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26 23: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数学与我们同行 知识点1 数字与生活

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数字都蕴含着很多的数学问题,数学已成为人们表达与交流的工具。例如,身份证号码、学生的学籍号、火车的列次等。 知识点2 图形与生活

生活中充满了图形,多姿多彩的图形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还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数学知识。

知识点3 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图形及制作相关图案。这类题病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包括折叠、裁剪、拼图等各种活动。 知识点4 找规律

这类问题主要是通过一些数字或图形信息,寻求其内在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具有规律性的问题。

知识点5 统计知识

在进行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时,往往需要收集数据,并把数据加以分类、整理,需要求出数据的平均数,或者制成统计表、统计图,用来反应所了解的情况,这样的工作就是统计。

第二章 有理数 2.1正数与负数

正数:大于零的数,正数前面可以放“+”来表示(通常省略不写)。正数可分为正整数和正分数。

负数:小于零的数,负数前面放上“-”来表示。负数可分为负整数和负分数。

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同时,0属于偶数、整数、非正数、非负数、非正整数、非负整数。

我们把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 2.2 有理数与无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m

我们把能够写成分数形式n(m、n是整数,n≠0)的数叫做有理数。 实际上,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它们都是有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1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正整数 有理数

有理数知识点提示:

分 数 负分数 整 数 零 负整数 正分数 自然数 (1)有理数可按不同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也不同。 (2)在分类时,要注意0的地位和意义。

(3)有理数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不论采取哪种分类方法,在对有理数分类时,都要做到不重不漏。

(4)习惯上,把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把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无理数知识点提示

(1)只有满足“无限”和“不循环”这两个条件,才是无理数。 (2)圆周率π是无理……

(3)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和差一定是无理数。

(4)无理数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有理数一定是无理数。 (5)无理数分为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

注意:

(1)容易出错的原因是不按标准分类,即分类标准混乱;(2)易将0忽略,0既不是正数,

π

也不是负数;(3)如2 有分数线,但它不是分数,是无理数。 2.3数 轴

单位长度:

像这样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定义包含三层含义:①数轴是一条可以向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②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③注意“规定”二字,是说原点的位置、正方向的选取、单位长度的大

2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小都是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画数轴时,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画一水平直线;②在这条直线上任取点,作为原点;③确定正方向(一般规定向右为正),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标上1,2,3,…,从原点向左,依次标上-1,-2,-3,…,同一条数轴上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必须统一,不能出现同样的长度表示不同的数量的情况。

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表示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天0,正数大于负数。 2.4绝对值与相反数

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表示方法a。

符号不同、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可以在这个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

数轴上表示两个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其中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正数的点在另一个点的右边;数轴上表示两个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其中表示绝对值较大的负数的点在另一个点的左边。

总结: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

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小。 正数大于负数。

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3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根据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把其中的几个数先相加。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去处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如 2+5-8=2+5+(-8)=7+(-8)=-1 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 分配率: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b+a×c 11

像8与8 、-4与-4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 提示:(1)由于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因此0没有倒数; 1(2)有理数ɑ(ɑ≠0)倒数是;

ɑ

4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3)求一个真分数的倒数,直接写成以这个整数为分线,分子为1的分数即可,如-6的倒1

数是- ; 6

(4)求一个真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颠倒位置即可;求一个带分数的的倒数,要先化成假分数,再求其倒数;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带分数化成分数,再就倒数;

(5)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符号相同,也就是说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两个不等于0的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2.7有理数的乘方

一般的,在数学上我们把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的积记做an,即 n个a

a×a×…a=an

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其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an读作a的n次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例1、计算(-5)4

解:(-5)4=(-5)?(-5)?(-5)?(-5)=625 例2、计算-54

解:-54=-(5?5?5?5)=-625

注意不能混淆-54与(-5)4,-54表示54的相反数 而(-5)4表示(-5)?(-5)?(-5)?(-5)

特别地,一个数的二次方,也称为这个数的平方;一个数的三次方,也称为这个数的立方。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称为科学计数法。如1800 000=1.8×106

5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法则:先算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有理数的运算技巧:

1、巧妙组合法(巧妙利用加法结合律,灵活“组合”,简化计算) 例:计算:1-3-5+7+9-11-13+15+17-...-2011.

分析:本题可以看成1、-3、-5、+7、+9、-11、-13、+15、+17、...、-2011的和,根据加法结合律从前向后四个数一个整体,分别相加,每个数之和均为0.

解:1-3-5+7+9-11-13+15+17-...-2011

=(1-3-5+7)+(9-11-13+15)+1-3-5+7+9-11-13+15+17-...+(2001-2003-2005+2007)+2009-2011=-2

2、运用乘法分配率

33519143例:计算:(-2 )3×(-5 )3-219 ×43 ×(-12 )3+(5 )2×(-2 )3.

3分析:根据加、减号将式子分成三部分,由于每一部分中都有(- )3,故考虑逆用乘法分配率.

2

335194

解:原式=(-2 )3×[(-5 )3-219 ×43 +(5 )2] 27943191627

=- ×( - × + )=- ×0=0

82519432583、拆分法

11111111111

例:观察下列计算: =1-2 , =2 -3 , =3 -4 , =4 -5 ,....从计算结

1×22×33×44×511111

果中找规律,利用规律计算 + + + +...+ =__________.

1×22×33×44×52009×20101111111

解析:原式=(1-2 )+(2 -3 )+(3 -4 )+...+(2009 -2010 ) 1111111120092009=1-2 +2 -3 +3 -4 +...+2009 -2010 =1-2010 =2010 . 答案:2010 第三章 代数式

从具体到抽象,我们用字母表示数;

从特殊到一般,我们用代数式揭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3.1用字母表示数

在数学中,经常用字母表示数。利用字母表示数,能把数和数量关系一般化的、简明的表示出来。

6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提示:(1)字母与字母相乘,字母与数字相乘时,“×”通常省略不写。(2)数字与字母相乘时,一般把数字放在字母前边。(3)同一个问题中,相同的字母只表示相同的量,不同的量必须用不同的字母表示。(4)用字母表示数时,某些特定的字母表示特定的数,如用π表示

圆周率。

3.2代数式

用“+”“-”“ ×”“?”和“乘方”“开方”等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都是代数式(“=”“<”“>”“≠”等符号不是运算符号,因此含有这些符号的式子不是代数式)。

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像10a+2b,2a2,

a?b?c?dl?180,,这样的式子都是代数式。

t4代数式可以简明地描述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乘号通常用“*”表示或省略不写, 并且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除法运算通常写成分数的形式。

代数式0.55a、0.35b、2a、等都是数与字母的积,象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x

《中学教材全解》摘录:单项式中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之间都是乘积关系,例如:2 可以1x2

看成是2 x,所以2 是单项式;而x 就不是单项式。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既不是单项式,也不是多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含几项,就把这个多项式叫做几项式,其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扩展(可以无视):代数式分为有理式和无理式(类似于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式又分为整式和2xy2xy分式,有QQ群中家长提过这样的问题,分母中含有字母是不是整式?如 , 应该是分式,不是整式。

aa全解中解释,分母含字母,不是单项式。再如根号中a 是什么式呢,

a应该是无理式。

第 7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中学教材全解》摘录:代数式、整式、单项式、多项式之间的关系是:代数式包含整式,整式就是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统称。

3.3代数式的值

一般地,代数式的值随着代数式中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例如:11是代数式x+5当x=6时的值。

《中学教材全解》摘录:求代数式的值时,第一步只代入不计算,要注意书写格式。在用数代替字母

时,遇到分数、负数的乘方要添上括号。

3.4合并同类项

多项式中,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根据乘法分配律,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中学教材全解》摘录:⑴合并同类项必备的条件:①所含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

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判断同类项的依据。⑵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顺序也无关。

3.5去括号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不改变。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改变。 例:(1)a+(-b+c-d)=a-b+c-d (2)a-(-b+c-d)=a+b-c+d

分析:第(1)题括号前面是“+”,去括号时,括号里面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第(2)题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里面的各项的符号都改变。

点拨:去括号法则可以简单地记为“正不变,负全变”,其中正、负是指括号前面的符号。 3.6整式的加减

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思考:

8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1、代数式是数学符号组成的语言,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

2、在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常常可以用代数式表示:同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3、代数值的值由代数式里的字母所取的值确定,它随字母所取值的变化而变化。 4、合并同类项、老弱病残括号法则是整式运算的重要工具。 5、在数学中,用代数式简化的方法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如5(x-2y)-3(x-2y)+8(x-2y)-4(x-2y),把(x-2y)看成一个字母a,使这个代数式简化为5a-3a+8a-4a.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表达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天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工具)。 4.1从问题到方程

从现实世界的许多实际问题中,通常有已知的量和未知的量,这些数量之间常常有相等的关系。

实际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程描述,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用议程描述这种相等关系最简明。

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它们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次),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如1+2=3,x+1>2,x-2等式子都不是方程。

《中学教材全解》摘录:注意: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1)方程必须是整式方程,

1

即方程两端必须都是整式(方程中分母不含未知数,如 =10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

x数;(3)未知数的次数是1(次),指的是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都是1,如x+x=2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2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能使议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a=b , a±c=b±c

9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等式两边都乘或同时(都)除以同一个数或式(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ab a=b , ac=bc,或=(c?0)

cc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中学教材全解》摘录:注意:(1)去分母是易错点,不要漏乘没有分母的项。(2)如果分子是多项

式,应该看做一个整体,在去分母时,不要忘记将分子用括号括起来。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多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去分母 →

去括号 合 并 同类项 两边同除以 未知数的系数 → 移 项→ →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 4.3用一元一次议程解决问题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通常先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并用含有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相关的量,再根据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解这个议程,写出问题的答案。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在本章里,我们经历了从问题到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思考:

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关关键,是通过列表、画线形图、扇形图、柱形图……直观地揭示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2、用方程这个模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通过这些步骤,可以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

4、代数式的值是随代数式中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字母的值确定,那么代数式的值也随之确定。如果代数的值确定,那么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求得字母的值。 5、生活中常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 10 页 共 24 页

实际问题 列方程 数学问题(方程) 解释、检验 解方程 方程的解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某个物体,可以看到不同的图形,一般地,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称为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

在生产实践中,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是标注相应尺寸的。这样,根据物体的三个视图通常可以确定物体的开关和大小,画出它的表面展开图,加工出所需的产品。 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同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组成。其中,俯视图画在主视图的下面,左视图在主视图的右面。

在三视图中,由主视图与俯视图可以知道物体的长,由主视图与左视图可以知道物体的高,由左视图与俯视图可以知道物体的宽,三个视力起来就能确定简单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画三视图时,要使主视图与俯视图的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力的高平齐,左视图与俯视图的宽相等。

三视图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产中,工人师傅根据设计者提供的三视图,确定出物体的形状、大小,并进行进行加工。

16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设计包装纸盒

某种产品的形状是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16cm、6cm、3cm。请厂家设计一种包装纸箱,使每箱能装30件这种产品,且该纸箱所用材料尽可能少。

解析:要使所用材料尽可能少,即表面积要尽可能的小。对于一个长方体来说,当长、宽、高的值相等时,表面积最小。因此要尽可能使长宽高的值接近。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长宽高的值还必须是肥皂的长宽高的倍数。综合这两个条件,得:16*6*3*30=86400=16*18*30此时,包装箱的表面积是:(30*18+18*16+30*16)*2=2616(平方厘米) 小结与思考:

1、在本章里,我们学习用眼光看世界,从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中,我们看到许多熟悉的图形,如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球……

我们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到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运动,运用平移、翻折、旋转,让图形“动”起来,是研究图形性质的重要方法。

2、在本章里,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以及简单物体的视图,初步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3、在本章里,我们通过对几何体进行分类,感悟分类的思想;通过对不同几何体特征的对比,感悟对比的思想。

4、三分球柱的底面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我们把这样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

17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观察图1中的4个图中阴影部分构成的图案,回答下列问题:

解:(1)特征1:都是轴对称图形;特征2:都是中心对称图形;特征3:这些图形的面积都等于4个单位面积;等。

(2)图形如下:(答案不唯一)

《中学教材全解》摘录:中考真题与教材习题都考查了由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判断几何体。由视图想象物体的形状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1)分线框,把几个视图联系起来看,把物体大致分成几部分;(2)识形体,定位置,根据每一部分的视图想象出它的形体,并确定它们的相互位置;(3)综合起来想象整体,确定各个部分的形状及相互位置后,整体物体的形状也就清楚了。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线段、射线、直线、角……构成了许多美妙的图形。 6.1线段、射线和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里的线段最短是指线段的长度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 两点之间线段是最短。 线段: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比如: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长短,没有方向。 线段的画法:

(1)画线段时,要画出两个端点之间的部分,不要画出向任何一方延伸的情况. (2)以后我们说“连结 ”就是指画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 线段的表示方法:

(1)用它的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 (2)线段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线段AB;线段ɑ

18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射线:将线段向一个方向(一方)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如手电筒、探照灯射出的光线等。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有方向,没有长短。

射线的画法:画射线一要画出射线端点 ;二要画出射线经过一点,并向一旁延伸的情况. 射线的表示方法

射线AB;射线a(端点字母写在前)

直线:将线段向两个方向(两方)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不可度,不能比较大小。如笔直的铁轨等。

直线的画法:用直尺画直线,但只能画出一部分,不能画端点。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通过度量或叠合可以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度量法、叠合法。 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三者都是直的,线段向一个方向延长可得到射线,线段向两个方向延长可得到直线, 故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

区别:直线可以向两方延伸,射线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线段不能延伸,三者的区别见下表:

19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直线的基本性质(重点) (1) 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 经过两点只可以画一条直线

线段上有一点B,点B把线段AC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AB和BC,点B叫做线段AC的中点。 6.2角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点O是这个角的顶点,OA、OB是这个角的两条边。

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到另一个位置的所形成的图形。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起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角的表示方法:

角的符号表示为“∠”,对于一个角可以有四种表示方法:

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出任何一个角,如∠AOB(顶点字母在中间); 2、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 3、在不混淆的情况下,角还可以用它的顶点字母表示,如∠O; 4、用数字书写在角的内部来表示,如∠1、∠2等 角的分类:

1、直角:平角(180°)的一半,叫直角,1直角=90° 2、锐角:小于直角的角,叫锐角,0°<锐角<90°

3、钝角: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钝角,90°<钝角<180° 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

以度、分、秒为基本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度、分、秒的意义如下: 1、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记作1°; 2、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一份就是1分的角,记作1′; 3、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一份就是1秒的角,记作1″。 1°=60′,1′=60″,1°=3600″;

20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111

1″=( )′,1′=( )°,1″=()°;

606036001周角=360°,1平角=180°。 角的比较方法:

角的大小即是它们的度数的大小,角的比较方法有两种:

1、度量法:先分别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按照量出的度数比较大小。(利用量角器) 2、叠合法:先把两个角的顶点与顶点重合,一条边与一条边重合。再比较另外两边的位置,从而确定这两个角的大小。(利用圆规和直尺) 用量角器作一个角的步骤: 1.用量角器测量已知角的度数。 2.做一条射线。

3.用量角器做另一条射线,使得夹角等于已知度数。 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6.3余角、补角、对顶角

①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的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α+∠β=90°,那么∠α与∠β互余;反过来,如果∠α与∠β互余,那么∠α+∠β=90°

②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的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互补;反过来如果∠α与∠β互补,那么∠α+∠β=180°

③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相交: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① 一对角,如果它们的顶点重合,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

21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顶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对顶角。

注意: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有公共的顶点;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形成对顶角。 ②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1和∠4是对顶角,∠2和∠3是对顶角 ∠1=∠4,∠2=∠3

对顶角: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的两对对顶的角叫做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6.4平行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α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α∥b或AB∥CD。

注:①“在同一平面内”是定义的前提条件。

②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都不相交。

③若遇到说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实际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④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⑴相交;⑵平行。

因此当我们得知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时,就可以肯定它们平行;反过来也一样(这里,我们把重合的两直线看成一条直线)

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 ①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两直线相交; ②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

③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实践告诉我人们一个基本事实: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方法一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2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方法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证明:∵ ∠1=∠2,∠1=∠3(对顶角相等)

∴∠3=∠2 ∴ AB∥CD

方法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证明:∵ ∠4+∠2=180°,∠3+∠4=180°,

∴∠3=∠2 ∴ AB∥CD

几何符号语言: ∵ ∠3=∠2

∴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1=∠2

∴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4+∠2=180° ∴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请同学们注意证明书写的顺序以及前因后果,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然后得出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几何符号语言:

∵AB∥CD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CD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B∥CD

∴∠4+∠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6.5垂直

23 页 共 24 页

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垂线: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记作l⊥m或AB⊥CD,其中点O垂足。

垂线段定义:过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垂线段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 过一点有而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 24 页 共 24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k9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