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视角来看苏教版教材

更新时间:2023-09-30 17: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视角来看苏教版教材

姜孟(学号061103005)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必修教材)一经使用,笔者立即为其新颖独到的设计所吸引,无论是其知识内容的呈现形式还是蕴含于这些形式之中的价值理念都给人以完全区别于人教版老教材的耳目一新的感觉。 1.学科知识体系逻辑顺序

教材体现出对学科知识体系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的追求。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为例,在化学①专题2《从海水中得到的化学物质》中,其中第一单元为: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二单元为: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单元呈现的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卤素的性质,第二单元呈现的是典型的金属元素的性质。这种安排,使得学生在一开始就接触到典型的元素的典型的性质,使得学生有机会对元素的典型性质形成鲜明的印象。在专题3中,继续研究了铝、硅两种元素以及两种过渡金属元素——铁和铜,使得对周期表中不同类型的金属元素性质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并且这些元素的学习都放在资源主题下做了清晰的组织和取舍,有利于对这些元素的重点性质有重点地学习。在专题4中,重点研究了两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硫和氮,这是两种性质最为丰富多采的元素。结合空气资源的主题,教材对两种元素的知识内容作了有别于传统教材的最大胆的取舍,对最重要的知识则作了最优先的组织。在硫元素的单元中,只重点介绍了二氧化硫和硫酸,而对于硫化氢、单质硫等内容则一起放在“硫元素的相互转化”这个小专题中,使得关于硫元素的知识形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统一整体。 2.苏教版化学教材学科知识的认识顺序和心理是顺序

在社会性主题的线索和学科体系的线索的主线引领下,苏教版化学教材对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的微观组织还特别的考虑到学习心理的螺旋递进效应的问题。这种安排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长久的保持,考虑到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还考虑到知识的逐步积累的叠加效应,所有的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会产生学习心理上的螺旋递进效应。 (1)先方法性知识后实践性知识

苏教版采用了先方法性知识后实践性知识的编排的方式,这种安排强调了学科方法的重要性,强调了学科方法对学习化学的基础性的价值,并且在后续的学习中这些学科的方法会在不断的运用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巩固和发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化学①的专题一,教材在学生刚刚接触到高中化学的第一时刻就开设了《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小专题,其目的和用意正在于此。在随后的每个专题中,教材还开设了许多类似性质的栏目,例如[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回顾与总结]、[活动与探究]等栏目,都适时地促使学生去运用和发展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使得方法性的知识和实践性的知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先感性的知识后理性的知识

苏教版化学教材在感性和理性知识的处理上,遵循了先感性后理性的编排方式,这一点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安排上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在化学①中,教材在安排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学习之前只编排了最基础的关于原子结构的理论模型的学习,之后就是所有的重点元素的学习,在所有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教材没有安排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仅仅是强调了实验手段等化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这种安排的用意一方面是要使得学生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的感性的积累,另一方面教材并不急于要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硬塞给学生,目的是要学生在元素及其化

1

合物的感性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和抽象来得到理性的关于元素性质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根据教材的安排到了化学②的专题1才系统地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这种编排正是体现了编著者的这种先感性后理性的设计思想。 (3)先宏观性知识后微观性知识

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要求我们的思维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进行频繁的转换,化学学科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对宏观的可见的物质性质的研究和创造上,还体现在我们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和猜测上。但是微观的微粒世界是不可见的,关于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宏观的物质性质的基础上的理论性的假设和猜想。因此,关于微观世界的知识实际上是一些抽象性的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对宏观物质性质的综合和概括的基础之上。苏教版化学教材充分尊重了化学知识形成的这种规律,采用了先宏观再微观再宏观再微观的这样的编排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出入于宏观和微观的物质世界之中,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独特的认知特征。例如在化学①专题1,教材首先向我们展现了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紧接着在第三单元向学生展现的就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而在后续的内容中,教材采用了多种手段,时而展现的是宏观的物质的性质,时而又采用图片展示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奇妙的微观物质世界中。笔者统计了化学①的图片,其中关于微观世界的微粒的图片共有10幅,这比传统的教材(此处指人教版老教材)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苏教版必修教材教学实践中的几个知识结构方面的矛盾

尽管苏教版教材在知识内容组织方面有诸多创新,尽管苏教版教材在实验区也经过了试教和修改,但正如任何的新生事物一样,在和历史及现实的衔接上面,在理论和实践的衔接上面,在习惯和理想状态之间,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逐渐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现实背景下和不同的教育需求中,苏教版显示了它的一些不适应和知识结构方面的矛盾

(1)社会性主题和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有效融合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由于苏教版教材将社会性价值的主题放在了首位,因而对于学科知识的结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追求只能放在第二位。为了服务于第一主题,对学科知识实际上不得不采取了有选择的取舍,这样一来,一些与第一主题不相干的但是在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内却非常重要的内容就不得不舍弃掉了,而有些按照知识逻辑和认知逻辑不应该出现在高一阶段的学科知识,由于第一主题的需要现在也不得不搬到高一阶段以服务于第一主题。比如原电池和电解的原理这些内容,为了服务于钢铁的腐蚀和防护以及海水资源的利用这两个社会价值的主题,不得不将其勉强的放到必修教材中,这些内容的原理是高一的学生难以搞明白的。所有这些实际上是第一主题的指导思想决定的,教材总是要体现其自身的内在完整性的。所以与其说是这是苏教版的缺点还不如说是其特色。我们是找不到一本万能的教材的。但是问题正在于此。问题的根源在于面临着高考的现实压力。从一名化学教师的眼光看,不管将来的高考如何命题,要想考出好成绩就必须要有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叫做认知结构),学科上的任何漏洞都有可能造成考试上的失误。正是这种面对现实的价值取向,使得教师们并不十分重视苏教版的社会性价值主题。就笔者的了解,一部分重点中学早就远远的抛弃了社会价值的主线设计框架而回到了学科中心的老一套中去了。这种表面上仍然在使用着苏教版的教材,而实际上却在另干一套的做法如果处理不当(即学校不具备课程的开发能力),教学效果一定会受到影响,因为很可能不能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完善设计的教材所带来的系统学习优势(这种优势包括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效应等),失去系统学习优势的教学肯定不是好的教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面临着现实的升学压力的情况下,苏教版化学教材在学科知识结构设计方面的相对弱势显示了它的不适应性,相信以后的再度修改会使这方面有所加强。笔者以为新课程不仅应该成

2

为一种“未来的课程”,同时也应该是兼顾现实的课程,不顾现实的未来是没有现实生命力的,再怎么好的未来也不可能由此产生。这是苏教版化学教材应该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2)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与知识目标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和配套

由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苏教版化学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普遍出现了知识容量膨胀的现象。笔者所工作的学校是严格按照标准的课时规划来分配教学时间的,但为什么还会觉得时间不够呢?这个问题引起了笔者长期的思考。问题的根源应该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评价上。苏教版化学教材为体现第一主题的内在的完整性将许多学科知识作了大胆的取舍,这在学科知识系统中就造成了一些漏洞和缺憾,而这些缺憾是许多老教师都能够一眼就看出来的。因为此前的人教版老教材都是学科中心式的,并且都过分的强调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老教师们对这些知识结构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觉得如果少讲了某一部分内容那就一定不行,这就是笔者所谓的“课程的前摄效应”。教师们用新教材来教老体系,既没有充分的享受到新课程的系统设计所带来的学习优势,又被老的学科知识体系所束缚,觉得这个又要讲那个又要讲,越讲越多,自然是知识膨胀了。造成知识膨胀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苏教版的知识目标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和执行。换言之,就是教师们并不知道哪些知识是要教学的,哪些知识是要考察到的。正是因为教师们对这些心里没有底,又担心教育评价部门来一次什么样的考试,所以教起来就宁多勿少了。据笔者的观察,这种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盲目的增加的现象会愈演愈烈,而过分的知识目标的追求恰恰是从根本上误解了新课程的基本的指导思想,新课程不仅要的是知识,更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而所有这些目标的达成并不是通过扩大知识容量和深度所能够达到的。这里固然有教师观念转变的问题但是更有课程管理的问题。苏教版化学教材要首先建立一个知识目标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该作为整个新课程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目标的框定似乎是与新课程的开放性有点格格不入,但如果没有知识目标,由此造成的知识膨胀所带来的对新课程的其他目标的冲击,更应该与新课程的精神理念背道而驰了。

4.用好苏教版化学教材进行知识教学的几个策略 (1)依靠而不是脱离苏教版

当我们选用了一种教材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种价值观,在一种价值观下不要见异思迁,否则会患上“精神分裂症”。每一种系统设计的教材都是经过试验和修改并经过严格的审定通过的。一个在教学实践一线的教师是没有能力和精力来进行这样的系统设计的。系统设计的教材都遵循了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顺序,所以擅自脱离教材自干一套是比较轻率的行为。笔者曾听说有的教师和学校要“教课标”而不是教教材,这真是有点不自量力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只能依靠苏教版化学教材,用好它、开发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上遵循它的内在的逻辑,这样就能够好好的享受该版教材所蕴含的智慧和系统设计的优势。

(2) 活用苏教版化学教材

任何一种教材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针对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所需要的教材实际上都是不一样的,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实际上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蓝本、框架和线索,针对自己的学生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之更适合自己的学生和更能够体现出教材设计者的初衷以及使之能够进一步增强现实生命力,所有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新课程负责任的态度,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的使新课程得到有效的推进。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pf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