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4)离线作业

更新时间:2023-07-28 01: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第1-2讲1949-1978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填空题

1、 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2、 第一次文代会选出了由 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

3、 第一次文代会上,郭沫若致开幕词并作《 》的总报告;茅盾作《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作《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

4、 建国初期,对电影《 》的讨论与批判开了以政治运动对待思想批判、文艺争鸣的先例。

5、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将 创作方法确定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6、1954和1955年,毛泽东先后发动了对俞平伯《 》和 及其所谓“反革命集团”的批判运动。

7、50年代毛泽东发动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后来上升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对整体的“ 思想”的批判运动。

8、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的文艺方针。

9、“双百方针”极大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短短几个月,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批评文章,如何直(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王任叔)《 》、钱谷融《 》等。

10、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文坛提出了“ ”的口号,文学创作呈现勃勃生机,出现了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以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的《红豆》等作品。

11、1958年在经济建设领域,出现了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运动,同时期兴起的“ 运动”正是“大跃进”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12、1958年“新民歌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共有8万余种民歌选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郭沫若和周扬主持选编的《 》。

13、在“新民歌运动”全面开展过程中, 的所谓“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被定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也是文学工作者惟一应该遵循的创作方法。

14、1965年11月,《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 》,指责该剧

“为彭德怀翻案”,“反对三面红旗运动”,全国主要报纸均予转载,成为“文革”的导火线。

15、1966年2月,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会后形成《纪要》。《纪要》

的核心是抛出“ ”,宣称要“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

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目标直接指向“文革”。

16、1966年5月,中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阐述了毛

泽东的“ ”;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 的决定》;这两个文件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文革”全面发动的标志。

17、“文革”期间,《红灯记》《沙家浜》等“ ”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

文艺作品。

18、在“样板戏”的推行过程中,形成了所谓“ ”创作原则,即“在所有

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19、 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的小说,

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 》。

二、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2、“双百方针”

3、伤痕文学

三、简答题

1、“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第3-4讲 1949-1978年间的诗歌

一、填空题

1、在建国初的几年,比较重要的诗作是抒写开国大典的诗歌,代表作有:郭沫若《新华颂》、

、胡风《》等。

2、十七年时期的诗歌绝大多数是颂歌或带有颂歌倾向,型,贺敬之、郭小川是最重要的代表。

3、郭小川成为有影响的著名诗人,是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 》

开始的。

4、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是诗歌创作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诗人有意

识地在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上进行一些探索,较具影响的有《望星空》、《一个和八个》等。

5、郭小川留给文学史的首先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战斗者形象,其次才是一个热情洋溢的

诗人,被誉为“ ”。

6、郭小川善用排比、对偶、长句子来强化感情的力度,并用现代汉语加以改造,形成了郭

小川式的“ 体”。

7、1956年贺敬之用“信天游”民歌形式创作了诗歌《 》,轰动诗坛。

8、 的诗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抒情短诗,《回延安》是代表作;一是

长篇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是代表。

二、名词解释

1、“新辞赋体”:

2、《望星空》

三、简答题

1、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2、贺敬之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5-6讲 1949-1978年间的散文

一、填空题

1、十七年时期出现了两次艺术散文的创作高潮,其中,因《樱花赞》、《菜园小记》、《茶花

赋》、《长江三日》等一大批散文名篇的涌现, 年被称为“散文年”。

2、50年代初,报告文学率先掀起了创作高潮。抗美援朝期间,作家们奔赴朝鲜前线,深入

战地慰问、采访和写作,诞生了两部大型的军事通讯报告集《朝鲜通讯报告选》和《志愿军

的一日》。其中,魏巍的《 》影响最大。

3、1956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的特写作品。 的

《在桥梁工地上》和《本报内部消息》等打破了“讴歌文学”的一统天下。

4、60年代初,杂文写作一度活跃。邓拓是这时期杂文写作的代表作家,他以“马南邨”为

笔名,从1961年3月起在《北京晚报》上开设了《 》专栏。

5、1961年10月,由邓拓发起,与吴晗、廖沫沙以共同的笔名“吴南星”在北京市委机关

刊物《前线》上开辟了《 》杂文专栏。

6、“三家村”杂文是指邓拓、 、廖沫沙,三位作家在60年代前期创作

的杂文。

7、在60年代的散文“诗化”中, 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以1956年《香

山红叶》为标志,他的散文开始追求诗的品格。

8、 一生的文学创作涉猎很多领域,以散文著称文坛,还有小说、诗歌、儿

童文学等。

9、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作家中,秦牧以“ ”散文享誉文坛,文本总体上呈现一

种学者化的倾向。代表作如《社稷坛抒情》《花城》《古战场春晓》等。

10、在五六十年代, 的散文因其诗意化的政论被称为“政治抒情”散文而成其

特色,与杨朔、秦牧并称“散文三大家”。

二、名词解释

1、《谁是最可爱的人》

2、“燕山夜话”

3、“三家村”杂文

三、简答题

1、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

2、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色

四、论述题

1、谈谈你对杨朔诗体散文艺术风格的认知和评价

第7-8讲 1949-1978年间的小说(上)

一、填空题

1、 的小说主要描写抗战后期和国内战争初期胶东的战争风云,其小说

善于在激烈紧张、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代表作《黎明的河边》。

2、 的小说取材的范围主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闽西、赣南

地区和长征途中红军生活的片段。这一取材范围是当时“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较少涉足的。

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

3、 1959年,李凖的短篇小说《 》改编成电影后产生广泛的影响。

4、 周立波,40年代因创作反映东北土地运动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十七年时期,除了长篇《 》外,还有20多篇短篇,代表作《山那面的人

家》、《禾场上》《桐花没有开》等。

5、 的《小巷深处》是“百花时期”一篇取材相当独特的作品。小说主人

公是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妓女徐文霞。

6、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到1957年“反右”开始前的一年多时间,通常被称作“百花

时期”。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一些对前一时期公式化、概念化的文学模式有所冲击的小说。

较有影响的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的《改选》、宗璞《红豆》

等。

7、宗璞的小说《 》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国民党败退前夕北平女大学生江

玫在跟随恋人去美国还是留着祖国投身革命之间的痛苦抉择的故事。

8、6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以1961年 的《陶渊明写〈挽

歌〉》为发端,相继有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冯至的《白发生黑丝》、陈翔鹤《广陵散》

等。

9、陈翔鹤1962年创作的历史小说《 》,叙写魏晋易代之际“竹林七贤”之一

的嵇康不事权贵、特立独行,最终为权贵陷害的故事。

10、 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发表于1950年1月出版的《人民文学》,小说

发表后即引起轩然大波,作者本人也受到严厉的批判。

11、路翎的小说《 》写于1953年,是作者到朝鲜战场生活了一段时间

后写成的。小说因写志愿军战士王应洪和驻地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朦胧的异国恋情而招致批

判。

12、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创作,构成了几种不同的类别,其中,在正面反映战

争的“军事文学”中,杜鹏程的《 》和吴强的《 》是影响较大

的两部长篇。

13、十七年时期,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以梁斌的《 》和 的《风云初记》为代表。

14、十七年时期的革命英雄传奇类小说,以 的《林海雪原》、冯志的《敌后武工

队》、刘知侠的《 》、刘流的《烈火金刚》等为代表。

15、十七年时期,反映革命者成长历程的小说,以杨沫的《 》、 的

《三家巷》等为代表。

16、 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较早一部反映国内战争中延安保卫战全过

程的长篇小说,初版于1954年。

17、曲波的小说《 》承继了中国传统小说和民间故事的艺术方式,将传奇

性、通俗性融会在革命历史斗争的叙写中。

18、 的小说《三里湾》出版于1955年,是中国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

长篇小说。

19、周而复的长篇小说《 》表现了工商业资本家在公私合营运动中的思想和

生活状况,所塑造的众多资本家人物形象也比较生动有个性。

20、欧阳山的小说《 》,反映“大革命”前后广州的历史,属于革命历史

题材小说,但取材视角别致,表现出比较突出的创作个性。

21、《 》是另一种类型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性,是

为了“教育下一代”而由“革命传统报告”改写而成的。它的署名作者虽然只是罗广斌和杨

益言,但实际上它是多方面人员集体创作的产物。

22、小说家 以“三花”:《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三部长篇小说享誉文

坛。

23、李英儒的长篇小说《 》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斗争的传奇故事,

塑造了杨晓冬、金环等地下工作者的英雄形象。

二、名词解释

1、《林海雪原》

2、《红岩》

三、简答题

1、简述“十七年”时期的短篇历史小说

2、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特点

3、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题材类别

4、十七年时期英雄传奇类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7-8讲 1949-1978年间的小说(下)

一、填空题

1、 1958年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深受读者的喜爱,声名鹊起。

2、 《党费》是王愿坚最获读者好评的小说。小说主人公 是一个远走它乡了无

音讯的红军战士的年轻妻子。

3、 写于1958年的《 》是十七年时期赵树理最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

4、 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围绕 小说《三里湾》和《“锻炼锻炼”》中的“中

间人物”问题,文坛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和争论。

5、 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50年代后期主要创作有短篇小说《我

的第一个上级》、《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等。

6、 的小说代表作《赖大嫂》,写一个自私自利的农村妇女赖大嫂的养猪史。

小说一发表就引起非议,被认为是写“中间人物”的“标本”。

7、十七年时期, 的主要作品有中篇《铁木前传》、长篇《风云初记》和短篇《秋

千》《石猴》《吴召儿》《正月》《春歌》等。

8、中篇小说《 》是孙犁十七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乡村铁匠傅

老刚和木匠黎老东两个家庭的故事。

9、1951至1963年陆续出版。小说以

抗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在这场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军人形象。

10、《》开始创作于1950年,1958年问世,是杨沫第一部长篇小说,这

部小说因写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历程,曾在当代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

11、 是《青春之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整个当代文学史中内涵

比较真实、细腻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

12、 的小说《红旗谱》,1957年出版,反映了农民革命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

的斗争的历史进程。

13、《红旗谱》的突出成就之一就在于塑造了 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农民

英雄形象。

14、 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在当时被誉为是一部反映我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

的“史诗性”的“纪念碑式”的著作。

15、《创业史》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故事发生地是陕北一个名叫蛤蟆滩的山村,主人公是

一个名叫 的退伍军人。

16、小说《创业史》中塑造最为成功的形象是 。小说对他的描写活细节真

实,性格特征很充分,他是一个勤劳、务实、耿直而又思想守旧的老一辈农民形象。

二、名词解释

1、《百合花》

2、《青春之歌》

3、“山药蛋派”

4、“荷花淀派”

三、简答题

1、 《百合花》艺术特色

2、 《“锻炼锻炼”》艺术特色

3、 赵树理小说的独特思想意蕴

4、 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特征

5、 孙犁的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

6、 简要评析《青春之歌》的主题意蕴

7、 柳青小说《创业史》的主题意蕴

三、论述题

1、杨沫小说《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及其意义分析

2、梁斌小说《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分析

3、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和梁三老汉形象分析

第11-12讲 1949-1978年间的戏剧

一、填空题

1、建国之初,剧作家满怀政治豪情对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生活发出由衷的赞颂,迅速推出

一批反映时代变革和生活变迁的剧作,如老舍的《方珍珠》、《龙须沟》, 的《明

朗的天》等。

2、1956-1957年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出现了一股敢于“干预生活”,揭露生活矛

盾的剧作潮。这些剧作在题材和风格上与颂歌型作品明显相异,代表作品有 的《洞

箫横吹》,杨履方的《 》,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等。

3、“第四种剧本”是 在评论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时提出的。他认

为当时话剧舞台上只有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倡导突破这三个既定的框子,忠实“生

活独特形态”的“第四种剧本”。

4、五十年代中期,伴随着“第四种剧本”剧作潮,话剧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957年,老舍的《 》的写作和演出,是“十七年”话剧创作的最高峰。

5、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热潮,代表作品如 的

《关汉卿》、《文成公主》, 的 《蔡文姬》、《武则天》等。

6、郭沫若的《 》发表于1959年,剧作以“文姬归汉”为素材,以替 翻

案为创作目的。

7、1958年, 应“世界和平理事会”之约,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

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创作活动七百周年,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关汉卿》。

8、老舍创作于1950年的三幕话剧《 》通过北京一个大杂院四户人家在

新旧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解放后劳动人民命运的巨大变化,这部话剧为老舍赢得了“人民

艺术家”的殊荣。

9、为使人物众多的《茶馆》保持连续性和整体感,在结构安排上,王利发、 、

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年到老年,贯串全剧,而几个次要人物则“父子相承”。

10、老舍的话剧《茶馆》采用了 幕结构,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

表现了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

11、话剧《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晚清“戊戌变法”后、 、抗战后国民党

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

12、话剧《茶馆》以“人物带动故事”,三个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剧作的结尾,

三个老人在舞台上“撒纸钱”“祭奠自己”,走投无路的 悬梁自尽,深刻

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13、老舍的剧作《 》,时间跨度自戊戌变法至抗战胜利长达半个世纪,描写

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

14、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剧作运用侧面透露的表现方法,以北

京 茶馆为典型环境,以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的主题。

15、 的话剧《茶馆》采用了人物展览式的结构,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

物群像,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

二、名词解释

1、“第四种剧本”

2、《茶馆》

三、简答题

1、郭沫若剧作《蔡文姬》对曹操形象的塑造

2、郭沫若剧作《蔡文姬》的剧诗风格

3、田汉剧作《关汉卿》中的关汉卿形象

四、论述题

1、老舍剧作《茶馆》的结构艺术

第13-14讲 1978-1989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填空题

1、第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全面总结

了建国30年文艺战线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启。

2,取代了十七年时期的

“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是新时期文艺拨乱反正的纲领性口号。

3、“”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

品如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

等。

4、以 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在创作成果上昭示了

发生于这一年的两个重要的文学潮流。一是所谓文学的“寻根”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

另一是“ ”的文学潮流。

5、80年代中期被指认为“现代派”文学的,有、《蓝天

绿海》,徐星的 ,残雪、陈村、韩少功的一些小说。

6、“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

茹志娟的、高晓声的《李顺

大造屋》等。

7、随着“反思文学”的深入出现了新的变化,很多作家不久就开始转到对“人”本身,对

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力量等更深刻的问题的思考。代表作品如 的《被

爱情遗忘的角落》、 的《人生》,以及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8、在80年代,“知青文学”成为描述一种突出文学现象的概念。在维护一代人的“青春年

华”和献身精神的价值上, 的创作是有代表性的,其代表作品有《这是一

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雪城》等小说。

9、长篇小说《金牧场》的作者是 ,他的小说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

精神哲学,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10、张承志除了《金牧场》、《北方的河》、《黑骏马》等小说外,另有散文集 、

《清洁的精神》。

11、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他用

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散文 鼓励了无数的人。

12、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作者是 。

13、1979年,蒋子龙的中篇小说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

14、农村改革小说的代表作有: 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

场上》、 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等。

15、进入80年代中期,文坛出现“寻根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除了阿城、韩少功的小

说外,另有 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 等。

16、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文学创作,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刘

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的《无主题变奏》、魏明伦的 等。

17、先锋小说家都很重视小说的语言,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信

使之函》、《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等作品。

18、他的小说形成了个人化的神话世界与语

象世界,这在他的中篇小说如《筑路》、《白狗秋千架》、《爆炸》、《球状闪电》等小说中表现

尤为明显。

19、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说则以一种丑恶意象的堆积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

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一种个人化的感觉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

20、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圈式的迷宫──其中有缠绕、有冲撞、也有意识的弥散与短

路,例如他的小说《褐色鸟群》、《迷舟》。

21的小说发展了残雪的对人的存在的探索,他的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

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他在《四月三日事件》、

《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等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残杀。

22、1989年3 月,《》杂志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刊,从而使一些

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新写实”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

提及的一个名词。

23、“新写实”又称“新写实主义”,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 、方方《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等。

三、名词解释

1、“三只报春的燕子”

2、第四次文代会

3、“两为”方向

4、反思文学

5、改革文学

6、寻根文学

7、“新写实”小说

8、“新历史主义”小说

四、简答题

1、寻根文学的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2、寻根文学的“文化寻根”意识。

四、论述题

1、1985年前后文学发展的重要特征

2、“新写实小说”的演变

3、 先锋小说家及其艺术创新

第15-16讲 1978—1989年间的诗歌

二、填空题

1、 80年代诗歌肇始于1978年12月。正是这一年,影响了“一代人”的诗歌创作,并扭

转了当代诗歌历史进程的油印刊物《 》创刊了。

2、以1985年为界,80年代诗坛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包括两大诗人群,

即被称为“ ”的老诗人群体与“ ”的青年诗人群。

3、1980年,艾青把他的一本诗集定名为《 》,与此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

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

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4、“文革”中的青年诗歌写作,形成一定规模和群体性的,是“。

5、朦胧诗的命名,最早出现在1980年8月《诗刊》发表的章明的文章《 》

中。

6、1980年5月, 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给朦胧

诗人予鼓励。

7、1979年,中国作协主办的《诗刊》刊登了北岛的《 》和舒婷的《 》。

8、1980年《诗刊》第10期上,以“ ”的专辑,发表一批朦胧诗人的作品和

各自的诗观。

9、随着“朦胧诗”影响的不断扩大,诗歌界关于它们的评价尖锐分歧,也表面化起来。1979

年末,老诗人 率先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表达了他的焦虑。

10、1980年4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诗歌讨论会,为已议论纷纷的青年诗歌评价问题提

供了集中发表的场合。随后,批评家谢冕将经整理的发言,以《 》为题

发表。

11、“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 的诗《回答》。

12、 ,本名赵振开,他是《今天》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在“朦胧诗运动”中,

常被看作是这一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

13、“走向冬天/唱一支歌吧,/不祝福,也不祈祷,/我们决不回去,/装饰那些漆成绿色的

叶子”出自北岛的诗《 》。

14、“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出自舒婷的诗《 》。

15、1979年的《双桅船》以“船”和“岸”

的意象,营造诗的精神境界。

16、“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出自舒婷的诗《 》。

17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他早期的诗歌

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

18、那首写于1979年只有两句话的著名诗篇《一代人》:“ 、 ”,

在成为顾城标签之作的同时,成了刚从劫难中苏醒过来的“一代人”的精神箴言。

19、 在朦胧诗人中年龄最小,他有“任性的孩子”、 “童话诗人”或“梦幻

型诗人”等多个称谓。

20、“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出自顾城的诗《 》。

21、 是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的创作时间只有七八年,却留下了《亚洲铜》、

《麦地》等近200首抒情短诗。

22、海子将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15年在乡村的生活经验,凝结成一个质朴单纯的世界,

“ ”意象“业已成为海子提供给当代中国诗的一宗特殊功业”。

23、《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是 复出“归来”后的代表诗作。

24、“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出自海子的诗《 》。

25、“土地”与“”两个意象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

2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出自艾青的诗歌《 》。

二、名词解释

1、归来的诗人

2、“崛起的一代”

3、“白洋淀诗群”

4、朦胧诗

5、《一代人》

三、简答题

1、新时期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

2、新时期诗歌发展的总体特色

3、朦胧诗的内容特征

4、北岛的诗

5、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

2、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3、顾城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

4、海子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17-18讲 1978-1989年间的散文及报告文学

一、填空题

1、一批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作家的散文创作,是80年代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有“ ”

之称。

2、 的散文集《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

的生活经历,是本时期描写文革的同类散文中艺术性极为显著的作品之一。

3、新时期, 创作了著名的长篇散文《云梦断忆》、散文集《牛棚日记》等系列

散文作品。

4、 晚年创作了《我的故乡》《我的父母之乡》《我的童年》《我到了北京》《我

的中学时代》等一组系列自传体散文。

5、文革后,散文对“文革”的控诉和对历史“伤痕”的揭示,集中表现为对“文革”中被

迫害致死者的悲悼,故而有“ ”之称。

6、“文革”结束后,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专栏,到1986

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共151篇。

7、《怀念萧珊》、《小狗包弟》等是巴金新时期散文集《

8、 的散文集《随想录》在80年代引起很大的震动,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

9、《 》是一篇悼文,文中,巴金不仅祭奠了自己的亡妻,也在痛苦地责问自己、

解剖自己。

10、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是新时期第一朵报春花,热情洋溢地歌

颂了数学家陈景润的拼搏进取精神。

11的《人妖之间》突出地体现了报告文学参与现实、干预生活的功能。

12、80年代中期,报告文学由一人一事的“小景观”的描绘转向宏观整体的“全景式”的

把握,代表作品有 的《唐山大地震》,李延国的《 》,涵逸的《中

国的“小皇帝”》等。

13、黄宗英的《》发表于1978年,描写了植物科学家秦官属为科学事业

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14、报告文学作品《祖国高于一切》是 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塑造了内

燃机工程师王运丰的形象。

15、1976年以后, 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活,写出了《哥

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等一系列反响强烈的报告文学作品。

二、名词解释

1、哀悼散文

2、反思散文

3、《随想录》

4、《哥德巴赫猜想》

三、简答题

1、《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2、《随想录》的艺术特色

3、简述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的演变

第19-20讲 1978-1989年的小说(上)

一、填空题

1、刘心武小说的《 》发表于《人民文学》 年第11期,较早在读者

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文学作品。

2、1978年8月,《文汇报》刊出另一部受到广泛阅读和争论的短篇小说《,作

者是卢新华。

3、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后,又以陈奂生为主人公连

续写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等五篇小说,称为“陈奂生系列”。

4、 的“陈奂生系列”,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

获得高度评价。

5、发表于1979年 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被看作是开“改革文学”的

风气之作。

6、1980年 的小说《春之声》,以写意的方式透露出改革春潮对人们日常生

活和心理的有力拍击。

7、1980年,何立光小说《 》以写实的方式反映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

民在人格、地位和精神面貌上发生的变化。

8、长篇小说相继出现了张洁《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新星》、

贾平凹《浮躁》等改革题材作品。

9、改革文学中,反映农村改革的代表作品有高晓声《水东流》、《鸡窝洼的

人家》等。

10、《人生》等。

11、发表于1982年的小说《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小说塑造了农村青年象。

12、“文化寻根派”作家群中,北京的和湖南的是很有代表性的

两位。他们的小说《棋王》 和《爸爸爸》 分别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寻根意识。

13、阿城在1984年首次发表文学作品,处女作就是被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的中篇小

说《 》。

14、 在198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棋王》,随后的《孩子王》、《树王》皆取材于

他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并称“三王”。

15、中篇小说《棋王》的主要魅力来自于主人公 ,这是一个在历史旋涡中具

有独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16、韩少功的中篇小说《 》以一种富于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在

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

17、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富于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小说的文化批判

主题主要是通过对“ ”这一中心人物形象的描绘完成的。

18、1985年, 的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的发表,引起热烈反响,被称为“真

正的”现代派小说。

19、马原发表于1984年的《,是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

的小说。

二、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2、“陈奂生系列”

3、《棋王》

三、简答题

1、简述“反思文学”的思想内涵。

2、“改革文学”的主要特点

3、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第21-22讲 1978-1989年的小说(下)

一、填空题

1、1977年, 在《人民文学》11月号发表的《班主任》,被看作是“伤痕文学”

的开山之作。

2、1979年发表的《 》是刘心武从“问题小说”向“写人生”小说过渡的标志。

3、刘心武的中篇小说《》以普通工人石义海与前清贵族小姐金绮纹的传奇爱

情故事为线索,写人的心灵、人性和人情。

4、刘心武的长篇小说《被称作是“最普通的京华市民社会生态景观的缩影”,

小说 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5、80年代中后期, 创作了《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井万花

筒》等“纪实小说”。

6、蒋子龙1979年初发表《乔厂长上任记》轰动文坛,主人公改革者的代名词。

7、 1980年因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而蜚声中外,这部小说获中国作家

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

8、198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兴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9、《人到中年》在凄婉细腻的心态描写中,展示了这一普通、平凡的

中年知识分子形象。

10、1985年,小说《 》的发表,在当时被认为是“横空出世”之作,李泽

厚称它是“大概是我第一次看的的真正的中国现代派的文学作品”。

11、 在50年代初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该书因“右派”,直到1979

年才修改出版。

12、王蒙的短篇小说《 》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 月号。

13、从1978到1980年,《春之声》《蝴蝶》等六部中短

篇小说,这些小说运用“ ”手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文坛戏称为“集束手

榴弹”。

14、80年代中期,王蒙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是长篇小说《 》,这是当代

文学史上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力作。

15、90年代,王蒙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 》《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

这一系列是作者回首往事、反思历史,进一步感悟现实和历史的用心之作。

16、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讲述了一个刚走出校门不久,对新中国和革命事业抱

着单纯而真诚的信仰的青年人 ,来到某区委会组织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盾和困

惑。

17、震的现实指导者的身份出场的,是我们解读小说主题意蕴的关键人物。

18、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是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改造,因而被称为“”。

19、汪曾祺是个跨时代的作家, 1980年发表小说《创作高峰期。

20、小说《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实际上的主人公却应该是这种

“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21、80年代以后的小说创作开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

22、汪曾祺小说《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相和谐,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23、1985年,,引起文坛关注。

24、1986年莫言的中篇小说《》,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25、继《红高粱》之后,莫言连续创作了在故事背景、人物上有连续的几个中篇,后结集为

《 》出版,确立了其在当代文坛的地位。

26、1995年莫言推出长篇小说《,这是一部有争议的力作,获首届“大

家·红河文学奖”的桂冠。

27、莫言的小说主要以故乡表现这块土地上世代繁衍

着的生灵的审美本性与生命精神。

28、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是 第一篇进行叙述实验的小说。

29、马原创作了一系列以 为背景的小说,如《冈底斯的诱惑》《叠纸鹞的三

种办法》《虚构》《西海无帆船》等。

30、《 》是马原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

景,采用“ ”手法就是打破传统小说关于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二、名词解释

1、小说《班主任》

2、“马列主义老太太”

3、小说《受戒》

4、小说《红高粱》

5、“元叙事”手法

三、简答题

1、《乔厂长上任记》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蒋子龙小说的艺术特色

3、小说《人到中年》的主题意蕴

4、小说《你别无选择》的思想特色

5、小说《你别无选择》的现代主义特征

6、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刘世吾形象

7、马原小说叙事实验的文学史意义

四、论述题

1、小说《人到中年》中陆文婷形象分析及其思想意蕴

2、小说《人到中年》的艺术手法

3、王蒙“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色

4、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5、莫言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6、马原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对小说叙事方法的实验

第23-24讲 1978-1989年间的戏剧

一、填空题

1、1977年白桦的剧作《 》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话剧创作的新生。

2、1978年宗福先的剧作《 》,对“四五”运动平反的呐喊。此后,形成了

揭批四人帮作品的主流。

3、1980年,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形成了“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潮

流,代表作品如 的《假如我是真的》、崔德志的《报春花》等。

4、新时期出现的李龙云的《 》(1983),何冀平的《 》(1988)

等剧作显然继承并发扬了老舍所创造的“京味儿”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

5、1980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创作了哲理剧《 》,突破写实手

法的局限,被认为是新时期探索戏剧的开山之作。

6、1985年,刘树纲的剧作《 》,让死去的见义勇为的英雄叩问冷漠

旁观的众生,在戏剧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7、上海师范大学集体创作的《 》(陶骏执笔、1985年)以九个戏剧片段寄

寓了对社会、人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哲理思考。

8、沙叶新的《 》(1988年)让孔子、耶稣和现代披头士共同考察

人间,在极尽夸张与荒谬的戏剧场景中,表达了对拜金主义与极权化精神统治的批判。

9、1986年问世的锦云创作的《 》,以狗儿爷崇拜、痴迷土地的感情为

主线,揭示了一个农民在土地几经得失之间微妙而真实的心理状态。

10、1988年问世的由杨健等人创作的《 》,既写意又写实,兼叙述

体与戏剧体于一身,可谓是新时期舞台艺术语言探索的集大成者。

11、新时期是 戏剧创作的高峰期。最先发表的《约会》,叩开了当时被视为

禁区的爱情之门。

12、1980年沙叶新发表了经过两年多时间充分准备而创作的10幕话剧《 》,

该剧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

13、沙叶新的《陈毅市长》,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贯穿,把若干生活故事巧妙编织在一起,

创造了“ ”的结构。

14、 的剧作《寻找男子汉》是一部典型的社会心理剧,透视了阳刚之气缺

乏的社会病态文化心理。

15、1982年起, 凭借自己对西方文学的广泛了解,率先冲破传统的戏

剧观念,自觉进行新潮戏剧的探索,连续创作了《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车站》等

剧作。

16、高行健90年代定居法国,继续从事创作和绘画,出版小说《灵山》等,并于2000年获

得 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语作家。

17、首演于1982年的无场次话剧《 》是高行健的第一部重要的戏剧作

品。

18、高行健的剧作《 》形式上借鉴了西方的荒诞剧和荒诞意识,让人联

想到著名的《等待戈多》。

19、高行健、林兆华合作的第三部戏《 》是一部多主题的话剧,剧作没有

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特征的人物,作为角色有近30人。

20、 是新时期剧坛少有的“学者化”剧作家,80年代初撰写了戏剧专著《论

戏剧观》、《现代戏剧手段初探》。

二、名词解释

1、《绝对信号》

三、简答题

1、新时期“探索剧”的主要艺术探索

2、沙叶新剧作的主要特点

3、《绝对信号》在戏剧形式上的探索

四、论述题

1、高行健戏剧在戏剧形式上的探索

第25-26讲 1989-2000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填空题

1、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与张宏等5

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 的危机》。

2、文学潮流的淡化是年代的文学现象之一。

3、 90年代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在文体样式上,出现了“长篇小说热”和“ 热”。

4、反思“历史”,仍是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重要作品如 的《在细

雨中呼喊》、《活着》; 的《米》、《我的帝王生涯》; 的《苍

河白日梦》等。

5、从90年代初期起,被称为“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历

史”题材的写作。例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的《夜泊秦

淮》系列; 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

等。

6、对“当代”历史的反思性主题,在90年代文学中也有继续,如 的《动物

凶猛》, 的《黄金时代》等。

7、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和文化“转型”, 使得一部分作家更急迫地关注生存的精神性

问题。这方面的创作有 的长篇小说《心灵史》和散文《荒芜英雄路》、《以笔为

旗》; 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散文《夜行者梦语》; 的小说

《务虚笔记》和散文《我与地坛》等。

8、“个人化写作”,或称“ 写作”,是90年代作家和批评家谈论较多的话题。

9、90年代,尽管现实主义受到多种思潮特别是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但它并没有退出文学

舞台,产生了 的《白鹿原》、 的《九月寓言》、 的《长恨歌》等重要作品。

10、1996至1997年,文坛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反映现实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家

是有河北“ ”之称的谈歌、何申、关仁山。

11、由于一批反映现实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的集中问世,在文坛引起广泛关注,以至1996

至1997年被称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丰收年”,将这批这批称为“ ”。

12、1998年由朱文发起的“”问卷和争议与批判,可视为20世纪末文坛最为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

四、名词解释

1、“人文精神大讨论”

五、简答题

1、90年代文学“三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构成

2、“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第27-28讲 1989-2000年间的诗歌和散文

一、填空题

1、被称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

2、新生代诗歌在反抗所以,又有“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当代实验诗”等称谓。

3、新生代诗歌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 的《有关大雁塔》、 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

4、第三代诗歌的总体特征是呈现出一种“平民化”和“私人化”倾向,最典型的例子是韩东的诗《 》,是反朦胧诗人杨炼的《大雁塔》的崇高诗旨而作的。 5、90年代,实验性的诗歌团体林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的“”。

6、“他们文学社”1984年冬在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朱文等;共出过9期《 》杂志。

7、90年代诗坛,与“他们文学社”持相似诗歌观的,还有四川的“”和“。

8、“1986年在起;相对于诗歌实践,其突出活动在于其诗歌理论和主张。

9、“”的成员有万夏、胡冬、马松等,以嘲讽的、不羁的叙述者形象,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是其解构性作品的主要特征。

10、“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出自 的诗《有关大雁塔》。

11、“非非主义”将反抗传统的重点放在“语言”上,“文化心理结构为宗旨,在作品中表现出“反文化”的姿态。

12、1984年,翟永明创作了她的著名组诗《(20首),并以文章《》昭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13、1985年唐亚平以黑色意象构成了11首组诗《》,表现了一种陌生而令人吃惊的女性生活世界。

14、伊蕾在1986年以14首组诗《,使女性诗歌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

15、80年代创作中所发掘的“黑夜意识”,几乎成为一代女性诗人所钟爱的独特语境,黑夜和黑色的背景成为女诗人一段时期诗歌创作中的基本色调。

16发表于1994年的长诗《》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全诗模仿了档案的文体和语式,是一次以诗体去戏拟档案体的奇特尝试。

17、80年代中期,是代表作品有《尚义街六号》《罗家生》等。

18、于坚1986年发表成名作《,成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代表性诗人。

19、在诗歌创作之余,于坚还坚持写作诗学随想和诗论,结集为《》与《人间笔记》等。

20、《》 是于坚发表于90年代初的一首长诗,1993年出版同名诗集。

21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1985年在南京发起成立了“他们文学社”,并于第二年创办民间文学刊物《 》,成为 “第三代诗歌”的鼎力重镇和核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ni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