,哪个更加快乐?”。色在对苏的伪装进行批评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而苏在对此进行分析和剖解后,找到其中的悖论,统治者有可能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决定,那么正义就不是“强者的利益”了,而是“强者的损害”了。色马上就对此进行了修改,他认为的统治者是完全可以称得上统治者的人,是不会错的。而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就像现实中的圆并不是完美的圆。苏则由此进行了辩驳,“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只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从例子中可以推出

“正义是弱者的利益”而不是“强者的利益”了。不正义者可以不择手段为自己带来利益,而正义者有时往往得不到该有的对待。

第二卷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德曼托斯接过色拉叙马霍斯的话题,论述种种不正义比正义更加优越的现象;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和他们试图从源头来构建一个城邦,主要谈了教育问题。首先格和阿有个疑虑,现在社会不正义者都荣华富贵,正义者则寸步难行。

第二部分中,苏把视野放大,由城邦的正义引申至人的正义,由大见小。一个城邦的出现,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教育,然后引到教育

上。就如我们现在,不仅是知识的教育,还有身体、道德等的教育。 是教育的风格,还有诗歌和曲调的形式问题。总之,苏要“净化”这个城邦,可能净化有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就像艺人的存在,容不得差错,否则就不能在人群中存在,不能继续做艺人。然后就讲到了“爱”,像是人们熟知的“柏拉图式恋爱”, “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然后是身体健康方面,苏的观点是:“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

在心灵和身体的教育方面,也还要注意爱智和激情这两者的和谐和平衡。 只重心灵的教育,会使人过度软弱,只重身体的教育,又会使人过度粗暴。只有两者达到平衡,人才能很好的为城邦工作。

第四卷中,苏认为国家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而且国家不宜太大,在其中其重要作用的就是教育和培养,他不认为条条框框的法律比教化更有用。

第五卷讨论了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尤其是“朋友之间一切共有”是否可以用到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是不是可以在城邦中承担像男人一样的责任?从教育来讲,妇女也应该接受同男人一样的训练,但男女本身有差异,在身体素质方面不可能像男人一样。但并不影响妇女从事各种职业,这只是看每个人的禀赋不同而已。在那样一个“理想国”里共妻共子女,你的就是我的,没有纷争,没有诉讼,没有私有观念。这就是对正义者最大的回报。

第6卷承接第五卷,苏继续讨论哲学家的思想品格,哲学家应该“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哲学家如何居于高位,哲学家要在专研自己擅长的东西时,还能适应整个时代,还要有会发现贤人并举荐贤人的人存在的时代。之后是讨论“一个受哲学家主宰的城邦怎样可以不腐败?”虽然很难,但不是不可能。

第七卷中,苏做了一个著名的“洞穴”实验,如果一个人能到达可知世界,则当他回到可见世界,就能洞察世事。当达到某个境界后,人们不愿回来帮助底层的人,这样就不能达到“整体的幸福”,而是“某个阶级特殊的幸福”了。所以统治者们需要达到“善的”境界,才能成为最理想的统治者。之后是如何将这种人带到洞穴上面的光明世界,其实也是对统治者们的教育问题。需要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就如我们现在,不进行高考就无法到达下一步接着学习,而高考又将我们的综合素质都进行了测试。又讲到首先学习算数,然后是辩证法,就将辩证法进行了理解和讨论。

第八卷回到之前讨论的国家政制问题,在苏格拉底的心目中,国家政制一共有五类,贵族政制(理想国)、荣誉政制(斯巴达和克里特)、寡头政制、民主政制以及僭主政制。 政治制度之所以会发生变动是因为领导阶层的不统一造成的。苏就此逐一介绍和讨论了一些。体制虽然不同,但是历史的演变是一样的。 第九卷讨论僭主的产生以及相关问题。 在苏格拉底看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必要的快乐和欲望。这些欲望,在睡眠时(理性失去作用时),它们就得到强化。 可怕的强烈的非法的欲望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心中,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中都有。它往往是在睡梦中显现出来的。人们身份不同,则欲望就不同,苏认为哲学家最快乐,爱胜者次之,爱利者离真正的快乐最远。之后又从反面来证明了。终于,讨论回到了原来的发端——“不正义对于一个行为完全不正义却有正义之名的人是有利的。”人是一个不同性格混合在一起的生命体,关键要使各个部分和谐相处,从而达到正义。所以一开始的管理,一开始的不自由,是为了将来的自由。

第十卷关于模仿和真正的知识进行了讨论。

最后一个话题是“至善所能赢得的最大报酬和奖励”是什么。苏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灵魂是不朽不灭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灵魂的本质就在于爱知,正义本身就是最得益于灵魂自身的。

篇三:《理想国》读后感

广东药学院 李珉滴 0902501207 《理想国》读后感

摘要:《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正义 追求 哲学家 洞穴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国,这也是我选择阅读《理想国》这本著作的主要原因。或许我对于理想国的理解是狭隘的,以至于翻看这本书时有点意外。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让我有点不适应。由于各种原因,我只通览了某些章节。所以以下的读后感大多还是参考别人的成果。望老师谅解。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都能找到柏拉图学派的影子。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黑格尔给他这样的评价——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时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有的哲学史家甚至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在书中借由苏格拉底之口,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如此种种的说法,柏拉图都

通过苏格拉底一一的进行了反驳,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

了老百姓的利益。”他的反驳节节逼近,让人无以招架,而不得不承认他们所说的并不是正义。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一种智慧,而不正义是一种愚昧”。对于国家来说,不正义将“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互相敌对”,而对于个人来说,就将使人“自我矛盾,自相冲突,拿不出主见,不能行动。”同时“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因而过正义的生活一定胜于不正义的生活。

《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我国古贤孟子在孔子“内圣”基础上开出了“外王”的理论。他认为,国家的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如古代的尧舜。佛教也认为,最好的人间制度是转轮圣王用“十善”治理国家。这些先贤都认为天下最好的制度是圣人治下的制度。因此柏拉图也认为唯

有由哲学家作为统治者,强制推行。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利用社会资源,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国家才会最为强盛而和谐。

柏拉图认为, 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这就是哲学王的思想。“除非哲学家当上国家的国王,或者说目前统治我们这个国家的国王,王子们都具有哲学家的那种认真和严肃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结为一体,并坚决地请那些只安于两者之一的无为之辈统统靠边站,我想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见天日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无宁日。” 而作为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应该为国家或城邦尽职尽责,守卫国家。他们应当是勇敢的。国家的保卫者“没有必要拥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财产,因为他们的报酬来自国内的人民,他们的事物也是人民给的,他们不该有私人的花消,我们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地像个保护者的样子!”作为一个劳动者,他应该也是节制的,节制与智慧和勇敢不同,智慧属于统治者,勇敢属于保卫者,而节制却是“贯穿到全体公民,把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中是,也不论在智力上,人数上还是经济上最强的、最弱的和半强半弱的人都协调起来,形成完美的和谐”。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从正面揭示了理想国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人们在精神上,给予现实世界的一件漂亮的衣裳,将它包装得精致而又美观。但是,从头到尾,苏格拉底与友人只是一味在没完没了的争辩,丝毫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去实现它。只为争取精神上的一种释放。在另一个层面上,是智慧的追求。其实,在精神上,我们已经到达了理想的彼岸,而且不停地对这个王国进行无止境的修葺。而现实中,我们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彼岸的。因为它是随着精神上的转变而不断地催促我们加上努力与时间去实现,当我们完成一项的同时,心中的必会涌现另一项,那么你又会再次加上努力与时间去实现,无终止地追求。

此外,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类失望都有其共同的特性。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有了善的理念。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

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我们生来就被指定着接受前辈已接受的事物,接受先者已接受的理念。而同时我们也乐于这样的安排,乐于接受被赋予的一切。因为这样一来,我们的世界被极度地简化了,我们不需要去理解或者说是了解外部的世界。我们可以在这个祖祖辈辈居住过的小洞穴里,对着那面祖祖辈辈仰视过的白墙,做着祖祖辈辈一样的梦,同时还骄傲地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全部。任何外部的世界都是虚无的,只有这里才是世界的中心。然而外部的世界是一直都存在的,它并不因我们对洞穴光影的崇拜而消失。终有一天,洞穴中的一个勇敢者会撬开那连着祖祖辈辈的陈腐的锁链,去探索未知的外部世界。无疑,了解到真相的人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pl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