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典型课例评课

更新时间:2023-12-05 03: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数学教学典型课例评课、研讨

数学教学典型课例评课、研讨新课程与教师色转变新课程下教师角色有三方面的转变 :

(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 (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新旧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逐步过渡、渐进与交替的过程。

3、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

4、教师成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有 5、教师成为研究者

二、关于备课问题 1、新课程备课的要求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新课程对教师的备课应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1)体现发展之本,尊重学生差异 (2) 体现课标,注重三维整合

(3)体现教与学统一,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4)凸显教学过程,体现预设与生成 (5)体现教材,解读并超越教材 2.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3.生成与预设——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

(1)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在预设中留足空间寻求平衡 (2)适时调整,在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寻求平衡 ①质疑问难,插问追索

②搁置、拒绝,在巧妙延伸中寻求平衡 三、教学情景创设问题 1、教学情景的内在要求

2、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思路

根据创设教学情景的目的差异,不同的教学情境在创设环节上各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创设一个较完整的教学情境大致需要经历一下几个过程。 (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问题 1、主导与主体

“主导”的本意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导。意即教育、指导、引导,重在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上路”,全面发展;二是辅导。意即辅导与疏导。针对学生课内外学习中发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辅助、帮助,如同流水受堵,需要疏导一样。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发挥主导作用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地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答应。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的精讲、精问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恍然大悟的导向作用。但不能走极端,认为教师的每句话都必要。

“主体”,哲学上原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在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教师“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当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或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放弃教师的责任,实行“大放手、大撒手”的“放羊式”教学。

2、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个部分组成,两者是平等的关系。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

引导者,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而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激励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面制定和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要制定比较全面、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这里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落实这些目标。 (2) 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①渗透新教学理念,摆正自身的位置,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就要转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第一,要树立主体性学生观,确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第二,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必须突出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展示。第三,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对课本、对教师的内容“思考、质疑、消化、吸收”。

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就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第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要制订好教学目标,充分认识教育对象,认真钻研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好教学程序。第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充分组织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因素,让学生动起来、思起来,并协调多种因素,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目标实现。第三,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一方面,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讲授、示范、指导;另一方面,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需要。

②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担负起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责任。或借助现代化视听手段,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使课堂变得宽松、愉悦,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主体能动性良好表现创造条件。 ③提供学习资料、资源

为了支持学生学习和探索,教师要做到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同时,教师还要在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方面提供帮助。

④创造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充满问题,由问题开头,由问题结束,中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头和中间出现问题、有问题大家都能理解,现在教学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⑤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互动和交流,实现对学生多元性、多元化的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有效的反馈,判断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给予明确、积极地评价。教师的这个评价要有鼓励性,促进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也要很好地保存学生的自信心。 (3)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①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

“主体”。学习是学生的自我建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要参与课堂教学,不仅要积极参与,还要有效参与。

积极参与主要有几个表现:情绪饱满;交往互动;参与面广。

有效参与有五种表现: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学生的思维活跃;获得学习策略;充分动起来,机会充分;创新素质得到培养。 ②给学生充分时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或者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纲的问题,阅读教材,归纳总结,自己解决问题。 ③恰当选择合作学习时间和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设计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 ④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获得知识

现代教学把知识看作一种过程,它除关心所传授的知识数量外,更关心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获得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教材,深入研究和探究、交流、归纳、概括、总结。

探究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常用到的,要想探究,必须具备:探究的欲望,探究的空间,探究的时间。 3.教师如何“导”

(1) 教师的“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不断积累、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其中遇到“疑

难”是必然的、正常的,教师只有在学生冥思苦想而不得结果的关键时刻,“恰到好处”的给予点拨,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品尝到“探究”的情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遇到学生见解、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等发生偏离教学目标与文本时要及时引导。 (2) 教师的“导”还要“点到为止”

教师“引导”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把握裹在疑难问题上的一层“窗户纸”点破一个“小洞”,给学生提供继续探究的契机和空间,让其展开思维的翅膀,独自去领略“洞”的世界。这正如教师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学生尽力跳了还是够不着时,教师只需给他稍微垫一个台阶,让他继续够,而决不是直接把桃子放到学生手里。否则,学生就永远尝不到成功的艰辛和喜悦。垫好了台阶之后,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该是隐身而退的时候了。 五、教材使用问题

1. 教材分析

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是教师对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是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关键一步。教材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阅读感知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多角度感知教材。影响对教材全面感知的最大障碍是教师自己,自认为熟悉教材而不认真钻研。教师应将通读全套、整本教材与精读所教单元或课题紧密结合起来系统阅读;将咬文嚼字细读课文内容与亲自动手做练习、习题结合起来深入阅读;将本文学科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

参考资料、各种杂志结合起来广泛阅读。这样,才能多方位深层次感知教材,真正把握教材。 (2) 思维加工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从本质上理解教材的加工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揭示这一部分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知识的价值与功能,理解教材的目的要求,找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3) 想象构思阶段

在这一阶段要运用阅读感知和思维加工的成果,想象构思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实施教学,使之更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想象构思,既是前阶段钻研教材的总结概括、优化组合,又是结合师生素质和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创造的过程。通过想象构思进一步对教材的内容分解组合、增删改换,精心处理教材,形成教学的初步方案,为教学设计打下基础。

教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用”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作一个可参照的蓝本,是在此基础上的开发与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执行与传递;而且教材也不可能是完整的,客观上要求教师去加工,不断地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灵活运用教材,补充、丰富其内容,使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 2. 依循教材与“改造”教材

义务教育课标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都要求教师具有比以前更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教材编写自有一套体系,它面对虚拟的学生,具有完整性、严整性的特点,又有抽

象性、模糊性和未定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材使用与处理上要把握好依循与改造关系。怎样才能把握好依循与改造关系呢?通常可以有以下几点:

① 认真解读课标,把握新课标新理念。

② 搜集和听取教材编写者的提示,领会编写意图,尤其要注意从总体上和原则上把握教材的思路和特点。

③搜集和听取实验区介绍的经验,对可用的经验实行“拿来主义”。随着新课程实验的全面实施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将层出不穷,择其善者而从之。

④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理解和判断,并依据学生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 ⑤听取学生意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改造教材可以把不符合学生认知现实的改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可以把呈现方式枯燥的改为有趣的、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可以把简单的内容改造为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 把握好利用教材资源与开发课内资源的关系

对新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广泛的课程资源。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实现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的结合,要把课内外教学资源当作教材资源的一种扩大、延伸。像过去那样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完成一学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新视野下的教程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怎样理解教材资源和可课内外资源的关系呢?

①教材是主要的,教材规定的目标应该达到,这是教学之本。

②广泛开发课内外教学资源是为了更好的配合教材的使用,使教学更加丰

富多彩、生动活泼。

③开发课外资源是为课内教学服务,将课内的方法、技能迁移于课外,着重于个体探究式学习和群体合作式学习,讲求实效。

总之,以教材和课堂为圆心或轴心,逐层次扩大教学资源,将教材变成开放性教材,将课堂变成开放性课堂。 六、课堂活动组织问题 1.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1>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主动。由于学生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很多时候程度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活动。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选择时机不当,没有保证有效交流。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

<3>活动中缺乏平等的合作精神。在一些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从大局出发。再由于独生子女自我约束意识弱等本身的性格特点,难免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出现争执,表现出个人争功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树立榜样,合理引导。 <4>小组合作中材料的过于缺,也是影响合作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过

多的材料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过缺的材料又不能支持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过犹不及。因此,教学材料的运用要具有科学性。

<5>大班级中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过多的小组使教师不能很好地分组与管理。

<6>教师合作学习教学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提高小组技能,发挥小组合作最好的潜能。 (2)合作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学生要学习、掌握的内容进行的,因此,要使合作富有成效,教师一定要事先精心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1>内容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

发表评论

多的材料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过缺的材料又不能支持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过犹不及。因此,教学材料的运用要具有科学性。

<5>大班级中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过多的小组使教师不能很好地分组与管理。

<6>教师合作学习教学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提高小组技能,发挥小组合作最好的潜能。 (2)合作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学生要学习、掌握的内容进行的,因此,要使合作富有成效,教师一定要事先精心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1>内容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

发表评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la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