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志愿者考试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6-29 20:5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判断题每题一分共20分

1、“惭愧”两个音节的韵母分别是“an”和“uei”。 2、“处理”是两个第三声连读,正确的读法是把“处”读成第二声。 3、“叟”和“幽”两个字都是九画。

4、偏旁部首是汉字形体最小的单位,是学习书写的基础。

5、六书中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是独体字,形声字则是合体字。 6、现代汉语词汇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双音节词。

7、在词汇教学中应该告诉学生:通过形旁可以准确了解词汇的意义。 8、“在我家”和“他在教室看书”两个句子中的“在”都是动词。 9、教授汉语语法课时,最重要的是把语法理论知识讲全讲透。 10、“精讲多练”的原则其实只适用于口语课教学。

11、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种现象通常称为语言的迁移作用。

12、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错误不一定有错必纠。 13、语言游戏只是课堂教学中无足轻重的方法之一。

14、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精讲多练。 15、“《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合称‘五经’。”中“等”的使用时错误的。 16、汉语与汉语教学有其特殊性,孔子学院教师赴任后无需了解对方的课堂文化,应该坚持用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在第一堂课就向学生说明并实施汉语课的课堂规范。

17、孔子学院教师在国外不必接受我驻外使馆领馆的领导。 18、孔子学院教师应该从满足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

19、课堂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建立教师的权威地位。

20、孔子学院教师赴任后发现当地工作、生活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大,产生心理落差,这是正常的,应该积极应对。 二、选择题每题两分,共50分

1、“一直”和“一共”中的“一”在语流中分别读作()

A.阴平和去声 B. 阳平和去声 C. 去声和阳平 D. 阴平和阳平

2、当几个性别相同、年龄相仿的熟人在隔壁说话时,能听得出说话人是账单还是李四,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不同。 A. 音高 B. 音色 C. 音长 D. 音调

3、下列指人名词不能加上“们”表示复数的是() A. 同学 B. 爸爸 C. 弟兄 D. 夫妻

4、在讲授“龙”的意义时,应该着重讲解() A. 语法义 B. 文化义 C. 词汇义 D. 色彩义 5、下列哪个词是音译外来词? A. 吉他 B. 围棋 C. 电脑 D. 书桌

6、下面哪个句子中“才”的用法跟其他句子不同? A. 冬天7点天才亮。 B. 才6点他就走了。

C. 他病好了才告诉妈妈。 D. 今天堵车,老师六点才到。 7、按照汉字的六书说,“尘”字属于()

A. 象形 B. 指事 C. 形声 D. 会意

8、下列句子中,哪一个和其他三个不属于同类语法错误? A. 我今天要见面一个朋友。 B. 他经常帮忙他的同学。 C. 他参观了一个老师。 D. 他结婚了一个有钱人。

9、下列外语教学发中最古老的是()

A. 翻译法 B. 直接法 C. 听说法 D. 认知法 10、在普通话中,下面哪个词语不能读儿化音? A. 名牌 B. 天坛 C. 茶馆 D. 花盆 11、下面哪一种课不是技能课?

A. 听说课 B. 阅读课 C. 写作课 D. 语法课 12、下面句子中不是双宾语句的是

A. 我洒了他一身水 B. 我等了她一整天 C. 我教了他一句话 D. 我拿了他一本书 13、下面哪项不属于汉语特点? A. 乐音比较丰富 B. 助词比较丰富 C. 形态比较丰富 D. 题词比较丰富 14、“到处是欢乐的人群。”是

A. 主谓句 B. 被动句 C. 无主句 D. 存现句 15、报刊课属于

A. 专项技能课 B. 汉语知识课 C. 文化知识课 D. 综合技能课

16、把汉语课分为会话课、阅读课、听力课,是根据()来划分的? A. 语言知识内容 B. 语体风格 C. 言语技能 D. 语言材料的性质 17、四书是指()、《中庸》、《论语》、《孟子》。

A. 《尔雅》 B. 《大学》 C. 《礼记》 D. 《荀子》 18、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中国最古老最完整的典籍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千金方》 D. 《本草纲目》 19、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简称是 A. 渝 B. 蜀 C. 蓉 D. 申

20、下列曲目中不属于中国古代名曲的是

A.《十面埋伏》 B. 《阳春白雪》 C. 《广陵散》 D. 《梁祝》 21、在跨文化交际中,以下哪个话题最安全?

A. 政治合作 B. 宗教信仰 C . 音乐艺术 D. 经济援助 22、“五岳”中的“东岳”是

A. 恒山 B. 衡山 C. 泰山 D. 嵩山

23、用来概指中国古代两位诗人创作风格的话是

A. 建安风骨 B. 颜肥柳瘦 C. 郊寒岛瘦 D. 绿肥红瘦 24、西方文明的源头是

A. 希腊 B. 罗马 C. 巴比伦 D. 阿拉伯

25、某教师心地善良、为人热情,第一次出国赴任,她对每一位外国人都有问必答,将自己知道的任何情况都毫无保留的告诉对方,他违背了下列规定中的哪一条?

A. 站稳立场,坚持原则

B. 顾全大局,发扬风格,协调配合,协同对外

C. 不同外国机构和外国人私自交往,不利用职权和工作关系隐私牟利

D. 保守国家秘密,严格执行保密法规,坚持内外有别,不泄露内部情况。 三、简答题10分

李老师被派往某学校担任汉语教师。初到孔子学院赴任时,他总觉得同事们认为他是外国人,语言有不好,不愿意和他聊天。同时,他也觉得对他们聊的话题不了解,即使是他了解的,也因为年龄的差异。聊不到一块去。

如果你是李老师,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四、案例分析每题十分共二十分

1、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涉及“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孔子学院小张老师认真地讲解了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并得出结论告诉学生:恶人终是恶人,我们不能善恶不分、同情恶人。马上有同学提出异议说:狼吃人,不能说明他是恶人就像人吃牛肉不能说人是恶人一样。为此全班陷入了激烈的辩论中,教学计划没有完成。

(1)如果你是小张老师,你会怎么做?3分

(2)从这个事件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从教学、课堂管理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谈一谈。7分

2、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一名留学美国的女生找到一份看护一位美国老太太的工作,合同上说明由该老太太提供食宿,结果,他去了以后,才知道住的房间小的不能再小,吃的质量就更差了,有时候老太太甚至把从宠物食品店购买来的狗食给她。

试用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分析一下这位中国学生遇到这一困境的原因,并就此类现象提出相应建议。10分

(一)汉字的结构分析可分为两种类型,各是什么?举例说明。(3分)

汉字的结构形式可分为两种:独体和合体。象形、指事字多是独体字;会意、形声字多是合体字。如:日、月、上、下是独体字,景、岩、江、河是合体字。

(二)什么是“永”字八法?(3分) 现代汉字笔形主要可分为横、竖(ㄧ)、撇(丿)、点(、)捺(ㄟ)、挑、钩、折八种,书法上用“永”字作为代表概括这八种主要笔形,因此有“永字八法”之说。

(三)写出下列汉字的笔顺。(2分) 好: 撇点,撇,横,横钩,弯钩,横。

晚: 竖,横折,横,横,撇,横折撇,竖,横折,横,撇,竖弯钩。 (四) 给下列词语中斜体的字注音(用汉语拼音方案)。(2分) 漂浮 piāofú 漂洗 piǎoxǐ 和平 h?pínɡ 附和 ......fùha

1.普通话的声母共有多少个?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类?请举例说明。(6分)

普通话的声母共有21个,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七类,即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音j、q、x;舌根音ɡ、k、h。 2.给下列词语填上正确的汉字,并给所填的字注音。(4分)

如:兴高(采)(cǎi)烈

(1) 飞扬(跋)(bá)扈 (2)既往不(咎)(jiù)(3) 直(截)(ji?)了当 (4)情不自(禁)(jīn) 3.辨析下列两组词的意义和用法

(1)再 又

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用于未实现的,“又”用于已实现的:

再唱一个(待重复,还没有唱) 又唱一个(已重复,唱了)

(2)兴趣 乐趣

兴趣:喜好的情绪。包含、发出兴趣的主体是人。 乐趣:使人感到快乐的意味。包含、发出乐趣的主体是人所从事的事。

5.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10分) (1)他把这些酒能喝得完。

1.语序不当。助动词“能”应当放在“把”字前面。2.“能”后面是动作、行为的结果,结果补语不应当带有“得”。可改为“他能把这些酒喝完”。

(2)我的同屋去上海要见面他的朋友。

1.语序不当。副词“要”应当放在动宾短语“去上海”的前面作状语。

2.“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应当用介词加上“见面”的对象,作为“见面”的状语。可改为“我的同屋要去上海和他的朋友见面。”

(3)妈妈今天一点儿感冒,不上班。

由于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缺动词“有”,因此整个句子就不通。应该在“一点儿”前面加上“有”才对。 (4)在国庆节时候,我打算了到香港去旅行。

1.“国庆节”是名词,不经常和“时候”组合,因此应当在它后面加一个助词“的”,使它成为修饰语,和“时候”构成偏正式词组。

2.“了”字误用。“我打算到香港去旅行”是连谓句,连动句中的“了”一般用在后一动词之后。可改为“在国庆节的时候,我打算到香港去旅行了。”

(5)我们要关于考试的问题讨论。

语序不当。“关于考试的问题”是“讨论”的宾语,应当放在动语“讨论”的后面。可改为“我们要讨论关于考试的问题。”

2.写出下列词语的拼音(用汉语拼音方案)(4分)

(1)西安 xī’ān (2)回流 huíliú (3)因为 yīnweì (4)篝火 gōuhuǒ

3.词语辨析。(每题2分,共8分)

(1)“我一定常常来”一句中的“常常”能不能换作“往往”,为什么?

“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2)“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好”一句中的“所有”能不能换作“一切”,为什么?

不能。“所有”着重指一定范围内某种事物的全部数量,“一切”必指某种事物所包含的全部类别。“所有问题”指的是特定的数量;“一切问题”指的是各种各样的问题。 (3)“天色逐渐地昏暗起来”一句中的“逐渐”能不能换作“逐步”,为什么?

自然而然的变化一般用“逐渐”,有意识而又有步骤的变化用“逐步”。“逐渐”可修饰形容词,“逐步”不能。

(4)“他从来不贪小便宜”一句中的“从来”换作“历来”好不好,为什么?

“从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如此,多用于否定句。“历来”用法基本上与 “从来”相同,但“历来”多用于书面,而且不用于否定句。否定句用“从来”。

3.修改病句并说明理由。(10分)

(1)来中国以前,我从来不用过筷子。

“没有(没)”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此句叙述的是过去的客观事实,因此,应改为“来中国以前,我从来没有(没)用过筷子。”

(2)我的同屋毕业大学以后打算结婚一个中国姑娘。

1.语序不当。“毕业大学”应当改为“大学毕业”。

2.及物动词“结婚”不能带宾语,应当用介词加上“结婚”的对象,作为“结婚”的状语。可改为“我的同屋大学毕业以后打算跟一个中国姑娘结婚。”

(3)沈阳的冬天比北京冷极了,而哈尔滨的冬天比沈阳很冷。

补语使用不当。用“比”的比较句,可以接“更??”或“??得多”,而不能接形容词的比较级或最高级。可以改为“沈阳的冬天比北京冷得多,而哈尔滨的冬天比沈阳更冷。”

(4)安娜的舞跳得很好,大家请她再跳一个,她就再跳了一个。

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用于未实现的,“又”用于已实现的。“再跳一个”表示动作待重复;“又跳了一个”表示动作已重复。

(5)尽管学习怎么忙,他每天还是坚持体育锻炼。

连词使用不当。“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可以改为“不管学习怎么忙,他每天还是坚持体育锻炼。”

1.写出下列词语的拼音(用汉语拼音方案)。(6分)

(1)平安pínɡ’an (4)酝酿yùnniànɡ (2)亲家qìnɡjiaɑ (5)凤凰fanɡhuánɡ (3)天津tiānjīn (6)一会儿yīhuìr

4.按示例写出下列各字的笔顺和笔画。(3分) (示例:太,一 ナ 大 太)

(1)张——横折,横,竖折折勾,撇,横,竖提,捺。 (2)鸟——撇,横折钩,点,竖折折勾,横。 (3)每——撇,横,竖折,横折钩,横,点,点。 (4)妈——撇点,撇,横,横折,竖折折钩,横。 (5)级——撇折,撇折,提,撇,横折折撇,捺。

(6)饥——撇,横钩,竖提,撇,横折弯钩。

3.词语辨析。(8分)

(1)“他用感激的目光望着这些中国朋友”一句中“感激”能不能换作“感谢”?为什么?

“感激”不能换作“感谢”,因为“感激”是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人产生好感;“感谢”是用言语行动表示感激。

(2)“小王走得很匆忙,连照相机也忘了带去了”一句中的“匆忙”能不能换作“急忙”?为什么?

“匆忙”不能换作“急忙”,因为“匆忙”可以作补语,“急忙”则只能作状语。

(3)“大家请安娜找王老师谈话,说明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一句中“谈话”用得恰当不恰当?为什么?

不恰当,因为“找??谈话”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应当改为下级对上级的“向??反映情况”。

(4)“他在这里曾经学过半年汉语了,现在还想延长半年”一句中“曾经”应该用什么词替换才对?为什么?

“曾经”应该用“已经”替换才对。因为:一,“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二,“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一、语音部分(15分)

1.写出下列词语的拼音(用汉语拼音方案)。(4分) (1) 轮回 (2) 冰球 (3) 骄傲 (4) 欣赏

[答案] (1)轮回 lúnhuí (2)冰球 bīngqiú (3)骄傲和jiāo’ào (4)欣赏xīnshǎng

3.词语辩析。(每题2分,共10分)

(1)“他这次不及格决不是偶然的,因为他平时就不用功”一句中的“偶然”能不能换作“偶尔”?为什么? [答案] 不能。“偶尔”是副词,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其他句子成分。 [评分标准] 每句2分,判断能否替换0.5分,说明原因1.5分。 [解析]略。

(2)“他对于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一句中的“对于”能不能换作“关于”? 为什么?

[答案] 不能。“关于”不能位于主语之后。 [评分标准] 同(1)题。 [解析] 略。 (3)“关于当前的物价”这一标题中的“关于”能不能换作“对于”?为什么?

[答案] 不能。“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不能做标题。 [评分标准] 同(1)题。

[解析]注意,要区分“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与包含有“对于”的偏正短语。前者如“对于当前的物价”,是不能做标题的;而后者如“对于当前物价的看法”,则可以做标题。两者是不同的结构,前者是“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后者是由“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充当定语的偏正短语。

(4)“你喜欢喝茶还是喝咖啡”一句中的“还是”能不能换作“或者”?为什么? [答案] 不能。“还是”用于选择疑问句,“或者”用于陈述句而不用于选择疑问句。

[评分标准] 同(1)题。 [解析] 略。

(5)“你呆会儿再来吧,人家正忙着呢”一句中的“人家”能不能换作“我”?为什么? [答案] 可以。因为代词“人家”在不同的语境可以指代不同的对象,本句中的“人家”指的就是 “我”(说话人)。 [评分标准] 同(1)题。 [解析] 略。

一、语音部分(15分)

1.写出下列词语的拼音(用汉语拼音方案)。(4分)

(1)蜿蜒wānyán(2)照片儿zhàopiànr(3)扫帚sàozhou(4)空额k?ng’?

4.词语辨析。(8分) (1) “今天我终于认清了你的丑恶面目”中“面目”能否换作“面

貌”?为什么?

“面目”不能换作“面貌”。因为在包含对人的评价时,“面目”含有贬义,“面貌”是中性词。

(2) “如果一个家庭一个月节约1吨水的话,那么全国几亿个家庭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吨水呢”中的“多少”能否换作“几”?为什么?

“多少”不能换作“几”。因为“多少”可以指较大的数目,而“几”所指的数限于二至九。

(3)“经过周密的论证,我坚定地认为他的结论是正确的”中的“认为”能否换作“以为”?为什么?

“认为”不能换作“以为”。因为“认为”、“以为”都可以表示判断,但“以为”的语气较轻。“认为”只用于正面的论断,“以为”多用于与事实不符的论断。

(4)“她能打字,一分钟能打八、九十个字”中的两个“能”是否可以换成“会”?为什么?

前一个“能”可以换成“会”,表示具备某种能力;后一个“能”不可以换成“会”,因为表示达到某种效率,只能用“能”,不能用“会”。

一、 语音部分(15分)

1.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写出拼音(4分)

(1)我们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Wǒmen qù Tiān’ānm?n guǎngchǎng kàn shēngqí。

(2)留学生要提高运用汉语的水平。Liúxu?shēng yào tígāo yùny?ng hànyǔ de shuǐpíng。

3.词语辨析(8分) (1)“大家请他再唱一个,他就又唱了一个。”中“再”和“又”的位置是否能够互换,为什么?

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用于未实现的,“又”用于已实现的。“再唱一个”表示动作待重复;“又唱了一个”表示动作已重复。

(2)欢迎你以后常常来母校看看。”中的“常常”是否可以用“往往”来替代,为什么?

“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3)“情况很复杂,你的想法未免过于简单了。”中的“未免”能否

用“难免”来替代,为什么?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主观的评价;“难免”则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因此,不能换用。 (4)“看到这次冠军非自己莫属,王平不免有些飘飘然。”中的“不免”是否可以用“难免”来替代,为什么?

不能。“不免”是禁不住的意思,有主观放纵的意思。“难免”是客观条件限制,主观控制不住而出现。

(一)、教学语法类:

1、“我去年留学在北京”对吗,为什么? 2、给学生讲解“什么”这个语法点(重要)

3、“理发”能说成“理了一次发”,但是“汇报”不能说成“汇了一次报”,为什么?(离合词,重要)

“理发”是离合词,可以拆分可以合用。离合词在汉语里自成一类,例如“吃饭”也是离合词。

4、讲解“把”字句(非常重要) 5、讲解“被”字句(非常重要) 6、解释什么是变调

7、“明天无论刮风,我们都要去学校。”对吗?为什么。 8、去年暑假我没回国了。偏误分析。

“没”副词,表示没完成。“了”表示完成了。矛盾。 9、“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什么意思? 这题考的是歧义分析。

10、讲解“一……就”句式。(重要) 1.一下课就去吃饭。时间紧接着先后发生 2.我一看书就睡着了。原因--结果

注意:此结构有两种语义联系,不少老师漏掉第二种 11、“红的包”对吗?怎么解释?

考查“的”字做结构助词的用法,何时用何时不用。一般应该说“红包”,除非用了对举的修辞手法:“红的包,绿的伞”。 12、老师说话一点快。偏误分析。

考“一点”修饰形容词放的位置,还可以对比分析“一点”、“有点”。“一点”可以放在否定句中。

13、“鸡不吃了”的语义和结构解释。

两种理解:鸡不吃食了、人不吃鸡了。化解歧义需要语境。 14、那时我没有工作,每天都玩过。偏误分析。 考查“过”的用法。

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①语言要素和言语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

做法:A. 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语言要素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

B. 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的改进

C. 以功能项目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功能法

D. 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功能项目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结构—功能法

①教学阶段:划分依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要达到的目的语等级,可划分为初、中、高三大阶段,再分解为小阶段。

②课程设计: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是联结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把汉语课分为会话课、阅读课、听力课是根据言语技能划分的。 听、说、读、写既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内容之一。音素教学和话语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以教学过程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为基础。

词汇教学方法:直接法、翻译法、情景法、语素义法、搭配法、话语

联结法、比较法、类聚法、联想法

补语:趋向补语(动词-动词 坐下、踢进 形容词-动词 忙起来)、 复合趋向补语(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来/去)、 结果补语(动+动 学懂、赶跑 动词-形容词 吃饱、走远 形容词-动词 热醒、滑倒、瘦死 形容词-形容词累坏、涨红)、结果补语的疑问形式??了没有?(一般) V没V补?(强调)

4、可能式(表示能力或可能) 动词+得/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 这本书我看得懂。可能 比较:这本书我看懂了。结果 注意:把、被字句不使用可能式。

可能式相关问题(1)有些语言单位不是短语,而是补充式合成词,如说明、改进,没有说得明、改得进,“巴不得”是词,不是可能式。(2)“放心不下、得罪不起”是现代汉语中的熟语性的用法,其他少用。(3)一般不能用在把、被字句 (4)连动句中,第一个动词后一般不使用可能式(5)在有描写性的状语时一般不用可能式*他[拼命地]跑<得>完最后一圈。

5、情态补语A:爬得高 爬得高高的 疼得直叫唤B: 热得满头大汗 说得一个钱不值

程度补语像程度副词一样,只能用在形容词和表示感情、感觉以及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的动词的后边,而且没有否定形式 如:害怕极了 累死了 难看透了(极了、多了、透了、死了)

7、时量补语 动词+时量补语(表示动作持续多长时间) 8、动量补语:动词+动量词“次、遍、下??”

根据述语后用不用“得”,可以将补语分成三类:

(1)不能用“得”的,如程度补语、数量补语。(2)必须用“得”的,情态补语。

(3)用“得“(不)与不用”得”(不)构成平行格式的:如结果补语、趋向补语

课堂上所有成员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具有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特质或倾向,就叫做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模式:第一: 新斯金纳模式 操作步骤:1)明确目标行为;2)确定基线;3)选择强化物;4)安排后果;5)评估效果。

第二:德莱克斯模式 思想基础:1)学生必须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学生们必须形成自尊,同时学会尊重他们;3)团体成员有责任影响个体成员使其有适当的表现;

4)学生有责任了解适当行为的规则及良好品行的后果 。

第三:格拉塞模式1)联系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做什么”而不是“为何做”;3)形成判断:帮助学生对其问题行为做出价值判断;4)制定计划:学生为该计划的负责人;5)做出承诺:承诺执行,获得责任感和自我价值体验;6)不接受借口;7)承受自然后果。

第四:库宁模式1)涟漪效应2)教师必须有目击者的特征;3)教师必须关心课业流程;4)教师应以保持团体焦点为主;5)教师必须尽全力构建具有一般性的及特殊的学习任务的课程,以免学生感到乏

味。

第五:戈登模式 教师效能训练:教师必须放弃作为权威人物的角色,以自由、关心的方式和学生讨论分歧。1)确立问题出现在谁身上;2)当学生有问题时,教师须积极主动地听取学生意见,帮助他们得出自己的解决办法;3)当问题出在教师身上时,教师须采取主动的方式,向学生发出信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7种。 语法—翻译法 又名词汇翻译法、翻译比较法、近代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 。1)最基本的特征: 教学内容——系统讲授语法规则; 教学手段——母语、外语翻译。

直接法 又名改革法、自然法、心理法、妥协法等“直接”的含义:直接用外语教外语;语言与客观事物(如词与实物)直接联结的直观手段用于教学。1)基本特征教学目标不是规范的书面语,而是外语口语;教学中不用学生母语,不用翻译,不注重形式语法。仿照幼儿学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心理学基础是联结主义心理学

听说法 又名陆军法、口语法、结构法。与直接法有着内在的继承关系。

1)基本特征 听说领先、句型操练、对比分析。只有对比分析为直接法所无。 2)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在现代语言教学法史上,听说法是一种理论基础最雄厚的教学法。

视听法 继承、发扬了直接、听说二法的长处,创造性地提出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以整体结构感知的教学法体系。语言学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同时受完形主义心理学影响。

自觉实践法 自觉实践法有时也叫自觉积极法,

“自觉”的含义是——以语言理论知识为指导,以理解为前提,从自觉到直觉;“实践”的含义是——通过大量言语实践活动形成外语实践能力,即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自觉实践法是一个始终有着厚实理论基础的教学法体系。它的语言学基础是前苏联著名语言学家谢尔巴院士关于区分语言、言语、言语活动的学说。它的心理学基础在草创阶段是别利亚耶夫关于外语和思维关系的外语教学心理学说,后来主要是前苏联 心理学的言语活动理论。

自觉性、实践性、交际性、情境性、综合教学、考虑母语。 功能法 又名意念法、功能意念法、交际法 1)基本特征——是以语言的意念、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2)理论基础——主要来自语言学,包括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还有语言学习理论。其中韩理德对语言功能的分析和海姆斯对交际能力的论述影响最大。

认知法 1)基本特征在理解语料、规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活用语言;教育学原则是以学习者为外语教学的中心。教学目标是全面地掌握语言。2)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理论,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指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

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年龄)、认知(主要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认知方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2)审慎型与冲动型(3)歧义容忍度)、情感(动机、态度、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理论:

1.对比分析假说 由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 ? 拉多在1957年提出。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拉多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语言习惯。但存在第一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负迁移,会造成第二语言学习的困难和错误。对比分析步骤:描写:对目的语和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对比:把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在目的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错误进行预测。

2.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 很多学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既不同于学生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第二语言(目的语)。1969年,美国学者塞林克提出了“中介语理论”。其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母语习得理论之一)。“中介语假说”把第二语言的获得看成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步完善的连续过程,认为: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的模式发现新规律,与不断修正已获得的规律。 “中介语”(interlanguage),

也有人译成“过渡语”、“语际语”。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语内偏误~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表达偏误 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 中介语理论指导下的偏误分析的研究,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是从鲁健骥于1984年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开始的。

偏误来源: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目的语的负迁移 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渡概括”(over-generalization)或“过渡泛化”。 文化因素负迁移 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都以积极的主动参与态度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分别表现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三种:迁移、过渡泛化和简化: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

运用目的语,有可能由此而产生偏误;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的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 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回避和语言转换:回避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采用的策略,在对某一语音、词汇或句式甚至某一话题敏感到没有把握时,就尽量避免使用。 语言转换是指学习者觉得无法用目的语说清楚时,就借助于第一语言,在目的语中夹杂一两个第一语言的词。 学习环境的影响 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必须通过对正确形式的强化来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而偏误对对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是极其有害的,必须避免出现偏误。对已出现的偏误则有偏必纠,一个也不能放过,以免养成错误的习惯。 内在论则认为偏误是走向完善的路标,使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也会自然消失的现象,就像儿童戏的母语那样,到一定时候偏误就会自动克服,因此任何偏误都可以听之任之不必纠正。 输入假说 代表人物:克拉申 1985年《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 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的。 、自然顺序假说 克拉申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这一顺序不受学习者母语和年龄影响,称为自然顺序。

监控假说--人的头脑中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是潜意识的系统,一是有意识的系统 ;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靠习得,交际中使用的输出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 “驱动”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有意

识的系统语言知识和规则,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得更为流利,其功能是作为一个监督者,起监控(monitor)的作用,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监控。

3.输入假说 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习得语言知识。并且,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上。 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来表示: i 表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也就是在自然顺序上所处的某一阶段; i+1 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即稍稍高出他目前的语言水平。输入的语言水平若为 i+0,则无法发展其语言能力;若为 i+2,则学习者难以理解。 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过早地说甚至是有害的。克拉申认为不需要教说话,口语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4.情感过滤假说 又叫“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生活中,语言信息的输入总是大于吸收。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信息起了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the affective filter),或者说是把输入挡在外边的屏障。造成这种过滤或屏障的主要是一些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张焦虑,是否出于防卫状态,怕出丑,等等,这些心理因素都能产生屏障效应,挡住输入。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动机。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性格。

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理论是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但同时也是引起很多争议的理论。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 一是习得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降低屏蔽效应,创造低焦虑的习得环境。 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发展为三个重要学派: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派)、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

另外,还有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莫斯科学派等。主要观点: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多层次的形式结构,从不孤立地看待要素,而是从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系统的整体性加以认识;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等等。

(1)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 具体语言中处于同一平面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有限要素

的横向组合构成横组合段,横组合段以线条性为基础,横组合段中要素之间的横向结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2)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那些能够出现在特定的结构位置上的具有某种相关性的

成分联结成纵聚合体,聚合体中要素之间的纵向联系称为聚合关系。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组合关系所侧重的是符号和符号怎样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聚合关系所侧重的是如何替换现有的成分,创造出更多的句子。聚合关系是在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聚合关系存在于许多组合段之间,同时也存在于人们的脑子里。 条件变体与自由变体 典型变体与一般变体

量位(stroneme)在词中具有辨义功能的音强差别构成量位,即由不同的音强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量位由量位变体组成。构成量位的音强也是相对的,通常情况下重读音节总是比非重读音节读得重些,只要能造成轻重差别也就可以了。

时位(chroneme) 词中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长差别构成时位。汉语普通话词语中音长差别一般不构成对立关系。在实际话语中音的长短仅仅是资料差别。元音的长短差异构成的对立只出现在个别“儿化韵”里。不过,这样的对立只构成边际时位,没有普遍意义。

韵律特征(prosodic feature)韵律特征也叫超音质特征(超音段特征),是语音中除音质之外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变化。主要依靠音高、音长、音强等方面的差异来加以区别的语音成分称为“韵律成分”,常见的韵律成分有:声调、重音、停延、节奏、语调等。

汉语的一般句法成分有5对8种:(1)主语与谓语、 (2)动语与宾语、 (3)定语与中心语、 (4)状语与中心语、 (5)中心语与补语

句子的结构类型叫句型,分单句和复句两类。

实词能够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虚词不做句法成分。汉语词的形态就

加词缀。汉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的实词—拟声词和叹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在全部的词类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对表达语义至关重要。

名词:人物、时间、处所、方位名词(单纯方位/合成方位词) 动词:一般、特殊动词(趋向、助动词)

从语义上看,形容词可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表示属性, 如“红、黄、大、小、软、硬、伟大、平凡、美丽”。状态形容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 包括形容词的一切生动形式,如“喷香、冰凉、红红、大大方方、冰凉冰凉、直勾勾、傻里呱唧”。 区别词:它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或区别性特征,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往往成对成组出现。 区别词最早由朱德熙先生提出,并定义为“只能在名词和助词‘的’前边出现的粘着词”。它又叫非谓形容词、属性词、定质形容词等。区别词的语法特征1.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2.组合能力 。 1 )汉语区别词能充当的句法成分是定语, 即修饰名词(包括动名词、形名词等兼类词)。如:草本植物( 植物是名词)硬性规定( 规定,是动名词)特等机密( 机密,是形名词)

极少数区别词不能直接作定语, 只能加“的”后修饰名词作定语。如“亲爱、心爱、上好”等(这几个词不能作主语、谓语、状语、补语、宾语、中心语)。这样的词只占全部属性词550个的0. 54% 。( 2 )

大部分不能充当状语, 少部分能出现在谓词前作状语。如: 大量生产、亲身体验、初步了解( 3 )不能单独作谓语、主语、宾语,组成“的”字短语或联合短语或成双对比后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她不男不女”(作谓语)、“他生了一男一女”(作宾语)、“公私不分”(作主语)等。

组合能力: 1 )少数区别词可以跟“最”组合,如:初级, 上等、头等、高等、末等、初等, 新式、老式, 大号、小号, 主要、基本, 心爱、亲爱

这些区别词不能受别的副词修饰,可以看作是含有构词语素“最”的新区别词,因为这些词也不能作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中心语。

( 2 )区别词时前加“非”,不用“不”。如:非正式会议、非人造、非良性、非国产、非金属、非冒牌 大型———*不大型 长期———*不长期国营———*不国营

( 3 )不能加“不”和“很”。若能加“很”,则是形容词。如:“很高级”可以说,“很初级”却不可以,这说明“高级”是形容词,“初级”是区别词

前面不能加数量词或数量短语,如:一个初级(*)

( 4 )与虚词组合时,只有一种情况,即放在“的”前。如:“大型的,野生的,大号的”等

不太能带“的”作定语的有:“男、女,雌、雄,单、双”等单音节的区别词,这些词经常构成“是??的”结构。如:她是女的

数词或数词结构后面加“多、几、把、来、上下、左右、以上、以下”表示概数。如:千把人,一千来人,一千多人,十几斤,五十上下,五十左右,五十以上,五十以下。 表示概数的方法还有:一到九之间,相邻的两个数连用,表示范围在这两个数之间。如“一两百人,二三百斤,四五千斤”。还可用“成...上”或“几...” ,表示概数。如“成千上万、几十天、几百斤、好几百年”。

一 的活用:A.“一?一?”,前面的“一”是“每一”的意思。如:一人一本,一个萝卜一个坑。 B.用在名词性词语前,有“同一”或“满”的意思。如: 他们各干各的,不一条心。(同一) 他走出了一身汗。(满) 一房子人。 (满) 一肚子阴谋诡计。(满) C.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表示动作“快”或“突然发生”。如: 一学就会 (快) 心一凉,鼻一酸 (突然) 他把眼一瞪 (突然) 单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每”或强调“多”。 兼作物量词和动量词 :顿:一顿饭,骂了一顿 阵:一阵风暴雨,跑了一阵 场:一场电影,大闹了一场 把:一把米,拉了他一把 面:一面红旗,见过一面 口:一口水,咬他一口

特殊的指示代词: 分指 :每 各 不定指 :某 旁指 :另 另外 其他 其余 统指 :一切 所有 任何

(1)程度副词 (2)情状副词--亲自、互相、大力、赶紧、陆续、大肆、赶快、尽情、连忙、悄悄、依稀、特意、特地、仿佛、极力、尽量、相继、私下、暗中等。

(3)频率副词 (4)时间副词 (5)范围副词--只、都、全、

谁邀”)

B、他的钱包被偷了。(无从说出 “被谁偷”)

由连谓结构充当谓语的句子叫连谓句。它的结构为:主语+V+V(+V+....),V可以有自己的宾语和状语。例如“鹅群慢慢地穿过湖面觅食”。

由兼语结构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兼语句 它的结构为:主+V+N+V例如:我们选他当班长。

存现句是表示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式。句首有处所词语做主语,宾语表示存现的主体。(1)主语是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词语。 例如: A、前面来了一个人。(处所主语)B、昨天走了一批游客。(时间主语) (2)动词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 如“有、是、站、挂、来、走、死、发生、出现、进来、下来、出去、过来、响起”等。 表存在的动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表示存在,常用“有”,有时也用“是”;一种是以怎样的姿态、情状存在,一般以“V+着/了”的形式出现在句中。A、大门外有一口井。(单纯表示存在) B、左边是一条小溪。(同上)C、桥上站着一个人。(表示存在的方式和状态)D、墙上挂着一张弓。(同上)E、办公室挤满了人。(同上) 如果要单纯表示存在,上例C、D、E中的“V+着/了”也可以换成“有”。 (3)宾语大都是施事或受事,表示不确定的人或事物。 如:A、这学期来了一位新老师。 B、礼堂里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p6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