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发展趋势分析

更新时间:2023-06-03 23: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张锋(上海同济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 来源:中商情报网 添加日期:09年11月17日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居民基本的活动空间,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轴和城市的绿化生态轴,也是吸引外来游客开展观光活动的理想场所。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作用。

  一、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转型

  纵观国外城市发展历史,滨水地区的开发和功能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

  1.前工业化时代——滨水区以自然发展为特征

  前工业化时代,“水”最基本的功能是灌溉功能、生活供水与排水功能、便利舟楫往来功能。因此,“水”是大部分城市选址的首要因素。世界上许多早期的城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成为前工业化时代人口集聚和商品交易的中心,并在国内长距离贸易和对外贸易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11~14世纪的西欧工商业城市广泛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滨水区的发展,全欧洲性的国际集市与港口就在这一时期形成。当然,这些滨水区最初往往呈现一种自发的发展态势,形成港口与城市生活混合的空间形态,同时也作为贸易枢纽、军事要塞发挥作用,兼具港口功能和公共空间功能。

  2.工业化时代——滨水区以工厂、码头和仓库为地标

  工业革命后,“水”的首要功能是交通运输功能、工业供水和排水功能。因此,滨水区首先是作为产业空间存在,工业区向滨水区聚集,确立了产业资本对滨水空间的控制,生活功能受到排斥。为适应工业大规模的发展,港口不再是对货物进行简单地储存、加工或者贸易的地区,而是实现货物快速集散的中转地。专业化港口区加速发展,迅速发展起来的内河运输和铁路运输也都服务于主要大城市的港口区。因此,在工业化时代,滨水区成为城市的生产和交通核心,大量的资本要素集聚在滨水地带,带动整个城市进入工业化时代。在北美,城市几乎都位于航道上,如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巴尔的摩以及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等城市。同时,工业污水、废气和垃圾的排放也使滨水地区出现严重的污染。无论是在阿姆斯特丹,还是在伦敦、纽约、新加坡,都曾经历过这样的
阶段。

  3.后工业化时代——滨水区以游憩和景观为首要功能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地区经历了一场逆工业化过程,其工业、交通设施和港埠呈现一种加速从中心城市地段迁走的趋势。这种现象包含着工业企业从城市迁移到郊区,或者迁移到发展中国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发展趋势分析

家,如从日本迁移到中国和东南亚,从北美迁移到墨西哥。港口也因轮船吨位的提高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而逐渐由原来的城市传统的中心地域迁徙他处。此外,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劳动方式的改变,许多人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对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北美最早对城市滨水区进行改造,并取得成功,例如,巴尔的摩内港、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温哥华格兰维勒岛。此后,这种滨水地区再生现象已经非常普遍,1965年以来美国和加拿大就有几千个城市滨水开发案例。根据“滨水复兴研究中心”的资料,1993年日本就有63个见诸文字的城市滨水开发实例。如今,在发达国家,“水”的首要功能是游憩和景观功能。随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滨水地区已成为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活动核心区域。

  二、发达国家建设城市滨水区的经验启示

  纵观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代城市滨水区成功开发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恢复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要想使滨水区开发成功,治理水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是基本的保证。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改造介质,恢复退化的陆生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持生物和生态多样性,形成滨水绿色植被景观;综合设计生态驳岸,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同时具有一定抗洪强度。建立、完善城市污水和废水处理系统,对水体清污治理,利用引水冲污、疏汲底泥、充氧曝气等综合性治理措施,恢复退化的水生生态系统。滨水区生态环境的整治,促进了新的滨水区开发投资。例如,在伯明翰,直到中心运河疏浚洁污之时才有人去投资开发。

  2.修缮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文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以文化旅游为导向,重新审视历史建筑和景观保护改造。例如,悉尼邻近港湾的岩石区,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历史遗存,而且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物质景观有效地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伦敦则将泰晤士河畔一处正对着圣保罗大教堂轴线的热电厂改造成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当今滨水区开发中,水族馆等娱乐和科普设施日益增多,波士顿和巴尔的摩开了这方面的先河,而蒙特利尔滨水
区则将世界博览会留下的法国馆、魁北克馆改造成赌场,将美国馆改造成为水生态馆。

  3.优化交通组织,实行人车分流

  尽量减少穿越滨水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对滨水区的影响,通常的做法是将其地下化和高架处理。同时,创造一种宜人的幽雅的滨河步行系统正成为一种时尚和共识。只有吸引更多的步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发展趋势分析

行人流,沿街的商店和广场才能增加人气,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例如,奥斯陆滨水区把繁忙的交通干道用隧道方式穿越用地,目前上海外滩交通改造也是采用地下分流的方式。

  4.重组用地功能,开拓公共空间

  在滨水区开发中,对用地功能进行重组,注入一系列新功能,包括公园、步行道、餐馆、娱乐场,以及混合功能空间和居住空间。在巴黎,塞纳河的滨河位置曾经被工业、交通所充斥,而现在的西段已经建成雪铁龙公园,东段则将原先的铁路站场用于国家图书馆建设。纽约甘特里广场州立公园,19世纪50年代曾经是居住区,后来围绕轮渡码头和火车站发展商业,1950年以后逐步改造为公园。

  5.精心设计滨水景观,构建城市亲水区

  城市滨水区临水傍城,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滨水区多数是展现当地特色建筑文化和城市景观的窗口,许多城市的滨水景观本身就是城市的标志和旅游形象,因而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在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中备受重视。如旧金山的渔人码头一带,就是步行绿带、商业广场、节日广场等公共空间。

  大量案例说明,滨水区的开发体现了人们对亲近水的一种共同要求。

  三、国内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历程,几乎与发达国家相同。从洋务运动开始,工业化从城市滨水区开始,工厂和工业都主要集中在城市滨水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时代,城市滨水区都是工业集聚区。

  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改造逐步兴起,中心城区的滨水地带进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阶段。但是,许多地区采取“大拆大建”、全部推倒重来的方式,滨水区的老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用地功能混杂。由于规划滞后,各地块独立开发,缺乏有机联系,新建项目与老旧企业混杂并存,工厂、码头、商务办公和住宅混杂布置,公共活动空间不足,高楼大厦造成视线不通畅、空间轮廓线平淡,抢景败景现象严重。二是特色文化的失落。滨水区往往是城市发展的源头,是城市发展和特色形成的基础,也是城市文化得以融合和沉淀的主要场所。然而,由于众多文化场景
的逐渐败落,甚至遭受破坏而不复存在,人们已很难再追寻到历史文化的踪迹。三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质因长期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而受到严重破坏,石块和混凝土固化的立式驳岸,使陆地植被和水生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基础,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兴起了滨水区再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发展趋势分析

开发的热潮。这股热潮,既有滨海、滨江的港口城市,也有属于季节性河流的内陆城市;既有处于江南水乡的城市,也有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北方城市;既有历来就以水景著称的城市,也有从未以水闻名的城市;既有千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有数万人口的县级小城镇。众多城市的滨水区再开发,都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




  当前,国内滨水区再开发比较成功的城市,都具有以下特点:①突出滨水区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②注重亲水空间的创造,重建市民与水体的联系;③重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④保护与再开发滨水历史地段;⑤强调滨水空间环境的整体性。

  这些特点,实际上反映了工业化新阶段城市功能转型、能级提升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们对生态环境、亲水空间的要求。

  四、城市滨水区开发的一般机制

  建立一套灵活的开发运行机制是保证城市滨水区开发顺利实施的保证。

  1.规划先行和控制机制

  城市滨水区开发,必须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来建设,做到规划先行,建设服从规划,用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带动高水平的开发建设。坚持滨水区的整体规划,坚持规划的统一性、协调性,强化规划控制,避免因短期利益、局部利益而乱开发、过度开发造成不必要的后遗症。建立规划先行和控制机制,是保证城市滨水区开发质量的前提。

  2.土地滚动开发机制

  建立土地滚动开发机制是城市滨水区开发的保证。一般来说,城市滨水区开发资金需求巨大,受政府财力限制,必须严格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资的滚动开发之路。土地滚动开发的过程是:有偿出让土地——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基础开发——开发好的土地有偿转让——土地转让金用于成熟功能开发,形成“以土地吸附资金——以资金提升土地价值——土地更大规模吸附资金——房地产迅速升值——土地开发快速推进”的滚动开发机制。

  3.土地捆绑开发机制

  城市滨水区开发的范围大都较广,各个地块规划要求不同,必然导致各地收益差异悬殊。有些地方由于公共活动空间较大,开发强度较低,很难取得开发收益的就地平衡,必须通过土地捆
绑开发,在区域范围内取得土地开发收益的平衡。通过建立土地捆绑开发机制,把沿江(海)地块和腹地地块或者沿江(海)不同地段的地块的开发适度捆绑在一起,使所有相关单位在开发中都能得到相应的利益,从而形成共赢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滨水区各个地块开发的顺利实施,保证全线开发质量的一致性和开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发展趋势分析

发格调的协调性。

  4土地储备机制

  根据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开发的经验,土地储备作为调控土地供给和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是政府进行土地资产运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城市滨水区内土地权属者众多,而且存在众多零星、破碎的地块,不利于土地的综合开发。通过土地储备机制的建立,可由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土地置换、回购、收回等方式将相邻的零散的地块,按开发规划的要求进行地块整合和整理,再进行统一的土地基础开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kn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