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案例分析资料

更新时间:2023-10-15 14: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半期考试(案例分析)要求:

1、每位同学需在以下提供的二十七个案例中任意选取三个,根据案例材料后的问题进行分析,要求每个案例分析字数在1000字左右。 2、写明案例序号(如案例一、案例七等等),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求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有理有据、分析全面细致。

3、要求原创,杜绝抄袭,如重复率超过30%认定为抄袭,半期考试成绩记0分。

4、所有内容一律手写。

5、所有案例分析作业一律在本学期第十四周上课时交给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转交给班级主管教师)

6、三个案例应选择不同专题的,一共有九个不同专题,二十七个案例。按照顺序每三个案例属于一个专题。

7、案例材料仅供半期作业之用,严禁上传到网上。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

案例一 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

镜头一: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

《光明日报》1999年12月30日载:在千年交替之际,西方媒体最近纷纷推出自己评选的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在多家西方媒体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名列第一或第二。

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卡尔﹒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得票率分别高于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马克思(1818-1883)于1848年与恩格斯一道发表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并于1867年出版了他的不朽巨著《资本论》的第一卷。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学说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共产党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在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路透社邀请34名、来自各国政界、商界、艺术界和学术界专家名人进行的这次千年人物评选中,名列第一的是爱因斯坦。

镜头二:马克思被德国民众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2003年9月,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前东德地区大都将选票投给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而人口占据多数的前西德地区则主要将选票投给了二战后西德的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11月28日公布的最终的投票结果是:西德战后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位居第一,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德国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卡尔﹒马克思。前3名的得票总数为:阿登纳57万,马丁﹒路德52万,马克思50万。

2

二战结束后,德国饱经世界大战硝烟的洗礼,沦为战败国,百废待兴。阿登纳带领德国人民摆脱了纳粹的统治,走出了二战的阴影,并创造了二战后复苏的“经济奇迹”。因此,阿登纳在德国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

在投票的人看来,追求自由、公平社会的卡尔﹒马克思是最应受到敬仰的,有朝一日,他将成为最伟大的德国人!马克思在东部的五个州获得了40%的投票,但在西部只获得了3%的投票,差距十分悬殊。

此次评选得到了德国民众的热烈响应,参加评选的人数达到330万,候选人也多达1300位。德国民众先是从这1300位候选人中选出了100名最伟大的德国人,然后从中评选出了10名最伟大的德国人,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位外,另外七位是被纳粹屠杀的反希特勒战士索菲。斯谷尔和汉斯﹒斯谷尔、著名音乐家巴赫、发明西方印刷术的约翰斯纳。古腾堡、“铁血首相”俾斯麦、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镜头三:马克思被英国媒体评为“全球最伟大的哲学家”

2005年6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经过一个月的评选,7月14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著有《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伟大共产党人先驱、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卡尔﹒马克思最终以27.93%的得票率脱颖而出,被评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而排在第二位的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姆,他的得票率为12.67%,以6.8%得票率位居第三位的则是伟大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有进入前20名。

这次选举共有3.4万人投票,能够进入“十大”的全部都是西方哲学家。生于20世纪的“十大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兼数理逻辑学家维特根施坦,以及提出可否定原理的英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家波普尔。数学家兼逻辑学家罗素,以及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沙特在一个月前的初选虽然能够进人“二十大”,但最终未能在“十大”排行榜中占有一个席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BBC评选“最伟大的哲学家”过程中,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经号召其读者把马克思从候选名单上拉下,希望读者选休谟。《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已经过时了,而资本主义是有效的,等等。但英国公众得出了自己的决断。很多人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內容。

3

马克思能够在英国这样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么受欢迎,让发起这个评选的栏目主持人梅尔文﹒布拉格都深感吃惊。他认为:马克思似乎对全世人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他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问题:

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

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二 缘何首推马克思

20世纪末的l99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学人”(亦有译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或“千年第一伟人”的)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从互联网的分布和覆盖密度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说,这次BBC网上投票结果,主要是反映了西方知识界、思想界精英层的评价和判断。但是,这个让我们很多“东方”人“匪夷所思”的事实和消息,却正印合了我近十多年来观察、思考的种种内心所得,内心所悟。

1986-1987年,我以《科技导报》副主编身份常驻美国波士顿。这里是美国哈佛、MIT等诸多著名学府的聚集地。其间,这些一流大学不时有各种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会的活动公告。当时我就有一种内心的震动一一马克思在西方,特别是在学界、思想界,不仅未因其曾向西方社会宣布“可怖”的“幽灵”而被“拒而远之”,相反,他始终被尊为一位大思想家。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一直被关注,被研读,被研讨。可以说,西方学界、思想界对人类思想、人类文明的那种无偏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给我以震动。由此,我开始思索西方思想界何以如此看重、如此敬重马克思的深层缘由。

4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把握当今的“天下大势”?

马克思一生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一生追求人类的理想社会目标,并留下了鸿篇巨制。他的理想社会的实质性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1)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的极大丰富;(2)社会每一个成员,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公平、公正;(3)社会每一个成员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全人类的解放。至于如何最终衡量、检验或标识这些目标是否实现了,马克思也提出三条检验标准,这就是:(1)是否消灭了城乡差别;(2)是否消灭了工农差别;(3)是否消灭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差别。马克思还以自己学说的科学性为依据充满信心地预言,构成上述理想的社会主义因素,将首先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大量涌现。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环顾世界,放眼全球时,不禁要对马克思当年关于理想目标描述的实质性、概括性,以及他预言的科学性、准确性而惊叹不已。因为,任何一个领略了马克思的理想实质内涵的人,任何一个尊重客观事实,又遵循科学理性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发现,这些发达国家、社会,在它们各自的主流方面,确实是大大趋向、接近了马克思理想目标。一百多年后,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确实普遍在这些最发达的国家、地区的社会中大量涌现了。在这里,马克思的伟大,完全不是靠信念、信仰,更不是靠空洞的教条说教来征服人的,而是靠历史演化、客观事实,靠经过检验的科学性让人信服、敬佩的。我想,这是不是也是人类社会在20世纪近百年的种种大实践、大对比之后,在20世纪末几乎全球一致,毅然重新选择“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模式的根本性缘由之一呢?

发达国家、社会何以会趋向、接近了马克思的目标呢?

这个问题还需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致命病根的剖析、判断和“治病”对策说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庄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致命病根在于它的生产不断社会化,而资本却不断地高度私人垄断化。正是对这个“病人膏肓”诊断的据实性、深刻性和科学性,使得身处这种现实险境中的西方经济学界、社会学界不得不严肃地看待马克思的这个“警世忠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木三分的判断,震撼了一切有科学理性的人们的良知和心灵。

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和根本病害,不仅有诊断,也有针对性的治世方剂。“高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和“社会失业保障制”,正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致命病根提出的一剂“内科疗法”的药方。当然马克思也提出过“外科手术”的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一次性了断”的设想。其

5

实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就像其他一切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一样,马克思作为一个社会学、经济学界的科学家、思想家,就他面对的课题,提出种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方略,是很自然的。

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爆发了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马克思关于“幽灵”的警告和预言,关于生产高度社会化,而资本高度私人垄断化的总病根的诊断,一下子变成了笼罩西方社会的现实。在一片惊恐绝望中,凯恩斯的“政府干预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主张,被罗斯福总统采纳。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罗斯福新政中,影响最深、最远、最有根本效应的干预对策,就是把马克思的“高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和“社会失业保障制”通过立法程序,变成了可操作、可执行、可运行的法律法规。无怪乎,罗斯福施行新政之初,受到大垄断家族财团的强烈反抗和攻击,公开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是“共产主义代理人”。时至今日,当年靠马克思“三大良方”法律化疗治几十年下来的结果,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北美,还包括北欧、西欧、大洋洲等资本主义社会,也纷纷推行马克思的“三大良方”)不仅生产更加高度社会化了,而且一个个著名的家族垄断财团,从美国的洛克菲勒到德国的西门子都历史性地萎缩、消失了。在美国,如今,2.75亿人口中的60%,均为持股股民。这实际上的含义是:除去非成年人口外,几乎所有社会成员人人持股。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政治家中有远见的智者,“活学活用”了马克思的救世良方,终于使当今的资本主义不仅消除了垂死的迹象,反倒活力四溢,生机勃然,甚至大面积、大范围地出现了社会主义实质因素的成长。西方思想界如此一致地把马克思推举为“千年第一伟人”时,在他们内心涌动的思索、理性和真诚中,难道不正衬映着这一大段历史的反差和历史的实证吗?

马克思的理念:当今世界文明发展主潮的汇流点

当前,国内外对马克思,对马克思理论、理想目标存在两种极端的态度和思潮。一种是鉴于20世纪大半个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实际上是教条式、主观式的社会实践)的不大成功,而主张完全放弃马克思的理念和理想;另一种则认为马克思百年前所说的一切论断,皆为革命经典,不得怀疑,不得更改,只认“经典”,不认社会历史实践的沧桑,也不认当前的鲜活现实。我认为,这两种极端倾向,都是未从历史实践的全局、社会演化的最本质层面观察问题、判断问题的结果。

6

如果我们真正能从实质上看问题的话,那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致命病根的诊断和“幽灵式”的警言,以及相应的疗治对策,不是都被社会实践、历史演进所检验、所证明了吗?而且其中许多预言,已变成了现实的理性社会形态,成了有长远意义的一种方向引导。

当然,马克思主义要保持活力,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扬弃,不代谢,就难以有突破,难以有新的位置和空间。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种种观点、观念、设想,乃至方案、方略,就需要今人据实践检验的结果来重新判断,重新取舍,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在市场条件下的资本、资本积累、资本家和“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实质含义,进而更新一些观念和意识。

问题:

1.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年,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惟有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一举夺魁呢?西方思想界如此看重,如此敬重马克思的深层缘由到底是什么?

2.案例作者从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及其实现的维度阐述了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深层缘由。你认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案例三 一个永恒的“幽灵”

一个“幽灵”,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在它诞生150多年后的今天,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徘徊。当年,欧洲的一团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为了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处境酷似150年以前,一方面它面对着全世界一切反动势力对它的“神圣围剿”,它的希望,它的话语,它的理论以及它的实践,被视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它仍“幽灵”般地在世界各个角落游荡,被视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而没有这种遗产,也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的许多预言曾被历史的发展所否定,他所期盼的许多历史事件也没有在他生前得以发生。但是,这并不妨碍马克思作为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思想家的地位。引人注目的是,苏东政治大地震以后,当以“胜利者”自居的西方意识形态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之际,国外特别是法、英、德、

7

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少学者,面对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时代出现的问题,更加潜心于深层次的研究,先后举办了各种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性研讨活动,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从世界范围看,马克思的思想一直为那些试图寻求历史之谜的人们所关注,其价值也一直在被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事实证明,当今世界的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重新激起了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情,面对现实生活和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人们仍然希望到马克思那里去寻找思想武器。今天,国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亡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告别马克思

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问题,一直是上世纪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焦点,而且这场争论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否定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观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把苏联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回事,认为苏联极权主义的失败即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寿终正寝,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合理性。这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建树的理论全盘否定,对马克思开创的事业一笔抹杀。例如法国著名的“马克思”家M.昂利在其<论马克思主义危机:死亡面面观》一文中认为,苏东剧变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危机”所引起的,其根源是马克思主义的“污点”;英国右翼历史学家P.约翰逊也预言说,“由于失去苏联国家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将在20年内消亡”。

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是针对当时的资本主义提出的理论体系,如今已失去了效用,不能指导当今的社会现实。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和《大失控与大混乱》两部著作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靠不住”,“不能给一个政治上觉醒和活跃的世界提供框架”,因此只能“告别马克思”。

现在国外理沦界几乎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深刻的危机,但对于“危机”的看法并不一致:波兰哲学家亚当﹒沙夫则认为,这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危机,而是由“马克思主义者”造成的危机;而法国的M.昂利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危机”同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自1845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批判之时起,这种危机就已经出现了。总之,他们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理论缺乏内在的生命力,把它当作一种过时的、封闭的体系而加以拒绝;另一方面,又把马克思主义纯粹当成一种极端的政治工具而加以反对。

8

重读马克思

提出“重读马克思”的研究思路,本身就蕴含着两点基本的判断:一是认为被阅读的文本本身是有价值的;二是认为被阅读的文本又是需要重读的。前者意味着对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的体认,后者则包含着对长期以来人们解读马克思思想状况的反思。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思想存在着片面的阅读视界,因而使传统的理解上存在着许多“误区”,为此需要对马克思的原著进行重新解读和“再认识”。西方学者认为,“重读马克思”之所以成为必要,在于我们既需要借助“重读”去纠正以往对于马克思思想的片面认识,也需要通过“重读”去重新认识和发现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来看,原来人们基本上是沿着阶级斗争的视界去解读马克思主义。形成这一阅读视界有其复杂的背景,它既与强调阶级斗争为基本特点的俄国版本有关,也与各国共产党人长期处于残酷的阶级斗争环境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模式有关。

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尤其偏好重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和《人类学笔记》等著作。

超越马克思

“超越马克思”的观点也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认为马克思的有关理论显然已被历史的发展所推翻,因而一系列论点都需要加以变革;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活的灵魂”,在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形态。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遗产决不会“现存地”成为当代人手中的有力武器,从而充分地显示其当代的功能,因而在继承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超越马克思,成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

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许多言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得不合时宜,因此必须正视马克思学说的时代局限性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知识是逐渐积累的,不能认为他们当时已拥有了人类的全部知识;第二,理论出现断裂与重构是常见的事;第三,任何人无法预见新知识、新技术、新政治格局的到来。在德里达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话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但是今天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确实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他尤其提到了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传媒技术的新发展。他认为,这些新情况的

9

出现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一些原有的结论变得过时,从而需要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发展。这种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而需要超越的认识,体现了国外整个马克思主义阵营在苏东剧变后对马克思主义新反思的重大成果,也是加速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重建马克思

威斯康辛一麦迪逊大学的E.J.赖特等人面对苏东剧变所造成的影响,率先存公开发表的著作中喊出了“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口号。他们指出,有些政权声称马克思主义是自己的官方意识形态和思想酵素,但它们的垮台导致学术界许多人怀疑马克思主义纲领的有效性。现在人们怀疑的不仅是个别的公式,而是整个方式。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一元的思想大厦而被摧毁,也许是无法挽救的”,但是“各个片段却都是大有思想前途的”。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宿格拉斯﹒凯尔纳认为,苏联的解体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终结,而只表明教条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的终结,“一种开放的、非教条的和更加质朴的批判性马克思主义依然存在,它将继续为现时代的批判理论和激进政治学提供理论的和政治的源泉”。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建立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框架。

他们把历史唯物主义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了比较,提出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就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这对于破除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机械化的倾向有积极意义。现在“重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已成了一种引入注目的学术倾向,《新左派评论》等杂志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讨论,表明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已由部分修正进入到新体系构建的阶段。

回到马克思

“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刻是回到马克思最佳、最合适的时候”,美国《每月评论》杂志编辑埃伦.克米辛斯.伍德在《回到马克思》一文中如是说到。在他看来,今天全球化或普遍化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资本逻辑发展的结果,这个逻辑就是积累、商品化、利润最大化和竞争的逻辑,而且它们几乎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和自然本身的所有方面,其方式也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二三十年前所不能相比的。所以他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比以往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有效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律。无独有偶,有影响的美国报纸《纽约时报》,不久前也发表了题为《回到马克思》的长文,该文引用了纽约证券

10

交易所一位领导人的话:“我长期呆在华尔街,我越来越相信马克思是正确的。现在我绝对相信,马克思的方法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出色方法。”

西方社会这种“回归马克思”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马克思思想的热烈回响。各个学派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作了深入的解读,一方面从经典原著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进行多视角的探索;另一方面从当代社会实际出发,对新出现的问题作出理论上的概括和回答。他们重点涉及如何应对后冷战时代和全球化时代提出的挑战,以及如何解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积累了不少具有启示意义和创新意义的思想资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态势和重大的理论突破。

问题:

1.“一个永恒的‘幽灵’”一一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然被国外的许多学者所关注,而且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哪一部分内容?

2.“告别马克思”、“重读马克思”、“超越马克思”、“重建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各自的内涵及诠释?

3.不论是“告别”还是“回归”,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永恒“幽灵”的注目。结合此案例,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适用性。

案例四 什么是哲学

观点1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有”的一门学问。他说:“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哲学也是一样,它是惟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因为它只是为了它自己而存在。”“我们必须说明,研究那些在数学上称为公理的真理,和研究实体,究竟是一门科学的工作,还是两门科学的工作。很明显,研究这两种东西是一门科学的工作。这就是哲学家的工作。”“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这门学问与所谓特殊科学不同, 因为那些科学没有一个是一般地讨论‘有’本身”“所以很明显,当有一门科学把各种‘有’的东西当作‘有’来研究。既然无论在哪里,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那个最根本的、其他的东西所依靠并赖以得名的东西,那么,如果这是实体的话,哲学就必须掌握各种实体的各种本原和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实体及其属性、事物存在的根源、各门科学共同遵循的原理、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11

观点2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的观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威廉·文德尔班认为:“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文德尔班还认为,哲学绝不能脱离价值观念,因为它始终受价值观念的强烈影响,哲学问题就是价值问题。

观点3 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哲学观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手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手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世界是分为心和物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心是从属于物的吗?还是它具有独立的能力?宇宙有没有任何的统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演进的呢?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还是我们信仰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秩序的天性呢?人是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种样子,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块微小的东西,无能地在一个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星上爬行着呢?还是他是哈姆雷特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呢?也许他同时是两者呢?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生活的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呢?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是永恒的吗?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练的愚蠢呢?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观点4 现代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著名现代西方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和语言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从基本思想出发,维特根斯坦提出了独特的哲学观。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活动的前半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认为,人在活动中必须使用语言,要使说话有意义,使人听得懂,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符合逻辑句法,不符合逻辑句法,就没有意义,人们就听不懂。二是必须表述经验范围以内的事情,即表述经验事实。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的哲学问题,如经验之外是否有物质或精神存在,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问题,都是经验范围以外的“形而上学”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对于它们,人们听不懂,因而也没有真假可言。维特根斯坦还断言,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都是一些讨论“伪问题”的“形而上学”,因而都是没有意义的“伪哲学”。他指出:“关于哲学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虚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回答这一类问题,我们只能确定它们的荒谬无稽,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是由于我们不理解我们语言的逻辑而来的。”所以,真正的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对语言的使用进行分析和规范,以避免语言的妄用和无用。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活动的后半期转向日常语言分析观点,提出哲学就是治疗语言疾病。他认为,哲学的绝大多数错误产生于哲学家对语言的误解。过去的哲学家们不懂得语言是一

12

种工具,必须在使用中才有意义,他们离开语言的日常使用,孤立、静止地去考察语言及其语词的意义,枉费心机地去寻找它们的对应物。其实,离开语言的使用,离开语词在使用中的用途去考察语言的意义,就像离开工具的使用及其使用中的用途去考察工具的意义一样,是不会有结果的。哲学中的许多问题,就是哲学家们离开语词的日常使用,而去考察它们的意义所产生的。

维持根斯坦认为,传统哲学是一种精神病症的语言。我们知道,精神病患者讲话总是语无伦次,没有意义,别人听不懂。形而上学也是这样一种病症性的语言,属于形而上学的语言人们也听不懂,没有意义。其原因在于,形而上学哲学家不按照日常语言的规则讲话,不在语言的具体用途中考察它们的意义而是违反规则,脱离用途,盲目地去寻找它们的绝对意义。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精神”,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真理”等,在人们日常语言的使用中,它们的意义是清楚的,从来不会因此而引起争论,然而传统哲学家们总是离开日常语言的使用去寻找它们的绝对的对应物,于是就陷入了争论。例如,人们在日常语言中总是把经验中的事物称为“物”或“物质”,并按一定的日常语言规则使用它,因而从不争论。人们常说“在这个皮包中有物”,就是说要移动它必须费力,而哲学家们却偏偏开它的具体使用,孤立、静止地去寻找它的绝对对应物,于是就导致了无谓的争论,产生了许多形而上学问题。总之,哲学的争论都是哲学家们离开语词的日常使用,去孤立地考察它们的绝对意义的结果。维特根斯坦指出:“当语言休息的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了”;“哲学的混乱”总是发生于“语言像机器那样闲着的时候,而不是在它工作着的时候”。因此,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哲学是语言疾病的,产物,是语言使用不当的结果,真正的哲学的任务应该是“治疗”语言的精神病,为哲学家们澄清语言的混乱提示方向。

观点5 中国现代哲学史家冯友兰关于哲学的看法 著名中国现代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认为: “哲学、宗教都是多义向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问题:

1.上述5个观点,请任选一个观点进行分析;

2.上述5个观点,请任选一个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进行比较。

案例五 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

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什么会有“聪明”的哲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

13

在旧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纯粹的“胡说”,唯心主义者简直是一群无法理喻的“疯子”。之所以会对唯心主义作这个简单地理解,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旧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素朴实在论”,是以一种“表象思维”和“常识思维”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唯心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段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412页。)列宁的这段论述是极其深刻的。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解释人的认识的出发点。由此便造成了认识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这里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的理论问题,就是“逻辑先在性”问题。

在对人的认识非直线的思考中,也就是在对人类认识的复杂性的思考中,我们首先应当考虑“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时间先在性”是易于理解的: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就存在论的意义来说,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因而“物质”是“意识”的“本原”;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客观世界先于人的意识内容而存在,因而“客观世界”是“意识内容”的“本原”。这种回答,不仅符合人类的经验常识,而且不断地被科学所证实。正因如此,旧唯物主义才对哲学唯心主义感到大惑不解:把意识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这不是纯粹的“胡说”吗?

为了超越旧唯物主义的这种简单的认识,并从而认清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就必须引进“逻辑先在性”问题。“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它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显而易见,相对于“时间先在性”问题,“逻辑先在性”问题是难于理解的,它需要辩证的思维方式。

14

从总体上看,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问题,可以分为“自在”与“自为”两种情况。哲学唯心主义的产生与演化,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哲学唯心主义的演化,是同片面地夸大以至歪曲这两种情况的“逻辑先在性”密不可分的。

“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问题,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工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如俗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里所说的逻辑优先地位,并不是说先有事物的本质、后有事物的现象,而是说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自身的产生、演化和灭亡。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之所以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之所以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是因为事物的本质较之事物的现象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需要认真思考的是,这种自在意义上的本质对现象的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只能是成立于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的“逻辑”之中,是人们在自己的认识活动中以“逻辑”关系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产物。就事物自身说,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而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却必须肯定本质对现象的逻辑先在性,从而以普遍性、必然性、规律性去把握和说明纷繁复杂的现象。一旦人们把这种认识的“逻辑”对象化给事物本身,就会把这种认识中的“本质”看成是独立于“现象”之外,并且决定事物存在的某种“本原”的东西。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之所以“野蛮地”(列宁语)把“理念”与“事物”割裂开来,认为“理念”是“事物”的“原型”,而“事物”不过是“理念”的“摹写”,其根源就在于柏拉图歪曲地“夸大”了本质对现象的“逻辑先在性”。

古代的哲学唯心主义主要是“野蛮”地“夸大”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性”。所谓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一客体关系。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就是人与世界的主一客体关系,在这种主一客体关系中,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即从“逻辑”上看,客体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客体之所以是客体,是以主体存在为前提的;没有成为主体对象的存在,只是某种“自在之物”,而不是主一客体关系中的客体。这说明在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一客体关系,是以“我”(主体)的“逻辑先在性”为前提的。

进一步说,主体在何种程度上把握到客体,客体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主体的对象,又是以主体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为前提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你要欣赏音乐,你就要有能够欣赏

15

音乐的耳朵。如果你不懂音乐,再美妙的乐曲也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X光片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张黑白相间的图片,而不具有任何诊断价值。这就是主体的“经验”、“知识”、 “思想”等等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

再进一步说,在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页。)因此,在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的“意识”、“激情”、“意志”、“目的”等等,也具有一种“逻辑先在性”。

毫无疑问,主体对客体的“优先地位”,只能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在性,而决不是主体的情感、意志、思维等等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但是,近代以来的唯心主义哲学,在“认识论转向”的过程中,却歪曲地“夸大”了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把主体的感觉(如贝克莱)、思维(如黑格尔)、意志(如叔本华)视为本原性的存在,把客观世界视为派生性的存在。而“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还不懂得“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的区别,因而也就不懂得列宁所说的“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所以只能简单地把哲学唯心主义指斥为“胡说”。要想超越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达到辩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理解,就必须从“逻辑先在性”的视角深入地研究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2.为什么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笨的唯物主义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3.区分“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唯心主义的产生有什么帮助?

案例六 世界的本原

案例1 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也是古希腊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派别。米利都是古希腊殖民地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地区一个著名的城邦。米利都学派因产生于此而得名。泰勒士、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是米利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不满足于传统的神话创世说对于宇宙自然问题的解释,他们对自然现象进行了许多观察和研究,

16

开始探讨宇宙的本原问题,即自然万物从什么东西来,最后又回到什么东西。他们认为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最原始的东西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士认为,水是自然万物的本原, 自然万物是由水造成的,最后又复归于水;大地是浮在水上的。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士形成这种看法,可能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也可能是观察到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都来源于一种没有固定形状和性质的物质,他称之为“无限定”者。“无限定”者本身分出冷和热、湿和干两种对立物,形成旋涡运动,冷与湿的东西集中在中间成为地,热与干的东西分散在四周形成日月星辰等天体。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无限的“气”。气有稀散和凝聚两种对立的运动,气稀散而成火,它逐渐凝聚,依次变成云、水、土和石头。米利都学派的这些看法虽然是一种幼稚的猜测,具有直观和朴素的特征,但他们不是用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以自然本身来说明万物的形成,因而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

案例2 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的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与虚空是万物的本原,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之外,世界万物没有其他的本原。原于是一种最小的、不可见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予运动的场所,也是实在的存在。原子在虚空中急剧而零乱地作直线运动。由于原子的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不同,原子彼此的碰撞结合成世界万物。原子在虚空中彼此碰撞形成的旋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即必然性。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是必然性的体现,没有偶然性。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感觉和思想是事物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原子和虚空不能为感官所认识。理性认识更为精致,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所以,感性认识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真理的认识”。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本身之间并没有什么性质的不同,人们感觉所感知的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等都是习惯,是人们主观的东西。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思想是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他的原子论对于后来的原子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案例3 柏拉图的哲学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他的理念论。所谓理念,希腊文的原意是“可见之物”,即形象,后来引申为“灵魂”的可见形象,有了“本质”的含义。柏拉图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理念,理念是感觉世界的一切事物的根据和原型。与可感的事物相比,理念是多中之一,是绝对完满的,是永恒不变的。所有的理念构成一个理念世界。感觉.世界的一切事物是对于理念的模仿或者分有。例如,美的理念是各种各样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本原,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为它们模仿或者分有了美的理念,是美的理念的派生物。又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桌子,它们之所以成为桌子,就在于它们是桌子理念的模仿者。或者说,现实中的桌子都是对于桌子理念的模仿,没有桌子的理念,就不会有现实中的桌子。 理念是绝对的、普遍的东西,人不能从具体事物那里认识到理念。人要认识理念就要通过回忆。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在出生之前居住在理念世界,因而认识所有的理念。但是人在出生时灵魂受到肉体的感染而遗忘了一切,所以人在可感世界的学习和研究就是一个回忆的过

17

程。感觉虽然不能提供关于理念的知识,但它可以刺激灵魂,帮助灵魂回忆起生而具有的知识。

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它对以后的各种唯心主义,特别是客观唯心主义和宗教有很大的影响。

案例4 孔子的哲学 孔子是中国儒家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关于“仁”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泛爱众”,实行仁的方法就是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孔子的哲学思想基本集中在人类社会的政治和伦理关系方面,对于其他方面的问题则论述很少。不过,孔予也肯定天命的存在,但更多地把天命理解为蕴含在自然事物运行之中的某种东西,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该消极服从天命安排,放弃自己的努力。

显然,孔子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系统的哲学体系,但是在其根本主张中实际上蕴含了一种系统的世界观即哲学,这就是早期儒家哲学。孔子的哲学思想经过后人的继承和发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案例5 王阳明的哲学

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心学思想和批判朱熹理学的基础上,王阳明提出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他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没有心的“灵明”,就没有天地万物。王阳明认为,人心的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所以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所以, 良知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根源,天地万物都是从良知中产生的,没有我的良知,就没有天地万物。

案例6 尼采的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家尼采(1844—1900)是唯意志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继承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权力意志论。

尼采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权力意志。所谓权力意志,就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的生命或意志。具体说来,权力意志分为四个方面: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富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的意志。尼采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世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和表现。原子在本质上是权力意志,原子辐射就是权力意志的表现。无机物的分解和化合也是权力意志的斗争。生物界的同化和异化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物种之间的弱肉强食、生存竞争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类社会中的你争我夺、明争暗斗也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尼采指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权力意志,即使在奴仆的意志中,也有想成为主人的意志。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此外没有其他的东西。

问题:

1.上述6个案例,请任选一个进行分析;

18

2.上述6个案例,请任选一个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本原观点进行比较。

案例七 吹落黄花满地金

宋朝,有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的学士,人们都称他“苏学士”。

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做墨,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问题:

1.苏东坡为什么会犯错误?

2.苏东坡犯的错误给我们什么启示?结合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分析。

案例八 运动和静止

观点1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 “存在”只能从一种存在变为另一种存在,存在不会变为不存在, 因而“存在’是不变的。巴门尼德的学生、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则进一步提出: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为了论证他的观点,芝诺提出了四个悖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他健步如飞,能日行千里。然而芝诺却断言: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跑得很慢的乌龟。芝诺说:如果乌龟在前,阿基里斯在后,同时起跑,阿基里斯要追上乌龟,必须首先到达乌龟的起点处,但当他到达乌龟起点处时,乌龟却已向前跑到另一地点,而当阿基里斯到达这一地点时,乌龟又到达另一新地点。如此类推下去,以至无穷。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此外,芝诺还提出了“飞矢不 动”的论断。芝诺认为,既然任何事物在刹那时间都只能占有和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飞矢也是如此。飞矢在飞行的过程中,这一刹那间在这一点,那一刹那间在另一点。这样,飞矢实际上经过的只不过是无数个静止的点。把无数静止的点加起来的总和,仍然是静止,而不会形成运动。所以,飞矢实际上是不动的。根据上述两个命题,芝诺得出结论说: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甚至连位置移动都是不可能的,我们能看到的运动其实是种错觉。

观点2 机械论者的观点

19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霍布斯认为,运动是一切事物的最一般的原因,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运动就是物体“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另一个位置。”霍布斯认为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动者恒动,静者恒静。他说:“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他还指出,运动是与时间和空间相关的,时间是运动中先后的影像,空间则是心外之物的影像。“设想某件东西可以离开时间而运动,就等于设想没有运动的运动,这是不可能的。”

观点3 “热寂”说 “热寂’’说是19世纪中期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和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作的宇宙学推论,在当时轰动一时。

1850年2月,克劳修斯在提交给柏林科学院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标准说法: “热不能自动地从较冷的物体传到较热的物体。”1851年3月,开尔文勋爵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说法:“热不能自动地完全变为有用功”。这两种说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在自然界里凡是与热现象有关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克劳修斯指出热传导是不可逆的,而开尔文则指出功变热是不可逆的。一杯放在书桌上的开水可以把热量自动地传给周围的空气,最后使杯中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一样,但水周围的空气不会把热量自动地传给水,使杯中的水沸腾起来。自然界这种不可逆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可以证明所有这些不可逆过程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相互导出的。既然这无穷尽的不可逆过程都是有联系的,那么就应该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以判定不可逆过程允许的方向和允许的限度。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了“熵”的概念。什么是熵呢?克劳修斯曾作过通俗的解释,他写道:“熵在希腊文里表示‘变化’。我专门挑选了‘熵’这个词,为了使它与‘能量’一词在发音上有相同之处。因为按照它们的物理含意这两个量很相似,我认为,使它们的名称在发音上也相似是有益的。”

从微观上看,熵表示系统实现一定状态的或然率大小的量度;从宏观上看,熵显示一孤立系统中热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能力的衰减程度。用熵来描述热力学第二定律,那就是说任何自然过程总是从或然率小的状态向着或然率大的状态变化,直到或然率最大的状态为止;也可以说在孤立系统中,系统总是向逐步丧失转化能力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在一定条件下(孤立系统中),一切变化都是向熵增加的方向进行。这就是克劳修斯的“熵增加原理”,它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最普遍的描述。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由于热量是分予无规则运动的表现,所以熵实际上就是热运动“混乱程度’’的量度。例如,汽车关了油门后,由于摩擦最后汽车会自动停止运动。摩擦会产生热,所以这个过程是有规则运动变成了无规则运动,其混乱程度增大,即熵增大,故可自动发生;但相反的过程,分子无规则的运动能自动规则起来将汽车推动,则不可能自动发生,因为它违反了熵增加原理。

克劳修斯建立的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有着极深刻的物理意义,它指出了自然的过程是有方向的(尽管不可能的方向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这无疑是物理学的一个巨大进步。 克劳修斯等人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到宇宙问题,提出了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轰动一时的“热寂说”。热寂说认为,整个宇宙是朝着单一的方向变化的,宇宙中一切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电磁的、生命的等等各种能量,最终将全部转化为热能。而热又总是自发地从高温部分流向低温部分,直至到达温度处处相等的热平衡状态为止。1867年,克劳修斯在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医生的集会上,发表了题为《论热之唯动说的第二原理》的演说。他在演说

20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以上图表 (要求:1、字数1000字左右2、答案如有雷同记零分)

案例二十三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成长,他们要求政治上当权,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1640年(查理一世重新召开议会)随之革命爆发,并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发展英国式资本主义道路。于1689年的《权利法案》最终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它是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制度后建立起来的,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基本任务是保持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请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相关原理分析以上材料。 (要求:1、字数1000字左右2、答案如有雷同记零分)

36

案例二十四

2013年11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变革世界中的中国”的演讲。李克强说,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国家发展和进步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突破深层次障碍,推进结构改革,推动财税、金融、价格、企业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融入了世界经济。中国将继续坚持扩大开放,这将为中国与世界的合作提供更多机会。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的改革是一场革命” (要求:1、字数1000字左右2、答案如有雷同记零分)

案例二十五

“天河一号”世界夺冠。2010年8月,“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在2010年11月世界超级计算机TOP 500排名中名列第一,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此外,“曙光星云”、“神威蓝光”等具有自主关键技术的超级计算机也先后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水平已经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超级计算机的模拟精度取决于它的计算速度。像天气预报,都是根据当天的天气按规律去模拟来预测的,七八年前只能预测两三天,现在计算机运算速度提升了,可以预测半个月左右。很多工程都需要进行精确的模拟试验完成。阿凡达电影的场景都是用多台超级计算机一起模拟出来的。

1994年,英国伦敦一名自称\数据牛仔\的少年,利用互联网破译了美国空军罗姆实验室的计算机网络密码,闯入这个专门从事武器系统、人工智能和雷达导航的尖端科技机构的网络进行捣乱,致使该实验室的33个子系统瘫痪好几天,造成50多万美元的损失。《今日美国报》1994年7月2日惊称:\美国电脑犯罪每年损失总额高达100亿美元\。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要求:1、字数1000字左右2、答案如有雷同记零分)

37

案例二十六

1978年,安徽大旱。夏收麦子,小岗村每个劳动力才分到3.5公斤。农民说,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得想想办法。这年12月的一天,18位农民在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秘密商讨,将土地分到各户耕种,不再吃大锅饭。在当时来说,这是冒大风险的事。他们签订了一个契约式的文书,文书写明,如果谁因此事而坐牢,大家负责把他的孩子扶养到十八岁。每个人都在这个文书上按了红手印。后人将这个文书称之为“大包干合同”,或“包干合同”。 1979年秋,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到400元。小岗村不仅结束了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而且破天荒地上缴国家粮食3200公斤。

小岗村的奇迹震惊四邻,各地农民和农村干部纷纷仿效。“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党中央将这种经济形式命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的兴起,使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名存实亡。1983年10月,党中央发出文件,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建立乡(镇)政府。这是三十年来我国农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页)邓小平代表我们党向全国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致以崇高的敬意。党的十四大前夕,邓小平在回顾改革开放历史时有一段很重要的话。他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他回忆说,“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我也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邓小平年谱》下,第1350页)他说,我的功劳就是将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他强调,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村的第一个大变化。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要求:1、字数1000字左右2、答案如有雷同记零分)

案例二十七

18世纪纺织机、蒸汽机发明以及19世纪电的应用都是英国人的贡献,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管理则是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贡献。1911年,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

38

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美国国会于1912年举行对泰勒制和其他工场管理制的听证会。泰勒宣传了科学管理的原理及其具体的方法、技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15年3月21日,泰勒在一次外出演讲的归途中,不幸感染肺炎去世,时年59周岁。他的墓碑位于一座能俯视费城钢铁厂烟囱的小山上,墓碑上刻着:“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及应用,不亚于一场蒸汽机带动的工业革命。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也存在局限,后来的管理理论表明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以“经济人”假设限制了其理论高度等;没有考虑其他社会需要,如忽视了“社会人假设”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要求:1、字数1000字左右2、答案如有雷同记零分)

39

中指出:“宇宙的熵趋向于极大。宇宙越是接近于这个熵是极大的极限状态,进一步变化的能力就越小;如果最后完全达到了这个状态,那就任何进一步的变化都不会发生了。这时宇宙就会进入一个死寂的永恒状态。”

热寂说后来被大爆炸宇宙论推翻。科学家们根据已获得一系列实验证据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指出,科学所展现的宇宙图景是同“热寂说’’完全相反的。“热寂说”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了引力场在宇宙演化中的作用。由于存在万有引力,宇宙根本没有平衡态,宇宙只能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之中,而不是静态的。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否定了热寂说。这个理论说明,宇宙不是克劳修斯所设想的孤立系统,不会越来越趋向于单一、无序、完全平衡和绝对静止。物理世界是一个非稳定和有涨落的世界,整个宇宙及其所包含的各种物9贾形态都是开放的动态系统。宇宙的运动不可能是一个方向,而是有不同的方向,同时它总是无序和有序的统一。因此,宇宙永远处在运动、演化过程中,它的历史不可能有终结。

问题:

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观点1、2、3分别错在何处?

2.根据观点1、2、3,如何理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判断?

案例九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 “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一个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

据记载,\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象狼似的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狠长时期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以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月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据狼孩的喂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己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

问题:根据此案例,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

案例十 雾霾中国

中央电视台《新闻1+1》报道,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笼罩。截至14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检测数据都超过了30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

雾霾天气导致道路管制、企业停工、机场关闭、港口停运,并使得市民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在多地的医院,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在大幅增加,北京部分中小学的体育课甚至改在了室内进行。这样的天气下,很多人希望空气净化器和品种繁多的口罩能带来一些帮助。

2011年,北京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500万辆,到2015年,突破700万辆;同样在2011年,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相当于709艘“辽宁号”航母的状况,这一年中,我国火电占全部发电量的82.54%,几乎全是燃煤的发电。

根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的一个对比,如果环境水平与2010年比,没有明显改善的话,那么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这四座城市,因为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死的人数,将会达到8500多人,因此产生的经济损失会达到68亿人民币。

空气污染曾经在许多国家引起全国关注。比如,1952年12月,英国首都发生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四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

1956年,英国政府通过洁净空气法案,采取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的炉灶,冬季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置无烟区,禁止烧煤,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到郊区等一系列措施,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而在我国,PM2.5走进公众的视野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增加了PM2.5的监测。随后,各地对于PM2.5的监测才进入正轨。

另据上海《第一财经日报》1月15日报道,《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于14日发布,该报告由国内外环境领域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及来自亚洲开发银行的专业团队联合完成。

报告列举一个关键的事实是,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却有7个在中国。

报告以悬浮颗粒物为例介绍,在中国,最显著的大气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PM10)。超过三分之一的监测城市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Ⅱ级标准,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超标的城市比例高得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也很高,并成为严重的区域环境问题。

22

问题:

1.为什么近年来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的雾霾现象日趋严重?试用联系的观点加以分析。 2. 雾霾现象会导致哪些危害?雾霾与这些现象之间是什么关系? 2、面对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案例十一 印度洋海啸带来的思考

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发生的特大地震引发海啸,剧烈震动后,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巨浪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在印尼、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科学家指出,这次海啸的危害之所以如此之大,除了地震的原因外,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许多做法是加重海啸损失的重要原因,比如当地为发展旅游业,近海修建密集的居住区,破坏能减弱海浪的红树林和珊瑚礁,使海边失去一些天然屏障,加大了海啸的破坏程度。灾难过后,人们不得不再次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情况会大大改变。

问题:

1.你认为本案例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蕴含着什么哲理? 2.是什么原因加重海啸损失?

3. 地震与海啸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意味我们在海啸面前就无能为力?面对类似自然灾害,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

23

案例十二 从通讯工具的变迁 看祖国繁荣强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单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通讯工具变迁,足以见证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强盛。

六七十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目标。那个年代和亲戚、朋友联络全靠写信。那时邮寄一封信只需要8分钱的邮票,而一封信往往也需要一周或者半个月才会送达。有急事就得拍电报,最快也需要两三天时间。

后来,电话日益普及,它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书信。由于那时按装一部电话的费用非常昂贵,仅初装费就要五、六千元,所以安装电话的家庭并不多。随之而来的是带动了公用电话业务的火爆,那时在街头排队等候公用电话似乎也成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流行元素。

之后到了九十年代初期,一种新兴的通讯工具——传呼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数字的、汉显的、长的、方的、彩色的,总之各种类型、各种档次的BP机在人们的腰间演绎着别样的风情。那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有事呼我!”。

随着传呼机的风靡,一种叫做“大哥大”的手持电话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大哥大”确实名如其实,个儿头大,体型笨重,它应该是手机中的“战斗机”了。采用的还是模拟信号,功能也非常单一,但是在那个时代,“大哥大”却是身份的象征。

而后的几年,手机取代了传呼机,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从黑白屏到彩屏,从单一的直板型到翻盖和旋转型,从和弦到MP3、MP4和可以拍照、摄像的多功能音乐娱乐手机,外形也从“大哥大”的笨重变成了机身轻薄小巧的流线设计为主导。手机的普及,宣告了“大哥大”时代的结束,手机也不再是有钱人的奢侈品,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

通讯工具的变革给我们带来的是高科技和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来临,即使远隔重洋,只要轻轻点击鼠标,便仿佛近在咫尺;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世界。书信-公用电话-传呼机-大哥大-手机,它们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来源:新华网

问题:

1、通讯工具的变革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试用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通讯工具变革的必然性。

24

3、现在的手机还会被新的通讯工具所取代吗?结合唯物辩证法永恒发展的观点加以分析。

案例十三 城管与小贩

小摊贩是世界各地城市中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而在我国城管与小贩成了天然对手,双方关系走向严重对立,以至于冲突频频、水火不容?

2008年,湖北天门发生城管打死魏文华事件引起公众关注。“城管”,似乎跟“打人”、“扣东西”等暴力执法行为联系起来。近年来,城管一直被指为城市民生矛盾的制造者,在一边倒的指责中声名狼藉,把原本为猫的城管变成了老鼠。

然而,近年来,在城管执法当中,“暴力抗法”的情况屡见不鲜。2006年,北京小贩崔英杰扎死城管队员李志强,被判死缓。2009年,沈阳小贩夏俊峰连续杀害两名城管队员,被判死刑,至今仍在死刑复核期。今年9月9日,深圳城管协管员被刺,一死三伤,再次触动社会神经,同样值得关注。城管队员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接受媒体采访的城管队员表示,被打几乎成为家常便饭。今年4月19日,重庆市华新街街道50岁的市政管理监察大队欧阳洪春中队长在拆除违规招牌时,被店主用刀刺伤肺部。7月22日,西安市兴善寺附近一辆雁塔区城管执法车在巡查时遭遇钢珠袭击,所幸车内人员闪躲及时,未造成人员受伤。8月16日,浙江台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路桥分局对路桥的4家夜排档进行整治时,遭遇20多人手拿啤酒瓶、菜刀等对抗,3名城管队员被砍伤。9月9日,深圳南山粤海街道办龙城路某饭店门口,四名城管协管员被一男子持刀砍伤。其中一人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矛盾似乎是越演越烈,是什么把城管和小贩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猫鼠关系”?如何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

对此网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网友1]:对小摊贩“不要管得太紧”,要把城市管理所谓的“管”,变为城市管理的服务内容,要对小摊贩的服务做得更细更实,这样的管理才是真正的“管”。

[网友2]:我认为关键要设法规范化。比如规定一个合适的时间段、规定一个合适的地段,并规定一些义务,但是千万不要收取什么摊位费之类的费用。城管部门应该帮助维护秩序。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帮助小摊贩就业,如何避免坑害消费者,如何避免交通堵塞,而不是驱赶小摊贩,捣毁他们的谋生手段。

[网友3]:如果政府对小商贩一律不管,那么城市成何体统?小商贩乱了市场与卫生,还要增加管理人员,这无形中会增加管理成本,成为城市管理的大忌。

25

[网友4]: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应当只看到表象,指责城管很片面。不是你同情了弱势群体的行为,你就站在了道德的高地。在法律面前没有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划分法,只有守法和违法之别。弱势群体也不能以此作为违法的借口逃避法律责任,人们什么时候能理性起来看问题?

[网友5]:如何管理城市?首先应该问问城市到底是干什么的?是参观的,还是居住的?我们在评比最美的城市,也在评比宜居城市。城市之中有旅游景点,但不是整座城市都是旅游景点。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少了摊贩,为什么到了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进入市场经济的现在,却要和摊贩们过不去呢?摊贩容易弄脏城市,孩子还容易弄脏家庭呢?仅仅是一个卫生整洁,难道我们就要因噎废食,彻底杜绝摊贩的存在么?

[网友6]:吃饭问题”比城管的“制度”和“素质”问题重要得多,只有充分尊重和照顾小商小贩的切身利益,给他们提供低成本的、稳定的经营场所,变“堵”为“疏”、变“管”为“扶”,给小商贩“出路”才有希望打破现有的“城管怪圈”。

问题:

1. 请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相关原理分析城管与小贩的关系。 2.你对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矛盾发展持何种态度? 2.请你为解决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矛盾出谋划策。

案例十四 狐狸袭击养鸡场吃光母鸡 公鸡变性生蛋

中新网4月22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22日报道,意大利托斯卡纳一个养鸡场被狐狸袭击,所有的母鸡被吃光,小公鸡詹尼失去了整个“后宫”,突然自动“变性”,几天后不但每天生鸡蛋,还会孵鸡蛋。

詹尼的外貌还是鸡冠高耸的公鸡样,但是它却会生蛋和孵蛋。此事让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感到不解,正在研究詹尼变性的原因。

目前,专家初步判定,这是“生存基因”作祟。由于当所有的母鸡挂光光,詹尼为了救亡图存保后代,只好自兼皇上和后宫佳丽了。专家将会把詹尼带到联合国的实验室作详细分析及研究。专家指出,这项研究将有助解释“鸡先还是蛋先”的难题。

26

问题:

1.公鸡詹尼失去了整个“后宫”,突然自动“变性” 蕴含着什么哲理? 2.试举一个你熟悉的事例对以上哲学原理进行分析。

案例十五 有一种‘爱’其实是害

现代社会,由于独生子女数量在不断增多,家长将孩子视为生命的中心,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在全家人的娇惯、溺爱下,这些“小皇帝”、“小公主”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材料1: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在他的著作《父母手记: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

夫人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夫人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你嫌他笨手笨脚了,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夫人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材料2:在4月1日晚,顾女士到浦东机场接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儿子汪某。出站不久,母子俩因学费问题引发争执。争执时,汪某从日本带回的托运行李中,拔出水果刀,向母亲顾某连刺数刀,导致母亲顾某当场倒地昏迷。汪某被迅速赶来的民警抓获,同时,民警立即将身中数刀顾某送至附近医院进行抢救。在后来,汪某在对民警交流时,汪某说“当时机场

27

见面时,顾某说没有钱,甚至说不可能给你钱,要钱的话就只有一条命了这种话。我脑子一下子空白,冲上去就用刀砍了母亲顾某。”这一件儿子刺杀母亲的事件,谁能说这不是过分的溺爱导致这件事的发生呢?其实,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就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权利。

材料3: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一次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尝一下剩下的虾。“别动!”她13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这位母亲禁不住泪流满面。一位下岗母亲辛辛苦苦一年,为儿子攒下了1000多元学费,却被儿子偷去买了手机,由于购买时没开发票,也无法退货。母亲被气的号啕大哭。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纵容,养成孩子的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小学生不会系鞋带,中学生不会洗手绢,大学生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不知道壶里的水烧到啥样算开。 问题:

1.本案例的标题是“有一种‘爱’其实是害”,那么,什么样的“爱”是害呢? 2.案例中家长的“爱”为什么会变成对孩子的一种“害”? 3.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坚持适度原则的?

案例十六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购物,或者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中国是一个有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却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电话上(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写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惟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生怕吵到了身边乘客宁静的阅读。

28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宁可慢一点,松一下??

来源:天津网 作者:孟莎美(印度工程师现居上海)

问题:

1.请用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分析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2.你是“不阅读的中国人”中的一员吗?你认为缺乏阅读带给我们的最大危害是什么?应该怎样改善?

3.阅读在充实人类的精神世界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处理好追求实用与精神成人的关系?

案例十七 卖猪肉北大生办屠夫学校 60毕业生一半大学学历

手起刀落,肋排、大排、小排、脊骨,清清楚楚。一场特别的考试兼毕业典礼昨天在奉贤区“壹号土猪屠夫学校”举行,考官之一是曾在社会引发热议的“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

在上海“屠夫学校”首批60名毕业生中,一大半都拥有大学学历,其中包括3名上海本地大学生。陆步轩说:“谁说大学生不能卖猪肉?传统行业也需要高端人才。” 之所以会有这所“屠夫学校”,还得从北大毕业生中第二个卖猪肉的陈生说起。今年1月底,陈生带着50多个大学毕业生和自己创办的食品品牌“壹号土猪”,从广州来到上海。短短6个月,“北大猪肉倌”还真把猪肉卖出了“大学生水平”:从最初12家门店发展到近70家门店,从农贸市场进入了超市卖场。

那些备受关注的大学生“猪肉倌”也在品牌扩张中迅速成长,不少人最初在一线吆喝叫卖,如今已锻炼成连锁店的管理者。为了储备人才,“壹号土猪”在上海开出“屠夫学校”,校长除了陈生,还有陆步轩。准备入职的大学生得从“屠夫学校”毕业,才能踏上岗位。 大学生在“屠夫学校”里学什么呢?赵艳丽是河南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经过30天学习,

29

小姑娘被晒得黝黑。她告诉记者,技能学习中,半夜起床学习分割,为了锻炼臂力,要掂砖头、砍木棍;在销售技巧上,除了要学会不害羞、敢吆喝,还得具备一定的烹饪知识,为消费者答疑解惑。

此外,店面管理、市场操作流程、超市管理制度等也是必学课程。赵艳丽说:“‘屠夫学校’教会我要理论结合实际,比如同样一头猪,分割得好,售价就能高三五百元。” “屠夫学校”的艰苦学习让大学生的就业观更加理性,也更看重这份工作。黄海宁是上海海洋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在他看来,“猪肉倌”与其他快速消费品的销售人员不仅差别不大,而且市场前景更加宽广。“全国一年消费的猪肉超过10万亿元,加上食品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品牌猪肉肯定越来越吃香。”

在“壹号土猪”副总经理吴小章眼中,有那么多大学生愿意做“猪肉倌”,薪酬制度和职业前景都很重要。在这里,一线“猪肉倌”的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管理层更有10万元以上年薪,与办公室的白领不相上下。当然,“猪肉倌”的工作环境与办公室白领差别不小,一线员工还得整天伴随着猪肉味道。吴小章表示,让所有入职者先去“屠夫学校”学习,并不是让他们一直卖猪肉,而是希望他们能从基层做起,了解卖猪肉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有底气做好管理者。

毕业典礼上,一名“海归猪肉倌”格外引人注意。这个名叫海洋的小伙子今年25岁,去年从美国威斯康辛州州立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毕业,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加入“壹号土猪”,前不久刚从广州“屠夫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上海的农贸市场做一名普通的“猪肉倌”。他说,卖猪肉里的销售和管理技巧和此前所学的专业十分有关系,希望通过这段经历,为将来自己创业打下扎实基础。

“屠夫学校”首批毕业生们将进入上海的农贸市场及超市卖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屠夫”实习,三个月后再各奔前程,可以选择继续当刀手,也可能晋升小组长,还可以选择内部创业。

(来源: 解放日报)

问题:

1.你如何评价上“屠夫学校”的大学生毕业生?他们的选择是否违背了“学以致用”的原则?请用认识论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2.实践与认识究竟谁更重要?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3.“屠夫学校”的两位创始人,北大毕业的陆步轩和陈生的创业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案例十八 苦读与笨想

做学问必须“读”和“想”,但仅仅是“读”和“想”,对于做学问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地做学问,必须是“苦读”和“笨想”。

做学问需要两个积累:一是文献积累,了解和熟悉别人的相关的研究成果,“得道于心”;二是思想积累,形成和论证自己的独到见解,“发明于心”。前者主要是“寻找理论资源”,后者则重在“发现理论困难”。前者需要“苦读”,后者需要“笨想”。

所谓“苦读”,强调的是一个“苦”字——不一目十行,不浮光掠影,不寻章摘句,不只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kh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