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会考复习提纲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

更新时间:2023-09-04 09: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章

1.(1)天体系统的级别: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有大气层,有液态水

2.(1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3.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晨昏线的六个特点:①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②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③晨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的经线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的经线为18点。④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为自东向西,速度为15°/小时。⑤晨昏线只有在两分日时才和经线重合。⑥晨昏线在二至日时跟极圈相切。

(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 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5)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温带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范围扩小,温带范围扩大。

(6)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① 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 4分钟/度×经度差 (若所求的地点位于已知地点的东方,选用“+”号,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地方时的西方,则选用“—”号,即东加西减)

已知甲地经度,推算时区。甲地时区=甲地经度÷15(若所得余数小于7.5,则所得整数为所在时区号数;

若所得余数大于7.5,则所在时区号数为所得整数加1)

② 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用“+”号;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用“—”号。)

注意:①计算结果大于

24时,那么日期增加1日,时间取计算结果减24。 ②计算结果是负数,那么日期减1日,时间取计算结果加24。 ③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向东(一般指从东十二时区到西十二时区)经过国际日期界线减去一天,向西(一般指从西十二时区到东十二时区)经过国际日期界线加一天,时刻不变。

从地方时0时的自然日界线顺自转方向往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往西到180°经线是旧的一天。新的一天占全球比例=180°经线地方时÷24 (7)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第二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壳:厚度不均匀(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大洋地壳厚度5-6Km),由各类岩石组成。

(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可塑性物质组成,称软流层,是岩浆重要发源地。

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与地壳构成的。 (3)地核:2900Km以下至地心。

3.地震波的分类:

(1)纵波(P):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态传播 (2)横波(S):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

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4.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②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③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5.岩石圈物质循环判读:(1)判读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结构,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内、外力作用的成因、类型和表现 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低层大气组成及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1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 吸收红外线

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

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因: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受冷—>引起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的垂直、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 气体受热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地面低压;气体冷却下沉,地面高压,高空低压。高低压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 ★ 注意:①同一水平面,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②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③同一地点,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④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⑤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热低压);气温低,则气压高(冷高压)。

2. 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注意:(1)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2)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即风从哪个方向来,就以此来命名风向。如:从西边吹来的风,称之为西风。 3.判断气压系统

(1)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2)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 4.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

(1)同一等压线图: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相反越小;

(2)相邻两条等压线数之差相等: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相反小; (3)相邻两条等压线数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相反小。 5.风向的判读:

(1)确定高低压中心;(2)画出与等压线垂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3)确定南北半球;(4)按“南左北右”的规律画出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30°—45°角的风向。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对气压带的影响 (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对比:

气旋与反气旋

第三章

水循环

1.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

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凝结、水气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地下)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的联系,同时进行物质迁徙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过程延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水循环还能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1.世界洋流名称及分布规律:

2.根据等温线的弯曲判断洋流的性质:

(1)判断半球。地球上温度都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2)判断洋流方向。凸向即为流向;(3)判断洋流性质。等温线凸出部分指向低值区域的为暖流(凸低为暖),反之为寒流(凸高为寒)。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全球的影响: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②对流经海区沿岸气候的影响:

a.暖流(比流经地区温度高)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b.寒流(比流经地区温度低)有降温、减湿作用,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沿岸荒漠的形成。 ③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渔场

④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了污染范围,加快了净化速度

⑤对海运的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顺流航行,省时

省油;逆流航行,费时费油。

第三章

气候

第四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pg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