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8单元

更新时间:2024-05-29 23: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7、小草之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 的语言美、韵律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小草的资料。 演示文稿(小草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作家王宜振把我们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诗歌世界,使我们喜欢上了这首文字,韵律都很优美的诗歌《小草之歌》,让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

2、板题 3、齐读课题

4、结合上节课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请你谈谈小草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答)小结: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草。

5、师:老师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吗?(老师走到谁面前,谁就读一小节)(伴乐)。

小结: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声音真好听。

6、上节课,同学们提出并解决了两道自探题,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1) 小草之歌中的“之”相当于什么?(生答)师:那小草之歌,也就是——小草的歌。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课题。 2) 看第二题:按结构、内容,诗歌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生回答)。

师小结:上节课同学们收获不小,老师真高兴。 二、学习诗歌,理解感悟 (一)学习1~3小结 1、设疑自探

1) 请同学们朗读1~3小结,并根据内容提出你的问题。 2) 生提问。

3) 师:老师归纳了几道自探题,找同学谈一谈。(出示)(自探题下写有自探方法),学生在下面边读边自探。 2、解疑合探

1) 这一部分写了小草什么特点?回答、板书:索取很少。 2) 修辞方法:拟人。

小结:把小草比作人进行自述,显得生动、亲切、易懂。在写作时,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

3)“我向大自然索取很少。”什么意思?(生答)师: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含义,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小草不渴求什么,只有阳光、雨露就能茁壮成长,为人们带来绿意。

55

3、找2组女生读1~3小节(一组三人)(要读出对小草的喜爱)。

师小结:小草是渺小的,他却那样乐观、自信;小草是弱小的,他却那样勇敢坚强。让我将小草的喜爱融入到课题朗读之中,齐读课题。 (二)学习4~6小节 1、设疑自探

1) 师导入:诗歌前3小结结构上相同,且用得都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我们可以用继续用学前三小节的方法学习4~6小节。在提问时也可以分析、总结前面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我们看一下1~3小节的问题(师带领学生分析从那些方面进行提问)。(内容结构上,写作方法上,重点语句上)

2) 请同学们默读4~6小节,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字词查字典解决。 3) 提问。

4) 师归纳自探题和自探方法。 5) 生自己探究。 2、解疑合探、汇报

1) 生答:_______。师:是呀,那微不足道的小草在防洪固沙方面还是大功臣呢!请看这几张图片......

师:山坡上的小草将根深深地扎入泥土之中,并连接成网,能够防止水土流失、稳固沙土。

2) 生答:_______。师:(出示图片)每个城市如绿毯般的草坪,给祖国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活力。

3) 特点:防洪固沙,美化环境。师:(无私奉献)。

4) 让我们将对小草的赞美之情融入到课题之中,齐读课题。

3、师:朗读这一部分时要用坚定的语气,读出小草自豪之情。(找2轮6名男生读)。

师:诗歌具有节奏美,要读出抑扬顿挫,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是读好诗歌的关键。

(三)学习第7小节 1、1)设疑自探

在万木萧条的秋冬季节,小草又作何感想呢? 2)全班齐读第7小节

3)面对这一小节你又有何问题要问呢?(别忘了我们总结的提问方法) 4)生提问

5)师归纳写于黑板上 6)生自探 2、解疑合探

1)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

2) 汇报“枯槁”草木干枯,枯槁的小草什么样?看一看大屏幕。

3) 师:为什么不要担心我面容枯槁?师:我不禁想起了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出示诗,并读)。 师小结:小草用不死的心灵支撑着枯黄的面容,用泥土孕育新的生命与希望,看冬去春回,草地上又是一片生机勃勃。 4)特点:生命力顽强(板书)

5)让我们将对小草的崇敬再一次融入到课题朗读之中。(齐读课题)。 3、表演读这一小节

56

(四)、质疑再探

1、师:在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下,解决了所有问题,这既是我们自学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同学们,还有什么质疑呢?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写小草之歌呢?(生答)(借赞美小草,赞美具有小草精神的人)。

2、多么美的一首诗,谁愿意美美地读出你喜欢的小节?(学生选后展示)师:真是以情动声,生动感人。 (五)、运用拓展

1、师: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在你的小草图上写几句赞美小草的话(伴:《小草》歌曲)。 2、展示

三、总结全文

师: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海角。伴着这首动听的《小草》我们的课即将结束,愿同学们也成为一棵小草,平凡、可爱、坚韧、顽强,为世界争光添彩。

57

18、争吵

一、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五、教学方法:读中感悟,体会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5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 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自读9—13自然段

②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指读9—13自然段 ④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8、请学生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二、说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三、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59

20、皮巧根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危险、朽烂、不约而同”等词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爱心做些有益于人们的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爱心做些有益于人们的事。 教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教具准备: 课件 一、 导入谈话。

回忆本单元训练重点是什么?一起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2.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一定见到过许多桥吧,老师准备几张桥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这里有木制的小桥,有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今天我们学习跟桥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同学们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要求认识的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2、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同学们遇到问题怎么办?(查找工具书、请教同学等)同学们真会学习,那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89页,按照自学提示要求自学吧。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借助音节认读生字,“陡、峭、朽”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几个字的?注意区分:“陡与徒”、“峭与俏、悄、稍、哨、捎、梢”、“朽与巧”的区分。认读词语:绕道、陡峭、朽烂,说说词语的意思。

2、本课有三个生字(课件:陡、峭、朽),看看这三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写三个。请同学们独立写峭和朽。用部首查字法查“陡”字时,应该查什么偏旁?还有什么字也是左耳旁?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好,让我们把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分自然段读一读吧!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呢?请15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评估朗读效果。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2、课题是“皮巧根桥”,通过读课文,同学们认为课文究竟是什么体裁?是写景物或是说明文吗?(写事)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事情的发展顺序)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65

围绕课后问题再读课文:1、谁架了一座什么桥?2、他为什么要架桥?3、 是怎样架桥的?4、 人们为什么管这座桥叫“皮巧根桥”?5、 后来有了新桥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这样叫?

带着问题读文,用“---”画出架桥的原因。用“﹏”画出架桥的经过。(反复朗读仔细体会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奖与评价的语言。) 六、感悟写作特点

1、比较下列句子中“某某说”的后面使用什么符号。(课件) 课件出示:

A凡是过桥的人都说:“有了这皮巧根桥,过河真是方便多了。”

B“最好发生火灾,”一个孩子说,“那我就能从大火中把娃娃救出来。我就是救火英雄!”

C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

提示语“某某说”的后面使用什么符号,要根据提示语所处的位置来定。仿照上面的例子,试着写句子。

2、课文开头写其他孩子关于怎样做英雄、如何出名的议论和皮巧根的不声不响,从而突出了皮巧根的性格特点,这种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关的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修辞手法叫衬托。

仿写:深秋已过,公园里一片凋零,月季、百合、海棠早已不见了踪影,只有梅花凌寒独放。---------------------------------- 七、巩固练习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 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课后的空花篮中。

板书设计:

20皮巧根桥 架桥的原因: 架桥的经过: 磨斧

砍树 爱心

把大树架在河上 (尊敬、喜爱、赞美) 砍光柳枝

加上栏杆

66

21、一块特别的石头

【我们的解读】

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垛、哄、遗”等生字,会写“哄、爹、砸”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体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悟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教法】

自主、探究 【学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

学生依学案自主预习。 二、小组交流展示:

(一)、 导入新课。

谈话激趣: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同学们,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块特别的石头》(板书课题)。

67

[此处设计意在于鼓励学生说话,不拘于形式,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思考。]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好了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

一、 展示: 1、 朗读展示。 2、生字词展示。 3、交流体会。

二、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1.结合资料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 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 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

68

下渗冻结成冰

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

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 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 巨石的由来。 学文探究:

1.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读课文有关段落找答案。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巨石”、“孤零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 2.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反 复读句子,练习读出语气。

3.李四光为了解开这个问题,都问了谁?结果怎样?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进行创造性学习。加强语文学习的

操作性、实践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4.学生汇报:

(1)“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小朋友的回答李四光不满意。 看插图。练习读出语气:小朋友们认为“太可笑、太奇怪”了 (2)陈二爹的回答李四光不相信。

(3)爸爸的回答引起李四光进一步思考,仍不满意。 李四光真会动脑筋。

5.“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李四光要自己解开这个谜题。他是如何研究

69

的?默读课文,划出

有关语句。读读这些词句,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第九自然段:抓住“学习、考察、想”等词语,感悟李四光对大石头能产生那么多“为 什么”!

练习朗读,小组内评读。

——第十自然段:“考察研究、发现、推翻”,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

的可贵品质看插图,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 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品味词句,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 三、总结全文

1.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蕴含着巨大价值。所以李四光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李四光取得这个成果靠的是什么?

[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发展学生语言,引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

第三课时

一、 反馈: 1、背诵检查。 2、习题。 二、作业

1.许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愿同学们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70

22、地图上的发现

【我们的解读】

课文记述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表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魏、廓”等生字,会写“吻、锯、拼”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难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法】

自主、探究 【学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

学生依学案自主预习。 二、小组交流展示: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三)思考:

71

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

[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 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三: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

一、 展示: 2、 朗读展示。 2、生字词展示。 3、交流体会。

二、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讨论、探究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

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

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 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72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

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

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三、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 反馈: 1、背诵检查。 2、习题。 二、作业

1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请写一写。

73

23、新型玻璃

【我们的解读】

《新型玻璃》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这篇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在现代工业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对高科技产生兴趣。 2.展开想象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并把它介绍给大家。 3.以推销产品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能通过想象设计新型玻璃,从而对高科技产生兴趣。掌握推销产品的表达方法,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法】

自主、探究 【学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

学生依学案自主预习。 二、小组交流展示: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作为华能科技公司业务部的经理将以《新型玻璃》一课对大家进行培训,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小小推销员,大家有信心吗?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74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中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四)思考 :

公司新开发了好几种新型玻璃,大家想了解吗?快点打开书,谁来读读第一段?其他人想想这是什么玻璃?它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板书: 名称 特点和作用 夹丝网 防盗玻璃自动报警 三: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

一、 展示: 3、 朗读展示。 2、生字词展示。 3、交流体会。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集体交流

1.我们公司有一位推销员在推销这种玻璃时,遭到了客户的拒绝,这是为什么呢?

2.一位施工单位的工程师想要为修建中的一所医院购买病房需要的玻璃。 推销员:嘿!我是华能科技公司推销部的业务员,我公司新开发了一种产品,名叫“夹丝网防盗玻璃”。

客户:(表情)不满意地皱起眉头。

推销员:这种玻璃的特点是可以自动报警,用到医院里简直太合适不过了。这种玻璃非常便宜,100元一平米,如果你们需要,可以找我。

客户:(不耐烦地)太贵了!我们这里根本不需要这样的玻璃,请你快离开这里吧!

3.应该怎样做呢?谁来读一读“推销方法启示”?其他人想这四条中哪一条最重要呢?

75

幻灯:推销方法启示

(1)说话要有礼貌,态度诚恳。

(2)了解客户的需求,说清楚产品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产品带给客户的好处。 (3)根据客户的心理,实施相应的价格优惠。 (4)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4.谁愿意按照这四条方法来试一试?其他同学都来当评委。 实践阶段 (三)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 反馈: 1、背诵检查。 2、习题。 二、作业

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 。

76

24、人类的“老师”

【我们的解读】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精巧奇妙的构造和特殊的功能,为人类创造发明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人们根据蛋壳的外形特点,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建筑物,如:悉尼歌剧院。这其实是运用了“仿一仿”的方法。现在已经有了新兴的科学,叫“仿生学”,简单来说,它就是“仿一仿”(学一学)的创造方法。我们可以模仿某些事物的形状结构或学习它的某些原理,创造出新的物品,产生新的效果。

本活动,通过了解人类运用仿生学进行创造的实例——薄壳结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创造发明提供有益的启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2.引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理解“雷达、原理、关键”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教法】

自主、探究 【学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

学生依学案自主预习。 二、小组交流展示:

(一)思考: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

77

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二)整体感知 :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三: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

一、 展示: 1、 朗读展示。 2、生字词展示。 3、交流体会。 二、集体交流

1.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抽查识字效果。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2.读完课文,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3.学习链接:P111“仿生学”

4.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填写表格。 5.汇报交流 三、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 反馈: 1、背诵检查。 2、习题。 二、作业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阅读《鼹鼠的启示》。

78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词语接龙的方法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的发明及的演变过程,能够按要求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把“笔的演变”介绍清楚。

4、在了解“笔的演变”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改进一种笔,能够把未来的笔介绍清楚,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

2、能够把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教学难点]:

1、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展开想像,将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图片:看,这是语文百花园。让我们开始语海畅游吧! 1、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这个游戏有的同学可能玩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1)自己读例子:藕断丝连——连绵不绝——绝处逢生?? 轻易而举——举一反三——三长两短?? 微不足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

(2)小组内练习:1、2小组3、4小组5、6小组分别进行一组练习。 (3)指名学生班级内展示。

(4)师生共同进行词语接龙的游戏。如:生龙活虎——虎头虎脑——恼羞成怒??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自己读例子:小船远去了。 (轻快的)小船(渐渐地)远去了。

对比读这两句话,看看第二句话补充了哪些内容? 什么样的小船?怎样地远去了?

(2)自己先独立做练习并写到书上,然后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4)同桌互相检查修改。 二、积少成多:

老师知道许多同学积累了好多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谁愿意给大家说几个?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1)出示:读读背背的词语和名言警句。

(2)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名言警句,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3)师生交流,感悟其意思。

79

(4)指导背诵:自己读背——同桌互背——教师抽查。 三、阅读平台

(1)自己读全文,标出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短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启示,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3)默读短文,想一想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什么启发,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4)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说出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哪些许多方便吗? (5)读了这篇短文你还有哪些收获?(如:我们人类往往可以从其他生物那里获得启示。)

四、总结: 第三、四课时 一、能说会道:

我们日常与朋友沟通是通过口头的语言传递来完成的,口语的表达是需要反复训练的,下面我们就进行口语的表达的训练,看看谁口齿最清楚,最能说会道。

(1)将课前搜集的关于笔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出示课件:笔的发明及演变的过程。

(3)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一种笔介绍给他听:注意把笔的结构、质地、发明及演变的过程说清楚。(可以采用“笔的自述”、“笔的对话”等拟人化的方法表演。)

(4)指名汇报,集体评议修改,看谁说的好,演的棒。 (5)回家后讲给家长或邻居听,请家长或邻居评议。 二、笔下生辉:

平时喜欢写作的同学,现在是你大展才华的好时机,看谁写的文章最出色。 (1)你最喜欢哪种笔?你了解它吗?(可以从它的外形、质地、结构、功能和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去思考。)

(2)小组内交流:展开合理的想像,未来的笔会是什么样子,会具备哪些新的功能。

(3)打好腹稿,写出初稿。

(4)班内交流,集体评议,提出修改建议。

(5)自己修改初稿,读给学习伙伴听,征求意见。 (6)把你们习作读给家长听。 三、小结:

80

25、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继续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曾经”“终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

一、依据学案内容,自主学习。 二、学习字词,教师指导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学习多音字、四字词语。 三、指导学生分清课文层次

1、思考:课文主要介绍的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自己依学案思考,标出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展示)

一、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导入新课。

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的长征,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纵横11个省,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使红军失去了千千万万坚强战士,以敌人失败、我军胜利而告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讲的就是在红军过草地时,发生在一个小红军和一位首长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分组交流 围绕问题:

1、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 2、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红军的倔强?

三、讨论交流。说说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小红军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从中体会小红军的倔强。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十自然段,特别要读好描写小红军言行的部分,读出小红军的倔强、可爱。

五、默读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思考问题。 1、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

81

(1)调转马头,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2、“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陈赓“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他已意识到小红军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狠狠地打”表达了陈赓深深自责、十分悲痛的心情。他明白了:让小红军骑马,他为什么不肯骑;要同他一起走,他为什么找借口不肯和陈赓一块儿走;给他青稞面,他为什么不肯接受,说自己的比陈赓的还多?? 八、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是从哪些内容当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

(明白了小红军很倔强,一心为别人着想,即使自己因过度疲惫、饥饿而死,也不拖累别人。)

情”“回顾”“往事”) 十、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一、作业:

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第三课时(检测)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书写生字新词。 三、指导用“曾经”“终于”造句。

1、出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体会用法。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练习用“曾经”“终于”写句子。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把握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红军倔强、一心为别人着想;陈赓关心、爱护小红军,小红军牺牲了,十分悲痛,深深自责。 2、注意感情的变化,读好对话。 3、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指导。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书写生字词,带有生字的生词要能默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2

26、小兵张嘎夺枪记

一、引入新课,复习旧知。 1、课件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看一个电视剧片段,请同学们边看边想,片中讲的人物是谁,他想得到什么。请!(出示课件1:播放电视剧《小兵张嘎》片段)

预设:生:片中讲的小兵张嘎想得到一把真枪的事。

师:看来,《小兵张嘎》这部电视剧大家都已看过了。嘎子为了给奶奶报仇,为了打鬼子,他多么想得到一把真枪啊!后来有一天,他真的就如愿以偿了。你们想知道嘎子是怎样得到这把真枪的吗?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26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

老师想先看看你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2) 龇牙咧嘴 恶狠狠 气势汹汹 目不转睛 得意 兴奋 生齐读。

很好,再仔细看看这些词,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板:鬼子嘎子) 这个故事就是围绕鬼子和嘎子展开的,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个嘎子与鬼子斗智斗勇,勇夺手枪的故事吧!故事的起因是————(生:发现枪)师板书

经过是————(生:勇夺枪)师板书 结果是————(生:比试枪)师板书

3、请同学们再看看这些词,再联系课文内容,静静地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鬼子?怎样的嘎子?生交流。

二、口述目标:文章是怎样表现鬼子的凶恶野蛮和嘎子的聪明机智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课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1——5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1-5自然段:找出描写嘎子的句子,画上“﹏﹏”。 2、师导入:同学们读了1——5自然段,我先提个问题:嘎子看见鬼子东张西望地朝这边走来,你们知道鬼子来干什么了吗?(来搜查院子,看里面有没有八路军。)

眼看着鬼子来搜查八路军的下落,嘎子是怎么做的?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嘎子眼珠子一转,快步上前,横在院门口,说:“你们要干什么?”

“眼珠子一转”,说明嘎子在干什么?(想问题。) 他在想什么问题呢?

他想出办法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请同学们看看课文插图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横在门口? “横”字能换成“挡”字吗?为什么?

你们觉得嘎子怎么样?(聪明、机智)(板书:机智)

齐读这句话,读出嘎子的聪明、机智来。

83

3、师导入:鬼子怎会把一个小小年纪的嘎子放在眼里呢,一个鬼子晃了晃手中的长枪,龇牙咧嘴地嚷了几句,让嘎子让开,他们要进院子里去。眼见鬼子要进院子里去,嘎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找........出这个句子。

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你们想找什么,我给你们拿去还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

指名读后请同学们评论一下,他读得好吗?哪些地方读得好?你能再读读吗?

4、师导入:鬼子可不吃嘎子这一套,恶狠狠地用枪把嘎子往旁边一拨,大步往院子里闯去。此时的情况更加危急了,嘎子又是怎么做的呢?

嘎子见拦不住,便朝里面大声喊道:“爸爸,外面有两个太君,非要上咱们家来!”

读了这句话,请同学们体会一下,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嘎子的聪明和机智呢?

从嘎子的一言一行中都能让我们看到他的勇敢他的机智,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一下吧!(师读写鬼子的话)

5、同学们,课文学到这,我心中有个大大的问号,虽说嘎子非常机智勇敢,可他毕竟是个孩子呀,面对那么凶的鬼子,小小年纪的嘎子为什么还要去夺枪呢?

6、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从这个自然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嘎子很想得到这支枪)从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呢? 7、交流(预设)

A、 嘎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眼睛一亮”说明他看到枪后心情怎样?(兴奋)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他很想要这支枪)要把嘎子想得到枪的心情读出来的话,应该重读哪几个词呢?(一下子、亮)读读这句话。

还有哪句话也体现了嘎子非常急切地想得到这支枪呢?

B、 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你读读这句,看你能读出嘎子对枪的向往吗?你为什么要重读“目不转睛地盯着”和“伸手就摘下来”呢?

从这个自然段中,除了感受到嘎子对枪向往,你还感受到什么?(他恨鬼子)他为什么恨鬼子呢?在书中把他恨鬼子的原因找出来画上“——”

你从哪句话中可看出嘎子对鬼子的仇恨呢?那你再把对鬼子的恨也加入你的朗读中好吗?(指名读B句)

8、师:你们知道吗?奶奶可是嘎子在这个世界上与他相依为命的亲人呀!就是与嘎子相依为命的奶奶,就是每天想方设法给嘎子做好吃的奶奶,就是把嘎子视为命根子的奶奶,却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他是多么的恨敌人。正因如此,他才要当兵,他才要夺枪,他才要为奶奶报仇!看到鬼子官腰间的手枪,嘎子(生——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可是,鬼子那么凶残,会让嘎子轻而易举地摘下来吗?(生:不会!)那么,嘎子是怎样

8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kc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