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期末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09-12 03: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遗传:生物亲代繁殖与其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2变异: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包括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3同源染色体:各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结枸不仅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数目一般是成对存在的。这样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4核型分析:指按照染色体的相对恒定的特征,对生物核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和进行分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5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6单位性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7基因互作:不同对的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这就叫基因互作。 8多因一效:多个基因共同影响一种性状的表现。 9一因一效:一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

10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 11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

12连锁遗传: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F2中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称为连锁遗传。

13剂量效应:随着细胞内基因拷贝数增加,基因的表现能力和表现程度也会随之加强,即细胞内基因拷贝数越多,表现型效应越显著。

14位置效应:重复区段的位置不同,表现效应也不 同。 15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 16染色体基数:一个物种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用x表示。 17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以染色体组的染色体的染色体以基数为单位呈倍性增加或减少,形成的变异个体的染色体数目是基数的整数倍,称为整倍体。

18非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以增加或减少一条至数条的个体,这样的变异类型称为非整倍体。

19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

20一倍体:体细胞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数目的染色体(n=X)。

21同源多倍体:是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得到。

22异源多倍体:是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23性别决定:雌雄个体间由于所含性染色体的差异而导致性别的不同。

24剂量补偿效应:指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有一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达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

25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也称为非孟德尔遗传,核外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母性遗传。

26母性影响: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从而导致子代的表型和母本相同的现象。

27植物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正常功能的花粉,但是它的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

28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性状的变异是连续的,不同个体的性状很难进行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

29遗传力:又称遗传率是表示遗传因素与环境效应相对重要的一个基本指标。是数量遗传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程度的大小。

30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亦称点突变。

31正突变:显性基因A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a,通常把A→a称为正突变。 32反突变:隐性基因a可以突变为显性基因A,通常把a→A称为反突变。

33近亲繁殖:也称近亲交配,或简称近交,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也就是指基因型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34近交系数:是指某一个体的任何基因座上两个等位基因来自父母共同祖先的同一基因的概率。即是某一个体从祖先得到一个纯合的、遗传上等同的基因的概率。用F表示。 35纯系学说: 约翰森于1930年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同一纯合亲本自体受精而得到的后代,或由长期连续近交得到的动物或植物的高度自交系,具有相同的基因型,它的每一个基因座都是纯合的,所以不会发生分离。

36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通现象。它(广义)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37孟德尔群体:指一个物种生活在某一地区内的、能相互交配并能繁殖后代的一个自然群体 38基因库: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39基因频率:是一个群体内某特定基因位点的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位点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

40基因型频率:群体中特定类型的基因型个体的数目,占个体总数目的比率。

41遗传平衡定律:在一定条件下,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繁殖传代中保持不变。 二、简答题

1 F菌株、F+菌株与Hfr菌株的区别

F菌株:细菌细胞内不具有F因子的雌性菌株。 F+菌株:细菌细胞内含有F因子的雄性菌株。

Hfr菌株:F因子的DNA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内的菌株。 2什么叫细胞质遗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是什么?典型例证 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也称为非孟德尔遗传,核外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母性遗传 。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①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 通常只表现母本的性状。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两亲本杂交后,子代自交或亲本回交,不出现分离现象。 ②通过连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

③由附加体或共生体非细胞器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典型例证:紫茉莉的花斑叶色遗传、天竺葵的花斑叶遗传、玉米叶片的埃型条纹遗传。 3设N和S分别代表细胞质可育和不育基因,R和r代表细胞核可育和不育基因,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表示方法。

不育系:S(rr) 保持系:N(rr) 恢复系:S(RR) N(RR)

4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中,S(rfrf)♀×N(rfrf)♂交配,后代基因型及育性怎样? S(rfrf)雄性不育

5数量性状的基本特点,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有什么区别。 数量性状的基本特点:

①数量性状的变异表现为连续的,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需用统计学方法分析。

②性状表现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并表现较复杂的互作关系。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有什么区别: 质量性状

1.差异明显:个体间变异呈间断性分布,可以明确分组归类。 2显性作用强:F1通常表现为显性。 3、控制性状的基因少。 4.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小。 数量性状

1差异不明显:个体间变异呈连续分布,不能分组归类。 2显性作用弱:部分、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中间型。 3.控制性状的基因多。

4.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大与环境互作6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的要点:

(1)数量性状是受许多效应微小的基因控制的。此基因称为微效基因。 (2)基因的效应相等且可加(即累加);

(3)等位基因间无显隐性关系,只有有效基因和无效基因之分。有效基因越多,性状表现的强度越大。

(4)基因的作用受环境影响较大;

(5)微效多基因与质量性状的主基因一样位于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遗传完全符合“三大定律”,但是由于无法鉴定单个基因的作用,无法用三大定律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统计方法分析。

7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

增加纯合子频率;降低群体的均值;改变群体的遗传方差。 8纯系学说的概念及要点

纯系学说:由约翰逊 1909年提出。自花授粉的一个植株的自交后代称为纯系。 纯系学说的论点:

①天然混杂群体→许多基因型纯合的纯系→选择有效。 ②纯系内个体的差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选择无效。 9杂种优势理论及F2杂种优势衰退的原因 杂种优势理论:

①显性假说: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和显性基因全部聚集在杂种中所引起的互补作用。 ②超显性学说:认为杂种优势来源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所引起的基因间相互作用。这一假说认为等位基因间没有显隐性的关系。 原因:F2出现性状的分离和重组。 10基因突变的特点:

①稀有性—自发突变的突变率较低。②可逆性;③多方向性 1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

在一个自然群体中,知道了基因型频率就可以求得基因频率,但是反过来,知道了基因频率却不一定能确定它的基因型频率,只有符合遗传平衡定律才可用基因频率确定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p=D+1/2H q=R+1/2h 12.遗传平衡定律要点、生物例证及应用。 ⑴定律的要点:

①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则各代等位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②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不论其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一代的随机交配,这个群体就可达到平衡。

③一个群体在平衡状态时,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是:

22

PAA=pA PAa=2pApa Paa=papA+pa=1 [p(A)+q(a)]2=p2AA+2pqAa+q2aa ⑵生物学例证:人类MN血型。

⑶应用:①用于判断一个群体是否为平衡群体。 ②用于计算一对等位基因频率。

③为各种情况下计算群体的基因频率提供理论依据。

20.单倍体的形态特征,在遗传学育种中有什么利用价值? ⑴单倍体的形态特征:

①与双倍体植株比,单倍体的形态特征显著小型化。 ②细胞、组织、器官和植株一般都比正常个体弱小。

③单倍体往往表现高度不育,结实率极低,一般不能产生种子。 ⑵遗传学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①是研究基因性质及其作用的好材料。 ②培育纯合的植株、缩短育种周期。

③研究基因的作用和研究不同染色体组间的部分同源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km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