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

更新时间:2023-06-10 03:4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读一点历史,很有好处。

《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

《贞观政要》成书于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神龙年。作者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公元701年,唐长安年(武则天称帝,国号为周,长安是她的最后一个年号)受诏入直史馆,修国史。神龙年,收集太宗朝政事之要,随事载录,以备劝戒,共40篇。呈献给中宗,书名为《贞观政要》。

一、《贞观政要》的体例

《贞观政要》全书共分10卷,40篇。

卷一,论君道第一、论政体第二。论述君道、政体,分别阐明为君之道;君臣治国的共同原则,此为全书之要。

卷二,论任贤第三、论求谏第四、论纳谏第五。论述任贤、求谏、纳谏问题,申明君王善于选拔贤明将相的重要;欲为明君,必要广开言路,放下颜色,求谏、纳谏。

卷三,论君臣鉴戒第六、论择官第七、论封建第八。论述历代执政的得失,君臣共同鉴戒;论述官吏的设置、考察;论述分封行赏的标准、原则。

卷四、论太子诸王定分第九、论尊敬师傅第十、论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论述培养接班人要求与原则,警诫诸位太子,知民间疾苦,明善恶是非。

卷五,论仁义第十三、论忠义第十四、论孝友第十五、论公平第十六、论诚信第十七。论述做人的道德原则,欲作执政者,必须首先学会做人。

《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读一点历史,很有好处。

卷六,论俭约第十八、论谦让第十九、论仁恻第二十、慎所好第二十一、慎言语第二十二、杜谗邪第二十三、论悔过第二十四、论奢纵第二十五、论贪鄙第二十六。论述节制欲望、培育美德、涵养仁爱之心的重要。

卷七,崇儒学第二十七、论文史第二十八、论礼乐第二十九。论述思想教育、文学历史和礼仪制度的重要,从传承、教育和实践的角度谈文化的继承问题。

卷八,论务农第三十、论刑法第三十一、论赦令第三十二、论贡赋第三十三、辨兴亡第三十四。论述农本是国家之基;贡赋要适度,以安民为先;刑法与赦免的严宽关系;分辨国家兴亡的根本原因等,着重谈论了治国之策。

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议安边第三十六。论述以仁德为宗旨,以征伐、和亲为手段,缓解民族冲突,安定天下。

卷十,论行幸第三十七、论畋猎第三十八、论灾祥第三十九、论慎终第四十。以史为鉴,论述君王广造行宫的害处;减少出外游猎;不迷信灾异,以爱民为本。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努力做到善始慎终。

《贞观政要》主要是对话性的言语集录,属于传统的对话体裁。其特点是因事起兴,展开执政问题的讨论,君臣双方表明观点,以太宗的首肯、评断为收结。因而阅读时通俗易懂,具有小中见大,言简意赅,引人深思的效果。书中的对话是君臣之间的对话,并有一些著名的文章引录,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读后确能发人深省,尤其是工作、生活阅历丰富的人,往往能够从中印证、体会其中的道理。

《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读一点历史,很有好处。

二、《贞观政要》的思想意义

《贞观政要》全书的主旨就是如何长久安全地执政;如何建设一个国泰民安的强大国家。这种探讨以君臣的对话来表现,以“贞观之治”的历史为证明,期间的历史跨度有23年。李世民以他的政治家的智慧、才能和威望,领导了一批政治成熟、有勇有谋的大臣,在隋唐争战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唐王朝。其后,从唐高宗650年到唐哀帝904年,整整254年,其间还有武则天的执政,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最终唐朝由盛世逐渐衰落。后人回顾历史,无不感慨唐太宗的远见卓识,反思自身执政的得失。

执政问题之所以是一个恒久的话题,是因为执政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不仅执政者关注,百姓也非常关注。在历史的进程中,各国根据自身历史的发展,走出了不同的执政之路,每一种选择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都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选择和文化选择。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所走的执政道路,都可以在其历史和文化中找到演变、发展的轨迹。现代各国的经济、政治的现代化形态和进展的差异,往往来自于它们之间的历史文化的差异,所以各国在发展的道路中,都需要从自身的历史中寻找本国的发展规律,尤其需要在那些创造过辉煌历史的,那些曾被历史淘汰的执政者身上,寻找其中的执政必然,这就是我们阅读《贞观政要》的意义所在。

三、为政思想择要

《贞观政要》主要体现了唐太宗的为政思想,但在君臣的对话中,我们也可能看到贞观年间的主流为政思想,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了

《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读一点历史,很有好处。

一个历史观察的窗口。

(一)民为邦本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下文引述,是出于《贞观政要》的,只标篇名。)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之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体)

(二)开明政治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已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政体)

“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已纳之”。(求谏)

有开明之君,才有魏征等忠正之臣。魏征直面上谏规正太宗数百次,太宗都能虚已接受,虽然也有愤怒之时,但冷静之后,都能正确采纳。于是才有“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的评价。

(三)以“道”治国

“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突厥自古以来常为

《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读一点历史,很有好处。

中国勍敌,今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于此,皆魏征之力也”。(政体)

(四)任贤择官

太宗谓魏征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择官)

(五)诚信天下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侫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侫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知侫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侫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此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诚信)

五、借鉴与启发

借鉴一、中国的执政体制源于中国的文化,其主导精神一脉相承,其组织架构相沿成制。我们是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执政本质上与封建帝王完全不同,其领导体制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新中国的建立和今天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足以证明了制度的先进性与优越性。但我们也看到,源于中国文化的管理制度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制度如同一个工具,百姓熟悉、干部熟悉,所

《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读一点历史,很有好处。

不同的是谁来操持国之重器,为谁而掌管、操持这个重器,如何操持这个重器。因此我们的责任是扬弃,扬其长处,弃其不足。

借鉴二、执政以民为本。历代君王的兴亡都与民心的兴衰紧密相连,民心兴起,一呼百应,遂成功业;民心衰败,一夫发难,身死国灭。当今的民主潮流,究其实质,就是社会各阶层体现自身权益的整体诉求。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民心,古代的民心就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只是这种诉求或者是以言语方式表达,或者是以行动来表达,为政者顺应民心调整政策,可能减少执政成本,保持长治久安;相反,为政者如果认为民心应当适应政策,就需要权衡执政的长远得失。以史为鉴,远有中国历代的兴亡,近有苏东的巨变,起作用的就是民心。

借鉴三、政治要开明、清明。中国古代的帝王史,就是一部政治是否开明、清明的历史,明君、庸君、昏君的区别往往就在政治是否开明、清明,能够通过任贤择官,制定符合民心的政策来实现开明、清明政治者,就是明智之君;虽有贤明大臣辅佐,但社会逐渐停滞,自己没有多少贡献的,是平庸之君;任人惟亲,惟我独尊,以权力左右天下者,就是昏君,其发展极致,就是暴君。

启发一,古代的制度设计适合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是经历了历史检验的一种文化制度建设,对于其中的合理性,对于其中蕴含的规律性,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承继的。

启发二,在倡导民主、科学和法治的今天,我们需要对“民心”作出时代的解读,如何理解“民心”这个含义并不确切,但政治趋向

《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读一点历史,很有好处。

非常清晰的“符号”,是我们在思想、理论上加强执政建设的立足点;如何在实践中,通过我们的执政,把贫富差距不断拉开后出现离散的民心,重新聚拢起来,是我们当下执政的关键点,也是面对世界性的民主化浪潮,保持执政有效性的出发点。

启发三,努力建设执政的监督控制机制。唐代的谏官制度就是为了对皇帝、朝廷的决策进行内部监督而设立的保障机制,虽然在人治的状态下,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皇帝的开明,但这种制度体现了谏议的合理性,保证了谏议的合法性,反映了历代王朝在执政上的自觉。借鉴这种制度,有利于我们在和平发展时期更好地推行问责制,在一定程度上为执政党的民主监督机制,提供一些借鉴思路。

《贞观政要》的内容精炼而丰富,解读和阐释的空间非常大,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自己的体会,尽管它没有“三国演义”的故事性,但只要我们自己用心去品,多少都可以体会古人煮茶论天下的那种君子之风。

参考书目:《贞观政要》

《帝范》

《旧唐书》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

《历代官制、兵制、科学制表释》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ot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