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题目

更新时间:2024-04-19 13: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C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C ) C.矛盾分析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D) D.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D)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A )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 ) C、矛盾的特殊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 D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C )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19、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A) A. 辩证法的

20、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 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BC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ABCD)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

3.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ABD)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4.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C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5.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BCD) A.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6.意识是( BD) B.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AD) A.部分依赖于整体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8.“白马非马\的命题(BD )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9.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BC) A.必须通过实践 B.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10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BD)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 D.

11.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BC)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12. 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BC)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1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BC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ABCD) 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 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

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

15.质和量的关系是( ABC)

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B、互相依赖 C、互相制约

16.\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BC )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17.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 ABD ) 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18.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CD )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19.肯定方面是指( BD )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20.辩证的否定观认为(ABCD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2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BD )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2.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 CD ) 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

27.列宁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 CD ) A、本质就是现象 B、现象就是本质

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现象总是从不同侧面表现本质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B.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C.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C.真理具有相对性

4、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C)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5、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C)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7、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B)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D ) D.实践的观点

9、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 A ) A.真理变成现实

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B.客观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CD) C.经验论 D.唯理论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BC) A.必须通过实践 B.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3. 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ABC)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4.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ACD )

A、客观性 C、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5.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AC) A、渔民捕鱼 C、工人炼钢

6.认识的主体包括(BCD )

B、个人主体 C、集团主体 D、类主体

7.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BCD )

B、客观性 C、对象性 D、社会历史性

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BCD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单项选择

1、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C )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B)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

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7、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 A科学技术

9、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 C.国家政权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 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ACD) A.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B )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 ABC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ABC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5、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 ABD ) 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 D.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 ABCD )

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B、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C、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

1.商品是:( A )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C ) C.价值

3.价值的本质是( D ) D.社会生产关系;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 ) A.使用价值构成

5.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D) D.使用价值;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7.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9.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10.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D ) D.社会必要劳动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 ) C.劳动力成为商品

1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D) 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13.剩余价值来源于( C ) C.工人的剩余劳动

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C )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C )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16.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 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1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 )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19.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 B )

A.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资本主义竞争激烈;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21.产业资本是( D ) A.生产资本B.工业资本; C.社会总资本; D.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2.产业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B )

A.流通阶段B.生产阶段 C.购买阶段; D.售卖阶段;

23.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 A.G—W?P?W’—G’; B.W?P?W’—G’—G’; C.P?W’—G’—W?P; D.W’—G’—W?P?W’;

24.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公式是( A ) A.G—W?P?W’—G’; B.W?P?W’—G’—W; C.P?W’—G’—W?P; D.W’—G—W?P?W’;

25.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D )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6.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C ) A.生产剩余价值; B.实现剩余价值; 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27.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 B )

A.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28.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C )

A.劳动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 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D.劳动时间和购买时间;

29.资本的周转速度和( B )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30.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31.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 D) A.生产资本B.货币资本;C.商品资本;D.流通资本

32.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D) A.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机器、设备;

33.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是指( A )

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总和; B.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货资本的总和 C.国内投资的资本和向国外投资的资本的总和 D.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34.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B)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 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35.生产成本是( D )

A.资本主义生产费用; B.实际生产费用;C.活劳动的耗费;D.物化劳动的耗费;

36.利润本质上是( D )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

37.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B )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C.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

38.利润率是( D )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39.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A )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40.成本价格是由( D )

A.固定资本形成的; B.流动资本形成的; C.所用资本形成的;D.所费资本形成的;

41.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 C ) A.成本价格B.生产价格;C.利润; D.利息;

42.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 D )

A.价格竞争为特征的;B.资本循环为特征的;C.资本周转为特征的; D.资本转移为特征的;

43生产价格是( D )

A.预付资本加利润;B.预付资本加平均利润;C.成本价格加利润;D.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 AC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 D.价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BCD)

A.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B. 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的价值是( AC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 AC)

A.具体劳动;B.社会劳动;C.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

5.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BCD )

A.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B.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

C. 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是由不同具体劳动创造的;

6.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的条件是( AB )

A.社会分工; B.社会化大生产; C.自然经济; D.经济危机;

7.价值规律对私有制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是通过( AC)

A.竞争实现的; B.信用实现的; C.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的; D.成本价格的波动实现的;

8.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

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9.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

A.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B.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 C.是扩大再生产的直接源泉;D.是价值的源泉;

1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B)

A.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 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D.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13.劳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 BD )

A.产品的性质; B.生产技术水平;C.企业管理水平; D.劳动生产率高低

14.产业资本循环包括两个进程( BD )

A.购买过程B.生产过程;C.消费过程 D.流通过程

15.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BC )

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 C.流通资本 D.固定资本;

16.产业资本循环是( ACD )

A.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带着增殖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B.生产资本的运动 C.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D.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8.资本周转速度与( BD )

A.周转时间成正比; B.周转时间成反比C.周转时间无关D.周转次数成正比;

19.资本周转时间由两方面构成( AB )

A.生产时间; B.流通时间; C. 销售时间;D.购买时间;

2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BD)

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的比重; B.流通时间的长短 C.固定资本周转速度; D.流动资本的速度; 年利润率;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A) 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竞争的结果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C)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垄断的形成是( A )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C )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垄断利润是( D )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6.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B)

A.垄断统治; B.垄断利润C.自由竞争; D.资本主义私有制

7.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C)

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A )

A.垄断统治;B.资本输出;C.国际垄断同盟; D.占领殖民地

9.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 D )

A.避免两败俱伤; 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0.把一些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是( C )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D.康采恩

1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C )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D.商业资本家

1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B)

A.产业资本;B.金融资本C.银行资本;D.商业资本

13.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B )

A.规定垄断价格;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D.避免两败俱伤

14.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C )

A.内容变化 B.作用性质;C.作用形式D.作用力度

15.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A )实现的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6.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B )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利润,

17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B)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18.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企业竞争的目的是为了(C)

A.获得平均利润; B.获得超额利润; 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D.消灭中小企业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

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C)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12.战前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 BCD )

A.短期价格协定 B.卡特尔; C.辛迪加; D.托拉斯; E.混合联合公司

25.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 ABC ) 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商品资本输出; D.私人资本输出; E.国家资本输出

26.从资本形态上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 DE )

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商品资本输出; D.私人资本输出; E.国家资本输出

29.对于输入国来说,资本输出( AB )

A.促进了输入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带动输入国建设了一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C.对输入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 D.给输入国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E.有可能造成输入国经济片面畸形发展

30.对于输出国来说,资本输出( AD )

A.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带来巨额利润和利息; B.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C.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主要手段; D.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E.使输出国成为食利国并导致输出国国内经济发展缓慢

1“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C) A、经验论 B、唯物论C、不可知论 D、反映论

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种观点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

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9.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B)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 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0.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C)

A.它是否有用 B.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 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是否清楚明白

11.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A)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2.概念、判断、推理是(C)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C)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1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D)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二、多选题 3、“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象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知识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是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BD)A.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B.哲学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先进思想力量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D.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是哲学发展的动力 E.哲学为科学提供理论指导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承认( BC)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D.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D)

A. 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B.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6.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ACD ) A.理论要服务于实践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C.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D.这次飞跃可以使精神转化为物质

8.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CD)

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 C.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9.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承认( BC)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D.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D)

A. 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B.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6.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ACD ) A.理论要服务于实践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C.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D.这次飞跃可以使精神转化为物质

8.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CD)

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 C.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9.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k2p.html

Top