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概论
更新时间:2024-04-09 23: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狭义上讲,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理论、观点、方法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经过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把它提高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其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欧门)。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的发展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特点)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阶级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理论本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的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斯主义的发展
(1)列宁主义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2)中国化的马克斯主义: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首先做出回答的问题,这
是由哲学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2) 因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并为我们
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3) 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能否正确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成功与失败。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没写完)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加油哦!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物质的定义和意义: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理论意义: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和同一性随做的最高哲学概括。
B.实践意义:为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从客观寻在的事实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辩证统一、不可分割
(1)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涵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体。 (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三种错误:形而上学、相对主义、诡辩论
5.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和特点:时间和空间都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方式。
含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 时间的特点:一维性,又叫单方向性,不可逆性 空间的特点:三维性(长宽高) 6.意识的本质和表现: 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因为,意识从形式上看,它是主管的。如果否认意识的主观形式,就会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2)意识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毫无例外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外界的管管事物乃是物质的意识内容。 表现: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主控创造性 (3)意识指导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4)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调控作用 7.实践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其次,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最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8.问答题:怎么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为之人的一切的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时间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
加油哦!
意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系统优化的方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向新质的转化。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的必然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2)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吸取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它比旧事物优越。
(3)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还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1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P 15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二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的,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为斗争性所制约,另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融于同一性之中。(2)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作用:
A.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与和谐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使得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连为一体,为食物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矛盾的同一性使得矛盾的双方相互包含,能够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3)矛盾的同一性还规定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B.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
(1)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矛盾的斗争能够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促成此消彼长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能够分解为旧的统一体,产生新的统一体,导致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13.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够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一切,分析一切。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以及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及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矛盾的不平衡性:
(1) 主次矛盾: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主要
矛盾上,把握住工作的重心。
(2) 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上,
认清事物的性质,分清主流和支流。
14.度的含义及哲学方法意义:
含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哲学意义:
(1)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既要注意事物的质,也要注意事物的量,把质和量有机的统一起来。
(2)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要特别的注意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
3
加油哦!
(3)要求我们必须在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去活动。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1)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而质变则是对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而质变则是对事物原有度的突破,因此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3)量变反映了事物处于平衡、稳定和静止的状态。 统一:(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并巩固原有量变的成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会出现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15.辩证否定观的含义和意义: 含义:(1)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认为否定就是质变,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是事物连继的环节,它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连起来,相互考察。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P 16
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16.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不可避免的稳定的趋势,而偶然性则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稳定的趋势。
既然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支配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于必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既然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忽视偶然,要善于利用有用的偶然性,抓住机遇,又要善于排除不利偶然因素的影响。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 A.对立:(1)现象显露与外, 本质深藏于内 (2)现象活跃易变,本质则相对稳定 (3)现象丰富生动,本质则单纯深刻
B.统一:现象和本质相互依存,没有无本质的现象,也没有无现象的本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一定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把握现象和本质关系的意义: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要被现象特别是假象所迷惑。
17.规律的含义及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的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18.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及其发挥: 表现:(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而是能动的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发挥:P 1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异同:
4
加油哦!
同:P16
异:(1)(2) P16
(3)辩证唯物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认识论,而旧唯物主义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实践的含义、特点、形式:
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有目的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的实践:它是人类最主要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社会活动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斗争 (3)科学实践 4.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只有实践,才能使主体与客体相联系,客体的信息才能反映到主体的头脑中,而形成对客体的认识。
(2)实践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因为实践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的问题,又通过实践不断回答这些新问题,时间还不断的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促进着主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又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这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用这种认识去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观而产生的。
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人脑的抽象思维加工而形成的。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3)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a.对立:内涵不同、基本形式不同、特点不同 b.统一: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可能上升,发展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6.理性认识为什么要回到实践以及回到实践的条件: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自己的最终目的。 条件:(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即工作方法。
5
加油哦!
7.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包含着不依赖于本体,不依赖于阶级,不依赖于任何社会集团的客观内容。
(2)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没有阶级性。 8.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辩证关系和重要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
(1)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的实践条件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在他所反应的范围和限度内,永远都是正确的。因而是绝对的。
(2)世界是可知的,人们每获得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市向着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1)任何一种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某一具体事物,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的正确的认识。因此真理的内容有待于扩展。
(2)即使是对某一事物某过程的具体认识,由于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本性对它的正确认识也只能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水平。因此真理的内容有待于深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和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是辩证连接的,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离不开真理的相对性,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相对性也离不开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因此,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的从相对走向绝对的统一。 重要意义:
要求我们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正确地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其: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9.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为什么实践能检验真理? 1.是有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因此要证明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就是要证明这种认识是否达到了主观和客观的符合。这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是不能解决的。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做出回答,只有通过实践。 2.是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认识指导下能动的活动,它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可以把人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相互加以比较,以此来证明某种认识是否达到了主观和客观的符合,达到的就是真理,反之则为谬论。 实践能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特征:直接现实性 10.价值及其特点: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特点: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他不仅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
6
加油哦!
化、发展,因为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历史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错误的社会历史则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
(1)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探究在思想动机背后隐藏着的物质原因,否认社会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
(2)没有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绝对力量:
(1)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的基本结构 (3)生产方式的变更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新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 (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及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盖着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社会历史性。
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着的。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调整或者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促使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时才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构成: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是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的构成。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根源,它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再次,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两部分,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这种服务首先表现在服务的方向上,它要利用自己的政治力量和思想影响,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并不断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面。 8.国体和政体(选择):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社会主义民主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7
加油哦!
9.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1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同一社会形态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 11.阶级及阶级斗争:
阶级指由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而形成的,在经济利益上彼此对立的社会集团。 阶级斗争是指在经济利益上根本对立的解决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文化斗争。经济斗争是根源,政治斗争是中心,思想文化斗争是先导。经济斗争和思想文化斗争必须为政治斗争而服务。 阶级斗争的根源:经济利益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因为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质变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革命的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反动的剥削的阶级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和腐朽上层建筑的的代表者。因此,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极端尖锐、不可调和时,只有通过革命阶级对反动阶级的斗争才能解决成熟了的社会基本矛盾,实现社会形态的质变。
(2)在阶级社会中,同一个社会形态的两边也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因为革命阶级对反动阶级斗争,一方面它能够破使反动阶级作出一定的让步,保护和延续了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革命阶级也在斗争中受到锻炼,不断的继续和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并不断的动摇着反动阶级统治的根基,从而为社会形态的质变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12.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3.如何正确的对待科技?(没写完)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技以人为本,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
科技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的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资料,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艰辛劳动创造出来的。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物质劳动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再次,人民群众也直接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极端尖锐、不可调和时,只
8
加油哦!
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完成社会的改革,而人民群众则是社会革命主力军。 15.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及观点:
(1)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群众观点:
A.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D.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16.人的本质和价值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项基本的活动,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本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是在社会中形成的。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决定的。人的本质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人的社会价值: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自我价值: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 17.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 P 17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1) 通过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 (2) 通过暴力进行殖民掠夺 2. 商品的二因素:
A.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
是生产者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B.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生产者
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3. 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决定:
所谓的商品价值量就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4. 货币及其职能:
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5.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在经济社会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
积极作用是(1)它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和部分之间的分配比例 (2)能够自发的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3)能够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是(1)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6.私有制基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的途径 7.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9
加油哦!
A:剩余价值生产:
a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又必须具备俩个条件; 第一,劳动者都是自由人,能够自由的支配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第二:劳动者一无所有,既无生产资料,又无生活质量。
b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对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劳动=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c、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手段:绝对价值的生产和相对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延长劳动时间,从而绝对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d、资本的积累:
(1)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价值,可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价值
B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经济危机:
a.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可以雇佣劳动力的基本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用,在等价交换的原则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榨取雇佣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又具体表现为: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2)表现:
1)大量的商品积压卖不出去 2)大批的生产企业破产或停工 3)大批的金融机构倒闭
4)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就一片混乱 (3)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
10
正在阅读:
马克思主义概论04-09
无损检测指令(2)04-09
广州房地产2 - 图文05-25
单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要点10-09
2012年小学德育工作总结05-06
阿法骨化醇与活力钙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各128例的比较04-22
发电机及发电机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07-12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网课答案(完整版)10-03
04级大学物理2试卷10-1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马克思主义
- 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