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23-08-14 01:05: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第29卷第6期2009年6月经济地理ECONOMICGEOGRAPHYVol.29,No.6Jun.,2009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6-0977-0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
2
朱天明1,,杨桂山1,万荣荣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100039)
摘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缓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土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和具体的研究目标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RS、GIS技术手段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具体
问题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成果和土地利用管理相结合。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评价;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土地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必需载体,城市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研究从城市诞生之日起便已开始[1]。随着世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问题的出现,众多的学者日益意识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空间过度扩张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非常突出[2,3]。国务院对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为重点,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国土资源部近年来也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结合国土资源调查先后开展了城市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和评价工作,提出了大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和实践的课题,促进国内学术界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蓬勃展开。在此背景下,对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有助于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约利用也被不断地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新
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提出也推动了西方国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逐步深入。在西方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初期,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得到了更多的关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地租理论、区位理论等阐述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资源最优配置的数量规律和空间法则;20世纪中期,由于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和结构复杂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凸显,土地的资源属性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西方各国广泛开展了土地评价,并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由此奠定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强大技术基础,并推动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20世纪后期,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作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得到西方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1995年汉城“可持续消费政策手段研讨会”提出:土地使用是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一个能够平衡个人和社会的兴趣的、有效率和责任感的土地使用计划系统,对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在设计城市规划和发展政策时,应当意识到,城市经济与人口的可持续正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良好的土地资源管理。
1.1早期城市土地利用相关理论奠定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早期城市土地利用理论主要关注城市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所
1国外相关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很早就被西方学者所认识,如何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也是西方学术界一直较为关注的问题。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随时间推移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这导致了西方社会对于城市土地利用追求的目标和研究问题的转变,相应地城市土地集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姚士谋研究员对论文修改提出的宝贵意见!
收稿时间:2009-02-18;修回时间:2009-05-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601098)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所长专项基金项目(编号:CXNI-GLAS2006-06)联合资助。
978经济地理第29卷
体现出的特征和经济规律。地租理论、边际收益递减理论、区位理论分别提出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经济活动的经济规律和土地利用数量和空间配置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规律,这些理论成果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地租理论从微观层面阐述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经济活动和收益分配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学内涵以及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因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使用费,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并根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将地租区分为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促使土地使用者把土地的租用数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在已租用的土地上追加投资,以尽可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也指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
[4]
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对固定面积的土地持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表现为土地集约度的持续上升)并非越多越好。古典经济学静态均衡分析表明,各生产要素边际报酬之比等于要素的价格之比时候,生产实现了最优,土地达到经济的集约利用。级差地租促使土地使用者在空间上寻找最合理的地点,成为地理学探讨人类活动空间选择规律的起点。地理学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5],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和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最具影响力的德国区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原始理论基础[6]。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阐明了农业土地利用最优区位布局思想,其基于级差地租理论分圈层确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方法,对于农业、工业以及商业用地的布局研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更是对韦伯等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和启发[5]。韦伯工业区位论,对影响工业用地布局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将区位经济分析同集聚规模经济联系起来,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微观产业布局提供了参
克里斯塔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着眼于区考。
域城市分布与城市间的关系,对市场、城市的综合布局与土地利用模式进行了系统阐述。区位理论阐明了人类活动的空间最优模式,从侧面说明土地利用空间合理配置经济规律。
1.2中期土地评价研究的深入为城市土地集约利
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西方国家土地利用类型与布局趋向复杂化,与土地利用相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土地经济特征以外的资源和生态特征得到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土
“成功的土地利用是以地经济学创始人伊利认为:
[7]
对土地的特性认识为基础的。”为了查明区域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问题及开发利用方向,以土地资源属性与利用功能相结合的调查、分类和评价工作迅速展开。国外土地评价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从单纯的农用地评价走向城市建设用地评价,从适宜性评价走向潜力评价等多种评价思路,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和RS、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推动城市土地利用逐步从简单评价走向模型、动态,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评价主要以农用地的一般评价为主,如1903年美国农垦局试拟的以发展灌溉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方法和1936年美国农垦局为水土保持而提出的土地潜力分类,后者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农用地评价系统,在1960年代进一步完善后,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加拿大、英国、印度、中国等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6]。土地评价和政府征税目标相结合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相继出现了美国1933年提出的“斯托利指数分(STR)”和康乃尔评价系统(Cornellsystem),法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的《农地评价条例》,以及德国在1930年代提出的土地指数分等。1970年代,土地评价逐步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逐步从原来的一般性评价向专门评价过渡。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了《土地评价纲要》,提出了针对特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进行判定的土地评价框架。该框架被许多国家接受和采用,是全球范围内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FAO,1993)。在此基础上,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英国土地资源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积极开展非农土地评价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结合,使得土地评价研究有了更深入发展,从原有的农业用地向工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随着土地评价类型的多样化,众多新的评价方法也不断地被提出并应用到土地评价体系中去,但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土地评价获得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遥感、GIS和土地评价的结合,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的评价获得长足发展,并
第6期朱天明,杨桂山,万荣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979
逐步形成了针对城市土地利用演变机制、动态模拟、综合评价等一系列模型和方法[8],如美GUF模型、GSM模型、LTM模型、IRPUD模型、SGI指数模型等。城市土地评价的深入和遥感(RS)、地理信息
系统(GIS)的深入结合为定量和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可能,为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1.3近年来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结合促进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深入
上世纪末,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全球普遍认可,西方社会在对原有城市蔓延发展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开始了控制城市蔓延的研究和讨论,并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引入了“城市增长边界”概念,划定了城市空间
“增长管理”或“精明增扩张的范围,学术界称之为
[9]
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成为一种促进城市可持续
上严格识别服务性功能土地的承载力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支撑功能是相当困难的。一般的基础设施如学校、医院其服务功能主要从周边一定空间范围为特征,比较好辨识和定量,但道路、供水系统等基础
设施的服务功能将更加复杂,因为网络状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某种程度上依赖于网络的空间特征[17]。当前,美国绝大多数州均选择“精明增长”作为自己的城市发展战略。1997年,波特兰市发布《地区规划2040》,为波特兰市中心的紧凑发展和辐射性的交通网络建设做出了完整的规划,通过实践“精明增长”理念摆脱美国传统的城市蔓延发展模式。近20年来,波特兰市人口已增长一半,而土地面积仅增长2%,成为美国城市精明增长的典型和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2国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国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自1990年代迅速展开,围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目标,针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相关研究主要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定量评价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三个方面展开。
2.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研究
国外经济学、区位理论、城市规划理论较早涉及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但均未出现完整表述,因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系统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早期,以毕宝德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从西方早期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出发,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增加在土地上的投入,以获得更多产出的土地开发经营方式,与城市土地粗放利用形成对比[18]。但与农业用地相比,城市土地利用更加复杂和特殊,国内学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从系统角度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内涵进行了扩展,部分学者在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候,需要充分考
20]
虑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问题[19,。也有部分研究者尝试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相结合,强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而且应该包括环境效益和社
22]
会效益等综合效益最大化[21,。从土地投入强度角度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观点抓住了城市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利用问题的本质,但忽略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复杂性。
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得到西方国家学者更多的重视。
城市精明增长的思想某种程度上来源于西方国家1970、1980年代的增长管理理念[10],因此对于精明增长的定义更多地和其所追求的目标结合在一起[11]。美国城市研究所将精明增长定义为提升城市经济活力、保护城市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12]。由此可见,西方社会精明增长并非控制城市增长的僵化模式,而是建立在对于城市内部土地供需关系、土地市场和土地利用过程的监控基础上,并努力促进城市增长精细管理基础上的平衡,而实现这种平衡的关键就是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1990年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再开发利用在西方社会逐步引起关注,城市的空间扩展模式也逐步从原有边缘扩展向内部再开发转变。因此,如何衡量城市土地再开发利用的程度的技术方法在实践需求的背景下逐步产生。理论上,城市土地的再开发只有在再开发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前提下才可能发生,Brueckner和Wheaton通过大都市区空间增长模型分析表明,城市土地再开发利用只有在土地再开发利用获得的收益增加超过再开发的成本以及当前
14]
土地利用的价值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生[13,。Helsley对温哥华住宅用地的再开发、Munneke对芝加哥的工业和商业用地的再开发利用的研究则从
16]
实证角度证明了Brueckner和Wheaton的结论[15,。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城市内部土地的再开发利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涉及到与基础设施的支撑功能之间的协调。因为各种基础设施支撑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空间表现上的差异性,从理论
980经济地理第29卷
把城市布局、用地结构等纳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系统观点,充分考虑了城市土地作为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受到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无法突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核心问题和重点。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把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代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理念使研究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数据和定量方法的挑战。总体上看,当前国内学者对城
可持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内涵的认识以系统观点、
续的综合性观点为主流。
2.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定量研究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国内研究者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定量研究更多的采用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目前国内主流研究思路是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定量模型评价具体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因此指标体系选择和权重的确定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定量研究的关键问题。从指标体系的构建看,绝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城市土地的投入、产出、利用的合理性或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选择指标,也有学者从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问题出发,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构建相应
[22,23]
的指标体系(表1),而且这种思路也在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技术报告(2002)得到了体现。权重的确定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另一核心问题,国内学者在运用指标体系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中一些主要的权重确定方法如AHP层次分析法、主成分方法、熵权
法、模糊数学等[24-28]。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土地管理的需要,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也有研究关注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不仅在研究上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突破,而且
采用了GIS、RS手段以及ANN等新评价模型[29-3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是指将现有土地容量(土地容量指土地利用效率或经济水平)与达到集约利用状态的土地容量的差距换算形成的土地规模。具体而言,按照前面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城市土地利用潜力是指将现有土地容量与符合城市规划及相关法规和现实市场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土地容量的差距换算形成的土地规模。在实际应用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最大的问题来自于集约利用状态标准的选取,现实中应用较多和得到政府层面认可的是规划标准和市场条件确定的标准,但市场标准的如何进行确定依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此外,由于工业用地是城市的主要用地类型,且具有较好的统计数据支撑,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得到了学者的更多重视,并出现了以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为
34]
核心的研究成果[33,。在整体把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用综合性的方法定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及其潜力是当前国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定量研究的主要特点。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及其潜力的定量研究深化了学术界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但这种综合性的定量分析研究成果尚未很好地和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手段结合无疑降低了定量研究的意义。
表1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Tab.1Landintensiveuseevaluationindexsystem
评价层次宏观评价
评价对象城市或行政区
评价侧重点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城市用地布局和用地结构的合理性等
可选择的主要指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城市用地结构,Ⅰ、Ⅱ级地价区中工业仓储用地的比重,土地利用率,人均城市用地,城市总容积率,地均年基础设施投入,地均年二、三产业,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等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基准地价、单位面积利税率、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入、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入、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闲置率、人均居住面积、人口增长与土地供给增长弹性、绿化率、单位市场营业面积的年成交额等建筑密度、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入、容积率、建筑密度等
中观评价
功能区(工业区、从城市用地的功能差异上评价不同功
居住区等)能区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商业区、
微观评价
地块或项目评价评价地块的土地投入产出效益和建筑
潜力
2.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和管理手段研究
由于城市土地利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和规划控制,也有部分学者关注于如何改善城市土地利用的政策和管理手段,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研究主要从总结国外控制城市扩张推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验的总结,现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成果和城市管理和规划结合两个角度展开。在国
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和实践缺乏的背景下,部
分学者在总结国外经济学、规划科学、地理学等学科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全面总结了西方国家从规划控制、市场配置、经济制约和审批管制等4个方面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做法和途径[35]。也有学者从国内城市土地
第6期朱天明,杨桂山,万荣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981
集约利用的研究和实践出发,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的应用以及与相应的管理手段结
合[36],城市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如何建立引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制度和手段[3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如何在城市规划中体现[38],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如何与地区城市控制性规划手段结合等[39]。
征时,城市土地更偏重于资源的特征,其利用不仅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需要考虑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整体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是合理的。实践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应和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和具体的空间尺度相结合,根据实际的数据和具体的技术方法,合理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研究目标。
3.2重视RS、GIS等先进定量和分析方法的应用国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国外的差距某
国外城市土地种程度上就是研究技术方法的差距。
集约利用研究基于其成熟的土地管理框架和完善
土地信息数据,其研究的科学问题更加注重微观层面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相关的定量研究主要从微观角度,如将土地利用经济学模型和局部地块的结合分析土地再开发和利用的具体问题,以城市各种基础设施为核心,分析再开发利用的具体潜力等等。而国内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用于宏观层面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以及潜力的分析,定量方法主要以综合评价模型为主,部分结合GIS的研究成果也主要以和综合方法的初步结合为主。因此,在合理确定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应更加注重城市土地的不同功能以及相关支撑条件的分析,改变传统的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通过GIS的技术平台,积极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方法、模型和技术的融合和应用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对城市土地利用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对城市土地各种用地类型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进行定量评价,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3.3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尽管国内学者在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评价、模型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过程,更应该重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和具体城市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如城市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工业用地)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与不同产业结合的合理集约度问题。我国不同城市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城市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产业功能园区土地利用如何更好地与产业发展的主体相
3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经历了城市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资源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等不同阶段,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指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当前国外城市土地集约而国利用研究主要围绕一些具体问题向深度拓展。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是偏重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和综合研究,尚未深入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所涉及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因而目前的研究还不深入、研究方法也不够成熟,能够指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实践和研究成果也较少。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面临着借鉴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以解决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类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所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未来研究应该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GIS等先进涵和具体的研究目标相结合;重视遥感、定量和分析方法的应用;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相结合。
3.1合理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与研究目标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起点,当前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被赋予了更多内容,不同的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带来了一定的模糊性,也给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带来不少的困难。当前,国内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争论是在肯定经济效益含义的基础上对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涉及程度。我们认为,城市土地的功能对于城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市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工业用地)功能较为明显时,其集约利用的重点应该考察其经济效益以及周边的相关基础设施支撑下的潜力空间;当城市土地作为承载空间(居住用地)功能较为明显时,应该重点考虑现有土地利用程度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支撑条件;当整体考虑分析和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特
982经济地理
空间扩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第29卷
结合,从而确立产业用地的合理规模和强度。城市土地作为重要的承载空间(居住用地)在城市不同地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下的合理集约度,城市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不仅受到市场经济力量的限
制,而且受到周边地区基础设施水平(交通、学校、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等)的制约,深入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关系可以很好地指导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居住用地集约利
(交通、生态、基础用。城市内的一些其它用地类型
设施等用地)如何做到集约利用,以及这些用地类型如何支撑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此外城市作为整体,各种用地类型在空间上如何布局,利用程度上如何确定,以达到城市土地利用整体集约。
3.4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相结合
在加快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国土部门将充分发挥土地管理的职能,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这说明国家从战略层面上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土地低效利用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将成为土地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是我国区域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载体,两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体制背景。未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只有和土地利用体制下的规划和管理手段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控制城市无序增长,推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要紧密结合土地宏观调控的历史使命,重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成果和具体的管理手段相结合,如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与产业用地供给门槛标准的确定,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如何引导城市基础设施的建筑布局以及居住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等。同时也应重视国外城市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成熟经验的借鉴,尤其是日本、香港等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参考文献:
[1]何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社,2003.
[2]孙文盛.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
市长研讨班暨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2005,14:24-29.
[3]陆大道,姚士谋,等.2006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城镇化进程及
[15][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7]伊利·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
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5.
[9]张庭伟.控制城市用地蔓延:一个全球的问题[J].城市规划,
1999,23(8):44-48.
[10]GillhamO.Thelimitlesscity:aprimerontheurbansprawlde-DC:IslandPress,2002.bate[M].Washington,
[11]StevenA.Gabriel.JoseA.Faria.GlennE.Moglen.Amultiobjec-tiveoptimizationapproachtosmartgrowthinlanddevelopment[J].Socio-EconomicPlanningSciences,2006,(40):212-248.DownsA.Whatdoessmartgrowthreallymean?[J].Planning,2001,(4):67.
[13]J.K.Brueckner,Avintagemodelofurbangrowth[J].Journalof
1980,(8):389-402.UrbanEconomics,[14]
W.C.Wheaton,Urbanspatialdevelopmentwithdurablebut1982,(12):replaceablecapital[J].JournalofUrbanEconomics,53-67.
S.S.Rosenthal,R.W.Helsley,Redevelopmentandtheurbanlandpricegradient[J].JournalofUrbanEconomics,1994,(35):182-200.[16]
H.J.Munneke,Redevelopmentdecisionsforcommercialandindustrialproperties[J].JournalofUrbanEconomics,1996,(39):229-253.[17]
Frank,JamesE.andMaryKayFalconer.TheMeasurementofInfrastructureCapacity:Theory,DataStructure,andAnalytics[J].Computers,Environment,andUrbanSystems,1991,14(4):283-297.
[18]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39-141.
[19]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
科学,2000,14(5):1-5.
[20]何芳,吴正训.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J].
国土经济,2002,35(3):35-37.
[21]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J].资源科学,2001,23(5):23-27.
[22]汪波,王伟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对策研究[J].重庆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16-18.
郝晋珉,丁忠义,杨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23]谢敏,
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5):117-120.[24]王国恩,黄小芬.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评价方法[J].华中
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23(3):69-74.
[25]黎一畅,周寅康,吴林,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研
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6,42(3):309-315.
[26]杨东朗,安晓丽.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经济
地理,2007,27(3):470-475.
[27]邵晓梅,王静.小城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浙
江省慈溪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27(1):75-81.[28]刘灵辉,陈银蓉,石伟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柳州市土地
集约利用评价[J].广东土地科学,2007,6(3):25-28.[29]章其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研究[J].现代
第6期
测绘,2003,26(2):30-32.
朱天明,杨桂山,万荣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983
究—以江苏省典型开发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2):54-60
[35]王慎刚,张锐.中外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
2006,21(1):90-93.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陈莹,刘康,郑伟元,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
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26-29.
[37]王永慧,严金明,张丽.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和机制分析[J].中
国土地,2006,(5):37-39.
[38]刘文秀,刘丽琴,李诚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响应[J].
规划师,2006,22(5):19-21.
[39]李汉飞.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探索与实践—以佛山市一环沿
2006,22(6):83-85.线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
[30]乔伟峰,孙在宏.GIS辅助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
法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1):34-37.
[31]李志伟,赵鲁燕,田力,等.基于RS技术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
用潜力—以石家庄市为例[J].河北省科学院报,2006,23(1):78-80.
[32]王力,牛铮,尹君,李志伟.基于RS和ANN的城市土地集
约利用潜力评价[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3):32-35.[33]甄江红,成舜,郭永昌,张敏.包头市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
潜力评价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2):250-253.黄贤金,张强,等.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34]翟文侠,
RESEARCHPROGRESSINTHEDOMESTICANDFOREIGNURBAN
LANDINTENSIVEUSEQUANTITATIVEEVALUATION
ZHUTian-ming1,2,YANGGui-shan1,WANRong-rong1
(1.NanjingInstituteofGeography&Limn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Nanjing210008,Jiangsu,China;
2.Graduate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Beijing,100039,China)
Abstract:Theurbanlandintensiveuseisnotonlytheprimarywaytoalleviatethecontradictionofthecultivatedlandprotectionwithlanddemandcausedbyeconomicdevelopment,butalsothemainapproachtopromoteurban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Thispaperforecastsfutureresearchonurbanlandintensiveusebasedonsummarizingprogressindomesticandforeignrelatedresearches,thenindicatesfouraspectquestionsweshouldpaymoreattention.First,weshouldwiselydefineurbanlandintensiveuseaccordingtoresearchtargetandattainabledata.Second,weshouldpaymoreattentiontotheutilizationofGIStoanalyzesomuchdatarelatetourbanlandintensiveuse.Third,ourresearchworkshouldrelatecloselywithspecificproblemsabouturbanlandintensiveuse.Andfinally,ourresearchourconsciouslyfocusonurbanlandplanningandmanagement.Keywords:urbanlandintensiveuse;landevaluation;researchprogress
作者简介:朱天明(1981—),男,江苏兴化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E-mail:ztm1981@。
正在阅读: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08-14
国际贸易实务名词解释08-2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与答案08-11
中级会计实务知识点总结-所得税06-16
数控机床复习资料 第三版04-10
浅谈国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05-23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07-01
第10课 古代文字与文学01-09
- 供应商绩效评价考核程序
- 美国加州水资源开发管理历史与现状的启示
- 供应商主数据最终用户培训教材
- 交通安全科普体验教室施工方案
- 井架安装顺序
- 会员积分制度
- 互联网对美容连锁企业的推动作用
- 互联网发展先驱聚首香港
- 公司文档管理规则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 如何选择BI可视化工具
- 互联网产品经理必备文档技巧
- 居家装修风水的布置_家庭风水布局详解
- 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 中国石油--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第三阶段在线作业
- 【知识管理专题系列之五十八】知识管理中如何实现“场景化协同”
- 网络推广方案
- 中国石油--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第二阶段在线作业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详解胎儿颈透明层
- 集约
- 研究进展
- 国内外
- 土地
- 利用
- 城市
- 双眼皮手术需要多长时间
- Senior English Book 1, module 6, 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说课稿
- 【珍藏精品】2011届高考第一轮总复习高考满分练兵场:2-2
- 中国手拎包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 洪恩节拍英语
- 计算机实习报告格式
- 远大医药 二零一六年年报
- 惠州垃圾发电厂运行报告
- 乒乓球-专业2016-陈平
- 清华法硕考研分数线
- 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简易版
-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练习题
- 秘书证试题练习(法律法规)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计价格10号)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
- 散文中英汉连词对比及汉译英处理方法——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评析
- 高中低档服装陈列及总结
- 象牙塔里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