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分区规划总报告040719

更新时间:2023-12-18 22: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OO四年七月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上海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说明

目 录

1

1.1 1.2 1.3

规划背景和作用 ............................................................................................................ 1

规划背景、作用与特点 ............................................................................................................. 1 规划作用 ..................................................................................................................................... 1 规划特点 ..................................................................................................................................... 2 1.3.1 创立了共同参与的实施基础 ..................................................................................................................2 1.3.2 贯彻了网格管理的实施保障 ..................................................................................................................2 1.3.3 体现了规划理论的不断完善 ..................................................................................................................2

2

2.1 2.2

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 3

规划指导思想 ............................................................................................................................. 3 规划目标 ..................................................................................................................................... 3 2.2.1 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整体功能 .......................................................................................................3 2.2.2 贯彻集约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3 2.2.3 完善“多心、开敞”的城市空间结构 ...................................................................................................4 2.2.4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4 2.2.5 创造一个与历史衔接的城市 ..................................................................................................................5

3

3.1 3.2 3.3 3.4 3.5

总则 ................................................................................................................................ 6

编制依据 ..................................................................................................................................... 6 规划范围 ..................................................................................................................................... 6 规划期限 ..................................................................................................................................... 6 规划层次 ..................................................................................................................................... 6 规划主要内容 ............................................................................................................................. 7

4

4.1 4.2 4.3 4.4 4.5 4.6

现状主要问题分析 ........................................................................................................ 9

人口密度 ..................................................................................................................................... 9 建筑开发强度 ........................................................................................................................... 10 高层建筑数量 ........................................................................................................................... 10 社会服务设施 ........................................................................................................................... 10 城市集中公共绿地与楔形绿地 ................................................................................................11 城市基础设施 ............................................................................................................................11

5

规划建设规模 .............................................................................................................. 13

1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5.1 人口规模 .................................................................................................................................... 13

5.1.1 目标 ........................................................................................................................................................ 13 5.1.2 控制策略 ................................................................................................................................................ 13 5.1.3 人口分布 ................................................................................................................................................ 13

5.2

用地规模 .................................................................................................................................... 14 5.2.1 目标 ........................................................................................................................................................ 14 5.2.2 总用地 .................................................................................................................................................... 15 5.2.3 开发用地 ................................................................................................................................................ 16 5.2.4 储备用地 ................................................................................................................................................ 18 5.2.5 保留用地 ................................................................................................................................................ 19 5.2.6 用地构成 ................................................................................................................................................ 20 建筑规模 .................................................................................................................................... 21 5.3.1 目标 ........................................................................................................................................................ 21 5.3.2 住宅建筑量 ............................................................................................................................................ 22 5.3.3 商业办公建筑总量 ................................................................................................................................ 22 5.3.4 总建筑量 ................................................................................................................................................ 22 5.3.5 开发强度控制 ........................................................................................................................................ 23 5.3.6 住宅、商办建筑量分布 ........................................................................................................................ 25

5.3

6

6.1 6.2

总体布局结构与形态 ................................................................................................. 27

城市功能结构 ............................................................................................................................ 27 城市空间形态 ............................................................................................................................ 28

7

7.1

7.2

规划功能和布局 ......................................................................................................... 30

功能定位 .................................................................................................................................... 30 规划布局 .................................................................................................................................... 31 7.2.1 产业布局 ................................................................................................................................................ 31 7.2.2 公共设施布局 ........................................................................................................................................ 32 7.2.3 住宅布局 ................................................................................................................................................ 34 7.2.4 绿化用地 ................................................................................................................................................ 34

8

8.1 8.2

道路交通规划 ............................................................................................................. 35

交通规划目标 ............................................................................................................................ 35 城市道路系统 ............................................................................................................................ 36 8.2.1 城市道路 ................................................................................................................................................ 36 8.2.2 道路交叉口 ............................................................................................................................................ 37 8.2.3 黄浦江越江工程 .................................................................................................................................... 37 8.2.4 苏州河桥梁工程 .................................................................................................................................... 38 公共交通 .................................................................................................................................... 38 8.3.1 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 ............................................................................................................................ 38 8.3.2 交通枢纽 ................................................................................................................................................ 39 静态交通 .................................................................................................................................... 39 货运交通 .................................................................................................................................... 40

8.3

8.4

8.5

2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8.6 交通系统与城市开发、保护之间的关系 ............................................................................... 40

9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市政公用设施 .............................................................................................................. 42

供水 ........................................................................................................................................... 42 排水 ........................................................................................................................................... 43 燃气 ........................................................................................................................................... 43 供电 ........................................................................................................................................... 44 邮政、信息基础设施 ............................................................................................................... 44 环卫 ........................................................................................................................................... 44 城市防灾 ................................................................................................................................... 45 城市地下空间 ........................................................................................................................... 45

10

历史文化风貌区 .......................................................................................................... 47

10.1保护原则 ......................................................................................................................................... 47 10.2保护格局 ......................................................................................................................................... 47 10.3历史文化风貌区 ............................................................................................................................. 48

10.3.1保护范围 ....................................................................................................................................................... 48 10.3.2保护和控制 ................................................................................................................................................... 49

11

城市景观建设 .............................................................................................................. 50

11.1目标 ................................................................................................................................................. 50 11.2总体框架 ......................................................................................................................................... 50 11.3建设重点 ......................................................................................................................................... 50

12

规划实施建议 .............................................................................................................. 52

名词解释 .................................................................................................................................... 53 附图: ........................................................................................................................................ 54

1、层次结构 ........................................................................................................................................... 54 2、现状土地使用结构 ........................................................................................................................... 54 3、规划土地使用结构 ........................................................................................................................... 54 4、开发强度控制 ................................................................................................................................... 54 5、社会服务设施布局 ........................................................................................................................... 54 6、道路系统 ........................................................................................................................................... 54 7、轨道交通 ........................................................................................................................................... 54 8、交通设施 ........................................................................................................................................... 54 9、供水系统 ........................................................................................................................................... 54 10、排水系统 ......................................................................................................................................... 54 11、燃气系统 ......................................................................................................................................... 54 12、供电系统 ......................................................................................................................................... 54 13、邮政、信息基础设施 ..................................................................................................................... 54

3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1 规划背景、作用与特点

1.1 规划背景

1990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指出:“大、中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

编制分区规划,是实施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以来,上海经济取得快速持续的增长,中心城发展日新月异,上海的快速发展使中心城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部分目标提前实现,但城市问题也日益显现。中心城人口过度集聚,建筑容量过高,给交通和市政供应带来巨大压力,社会事业设施因缺乏空间配置困难,城市应突变能力减弱,也造成局促、拥挤的城市景观。

为了把握城市发展新机遇,实现城市整体战略目标,控制中心城人口,疏解交通、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服务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综合防灾抗灾能力,需要分区规划制定控制性指标和要素,与宏观层面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微观层面的详细规划统筹衔接,达到最佳规划控制指导。

上海第五次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了中心城分区规划编制的总要求,提出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健全规划管理体制,落实中心城“双增双减”的建设方针,为分区规划编制确立了主导思想。

1.2 规划作用

城市规划是统筹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上海正处于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时期,处于城市功能向“四个中心”推进的新阶段,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调控作用。分区规划的编制体现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市建设由量向质,由粗放向集约式发展转变,进一步强化城市的整体和综合观念,把地区发展利益与整体系统利益结合起来,实现经

1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全面发展。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确定了中心城规划管理体系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项目管理五个层次。分区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起着承接总体规划、协调专业规划以及指导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的作用。它将城市宏观发展目标的原则性指导转化为中观规划要素的规定性控制,使地区规划建设能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

1.3 规划特点

分区规划以追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划的方法与管理相衔接为目标,在继承传统规划体系与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上海实践的规划思路与运作方法。

1.3.1 创立了共同参与的实施基础

在分区规划编制过程中,中心城各区政府、相关委办局和各类专家积极参与规划,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全市上下直接参与规划编制的工作人员约350人,先后召开近40次专题协调会和专家论证会。通过规划编制,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规划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2 贯彻了网格管理的实施保障

分区规划通过控制性编制单元这一重要层次,将规划的目标落地,体现了网格化管理的理念——整体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合理有效、经济的配置资源。从而为建立和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做出规划上的保证。

1.3.3 体现了规划理论的不断完善

分区规划通过规划体系以及人口、建筑、环境、交通等专题研究,使规划的理论方法更完善,更紧密地与中国的体制、上海的机制相结合,更具有现实性与实施性。

2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2 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2.1 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观,在分区规划中体现:持续的发展观,生态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历史的发展观。通过改造优化中心城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文化品质和环境品质,着力塑造一个高效、宜人、多元和生态的中心城区。

2.2 规划目标

2.2.1 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整体功能

贯彻城市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体现国际大都市的功能要求,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及现代化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增强城市区域辐射功能。

规划加强中心城的国际化功能,重点发展国际金融、商务贸易功能;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整合科教资源,预留适应城市功能转型的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向国际水平迈进,为重大社会公共设施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精心组织城市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强化现代社会服务设施配置,落实量化指标,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完善落实网络化、枢纽型和功能性基础设施的配置和布局,为城市高效率的运行提供基础。

2.2.2 贯彻集约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规划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适当控制中心城规模,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土地是城市发展极其宝贵的资源之一,集约高效使用土地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必要保证和条件。

中心城未来发展将从以往规模化、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质量型的全面拓展转变。通过规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土地资本作用,提升城市空间的使用价值。

规划优化用地结构,确定可开发用地首先用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于增加城市

3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绿地和旷地,增加城市社会服务设施,增加道路、停车设施、交通枢纽和市政设施用地;楔形绿地和敏感区内可开发用地首先保证用于公共绿地。加强对保留用地的控制,保留用地在规划期内,一般不得转为开发用地。划定战略储备用地,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多种功能发展做好土地储备。

2.2.3 完善“多心、开敞”的城市空间结构

充分认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苏州河滨水景观建设,世博会、重要交通枢纽等地区的发展对中心城整体结构形成的潜在影响与契机,落实完善总体规划提出的中心城多心开敞的布局结构,实现上海几十年追求的目标。

规划在落实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四个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结合世博会、重要交通枢纽等地区的发展,加强内外环线间未来城市潜力中心的培育,完善中心城多中心的布局,均衡城市功能与交通,减轻核心区压力。

规划在落实楔形绿地和敏感区绿地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结合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苏州河滨水景观建设,将城市生态廊道与城市的历史江河结合,实现生态廊道多功能的综合生态效益,并将生态廊道的实现由过去自外向内的楔入式建设转化为自外向内与由内向外的渗透相结合。

2.2.4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坚持“双增双减”原则,控制中心城人口规模、建筑总量,增空间、增绿地,塑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活质量的城市环境。

规划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和建筑总量。住宅开发是近年来中心城土地开发的主体,约占开发总量的60%。从控制人口、提升居住环境和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综合考虑, 规划严格控制住宅供给、减少居住用地开发;随着城市的高层化,规划将更重视对城市三维立体空间的研究,降低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引导高层建筑有序布局。

规划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以全面提高城市生态质量、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按照城区不同区位的条件和发展目标,将生态空间落实到产业布局、城区形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各个方面。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增加开放空间用地,优先在城市中心密集区和住宅质量、配套较差的地区改造中留有足够的集中绿地;形成在中心城有效遏止城市热岛效应的“绿网”体系;增加城市空间,提供丰富多彩的弘扬城市精神的各类公众活动城市空间。

4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2.2.5 创造一个与历史衔接的城市

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加大对文物、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力度,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完善保护措施,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创造一个与历史衔接的城市。

5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3 总则

3.1 编制依据

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2、《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 3、《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 (2003.11) 4、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5、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的纲要

3.2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上海市中心城,即外环线以内区域,由黄浦、卢湾、静安、闸北、虹口、杨浦全区和徐汇、长宁、普陀、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嘉定、南汇等部分区域组成。分为6个分区,总用地面积663.7平方公里。

3.3 规划期限

规划近、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

规划在设施建设上按照2010年850~900万人口所需的服务设施进行控制,远期人口规模控制在800~850万人。

3.4 规划层次

分区规划遵循逐层分解、层层落实的原则,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六个分区的基础上,将中心城划分为242个控制性编制单元(附图1:层次结构)。

同时,与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相衔接,在分区和控制性编制单元这两个规划层次中增加次分区和社区两个辅助性工作层次。

6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分区规划通过6个分区(23个次分区)242个编制单元,将中心城人口、用地、建筑、配套设施等规划要求逐项分解,层层落实。

分区(次分区)层次——分区为主、次分区为辅

根据中心城“多心、开敞”布局结构,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享的原则,参照行政区划界限、主要河道、交通干道和楔形绿地等城市地理边界要素将中心城划分为6个分区:中央分区、南分区、西分区、北分区、东北分区和东南分区。

在分区划分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行政区边界,结合考虑河道、交通干道等界线,将中心城划分为23个次分区。

单元(社区)层次——单元为主、社区为辅

在分区、次分区划分的基础上,参考街道的行政边界形成单元(社区)层次。在社区范围内合理配置和布局社区级社会服务设施,与基层行政单位有效衔接,有利于设施的落实与管理。

控制性编制单元是分区规划目标落地的重要层次,是研究和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最小单位。在社区划分的基础上,考虑现行的行政区划,将中心城划分为242个编制单元,单元人口规模一般为3~5万人左右。

特定区——独立型和浮动型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风貌保护等目标,中心城的部分区域具有特定的开发意图,在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上有特别要求,需进行特定的规划编制与控制,分区规划将这种类型的区域定义为特定区,并分为独立型特定区和浮动型特定区。

独立型特定区指功能单一、用地相对独立的区域,包括工业区、物流区、敏感区和楔形绿地等,在层次划分中与社区并列。中心城共有独立型特定区32个。

浮动型特定区指功能综合、用地与周边区域相融合的区域,包括公共活动中心区、历史文化风貌区、都市滨水区等,与单元层次结合,不参与规划层次划分。中心城共有浮动型特定区30个。

3.5 规划主要内容

分区规划起着承接总体规划、协调专业规划以及指导控制性编制单元和详细规划的作用。通过分区规划,将城市宏观发展目标的原则性指导转化为微观层次规划要素的规

7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定性控制,这种转化,一方面是纵向的,即城市总体和各系统发展目标分别向下一层次延伸;另一方面也是横向的,即城市总体和各系统发展目标在具体土地使用上的综合。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定位、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及城市总体用地布局的基础上,分区(次分区)层次的主要规划内容有:

确定次分区、社区、单元和特定区的划分;

确定中心城各分区的功能定位、土地使用构成、居住人口分布、建筑总量控制、开 发强度控制要求;

确定市级、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的分布及范围;

确定社会服务、道路、市政等各专业系统设施的位置或控制范围; 确定特定区范围、功能和基本控制要求;

确定为实施城市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特定开发意图而制定的规划控制要求。

分区规划目标通过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进一步加以落实。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将分区规划各项指标和控制要求分解和细化,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依据,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有力的中观调控手段,保证城市整体发展规模、城市用地的总体布局等全局性目标的贯彻。

在单元(社区)层次以社区为编制载体,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主要规划内容有: 对人口、建筑量进行分解和控制,明确开发强度控制要求; 落实市级、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明确社区级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明确市政、道路设施的分布、规模和控制要求; 明确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范围及要求。

为保证中心城总体规划目标的贯彻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严格遵循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所提出的原则与控制要求进行编制。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确需对单元规划的控制要求作局部调整时,应对该单元所处的分区(次分区)规划内容进行综合平衡;如涉及重大调整,应对该分区(次分区)规划进行整体性调整,以保证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8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4 现状主要问题分析

中心城现状主要存在问题是人口密度高,住宅建筑开发强度高,高层建筑数量多,道路交通服务水平低,城市公共绿地分布不均、楔形绿地实施难等(附图2:现状土地使用结构)。

4.1 人口密度

中心城总用地面积664平方公里,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为543平方公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30平方公里。现状常住人口976万人(含半年以上流动人口),平均人口密度1.55万人/平方公里,其中浦西内环以内的人口密度达到4.24万人/平方公里,浦西内外环之间人口密度为1.57万人/平方公里,浦东人口密度为0.74万人/平方公里。

与世界同类中心城比较,东京中心城面积621平方公里,813万人,人口密度1.3万人/平方公里;莫斯科中心城面积875平方公里,850万人,人口密度0.97万人/平方公里;巴黎中心城面积762平方公里,616万人,人口密度0.8万人/平方公里。上海中心城人口密度是东京1.2倍,是莫斯科1.6倍,是巴黎1.9倍。

中心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56平方米,其中浦西人均城市建设用地45平方米,浦东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8平方米。由于浦西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低,住宅和商办建筑密度高,已产生相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少,社会停车设施缺乏,人口密度高等问题。

同世界同类中心城比较,东京人均城市用地为76平方米/人,巴黎为123平方米/人,莫斯科为103平方米/人,以上3个城市人均城市用地分别是上海中心城的1.3倍、2.2倍和1.8倍。

根据世界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情况,当人口密度在2万人/平方公里左右时,能保持核心城区的繁荣繁华,有利于商业、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不至于过分拥挤;当人口密度为1万人/平方公里左右时,是比较舒适的居住区域。

9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4.2 建筑开发强度

中心城现有各类建筑面积4.1亿平方米(不含在建建筑),建设用地面积466平方公里(不含在建用地)。整体开发强度(容积率)0.9,含在建现状整体开发强度近1.0。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4亿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约占中心城总建筑面积的60%。住宅开发强度较高,整体开发强度1.7;浦西内环以内容积率2.3,内外环间容积率1.6;浦东内环以内容积率1.9,内外环间容积率1.3。

商业办公建筑面积5190万平方米,整体开发强度1.6。商务办公和商办综合用地(C2、C8)的开发强度最高,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商业办公建筑容积率高达7.3,卢湾区和静安区商办综合建筑平均容积率达7.5以上。

规划要进行建筑总量预测,严格控制住宅及商办综合用地的开发强度。

4.3 高层建筑数量

中心城现有各类高层建筑7000幢左右,已批在(待)建高层建筑2000幢左右。东京的高层建筑中,9~12层占高层总数的86%,13~29层占14%左右,30层以上占仅占0.54%。而上海中心城高层建筑数量中,9-17层占53%,18~24层占31%,25-30层占11%,30层以上占5%。东京的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小高层,上海18层以上高层建筑占高层建筑总数的47%。这就是上海高层建筑感觉非常压抑的原因。

高层建筑总量增加,对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还会影响城市景观和居住环境的质量。规划要对18层以上的建筑数量进行控制。

4.4 社会服务设施

目前,中心城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存在等级结构不尽完善,布局不够均衡以及部分设施配置标准较低的问题。社会服务设施标准与国家规范、本市规范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居住区社会服务设施用地面积相应较少,浦西内环内中小学校的平均用地面积仅为标准的40%左右;居住区内体育设施、文化设施、老年人设施、青少年活动设施等其它社会服务设施也存在用地不足的情况。

10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4.5 城市集中公共绿地与楔形绿地

经过近几年的绿地建设,中心城的绿地面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按照居民方便使用的距离要求,现状集中公共绿地的分布有的尚不在合适的服务半径内。

楔形绿地和环城绿带是防止中心城圈层向外蔓延,实现中心城“多心开敞”生态结构的基础。但中心城楔形绿地实施缓慢,并不断被作为其它用途占用,如不再进行有效控制和实施,将有被蚕食的可能。环城绿带经过几年建设,尚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实施。

4.6 城市基础设施

近年来上海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中心城基本形成立体交通格局,但交通拥堵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机动车辆1993年23万辆,至2002年已达140万辆,近10年来机动车辆提高了6倍。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数量和容量还难以满足交通发展的要求。如黄浦江越江车道只有44条;轨道交通营运里程为82公里,日客运量100万人次,仅占公共交通总量的9%;社会经营性停车泊位数仅10.8万个;综合性交通换乘枢纽少。

中心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在设施建设的土地和资金供应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但随着城市活动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公共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一方面各类设施的容量渐显不足,在建成区表现为设施规模太小且老化严重,在新建地区则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滞后于人口和建筑的增长,导致服务水平难以保证需求;另一方面全社会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布局合理、尽量减少用地,又要与所处区域的功能、形态相协调。

11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表 4-1现状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质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绿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 待建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水域及其他用地 总用地 用地性质 代码 R C G M W S T U D E7 合计: E 总计: 面积 (公顷) 15678 5223 3296 9866 2550 6829 594 1519 1002 7725 54281 12091 66371 比例 (%) 28.9 9.6 6.1 18.2 4.7 12.6 1.1 2.8 1.8 14.2 100.0 18.2 人均用地 (平方米) 16.1 5.4 3.4 10.1 7.0 55.6

12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5 规划建设规模

5.1 人口规模

5.1.1 目标

人口问题是国际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人口的增长既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又要考虑设施、资源和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合理人口布局,控制中心城人口总量,降低人口密度,是国际大都市发展的经验总结,是上海保持大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自身需要,也是中心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国际上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考虑上海人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环境容量、经济发展的态势、保留住宅量和开发住宅量等因素,分区规划执行疏解人口,控制总量的方针,提出2010年中心城半年以上居住人口将从目前的976万人下降到850~900万人,人口密度1.35~1.43万人/平方公里;2010年以后,人口规模将继续下降,2020年设想按800~850万人控制,人口密度1.27~1.35万人/平方公里。

5.1.2 控制策略

中心城的人口疏解,首先立足于全市的人口导向策略,根据上海城市建设重点转向郊区的总体战略,引导中心城人口向郊区疏解。同时规划通过住宅供给量的控制和居住水平的提高以及一定的配套政策,严格控制户籍人口增长,合理调控非户籍常住人口规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逐步疏解中心城的人口规模,为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

5.1.3 人口分布

浦西内环内现状人口密度最高,是规划人口疏解的重点区域;内外环之间引导人口适度调整,合理分布;浦东按照现代化新型城区的建设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地规划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适量增加人口数量。

住宅量和居住标准是确定人口规模的关键,各分区的规划居住人口根据分区的住

13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宅量和居住标准进行控制。住宅量由保留住宅和根据强度分区模型测算的开发住宅用地上的新建住宅量组成,中心城住宅建筑总量控制在38000万平方米。针对不同年代建造的各类保留住宅,可采取住房置换、小户型改造等多种方式,提高居住标准。根据不同的住宅类型,提出不同的住宅标准:保留的花园别墅250平方米/户,里弄住宅100-110平方米/户,公寓住宅120-150平方米/户,多层住宅85平方米/户,高层住宅100平方米/户。新建住宅115-120平方米/户。

根据各分区的保留住宅、新建住宅建筑量及依据现状和未来发展确定的不同区域的居住标准,确定各分区的居住人口规模(表5-1)。中央分区由于现代服务功能的增强、居住水平的提高,人口减少最多;北分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知识创新园区的建设,也带来人口较大幅度的下降;西分区和南分区人口与现状基本持平;东北分区和东南分区有较大的住宅建设量,人口略有上升。

表 5-1分区人口分布表

现状 分区名称 人口 381 200 100 149 58 88 976 规划 人口 281~290 169~179 98~103 136~144 68~74 98~110 850~900 人口密度 3.51 1.58 1.51 1.58 0.53 0.70 1.55 人口密度 (万人/ km2) 2.59 1.33 1.47 1.44 0.63 0.78 1.35 (万人) (万人/ km2) (万人) 中央分区 北分区 南分区 西分区 东北分区 东南分区 中心城合计

5.2 用地规模

5.2.1 目标

分区规划合理使用有限的可建设用地,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城市发展目标和要求,可建设用地的使用重点保障 “四个中心”建设以及与“科教兴市”等城

14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市重大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用地需求,优先安排城市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优先安排公共绿地、优先安排公共空间,严格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规划预留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划定城市发展储备用地,用于城市长远以及未来难以预测的重大功能性项目,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5.2.2 总用地

根据2003年的现状调查,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为542.80平方公里(包括77平方公里的在建用地),尚未建设的用地多处于规划的楔形绿地和敏感区内。现状绿化用地、道路用地偏小,居住和公建用地有发展的需求,工业用地有调整的趋势。内环内居住、公建、道路广场用地的比例较为合适,绿化用地的比例较低;内外环之间公建、公共绿地、道路广场的用地比例都偏低(表5-2)。

表 5-2现状用地结构表 单位:%

用地性质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绿地 公共绿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 在建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中心城 28.9 9.6 6.1 3.1 18.2 4.7 12.6 1.1 2.8 1.8 14.2 100.0 内环内 37.9 16.1 5.0 4.3 5.7 0.5 17.9 1.2 1.6 0.4 13.8 100.0 内外环之间 26.6 8.1 6.4 2.8 21.3 5.7 11.3 1.1 3.1 2.2 14.3 100.0

15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分区规划将外环线以内区域作为整体,统一规划,统筹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663.71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约629.22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地块(不含道路用地)面积525.52平方公里(附图3:规划土地使用结构)。

规划针对现状建设情况,对中心城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保留用地、开发用地和储备用地。保留用地主要是指规划期内维持现状建筑物(构筑物)的用地和绿地等。开发用地是指拆除现状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重新建设或非城市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用地,包括新建的绿地、广场等。储备用地是指在规划期内原则上不予开发的用地。

可建设用地包括开发用地和储备用地。

5.2.3 开发用地

开发用地主要来源于新增的建设用地和改造置换用地,包括旧住宅、工厂仓库、农民宅基地的改造和少量多层住宅、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等的改造。

中心城规划共有开发地块约213.49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地块的40.6%(表5-3)。开发用地主要分布在浦东和浦西的中外环之间,内环内的黄浦江两岸(表5-4)。

国际大都市由于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的功能较强,在其城市建设用地中,一般公共设施用地占较大的比重,而工业用地的比例较低。同时由于其对高质量的环境和高品位的生活的追求,一般居住用地和绿化用地也占较高的比例。在开发用地的规划使用中占前三位的是绿地、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分别占总开发用地的48.6%、25.8%和14.8%(表5-5)。开发用地的使用基本满足居住水平提高所需住宅量和第三产业发展所需公共建筑量对土地的需求,落实了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生态性结构绿地(包括楔型绿地和生态敏感区)。

16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表 5-3开发地块现状结构表

用地性质 面积(公顷) 百分比(%) 居住用地 2483 11.6 公共设施用地 1004 4.7 绿地 801 3.8 工业用地 5233 24.5 仓储用地 1791 8.4 道路广场用地 44 0.2 对外交通用地 232 1.1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659 3.1 特殊用地 130 0.6 非城市建设用地 8971 42.0 合计 21349 100.0 表 5-4开发地块分布表

分区名称 面积(公顷) 百分比(%) 中央分区 1900 8.9 南分区 1546 7.2 北分区 4195 19.6 西分区 3060 14.3 东北分区 4450 20.8 东南分区 6198 29.0 中心城 21349 100 17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表 5-5开发地块规划结构表

用地性质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绿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 合计 面积(公顷) 5510 3164 10372 1020 288 33 141 807 14 21349 百分比(%) 25.8 14.8 48.6 4.8 1.3 0.2 0.7 3.8 0.1 100.0

5.2.4 储备用地

考虑到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可预见因素,为增加规划的动态适应性,在分区规划中划定了部分城市发展储备用地。规划预留城市滨江、滨水等生态储备空间,城市大型功能性项目开发等战略储备空间,城市防灾、避难等安全储备空间,应严格控制,规划期内原则上不予开发。

规划将在功能转换过程中尚不能确定开发用途的成片用地划定为城市发展储备用地,包括与周边环境不协调、有污染的、较成规模的工业用地,功能逐渐退化的对外交通、市政设施用地,部分建筑质量一般、近阶段不宜拆除的多层工人新村等。

规划储备地块面积约13.37平方公里,占建设地块的2.6%。储备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南分区和北分区,分别占总储备用地的44.9%和32.1%(表5-6)。

18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表 5-6储备地块分布表

分区名称 中央分区 南分区 北分区 西分区 东北分区 东南分区 中心城 面积(公顷) 56 131 429 121 0.0 600 1337 百分比(%) 4.2 9.8 32.1 9.1 0.0 44.9 100

5.2.5 保留用地

保留用地主要包括环境、建筑质量尚好的成片的居住区、工业区及工业街坊、风貌保护区、市级地区级中心、绿化用地、绝大部分的市政设施和道路交通设施用地等。

规划保留地块面积约298.67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地块的56.8%。中央分区保留用地最多,达21.8%;这说明中央分区的发展不再表现为土地的大开发,而是以城市内部的更新为主。东南分区保留用地最少,为12.3%。其他分区的保留用地比例在13-21%(表5-7)。

为保证城市更新开发的协调有序,规划加强对保留用地的控制。在规划期内,保留用地一般不得转为开发用地,尤其是转为高强度开发的建设用地。

19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表 5-7保留地块分布表

分区名称 中央分区 南分区 北分区 西分区 东北分区 东南分区 中心城 面积(公顷) 6506 3904 6227 4774 4793 3663 29866 百分比(%) 21.8 13.1 20.8 16.0 16.0 12.3 100

5.2.6 用地构成

根据中心城的产业导向,以发展第三产业和与科研相结合的研发产业为主,不适应中心城未来发展的工业仓储用地将有较大的减少。规划仓储工业总用地从现状的124.16平方公里减少到61.25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的9.7%。中央分区的工业仓储用地几乎全部调整为其他建设用地;内外环之间,浦西从现状平均25.5%下降至7.1%,浦东从现状平均29.6%下降至13.4%。研发产业用地取代淘汰的工业用地,成为中心城产业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研发产业总用地约2.25平方公里。

规划居住用地210.9平方公里,用地比例为33.5%,中央分区最高为44.2%,东北分区最低为20.2%。其它分区居住用地比例在27-40%。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77.59平方公里,用地比例约12.3%。中央分区的用地比例最高,为21.9%,东北分区最低为4.3%,其他分区的用地总量有所增加,用地比例保持在11-12%。这也反映了中央分区的城市中心功能,即金融、贸易、商务、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加强。

规划绿地分二大部分,一是反映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集中公共绿地,二是反映城市总体环境的生态性结构绿地。规划绿地面积134.96平方公里,用地比例为21.4%;其中集中公共绿地50~55平方公里。各分区的绿化用地比例均有所提高,中央分区绿化用地增幅约3.8个百分点,其他分区绿化用地的增幅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这反

20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映了城市绿化空间的增加,城市环境的改善(表5-8)。

表 5-8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质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绿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 备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水域及其他用地 总用地 用地性质 (代号) R C G M W S T U D O 合计: E 总计: 面积 (公顷) 21089 7759 13496 5403 722 10455 427 1457 773 1337 62922 3448 66371 比例 (%) 33.5 12.3 21.4 8.6 1.1 16.6 0.7 2.3 1.2 2.1 100.0 人均用地 (平方米) 24.8 9.1 15.9 6.4 0.9 12.3 0.5 1.7 0.9 1.6 74.0

5.3 建筑规模

5.3.1 目标

科学合理的建筑总量是营造健康城市环境的重要基础。从现状来看,中心城的整体开发强度比东京区部还要高,而且已批在建和待建的用地开发强度更高,按此趋势,城市交通、环境都将面临更大压力。因此,分区规划提出严格控制住宅建设用地增量和住宅建筑总量;合理确定商业办公用地的规模和开发强度,重点增加与“四个中心”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商务、科研办公和综合服务等用地和建设量。

21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5.3.2 住宅建筑量

根据户均建筑面积,推算中心城住宅总量约36850万平方米。 根据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推算中心城住宅总量约35100万平方米。 根据住宅产业发展,推算中心城住宅总量约38250万平方米。 根据居民购买力,推算中心城住宅总量约35000万平方米。

预测中心城住宅建筑需求总量35000-38250万平方米,规划控制在38000万平方米以内。

规划保留各类住宅21350万平方米,在建住宅约508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住宅控制在11570万平方米以内。

5.3.3 商业办公建筑总量

根据时间序列趋势外推,中心城商业办公建筑需求总量约为9500万平方米。 根据国民经济弹性系数法,中心城商业办公建筑需求总量为8400万平方米。 根据人均建筑面积指标比较法,中心城商业办公建筑需求总量约为8400~8900万平方米。

预测中心城商业办公建筑总量需求约8500~8900万平方米,考虑到中心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规划商业办公建筑量控制在10000万平方米。

规划保留商业办公建筑面积4280万平方米,在建商业办公建筑面积约110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商业办公建筑面积控制在4620万平方米以内。

5.3.4 总建筑量

中心城现有各类建筑面积约41000万平方米(不包括在建建筑),其中各类住宅建筑面积约24200万平方米,各类公共建筑面积约8600万平方米(其中居住配套公建约1200万平方米,商业办公建筑约5200万平方米),工业、仓储等其它建筑面积约 8200万平方米。

规划中心城的建筑规模由二部分构成,即保留用地、储备用地上的保留建筑量(含在建)和开发用地上的新建建筑量。新建建筑量的确定要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市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城市空间景观的塑造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根据现状建筑总量、规划开发用地量以及规划的土地使用和开发要求,结合城市

22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功能发展需要,规划确定中心城其他各类建筑量为:工业建筑约4500万平方米,科教文卫体等社会设施等建筑面积3500-4000万平方米,市政交通等其他设施建筑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

综合以上各类建筑量,中心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800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住宅和商业建筑面积约占了80%。以629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用地计,中心城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为0.92(表5-9)。

表5-9中心城住宅与建筑总量

建筑总量(平方米) 住宅建筑总量(平方米) 人均住宅建筑(平方米) 注: ①不含在建建筑面积。 现状 4.1亿 2.4亿 24.6 ①①规划 5.8亿 3.6-3.8亿 35-40 ② ②如按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5-40平方米,则中心城住宅建筑总量考虑到约15%的空置房和居

民购买第二套房等因素,尚留有约3000-4000万平方米的余地。

5.3.5 开发强度控制

建筑量的分布与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人口的疏导、交通条件、景观的塑造等有密切的关系,与建设用地的环境容量密切相关。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宝贵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分区规划借鉴国际城市土地开发的经验,进行了主要针对住宅和商业办公建筑的中心城开发强度分区研究。

中心城开发强度的选择必须满足居住标准提高的住宅需求及建筑总量的控制;并有助于保持中心城的合理人口规模;有助于降低中心城的整体开发强度;有助于缓解内环内地区的过高开发强度。

根据服务区位、交通区位和环境区位这三项影响强度分布的基本因素,以文化、美学、生态、技术等原则进行修正,建立中心城强度分区模型。模型将中心城划分为6个等级的强度区,Ⅰ级强度区主要分布在临外环绿带和城市生态绿地的街坊及复兴岛。Ⅱ级强度区主要分布在外环和中环之间。Ⅲ级强度区主要分布在中环周边和黄浦

23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江沿线部分区段。Ⅳ级强度区主要分布在内环周边和苏州河、黄浦江沿线部分区段,风貌区周边街坊。Ⅴ、Ⅵ级强度控制区主要分布在市级中心和北外滩、董家渡,打浦桥地区中心等。中心城以Ⅲ级、Ⅳ级强度区为主体。风貌区作为特殊的强度区需进行专门的研究。

严格控制各级居住用地的开发强度。规划保留的现状住宅容积率,浦西内环内约为2.9、内外环之间约为1.8,浦东外环以内约为1.5。规划新建住宅容积率,浦西内环内约为2.4、内外环之间约为1.6,浦东外环以内约为1.5。严格控制其它性质用地转性为住宅开发(表5-10、5-11)。

引导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向各级公共活动中心集中,严格控制一般地区内公建用地的开发强度,形成较为集聚的空间形态。

严格控制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原有强度。为维护与逐步恢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特色,风貌区内不增加新的开发建设量,并适当拆除一些对环境与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地(附图4:开发强度控制)。

表 5-10开发地块各级强度分布表

居住用地 商业办公用地 强度等级 用地面积 百分比 用地面积 百分比 (公顷) (%) (公顷) (%)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风貌区 合计

1237 998 1200 1364 448 132 133 5510 22.4 18.1 21.8 24.7 8.1 2.4 2.4 100.00 198 164 302 713 274 116 98 1864 10.6 8.8 16.2 38.3 14.7 6.2 5.2 100.00 24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表 5-11强度分区的控制要求

市级、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 强度分区 商业/办公 容积率 <1.0 <2.0 <2.5 <3.0 <4.0 ≤4.0 高度 <15米 <25米 <40米 <60米 <80米 ≥80米 适宜建筑 层数 ≤3 3~5 5~8 8~16 14~20 ≥20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Ⅵ级

一般地区 强度分区 商业/办公容积率 <1.0 <1.5 <2.0 <2.5 <3.0 ≤3.0 住宅 容积率 <0.8 <1.2 <1.6 <2.0 <2.5 ≤2.5 住宅 高度 <12米 <18米 <30米 <45米 <60米 ≥60米 住宅适宜 建筑层数 ≤3 4~6 6~8 8~14 12~18 ≥18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Ⅵ级

5.3.6 住宅、商办建筑量分布

根据中心城人口分布导向和功能布局,规划住宅建设导向为: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强化商务办公功能,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控制新增住宅建设规模;浦西内外环之间地区,结合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增加住宅建设规模;浦东地区,以高品质的环境建设要求,确定合理的住宅建设规模。规划商办建筑的布局导向为:重点结合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和各级专业中心以及黄浦江沿岸等地区的开发建设,引导商办建筑向集聚的布局模式发展。

25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根据中心城住宅建筑和商业办公建筑量的估算和强度分区的控制,新建住宅量主要在浦东(表5-12、5-13),新建商业办公量结合市级中心和地区中心的建设集聚发展,重点是促进江湾五角场和真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

表 5-12住宅建筑面积分配表 单位:万平方米

分区 中央分区 北分区 南分区 西分区 东北分区 东南分区 机动 中心城合计

保留 (含)在建 8980 4880 3660 4680 2045 2185 26435 开发 2305 1525 635 905 1215 1775 3205 11565 合计 11295 6400 4295 5585 3260 3960 3205 38000 表 5-13商业办公建筑面积分配表 单位:万平方米

分区 中央分区 北分区 南分区 西分区 东北分区 东南分区 机动 中心城合计 保留 (含在建商办) 3745 370 265 550 285 165 5380 开发 1220 860 315 600 295 585 745 4620 合计 4965 1230 580 1150 580 750 745 10000 26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6 总体布局结构与形态

6.1 城市功能结构

国际大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单中心”圈层式发展模式,对特大城市的发展有较大的制约性,对城市交通、环境产生诸多问题,许多特大城市的发展如伦敦、东京都是经历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过程。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为疏解城市功能、人口,避免城市的过度集聚,2001年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四个城市副中心。

分区规划在落实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四个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公共交通规划和居民可达性,建立市级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三级公共活动中心的等级、并逐步发展成网络。规划按照网格化的理念,配置资源,层层落实,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1)市级中心(包括中央商务区、副中心、市级商业街、市级商业中心、市级专业中心):

位于中央分区的中央商务区(外滩、陆家嘴);人民广场市政文化中心;徐家汇和花木市级副中心;豫园、不夜城、张扬路市级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和金陵东路市级商业街。

位于北分区的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大柏树市级工贸中心。 位于西分区的真如市级副中心;虹桥市级涉外贸易中心。

规划充分认识世博会、重要交通枢纽等地区的发展,对城市功能结构形成的潜在影响与发展锲机。世博会等的建设,将会在浦东内环外产生新的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中心,完善浦东整体中心功能的布局;西站、南站、虹桥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将会推动浦西内环外现有中心向更高级别综合发展,完善浦西内外环之间中心功能的布局。

分区规划在落实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四个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内外环线间未来城市潜力中心的培育,构筑浦东与浦西内环线外南北中心轴,与中心城历史形成的东西发展轴共同形成城市主副轴线,构筑上海多中心的整体结构,

27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完善中心城多中心的布局,均衡城市功能与交通,带动城市边缘区功能的发展,减缓核心区的压力。

(2)地区与社区中心

规划通过社会设施用地的配置,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增强城市的现代服务功能。目前,中心城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存在布局不均衡及部分设施配量标准较低的问题,规划突出“完善功能,提高标准,强化网格化布局”的特点,同时考虑各区的功能定位,并结合现状区位及历史发展条件,合理确定相应的规划配置标准,确保各类设施的用地。规划重点在闸北、普陀、虹口、杨浦、闵行、宝山等城市边缘区增加地区级文化、体育、医疗等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用地。

地区中心设置主要考虑:结合城市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有良好的公共交通支撑;靠近城市绿地,有良好的环境条件;位置适中,有合适的服务半径;依托城市更新,有实施的可能。规划地区中心有25个。

中央分区浦西的老西门、打浦桥、中山公园、长寿、控江路5个地区中心基本形成规模,今后着重功能的完善和提高。中央分区浦东重点发展塘桥、洋泾等2个地区中心。

北分区有4个地区中心,大宁地区中心已有一定基础,规模和功能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规划新增新江湾、长白、庙行地区中心。

西分区有1个地区中心,北部新建上海大学地区中心。

南分区有6个地区中心,完善龙华地区中心,新增南站、凌云、古美、虹桥、田林地区中心。南站具有交通、功能与用地优势,规划将作为浦西内外环间新的城市潜力中心加以培育。

东北分区有3个地区中心,完善高桥地区中心,新增金杨、浦兴地区中心。 东南分区有4个地区中心,完善云台地区中心,新增三林、北蔡、张江地区中心。世博会将作为浦东内外环间新的城市潜力中心加以培育。

社区中心规划强化其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社区教育等服务功能,建成区的社区中心以改造完善为主,新开发地区以新建为主。

6.2 城市空间形态

中心城廊道开敞的形态结构思想,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总体规划方案中就已

28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有体现。1984年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中心城“多心开敞”的发展目标, 2001年总体规划继续贯彻了这一思想。但城市结构楔形开敞绿地的实施并不理想,城市边缘区土地被逐步蚕食。

中心城8片楔形绿地和3片建设敏感区,是实现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廊道开敞结构的关键要素。规划通过整体开发、利益协调的政策,处理好整体与地区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建设集生态环境、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向市民开放的大型公园绿地和开敞空间,防止中心城继续“摊大饼”式向外扩张,为中心城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规划在确保楔形绿地和建设敏感区实施的同时加快推进外环绿带的实施建设,加强外环线以外生态敏感区的规划管理,防止中心城向外环线以外蔓延式发展。

规划充分认识世博会、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苏州河滨水景观建设对中心城整体形态发展的潜在影响与锲机,完善总体规划提出的中心城廊道开敞的布局结构。规划在进一步落实从边缘向中心的由外而内的楔形绿地和建设敏感区实施的基础上,抓住世博会、黄浦江、苏州河规划建设的锲机,将城市生态廊道与城市的历史江河结合,实现生态廊道多功能的综合生态效益,通过城市绿色通廊从中心向边缘的延伸,弥补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开敞空间的丧失。

规划充分认识上海中心城形态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现实的可行性,提出创造一个由城市中心的绿肺与城市边缘的楔形绿地共同组成的适应上海发展规律的新型城市形态。规划加强保证中心城干道绿化与均匀分布的集中绿地的实施。干道两侧绿地和集中绿地的建设,在改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日常绿地空间需求的同时,构成了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开敞空间,构成了使城市可以呼气的绿肺。

29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7 规划功能和布局

7.1 功能定位

借鉴国际城市发展经验和百年城市规划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1933年“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基本功能到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提出的人文城市,再到21世纪国际社会倡导的和谐城市,上海中心城未来发展,将统筹多种功能要素向和谐城市迈进。

建设和谐城市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依据各分区在功能、产业方面的特点,在最终提升中心城的整体竞争力的目标下,形成有各自特色的竞争力。

中心城按照“四个中心”的发展要求,贯彻“科教兴市”战略,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力,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增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综合能力和区域辐射功能。规划重点发展以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高增值、强辐射的现代服务业是进一步提升上海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能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需要,规划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以科技进步和科教资源整合推动传统第二产业改造,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研发产业。

按照区域特征,各分区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实施各有侧重的发展策略。中心城六个分区按以下功能进行布局:

中央分区:依托老城的历史优势,结合中央商务区和花木副中心的建设,以金融保险、商贸流通、咨询服务、旅游贸易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功能,形成现代功能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核心区域。

北分区:依托科教优势,结合江湾副中心和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以科研教育及延伸产业、都市型工业、商贸和航运为主体功能。

西分区:依托交通枢纽和涉外商务优势,结合真如副中心及虹桥开发区的建设,以涉外商务、现代物流、科技型工业为主体功能。

30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南分区:依托科技园区集聚和交通枢纽优势,结合铁路南站和世博会等沿江开发建设,以科技商务、商贸、旅游为主体功能。

东南分区:依托浦东开发综合优势,结合张江高科技园区、世博会、环球影城乐园等的建设,以国际文化交流、商务会展、旅游娱乐、高科技研发为主体功能。

东北分区:依托浦东开发综合优势,结合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等的建设,以国际物流、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功能。

7.2 规划布局

7.2.1 产业布局

目前上海城市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和结构转型期,按照城市产业发展的目标,中心城传统的商业服务业等需要进一步提高能级和服务水平,金融商务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也还存在差距,工业结构和布局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中心城内环以内重点发展商业、金融及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内外环之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服务业,浦东地区重点发展国际金融、商务、会展、国际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等。

现代服务业

巩固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与水平。以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保险、商务、会展、娱乐等功能为主,辅以信息服务业、旅游业和销售等配套产业的现代服务业。

抓住世博会、黄浦江沿岸综合开发等发展契机,增强国际金融、商务贸易以及国际交流、航运贸易等功能,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水平。

商业初步形成了以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以地区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商业中心为支撑的多层次、网络式布局。规划实施“东强化、西稳定、南北培育延伸”的策略,重点建设四条市级商业街(南京路、淮海中路、金陵路、四川北路),三个市级商业中心(豫园、上海站不夜城、张扬路),形成市级商业网络;同时推进建设专业特色商业街,加强建设地区级的大型超市,积极建设内外环之间区域集零售、娱乐、体闲、服务为一体的社区购物中心。

31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办公总量同伦敦、巴黎等相比,已处于较高水平。规划提出办公建筑的开发应从量的增加向质的提升转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考虑智力型办公与居住的综合性服务模式。 工业

坚持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的原则,发挥中心城科教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第二产业走高科技、信息化、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道路。淘汰高能耗、大运量、有污染、低产出的劣势产业。借鉴发达国家城市随着制造业向郊区转移,越来越多的城市工业区正转化为智力中心的经验,大力发展知识和技能培训等服务设施。

按照中心城的功能发展、人口分布和就业需求,优化整合第二产业布局和规模,继续加快张江、漕河泾等高科技园区建设,保留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和环境保护要求的集中成片的工业园区和完整的工业街坊,严格控制工业用地向住宅等经营性开发用地的转性。

规划保留一定比例的工业用地,现状工业用地面积98.7平方公里,占18.2%,规划工业用地54.0平方公里,占8.6%。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对策,中央分区基本不保留工业用地;南分区保留部分工业用地,发展都市型工业;东北分区、东南分区、西分区、北分区集中保留、归并和整治部分工业用地,并结合大学园区建设发展相关科技研发产业。

7.2.2 公共设施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健康协调运转的重要基础。规划按照“完善功能、提高标准、强化网格化布局”的目标要求,重点落实各级各类设施布局和配置标准。(附图5:社会服务设施布局)

按照国际性城市发展的需要,增强体现国际一流水平的体育、文化、医疗、教育等重大功能性设施。

根据城市居住生活需要,增加地区级和社区级等基础性配套服务设施。新建地区的各类设施按照标准配置,旧区内改造和完善的各类设施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及历史背景区别设置。 科技教育

32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优化完善高校布局,推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市公共社区的融合发展。结合杨浦知识创新区、徐汇枫林生命科学园区的建设,形成规模合理、资源共享、学科交融的新型大学园区,并配套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教体系。

形成以复旦大学为核心和以上海交通大学为核心的教育功能集聚高地;发展各类各级教育,构建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布局合理的基础教育设施。 文化

形成一横一纵、贯通上海的两条文化带。横向以人民广场、陆家嘴、花木三个文化核心贯穿形成,纵向以黄浦江沿线的北外滩娱乐中心、南外滩世博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贯穿形成。在其他各区域形成文化核心,从整体上构建“两条文化带,多个文化核心”的文化设施大格局。

坚持文化设施建设与世博场馆建设相融合。在建设世博会场馆应充分考虑文化设施的发展战略,解决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

增加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资料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努力保护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建设一批遗址性博物馆和行业发展史的展示馆。

建设一批与城区居民集聚相适应,布局合理、标准规范的社区综合文化中心。 体育

高质量地发展体育事业。规划建设和完善一批能够满足重大国际赛事要求的体育竞赛场馆,形成具备举办世界级综合赛事能力。加快完善各级体育设施,为开展“人人运动”全民健身服务。完善徐家汇、江湾、浦东(源深)市级体育中心,建设地区级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落实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指标。 医疗保障

加快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优化调整市级医院布局,完善形成区域医疗中心,构建上海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现代化城市医疗急救网络,把上海建设成亚洲一流的医疗中心城市。 民政

加强社会保障网络建设,增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切实加快各级养老设施及其他社会福利和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在城区优化改造中,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建设。

33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7.2.3 住宅布局

住宅发展以提高居住环境和生活服务设施水平为核心,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保护相结合。

重点规划浦东和浦西内外环地区住宅布局,并与社会公共设施、大容量轨道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一致。新建住宅中严格控制18层以上住宅的数量及住宅开发的强度。根据居住对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住宅标准。

保护保留结构较好、建筑较有特色的花园住宅、公寓、新式里弄和旧式里弄。保护与修缮住宅建筑外观,改造与更新内部设施,整治其环境风貌,不得任意拆除、加层或搭建。

7.2.4 绿化用地

绿化是城市生命的体现。规划重点落实实施以“环、楔、廊、园”为特征的中心城绿地格局,加强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沿江、沿河生态绿地的建设,提高公共绿地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根据建设生态城市目标,至2020年规划中心城各类绿地总量达到约135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1.5%,人均绿地约15.9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90~9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近11平方米;集中公共绿地(浦西内环内1000平方米以上,中心城其它地区3000平方米以上)50~55平方公里,人均约6平方米。

集中公共绿地布局规划按照降低热岛效应,努力消除绿地服务盲区的目标,参照国际大都市的经验,确定中心城集中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小于10公顷为250米,10-30公顷为500米,大于为30公顷为1000米。规划重点在社区集中公共绿地服务盲区布置公园。中心城的公园绿地还可以与城市防灾相结合。

楔形绿地、建设敏感区中的绿地以及外环大型绿地是保证城市生态安全,保持城市良好环境的生态性结构绿地,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进行控制。重点确保八块楔形公共绿地和外环线以内建设敏感区绿地的落地、实施;进一步加强外环绿带的实施建设,确保中心城的空间形态,防止城市向外环以外蔓延式发展。规划楔形绿地33平方公里,敏感区绿地24平方公里,外环大型绿地3平方公里。

34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8 道路交通规划

在市委、市府的领导和部署下,上海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市交通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上海正处于城市化和机动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交通供应能力和水平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交通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城市交通正在面临新一轮的交通拥挤的严峻局面。

根据2003年道路车速调查以及交通模型现状道路车速模拟,中央分区道路车速明显低于外围分区,浦西地区道路车速明显低于浦东地区。中央分区的浦西交通最为紧张,高峰时段持续时间长,道路拥挤情况较为普遍。

中心城干路系统的运行状况是反映本市交通总体状况晴雨表。因此对中心区“三横三纵”主干路、代表性次干路以及中心城快速路系统进行调查和分析。

中心城快速路系统大约有30%的路段在高峰时段处于严重拥挤状态,40%的路段处于较为拥挤的状态,另有30%的路段较为畅通,并且主要集中在浦东外环线上。根据车速调查,内环线、南北高架、延安路高架以及外围环线浦西部分路段高峰时段经常出现交通拥挤。

中心城“三横三纵”主干路和主要次干路,高峰时段平均行程车速仅在10~18公里/小时之间,大都处于较为拥挤的状态。

在16座苏州河桥梁中,大约75%的桥梁在高峰时段处于拥挤或较为拥挤的状态,仅有25%的桥梁通行情况良好。此外,南浦和杨浦以及外环线上的大桥交通堵塞也时有发生。

8.1 交通规划目标

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确立以中心城公共交通为核心的主导地位,构筑中心城45分钟交通圈,构筑中心城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优质、高效、整合的现代化生态型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35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8.2 城市道路系统

8.2.1 城市道路

近年来上海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中心城基本形成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格局,分区规划本着“适度超前、全面统筹、内外结合、承上启下”的交通规划原则和遵循《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中确定的交通发展战略,在内环以内道路系统采取梳理、完善;内外环之间整合、调整道路系统的规划手段,根据各分区、次分区特点,进行路网布局优化,形成由快速路、主干路和配套路构成的网络层次分明的路网体系。

中心城道路网络经过几十年的规划控制以及本次分区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的各项统计指标均比现状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平均道路面积率达到16.5%;干道网密度达到了2.1公里/平方公里。支路网密度达到了3公里/平方公里。基本符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规范要求(附图6:道路系统)。

表 8-1分区规划道路指标一览表

道路总长(km) 道路面积(km2) 道路网密度(km/km2) 道路面积率(%) 人均道路面积(m2) 现状 (2002) 2540 67.14 4.04 10.7 6.9 规划 (2010) 2900 92.67 4.61 14.7 10.1 规划 (2020) 3250 103.85 5.17 16.5 12.2 提高 幅度 28% 55% 28% 54% 77% 注:相关道路指标以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为核定技术参数。

36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表 8-2分区道路交通量统计及预测(万车公里/日)

中央分区(浦西) 中央分区(浦东) 中央分区合计 北分区 西分区 南分区 东北分区 东南分区 外围分区合计 中心城合计 2003年 1328 195 1523 613 716 506 301 425 2561 4084 比例(%) 32.52 4.77 37.29 15.01 17.53 12.39 7.37 10.41 62.71 100 2020年 2240 366 2606 1526 1496 879 800 1108 5809 8415 比例(%) 26.62 4.35 30.97 18.13 17.78 10.45 9.51 13.17 69.03 100

8.2.2 道路交叉口

交叉口是影响道路系统通行能力最重要的节点,在中心城大多道路交叉口为平面交叉口。为缓解中心城道路交通矛盾,近年来上海市投资建设了大量各类型式城市立交,对改善城市道路交通起了一定作用。中心城拥有城市立交近40座,但还远远满足不了疏解城市道路交通的需求。

规划中心城路网中干路与干路相交的交叉口近600个。分区规划根据道路等级、流量、用地条件,在处理、协调好与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其他市政、交通设施以及城市景观基础上,从综合治理的理念出发,在现有基础上新增简易立交约40处,同时按照交叉口的相关规划设计规范,配合相应平面交叉口的展宽、渠化设计、信号等配时等多种交通规划、管理手段,增强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功能,保证中心城路网的正常运行。

8.2.3 黄浦江越江工程

浦东、浦西的联动发展、整体推进是中心城分区规划的重要前提,因此黄浦江越

37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江工程的规划建设是缓解中心城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保证黄浦江两岸协调发展,在现有8处越江工程44条车道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建设越江工程改善两岸的交通联系,使黄浦江越江工程达到16处94条车道。

8.2.4 苏州河桥梁工程

在现有27座桥梁的基础上,结合分区道路系统的调整、完善、等级提升、苏州河两岸路网和用地情况,规划新增桥梁15座,使苏州河上桥梁总数达到42座;其次通过对现有桥梁改造、挖潜,使苏州河上桥梁交通总容量在现有容量的基础上增加1倍,进一步缓解 “蜂腰”地段在内的南北交通瓶颈,并继续贯彻、注重机、非分流的交通管理策略,满足过河交通的需求。同时通过相关的专题研究,继续优化、完善过河交通中的重要节点,将相关成果纳入规划编制单元中去。

8.3 公共交通

8.3.1 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

近年来中心城先后建成了轨道交通1、2、3、5号线,初步形成了高架、地面、地下的立体客运交通体系,2002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营运里程为82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100万人次,约占公共交通总量的9%以上。

加强城市副中心、黄浦江两岸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地区的轨道交通联系,形成合理的轨道交通网络结构,最终在中心城形成480公里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线网密度0.72公里/平方公里),承担中心城客运总量的50%以上,形成包括人民广场中心、徐家汇、真如、江湾—五角场、花木城市副中心在内的16个3线及以上换乘的大型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结合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中心城形成332公里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中心城内的市域快速线(R)、市区地铁线(M)的选线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配合分区规划,中心城内的市区轻轨线的选线规划已经基本完成。为保证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使用,资源共享,分区在落实轨道交通车辆段与停车场时,采用多线共用模式。

同时配合轨道交通系统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加强地面公共交通与交通枢纽的一体化交通,改善市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内外客运换乘衔接条件,进一步完善、控制地面常规公共交通设施,提供与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要求相适应的人性化的公共

38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交通服务,使地面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附图7:轨道交通)。

表 8-3分区轨道交通客运周转量统计(万人公里/日)

中央分区(浦西) 中央分区(浦东) 中央分区合计 北分区 西分区 南分区 东北分区 东南分区 外围分区合计 中心城合计 全市

分区规划 4279 843 5122 991 449 850 248 452 2990 8112 10908 比例(%) 39 8 47 9 4 8 2 4 27 74 100 8.3.2 交通枢纽

除在市中心、CBD地区、城市重要地区以及对外交通设施处布置若干交通枢纽外,还在内环线、中环线、外环线沿线的交通重要节点以及对外放射道路沿线结合轨道交通网络适当控制交通设施用地,形成一批地面公交换乘枢纽和综合性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对轮渡站、线进行了适当调整和完善、加强黄浦江和苏州河水上旅游集散设施建设。对目前处于内环线内的公交停车场(保养场),除特别重要以外,其余可考虑搬迁至内外环之间。对市中心的长途汽车客运站进行合并梳理,在中心城形成三主七副格局(附图8:交通设施)。

8.4 静态交通

上海目前可提供的各类停车泊位数与实际需配停车泊位的机动车辆总数之比为

39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85%(其中社会经营性公共停车场库提供10.8万个泊位、其他为各类配建泊位),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小汽车的拥有量将有较大增加,停车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分区规划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分区的功能定位和特性,结合《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中确定的相关战略和政策,以“调控平衡”为基本理念,以交通区域差别政策指导停车设施规划与建设。中心区采取泊位 “从紧供给”模式;中心城其它地区实行泊位 “适度供给”模式,公共停车泊位需求约为22万个左右。同时本次分区规划结合用地调整、地区道路系统的承担能力,布局上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规划在一些重要集散地区和城市副中心设置一定规模的公共停车场(库),沿中环线、外环线结合轨道交通布置“停车--换乘”系统。

8.5 货运交通

货运交通是城市运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产业布局调整和货运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货运业存在相互争夺货源,空驶增加,不仅使运输效率降低,而且增加了道路的交通负担。

结合市区工业、仓库、港口码头的调整,减少不合理的运输和货运交通。今后中心城区除适度发展若干现代化、高效率的物流园区满足城市货运交通需求外,将不再发展传统、单一的大型公路货运枢纽,现有的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将结合城市用地的调整、改造逐步搬迁至外环线外。为满足中心城内大型、高科技型、都市型骨干企业大型设备运输的特殊需求,规划在中心城逐步形成货运干线道路。

8.6 交通系统与城市开发、保护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区的交通规划,在满足系统交通通行能力的同时,注重了交通规划和区域开发规模和容量相结合,在降低中心城人口密度的同时,根据不同分区的功能、规划布局,力求使交通规划容量和地区开发容量形成动态平衡,特别是核心区范围内的建筑容量和建筑规模的控制逐步纳入交通影响的范围内,配合中心城人口疏解,通过交通系统容量来控制地块的建筑容量,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或降低出行量对交通系统的压力。

今后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根据编制区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细化城市

40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道路系统,完善城市道路网络,以形成合理的城市道路级配,发挥路网效率,实现城市道路的网络通行能力与交通总需求的动态平衡。

将交通规划和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历史文脉、风貌保护相互交融、和谐共存,特别是区域风貌保护与交通规划的结合,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分区规划针对经过风貌保护区的道路系统进行了梳理、优化和完善。涉及风貌保护区的道路,力求与风貌保护区的建筑、地区特色、历史文脉相协调,促进风貌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涉及到风貌保护区的干路红线,为保证城市重要道路的系统性,规划红线基本保持不变,在道路实施时将从风貌保护和道路交通等方面综合考虑,采用保护性的工程措施,如设置地下立交、地下道路、个别保护建筑整体移位等,来最大限度地保持保护区的特色。地下建有或规划有轨道交通线通过的道路,道路红线和轨道交通控制线确保现有轨道交通设施的安全距离和规划轨道交通的线路、站点及辅助设施的实施要求。为保护风貌保护区支路的原有风貌,重要的支路在风貌保护区规划中,通过交通影响分析等作进一步的研究。

41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9 市政公用设施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条件,涉及到水源和能源的供应、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御及应对、信息的提供和传输等诸多门类专项。具体包括供水、供电、燃气、通信、邮政、排水、环卫、防灾和地下空间利用等专业系统。

中心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在设施建设的土地和资金供应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但随着城市活动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公共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一方面各类设施的容量渐显不足,在建成区表现为设施规模太小且老化严重,在新建地区则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滞后于人口和建筑的增长,导致服务水平难以保证需求;另一方面全社会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布局合理、尽量减少用地,又要与所处区域的功能、形态相协调。分区规划旨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吸纳各专业系统的发展要求,对中心城范围内各类主要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并在用地上加以落实,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9.1 供水

上海市中心城以苏州河、黄浦江和春申塘为界,分属浦西的市北、市南、闵行和浦东的威立雅自来水公司四个供水区域,目前分布着大大小小10座制水厂,总供水能力553万立方米/日,水源分别来自长江水库和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输、配水网络已具相当规模,但存在着设备老化,区域服务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随着用地性质的变化(如杨思、南市水厂),部分水厂的容量需相应调整(如泰和、杨树浦、凌桥、南市水厂)。规划中心城范围内水厂制水规模为530万立方米/日,并增加污泥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输、配水系统(包括水库、唧站、管网)在原有的基础上需进行必要的改造和扩充。为保证供水安全性,各供水分区之间在管网上应进行必要的沟通。

至2020年,水质指标要求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自来水水质标准保持同等水平(附图9:供水系统)。

42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9.2 排水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新建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对于有条件地区的原合流制系统应逐步改造成分流制。

雨水系统设计暴雨重现期在一般地区采用1年,重要地区采用3年以上;排水方式以强排为主、自流为辅。在填补雨水系统空白区,完善雨水收集系统的同时,大力推进对低标准系统的改造。

原则上对现有河道保留使用,并适当进行梳理和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应适当扩大水面率,浦东部分水面率应保持在10%左右。

污水系统分属石洞口、竹园、白龙港片区,主要通过大型输送系统将污水送至宝山、浦东长江边的污水厂处理后排放。中心城内现有10座污水厂中的6座保留利用,在宝山区内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污水治理三期工程将是中心城污水系统建设的重点。

合流制系统截流倍数对黄浦江水系取1.5,其它水系取3。

为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减少合流制地区雨天污水溢流造成的对受纳水体特别是苏州河、黄浦江的污染,以及提高市中心地区雨水排水标准,拟结合绿地建造地下雨水调蓄池(附图10:排水系统)。

9.3 燃气

作为另一项重要的城市能源,城市人工煤气长期以来一直是上海主要的燃气类型,气源主要来自城市外围的石洞口煤气厂和上海焦化厂,中心城内还分布着吴淞、浦东两座煤气厂。随着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的引进利用,全市的能源结构将随之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城市燃气类型将逐步过渡为以天然气为主。

沿外环线敷设1.6MPa高压天然气管,1.6MPa高压天然气通过沿途高高压调压站降压至0.8MPa送入中心城。在中环线及部分道路下布置中心城天然气高压主干管网。中心城内道路下形成以0.4MPa中压管为主的供气网络。

原输送人工煤气的燃气管道通过更新改造将改输天然气,新建燃气设施必须符合使用天然气的要求。

天然气的储配和调压设施首先应充分利用现有煤气厂(站)设置, 并根据规划天然气管网结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扩充(附图11:燃气系统)。

43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9.4 供电

目前中心城由处于外围的500KV变电站和电厂提供电源,经过220KV网络输送到内环线周围的220KV中心站,然后通过220KV终端站向下一级电网供电。

由于中心城地区用电负荷规模较大,尤其在内环线以内的中央分区及其它市级公共活动中心更是负荷高度密集。因此考虑500KV变电站进入中心城区,这可使充足、可靠的电源点接近负荷中心,既能够提高供电安全性,大大减少电力输送损耗,同时随着电源线路数量减少,将节省大量城市空间资源。

规划在现有1座500KV变电站和29座220KV变电站的基础上,再新建4座500KV变电站和51座220KV变电站。

由于变电设施分布点多面广,对土地资源的占用量较大,且对周围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故要求在市中心区220KV等级以上变电站尽量建在地下,地上部分采用绿化形式,既减少对周边的影响,又增加了城市绿化空间。

出于对中心城空间景观要求的考虑,并减少对土地的占用,除因技术原因仅保留部分高压走廊,并对两侧建筑进行严格控制外,原则上不布设架空输电线路。对于重要地区(如规划真如副中心、虹桥地区等)的现状电力架空线,应创造条件使其入地。为保证输电线路通道,在部分路段下规划建设电缆隧道(附图12:供电系统)。

9.5 邮政、信息基础设施

邮政系统的业务内容主要集中在:邮件的运输和处理、信函和书报杂志的投递、集邮、汇兑、储蓄、速递等方面。发展重点是:完善上海邮政的服务与邮件处理网点,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化邮运网络体系和邮政服务体系。

信息通信行业引进市场机制,形成多家运营商竞争的局面。通信网络的建设向宽带化、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个人化、全球一网的方向发展。在通信管道和部分局房建设中贯彻统一规划、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以集约化利用土地和设施资源(附图13:邮政、信息基础设施)。

9.6 环卫

为配合环卫系统运行管理体制的改变,在分区规划阶段对规划在中心城内的市、

44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 总报告 区级诸如固体废弃物处置厂、中转站以及环卫停车场等大型设施的用地进行预留控制,考虑其对周边的影响和对交通条件的要求,原则上结合林地和其它市政设施布置。

9.7 城市防灾

城市防灾系统包含了防汛排涝、抗震、民防、消防等多项子系统。规划目标是逐步建成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包括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指挥、保障、防范三大部分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中心城防汛排涝的根本原则是将城市雨水系统与河道水系整治、河口控制工程和防汛墙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水安全体系。

中心城地区新建建(构)筑物抗震等级采用七度设防标准。

民防工程设置要求满足战时留城人员和专业配套的实际需要。结合绿地、住宅和其它民用建筑规划新建平战结合的人员掩蔽工程和其它民防专业配套设施(如民防医院等)。

消防站设置以接警后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最远点为一般原则,并考虑消防指挥、通信、供水、供电和通道要求。各类建(构)筑物尤其是含有危险品的设施的建设均应严格遵循相关的消防规范。

9.8 城市地下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是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城市地上空间向地下的延续。由于地下设施的建设管理主体和使用功能牵涉到多类专业系统,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且地下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在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过程中,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利用;上下结合,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以人为本;结合防灾,平战两用”的规划建设原则,体现“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使城市上下部空间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新型的城市结构,切实缓解上海的城市矛盾,以提高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总体防护能力”的指导思想。

中心城内的重要公共活动中心(如市级中心和副中心、地区中心、主要商业和商务区)应以地下轨道交通为核心大规模建设地下综合体,充分体现该类设施在功能上的多重性、空间结构的整合性、系统组织的有序性、开发建设的联合性以及工程设施的综合性,支撑城市中心区的高效运转。

在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或历史风貌保护地区,市政公用设施在布局和用地上应做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n5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